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缵宗仕宦生涯与诗文艺术--《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转载:
http://blog.sina.com.cn/hgd2000#明正德、嘉靖之际,甘肃曾出现了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鸟鼠山人胡缵宗。他集经学、哲学、诗赋、文章、方志、书法名家于一身,经学比肩于明著名学者湛若水、吕柟、马理;哲学上继承张载的唯物主义系统,与明代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薛瑄、罗钦顺、王廷相前后相颉颃;诗文已方驾于正德七子,又自成一家;所撰方志与武功(康海)、朝邑(韩邦靖)齐名,而雅淡过之;书法墨迹遍布全国名区胜地,清劲古雅,为当时儒林、文坛所瞩目,对后世亦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序刻著作流传至日本,扬名海外,产生国际影响。当时与后世均尊称其“关西夫子”,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与书法家。言行事功均卓有建树,以其生平事迹考之,还可以称之为水利学家、出版家。
胡缵宗(公元1480年~1560 年),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亦号鸟鼠山人。明陕西巩昌府秦州(今天水)秦安人。其父、祖两代以通经、精毛诗而闻名于陇右,曾任知县。胡缵宗少年时代与弟正宗读书于四川双流县(今成都市区),二十二岁时于西安乡试中举,被荐入京师入国子监,曾先后受知于明代著名学者、诗人、一代名臣杨一清与李东阳,并结识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吕柟、马理等学友诗友,友谊深厚,终生不渝。这些人,都成为一代名人,光耀寰宇,名著后世。正德三年(公元1505年)他考中进士,殿试策对拟一甲,后因故抑置三甲第一名,特授一甲传胪、翰林院检讨。胡缵宗后累迁至山东、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官阶正三品,因曾任总河都御史,官阶升至正二品。“爱民礼士,著于一时”,“名于况钟相颉颃”。著有《鸟鼠山人集》等著作多种,大部分收入《明史·艺文志》与清《四库全书》,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与书法家,同时亦为著名的水利学家与出版家。《耆旧续闻》载:昔宋神宗“与近臣论文才,因曰:‘轼方古人孰比?’近臣曰:‘颇似李白’。上曰:‘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按轼即苏轼。苏轼为唐韩愈作《潮州修韩文公庙记》中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乎!”后人尊韩如泰山北斗。清乾隆时著名学者、诗人牛运震莅任秦安知县,特书“斗山遗范”四字在县城南街修建牌坊,纪念胡缵宗,盖以韩愈比拟推崇胡缵宗云。可见胡缵宗在天下学者、诗人心中的地位。司马迁《孔子世家赞》:“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因胡缵宗著作丰富,学问渊博,器识才艺,俱臻一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故此文概论其学术思想,确实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仅是抛砖引玉而已。
仕宦与著作
胡缵宗既任职于翰林院,入史馆修《孝宗实录》,开始步入仕途。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 ,他出任四川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县)判官,八年升任潼川州(今四川三台县)知州。《四川总志潼川州·名宦传》载:“礼士爱民,始终不倦,文章政事,著于一时。”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召入任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后升任郎中,又调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郎中。时宁王朱宸豪据南昌反,率水师出鄱阳湖入长江,扬言攻取南京,胡缵宗为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出谋划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捕获宸豪南京内应者。事平,胡缵宗升任安庆知府,安庆为长江上游重要屏障,他升任后主要完成战乱后的恢复工作:抚流亡,修城垣,革弊政,省徭役,兴水利,奖农桑,治道路,通商旅。三年后都市繁荣,超过战前。《直隶安庆府志》载:“皖每苦旱,为筑龙坝,开吴溏乌石堰而灌溉,堤障者利之。”离任之日,安庆士民“咸攀辕垂涕而送之”,直至镇江,并于文庙立“去思碑”,可见他在安庆士民心目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明世宗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胡缵宗调任苏州(今江苏苏州市)知府。