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姓人文历史--胡士奇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4-15 04:18:58 ]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胡姓人文历史
星矢 发表于 2007-2-18 17:01:
摘自:
http://www.bulog.cn/user2/xingshi/126615.shtml本文已被原作者同意转载于胡氏宗亲网 2007.04.20:
(2007-04-20 20:44:46) 星矢
南山先生,我看到你将我的“关于胡姓人文历史”一文发表于胡氏宗亲网上,我很高兴啊!
(2007-04-20 20:46:07) 星矢
南山先生,我真心愿意它得到广泛推广。
说明:
经核实,此文作者为湖北孝感宗亲胡士奇先生,并非星矢先生。
2006年6月25日,在湖北全省胡氏宗亲联谱大会上,当时的湖北分会副会长、秘书长胡士奇宗亲,向全省180多名到会代表,作了“胡氏先辈光耀华夏赫赫威名千秋颂,满公后贤谱联寰宇楚楚勋绩万代传”的专题讲座,此文即该讲座的讲稿。
我在整理《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第二集工作中发现宗亲网论坛对此尚未作更正,特向胡士奇宗亲表示歉意,并决定在第二集中重新署名发表一次。
南山 2008.11.30.胡氏先辈光耀华夏赫赫威名千秋颂,满公后贤谱联寰宇楚楚勋绩万代传
.
胡姓渊源历史长达4000多年,是一部与中华民族同步的历史。可以从满公陈国胡氏;澄公安定胡氏;华林藩公胡氏;湖北宗亲胡氏这四方面了解。
(一)满公陈国胡氏
胡姓的始祖本姓妫(生于妫水河边——今北京延庆县境,古代人多以地名、山名、河名为姓,故姓妫),叫妫满。妫满是舜帝的第18代嫡孙,又是轩辕黄帝的第26代嫡孙,系黄帝子中的次子昌意之后(长子青阳,次子昌意均为黄帝正妃嫘祖所生)。周初时,妫满的父亲阏父,官居“陶正”,主管制作陶器,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制陶业上 很有建树,很得周武王的赏识。加之武王对妫满也很器重,便将长女太姬嫁给妫满,于是妫满便成了周武王的附马。
等到兴周灭纣,天下安定以后,周武王在分封列国时,把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分别派往各地为诸侯,借此屏护、拱卫王室。这样周王朝便封了齐、鲁、晋、宋、燕、陈等71个诸侯国,加上后来所封,号称“八百诸侯”。加上后来所封,号称“八百诸侯”。周天子的驸马爷妫满便被封于陈国(今河南开封、商丘、淮阳和安徽亳州一带),成了陈国的第一代国君。妫满正直有气节,在位15年,活了72岁死后葬于今河南省淮阳县城南的城濠边,墓为铁墓,因为当地的胡姓后裔,当年为防濠水浸湿墓地,特以铁水浇锢而成,此墓至今仍 在。
周成王为什么要追谥妫满呢?妫满死后三年,此时他的次子皋羊在未。周成王(武王之子)为了表示对妫满的敬重;又因为妫满是舜帝的嫡脉后裔,按照周王朝当时“兴灭国、继绝世”的政策,和追封“三恪”(舜、禹、殷三帝嫡系后裔)的规定,就在妫满死后追谥他为“胡公”。这是发生在周成 王在位九年的事。
为什么称之为“胡公”呢?“胡”、“公”二字各有含薏。古代“胡”有“弥年寿考”几即年高寿长的意思,“公”的含意是,陈国过去是“侯国”,这一追封,陈国便成了“公国”。按周王朝国分五个等级,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陈国的国君从此便意味着由过去的“陈侯”晋升成了“陈公”。(“公”上面是王,除了周天子,无人敢称王)
