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5583阅读
  • 20回复

我想知道在广东博罗湖镇姓胡的根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6-07-26
博罗湖镇围与胡氏家族
湖镇围:城墙里闯出“罗浮名宗”
博罗湖镇围与胡氏家族
2015年8月27日东江时报惠州家族史
http://e.hznews.com/paper/djsb/20150827/A1011/1/


罗浮山下,东江蜿蜒,支流沙河环绕一座围——— 湖镇围。“一个村就是一座城,一个围就是一个圩”,这是博罗湖镇居民对湖镇围口口相传的描述。湖镇围最大的家族———胡氏家族,在博罗繁衍千年,自六世祖率族人迁入湖镇围,逐渐成为这座围的主人。
胡氏家族在湖镇围修筑了城墙,自成一圩,后代从文从武、从商从官,秉承“进取、守家、团结”之家族精神,在湖镇围600多年里,虽无显赫达官贵人,却朝朝有官代代有贤,至明清鼎盛一时,被明代惠州府授封“罗浮名宗”。
【第一部·人】
逐出家门的兄 封为名儒的弟
博罗湖镇湖镇围位于罗浮山脚下,紧邻显岗水库,东江支流沙河从村后逶迤前行。千年前,这里已有人居住,自北宋以来至清朝,居住于此的胡氏家族朝朝有官,世代昌盛。明代惠州府授封湖镇围胡氏为“罗浮名宗”之族,如今“罗浮名宗”的匾额仍挂在湖镇围东祠愈宽公祠中。祠堂正殿两侧挂有楹联一副,上联是“泽满罗阳金丹济世真人裔”,下联是“灵钟吉水湖镇环城学士家”,这可谓是对胡氏家族史最精当的概括。
始祖炼丹济世
湖镇围的祖先早在宋代就定居博罗县城。湖镇围东祠正殿楹联的上联“泽满罗阳金丹济世真人裔”,说的就是始祖胡衍的故事。
《胡氏族谱》记载,胡衍,号云峰,江西卢陵吉水人,生于后梁。他从小就好学经论,奔驰浪涯,云游四海,地理行医。宋初,他行医至博罗,并在这里成家立业。成家后的胡衍在博罗城下街胡屋巷定居。在此星晨攻研,炼丹行医,日长月进,终于练成数粒。
湖镇围党支部书记胡辉南介绍,先祖胡衍医术精湛,自制的药“胡氏家宝丹”用于治疗疾疫特别有效,救活了不少人。对此,民国版的《博罗县志》也有记载:“(胡衍)炼药捣三千杵,成八百丸,号胡氏家宝丹,治疾疫赖以全活者甚众。城西丹邱祠,其捣药处,石臼犹存。”
民国版的《博罗县志》和《胡氏族谱》都提到,胡衍“卒之日,以火解,得舍利三十六颗大如绿豆,色黄紫,藏之金盒。”
由此可知,胡衍不仅是一位金丹济世的医者,更是一位功成得道的真人。
长子胡椅盗丹丸改姓符
胡衍有两个儿子,长子胡椅,次子胡硙。不过,在《胡氏族谱》中,却没有记载胡椅子孙蕃衍、变化如何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胡氏族谱》记载:“不幸任性长子胡椅,盗走丹丸,云峰发现,追至江东河边,子将丹丸,投入江底,即起水花冲天,成为江东一潭。”按湖镇围胡氏后人的说法,儿子偷走了老爸辛辛苦苦炼制的丹丸,老爸自然生气,于是把他逐出了家门。
不过,民国版的《博罗县志》对此事的记载却是另一个版本。“椅避乱至苏州驿,私金盒而弃舍利于潭婆庙。衍凭佃人召语前事,令白于官,出椅,改氏为符。”
这大概的意思是说,胡椅把金盒偷偷拿走了,却把老爸舍利子丢弃了,弟弟胡硙知道后,设法演了一场好戏,把哥哥胡椅逐出了家门,胡椅此后改姓符。胡硙使的是什么把戏?有人根据上文记载猜测他玩的“鬼上身”的把戏。胡让家里的佃人(租地的农户)假装是胡衍上身,而胡硙则执行“父命”去报官,然后把哥哥逐出家门。
事发千年之前,当时的真实情况如何,已不得而知。《胡氏族谱》中还记载,胡椅的二子和四子后来都定居在响水镇,不过,“其后子孙,若入祖祠,就会头晕肚痛,这样阴祖显灵,有责椅公之责。耆老得悉,向祖请罪,其后没有此事出现”。
后来,胡椅的后代也和胡氏家族渐渐疏远了,胡椅这一支的“子孙蕃衍、变化怎样,已无谱载,亦不祥其事。”
次子胡硙官至谏议大夫
胡硙不仅聪明,而且博学多才,官至谏议大夫,在族人眼中,是骄傲和荣耀。如今湖镇围后人都是胡硙的子孙,在湖镇围的胡氏祠堂中,悬挂着“昭代名儒”的牌匾。胡辉南说,胡氏族人口口相传,都说这块牌匾是当朝皇帝赐给胡硙的,只不过原匾已毁了,现在这块是后来复制挂上去的。
《胡氏族谱》记载,胡硙从小好学,潜身奋志,饱读经论,博学多才,得中高升爵位“谏议大夫”,朝廷命官之职,有谏皇帝之权,誉满天下。
胡硙是宋代什么时候当上谏议大夫的,族谱并没有详细记载。谏议大夫这一官职在秦朝就出现了,唐宋时期是谏议制度的成熟阶段,谏官的地位不低。宋代也基本沿习了唐代的谏官制度,设左、右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宋代的谏官不只是向君主进谏以匡正时弊,还可以弹劾百官。在宋代,谏议大夫的官阶为从四品。
六代胡文俊迁入湖镇围
胡硙生3子,长子胡思敏、次子胡思纲、三子胡天麟,都居住在博罗城。而到了胡氏第四代和第五代,就开始陆续往博罗城以西落居。其中胡思敏一支到湖镇莲塘定居,胡思纲一支到湖镇的孟径居住,胡天麟一支则到了横河镇落朱荣洞定居。到了第六代,孟径一支出了个胡文俊,他率领家族从孟径迁入湖镇围,之后胡氏后代一直在此繁衍生息至今。