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政务繁剧,历代选德高望重、明达干练者为郡守,唐韦应物、白居易与明代况钟先后任职于此。胡缵宗在苏州时“廉洁辨治”,“名于况钟相颉颃”。离苏州十载后,吏民犹思念不已,为其立“吴郡守天水胡公去思碑”,今碑尚存苏州文庙。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胡缵宗升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调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十年,调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十五年,升河南左布政使;同年十二月,升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曾开修莱河,以便民灌溉。时鲁王(朱观定)横恣,他上疏弹劾,革鲁王俸三分之二,逮杀其左右群小,吏民额手称庆。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 ,调升总理河道职务,开考城(今河南兰考县)黄河支流,以减轻归(归德,今河南商丘县) 、睢(睢州,今河南睢县)水患。《明史》载:“(嘉靖)十八年,总河都御史胡缵宗开考城孙继口、孙禄口黄河支流,以杀归、睢水患,且灌徐(今江苏徐州市)、吕(吕梁洪附近地区),因于二口筑长堤,及修筑马牧集决口”。按黄河唐代以前北流入海,宋熙宁中始分趋东南,一合泗水流入淮河,一合济水流入北海。金明昌中北流绝,全黄河均流入淮河。元明之际,溃溢不时,为害尤烈。《明史·地理志》载:徐州东南有吕梁山,泗水所经,大河自萧县流入,经州城北,遂夺泗水之道,东经百步洪、吕梁洪而入邳州界,有吕梁洪巡检司。所谓徐、吕者即此。工程之巨,效益之高,变水害为水利,在明代水利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为一代治水名臣,称之为水利学家并不过分,并非夸饰。《明史》载:“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一员。永乐九年遣尚书治河,自后间遣侍郎、都御史。成化后,始称总督河道。正德四年定设都御史。嘉靖二十年以都御史加工部职衔,提督河南、山东、直隶河道。”
因之,胡缵宗此时官价达到一生中最高地步,按《明史·职官志》应为正二品,相当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 三月,明世宗幸楚承天府(今湖北安陆县),谒显陵,胡缵宗受小人暗中排挤,改任河南巡抚以迎驾,这是因为治河都御史多可以入阁为相的缘故。时逢河南遭灾,他不顾个人安危,奏准救灾银两二十万以赈济灾民。同年十二月,因巡抚衙门失火而引咎辞职,归田著书。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60年),因奸人王联诬告,将其迎驾诗“穆王八骏空飞电,皇英湘竹泪不磨”说成是诅咒,胡缵宗以七十一岁高龄身陷诗狱。邢部尚书刘 为人公正,认为胡缵宗迎驾诗是歌颂功德,不是谤诅,应予原宥。世宗恨犹未释,将胡缵宗削籍为民。出狱时,诗人谢榛前往探视,赋诗相赠,诗中有句云:“白首全生逢圣主,青山无意见骚人!”胡缵宗口占一首作答,豪气不减当年,时人传为美谈。七十五岁时,他完成最后一部学术著作《愿学编》,这是一部严谨的政治、哲学、文学理论著作,从中可以窥见其思想、文艺观点等。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三日(即公1560年9月22日),胡缵宗方挥毫对客,溘然而逝,时年81岁,都御史长安何栋为其作墓志铭,《明史》有传,附于刘讱传后。
按《明史·地理志》载:终明之世,为直隶者二:即京师(北京)、南京;为布政使司者十三:即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以现代语言来附会,即全国有十三个行省,两个直辖市。胡缵宗后任山东、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又莅任总河都御史,政绩卓著,其事功亦大有可观者在。《明史·艺文志》收录胡缵宗著作有《胡氏诗识》三卷,《礼仪郑注附逸礼》二十九卷, 《春秋本义》十二卷,《安庆府志》三十一卷、《汉中府志》十卷、《巩郡记》三十卷、《秦州志》三十卷、《鸟鼠山人集》十八卷,《拟古乐府》四卷,《诗》七卷。此外著作尚有《拟汉乐府》《潼川州志》《苏州府志》《羲台志》《秦安县志》《愿学编》《近取编》《读子录》,编有《汉音》《魏音》《雍音》《唐雅》等。又胡缵宗序刻《唐诗正声》一书,明嘉靖时刊刻,国内十分罕见,可是日本国汉学学校———重建于1439年的足利学校(位于东京都北部的木县,地处足尾山地的南端),却有这部明版的《唐诗正声》一书收藏。蜚声国际文坛,应非虚誉。
学术思想
