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4195阅读
  • 36回复

江西奉新华林胡氏宗亲联谊活动(2015.04.13)专题帖     感悟----胡志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5-03-13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3-06-02) —
江西奉新华林胡氏宗亲联谊活动(2015)专题帖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3662


2016年1月22日拍摄




8:42:04
奉新华林联络员 2015-4-2 8:42:04

尊敬的胡氏宗亲:
       为进一步宣传,弘扬华林文化,兹定于2015年4月13日上午九点,在江西奉新耿氏林园举行华林胡氏宗亲联谊活动。

        敬请关注宣传,如果参与必须上报随车人数!

活动内容:
1,华林文化博览园(即华林胡氏宗祠)峻工典礼;
2,全国政协常委胡德平同志携华林胡氏宗亲举行清明祭祖;
3,文艺演出;
4,联谊;
联系电话:办公室0795-4618577                        胡小义13870515528
邓尚文14796568833   13979550572

                                                                                      奉新县华林文化促进会
                                                                                           2015年3月28日



江西省奉新县华林书院景区管委会公告:

2015年4月12日至13日华林胡氏宗亲联谊活动将在耿氏林园举行,具体事项见邀请函。



  






华林管委会黄(1046115871) 21:33:02
四月份活动日期,今天经德平部长审定,华林胡氏宗亲联谊会定于4月12日至13日在江西省奉新县耿氏林园举行。

奉新华林管委会(784162176) 2015-03-12 21:46:55
清明宗祠开张百姓苑落成和祭祖。

华林管委会黄(1046115871) 21:58:39
活动方案已通过,主要活动有:华林文化博览园和百姓苑竣工揭幕,宗亲恳谈会,《耀邦叔侄》公演和太极拳表演,德平部长带领宗亲祭祖。



2015年3月12日,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胡德平一行视察了江西省奉新县百丈山景区。宜春市市委书记邓保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钱薇,奉新县县委书记张家良等领导陪同视察。 首先,胡德平一行到百丈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进行了视察,认真听取了工作人员关于百丈山景区的详细介绍,与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了亲切而深刻的交谈。 之后,胡德平一行来到千年古刹百丈寺参观,受到了顿弘法师的热情接待。顿弘法师带领大家参观了寺院各大殿院,详细介绍了寺院的历史和传说。胡德平仔细听取了顿弘法师关于百丈禅寺“天下清规”的介绍,对寺庙的情况表达了热切的关注,祝愿百丈寺能为和谐社会、传递正能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大家在大雄宝殿前合影留念。

[attachment=16724]



    
[ 此贴被南山在2016-01-25 13:1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03-13
华林胡氏历史
 


华林胡氏是安定胡氏大家族中具有巨大影响的一个分支,它始于东晋时期的胡藩。胡藩为人重义气,性刚直,通武善射,足智多谋,因为帮助南朝刘宋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封土“豫章之西”,自江苏邳州迁来南昌,因“爱新吴华林山水之美始家焉”。当时只是在华林山中构筑草舍,作为休闲时的居所,长住地仍是南昌。胡藩生有六十二个儿子,十四、十六、十七这三个儿子不遵法度被以谋逆之名治罪,以致整个家族在其后的四百多年里默默无闻。到了唐代末年,胡藩的第二十五代孙胡城,时任侍御史,在唐朝灭亡之际,举家归隐华林祖居地,繁衍生息以避祸患。就是从他开始,华林胡氏再次走向辉煌,被后世尊称为华林胡氏一世祖,华林世家的堂号也从此赫赫有名。

胡城官居侍御史,封徐国公;耿氏太婆封徐国夫人。他们生了五个儿子。五个儿子因科举入仕,分居五处,成为华林胡氏五宗。长子胡王当 以宗子独居奉新华林,其后裔孟鉴公由奉新稻田迁居高安蔡溪,子岖公迁安徽绩溪;次子胡瑜迁陈留后徙福建崇安;三子胡琼迁江苏常州,后发展成晋陵胡氏;四子胡王告 迁九江,一支迁婺源,分支安徽;幼子胡球迁武宁。从华林胡氏的迁徙来看,江西及周边省市的胡姓,绝大部分都是华林胡氏。

华林胡氏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这个家族有一个“忠孝和睦、文明重学、清廉仁义、乐善好施”的良好家风。最主要的有两大因素:一是义门风范。从耿氏婆婆到北宋时期,他们家族曾经创造过五世同居、八百多人不分家的历史,又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捐资修桥建学,像创南津桥、造冯川桥、建华林书院、修孔子庙等,因此两度被宋朝廷旌表为“义门”。另一个因素是诗书继世。胡城退隐华林后,大兴诗书门风,潜心教育儿孙,其中著名的是华林胡氏五世孙胡仲尧兄弟,将家塾扩建为名闻天下的华林书院。华林书院与当时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齐名,为朝廷培养了大批人才,宋真宗曾诗赞“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止见胡”。

良好的家风孕育了厚重的华林文化,并在其后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像胡城的五个儿子都科举入仕为官四方,六世孙胡用时、用礼、用庄三兄弟同科殿试荣登三甲,一时传为佳话。仅华林胡氏一门,共考取状元3名、榜眼2名、探花6名,进士及官至刺史、尚书、三公、三少和大学士者难计其详。载入《宋史》的著名人物有教育家胡仲尧、胡瑗、胡安国、胡宏、胡寅等,政治家胡宿、胡宗愈、胡直儒、胡诠、胡松年、胡交修等。当代伟人胡耀邦,系“八仲”中胡仲雅一支,为华林胡氏第三十九代孙。


华林山景区概况

    华林山景区位于奉新县城西南20公里处儒道合一的华林山上。距省会南昌50公里,交通极为便利,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景区内人文和自然景观丰富,有华林胡氏引以为傲的华林书院、宋代教育家胡仲尧亲手种植的千年古杉,有晋代道人李八百曾经修道的八百洞、元明时期规模宏大的道观浮云宫,有华林农民起义的据点之首仙女寨,有散落在群山中的石刻;山上绿意欲滴,山脚碧水相偎,山下田园风光如画;这里还是华林胡氏的发祥地。

整个景区规划面积17.5平方公里,自然风光迷人,生态环境一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将紧紧围绕“华林文化、道教文化、休闲娱乐”的内容,把它打造成人文自然相融合的休闲度假区。

华林山主景区重要遗址遗迹:

(一)华林书院
华林书院,江南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是宋代国子监主簿、教育家胡仲尧于宋雍熙初年(公元984年),在华林山东麓的元秀峰下创办的一所家族书院。华林书院起于唐,盛于宋,鼎盛时期有100余年,后因理学派书院占据主流而衰落。