封建社会最尊贵的姓是皇帝的姓,称之为国姓。最了不起的姓是皇帝的赐姓,能得天子赐姓是最高的奖赏,也是满门的荣誉。妫满因年高有德而被周天子追谥为“胡公”,是既封公爵,又赐胡姓,双喜临门。即使各国诸侯景仰,又令陈国国人羡慕,国人羡慕皋羊“贵为胡姓”,皋羊就将父亲的灵牌由“妫满”改为“胡满”,这是发生在周成王在位九年的事(即公元前1033年)。自次儿孙则追随胡姓至今。若从满公出生的公元前1108年算起,至今天的公元2006年,已历3114年,到我支系已131世。后辈有诗赞曰:
始租妫满,天生哲人;文豪励志,武略垂勋;
佐兴周业,受封天陈;子孙姓胡,万世之春。
当然,胡姓的来源,并非仅仅起源于满公,还有另外两支。一是周初是被封的子爵胡子国,一个是姬姓胡子国,在今的漯河市东;一个是归姓胡子国,在今的安徽阜阳。这两个胡子国均被楚国所灭,两个国君的后代都是以国为姓,也称胡氏。二是来源于北方鲜卑贵族之后。北魏孝文帝为了实现与汉族的民族共融,发起一场“姓氏改革运动”,将纥骨氏也改姓胡氏。当然,满公后裔是胡姓的主要支系,在胡姓人口总数中要占90%。这三支胡姓以顽强的生命力繁衍至今,成了当代中国的第十三大姓,拥有人口占全国的1%以上。
纵观胡姓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胡姓是多灾多难多变故、不屈不挠的家族。除少数民族纥骨氏是奉北魏孝文帝的皇命而改入胡姓以外,在偌大的汉族中,既无皇上将他姓赐以胡姓之事;更有少数他姓想沾胡姓之“光”,假冒胡姓之事。而让胡姓人更为悲哀的是,连胡姓自身有的子孙,也流入他姓,繁衍成了中华大姓。当然,这也有其它的诸多历史原因……。
首先,胡姓人因“内乱出走”而改为田姓。次事件在司马迁所著《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亦有完整的记载:陈公胡满传到第十世时,为争夺王位,陈桓公胡鲍在病中被其弟胡陀所杀,同时,被杀的还有胡鲍的太子胡免,胡陀自立为陈厉公。而厉公当政以后,胡鲍的另三个儿子跃、林、杵臼均恨叔父厉公杀父、杀兄、篡位,经过长期合谋,终于用计杀了厉公,并立鲍的次子跃为陈利公。这样,陈厉公胡陀的儿子胡完则完全失去登位之望。陈利公胡跃死后,其弟杵臼即位,是为陈宣公。宣公原本已立长子御寇为太子(正宫所出),后因宠爱妃子,为讨爱妃欢心而杀长立幼,立庶出的次子胡款为太子(即后来的陈穆公)。此时已为陈国大夫的胡完,素与已杀的太子御寇交情深厚,又因上代仇怨的阴影犹存,唯恐遭祸,于是连夜只身逃往齐国,被齐国所收留,还委以重要官职(“工正”)。因其才识过人,不仅娶了齐国宰相之女为妻,还得了齐桓公一处形似“田”字的封地。胡完,这个胡
满的第十一世孙,从此改胡姓为田姓,并成为田姓的始祖。
后来,田完的子孙在齐国发展,成了能左右齐国的强大家族。至田完第九世孙田和时(即公元前386年),田和废了姜姓的齐康公(姜太公的后裔),自称为齐王(史称“田氏代齐”)。田姓齐国还曾一度成为战国七雄的霸主,至田完第十五世孙田建(公元前221年)时,才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亡国以后,除田姓家族外,齐国的王宫贵族中又有更多的
人改姓田氏。以至发展蕃衍至今,田姓成了中华第57大姓。以上所述,是想告诉大家,当今田氏也与胡姓同源,作为田姓的始祖胡完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其次,胡姓人因“亡国避祸”而改姓陈。胡满死后,他的儿子、孙子就一代代的在陈国为君,前后共有25任国君,经历了二十世,约六百多年。至二十世陈泯公胡越时,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始至内乱,荒淫失序 ,争夺权位而祸起萧墙:外无信义,朝秦暮楚,更乏死节之臣,陈国岂能久存乎?”因陈国曾背楚盟,在吴国攻达楚国时自保不救,以至楚惠王怀恨在心,公元前479年,陈国终为楚国所灭,胡氏王公贵族从此废为庶民。
在这场兵灾战乱的亡国大祸中,在位24年的胡越被杀。国破家亡,“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其子19人为逃追杀,亡命天涯之中,只有长子胡衍,六子胡澄继续以祖为姓,姓胡。