胡缵宗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的时代,自秦至元,作为政府首脑的宰相与作为国家元首的皇帝是分职的。虽君权至上,但宰相还可以“封还诏书”与“不肯平署”来制约皇帝。至明代朱元璋,嫌相权掣肘,因废除宰相制度,相权归皇帝独揽,原宰相之下分掌具体事务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成为直接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执行机关,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更何况他主要活动的武宗、世宗两朝,是一个明王朝急剧走下坡路的时代。武宗、世宗均非明君。武宗初用宦官刘瑾,后用佞臣江彬,行幸无时,荒淫无度,为明代著名酒色皇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北部边防时时告急,藩臣谋乱,民不聊生。世宗初期曾一度重振纲纪,后任用张璁,桂萼、夏言、严嵩为首辅,二十余年不理朝政,以致朝政日非。终嘉靖之世,内忧外患频繁发生,一派风雨飘摇之景象。胡缵宗多次在诗文中称其所处时代为“季世”、“叔末之世”,惊叹“海内民穷财尽”。他有才能,有抱负,推崇历史名臣谢安石、范仲淹,然而时无明君,权奸当道,社会黑暗,仕途坎坷,所以又时有归隐思想,景慕陶渊明、林和靖,这些矛盾心态都在其诗文与学术著作中有真实反映。
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代以下,政治哲学一直是儒表法里,而道家又为潜流,共同维持着社会的运转。在诸种学术中,儒学为显学,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而儒道两家思想均导源于《易经》。至唐代李翱吸收佛教思想,提出复性说,开宋明理学之先河。宋代周敦颐论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用《太极图》,建立以孔孟思想为主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形成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宋明理学事实上通过道教吸收了佛教某些思想,如“空有合一”的本体观,”“渐修”与“顿悟”合一的认识论“,明心见性”、“返本复初”的修养方法等,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宋代张载与明代薛 、罗钦顺、王廷相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系统,另一是以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与明代王阳明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系统。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宋代承唐末五代战乱之后,士人思想混乱,有些人甚至以在契丹统治中原时期取得的官职为荣;而元代士人既失去以科举入仕的道路,生活作风颓废,放浪形骸,故宋儒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激励士气,鼓励士人保持高尚节操,移风易俗;明代继承并加以发展,这在宋明时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明了以上历史背景之后,现在再来研究胡缵宗的政治思想与经学、哲学思想。胡缵宗的最高政治思想是实行王道政治:“政不出于王霸而已矣,教不出于圣艺而已矣。故修政以武城为要道。立教以安定为稽古。然王,要道也;圣,至德也。”①按王道为儒家政治主张,与“霸道”对称。指“以德服人”,用“仁政”进行统治。语出《尚书·洪范》:“无便无党,王道荡荡”。孟子主张王道,认为“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②。“要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③得民心,用俊杰,则天下无敌。但不并排斥刑罚,“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④。要实行王道政治,胡缵宗认为:“纪纲立,教化行,礼乐兴,政刑平,之谓有成,复帱如天,照临如日,无声无色,不识不知,黎民于变,四时风动,之谓仁。”⑤王道政治的核心是仁政,实行仁政虽重教化与美育,但不废除制度(纪纲、礼)与法律。而且胡缵宗认为需要以法治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贵戚犯法亦与庶民同罪。《愿学编》中有一段太后族人犯法,族人求救于太后,太后询之明孝宗欲赦之,时刑部尚书白圭、兵部尚书刘大夏公正守法,太后族人终于谪戍的记载,足以证明其法治思想。