(二)胡仲尧墓
胡仲尧,华林胡氏第五世孙,华林书院创办人。南唐开运丙午年(公元946年)生,北宋景德丁未年(公元1007年)殁。字光辅,奉新县同安乡人。他受学于徐延林,却精于《春秋》。南唐时,李煜曾让他做寺丞官。入宋后,他做过洪州助教,后迁国子监主簿,上任不久,就辞官归家,寿终正寝,享年61岁,葬浮云山八百洞右侧,墓碑曰:“宋国子监主簿胡仲尧之墓”。墓志铭是宋初著名词人、宰相晏殊写的。

(三)八百洞天
位于浮云宫西北斜壁的半山腰,距浮云宫约一华里。洞口朝南,洞口横石为额,通高1.08米,宽3米,石色如铁。石上刻有“八百洞天”四个字,旁有小字云“蜀士李八百自夏后戊戌隐此至大宋癸亥嘉泰三年三千三百八十六年住山闵敬中题”。洞之盖上自然生着一株大枫树,围约二米,高十余米。相传晋时蜀道人李八百曾居此洞修道。

据康熙版《奉新县志》载:洞口甚隘,入首滑下十余步,乃得一洞,宽丈余。复有一门如前;缒下而入,宽亦如前;至三层四层其门更隘。望下有水光荡漾,游者至此,不敢覆下矣。

(四)江南杉王
   原是两棵高达36.67米,围长4.26米的杉树,两树相距很近,矗立于华林书院的西侧,相传为华林书院创始胡仲尧手植,距今千余年。其中一棵于1989年4月被雷电烧毁,现存的这棵常年碧绿,树身也无毁坏之迹,堪称“江南杉王”,为县重点保护树木。

(五)浮云宫
浮云宫位于华林书院的后山上,始建于唐代,初称“浮云观”。自中唐以来,它一直是奉新的道教胜地。元顺帝至正年间,浮云观升格为浮云宫。元亡时,浮云宫被夷为平地。明洪武元年,道士陈云隐于废墟址,再建“正一丛林”。明弘治七年,又重整山门,建起一座石牌坊,第四十代天师张元庆为牌坊写了“万年宫”。明正德年间,华林农民起义爆发,道宫再度毁于战火。入清后,天师道教遭到冷落,浮云宫从此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清同治五年,同安乡(今赤岸镇)胡氏裔孙重修了一次,文革时被毁。

    万年宫牌坊正楼高6.43米,边楼高5.5米,全宽10米,4根花岗石柱一字型排列,构成4柱3间5楼。正楼匾为长方形青石板,刻有“万年宫”三字,右边款“四十七代天师张真一书,本宫进道堂道士游大昌”,左边款“师刘恒王静中王大横弟江甘和抽已财创立”。其背面刻“万年宫”三字,右边款“大明弘治七年”,左边款“甲寅岁冬月竖”。匾正背两面的上方均刻有“敕”字。青石板右边刻“北位清高,冯水一方之胜”,左边刻“圣恩重立,浮丘亘古之光”。上方横梁上刻“大明弘治七年,甲寅岁冬月”。牌楼两侧有一楹联,曰“八百洞通三岳境,九重恩赐万年宫”。牌上文字均为楷体阴刻。牌坊门两边各有一石狮,其中有一头为母带仔。

(六)大获岭摩崖石刻
    位于大获岭之巅,石刻为一长方形花岗巨石。石壁通高1.52米,宽6.2米,石质坚硬。石壁西方有一平面,平整如镜,其上直书阴刻草体行书,文字列十二行,计58字,曰:“大元后至亢唐辰五月住持铁舟邓元凯提点雪田邓禹孙联名钦受圣旨仙山九月登坛行香令工刊石以记岁月云提点杨昭灵立天顺元年二月”。此石距今600多年,仍清晰可辨。

(七)九龙剑池
    又名墨池,位于浮云宫前偏右约40米,池形正方。传说曾有道人看见有九条龙从池中腾空而起,故又名九龙池。实际上是半山腰有九座小山朝向此池。池中传说有夜明珠,一俟夜至、熠熠有光,道人怕被人盗去,乃置土池中,自此夜明珠不复见,成今一谜。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到高安探望他的弟弟苏辙,途经奉新,其间与县令李志中游览了刘真君祠、宝云寺和此君亭诸胜迹。又应胡氏之邀,登上华林山,“曾过华林书院来”(苏轼诗句),受到院主人热情款待。相传讲学之余,他看到书院诸生用完笔砚后都到九龙剑池洗砚,竟将池水染黑了,于是诗情顿发,不禁吟出“藏书阁俯潆纡水,洗砚池边滑氵达       苔”的诗句。此后,九龙剑池更是名噪一时。

(八)会仙桥
    位于夜合山之间,是浮云山出入必经之门户。桥长约3.5米,由两块长方形花岗石合成。传说古时此桥为两棵楮树自然天成的,一棵自南往北平行伸出,一棵自北往南平行过来,两树紧密合拢,成为一座天然木桥。夜半有仙人在此桥上对弈,故称会仙桥。为防夜合山一到夜晚合拢后谷中水涨,后来有人把两树锯断,改成石桥,夜合山也就不能再合拢了。

(九)召神台
    位于万年宫牌坊后20米左右处,是一座花岗石砌成的石台。石台上建有一座小石庙,石台和石庙共高约3米,朝南正向。小石庙的内壁刻有天将和石像。传说召神台本是一个小土坡,因有天将夜半在此点阅过天兵,故后人用花岗石把土坡围砌起来,建庙以作纪念。
(九)仙女庙
    位于浮云宫前左侧约50米处,是一座全由石头砌成的石庙。其石平而光滑。庙高约8米,周围约15米,正方形,庙门朝西。传说古时有仙女居于此,故建庙作纪念。

(十)夜合山
    位于浮云宫前端,两山对峙,相隔约20余米。山势并不很高,正像浮云山的两扇大门,会仙桥介于其间。传说半夜子时,两山自然合拢。后因会仙桥改成了石桥,两山便被石桥闩住,合不拢了。

(十一)呀口石
    座落在华林浮云山东面,华林胡氏祖居之外青龙山山巅北侧,是华林胡氏祖居地重要标志之一。
奇石百吨,雄视书院,与之相距300多米。据县志记载有浮云宫道士夏主信,运用掌心雷治石精的神话故事:浮云山之东,有块巨石,一石分三尖。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有罗、武二仙修炼于此,此石乃镇宅之物。后幻化成精,为害人间。夏主信运用掌心雷劈开,妖祟遂止。

(十二)仙姑坛
    玄秀峰位于华林书院之西,相传王母第九子玄秀真人筑坛于此,以祭灵仙,稍下一阜为仙姑坛。李八百之妹李明香开初就在玄秀峰修道,每当月明之夜,可耳闻目睹李仙姑的环声佩影。后人遂将此命名为“仙坛月佩”,为奉新古代十景之一。据说她后来在元秀峰南六十里的五龙岗设坛醮祭成道,飞升而去。

(十三)浮云丹井
位于华林书院前,乃散布于九龙剑池四周的九口古井。华林书院所在地为九龙聚会之地,相传九龙剑池因住庵长老为防池中的夜明珠被盗而填埋后,为解决九龙饮水而掘的。
    
主景区外景点:耿氏林园
耿氏林园座落在奉新县赤岸南枥九皋山,距离县城4.5公里,原为耿氏墓,是华林胡氏故里的重要文物,是全国各地华林胡氏后裔宗亲寻根祭祖之地!