胡越其余儿子,除极少数被追杀以外,至少有十五位胡姓王子掩姓埋名,随同陈国出逃的难民在异地他乡以国为姓,姓陈。如此庞大的阵容一下子改入陈姓始祖的行列,这就是晚生600多年的陈姓,为什么后来居上、发展繁衍成为当今全国第五大姓,而本祖胡姓却屈居全国第十三大姓的主要原因。
(二)澄公安定胡氏
胡门惨遭国灭大祸,历尽磨难的、幸存的两支“满公”嫡脉后裔,虽由王公贵族废为庶民,却其志不堕,不屈不挠。胡越长子胡衍国灭后逃奔阳武落籍繁衍,后世称“阳武堂”,六子胡澄逃奔安定(今宁夏固原市)落籍繁衍,后世称之“安定堂”。这两支胡姓人虽衰于东周,却又曼延于秦,复兴于汉。下面举我们胡姓“安定堂”的谱系为例。
纵观21世澄公至64世藩公之间,先后有7人封王,8人封公、封侯,20多人为将军、太守、刺史、三公九卿,还有4为皇后和太后。中国历史上,胡氏女中最出名的要数北魏世宗的皇后、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满公56世胡奋裔孙胡国珍之女),她曾两度临朝执政,长达13年之久,贵为一国之尊,权倾朝野。
这期间最出名的贤臣是澄公的25世孙胡广(字伯始)。北宋文豪司马光,在他所著《资治通鉴》里有一篇“万世不理问伯始”的故事,所记述的“伯始”,便是胡满的46世孙胡广。胡广活了八十一岁,初时以“廷试第一”而入仕,后“五迁尚书仆射”(丞相),“历仕六帝”(东汉时安、顺、冲、质、桓、灵六个皇帝),为官三十一年。这三十一年
,是东汉王朝的多事之秋:地震 、水害、蝗灾连年不断;外侵、内乱、盗贼干戈不息;皇帝人人年幼,太后个个干政,外戚宦官邀宠争权;导致国无宁日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胡广就处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中,不仅能全身远祸,而且始终稳处“三公”之位。因为他“为官谨慎、清正廉明、秉性忠直、练达事体、明解朝章”。以至京师百姓谚云:
风风雨雨非耳聋,是是非非明心中;
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可见胡公的声望和才德能左右皇帝、左右天下。后来三国时孙权之父孙坚就曾为胡广作过“墓志铭”
。
(三)藩公华林胡氏
胡满的64世孙胡藩,是江西华林胡氏的开山鼻。胡藩在南北朝刘宋孝武帝时,以“文武兼备、中直义烈”成名,曾随刘宋孝武帝男征北战打天下,在征讨、平叛、破敌中,“所战有奇功,所见有特识”,官封“相国参军事”,授之“壮侯”,赐土江西豫章(南昌)华林。退隐后则率12房夫人,60个儿子及其族人聚居繁衍于江西各地,于是胡氏便成了江西的名门望族。我祖便是后来官居西阳(今湖北黄冈东)太守的胡镇,是藩公的长子。
胡满的24世孙,即满公的88世孙胡成是晚唐皇帝昭宗的侍御史,位仅次于御史,职权是上管对皇帝的谏议,下管对百官的执法,其官声政绩都很出色。后来唐被后梁(五代时)朱温所灭,他“悬车不仕,隐居豫章之西华林”。其妻耿氏,封一品“徐国夫人”,即后世所称的“耿氏婆婆”,这是一位胡氏婆婆中最了不起的女性,她相夫名就,教子多方,贤淑聪慧“。后人对成公、耿氏这两位祖宗的评价,有这样一副对联:“成公诗书传家昭胡氏
耿氏礼仪教子光华林”。
正因为有成公、耿氏这样出色的父母,才有其优秀的五个儿子:长子胡当官封膳部员外朗,次子胡瑜官封陈留伊,三子胡琼官封常州刺史,四子胡浩官封江州节度使,五子胡球(有的谱称珠)官封散骑将军。初时其子孙群居江西奉新华林,计八百余口。后因大唐灭亡,为躲避亡国灭族之祸,成公的五子各奔东西,唯长子胡当隐居华林郊野。俗言云:“树挪死,人挪活”,这场国祸不仅于胡氏无损,反而使胡氏五子散居各地,形成了江西华林的五大分支,开枝散叶于今天的江西、湖北、湖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四川等地,遂成为天下的胡氏大宗。关于耿氏,在后世的名气要比成公响亮,她下葬时有个传说,叫做“江西无好地,只有半块地”,所以后人只知耿氏而不知成公者多矣!同是祖宗,本来无可厚非,不过我认为,今后在宣传提法上还是应该平起平坐、正本清源。没有成公,何来耿氏?胡氏子孙是来祭胡还是来祭耿?希望他们予以矫正。
