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591阅读
  • 2回复

羌族族源与汶川胡姓的迁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1-18
资料来源:贵州志-民族志          2007年11月24日

    羌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黑水、松潘、理县,绵阳市的北川及贵州省的石阡、江口等县。
    羌族,羌语自称“尔玛”或“尔咩”,意为本地人。远古时代大致活动在甘肃、青海地区。汉文文献称为羌、戎。《说文·羊部》释“羌”为“羌,本西戎……主牧羊。故t羌,字从羊,人因以为号”。把“羌”作为从事畜牧,且以养羊为特色的民族。《后汉书.西羌传》说:“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畜牧为业。”公元前5世纪以前,羌人依随水草向东、西、南三面迁徙。中原地区姜姓,即古羌人往东迁的部分。向西迁的和藏族有着渊源关系,向南迁徙的称为越离羌、广汉羌、武都羌等。今日的羌族,就是由当时迁到岷江上游的一支羌人发展而来的。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贵州羌族,由于长期和汉族交往,羌语早已消失,使用汉语,通用汉文。
    追溯贵州姜族的族源,在实地考察中,得知贵州石阡、江口两县的羌族,各姓氏入黔情况,石阡包氏的口碑资料说:“先祖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卢丰乡迁来,至今已三十代人。”
    石阡县汤山镇夏熙铭等人说:“我们祖先夏正大大约在明末由四川迁到石阡摩罗。已十一代人以上。”
    据聚凤乡姜氏说:“姜姓原在甘肃天水郡,后迁四川,因官家征调,由川入黔,到聚凤已十二代人”。

    江口县漆树坪胡云高等老人讲到:“我祖胡仁朝九个儿子,九子之一的胡宗礼是我们的直系先祖,胡宗礼之儿胡云才从四川茂汶(今茂县、汶川两县)迁湘西,又从湘西迁到铜仁,再迁江口桃映乡瓮稿沟龙家屯胡家坡,住了数代才由胡再江迁到漆树坪。我们字辈是:胜、云、政、国、再、帮、通、仕、昌、应、秀十一个字。从胡云才开始入黔,到我是十二代,下面还有两代,共十四代人。约是明末清初的事。”据胡氏家谱记载:“胡氏之源,出于安定,文德武功,代有伟人。始祖迁辰以来,流离转徙,不可胜道,殆圣朝鼎新,涵濡优渥,迄今六百余年,人繁脉固,骏骚乎有椒聊繁衍之事,故近而辰源永靖,远而川陕西粤,渐以分疆异地……”   

    由此看来,贵卅i的羌族由四川等地迁移而来,从“十二代”、“十四代”推算,时问约在明代至清初,距今约300年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民族歧视和压迫,迫使居住在石阡县汤山镇燕子岩,万安乡银丰村、亚新村,扶堰乡九龙湾,青阳乡桃子湾、鹅梨董,聚凤乡高坪指甲坝及县城、本庄、白沙的部分夏、姜、包三姓和江口县匀都土家族苗族乡漆树坪、桃映乡街上的胡姓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而报为汉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落实r民族政策,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政治觉悟,民族意识觉醒,纷纷要求正本清源,追宗寻祖,经过调查和考证。1986年6月27日和同年7月4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江口、石阡两县的这部分人返本归源,恢复了自己的羌族民族成分。



胡姓聚居地----桃映羌寨漆树坪
--羌寨风情暨“尔玛”文化揽胜之一 
新华网 ( 2007-11-02 ) 
稿件来源:江口县委办督查信息科 
http://www.gz.xinhuanet.com/zfpd/2007-11/02/content_11564285.htm
--------------------------------------------------------------------------------

[attachment=2944]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二排左三)等领导与羌族姑娘合影


题记:

    “吾胡氏之源,出于安定,文德武功,代有伟人。始祖迁辰以来,流离转徒,不可胜道,殆圣朝鼎新,涵濡优渥,迄今六百余载;人繁脉固骎骎乎有椒聊繁衍之势,故近而辰源永靖,远而川陕西粤,渐以分疆异地也……”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他们的记载……这是我省总人口仅0.14万人、江口县仅200多人聚居的梵净山区唯一“尔玛”民族,她被誉为文化艺术“活化石”和“神秘梵净尔玛堡”;他们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刺绣、挑花、编织是他们的传统工艺;

    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仍然保持着古朴的原始村庄,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男女老幼都会唱原生态民歌,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有情歌、苦歌、喜庆歌、丧堂歌,也有山歌、酒歌、孝歌、伴嫁歌……

