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世流芳 烛溪胡氏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7-24 04:37:58 ]
[上一篇] [下一篇]
奕世流芳 烛溪胡氏
王孙荣
原载《慈溪史志》二零零六年第一期
感谢作者同意,在胡氏宗亲网(
http://www.hszqw.com.cn)转发。
素有“世家渊薮”之称的横河,自宋室南渡以来,衣冠望族接踵而起,绵延不止。尤其是有明一代,横河文献甲于姚江,孙、胡、徐三大姓蔚成鼎立之势,名扬海内。烛溪胡氏即是其中一支。
胡氏先世居住在豫章奉新县的华林,唐朝末年有胡琼为常州刺史,于是就在常州定居下来。五代周世宗显德二年(955),琼孙从为避战乱而由常州安上乡南迁至余姚云柯乡,绕山植柏,世称“柏山胡氏”。北宋末年,从七世孙涌入赘龙泉乡竹山闻人氏,后代繁衍成族,这就是“竹山胡氏”。迄至明朝中叶,涌十一世孙达居烛溪湖塘下,肇“烛溪胡氏”之基,是为“小八府君”。胡达的父亲文观曾以吏能入官,任四川成都府广丰仓副使,后裔尊称他为“仓官太公”。但胡达却没有任何官职,据说早年以养鸭为业,为了便于在湖滩放养,才在烛溪湖畔搭建草舍,定居下来。想必胡达是个勤劳节俭之人,很快就积聚了一定的资产,并置办了家业,发家致富的速度之快.连他的后代子孙都无法相信,因此就有了“鸭舍里头捡天鹅蛋(一说金蛋)”的传说。
胡达先后配娶了洪、沈、钱三房妻室,生有七个儿子.分为七大房。七房之中,长房、二房科名尤盛。
长房世居桑园里,明朝曾有四代人联捷进士,所以其地被称为“府基地”,也就是可以建造府第的地方,以显示与”大夫地”的高低差别。这一称呼,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是一种极高的家族荣誉。
长房次孙谅,字惟贞,弘治八年(1495)举人,授安宿县教谕,升府学教授,为江西省考官。谅侄轩,字仕荣,号辱斋,又号南湖,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次年联捷进士,除山西潞州知州,历擢两淮盐运使,终河南参政。轩子安,字仁夫,号乐山,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嘉靖十三年(1544)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广西按察使、陕西苑马寺正卿.终陕西左参政。安子维新字文化,号云屏,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人,联捷次年进士,授行人,历御史、提学副使、大名道兵备副使,陕西行太仆寺少卿,终陕西左参政。维新子敬辰,字直卿。号青莲,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吏部员外郎,至江西左参政,敬辰子鹤翥,字翀之,清顺治五年(1648)举人,授广东揭阳知县,历工部主事,终两淮盐运使。
再来看二房。
二房五世孙邦彦,字子美,号竹埠,隆庆四年(1570)举人,授徽州府通判,历河南汝州知州。邦彦三子一鹗,字叔徵,号澹存。与从侄敬辰同为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任武昌咸宁县教谕。邦彦四子一鸿,字季渐,号逵羽,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联捷次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历湖广兵备使,终陕西按察使。
除了科举入仕这条“正途”之外,烛溪胡氏家族的成员还有大量的人通过荫袭、捐纳、征辟、荐举等途径进入官场。如二房祖曦,以吏能入官,任福建漳浦县古雷巡检司巡检。六房四世孙毂,以吏能入官,任南京吏部知印。长房五世孙宽,以监生任常熟县丞,终两淮盐运司经历;完,以岁贡生任句容县教谕。七房六世孙维钦,以吏能入官,任衢州府常山县丞,长房七世孙拱辰,以吏能入官,任北京五城兵马指挥司指挥。二房七世孙琪枝,以父荫授北京刑部检校,历南京工部主事,终广东参议。长房八世孙应之,历任广东同知……另外,为数庞大的邑庠生、府庠生、监生、贡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通过对烛溪胡氏主要科举仕宦的列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家族的官宦世系脉络。在明清时期,像这样门祚较长,贯联明清两代的世家是并不多见的。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取得与维持,完全得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奋斗,要祖、父、子、孙若干代人世世相继地走读应考、科举入仕的道路。像烛溪胡氏这样做到科第蝉联、簪缨不绝,其难度之大,远非常人所能想及。尤其是在—百二十年内,后先接踵,连续四代人中有五人考取进士,更是世所罕见,也只有邻村的孙境孙氏堪与伯仲。