纵观成公华林胡氏,尤其是到了宋代,是胡姓历史上群英荟萃、光芒显耀,最为光辉的时期。仅以满公的92世孙胡旦起,至96世孙胡柚止,这五氏共计男丁154人,以进士出生入朝为官者就达67人,占总人数的44 ,其中95世胡直儒这一代虽仅存14人,却100%的取士为官,这五世,不仅有“状元、榜眼、探花五代连冠”、“一门三进士,六部四尚书,”而且还有弟兄三人同科同殿试榜首的。有一首《赐胡用庄兄弟“状元、榜眼、探花”》的古诗,就是宋真宗皇帝御笔盛赞其事的。
而且,700年前的元著《宋史》,就记载了华林胡氏后裔的32人,他们都是出将入相、位列三公,均夸他们官声政绩享誉朝野、是国家栋梁之臣。
今天在座的宗亲,绝大多数是成公、耿氏的后裔,只有少数支系是87世忠献公的后裔。我们的祖籍都在江西,那么,我们现居地的一世祖们又是怎样迁居、落籍到湖北的呢?
(四)、湖北宗亲胡氏
据目前初步推算,全湖北胡姓后裔有100多万人,大约有100多个支系,当初各个支系来湖北的情况是千差万别,我也不可能向大家一一细说,只能从考察历史的角度说个大概:
在座的各位宗亲,凡是读过本家族谱“宗谱溯源”的,一般会看到上面说:一世祖是来自江西,是明洪武二年,这在全省100多个支系祖谱上几乎都是相同的。胡氏来鄂不论多么千差万别,可来鄂时间(洪武二年)、来鄂地点(江西)为什么都是共同的呢?而且不仅仅是我们胡姓,我也看过其他一些姓氏的宗谱,比如乔姓、张姓、杨姓、陈姓等,几乎也是“明洪武二年从江西迁入湖北”,人们的共同说法是“江西麻城过境”,这种普遍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又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考证了《明史》、《湖北省志》,造成农民起义的军阀割据、兵灾战乱所引起的。所谓“麻城过籍”“赣民迁鄂”实际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后于洪
武二年(1369年)颁布的强制移民政策所造成的。
皇帝为什么要下令强制移民呢?早在推翻元末统治时,我们湖北就出了两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一个是明玉珍,在鄂北造反;一个是陈友谅,在鄂南造反,陈的势力较大(含湘
、赣)。他们两人后来发展壮大,与当时得到张土诚、方国珍、朱元璋一样成了元末势均力敌,平起平坐的诸侯王。明玉珍是应山人,他的子弟兵都是进孝感地区人,后来他的队伍打到了四川,又在四川自立为夏王,于是孝感的子弟兵及其亲属以为有靠山了,也随之入蜀。于是孝感十室九空、土地荒废。陈友谅的队伍主要是鄂南人,势力最强大,号称汉王,可是后来与朱元璋在潘阳湖一场大战中,被朱元璋黑夜突袭、纵火焚船,火烧汉军士兵60多万,朱元璋为了全歼陈友谅的残部,随后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武昌、安陆。即使未死的汉军士兵及其家属也纷纷逃出湖北,另谋生路,这样一来,鄂南也从此十室九空、土地荒芜了。
类似孝感、湖北这种十室九空、土地荒芜的情况,在当时的广东、广西等地也严重存在,全国人口稠密分布严重不均,于是朱元璋在消灭豪强割据、建立大明后的第二年发出了“四川填两广,江西填湖北”的强制移民政策,下令在四川、江西的当时人口中“三丁抽一”。抽到谁,接到指令,不管你是否同意,不论早晚,必须立即开拔。这种强制移民虽是突发性,却有很强的诱惑力。因为“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先占之处,“可以插草为标,划地为庐”,所占之处还可以免除劳役赋税。