    他们的历史渊源和图腾崇拜,他们的生存方式暨风情文化,他们的古碉堡楼房抑或现代发展……

    这就是江口桃映漆树坪羌寨。

    走入羌寨,民俗浓郁,品尝着风味别致的羌族餐饮;可以观赏热情奔放的羌家歌舞,几十个人、上百个人高歌畅舞,气氛非常热烈,高挑美丽的羌家姑娘,会亲手为你敬上醇香的自制咂酒,在一阵阵甜甜的羌家祝酒歌的感染下,也许你会醉意朦胧,也许你会飘然若仙,完全溶入古来的羌族历史民俗文化之中。

    走入羌寨,就走进了这个民族之中,领略着浓郁的羌族风情,感受羌民族古老的历史,“人在畜上、神在人上”的传统习俗,也体味了“尔玛”人——民族神秘的文化,不能不为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也不能不为这个民族走向辉煌的理念所折服!


[attachment=2945]
羌族舞蹈

    在江口县桃映土家族苗族乡新寨漆树坪村民组,有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尔玛” 或“尔咩”,意为“本地人”,那就是桃映漆树坪羌族。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炎帝神农氏是传说中我国农业的始祖,胡姓和姜姓,乃羌人中最早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远古时代的羌人是一个以牧为主兼营农业的强大部族,大致活动在青甘等地。公元前5世纪以前,羌人逐渐随水草向东、西、南三面迁徙。作为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羌族仅有0.14万人,主居江口县桃映新寨村“尔玛”人聚居的漆树坪村民组。(石阡本庄镇有少数姜姓羌人)。

    今天的漆树坪羌族,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是由当时迁到川西北的一支羌人发展而来。

    羌寨漆树坪,林茂水急,山高谷深,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名贵药材,位于高达1200米的香炉山上,寨子海拔1030米,与松桃县苗王沙坝接壤,距江口县城15公里、铜仁21公里,是渝怀铁路江口火车站所在地。全寨共有65户人家285人,其中羌民200人,全都姓胡,部分田氏、石姓均为苗族,被人们誉为“神秘的梵净尔玛堡寨”。是梵净山区唯一仅存的“尔玛”人所在地和羌文化艺术“活化石”;是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风情的原始羌族村寨。他们的羌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一说藏语支),分南、北2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20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

    远眺羌寨漆树坪,映入眼帘的,是茂密的果树林遮掩着山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生机盎然。那独具羌族风情的古碉堡式围墙,纵横交错的农网电缆,新葺学校和古仆村庄,洁白天锅合着村边的人畜饮水设备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茂密竹林中串动的山獭、穿山甲等野生动物,还有那香脆的核桃、板栗、八月瓜……把羌寨装扮成一幅绚丽的图画……

[attachment=2946] 
本文作者刘源泉(土家族)与羌族姑娘合影


    “依山而居,累石为室”。这便是漆树坪羌寨最典型的羌族建筑。片石、泥土和木头,在勤劳的羌民族手中,奇迹般地建筑起,有甚至于高数十余丈的羌庄。他们世代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披星戴月,播种理想,收获希望。

    走入羌寨,只见寨户相依互连,以卵石、片石等相混垒筑的外墙斑斓有致,寨中巷道纵横,600多年了,“尔玛”人始终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保留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房屋保持了羌族雕楼建筑的特点,颇有羌族古建筑遗风。建筑工艺精湛,构思独特,为防御敌人侵略,所有住房都互相连接,进入巷道,就像进入迷魂阵,古羌先民引山泉修暗沟从寨内房屋底下流过,饮用、消防取水十分方便,全性寨内但闻水声叮咚于地底。房子依山而建,民居向阳背风,方向门窗住房向南。在其两侧离房屋一尺外筑围墙,团团围住了房屋院坝,只有大门出入,墙上还有许多小洞,便于观察和自卫。神龛和后壁之间,辟有巷道,两端有门与两侧卧室相通,如有急事,可互通情报,应付突变。在一般设建二至三层楼的羌民屋内,上层或中层作为住房,下层设牛圈抑或堆放耕织农具,每间房屋檐顶四角或一角常垒有一块白色石头,是“尔玛”人供奉的白石神,这种楼层的用途,很好地体现了“尔玛” “人在畜上、神在人上”的传统习俗。

