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369阅读
  • 0回复

胡愈之先生年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5-06-07


      胡愈之(1896年-1986年),原名学愚,字子如,笔名胡芋之、化鲁、沙平、伏生、说难等,绍兴上虞丰惠镇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具有多方面卓著成就的革命学者,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学识渊博,是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 早年创建世界语学会与沈雁冰等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运动,为救国会发起人之一。抗战胜利后,在海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国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曾任新中国首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常委。


                                              
                                            胡氏年表

1896年,出生于绍兴上虞丰惠镇。

1902年,进入私塾。

1904年,在上虞县高等小学堂就读。

1910年,毕业于县高等小学堂。

1911年,以县试第一名考入绍兴府中学堂。

1912年,入杭州英语专科学校。

1913年,师从绍兴名宿薛朗轩学古文。

191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为练习生,工作之余读英语夜校,并自学日语、世界语,开始发表著译文章。翌年起,任《东方杂志》编辑,并发表著评文章。

1919年,胡愈之在上海参加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五卅”运动中,编辑出版《公理日报》,报道运动的起因与发展过程。“四一二”政变次日,起草对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信,邀集郑振铎等7人签名在《商报》上发表。后被迫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

1920年——与茅盾、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积极推进新文学运动。

1921年——创办上虞第一份报纸《上虞声》,寄回上虞发行,在家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922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编辑出版《公理日报》,并在《东方杂志》发表长文《五卅事件纪实》,声援五卅运动。

1926年——支持创办《新女性》杂志与开明书店

1927年4月13日与郑振铎等联合发表对蒋介石四一二政变的抗议信,次年流亡法国。

1928年——因遭反动派忌恨,以《东方杂志》驻欧洲特约记者身份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攻读国际法,并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开始由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同时入新闻学校学习新闻学。留法期间,曾利用假期,游历考察英国、比利时、瑞士等国。

1930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

1931年——在返国途中对苏联进行访问,回国后著《莫斯科印象记》,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后的成就。“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主编复刊后的《东方杂志》,宣传抗日救国,又与邹韬奋一起主持著名的《生活周刊》,推动创办生活书店。

1932年——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请胡愈之来主编《东方杂志》

1933年——应鲁迅之邀参加中国民权 保障同盟,当选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先后筹划创办《文学》、《太白》、《译文》、《妇女生活》等进步刊物,主编《世界知识》,成为进步工作者重要的革命文化阵地。

1934年任《半月国际》主编。

1935年——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救国会,推动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1936年,受党组织派遣,离港经法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汇报情况。11月,全国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等7人被国民党逮捕,担负起营救“七君子”的组织工作,与宋庆龄、何香凝赴苏州,以“爱国有罪,自请入狱”抗议国民党暴行。

1936年,协助邹韬奋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主任,主持出版《团结》、《上海人报》、《集纳》、《译报》等报刊,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组织编译出版了E•斯诺的《西行漫记》,并首次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胡愈之担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常委和宣传部长,利用这个国共合作的统战组织,积极促成《救亡日报》创刊,并成立了国际宣传委员会,为党开辟了向国外宣传的新闻机构。上海陷落后,仍在租界里继续出版《团结》、《集纳》、《译报》等刊物,向国内外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并翻译出版斯诺的《西行漫记》,编辑出版《鲁迅全集》20卷。

1938年——出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五处处长,主管抗日宣传动员工作。武汉沦陷后,奉周恩来指派赴桂林,出版《国民公论》,组织国际新闻社,创办文化供应站,出任董事和编辑部主任。

1940年——遵周恩来意见离香港到新加坡,开辟海外宣传阵地,应聘任陈嘉庚办的《南洋商报》编辑主任。在苏门答腊避难期间,进行印度尼西亚语研究。抗战胜利后,回到新加坡创办新南洋出版社,主办《南侨日报》、《风下》周刊和《新妇女》杂志,在海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建立和领导了南洋的“民盟”支部,发展了党在侨胞中的统战工作。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胡愈之又克服重重困难,在新加坡创办了《风下》周刊和《南侨日报》。在胡愈之的主持下,《风下》周刊紧扣时代脉搏,始终站在反内战、反专制独裁斗争的前哨,被读者誉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南侨日报》则关注侨民的利益,反映侨民的心声,旗帜鲜明地支持祖国的人民解放战争,被称为爱国华侨的一面旗帜。

1948年——从南洋回国,辗转到达华北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

1949年——9月,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曾历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55年——元旦,胡愈之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中国文字横排横写是和人民的生活习惯相符合的》,

1957年——7月10日,胡愈之在会议上以《章罗联盟的透视》为题发言。7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胡愈之的发言稿。

1960年——为纪念商务创立六十五年,胡愈之来馆讲馆史。

1979年——9月27日,胡愈之同叶圣陶在观看新出版的《辞源》修订本。

1982年——与楚图南、巴金、谢冰心、叶圣陶、夏衍等发起成立了中国世界语之友会

1984年——在国际世界语大会上被授予最高荣誉称号“名誉监事”。

1985年——6月,参加上虞县委、县政府在北京召开的虞籍人士座谈会,支持家乡建设与修志工作。

198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