林园总体规划面积约600亩,由佛教文化区、华林文化区和商务休闲区三部分构成。目前占地120亩,主要由耿氏墓、祭祖殿、牌坊、碑林、祭祖广场及华林寺首期工程构成,已投资约1300万元。在建项目有百姓苑、华林文化展览中心,规划建设项目有九皋山度假村、会展中心等。

耿氏林园是华林书院景区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景点,全面完工后,将兼有敬祖亲宗、休闲旅游、商务活动等功能。我们将充分发挥毗邻县城的区位优势,把它打造成奉新旅游业一张亮丽的名片,并成为海内外华林胡氏敬祖亲宗、商谈族事的活动中心。

    1、林园牌坊:牌坊高九点八米、宽十三点六米,灰白色花岗岩古式结构,青狮守口,庄严巍峨;牌坊正中“耿氏林园”匾额由原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林胡氏后裔胡耀邦之夫人李昭宗亲题写。

    2、耿氏墓及祭祖殿:重修一新的耿氏墓气势恢宏,墓前宽敞明亮,石人石马分立两旁,引龙碑矗于半月潭畔,格外庄严肃穆。林园西侧祭祖殿飞檐翘翅、溢彩流丹,既具仿古殿式建筑特色,又有现代文明辉煌之风貌;殿内城公耿妣塑像仪容慈祥,栩栩如生;殿外功德碑和敬祖碑林,碑碑夺目,字字生辉。在2005-2010年间耿氏林园成功举办了四次大型的祭祖和旅游文化节活动。

    3、华林文化展览中心:即华林胡氏大宗祠。最早是华林胡氏一世祖城公在华林祖居地旁兴建,后仲尧公长子胡用之为方便华林胡氏族人祭祖,在县治冯川创建胡氏大宗祠,即惠安寺藏殿。奉新县作为华林胡氏祖居地,广大华林胡氏宗亲热烈倡议在耿氏林园内重修华林胡氏大宗祠,作为华林文化活动平台。该项目占地2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700平方米,由主殿、侧殿、回廊、门房等建筑组成。

    4、百姓苑:以体现耀邦总书记心存百姓的思想、展示耀邦总书记的书法艺术、为游客提供百家姓知识为主题的百姓苑,建设面积40余亩,园林景观、雕塑小品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5、华林寺:原为华林胡氏的家庙九皋庙(隆教寺)。规划面积180亩,首期工程占地近50亩,目前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建成了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林岚楼及部分附属设施。

    6、九皋山度假村:即原守坟里所在区域,面积约200亩,规划建设小型别墅区、休闲区和会展中心。别墅区形似小岛,三面可环水,区内有难得一见的大面积原始灌木林,幽静的水面适合垂钓休闲。会展中心规划建在度假村南面200米处。度假村将传承绿色、健康、休闲、高雅的理念,提供休闲、娱乐、工作与商务等服务,使之成奉新城内一难得闹中有静之地。
[ 此贴被南山在2015-04-02 19:3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3-18
补     遗

