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618阅读
  • 0回复

关于完善程氏谱系建设的思考[转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9-02-07
关于完善程氏谱系建设的思考 

     转帖者按:2009年3月8日随着世界胡氏通谱首卷的公开发行,在广大胡氏宗亲中引起激烈的震动,一时间围绕通谱的内容、发行方式和编修的程序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争论和质疑,本人认为无论是宗亲们对通谱的赞誉也好,疑虑也罢,但有一点可说明,大家对世界胡氏通谱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得到提高,这无疑对下一步通谱的编修是非常有利的,这也表明了我们全体胡氏宗亲对编修胡氏通谱的强烈愿望,对修好胡氏通谱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在争论中间我发现有不少的宗亲同时也对通谱的编修程序,通谱内容格式及联修的一些具体操作方式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为此,本人在程氏宗亲网上发现了程宗成先生的一篇文章,本人认为其内容对当前我们一些宗亲疑问来说有触类旁通的效用,特转录如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脾益。(胡铁华)

        程姓是汉族大姓,在当今中国100个大姓中居于第3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程姓在全国的分布很广,已知大陆551个县有程姓居住,以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五省最多,约占全国汉族程姓人口的60%。其次是山西、河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甘肃、宁夏是程姓人群较多的省份。此外,满、蒙、回、黎、壮、土家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改姓程的。大陆程氏迁入台湾已有280多年历史,目前程姓在台湾姓氏中排名第85位。为了进一步求发展,不少程姓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新事业,现主要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韩、日、美、欧等国家和地区。
    程姓是个大姓,研究程姓的起源、迁徙、分布、支派、发展规律,大体弄清程氏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完善程氏谱系建设,为当今族人寻根问祖,也为程氏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根据现有资料,就完善程氏谱系建设问题,谈点个人的想法。
一、 程氏谱系建设的现状
    程氏谱牒自汉代以来,历世有人修纂,如汉有程泰、晋有程延、唐有程淘、宋有程祁、程晟,到了明代,有程孟、程敏政等,清以后就更多了。从目前了解的程氏谱系资料看,先人留下的谱牒资料有346种,其中绝大部分收藏在国内大小图书馆、大专院校,也有在民间收藏,还有在日、美等外国收藏。全国程氏堂号已查到160多个。程氏从周代成康之际的受姓始祖程伯符,繁衍至今,已有110多世,平均约26岁一代。
    从现有谱牒世系看,从开宗授姓程伯符到程婴14世,到程元谭45世,到忠壮公程灵洗58世,北宗到程颢、程颐78世,南宗到程元凤82世。至今已见118世。
二、 程氏谱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程伯符到忠壮公程灵洗58世,但只有一条线留传,其余分支无载。人们不免会问,难道五十八代下来就剩忠壮公程灵洗一支吗?这显然不合事实。而且,众多谱牒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各谱所载分歧世系较大。
(1)对程姓开宗受姓始祖伯符的分歧
    关于程姓的开宗受姓始祖,诸多谱牒皆载程伯符。河南嵩县《程氏正宗谱》载“迁徙歌”说:“古有重黎氏,程族初由发。历夫周兴际,伯符居广平。”《广平程姓谱略》也说:“我程姓系出高阳,历夏商。衍至周伯符公,仕成王,封程国伯。”更多的谱牒,把程伯符作为程姓的开宗受姓始祖,为程姓的第一世。
    但在宋代的一些文献中,说程姓的始祖是乔伯,或是休父(一曰休甫)。程颐在《印铭》中说:“我祖乔伯,始封与程,及其后世,以国为姓。惟我皇考,卜居近程。复爵为程,子孙是称,程伯之后,莫之与京。”程颐自称乔伯为程氏始祖。
(2)对新安一世祖元谭上世系的分歧
    程元谭是魏安乡侯程昱之后,还是吴都亭侯程普之后,说法不一。
