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9194阅读
  • 6回复

胡缵宗仕宦生涯与诗文艺术----转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03-13
胡缵宗(2007-09-20 10:23)转载
http://blog.sina.com.cn/hgd2000#

     胡缵宗(1480—1560),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一号鸟鼠山人,秦安县人。他的祖父两代曾任过县官。父亲胡士济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儒生,长期在四川双流(今四川省双流县)任县学教谕,署双流县事。胡缵宗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刻苦读书。幼年时,继母虐待,深夜读书苦乏油,他的姐姐就用口衔油供他读书,时常苦读至三更方才就寝。他博文通经,日有进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中举人;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殿试对策拟一甲,有权宰私庇子,拟置三甲一名。李东阳怜其才,同一甲传胪,即授翰林院检讨。

  胡缵宗任检讨后,参与编纂了《世宗实录》。正德五年(1510),因刘瑾谋反被诛,他受到了牵连,被谪为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县)判官。正德八年(1513),升瞳川州(今四川三台县)知州,“礼民爱士,著于一时”。正德十年(1515),召入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后升为郎中。正德十四年(1519),调南京吏部验封吏司郎中,接着出任安庆府(今安微安庆市)知府。在安庆3年多的时间里,他大力恢复因宁王朱宸濠叛乱遭受破坏的安庆经济,“抚绥安辑,民以大苏”,又“开吴塘乌石堰,溉民田”,成绩显著。世宗嘉靖二年(1523),他调任苏州知府。在离开安庆时,老百姓恋恋不舍,“攀辕垂涕而遏之者以万计”,很多人乘船数百艘一直把他送到京口(今镇江)。并于文庙立“去思碑”。在苏州的4年,胡缵宗兴学馆,整吏治,减民负,时人评议“廉洁辨治,名与况钟颉頏”,皇帝勅封为“中宪大夫”。离任后,苏州士人立“吴郡守天水胡公去思碑”,今碑尚存苏州文庙。嘉靖六年(1527),升山东布政使司左政参,后调任浙江、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他同样“至能称职”,政绩颇显。嘉靖十五年(1536),升河南左布政使司。同年十二月,升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在山东时,鲁王横恣,他上疏弹劾,并修建莱河,便民灌溉。嘉靖十七年(1538),调总理河道,开考城(今河南兰考县)黄河支流,以减轻归德(今河南商丘县)、雎州(今河南雎县)的水患。嘉靖十八年(1539)三月,任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河南遭了饥荒,他向朝廷请得救灾银款20万两救济灾民。十二月,因官署失火事件而引咎辞职。

   胡缵宗罢官归里后,“开阁著书”,集中精力从事写作。他文学造诣深,善诗歌,导源于六经,肆以秦汉。著书甚富,有《鸟鼠山人集》18卷,《拟汉乐府》2卷、《拟古乐府》2卷、《胡氏诗识》2卷、《愿学编》2卷、《近取编》2卷、《河嵩集》2卷、《归田集》2卷。《春秋本义》12卷、《议礼集注》25卷、《安庆府志》《苏州府志》《巩郡记》《秦州志》《秦安志》《汉中府志》《羲台志》。此外,还编有《秦汉文》《唐雅》《雍音》及《胡氏家谱》等。其中《明史·艺文志》中著录9种,有《胡氏诗识》《议礼集注》《春秋本义》《安庆府志》《秦州志》《汉中府志》《巩郡记》《鸟鼠山人集》《拟古乐府》。胡缀宗还擅长书法,师法颜真卿,书体刚健遒劲,酣畅淋漓,名山名寺多见其墨迹。天水伏羲庙门有“与天地准”,江苏镇江焦山迎客照壁上镶嵌有“海不扬波”,苏州虎丘有篆书“千人坐”,山东济南有“豹突泉”,曲阜孔庙下面第一坊至今悬挂着他书写的巨匾“金声玉振”。他的墨迹代表木刻板《早朝诗》七律四首,民间至今流传颇广。其诗歌讽喻朝廷,吟民疾苦,激昂悲壮,自然不俗,颇近秦声。他的确是明代有影响的人物。正如长安人何栋为他作的《墓志铭》中所说的:“经济弘伟,功业垂于当年;学海渊涵,著作传于今日。”嘉靖三十九年(1560)九月初三日卒于家中,享年81岁。