1、华林胡氏的由来
    西周胡公满,阏(yan)父之子,封地陈国,谥号胡。其后裔或以谥号为胡姓,或以国号为陈姓。至西汉时,其胡姓后裔因居住安定郡而得名安定胡氏,西晋时期成为望族。满公64世孙胡藩(公元372-434)南朝刘宋时,因战功封土豫章之西,“爱新吴(奉新)华林山水之美始家焉”,其为华林胡氏始迁祖。
胡藩25世孙胡城(公元875-945),官至侍御史,敕封徐国公。其妻耿氏,敕封徐国夫人。唐亡后归隐华林祖居,大兴诗书门风,五子都科举入仕。耿氏倡导的“忠孝和睦、文明重学、清廉仁义、济美兴邦”的家风,对其家族后世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胡氏家族再次兴盛。胡城9世孙胡栝第一次撰谱时称其为华林胡氏一世祖。
2、华林文化的内涵
    华林文化总体上可分为书院文化、义门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化四大块,共十个方面:
一是忠孝为本,敦睦和谐的传世家风;
二是世济其美,不陨其名的义门风范;
三是以人为本、传道授业的办学思想;
四是著书立说,影响深远的学术成就;
五是科第簪缨,人才辈出的教育成果;
六是清正廉洁,克勤进取的为官理念;
七是精忠报国,竭尽所为的奉献精神;
八是持躬内助,淑善称贤的坤德懿范;
九是尊儒信佛,崇奉修真的宗教色彩;
十是底蕴丰厚,景观独特的人文史迹。
3、华林书院的起始、发展和衰落
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当时是华林胡氏私塾,南唐时发展为华林学舍,宋初由著名教育家、国子监主簿、华林胡氏五世孙胡仲尧扩建为华林书院。书院鼎盛时期有100余年,后因理学派书院占据主流,华林书院这个文学派书院逐渐式微。
4、江南古代四大书院是哪些?
华林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
5、为华林书院题诗赞颂的宋代名人有哪些?
仅北宋就有宰相晏殊、王钦若、李昉、陈尧叟、张齐贤、宋琪、吕蒙正、向敏中和文学家徐铉、苏轼、黄庭坚、杨亿等名公巨卿七十二人,这些人中有的还到过华书院讲学,并与华林胡氏有着深厚情谊。
6、华林书院有何特色?
(1)华林书院是文学派的书院。(2)华林书院是家族化书院。同时又海纳百川,教化一方,并且免学费给资助。(3)华林书院开创了招收女生的先例。(4)华林书院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5)华林书院的办学经费全由本家族承担。
7、“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止见胡(宋真宗)”中的“三刺史”、“五尚书”分别是指哪些人?
   意为华林胡氏入宋以来人才辈出,为官者众,其中刺史、尚书者为数不少。如胡克顺(润州刺史),胡用时(湖州刺史),胡用礼(道州刺史)。胡令赟(兵部尚书),胡元凤(赠兵部尚书),胡用庄(刑部尚书),胡用时(兵部尚书),胡用礼(吏、户两部尚书)。
8、关于华林胡氏旌表为义门
   以“五世同居,共爨八百”及兴办义学教化一方,华林胡氏两次受到宋朝廷旌表。谱载明确的一次是,宋雍熙二年,经翰林大学士王禹偁举荐,豫章胡仲尧一门被宋太宗旌表为义门。
9、“八仲”是指华林胡氏哪些人?
“八仲”系华林胡氏五世孙胡仲尧八兄弟,即仲尧、仲宣、仲华、仲容、仲雅、仲甫、仲先、仲顺(克顺)。
10、耀邦总书记的吊系如何?
“八仲”中的老五胡仲雅任吉水县令迁吉水——其子用简扶父柩因雪封路居乐安氵吾                塘——(明万历年间)其22世孙胡允钦迁中和镇西岭下——(清乾隆年间)其27世孙胡志饶再迁耀邦总书记(华林胡氏第39世孙)诞生地苍葭坊。
11、华林山的来由
    华林山属九岭山脉的余支,因绿树浮岚,植被茂盛、环境优美,所以叫华林山。
12、为什么叫浮云山?
华林胡氏祖居地四周有元女峰、仙女寨、大获岭等山峰,常有浮云罩其上,人们将这部分华林山叫浮云山。
13、八百洞的“八百”是什么意思?
道人李八百,蜀人,名真,历夏商周至秦汉,或隐于山林、或出于市井,计其年不下八百岁,日能拐行八百里,故以李八百为号。
14、浮云宫的历史脉络怎样?
浮云宫,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始建唐代,初称“浮云观”,张道陵十四代孙张惠感及其徒弟孙智谅修道之所。武则天神龙元年曾诏浮云山道士张惠感为国师;唐玄宗开元时,又两次诏张慧感之徒孙智谅入京,公元737年,唐玄宗赐“浮元观”匾一块,并请孙天师投金于浮邱石洞,以求长生不老。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道观规模进一步扩大。又增“寿圣”二字。宋绍兴年间(公元1127-1161年)胡直孺举家外迁,念其祖垅所在,将其家产全部同赠给道人张文学,供招徒创观之用,此后,浮云观不仅规模大了,香火也更旺了。元世祖欲灭宋,派员与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联系,天师预言:二十年后忽必烈,必将统一天下。元定江南后,天师道教倍加受宠。元顺帝至正年间,浮云观升格为浮云宫,元亡时,浮云宫被夷为平地。明弘治七年,第四十七代天师张无庆为牌坊题写“万年宫”。
15、耿氏太婆为什么葬九皋山?
传说当年安葬耿氏太婆的灵柩途经此地时杠裂绳断,似有天意,便安葬在此。而谱上记载的是,耿氏太婆的穴地是请一位名叫司马头陀的风水先生选定的。
司马头陀其实是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原文是这样的:时葬,司马头陀游于华林,见大安山南枥九皋之阳,曰:“佳哉!必有德行者始居之。”见五公子曰:“是矣,犹未也。”及见大人曰:“得之矣,令夫人卒葬焉。”司马头陀撰写的一首绝句:南枥九皋一穴地,山明水秀浑不畏。后代子孙多仁义,久年方知读书贵。
16、“过化存神”的意思是什么?
过,经过;存,存在,具有;意思是圣人所过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并永远受其精神影响。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03-18
华林文化
华林胡氏,中华望族,从藩祖开基,到城公耿妣倡导“诗书继世,忠孝传家”,再到耀邦总书记践行“心在人民,利归天下”,在1500多年的发展中,不仅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较大贡献,而且创造出驰誉千古的华林文化,影响广泛深远。华林文化是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其特色独具,内容丰厚,总体上可分为书院文化、义门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化四大块共十个方面:
      一是忠孝为本,敦睦和谐的传世家风;
      二是世济其美,不陨其名的义门风范;
      三是以人为本、传道授业的办学思想;
      四是著书立说,影响深远的学术成就;
      五是科第簪缨,人才辈出的教育成果;