科举仕宦的显赫固然体现了烛溪胡氏不凡的家势,但其在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所涌现的不少名宦循吏、文人名土也是这一世家,乃至当地历史文化星空的耀眼星体。
胡安自幼凝隽,天性聪明过人,深为其父钟爱。他继承了勤学苦读的家风,加上良好的天赋,读书速度极快,往往一目数行,日读数卷。所以年纪轻轻就积累了广博的学识,令长辈们刮目相待,无不称赞他“腹笥甚富”。胡安少年时即拜泗门谢丕为师,颇受老师的赏识,连太老师谢迁也对他赞誉有加,甚至将他选为谢氏之婿。
胡安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南京刑部主事之职,历兵部郎中,后出为湖广衡州府知府,升广西提刑副使、陕西苑马寺正卿,终陕西左参政。他居官以儒术饰吏治,施政尚宽,关心民众疾苦.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深得民心。在衡州知府任内,他兴起当地斯文,选取优秀士子入石鼓书院,让他们辨论经义,按月课考,衡州学风为之大振。士子们纷纷为歌,曰:“前有白石,后有乐山。”白石是指蔡汝枘,乐山则是胡安的号。在西安的大雁塔上,至今还留有四百四十一年前“右参政余姚胡安”的署名。麦积山石窟东门口的崖壁上,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所立的胡安《游麦积山次泰奚甘公韵》诗碑依然完好无损。
胡安居里常与吕本、邹绚、徐九皋等东山同门—起研讨学问,诗酒唱和,儒雅风流。他的诗淡泊清新,尚情自然,有一首五绝《秋日即事》被收录《明诗纪事》。诗曰:”流萤飞复下,照我独坐时。秋风不解意,吹汝到前池。”淡墨点染,含婉情深,内蕴风神之美。《趋庭集》卷四有一首七律《忆烛溪旧业》:“梦想湖山似有缘,好风曾送看春船。云间屏嶂参差见,涧底笙篁仿佛传。即欲归来三径里,几能行乐百年前。含杯且听商山曲,驷盖翻为隐者怜”。神韵清摇,以淡语描述了深重的乡愁,胡安所著有《说约编》、《钩玄编》、《趋庭集》、《乐山集》。
胡安子维新,从小受到良好的家风熏陶,聪慧异常。考中进士后被授予行人的职位,曾经管理过皇家图书,见到了大量珍藏版本。他好学不倦,手不释卷,凡是秘本、善本,借抄无虚日,积累了大量的手抄珍本。这一经历不但使他拓展了学识范围,开阔了学术视野和立意境界,也为他日后编辑《两京遗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该编刻于万历十年(1582)。为《四库全书)所著录,民国间收入商务印书馆辑《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是后世学者经常征引的—部丛书。
胡维新的业余爱好,便是抄书、校书、藏书、刻书,甘心做一个勤勉的书虫。早在隆庆元年(1567)任福建巡按的时候,他就曾经与戚继光一起召募福州、泉州两府刻工,花了两年时间刻成了《文苑英华》一千卷。万历年间又刻印过《春秋繁露》十七卷,还编刻了《皇明制书》二十卷等。
胡维新子敬辰,诗赋俱佳,有《檀雪斋集》四十卷传世,《四库提要》称:“是集以所著诗赋杂文及官县令时谳牍共为一编”,刊刻至精。此外,对于研治园林,敬辰也有独到的见识、不凡的创制,是这方面的高手。绍兴城内的“有清园”便是他匠心结构的成果,传达了自然的神韵和人文的内涵:“自趾及顶,皆以雕栏曲楹层折以上,望之若仙居楼阁。”晚明著名藏书家祁彪佳称赞它:“亭可受月,阁可藏山,为楼为堂,规制新异,皆匪夷所思。”
胡安从侄一鸿是位悉心为民办实事的循吏。他在南京任工部主事时,曾为南京的城市建设作出了—定的贡献。他主持修治了石城、武定诸桥,使南京的景象为之一新。出知湖广荆州府时,他积极为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加固江堤,使滨江之田得到保障,民众受益匪浅,莫不称颂。当时刘延在该府屯军,士兵经常恣意骚扰百姓起居,使得百姓苦不堪言。一鸿便以气摄之,从此再无兵痞扰民的现象发生。后来一鸿起补武昌知府,适逢水西叛乱,就被推荐为辰沅路兵备副使,主督粮饷。他创设“连珠营”,每营距十里,迭为运防,轮日番休,使官兵的军需得到保障,为平叛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韶光易逝,岁月无痕。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恩怨情仇,多少显赫堂皇,都被风吹雨打去。现在的湖塘下连高高的旗杆石,深深的大宅院和高耸入云的石牌轩也被消磨得不见踪影了。
如此一个名门世家,除了那些老年人口中流传的记忆碎片外,现在只剩下一座乾隆年间重修的宗祠“念祖堂”供后人凭吊了。所幸近年来,族中的热心人又修复了祠宇,增设了神像。特别是胡绍基先生,还从光绪版的《宗谱》内摘抄了若干篇章悬于四壁,使后人思古念祖尚有一点凭籍。
收稿日期:2007.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