胡缵宗与《鸟鼠山人集》----文化天水[url]
http://travel.tianshui.net.cn/class/culture/celebs/2007-1/8/2007010811752.html[/url]

  胡缵宗(1480一l560年),宇孝恩,一字世甫,号可泉,亦号鸟鼠山人,明陕西省巩昌府秦州(今天水市)秦安县人。在全国政界、文化界均很有影响的。正德三年进士,殿武策对拟一甲,后因故抑制三甲第一名,特授一甲传胪、翰林院检讨。累迁至山东、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并曾任治河都御史。“爱民礼士,著于一时”,“名与况钟相颉”。著有《鸟鼠山人集》等著作多种,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与书法家,同时亦为著名的水利学家与出版家,在全国政界、文化界均很有影响。

  嘉靖十八年(1539年)十二月,胡缵宗因任河南巡抚时因衙门失火而引咎辞职,归田著书,成绩卓著,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在鸟鼠山房刻版印书,是甘肃见于记载的最早私家印书者。其七十五岁时,完成最后一部学术著作《愿学编》。

  《明史·艺文志》著录胡缵宗《鸟鼠山人集》十八卷,《拟古乐府》四卷,《诗》七卷。此外还编著有《拟汉乐府》、《潼川州志》、《苏州府志》、《羲台志》、《愿学编》、《近取编》、《读子录》、《汉音》、《魏音》、《雍音》、《唐雅》等。

  《鸟鼠山人集》为明嘉靖三十三年鸟鼠山房刻本,共二十册,(图1、2)其中诗文集十册包括《拟古乐府》、《拟汉乐府》、《愿学编》二册,《家谱》一册,《胡氏荣哀录》一册,《唐雅》四册,《雍音》二册。《胡氏荣哀录》为其后裔所编,《唐雅》为唐诗选集,《雍音》为地域性诗选集。

  《鸟鼠山人集》有诗有文,其文有序、记、说、引、题辞、解、赞、辩、喻、文、论、传、铭、碑阴、箴、戒、对、断、启、题、跋、引状、墓志、墓志铭、祭文、墓铭、哀词、赋等,志列入《安庆志》引、表、列传、后序与《秦安志》志、列传小计91篇,诸文合计389篇。其诗文导源六绎,肆认秦汉,擅于谋篇、炼句、炼字,且众体兼备,无所不赅,名篇佳章,俯拾皆是。美不胜收。其《雍音序》、《春秋本义序》、《甘肃志序》皆能明学术之源流,正本清源,高度概括,有功后学;其《祭兄子湮文》,《祭兄子湮文》荡气回肠,一唱三叹鼠山人,为至情之文,可与韩愈《书有《拟汉乐府》、《潼川州志》、《苏州府志》、《羲台志》、《愿学编》、《近取编》、《读子录》、《汉音》、《魏音》、《雍音》、《唐雅》等。

  《鸟鼠山人集》为明嘉靖三十三年鸟鼠山房刻本,共二十册,(图1、2)其中诗文集十册包括《拟古乐府》、《拟汉乐府》、《愿学编》二册,《家谱》一册,《胡氏荣哀录》一册,《唐雅》四册,《雍音》二册。《胡氏荣哀录》为其后裔所编,《唐雅》为唐诗选集,《雍音》为地域性诗选集。

  《鸟鼠山人集》有诗有文,其文有序、记、说、引、题辞、解、赞、辩、喻、文、论、传、铭、碑阴、箴、戒、对、断、启、题、跋、引状、墓志、墓志铭、祭文、墓铭、哀词、赋等,志列入《安庆志》引、表、列传、后序与《秦安志》志、列传小计91篇,诸文合计389篇。其诗文导源六绎,肆认秦汉,擅于谋篇、炼句、炼字,且众体兼备,无所不赅,名篇佳章,俯拾皆是。美不胜收。其《雍音序》、《春秋本义序》、《甘肃志序》皆能明学术之源流,正本清源,高度概括,有功后学;其《祭兄子湮文》,《祭兄子湮文》荡气回肠,一唱三叹,为至情之文,可与韩愈《书张中亟传后》、《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相媲美;其写景则宏伟瑰奇,大气磅礴,并擅长碑文与墓志铭。