      六是清正廉洁,克勤进取的为官理念;
      七是精忠报国,竭尽所为的奉献精神;
      八是持躬内助,淑善称贤的坤德懿范;
      九是尊儒信佛,崇奉修真的宗教色彩;
      十是底蕴丰厚,景观独特的人文史迹。
一、华林文化及华林书院的形成和发展
华林胡氏最早出现在南朝的刘宋,始迁祖为刘宋名将胡藩。胡藩(公元372-434年)字道序,号永维,源于安定世家,他参与了南朝宋武帝刘裕建国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才略超群。被誉为“江右俊杰”,以战功累迁至太子左卫将军,谥壮侯。公元424年,赐士章之西,爱新吴(今奉新)华林山水之美,筑室为家,数十年间,胡氏在江西最盛,与罗、邓、熊并称豫章四姓。“华林世家”由此而出。胡藩传二十四世胡清献仕唐尧洲判官,退休后,“闻望昭隆基址克拓,显诗书门第,振仕城宗风”复居奉新华林,唐亡后,清献公次子胡城归隐华林祖居,大兴诗书之门风,潜心办学,督课子孙。其妻耿氏一生相夫教子,淑善称贤,她倡导的“忠孝和睦、文明重学、清廉仁义、乐善好施”的家风对华林胡氏影响深远,传承至今。华林胡氏后裔尊城公为一世祖,耿氏为耿氏太婆。自此,华林胡氏人才辈出,走向辉煌。华林胡氏第39代裔孙、当代伟人胡耀邦曾任中共中内总书记,他一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名垂青史,堪称世人楷模。
     华林书院是我县较早的一所书院,其办学历史最远可追溯到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当时是华林胡氏私塾,南唐时发展为华林学舍,宋初由著名教育家、国子监主簿、华林胡氏五世祖胡仲尧扩建为华林书院。华林书院是江南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齐名,是中国古代书院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据史谱记载,曾为华林书院题诗赞颂的仅北宋就有宰相晏殊、王钦若、李昉、陈尧叟、张齐贤、宋琪、吕蒙正、向敏中和大文学家徐铉、苏轼、黄庭坚、杨亿等名公巨卿七十二人,这些人中有的还到过华书院讲学,并与华林胡氏有着深厚情谊。由此可见,华林书院不仅在当时是最负盛名的一所书院,而且在中国书院史上都堪称是一所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一流书院。
华林书院标志着华林胡氏走向辉煌,然若无华林胡氏先贤荜路蓝缕,重义兴学,必无华林书院之荦荦业绩,此可断言也。书院之兴,与华林胡氏之发祥、与南唐、与北宋文化密不可分,故需要从大文化背景下观照华林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华林一世祖胡城公,于唐末悬冠而定居华林。士子用则行,舍得藏。唐末天下大乱,钟传在江西割据一方,故胡城公欲治国平天下而无能为,唯以修身研学为务。迨至南唐,奄有江南大部,在中原混乱之际,保境安民,重文兴学,在庐山建国学,恢复科举制度,一大批乡镇升格为县,吸纳众多士人入仕,故虽蕞尔小邦,不失文明礼义,为尔后北宋文华的高涨作一铺垫。胡城生有五子,正在南唐时期,在其夫妇督课下,“皆文学,登科弟,荣被簪笏。”五子以学而出仕,而分迁各地,唯珰公独留华林。迨至天水赵氏一统天下,偃武修文,士子归心,始能文质彬彬,光被华夏。而北方长期战乱,江南文化领先于北方之局面,北宋朝廷势不得倚重江南士人。我江西的文学名流众多,杨亿生在玉山,后成为西昆体首领;南城陈彭年,官至参知政事,编《大宋广韵》;晏殊少年得志,是大词人,亦为朝中大手笔,后成为宰相。徐延休、徐铉父子虽是扬州人,但曾隐居南昌西山,徐铉后来入南唐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宋灭南唐,徐铉北上,继续受到重用,官至散骑常侍,为朝廷之文治不遣馀力。胡城第五代孙亦即珰公第四代孙胡仲尧在南唐后主时曾短暂入仕为寺丞,后与其弟仲容兄弟义居,聚族八百馀人,和睦相处,并成为一方教化之榜样。诚如仲容之师徐铉所说:华林胡氏“孝友姻睦之行,周旋揖逊之仪,内修于闺阃,处达于里闾……言斯同矣,身则行之”(《华林胡氏书院记》)。华林胡氏族贤更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兴办塾学,“宾礼师儒,以训子弟”,既为教化一方,也积极为朝廷输送人才。朝廷为树重义兴学之典型,于是有太宗两次下诏旌表其家族之举。塾学向前又跨一大步的措施是改为书院,乃不仅招收本族子弟,故四方之优秀子弟纷至沓来,新渝王钦若即是其中学有所成的优秀子弟,后来官至参知政事,虽然他在《宋史》中被归为佞臣,但他所编的《册府元龟》,却是宋初的重要文化项目、大型政书。后来仲尧公被举荐为洪州助教,迁国子监主簿;仲容创建县城儒学孔圣殿,授秘书省校书郎,光禄寺丞。可以说,不仅为华林书院的教育呕心沥血,也为洪州州学与县学的教育作出了贡献。徐铉与华林书院情谊深厚,仲容尊重其师徐铉去世后,迎葬于南昌西郊鸾冈,仲容还遗嘱将他葬于其师墓旁。
经过华林族贤数代经营,华林英才辈出,出现“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之盛况,赢得朝野之佳誉。也因而有众多名人与华林族贤的交往,有了咏赞华林书院的诗文,也应了徐铉之言:“岂直豫章之气概,以占皇宋之文运矣”《华林胡氏书院记》即是说,华林书院之气象,不仅表现出江西教化之气象,也可从中看出大宋的文运蒸蒸日上,以此作为宋朝提倡文治、教化大行的缩影。
二、华林书院的地位及影响
华林书院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并称江南四大书院。它在古代书院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的书院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文学家徐弦在《华林书院记》中写道:“岂直豫章之间气概,以占皇宋之文运矣!”可见华林书院的声誉之高。
华林书院是华林胡氏的家族书院,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官至刺史、尚书、宰相的不乏其人。宋代宰相王钦若、陈尧叟、司史光、向敏中、晏殊,尚书徐弦、张齐贤,大文学家苏东坡、欧阳修、曾巩、杨亿等72位名公巨卿来华林书院讲学或题诗相赞,华林书院更是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大量的游学名士,营造出“别种梧桐养凤凰”之人文繁荣气象。华林书院人才辈出、盛极一时,仅胡氏一门高中进士160多人。宰相王钦若、翰林大学士王禹偁、工部侍郎李虚已、孙瑾等都是华林书院的学生,学成入仕,均参大政。华林书院创办人胡仲尧由于办学成绩卓著,擢升为国子监主簿。宋代皇帝曾两次下诏旌表义门。宋真宗赞曰:“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止史胡”。
三、华林书院的特色
华林书院是宋初一所声誉极高的书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值得人们重视?
