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684阅读
  • 0回复

趣谈安国支系迁移历史的有关问题----芷胡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2-07
趣谈安国支系迁移历史的有关问题
2007-09-11 12:12 

芷胡园

原载:http://hi.baidu.com/%BA%FA%D6%B2%B3%CF/blog/item/3ef9d4ec0f24413e2797913c.html 

本文未经原作者同意转载,如有异议请联系:QQ114412749  hxy123@gmail.com

        近日翻阅有关资料,力求找出有关安定胡氏胡锷或胡夔身份的的线索。根据 唐人林宝所撰《元和姓纂》详细叙述胡氏在安定的活动情况:“河东,开元中(713-741年)胡瑜、弟(王真)、(王已)并举进士,瑜生锷,(王真)生谅。谅为大理评事,锷为右司郎中。锷生溵、湘、洵、潘。潘生棠吉。”又见《中华姓氏通史-胡》中记载道:河东胡瑜家族,据傅宗旋等所辑《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等565页考证,《旧唐书》卷163所载,胡证即胡锷,证据是同为河东人,籍贯相同;仕履基本相同,《旧传》说证“元和四年(809年)由侍御史历左司员外郎”,与《姓纂》载胡锷为“右司郎中”大体相合;嗣同,其子均有溵、湘。溵于文宗末死于李训之难,当时湘为太原从事。所不同的是锷父瑜,证父(王真),所载小异。据《传》载,胡证字启中,父(王真),伯父玫。登进士第,贞元中(785-805年)继登科,咸宁王浑碱辟为河中从事。
        有关资料记载道:胡证,字启中,唐河中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死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文武兼备,官至岭南节度使。 胡证出生于官宦之家,长成勇力绝人。他未仕时,名臣裴度也未显达,一天,裴度在酒店自饮,被几个恶少侮辱。胡证闻讯后冲入酒店制伏了恶少,被人称为侠士。胡证于贞元年间(785一804年)中进士,并为咸宁王浑瑊赏识而置为幕僚。之后,他相继任殿中侍御史、长安县令、户部郎中等职。唐宪宗时魏博(今河北、山东,河南交接地区)节度使归顺朝廷,并萎请朝廷派遣副职,朝廷以胡证为魏博节度副使,兼御史中丞、左庶子。魏博任后,胡证入朝为谏议大夫。元和九年(814年),党项侵扰边境,但边帅因多次换人,又非统驭之才,至使武备荒废,不能抵御。胡证文而兼武,有安边才略,于是朝廷选任他为单于都护、御史大夫,及振武军节度使。元和十三年(818年),胡证被征回朝为金吾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第二年,又充任京西,京北巡边使。长庆元年(821年),太和公主外嫁回纥,朝廷命胡证为和亲使。按照唐朝旧例:和亲使出境可以私收人钱财和任人做官,至此,胡证奏请朝廷从他开始节约开支,改革旧俗,杜绝这条卖官的门路。胡证护送太和公主上路,行至漠南回纥境内时,回纥威胁他屈服,并让他穿上胡服,抄小路速走,但胡证守唐礼仪,终不辱使命。他还朝后被封为工部侍郎。唐敬宗即位后,胡证任户部尚书,兼京兆尹,不久,又迁左散骑常侍。宝历二年(826年),胡证改任兵部尚书、广州刺史,及峙南节度使,太和二年(828年)十月,他死于广州任上,终年71岁.似廷废朝一日,赠左仆射。唐后期边患相继,胡证任帅期间靖守边地,有利于当时的社会安定。胡证出使回纥时,奏请免除陈规陋俗,颇有廉吏之风。但在广州任上,却“善蓄积,务华侈”。晚名不著。
          过去的“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岭南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今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后,越南北部才分离出去。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唐开元第一宰相)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
          此外,胡铨也有一个兄弟叫胡锷,但从年代上看不可能了。胡铨都是胡安国的弟子了。胡安国(1074-1138年),有些安国后裔族谱上有记载:“胡夔-----胡敏----胡容-----?-----罕------胡渊-----安老安国安止 ”如果这里的“胡夔”就是胡锷的话,那么敏又是“溵、湘、洵、潘”四兄弟中的哪一位呢?
        根据中湘涌田世系记载:“敏-客-罕-渊-安国—寅(宏,宁,宪)”。又见到《宣义胡公(南宋著名学者、理学家胡安国之父)墓志铭》记载道:“公讳渊 字泽之 姓胡氏 其先江南人 唐末避地于建州崇安之籍溪 曽祖敏 祖容 皆率徳不耀 父罕负气节 重然诺 乡邻有竞者 不决于有司 而听其一言 环左右数百家 终岁无讼 资产本饶 给群从数数称贷 无所偿 以故致空匮 怡然终不恨......”。这个资料充分证实胡安国的高祖胡敏、曾祖胡容、祖父胡罕均没有做官。没有做官,说明胡瑜之后的家境因先祖一向乐善好施,而日渐败落,但仍保持文才世家之威名。即重视后代的教育,胡安国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故成就一代文儒,被朝廷发现派遣到荆门做官,这种猜测不是没有道理的。请见《胡安国父子传》中记载:“胡先生名安国字康侯,崇安人,父渊字泽之,一字大中。有孝行。先生七岁能为小诗,即以文章道德自任,少长入太学,昼夜刻书,同舍靳裁之得程氏学与论经史大义,自是益进,绍圣四年登第(进士),策问大要,欲复熙丰之政,先生推言:大学格致诚正之,道以渐复,三代为对。辞几万言考官定为第一,宰执以策中无诋,元祜语欲降其等,哲宗命再读,谛听逾时称善者数,亲擢第三,除荆南教授,正身律物,务明忠孝大端,除大学录迁博士,除提举湖北路学事,言圣门设科成周,贡士皆先德行后文艺,改使湖南,所至访求人材,询问利病刺举必由公论,奉诏举遗逸先生,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荐时,蔡京已恶先生不己用,属吏李良辅诉二人者范纯仁之客,而 活所请也,遂命湖南提刑司置狱推治未成,移北路再鞫讫,不得请托之状,直除先生名,勒停先生退居荆门漳水上,定省外经籍自娱,既而良辅以他罪发觉,台臣乃辩明前事,有旨复官,政和元年除成都路学事,以亲老乞养二年丁内,艰服除以,余洙荐召至京,得疾告归,宣和元年除提举江东路学事,未受命而父卒,此丧终谓子弟曰:吾奋迹寒乡,为亲而仕,今虽有万种之禄何所施,遂称疾挂冠,买田荣旁,巩室勤耕,将终身焉。”