    黔羌族源于川岷江上游,究竟何时进入我省,史籍中无明确记载。

    据江口县桃映漆树坪一些老人介绍,“我们先祖胡云才从四川茂汶迁居湘西辗转至铜仁,再到江口桃映瓮稿沟龙江屯胡家坡住了几代后,才迁移到现在的漆树坪落业,到贵州已14代6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的祖先,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族谱记载:“吾胡氏之源,出于安定,文德武功,代有伟人。始祖迁辰以来,流离转徒,不可胜道,殆圣朝鼎新,涵濡优渥,迄今六百余载,人繁脉固骎骎乎有椒聊繁衍之势,故近而辰源永靖,远而川陕西粤,渐以分疆异地……”石阡县的夏熙清说:“我们的祖先夏正大,大约在明末由四川迁到石阡摩罗,已11代人以上。”章太炎在《检论·序种姓》中有“羌者,姜也”一说。据石阡县本庄镇的姜应堂介绍:“听祖辈传说,我们是姜子牙的后代,姜羌合一,是羌族。”由此看来,聚居在江口、石阡羌族同胞的祖先大约是明末清初由四川辗转迁徙而来,距今已300—600多年。

    他们的同宗——桃坪羌寨,是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风情的原始羌族村寨,全寨共有98户人家,被人们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羌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完整地保存了羌族古老的民族特点,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严密工整。所有建筑均以石块垒砌而成,远远望去,一片黄褐色的石屋皆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次上累,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其间碉堡林立、气势不凡、风格独特。

    漆树坪“尔玛”人现以经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

    漆树坪羌寨拥有土45亩,田102亩,人均只有4分多耕地面积,且处于高寒地区,产量比坝上低500多斤,根本不能养家糊口。“尔玛”人就大力发展手工业及副业。和当地怒溪大湾古寨的“巴人”(土家族人)一样,他们种有了荞子、小麦、小米、高梁、葵花、花生、油菜、生姜、麻类等20多个品种。用材林有杉、松、柏;经济林有油桐、油茶、漆树、核桃、板栗、木姜子、竹类等;水果有桃、李、柚、梨、柑桔等10多个品种;野生果树有刺梨、八月瓜、牛乃子、猕猴桃等;药用植树有杜仲、吴萸、麦冬、黄连、黄精等;野生动物有山獭、穿山甲等;养殖业以牛、马、羊、猪、鸡等。具有特色的是,这里的“珍珠花生”小颗但香脆;油桐数量多、出油多;“萝卜猪”皮薄肉嫩;“乌骨鸡”产量多肉嫩可入药,都颇有名气。

    羌民的手工业是制铧,系先祖自川传来,农用犁田铧口锋利,经久耐用,在江口、松桃、铜仁享有盛名,现有两处作坊;其次是补锅,现有2户;再是经营盐巴等小百货。古羌人作为大西北的最早开发者之一,是夏朝的主要组成部分,羌方是商朝的方国,主要居住在甘青一带。隋唐时进入藏北和川北。宋代党项羌建西夏国,元代不少将领出身于勇武善战的羌族。鸦片战争中曾有羌族土屯兵赴广东、浙江抗敌。辛亥革命及红军长征得到羌族人民的大力支持。解放战争中羌族地区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

    在旧中国,因民族歧视和压迫,迫使“尔玛”人隐瞒了自己的民族成份,报为汉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政策得到了落实,广大羌民纷纷要求正本清源,追宗寻祖,通过调查考证,1986年6月27日 ,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漆树坪羌胞恢复了自己的民族份。从此漆树坪“尔玛”人以狩猎为主,与僚、苗、巴人聚居后形成了以耕织、养殖兼并的格局。

    漆树坪“尔玛”人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家织染制成的土布或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福增寿。在像过“羌年”这些民族节日的时候,穿戴就特别突现了出来。

    漆树坪羌寨,民俗浓郁。可以品尝风味别致的羌族餐饮;可以观赏热情奔放的羌家歌舞,几十个人、上百个人畅舞高歌,气氛非常热烈。羌家姑娘会为你敬上醇香的青稞咂酒。在一阵阵甜甜的羌家祝酒歌的感染下,也许你会醉意朦胧,也许你会飘然若仙,完全溶入古来的羌族历史民俗文化之中。

    他们的饮食习惯,用鼎罐或铁锅焖饭,平时不用甑子蒸饭。典型食品,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此三种都能补肾。黄芪炖鸡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主食有玉米、小麦、青稞、胡豆、黄豆、碗豆、荞麦等;还有与其民族同样的大米、面粉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莲花白等,常吃自己泡制的酸菜,每日以三餐为习。制作饮食、烹调较简,常见方法是玉米粥内加蔬菜,叫“麦拉子”;还有玉米面或麦面做的馍馍或玉米蒸蒸,称作“面蒸蒸”;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面蒸熟,此饭如以玉米面为主,叫“金裹银”;以大米为主叫“银裹金”;有把青稞或小麦做炒面用以放牧或外出时食用。