1、华林书院是文学派的书院。古代书院多是理学派书院,理学的研究和讲授是书院的教育的基本内容,书院的教育和教学又是理学宣传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华林书院却相反,人们在那里可以尽情地呼吸着文学的芬芳气息,到华林书院来讲学的全都是文学家,诚如当时诗人曾致远所称:“宾朋尽为文苑客”。吴叔《题华林书院》中写道:“沉意诗书苑,游心翰墨场”。
2、华林书院是家族化书院。宋代大文学家徐弦在《华林书院记》中指出:“乃即华林之阳,独开元秀之墅,祖孙一德,洙泗同风”。原来孔子曾设教于洙泗两水之间,以修诗书礼乐。徐弦妙笔运用了这个典故,说明胡家累世累代同心同德,培养了一种具有崇高的风尚,大办家族教育,创民办教育之先例。讲经史、诵诗书、司礼仪,目的就是为了把累世累居,数代传经的良好家风得以传承下去。张孝隆《题华林书院》写道:“孝弟声华辉北阙,门闾显赫耀南方”。华林胡氏族谱《大成宗谱》中记载:“胡仲尧,南唐李煜为侍丞。构学舍(即华林书院)于华林别墅,聚经史学者云集”。同时又海纳百川,教化一方,并且免学费给资助。
3、华林书院开创了招收女生的先例。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院,至今都还未听说过有招收女生的。可华林书院在这个方面不拘一格,破天荒地开创了新的一页。华林胡氏累居家庭就等于家族,良好的胡氏家风要传承下去,不仅要重视男人的教育,还应重视女人的教育。不仅如此,亲友中的女性只要愿意接受教育,都被招收进去。据《华林胡氏大成宗谱》记载:“始居浮云书院(即华林书院),家置租税五十余石,聚爨八百余口,第宅阀阅,迢遥半市,东男膳厅,西女膳厅,一日三膳,苍头击鼓,膳者咸集,莫敢混乱”。书院中的女生也跟男生一样,享有书院的各种待遇和权利。若有名流来书院讲学,她们便列绛纱幔帐以听,书院举行盛宴,她们照例参加,宋代宰相向敏中在《题华林书院》中写道:“花凝玉勒含烟露,酒泛金樽醉绮罗。”
4、华林书院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从华林书院的环境来看,据徐弦《华林书院记》所载:“华林山神昭旷之原,目寓清虚之境”。这样一个清幽环境,曾引来许多道家名士前来修炼。《太平寰宇记》曰:“昔浮邱公隐居之所,今南峰号为浮邱岭,吴猛于此立坛,其址犹存”。又据徐弦《华林书院记》记载:“按图经李八百、陶安人皆修真于此山。”从华林胡氏的墓葬来看,据《大成宗谱》记载:“仲尧公卒,即葬于八百洞右三十武。盖生既吟咏憩息于其间,列亦思羽化藏玉于此。”华林书院创办人胡仲尧死后葬于浮云宫,反映了胡氏信奉道教的虔诚心理,从书院的遗迹来看,至今华林山上还有万年宫牌坊、招神台、会仙桥、八百洞天等,这些遗迹,充分说明了道教对华林书院的影响。从华林书院的题咏来看:宋代许多名公巨卿留下了许多华林书院与道教的诗句,翰林学士张洎写道:“草堂临洞壑,仙药满庭除;近接真灵境,时回长者车”。翰林院知制诰钱易题道:“云影阴书晃,松光湿道衣”。又据《华林胡氏大成宗谱》记载:“胡直孺将其所有家产全部捐献给浮云宫”。这些充满浓郁教气息的诗句和史实,充分证实了华林书院与道教息息相关。
5、华林书院的办学经费全由本家族承担。主要经济来源于胡氏的封土食邑、祖山地产、皇帝赏赐以及族友捐赠等。华林书院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民办书院。
四、华林书院的成就
华林书院经过学者名流的浇灌,教育成果累累,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据清乾隆版《华林胡氏大成宗谱•仕宦表》记载:两宋时期,仅中了进士的来说华林胡氏就有160人之多。至明清时,培养出来的显官,刺史、尚书、宰相之类,也不乏其例。据初步统计,县令以上官员有493人,其中国公5人,尚书23人,御史6人,刺史4人,进士104人,宋真宗赞胡氏兄弟曰:“黄河曾得几番清,罕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文星昨夜胡金阙,瑞气今朝拥联庭;最喜状元和榜眼,探花俱是弟和兄”。可见,仕宦之盛,宦游而徙,从东海之滨到云贵高原,从大江南北到海外,广居着华林胡氏后裔1800万,真可谓:北辰上列从星朝,华林苗裔遍神州。
    五、道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浮云山又名华林山,这里仙踪道迹、神话传说、源远流长。李八百洞,它位于华林胡氏祖居正堂座后山之左侧。洞口上方横书石刻“八百洞天”四个雄浑有力的行书大字。下镌刻“蜀士李八百自夏后戊戊(公元前2183年)隐此,至大宋癸亥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三千三百八十六年,住册蜀弟子闵中敬题”。也就是说李八百洞天到现在已有4000年的历史,又据《神仙传》记载“李八百,蜀人也,名真,历夏、商、周至秦汉,或隐于山林、或出于市廛,计其年不下八百岁,日能拐行八百里,故以李八百号”,“李八百洞”已记载于《太平寰宇记》中。据康熙版《奉新县志》载:“洞口甚隘,入首层下十余步,乃得一洞,宽丈余。复有一门如前,缒下而入宽亦如前;至三、四层其门更隘,望下有水光荡漾,游人至此,不敢覆下矣”。
李八百洞曾有许多神奇之物藏于秘室。唐会昌年间,一位姓唐咸通五年,道士朱元整从洞中获得石涵,内有经书二卷,后云游四海,授经阐教,道法盛行。可见李八百洞历史悠久,道教影响深远,它是道教的源和根。
浮云宫,位于华林书院的后山上,始建唐代,初称“浮云观”,据《华林浮云观新建石坛记》载:“孙智谅,高安人,幼师惠感(姓张,字智元,乃张道陵十四代孙)。因常有浮云罩其上,故称“浮云观”,自中唐以来,它一直是道士神往的道教胜地。武则天神龙元年曾诏浮云山道士张惠感为国师;唐玄宗开元时,又两次诏张慧感之徒孙智谅入京,公元737年,唐玄宗赐“浮元观”匾一块,并请孙天师投金于浮邱石洞,以求长生不老。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道观规模进一步扩大。又增“寿圣”二字。宋绍兴年间(公元1127-1161年)胡直孺举家外迁,念其祖垅所在,将其家产全部同赠给道人张文学,供招徒创观之用,此后,浮云观不仅规模大了,香火也更旺了。元世祖欲灭宋,派员与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联系,天师预言:二十年后忽必烈,必将统一天下。元定江南后,天师道教倍加受宠。元顺帝至正年间,浮云观升格为浮云宫,元亡时,浮云宫被夷为平地。明弘治七年,第四十七代天师张无庆为牌坊题写“万年宫”。从此,浮云宫又重整山门,香火旺盛。
浮云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道教名山,先后在此修炼的有:李八百、李名香、浮邱公、吴猛、许真君、陶安公、张惠感、孙智谅等,南昌西山万寿宫奉的许真君便是吴猛的徒弟。
[ 此贴被南山在2015-04-02 19:3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3-18
华林书院景区景点分布及简介