        “涌田谱载与胡瑗同祖,直溯满公查无根据。同时对黄启昌给出的华林“瑜公--胡夔--安国”世系也持否定态度。”(王立新的观点),“胡谔就对应胡夔,而且恰好也是胡谔迁到福建崇安。 这个在衡山观底、中湘涌田谱上都氏类似记载,看来这个胡谔或者胡夔会是是否华林系的突破点。”(胡 喜全观点),“华林胡氏‘瑜公--胡夔--安国’世系。”(黄启昌观点)。《华林山的胡氏渊源》(樊明芳著)记载:“五代 胡瑜,字可佩,号雪宝,后唐明宗天成(926-929)年间,官陈留令,徙崇安,为陈留、崇安之共祖,卒葬华林宅后。原配吴氏,生子三:令仪、令濬、令熊;续娶刘氏,生子三:令绵、令延、令弦。令仪天启元年(1017)进士,迁淮南转运使,生绍;绍生美弼;美弼生罕;罕生渊;渊生安国;安国生宣、宏;宏生常原;常原生覃和;覃和生璨;璨生顺;顺生彦酬;彦酬生震宗、震定;震定字君美,自宋元间由吉州(今江西吉水)太种梅子湾迁居湖南湘乡县滑石滩,为湘乡始祖。震定生志烈;志烈生文贵;文贵字应生,创桑林堂,为桑林始祖,其后裔散居湘乡、双峰、速源等地,现有6万余人。文贵次子以祯迁居贵州新贵县,为新贵始祖。令濬生羽仪,徙崇安,生休征;休征生良弼;良弼生光岳;光岳生世用;世用生建国、安国;安国生寅、宏、宪;宏迁广丰胡坊。” 张拭的《南轩集》37卷《钦州灵山主簿胡君墓表》提到:胡安国在荆门为官时就把父亲胡渊接到荆门居住,胡渊死后就葬在荆门。《崇安县新志.氏族志》记载:胡夔是从江南迁到崇安绩溪的。《江西通志稿》就说胡瑜后裔从陈留还迁江西崇仁。《宣义胡公墓志铭》中说到胡渊其先江南人。这表明崇安胡氏并不是从陈留一直迁到崇安的,而是先迁到崇仁,再迁到崇安。期间具体的经历无人得知。到了胡罕时,家境富裕。至胡渊时,由于其父的慷慨大方,济贫解弱,导致家境衰落。而胡渊自小发奋学习,参加乡试,但屡试不中,只好在乡里教授生徒,晨夕归省,从不间断。胡宏在《文定书堂上梁文》中也提到祖籍在福建武夷山下。湘潭龙口胡氏资料有“始祖安国公,宋宣和6年(1124年)由闽崇安涉楚荆门,绍兴2年(1132年)再迁湘潭衡山。”这就知道了安国在荆门住8年的历史。绍圣四年(1097年)胡安国登进士。再次说明自唐末胡夔避乱迁到崇安绩溪到胡安国1124年迁出,大体呆了            年。胡安国在崇安中进士后,做官27年才迁到荆门,那时胡安国已经50岁了,联系岁终65岁,再扣除荆门的8年时间,那么胡安国在衡山脚下只住了7年。胡渊死与宣和元年(1119年),而那时,胡安国还在崇安。有的资料记载:胡安国接其父到荆门居住,如果属实的话,胡安国就有可能在1119年之前就到了荆门做官。而所谓的1124年迁出有可能是指全家搬家或其某个小孩的迁出时间了。据清乾隆《湘潭县志;冢墓》载:胡文定在“绍兴八年(1138年)四月十三日没于正寝,葬于潭州湘潭县龙穴山”。由此也知道胡安国死于1138年,寿元65岁,其出生时间应是1073年。胡安国于1097年(宋哲宗绍圣四年)中进士,廷试第三,受任太学博士,提举湖北路学事。旋改使湖南路学事。1123年始撰《春秋传》。1131年为中书舍人兼侍讲,上《时政论》21篇。复任为给事中,到职十余日便离职,携家寓居湖北荆门。次年,抵湘潭,至碧泉定居,遂落籍湘潭。