胡氏入住湖镇围之前,围中居住着黄、朱、赖、刘等多个姓氏家族。不过后来随着胡氏日益繁盛,其他姓氏慢慢迁出村子,胡氏渐渐成为当地第一大姓氏。
从胡文俊再向下四代,进入明朝,胡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湖镇围东祠名宗堂中的“罗浮名宗”牌匾,便是明朝惠州府对湖镇围的封授。
民国版《博罗县志》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博罗县设善政、石湾两个巡检司,其中善政巡检司就设在湖镇围,可见湖镇围的重要。与此同时,湖镇围的工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当时湖镇围店户有50家,相当于县城店户数的1/3。明万历中,欧必元游记所云:“居民数百家,胡其巨姓者是也。”
宋元明清朝朝有官
湖镇围胡氏家族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出了许多人才。用胡氏族人话来说就是“宋元明清,朝朝有官”。如今在湖镇围西祠和东祠的祠堂中,还供奉着胡氏历代为官的先祖的神牌。
在《胡氏族谱》里有个《湖镇历代名人记录表》,里面也详细列出了湖镇围胡氏各个朝代为官者的姓名和爵职位,共有38位。
宋朝,二世胡硙为宋代谏议大夫、七世胡政为循州判官(“判官”一职主要是辅助长官处理公事)。
元朝,八世胡德众为都察院都事(相当于在国家监察机关处理文书工作)。
明朝是胡氏家族的鼎盛时期,为官的更多,如九世胡忠为汶水县知县、十一世胡宽任南宁府经历 (“经历”一职主要掌管出纳文书)、十三世胡环为仙游县知县、十四世胡世祥为南北户部郎中(相当于如今民政部下面的司长),此外,十六世胡绍圣是万历已酉科举人。
到了清代,胡氏真正为官的不多,多是秀才、国学之类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一个进士和一个举人。胡氏族谱记载,二十世胡之冕为清代进士,但是哪一年的却没有记录;二十世胡忠怀为乾隆已酉科武举人。
对于胡之冕,胡氏族谱还记载了他“食糍粘墨”的趣事。话说,胡之冕勤奋苦学,经常发愤忘食。一年春节期间,其妻子拿来糍粑和糖水,放在他书桌让他吃。胡之冕拿起糍粑,一边吃一边看书。吃完以后,妻子来收拾,却发现胡之冕满嘴都是墨汁。原来他把墨汁当糖水粘糍粑吃了,因为看书太过入神而浑然不知。
勇猛营长领自卫班抗战
到了民国时期,胡氏家族还出了个猛人——— 胡祝南。在胡氏族谱中,二十七世孙胡水金特意写了一篇文章记录他的英勇事迹。
文章中称,胡祝南生于清朝后期,家庭条件一般。他从小好游结交,学识不博,但为人慷慨。1927年前后,国内乱世,战争四起,胡祝南带领湖镇围村民,参军参战,由福建战至湖南,后提升为营长。
胡祝南复员后回到家乡,任湖镇大乡乡长,至终为止。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侵华直入广东,途经广汕公路,屯驻湖镇路段。胡祝南配合国民军队王团长,进入湖镇游击战区抗战。当时60多岁的胡祝南带领自卫班,军民一致,夜袭敌阵,致日寇损失严重。这一仗,胡祝南立下了不少功劳。1944年,国民政府带领摄影师到湖镇找到以胡祝南为首的自卫班,并在湖镇中心小学拍摄相片。相片还在全国各大城市放影。
胡祝南的相片经放影后,他誉声海外。除了经常接到一些老朋友的信函外,他还接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信是与胡祝南从小一起长大的同龄人写来的,信中提到:“隔别二十多年,我料想不到今天在电影舞台上突然亲见庚兄,得知在抗日游击区,立下有功,不愧为一个爱国老英雄。”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刘豪伟 李向英
本版图片《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制图 李霞
【第二部预告·围】
如果你没有从空中看,一定看不出湖镇围的惊艳。胡氏祖先的智慧,在于巧妙利用地形,修建起一座依山环水的围,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城。这座围,有着“七星伴月”的风水之说,更有着“皇姑仙逝”的动人故事。胡氏与围的故事,敬请看第二部。
上一篇:老东江糯米酒人开厂传承老味道下一篇:胡家主要人物与关系图
相关阅读:
2015年8月30日城墙围起的桃花源曾因动乱难逃浩劫
2015年8月31日珠影《东江纵队》曾取景愈宽公祠
2015年8月27日博罗县湖镇围闯出罗浮名宗
2009年3月31日湖镇16项工程动(竣)工
2016年3月25日博罗湖镇将敲响千锣百鼓
2012年11月28日宋村明城——湖镇围
2012年2月19日村环城围族兴千载
2012年7月25日博罗6村申报“广东省古村落”
2015年3月5日汝湖上围草龙任性起舞
2007年7月13日事发惠城区汝湖镇新田村,盗贼赶猪步行两公里无人察觉
返回报纸版面分享到: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