                  2014年10月


                  目    录

一、景区概况、祖居图及景点分布图
二、万年宫牌坊简介
三、浮云宫、召神台简介
四、华林书院图及简介
五、江南杉王简介
六、八百洞天简介
七、仲尧墓简介
八、其它景点简介        











一、 华林山景区概况
    华林山景区位于奉新县城西南20公里儒道合一的华林山上。距省会南昌50公里,交通极为便利,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景区内人文和自然景观丰富,有华林胡氏引以为傲的华林书院、宋代教育家胡仲尧亲手种植的千年古杉,有晋代道人李八百曾经修道的八百洞、元明时期规模宏大的道观浮云宫,有华林农民起义的据点之首仙女寨,有散落在群山中的石刻;山上绿意欲滴,山脚碧水相偎,山下田园风光如画。这里还是华林胡氏和华林文化的发祥地,当代伟人胡耀邦系出华林胡氏五世祖仲雅支,为华林胡氏第39代裔孙。
整个景区规划面积17.6平方公里,自然风光迷人,生态环境一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将紧紧围绕“华林文化、道教文化、休闲修身”的内容,把它打造成人文自然相融合的休闲养生度假区。
二、万年宫牌坊
万年宫牌坊正楼高6.43米,边楼高5.5米,全宽10米,4根花岗石柱一字型排列,构成4柱3间5楼。正楼匾为长方形青石板,刻有“万年宫”三字,右边款“四十七代天师张真一书,本宫进道堂道士游大昌”,左边款“师刘恒王静中王大横弟江甘和抽已财创立”。其背面刻“万年宫”三字,右边款“大明弘治七年”,左边款“甲寅岁冬月竖”。匾正背两面的上方均刻有“敕”字。青石板右边刻“北位清高,冯水一方之胜”,左边刻“圣恩重立,浮丘亘古之光”。上方横梁上刻“大明弘治七年,甲寅岁冬月”。牌楼两侧有一楹联,曰“八百洞通三岳境,九重恩赐万年宫”。牌上文字均为楷体阴刻。牌坊门两边各有一石狮,其中有一头为母带仔。
三、浮云宫、召神台
浮云宫始建于唐代,初称“浮云观”。自中唐以来,它一直是奉新的道教胜地。南宋末年,华林胡氏第八代孙胡直儒因离家抗金,将华林祖居及田产悉数捐赠给浮云观。元顺帝至正年间,浮云观升格为浮云宫。元亡时,浮云宫被夷为平地。明洪武元年,道士陈云隐于废墟址,再建“正一丛林”。明弘治七年,又重整山门,建起一座石牌坊,第四十代天师张元庆为牌坊写了“万年宫”。明正德年间,华林农民起义爆发,道宫再度毁于战火。
入清后,天师道教遭到冷落,浮云宫从此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清同治五年,同安乡(今赤岸镇)胡氏裔孙重修了一次,文革时被毁。
   召神台位于万年宫牌坊后20米左右处,是一座花岗石砌成的石台。石台上建有一座小石庙,石台和石庙共高约3米,朝南正向。小石庙的内壁刻有天将和石像。传说召神台本是一个小土坡,因有天将夜半在此点阅过天兵,故后人用花岗石把土坡围砌起来,建庙以作纪念。
四、华林书院
华林书院,江南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齐名,是宋代国子监主簿、教育家胡仲尧于宋雍熙初年(公元984年),在华林山东麓的元秀峰下创办的一所家族书院。华林书院起于唐,盛于宋,鼎盛时期有100余年,后因理学派书院占据主流而衰落。
这里山川毓秀,环境清幽,风景如画。“神存昭旷之原,目寓清虚之境,青山拥翠,绿树浮岚,飞瀑散绕书之声,虚亭动人文之色”,有利于“沉意诗书宛,游心翰墨场”。据《天下统一志》记载,当时,“四方之士来此游学者常数百人”。又云:书院“集书万卷,延四方名士,进学其间,供衣食,给资斧,一时云游者数千人”,“名公巨卿,胜友如云,远客千里而来,主人倒屐相迎”,出现了“纷纷游客豫章回,俱道华林就学来”的景象。
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仅胡氏一家就有55人中了进士,当了刺史、尚书、宰相的也不乏其人。宋端拱二年,胡仲尧长子用之与其叔克顺同登进士第,幼子用庄探花及第,一时名震朝野。宋真宗曾赋诗御赞:“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止见胡。”“黄河曾见几番清,罕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文星昨夜朝金阙,瑞气今朝拥朕廷。最喜状元并榜眼,探花俱是弟和兄。”宰相王钦若、翰林大学士王禹偁、工部侍郎李虚已、孙瑾等都是华林书院的学生 。曾为华林书院题诗赞颂的仅北宋就有宰相晏殊、王钦若、李昉、陈尧叟、张齐贤、宋琪、吕蒙正、向敏中和大文学家徐铉、苏轼、黄庭坚、杨亿等名公巨卿七十二人,这些人中有的还到过华书院讲学,并与华林胡氏有着深厚情谊。华林书院比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早扬名100多年,不仅在当时是一所规模宏伟、震惊文坛、名噪全国的学府,而且在中国书院史上都堪称是一所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一流书院。
华林书院的办学特色:
1、华林书院是文学派的书院。古代书院多是理学派书院,理学的研究和讲授是书院教育的基本内容,书院的教育和教学又是理学宣传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华林书院却相反,人们在那里可以尽情地呼吸着文学的芬芳气息,到华林书院来讲学的全都是文学家,诚如当时诗人曾致远所称:“宾朋尽为文苑客”。吴叔《题华林书院》中写道:“沉意诗书苑,游心翰墨场”。
2、华林书院是家族化书院。宋代大文学家徐弦在《华林书院记》中指出:“乃即华林之阳,独开元秀之墅,祖孙一德,洙泗同风”。讲经史、诵诗书、司礼仪,目的就是为了把累世累居,数代传经的良好家风得以传承下去。原来孔子曾设教于洙泗两水之间,以修诗书礼乐。徐弦妙笔运用了这个典故,说明胡家累世累代同心同德,大办家族教育,创民办教育之先例。张孝隆《题华林书院》写道:“孝弟声华辉北阙,门闾显赫耀南方”。华林胡氏族谱《大成宗谱》中记载:“胡仲尧,南唐李煜为侍丞。构学舍(即华林书院)于华林别墅,聚经史学者云集”。同时又海纳百川,教化一方,并且免学费给资助。
3、华林书院开创了招收女生的先例。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院,至今都还未听说过有招收女生的。可华林书院在这个方面不拘一格,破天荒地开创了新的一页。华林胡氏累居家庭就等于家族,良好的胡氏家风要传承下去,不仅要重视男人的教育,还应重视女人的教育。不仅如此,亲友中的女性只要愿意接受教育,都被招收进去。书院中的女生也跟男生一样,享有书院的各种待遇和权利。若有名流来书院讲学,她们便列绛纱幔帐以听,书院举行盛宴,她们照例参加,宋代宰相向敏中在《题华林书院》中写道:“花凝玉勒含烟露,酒泛金樽醉绮罗。”
