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按:浙东两大著名胡氏的族源可能因为下面一篇文章而改变。
乌山胡氏(现以族居浙江慈溪横河镇乌山村和宜青桥村为主)族谱上明确记载为安定先生胡瑗之后,始迁祖文焕(字观光),承务郎,为绍兴路儒学经谕,谱称“经谕公”,是安定胡瑗先生的第五代孙。世系为:瑗公--志宁--思恭--源--枢--文焕。谱上记载他是从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入赘余姚乌山的。但据下面胡新奎宗亲根据《排溪胡氏宗谱》(排溪位于浙江奉化,是胡进思万一公儿子庆公的发源地)的记载发现,万一公六世孙小三迁乌山,才是乌山胡氏的始迁祖。对这一记载,我想乌山胡氏的后裔一定会感到疑惑不解。
众所周知,余姚柏山胡氏是华林五宗之一琼公之后从常州迁余姚的。其后代中出了两个名人:宋代胡宗汲和胡沂父子。但胡新奎宗亲从《宁海项岙胡氏宗谱》所载一篇文章中发现“姚江胡氏族迁万一尚书之十世孙,讳沂字周伯者始分居焉,公之父曰宗汲号醇儒......”据称该文的“真实性很大”。如果真是这样,那余姚柏山胡氏的族源也将随之改写,和乌山胡氏一样,都要改成浙东胡进思(万一公)系。
好在网络时代,各种意见观点都可以提出来讨论争论。我看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核实《余姚胡献肃公记》这篇文章的内容。其他内容都认可,唯“姚江胡氏族迁万一尚书之十世孙”,这句话究竟是原文呢?还是后人加到文章里去的。胡新奎宗亲说的作者有名有姓有年代有官职,不知哪位宗亲对此有兴趣,想办法查找佐证一下。南山2007.07.23
(其实关于《余姚胡献肃公记》这篇文章还是有破绽的,我已经看出来了,以后再细说)
姚江胡氏族迁万一(胡进思)尚书公之后--胡新奎
本文收稿日期:2007.07.04
南山先生趁今年“五一黄金周”之际,赴姚江两岸走访了柏山、乌山等胡氏族居地,了解胡氏的族源概况。据当地宗亲反映并阅读当地宗谱得知,柏山胡氏来自华林胡氏胡琼之后;乌山胡氏来自安定先生胡瑗之后。看了南山先生的调查资料,觉得这二支胡姓渊源既不同,又有相通之处。为了进一步探究,今摘录排溪(奉化)胡氏等资料供参考。
《排溪胡氏宗谱》世系图载:万一--庆--十七--二府君--二十四--小三(下注余姚乌山祖)。从世系图看出,万一公六世孙小三迁乌山,是乌山胡氏的始迁祖。
《中华姓氏通书·胡姓》记载,余姚胡宗汲一派世系表是:谅--俨--尚能--宗汲--沂--撙--卫。谅公即小三是万一公派下六世孙,沂公是万一公派下十世孙。
《余姚胡献肃公记》该文系宋国子监司业兼实录院检讨,龙泉叶通于宋嘉定六年(1213)六月上浣书写。该文留载于《宁海项岙胡氏宗谱》现摘录如下:“姚江胡氏族迁万一尚书之十世孙,讳沂字周伯者始分居焉,公之父曰宗汲号醇儒,能守所学不遂时好,公生简颖异,六岁而诵经,皆不忘—字,绍兴五年(1 1 3 5)登进士第,历任州县凡三十年,至二十八年始入为正学,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史部员外郎转右司谏以优去官,迨孝宗受禅除国子司业寻擢殿中侍御使……乾道元年(1 1 6 5)冬召为崇政少卿兼侍讲进给事中,召对称旨除史部侍郎……寻进礼部尚书。上意欲大用公,而公资恬退无所依附数请去,遂以龙图阁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致仕,淳熙元年(1174)卒,享年六十有八,谥曰献肃。”
从上述资料证实,乌山胡氏始迁祖应是万一公派下六世孙小三即 谅公,并非胡瑗公派下。《余姚胡献肃公记》写于l 2 l 3年,距今已有八百年,距献肃公卒仅四十年,文章的真实性大,故此说明柏山胡氏并非出自华林,是万一尚书之十世孙讳沂字周伯者始分居焉,与乌山胡氏源出一族。此述当否,供宗亲指正。
万—公派下三十二世孙黄墩胡氏
胡新奎 撰稿
2 0 0 7年6月2 5日
南山附上: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胡沂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胡拥军 | 时间:2006-07-29 10:17:41 ]