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胡缵宗对此曾有继承发挥:“天至大也,虽地亦包乎其内,而日月系焉,星辰丽焉,风雨兴焉,河岳奠焉,草木殖焉。然天其主也,而生物其心也。君至大也,虽后亦御乎其内,而三公辅焉,九卿弼焉,百王理焉,万姓辑焉,四海晏焉,九州谧焉。君其主也,而生民其心也。”⑥为此,他提出上要尚贤任能,慎选军政要员,亲君子,远小人,辅弼者必饱学多识,满腹经论,而又具有实践经验,明了下情;对下要使民以时,薄敛民财,不竭泽而渔。“夫丞相者,天下之阿衡也,国家治乱系焉,天下安危系焉。”⑦“相府有申屠嘉,陆敬舆;铨部有范希文,司马君实;御史台有汲长孺,傅休奕;本兵而有赵翁孙,诸葛孔明,天下有不治平者哉!”⑧“故獭未祭鱼,渔不入津梁,而俎豆未闻弛也;鸠不化鹰,畋不设 罗,而宾客未闻格也。⑨“秘阁辅弼左右丞,必一二多学士,必一二曾作郡县士。”⑩“不以应诛求悦上,不以奸慝绳下,不以悦上苦下,不以绳下媚上,可以言政矣。”值得注意的是胡缵宗为民请命,锋芒所向,直指当时皇帝:“先帝(指正德帝)岂不武毅耶?观诛逆谨、逆宁,伐逆豪可见矣。而乃为诸群小所蔽。”这在当时应说是十分大胆的,其精神之可贵可想而知。但是,时世艰难,仕途险恶,对此胡缵宗发出了深沉的感叹:“夫三代而上之才,臣与君同,而君用之也;三代而下之才,臣未必与君同,而君未必用之也。嗟呼!同不同,时也。原才矣,而国不容;亮才矣,而天又不假年,今不如古也,为之何哉!”他在《君不见行赠朱士光太守》七言古诗中一口气举出历史上好人遭遇困厄的九个事例,接着以“剑阁险 ”、“江涛汹涌”、“豺虎哓哓”、“荆榛翳翳”形容仕途的险恶。既然仕途如此,则惟有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像柳下惠一样“不羞污君,不辞小官”,在官场里仍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胡缵宗是选择了后者的,这是一条艰难困苦的道路。但实践证明“,圣之和者”柳下惠并不好学,他最后还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在故乡生活二十年。“士之入仕也,君子故多,小人亦不能无。而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有难以得失曲直争者。镲其他阳排阴挤,公夺窃倾,不蹊田夺牛,即投井下石者,不可胜纪。吁?可畏也。然则如之何?寅亮者,当以进君子,退小人为急;明哲者,当以亲君子,远小人为切。”这是他晚年回顾自己仕途经历所写体会,含义是深刻的。《愿学编》谓:
“先皇表彰六经、《四书》,以启迪学者,治道攸系焉。以羲轩禹汤尧舜为百主法,以周孔为百世师,以颜曾思孟为继往圣,以周程张朱而开来学,信乎如日行天,如水行地,迥出汉唐宋之上,虽千万世罔坠也。”
这一段可以说是胡缵宗经学、哲学的纲要,自唐代以来,进士必习儒经;凡是士大夫,基本上都自认是儒生(自认佛道的是少数),有所议论,总不敢违背儒学或违背过远。自唐李翱建立儒家的心性说,又为宋儒所扩大,从此儒学大兴而佛成为儒的附庸,佛徒谈性不敢违儒而自立怪说。宋明建立的新儒学,宋明两朝理学建立的广阔境界,使士人摆脱佛教思想的束缚,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四书》与六经的关系是学习《四书》为学习六经之阶梯,其中《大学》有较多的思辨哲学思想。虽然,其“虽千万世罔坠也”的说法是有些绝对化,因五四时期西方新思想的输入而中断,但其维持中国社会数百年运转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
胡缵宗的经学著作有《礼仪郑注附逸礼》二十九卷,《春秋本义》十二卷。他对六经、《四书》的认识是:“读《易》以见天人之理一,读《书》而见帝王之道大,读《诗》而见岐酆之化深,读《周礼》而见文周之制精,读《仪礼》而见节文之意和,读《春秋》而见邹鲁之教远,读《记》而见礼乐之用急,读《论语》而见孔子之大成,读《大学》而见曾子之明明德,读《中庸》而见子思之笃恭,读七篇而见孟子之性善,则圣贤为吾道立极,为斯文垂宪。其明如日月,其行如四时,万古彪炳,则非秦火所能燔者。”“故《春秋》成而君天下者知执大经、持大法矣,相天下者知处大事、决大疑矣。”“予读湛氏正传而有感焉,乃参之左氏,择之公、谷氏,述之胡氏,而本之程子,而为是义,盖不为义例所拘,不为以一字为褒贬所弊。雅淡与湛同,而欲尽去所谓凿者,而未能也。”由此可见胡缵宗博采众长,不穿凿,不附会,不拘于成法的治经态度,与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治经思想“《大学》古本在《礼记》中,记多错误,此未必无错简。然程子谓为孔氏遗书,朱子谓古教人之法。夫明此足以训矣,顾学者学之如何尔。”“程、朱语录固多格言,然皆出于门子弟之编录,恐有不尽出程、朱子所授者,此在学者之祥之云尔。揆之《定性书》、《易传》、《颜学》、《论》、《易学》、《启蒙》、《集注》,可以类推矣。”在明代,程、朱理学已被提到儒家正学的地位。用之于科举考试,士林趋之若鹜。胡缵宗敢于提出疑问,这说明他是能坚持独立思考的经学家,胆识超人。
至于胡缵宗的哲学思想,则上承宋代张载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系统,与明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薜 、罗钦顺、王廷相前后相颉颃,学术思想互为表里,在太极、心性、性命、理气、动静、天人等一系列哲学范畴的论述上都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他公开排斥佛老,对于陆九渊、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亦提出异议。现将其论述摘要引之如下:
今人以物质意识孰先孰后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以为世界上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否则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又分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着一种神秘的、独立于自然界、亦不依懒于人的“客观精神”是世界本源,物质世界不过是它的产物或表现。如南宋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至于宋代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明代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则是主观唯心主义了,因其认为个人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事万物只存在于人个主观意识之中,是人意识的产物。考察胡缵宗的哲学思想,应当说是既是唯物的,亦是辩证的。我们固然没有必要拔高胡缵宗的哲学思想,认为其等同于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但亦不必抱着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唯西洋马首是瞻。因哲学范畴包括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而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即立德,“外王”即立功。向不重视著书立说,故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穿的哲学书不多。因之其道理虽足自立,而所议扶持此道理之议论,往往失于简单。哲学家辩论必用逻辑,而中国哲学家多未竭尽全力著书立说。故除先秦名家外,亦少人将思想辩论程序及方法自身提出研究。往往仅将结论写出,至于研究思辩的方法与过程则一概从略。明乎此,则可以研究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首重理气之分。“理”通常指事物的文理、规则、规律;“气”是指一种构成万物原始原物微粒。理气关系实际上是物质与规律的关系。宋代朱熹提出了“理本气末”理论,而胡缵宗认为“画前有易,天也、地也、人也”;“盖未有有理而无气者”,指出在有理之先就有客观世界存在,主观之理不能脱离客观之气而独立存在,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一本万殊”是胡缵宗哲学思想中关于世界多样性与统一性关系的命题“,万”指现象世界的多样性“,一”指多样性的统一。后世论者以为王夫之首先提出“太和”(即太极)为一本,以太极自我展开的繁然皆备的事物为万殊,说明其发展观,反对宋明理学“悬理于气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王夫之虽为明末三大思想家,其学术岂无渊源?盖胡缵宗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不但提出比王夫之更早,而且论述更明确详备,使船山先生不得专美于后也。“理一分殊”是胡缵宗哲学学说中的另一唯物主义命题,论证了事物的普通规律“理一”与具体规律“分殊”的辩证关系,指出“理”不能离开“气”而存在,强调具体事物中各有其特殊规律,具体论述见前引文。“心统性情”是胡缵宗哲学学说中的第三个唯物主义命题,明确提出“性情皆物”的观点,认为“心”包括“性”与知觉能力,“性”屈于心而不等于心。因为“心”一般指具有知觉或思维功能的主观世界“,性”一般指人的本性,性与心是有联系的。这与程颐认为“心”、“性”都是抽象的宇宙本体“理”在人身的体现,与陆王心学将“心”、“性”、“理”等同起来有很大的差别。
胡缵宗在其学术著作《愿学编》中有太极、阴阳、理气、心性、性命、动静、善恶等一系列哲学范畴的论述,多有辩证法的思想,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互相制约的,外部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胡缵宗的哲学思想与著作,体大思精,处处闪耀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光辉,虽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学海渊涵,以上论述不过是取水一勺于东海,聊知其味而已。
胡缵宗曾作《近取编》,“以救宗金溪者之弊”。按金溪在今江西省,为宋代陆九渊家乡,至明代有吴悌宏扬象山学说,是为象山学派。陆王心学其创始者气象英迈。未始心中无所见,而至后代末学,“才美者乐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虚声”,“其流不至于习定废学不已也”,其弊亦不小。胡缵宗晚年著《愿学编》,心性逾定而认识益确,穷究天人之际,综合百家学说,学理贯通,而成一家之言,上承张载唯物主义系统,下启明末思想家王船山之学,其境界广阔,其气象宏伟,其学理精一一贯,其识见卓然不群。盖无愧于一代哲人云。
注 释:
①⑤⑥⑦⑧⑨⑩胡缵宗. 愿学编[Z] . 明鸟鼠山房刻本.
②孟子·公孙五上[Z] . 湖南:岳麓书社《四书集注》1985. 344.1~81.
③孟子·梁惠王上[ Z] . 湖南:岳麓书社《四书集注》,1985. 289.
④孟子·离娄上[ Z] . 湖南:岳麓书社《四书集注》,1985.344.责任编辑:胡政平;校对: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