据明隆庆六年(1572年)程颐的二十代孙程宗孟修纂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谱》所载元谭的上世系,以及程氏统谱和众多支谱,皆载元谭为魏安乡候程昱之后。
    而在明代程尚宽所著的《新安名族志》中说;“程普之后曰元谭”,这与明成化间程敏政所撰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同一说法。即认为元谭是吴都亭侯程普之后。
(3)对“二程”七世祖程秀的分歧
    对程秀的分歧,是程氏谱牒中南北二宗的最大分歧。
    程秀之上是谁?亦即“伊川一族”上世系谱如何接?宋绍圣二年(1095年),程祁在他所修的《程氏世谱》即被后人称为《祁谱》中认为:忠壮公七世孙元皓,生日华,为沧州祖。大辨生文英,文英生皓,皓生荆杞,为中山祖。并说《伊川宗谱》一卷宜上附之。
    可是《祁谱》之后,宋有续修者,因为《姓篡》上说“大辨不知其所出”,而《祁谱》忠壮公14世孙有辉、实、英、秀四人,“遂以伊川之族附在此秀公下”。致使后来多谱沿袭此误。
2、各谱所载名字不尽一致。
    古人常有名、字、号等,而在谱上则有的用名、有的用字,还有的用号等。如元谭次子名超,字长民。有的谱载超,有的谱载长民。如果不加注,后人会误认为是两个人,或是后添加的。
3、各谱所载世数有差异。
    古人在世数计算方式上并不统一,有的是连本身数,如元谭到灵洗共14世,即灵洗为元谭14世;有的离本身数,如说灵洗是13世,就不连元谭这一世了;有的用叙述法,说“某某传某世某祖”如“元谭传13世灵洗”。
    另外,还有谱系不同造成的讹错。如统宗谱载“育”为元谭17世,这样到“二程”就是33世;正宗谱及大多程氏谱牒,都载18世,这样到“二程”就是34世。
4、攀附名贤现象客观存在。
   在考证程氏各支系中,我们发现有的支派的上接世系的都是名贤,而又查不到依据,与其他多谱相抵牾,这里不能排除攀附名人的怀疑。清史家章学诚指出:"谱系之法,不掌于官,则家自为书,人自为说,子孙或过誉其父祖,是非或颇谬于国史,其不肖者流,或谬讬贤哲,或私鬻宗谱,以伪乱真,悠谬恍惚,不可胜言",又说:"私门谱牒,往往附会名贤,侈陈德业","自叙官阶封赠,讹谬甚多"。“世次统系,冒滥相沿,甚者至引远代君王将相为始祖”,真是“漫无依据,任心附会”。对这样的支谱,后人要想纠正是很困难的。
5、世系中断现象非常谱遍。
    在所见到的谱中,有不少是秃头谱,或断代谱,只有始迁祖,再向上空缺,有的远祖世系有,始迁祖也有,但中间少了若干世。还有的连始迁祖的名讳也“失讳”。这就造成众多后裔寻根难。
三、 造成程氏谱系众多问题的原因。
1、 历史的局限性。
    由于社会制度变化,选人用人的依据就有变化,家谱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家谱的修纂、家谱的研究都发生了变化。如五代前官府修谱,而五代后转为民间修谱。世系上有的苏式,有的欧式,有苏欧结合形式,还有其它形式,形成了家谱的多样性。另外,古人对家谱的保存和查阅也有许多规定,如家谱由长房保存,不让外人查阅,销毁前谱等,这种做法,使得后人或旁支很难找到旧谱资料。
2、 地域的狭隘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程姓的分布广大,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使得各支联络困难,往往是封闭式修纂,造成人名、世次不尽一致。
3、 战争、灾祸、贫困等因素。
    在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灾祸不断,特别是北方战争和灾祸尤多,谱牒常遭毁灭。再者,不少贫困地区,修谱经费困难,有的找有文化的外姓代修。明清两朝,在封建统治者的提介和鼓励下,私家修谱蔚然成风。伴随着大规模的修谱活动,社会上出现带商业性质的、以替人修谱获取钱财的“谱师”、“谱匠”(有的称“谱蛮子”),一些人家受财力的限制,往往聘请粗识文字的乡学村塾捉刀,良莠不齐,内中不乏冒宗乱祖、妄加攀附者。有的无法修纂而无谱,这样就使的许多支系失传。
4、 因避灾祸而更姓改名。
   旧时常有“诛连”政策,即一人犯罪“全家抄斩,灭门九族”。先人为了生存,不得已逃到外地,更姓改名,更不敢修纂家谱了。若干年后,有的复姓,有的则永远是他姓。
5、 入嗣、入赘、收养等。
    继承、入赘、收养是常见现象,但各地规定不尽相同,使得世系、血统发生了变化。如果谱中不加小注,后人确是无法辨别真伪。
6、 攀附名贤事出有因。
    古老的中国历史资料,里面有不少虚假的成分,家谱也同样有虚假的成分,这就是编写者的受到了政治的影响。攀附名贤,确属事出有因:其一,名贤先人是一种很大的社会资源,可以加强家族自豪感,训导子弟努力上进,或擢迁有据;其二,微寒之族,攀附望族,以图帮助家族立足于当地社会,不受他人欺凌;其三,文化程度不高的家族,由于始祖历史一般难于了解清楚,或无谱可依,认名贤为祖先,很少会提出怀疑,心理上不会有障碍。
攀附名贤,东晋南朝以来就较为常见,但在中古时代,政府、家族和舆论监督,尚能时加纠正;而五代以降,愈发严重,不可纠治,于是人们习以为俗。
7、 认识问题、文化、经济等因素而断续。
