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230阅读
  • 0回复

赵匡胤后裔“皇族城堡”现江西 保存700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3-06
赵匡胤后裔“皇族城堡”现江西 保存700年(图)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28644160
--------------------------------------------------------------------------------

2008-03-05 13:28  来源:信息日报
祠堂(1/4张)
  在秀美的江南古镇靖安县仁首镇上,居住着一群“皇族后裔”,在南宋末期,为逃避战乱,从河南迁徙而来,在此安居乐业。


  日前,省内文物考古专家意外发现,这群“皇族后裔”所在的牌楼村祠堂,竟是保存了近700年的古建筑物,时间可追溯到南宋末元初。近期,有关部门将组织文物专家组,展开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3日,本报记者来到这里,一睹其“芳容”。


  祠堂见证数百年风雨


  3日,记者来到靖安县仁首镇牌楼村。刚进村口,两旁参天的柏树映入眼帘。当地的老者告诉记者,这些树都是他们老祖宗在此安家后种下的,已见证了这里数百年的风风雨雨。


  在村中心有一座祠堂,去年底,当地居民重新修缮了祠堂,入口被刷成了白色,中央挂一块刻有“云山诗第”的牌匾。外墙虽已粉刷一新,但古宅依旧透露着沧桑,牌楼上奇特的四爪形雕刻清晰可见,有的因岁月流逝已出现破损。从祠堂大门往里看,祠堂足有60米深,木柱挺立两旁,最里面供奉着一座神像,在香火缭绕中……


  牌楼村村支部书记赵鸣绘告诉记者,宋太祖赵匡胤后裔于南宋末年为逃避战乱,从河南迁来,至今已有40余代人了。祠堂内供奉的神像是当时在此安家的“赵太师”,也就是他们的老祖宗。


  ●传说


  赵鸣绘告诉记者,关于祠堂内的木柱当地还有一个传说。该村初建时,“赵太师”立起120根木柱,但他的岳父却送来120个斗笠,意思是不信他能在短时间里把村子建起来,到时可把斗笠戴在木柱上防风雨。可“赵太师”回赠了岳父120顶草帽,表明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建完。


  “皇族城堡”曾坚不可破


  记者注意到,祠堂分三部分,从门口进来是一个门房,中间是一个主厅,最里面是香火厅。


  赵鸣绘告诉记者,村里的老人说过,以前整个村子都被城墙包围着,城墙两侧有牌楼,所以这里得名“牌楼村”,建筑规模像赣南的围屋。“因我们是移民,为抵御外来骚扰,所以把村子建得跟城堡一样。”赵鸣绘说,除了祠堂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其他的古建筑都在岁月中损毁。


  记者在现场看到,祠堂周围还有很多民宅,如今却是残垣断壁,破碎不堪。


  ●传说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村子地下有隧道,与外界相通,但现在被填埋了。据说,清末时太平军曾打到此,但村民利用地道之便,太平军久攻不下。


  祠堂仍是村民议事中心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祠堂内部的墙壁上有很多扇形的装饰,原本上面画有古时人物、蝴蝶、凤凰、麒麟等图案,但因时间久远大部分已看不清楚了。


  在祠堂主厅,记者还看到两张长10米的木凳。赵鸣绘告诉记者,本来有6张这样的木凳,以前村民都会集中到这里来开会,木凳就是给大家坐的,如今其他四张已不知去向。据其了解,这些木凳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记者还了解到,主厅除了是当地村民议事、祭祀的场所外,还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因为在以前主厅的前面有一个戏台,逢年过节都会请来戏班子表演。


  在祠堂外围,曾有很多商铺,繁荣一时。遗憾的是,这些都没有保存下来。目前,祠堂仍是村民的议事中心。


  ●传说


  赵鸣绘说,他记得祠堂主厅有一个屏风,上面画有喜鹊,下面还有盛着村民供奉的五谷杂粮的大缸。据说,画上的喜鹊每晚会到缸里觅食,嘴巴撞击缸壁发出清脆的响声。所以,当地有一个“鹊哩啄缸”的传说。后来,屏风和那幅画都不知去向了。


  据座墩与横梁可推断祠堂建于南宋末元初


  赵鸣绘告诉记者,考古专家曾查看过,考古专家主要是从祠堂的建筑特色初步判断古宅年代。“专家认为,这应是始建于元代,甚至更早的南宋末期,这也印证了我们家谱上关于老祖宗迁移到此的记录。”


  “祠堂两侧的木柱是考古专家判断年代的依据之一。”赵鸣绘介绍,木柱的座墩(底座)呈圆形,考古专家认为这符合元代建筑特点,是从更早的莲花座墩演变而来。


  记者注意到,祠堂主厅屋顶的房梁分横梁和竖梁,相互交错。横梁直接与立柱相连,连接处的横梁上方有斗拱。有的斗拱呈一字形,将上下两个横梁相连,就这样,环环相扣。有村民说,考古专家看后认为,这不仅与宋末元初的建筑特点吻合,也完全符合建筑力学要求,堪称精妙。


  记者采访时,一村民抬来一块牌匾,原是挂在香火厅的,后另外保存起来。匾上的字体潦草难认。记者了解到,目前当地文物部门已着手对该古建筑进行保护。


  记者黄祥晟、实习生王欢 文/图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