筑碧泉书堂,著书讲学,从游弟子数十人,潜心续撰《春秋传》。再见其它资料所载:“绍圣四年进士,为太学博士。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胡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被诬为受元佑党人请托,除名,未几复官。崇宁五年,通判成德军。政和元年,提举成都府路学事,移江南东路。靖康元年,除中书舍人,以忤执政,出知通州。高宗即位,除给事中。绍兴元年,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献《时政论》二十一篇。五年,除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八年卒,年六十五,赐谥文定。”“胡安国(1074——1138年),字康侯,世称武夷先生。南宋著名学者、理学家。崇安籍溪里(今上梅乡)人。少年从师程颐之友朱长文及颖川蕲裁之钻研程氏理学,又与杨时、游酢友善。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及第,试度定第一,但因在策问中没有诋毁元佑党人的语句,遂改以何昌列居榜首。哲宗复试,亲擢第三,为太学博士,任常州府判官。胡安国辞不赴任,后任荆南教授,不久提举湖南学宫。在任内推荐寒士王绘、邓璋。权奸蔡京以王、邓为范纯仁党人,诬陷胡安国是“推举贤能不善”,遂将胡罢官。大观四年(1110年),胡安国复官。宣和年间(1119——1125年),提举江东路学事,不久辞职。宣和末年(1125年),出任尚书员外郎及起居郎。徽宗皇帝召对,任中书舍人,但为耿南仲所忌,出知通州。南宋高宗即位后召为给事中,命校点《左传》,并兼侍读,专讲左氏《春秋》。他极力反对前宰相朱胜非出任江、淮、荆都督,弹劾朱与黄潜善、汪伯彦重用张邦昌,结好金国,天下愤抑,不宜重用。不久又落职退居衡山,著《春秋传》,授宝文阁直学士。绍兴元年(1131年),上诏为中书舍人兼侍讲。当时有右司谏陈公辅奏请朝廷查禁二程学说。胡安国上疏说:“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程颐兄弟始发明之,然后知可学而至;今学者师孔孟而禁程,是入室而不由户也。”还献上《时政论》,擘划军国大计,建议高宗“当立于恢复中原”、“必至于扫平仇敌”,积极主张抗金,收复失地。 绍兴五年,朝廷召胡安国为经筵旧臣,令其纂修《春秋传》。绍兴八年书成,高宗称之为“深得圣人之旨”,擢升宝文阁直学士。同年四月十三日病逝,享年65岁。谥文定。 ”“胡安国十五岁到州学就读。一天州学前演出大戏,州学学生都弃学外出看热闹,仅胡安国一人安心诵读,州学老师非常感动,赏赠他纸笔佳砚。两年后,胡安国进入太学学习。先徙居潭州城南,曾任湖南学事。因推荐王绘、邓璋等人被解职。太观4年(1110年)复职。宣和初任江东路学事。宣和末官至尚书起居郎。钦宗时出任通州(今江苏南通)知事。寓宗召其为给事中,写出《时政论》21篇,因论及旧相被解职。绍兴8年(1138年)进宝文阁直学士。逝世后得谥号“文定先生”。”