    有的无据可依,有的因贫困无力去各处考证,而修成断代谱。有的抄录旧谱,对有怀疑的地方,但因是先人的东西就不敢更改,否则,就会被斥为不敬祖,使有错之谱得以存在。
四、完善程氏谱系建设的设想。
1、 遵循“详今略古,详近简远”原则
    一般族谱,始迁祖以前(特别是远祖),率多"附会名贤,侈谈德业",几乎毫无价值;近世部分,多数比较真实可信。不清楚的人物就不作纪录。谱系人物,“但存其可考,无牵合附会剿说氏族之书,以贻君子之讥者,是皆可作谱者法”
第二是详近略远,与己身较近,知道确切的就书写,远年不清楚的就从略,即世系从可知之世开始写,系谱就准确了,所以恽敬说:“夫以远为不尽信,以近为可信,则谱信矣” 。
2、 遵循“疑以传疑,信以传信”原则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续修家谱,应采取严谨的科学态度,阙疑存信,“慎而谱之”。对世系中传疑的人物,采取阙疑的态度和办法,宁可不记载,也不将疑似的收录进去。凡是不知道的事情就不写,以免附会疑误。不知者不书,这是好的做法。修家谱目的是保证家谱资料的真实性。一切都要从实记录。
    不要迷信老谱,以为前人所作,照抄过来就行,或者明知有误,但因系祖宗所传,不敢改动。应从实际出发作出更正。清代进士,翰林院编修程梦星,乾隆6年(1741)在编《新安岑山渡程氏支谱》时,发现前谱岑山渡程量能等人康熙十二年(1673)编的《槐塘程氏重续宗谱》中,把入嗣范坑派的槐塘派元三公降了一世,形成“弟继兄之讹”。兄弟间继承关系,而世数却以父子来编谱。他认为这样不妥,弟继兄可以,但世数不能降一世!对前谱中的讹错之处,后谱应当更正,这不能算不敬祖。
3、 以据为据,不搞无理争辩。
    忘祖不好,诬祖更坏。对旧谱中的分歧,要进行考证,史志、碑帖、实录、笔记等都是较好的旁证资料,力争多方面引用。讨论要以证据服人,以理服人,不搞无理争辩。在清代,对传统家谱中某些不尊重实际的观念和书写方法,就强调修谱 “信今传后” 的原则,反对“恶饰”,主张对古谱通权达变,对“削谱”、女性上谱、族源考辨、传记等方面提出改进的主张和书法,从而提高族谱质量,这种崇尚实际的谱法观念值得重视和继承。全祖望说得深刻:“夫数典而忘祖,不可为也;攀援华胄而无祖,尤不可为也” 。
    关于“孤证”问题,有人说“孤证不用”。这要具体分析。旧支谱中述及他支的很少,往往是孤证。如果说得有理,就应当引以为据。
4、能详则详,不详待考,力避歧义讹传。
    要谨慎从事,有歧义,不写不好,写则很难弄得清,为免出谬误,还是不写为好,这是不得已做法;知道难写,所以采取慎重态度,竭力而为之。这都是不忘本根,不犯数典忘祖的失误。能详则详,不详待考,力避歧义讹传。
5、 女子应与男子有同等地位,应该上谱。
    封建社会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无才便是德”, 男尊女卑思想特别严重,大多数女子连名字也没有。反映在谱上,对配偶,只注“配某氏”或“孺人某氏”;对女儿,大多不准上谱。我们要改变这中重男轻女的做法,妻与夫在家谱的纪录上应是平头的,女儿应该与儿子一样,都应该录入谱中。
6、 入嗣、出嗣、入赘、养子、异姓问题
    入嗣、入赘、养子等都应上谱,但要加注。出嗣之子的上谱,在绝大多数家族是没有异议的
    家谱对异姓嗣子应有变通处理方法 。一是将异姓嗣子直接书写于嗣父名下,但是要注出嗣子的原来姓氏。对继入的异姓,有的谱例云:“其立嗣者,注立某人某子为嗣;立异姓者,但著名某姓而已” 。或者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墨书写,以区分本宗和异姓。
    异姓不上谱,是防止异姓乱宗观念的产物。篠里任氏说:“以异姓为嗣,与夫出嗣异姓者,皆罪也,法使归宗” 。既然是罪犯行为,自然禁止上谱了。“抱他人子为己子者,不书,重宗祀也” 。“倘有以外姓入嗣者,谱中概置不登,恐紊宗也” 。都是以血系相同为准则,尊一本,防乱宗,本宗排除异姓。
7、 对于改姓及少数民族中的程姓,以一姓多源对待。
    程姓也属一姓多源之姓,如满人程砚秋,本不姓程,后改姓程。此外,蒙、回、黎、壮、土家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改姓程的。这不属于伯符血统,不在我们修谱的范围内,让其自行修谱。我们的态度是以一姓多源对待。
    俗话说,家有谱,地有志,国有史。我们程姓有“三世不修谱便为小人”之戒,历代重视修谱,有人续修,有人珍藏。虽然现存的家谱有许多疑问,也有许多错误之处,但制约我们的种种因素不存在了。前人没有的,我们具备了,前人的那些困难,我们已能解决。
    在完善程氏谱系建设方面,我们应该比前人做得更好!
                                                         程宗成
                                                         2004.9.11
来源:程氏宗亲网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