[上一篇] [下一篇]
http://www.hszqw.com.cn/bencandy.php?id=368胡沂,字周伯,绍兴余姚人。父宗伋,号醇儒,能守所学,不逐时好。沂颖异,六岁诵《五经》皆毕,不忘一字。绍兴五年进士甲科,陆沉州县几三十载,至二十八年,始入为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吏部员外郎。转右司,以忧去,终丧还朝。孝宗受禅,除国子司业、邓王府直讲,寻擢殿中侍御史。
有旨侍从、台谏条具方今时务,沂言:“守御之利,莫若令沿边屯田。前岁淮民逃移,未复旧业,中原归附,未知所处。俾之就耕,可赡给,省饷馈。东作方兴,且虑敌人乘时惊扰,宜聚兵险隘防守。”诏行其言。
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婺州居住。
沂又言:“将臣定十等之目,令其举荐,施之择将之顷则可,施之养士有素则未也。夫设武举,立武学,试之以弓马,又试之以韬略之文、兵机之策,盖将有所用也。除高等一二名,余皆吏部授以榷酤、征商,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愿诏大臣详议,中举者定品格,分差边将下准备差遣,则人人思奋,应上之求矣。”从之。
时龙大渊、曾觌以藩邸旧恩除知阁门事,张震、刘珙、周必大相继缴回词命。沂论其市权招士,请屏远之,未听,而谏官刘度坐抗论左迁。沂累章,益恳切,曰:“大渊、觌不屏去,安知无柳宗元、刘禹锡辈挠节以从之者。”好进者嫉其言,共排之,沂亦以言不行请去,遂以直显谟阁主管台州崇道观。
乾道元年冬,召为宗正少卿兼皇子庆王府赞读,寻兼侍讲,进中书舍人、给事中。进对,论命令当谨之于造命之初,上曰:“三代盛时如此。卿职在缴驳,事有当然,勿谓拂君相不言。”除吏部侍郎兼权尚书。
沂奏:“七司法自绍兴十三年纂修成书,岁且一纪,历月阅时,不无牴牾。望令敕令所官讨论章旨,此法可行不可行,此条当革不当革,将见行之法与当革之条辑为一书,颁之中外,庶可戢吏胥之奸。”诏行之。寻以目疾丐祠。
六年,出为徽猷阁待制、知处州。复引疾奉祠,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八年,以待制除太子詹事,寻复拜给事中,进礼部尚书并兼领詹事,又改侍读。上顾沂厚,有大用意,而沂资性恬退,无所依附,数请去。
虞允文当国,希旨建策复中原,沂极论金无畔,而我诸将未见可任此事者,数梗其议。遂以龙图阁学士仍提举兴国宫。
淳熙元年卒,年六十八。方疾革,整容素冠不少惰,盖其为学所得者如此。谥献肃。
胡宗伋,字浚明,號定翁,餘姚人。童時如成人,及長,刻意于學。元符間,試禮部不第,歸,教授鄉里,學者多從之遊。性至孝,跬步未嘗忘親。建炎之亂,士人避地明、越者,多以先生為歸依。高宗御極,授房州文學,調瀏陽丞。用薦,監嚴州比較務。最,進一官。丐祠,監南嶽廟。先生操行方軌,篤于道德性命之旨,其交遊子弟,非是莫取,史稱為醇儒。(參《兩浙名賢錄》。)
胡 宗 伋
胡宗伋(1079-1148),字浚明,号光翁先生,是一位坚守所学,不逐时好的醇儒。
胡宗伋自幼品行端正,学习刻苦,及长学业有就,为时人称道。宋元符年间,应试礼部后,出任余姚教授。他以平实的学识,磊落的人格,赢得了乡里学人的崇敬,都师从于他,黄宗羲称其"操行方轨,笃于道德性命之旨,其交游子弟,非是莫取"史称"醇儒"。南宗建炎之乱,北方士大夫纷纷避居四明,越东之间,他们信任胡宗伋的为人,多投奔于他,得到他的鼎力相助。建炎元年,宋高崇赵构即位后,胡宗伋被授予房州文学,专门教授贵族子弟。不久又调任刘阳县丞,因教授有方,政绩显著,都被荐监严州,旋予祠监南狱庙,再转任德兴县丞,。胡宗伋一生专研,"道德性命之学"且能坚守所学宗旨,不愿追随时好。能摒弃门户之见,提倡不主一师的学风,学有所长,自成一体,且讲究所学的实际效果。他的学术观点为其高足第子烛湖孙畴,孙介兄弟所继承,三传子孙应时,胡樽时转向陆九渊之学。他的著作由其学生孙介编篡为《胡氏贤训》,《诗说》据考证亦为他所撰。
来源: 地方志资料
[ 此贴被南山在2007-07-24 07:5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