    羌民平时很少吃新鲜猪肉,一般在冬至后杀猪,猪肉切成长条挂在灶房房梁上,以烟熏干成“猪膘”,颜色熏黄为好,传统的观念是,这种“猪膘”存放得越久越好。杀猪后的新鲜瘦肉,洗净后灌进小肠作香肠,一般在年节食用。嗜好食酸辣及自制的米酒。(刘源泉)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5-15 06:0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5-14
“走入羌寨,民俗浓郁,品尝着风味别致的羌族餐饮;可以观赏热情奔放的羌家歌舞,几十个人、上百个人高歌畅舞,气氛非常热烈,高挑美丽的羌家姑娘,会亲手为你敬上醇香的自制咂酒,在一阵阵甜甜的羌家祝酒歌的感染下,也许你会醉意朦胧,也许你会飘然若仙,完全溶入古来的羌族历史民俗文化之中。”

酒不醉人人自醉。读完这篇报道,我仿佛已经和作者一道,沉醉在我们的少数民族胡姓宗亲的火热情怀之中。同时也免不了产生要了解这一支羌族“尔玛”来源的好奇心理。

“我们先祖胡云才从四川茂汶迁居湘西辗转至铜仁,再到江口桃映瓮稿沟龙江屯胡家坡住了几代后,才迁移到现在的漆树坪落业,到贵州已14代600多年的历史了。”

我知道羌族源于川岷江上游,最早在青海甘孜一带。羌族中胡姓占人口比例是多少?从该族的族谱记载看:“吾胡氏之源,出于安定,文德武功,代有伟人”,似乎又与中原、浙赣、闽粤胡氏的渊源相近似。只可惜相距千山万水,实在无法前去探密,只寄希望该文作者偶然能看到我的回复,借助互联网络,一解疑惑。如果有从那个美丽的“桃映羌寨漆树坪”出来的宗亲上得网来,千万别忘了在这里给我留个言啊!请代我致意村里的200多位胡姓羌民同胞,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问候他们好!

南山


羌族姓氏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23199973
    羌族支系繁多,姓氏复杂,今羌族姓氏,多为后起,概有以上几种:(一)沿袭古姓氏。如傍姓、曹姓、姜姓等。(二)官方赐姓。如静州土司远祖董和拉普,唐开元年间归附授职,玄宗赐汉姓董,后因战功卓著,长期驻守茂州城;清代陇木土司何氏,其先杨氏因明代随何卿征讨白草羌有功,赐何姓。(三)房名转姓。历史上羌族家族都有祖传的小房名。清乾隆三十二年,理县龙溪乡火坟碑及回龙寺的钟铭文所载房名有:毛耳志、何必志、勉武志、何我勺、男不勺、罗志保、保寿保等。后来这些房名演化成了羌族的姓,多取房名的第一个音节作为其姓,如苏蟒达改姓苏,哭吾已改生为苟,余约至改姓作,耿家志改姓为耿,伯什保改姓白,易勺改姓易和白毛尔改姓毛。(四)自愿改汉姓。明清以来,随着民族融合,地方官府倡导,大多数羌族改用汉姓、汉名,解放后更为普遍。 羌族起名方式因人而异。历史上曾有父子联名的习俗,现代羌族(一)根据父母意愿起名。如常生、富贵、再生、金花、银花等。(二)根据幼婴出生时的体重起名。如五斤、七斤、八斤、九斤等。(三)根据父母年龄起名。如四十宝、五十三等。(四)以神的名字起名,如太平保、山神保、百石保、火神保、石匠保等。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5-26 22:5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5-14
祈祷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中的胡氏宗亲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目前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尚未得知。我们在关注灾情发展的同时,也为灾区的胡氏宗亲祈祷。希望他们能够在祖宗的眷顾和佑庇下,平安度过这场天灾劫难。

        我们四川郫县胡氏有一支曾在民国初年迁往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前些年为调查这一支的分迁情况,我郫县三叔三婶还亲自前往汶川寻找到一户胡姓后代(已入赘羌族生子),并且和他们合影。这也意味着,我们这一支的血脉已经和少数民族融合在一起,从江西到福建,从福建到四川,再从郫县迁到汶川,到此划上了一个终止符。

        看到他们合影的背景羌寨竹楼,我还萌发过何时也能前往探亲旅游的念头。可我也不认识他们,他们可能也搞不清楚我们的关系,更不可能上网来交流了。没料到今天的这场大地震,引发了我对他们生命安危的悬心惦念。愿祖宗显灵保佑远在四川汶川的子孙,说不定正是因为他们的简陋住房,才使得他们免除了这场天灾劫难。祝福全家,祈祷平安。

南山 2008.05.12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