          可见,胡安国原籍确为福建武夷山下的建州崇安,后异地在荆门做官,南游衡山,特喜爱衡山的山水,受父亲胡渊“吾奋迹寒乡,为亲而仕,今虽有万种之禄何所施,遂称疾挂冠,买田荣旁,巩室勤耕,将终身焉”的辞世留言的影响和对官吏仕途生涯的厌倦,便辞官定籍于衡山脚下。胡安国(1074-1138年)与《华林山的胡氏渊源》所记载的胡瑜年代相对靠近,与《元和姓纂》中所提及的河东胡瑜年代上很难衔接起来。但从令仪到胡安国之间的年龄跨度也是存在不够衔接的情况。假设胡令仪提前到20岁中进士,按20年一代最短的时间跨度计算,到胡安国这一代至少也是1107年了,有36年无法解释得清楚。因此断言,胡瑜到胡安国并不是仅仅相差7代,这就推翻很多族谱的说法。在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胡安国与河东胡瑜牵连上来,就是安定胡氏;与五代胡瑜联系上的话,就是华林胡氏。现在,从一部分的安国后裔支谱上所载,更使胡安国靠近河东胡瑜的可能性大些。因为,靠近河东胡瑜,黄启昌的提法似乎得到可行的理解,也就解决了胡锷存在的问题。胡锷与胡证的关系自然就更好理通了。胡证曾任岭南节度使,靠近福建建州一线,能不能牵连起来呢?现在胡安国支系的家谱很多连接不上安定胡氏胡瑜,这正是问题的焦点所在啊!

          胡夔到胡安国七代基本可信。从胡瑜到胡夔究竟有几代?如果经历也是七代的话,那么胡安国与河东胡瑜就有挂钩的可能。胡锷也就肯定不是胡夔了。这样的结论,也宣告了胡安国不是华林胡氏而是远古的安定胡氏了。在没有充分的可信资料考证的情况,一切均有可能,一切又尽在朦胧烟雨之中啊!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