4、华林书院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从华林书院的环境来看,据徐弦《华林书院记》所载:“华林山神昭旷之原,目寓清虚之境”。这样一个清幽环境,曾引来许多道家名士前来修炼。《太平寰宇记》曰:“昔浮邱公隐居之所,今南峰号为浮邱岭,吴猛于此立坛,其址犹存”。又据徐弦《华林书院记》记载:“按图经李八百、陶安人皆修真于此山。”从华林胡氏的墓葬来看,据《大成宗谱》记载:“仲尧公卒,即葬于八百洞右三十武。盖生既吟咏憩息于其间,列亦思羽化藏玉于此。”华林书院创办人胡仲尧死后葬于浮云宫,反映了胡氏信奉道教的虔诚心理。至今华林山上还有万年宫牌坊、招神台、会仙桥、八百洞天等,这些遗迹,充分说明了道教对华林书院的影响。从华林书院的题咏来看:宋代许多名公巨卿留下了许多华林书院与道教的诗句,翰林学士张洎写道:“草堂临洞壑,仙药满庭除;近接真灵境,时回长者车”。翰林院知制诰钱易题道:“云影阴书晃,松光湿道衣”。又据《华林胡氏大成宗谱》记载:“胡直孺将其所有家产全部捐献给浮云宫”。这些充满浓郁道教气息的诗句和史实,充分证实了华林书院与道教息息相关。
5、华林书院的办学经费全由本家族承担。主要经济来源于胡氏的封土食邑、祖山地产、皇帝赏赐以及族友捐赠等。华林书院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民办书院。
华林书院属宋代建筑风格,四进三房二层砖木结构。长37米,正房宽20米,两边厢房各宽12米,占地1628平方米。      
五、江南杉王
   原是两棵高达36.67米,围长4.26米的杉树,两树相距很近,矗立于华林书院的西侧,相传为华林书院创始胡仲尧手植,距今千余年。其中一棵于1989年4月被雷电烧毁,现存的这棵堪称“江南杉王”,为县重点保护树木。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03-18
六、八百洞天
位于浮云宫西北斜壁的半山腰,距浮云宫约一华里。洞口朝南,洞口横石为额,通高1.08米,宽3米,石色如铁。石上刻有“八百洞天”四个字,旁有小字云“蜀士李八百自夏后戊戌隐此至大宋癸亥嘉泰三年三千三百八十六年住山闵敬中题”。
    据康熙版《奉新县志》载:洞口甚隘,入首滑下十余步,乃得一洞,宽丈余。复有一门如前;缒下而入,宽亦如前;至三层四层其门更隘。望下有水光荡漾,游者至此,不敢覆下矣。相传晋时蜀道人李八百曾居此洞修道。据《神仙传》记载:李八百,蜀人也,名真。历夏、商、周至秦汉,或隐山林,或出市里,计其年不下八百岁,日能拐行八百里,故以“李八百”为号。后孙智谅受张天师法妙之书,藏于此室,故又有“天师石室”之别称。唐会昌年间,一位姓龚的奉新乡民曾入洞获得《六丁祷雨诀》。每逢干旱,念此诀就会下雨。唐咸通五年,道士朱元整于洞获石函,内有经书二卷,后赴高安传教,道法盛行。
七、仲尧墓
胡仲尧,华林胡氏第五世孙,华林书院创办人。南唐开运丙午年(公元946年)生,北宋景德丁未年(公元1007年)殁。字光辅,奉新县同安乡人。他受学于徐延林,却精于《春秋》。南唐时,李煜曾让他做寺丞官。入宋后,他做过洪州助教,后迁国子监主簿,上任不久,就辞官归家,寿终正寝,享年61岁,葬浮云山八百洞右侧,墓碑曰:“宋国子监主簿胡仲尧之墓”。墓志铭是宋初著名词人、宰相晏殊写的。
八、其它景点简介
大获岭摩崖石刻
    位于大获岭之巅,石刻为一长方形花岗巨石。石壁通高1.52米,宽6.2米,石质坚硬。石壁西方有一平面,平整如镜,其上直书阴刻草体行书,文字列十二行,计58字,曰:“大元后至亢唐辰五月住持铁舟邓元凯提点雪田邓禹孙联名钦受圣旨仙山九月登坛行香令工刊石以记岁月云提点杨昭灵立天顺元年二月”。此石距今600多年,仍清晰可辨。
九龙剑池
    又名墨池,位于浮云宫前偏右约40米,池形正方。传说曾有道人看见有九条龙从池中腾空而起,故又名九龙池。实际上是半山腰有九座小山朝向此池。池中传说有夜明珠,一俟夜至、熠熠有光,道人怕被人盗去,乃置土池中,自此夜明珠不复见,成今一谜。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到高安探望他的弟弟苏辙,途经奉新,其间与县令李志中游览了刘真君祠、宝云寺和此君亭诸胜迹。又应胡氏之邀,登上华林山,“曾过华林书院来”(苏轼诗句),受到院主人热情款待。相传讲学之余,他看到书院诸生用完笔砚后都到九龙剑池洗砚,竟将池水染黑了,于是诗情顿发,不禁吟出“藏书阁俯潆纡水,洗砚池边滑氵达       苔”的诗句。此后,九龙剑池更是名噪一时。
会仙桥
    位于夜合山之间,是浮云山出入必经之门户。桥长约3.5米,由两块长方形花岗石合成。传说古时此桥为两棵楮树自然天成的,一棵自南往北平行伸出,一棵自北往南平行过来,两树紧密合拢,成为一座天然木桥。夜半有仙人在此桥上对弈,故称会仙桥。为防夜合山一到夜晚合拢后谷中水涨,后来有人把两树锯断,改成石桥,夜合山也就不能再合拢了。
仙女庙
    位于浮云宫前左侧约50米处,是一座全由石头砌成的石庙。其石平而光滑。庙高约8米,周围约15米,正方形,庙门朝西。传说古时有仙女居于此,故建庙作纪念。
夜合山
    位于浮云宫前端,两山对峙,相隔约20余米。山势并不很高,正像浮云山的两扇大门,会仙桥介于其间。传说半夜子时,两山自然合拢。后因会仙桥改成了石桥,两山便被石桥闩住,合不拢了。
呀口石
    座落在华林浮云山东面,华林胡氏祖居之外青龙山山巅北侧,是华林胡氏祖居地重要标志之一。
奇石百吨,雄视书院,与之相距300多米。据县志记载有浮云宫道士夏主信,运用掌心雷治石精的神话故事:浮云山之东,有块巨石,一石分三尖。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有罗、武二仙修炼于此,此石乃镇宅之物。后幻化成精,为害人间。夏主信运用掌心雷劈开,妖祟遂止。
仙姑坛、仙女寨
    元秀峰位于华林书院之西,相传王母第九子玄秀真人筑坛于此,以祭灵仙,稍下一阜为仙姑坛。李八百之妹李明香开初就在玄秀峰修道,每当月明之夜,可耳闻目睹李仙姑的环声佩影。后人遂将此命名为“仙坛月佩”,为奉新古代十景之一。据说她后来在元秀峰南六十里的五龙岗设坛醮祭成道,飞升而去。华林农民起义副寨之一仙女寨即在仙姑坛区域。
浮云丹井
位于华林书院前,乃散布于九龙剑池四周的九口古井。华林书院所在地为九龙聚会之地,相传九龙剑池因住庵长老为防池中的夜明珠被盗而填埋后,为解决九龙饮水而掘的。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03-18
Re:江西奉新华林胡氏宗亲联谊会(2015)专题帖     胡德平视察奉新县百丈山景区
华林城公(高早成)这个字多数输入法没有此字。建议统一使用(确认一字)以便大家共同使用。
每逢佳节倍思亲、祝世界胡氏宗亲:福禄寿喜、运亨程达、心想事成、幸福快乐!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5-03-18
Re:江西奉新华林胡氏宗亲联谊会(2015)专题帖     华林胡氏历史
华林胡氏大宗祠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5-03-18
Re:江西奉新华林胡氏宗亲联谊会(2015)专题帖     华林胡氏历史
耿氏林园“百姓苑”
[ 此贴被胡位柏在2015-03-20 19:4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5-03-18
Re:江西奉新华林胡氏宗亲联谊会(2015)专题帖     华林胡氏历史
胡氏宗亲联谊总会领导与华林书院筹建处领导合影
[ 此贴被胡位柏在2015-03-18 22:11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