江西紧挨湖北,不几天功夫就能进入湖北,赶往所迁之地。不过到孝感一般要走麻城,麻城是中转站,“麻城过境”的意思是走麻城到孝感去落籍。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胡氏祖谱上所说的:“我祖自明洪武二年从江西迁入湖北”的真正原因。(清朝中叶政府又搞了一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又有不少胡姓去四川落籍。)
“赣民迁鄂”、“麻城过籍”,在当时是很凄惨的事。不象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三峡库区百姓移民,面向祖国的东西南北,是去向目标明确,有组织、有计划,是先选择定位,先建房落户,后搬家走人。虽说是背井离乡,却是坐车来去,有送有接。
我们各支的胡姓的始祖们,当时却是被封建朝廷政策所逼,无可奈何的离开父母兄弟和温暖的家,或亲属结伴、或兄弟通行、或只身独往,还有的家庭因为亲情难以割舍,为了相互照顾,甚至是全家老幼拖儿带女的踏上流亡之路,向湖北、向孝感方向无目的、无秩序的辗转漂泊,据光绪8年(1882年)《孝感县志》所载:“江西麻城过境,时值严冬腊月,移民多用扁担挑箩而来”,可见十分艰苦。时当除夕逼近,移民们只得于荒郊野外埋锅做饭,或打土洞用瓦罐煨饭,没有桌凳一家人只好蹲着吃了年饭再赶路。我们的老祖宗就是这样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为了早日找到好的安身立命之所,而行色匆匆。往往一处不成便再找一处,常常餐风露宿、饥寒交迫,情景是惨不忍睹。我的一世祖荣七公、海八公,从麻城一直走到第二年的端午节才在孝感的城隍潭边,兄弟二人以水带酒,挥泪而别,从此,一个在孝南的三汊,一个在孝北的肖港落籍。无论如何,我们大家的老祖宗们绝大多数。都以顽强的生命力,不仅活了下来,还在湖北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没有他们创下的不朽基业,哪有我们后世子孙辉煌发达的今天?
不过,当时在来湖北的胡姓中,也有一部分是官方派遣、奉命携带家眷,骑马坐轿而来,这种移民一般是胡姓中的豪门大户。
纵观胡氏自满公以来3000多年的人文历史,胡姓家族在奋发自立、不屈不挠的繁衍发展中,的确是名人辈出,“光耀华夏,赫赫威名”。除前面介绍的满公、澄公、藩公、成公、耿氏及“赣民迁鄂”中的列祖先贤外,出类拔萃的人物还有:贤相名臣如直儒、德高清操如胡质、文章著述如安国、道学师范如仲尧、理学名臣如胡宪、状元魁首如用时、开国元帅如大海等等。
当今著名人物还有:毛泽东的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内著名政治理论家胡乔木,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克实、胡启立,以文人学者著称于世的胡适、胡风,民主知名人士,国家部级大员的胡子昂、胡子樱、胡愈之、胡厥文、胡绳,尤其是已故的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现任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胡锦涛,以及孝感北正街籍的革命先驱、党内著名理论家胡锡奎,等等是数不胜数。这些胡姓族人不论是古是今,忠孝节义、道德文章,是史不绝书;官居极品、治国安邦,是代不乏其人;确实不辱先祖胡满之名。另外,国家出版局正式出版的中华19大姓“氏族志”中,评价胡姓家族的特点就是:胡姓以文华盖世,文占天下各姓之首。所以说,“胡氏先辈光耀华夏赫赫威名千秋颂”。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3-18 08: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