  胡缵宗现存诗千首以上,其诗歌古风、律、绝诸体皆擅,按内容可分为社会、山水等类,以社会、山水为重。社会诗散见其诗歌创作各个时期,反映正德、嘉靖年间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社会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均很高。其《拟古杂诗七首》、《偶成马东》、《东阿道上》、《白龙吟》都是为民请命的血泪之作。山水诗在《鸟鼠山人集》中质优而量多,尤其是巴蜀、江南诸作,足可代表明代山水诗的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次中岩四首》、《登金陵观音阁》、《寄题叠嶂楼》、《登塔》、《登天柱阁、三首》、《可泉歌》等,兼有北诗之豪放与南诗之灵秀,在风格上形成了多样化的统一。其《登天柱阁》诗被收入《明诗别裁集》中,《可泉歌》与《漫兴》八首被推为《鸟鼠山人集》中双璧。

  胡缵宗著作《近取编》,“以救宗金溪者之蔽”。按金溪在今江西省,为宋代陆九渊家乡,至明代有员悌宏扬象山学说,是为象山学派。胡缵宗晚年著《愿学编》,心性益定而认识益确,学究天人之际,综合丰家学说,学理贯通,而成一家之言,上承宋代张载唯物主义系统,下启明末思想家王船山之学,其境界广阔,其气象宏伟,其学理精一一贯,其识见卓然不群,盖无愧于一代哲人云。

  胡缵宗一生编著方志七种,其主要见解都收入《鸟鼠山人集》中。关于方志性质,明确坚持地方志即地方史的主张。《安庆郡乘引》言:“今之志,古之史也。”按方志属性历有争议,有地理、历史二说。至清代章学诚著《文史通议》,方志成专门学问,“志属信史”遂成不刊之论。盖章学诚方志理论之与胡缵宗方志理论,有源流之别,胡缵宗为中国方志学的奠基者,其方志理论流行于当时,影响于后世,具有创见性和先进性。

  胡缵宗书名早著,形成自己刚健遒劲、酣畅淋漓的书风。存世作品有今山东曲阜孔庙“金声玉振”巨匾,(图3)山东济南趵突泉“第一泉”石牌,江苏镇江摩崖石刻“海不扬波”,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庙题额“与天地准”,秦安县兴国寺题额“般若”二字。胡氏后裔尚收藏有《早朝诗》四首木刻等,均骨体遒劲,风神清逸,力能扛鼎。《早朝诗》已刻于兰州白塔山碑林。

   胡缵宗主要学术成就见于《鸟鼠山人集》中,在经学、哲学、古文、诗歌、方志、书法等诸多方面均可名家,是一代通才,是全方位的文化巨人。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3-13 11:3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3-13
可泉寺与胡缵宗
可泉寺与胡缵宗(明代文人)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22:07 可泉寺.天水.甘肃  
(转载)
http://www.qinan.gov.cn/html/whzl/200602111713325078.html  

  
     可泉寺座落于距秦安县城1.5公里的南山脚下,整个建筑分为胡缵宗纪念馆、可泉寺、娲乡神母宫等三处。其建筑群年代可上溯到秦汉乃至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的上古时期,自宋元以前初具规模,明清两代虽经战争毁损,然屡毁屡建,规模不减,可泉寺为明代著名学者胡缵宗幼年读书之所在,他晚年辞官又寓居于此,著书立说,明清两代县内各门望族在此年修建别墅,民国初年改名为“可园”,娲乡神母宫位于可泉寺南侧,系女娲行宫,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院内古木参天,殿内塑像庄严,彩气韶光,文人墨客匾额楹联数以千计,后院建有“圣母馆”院内“羲里娲乡”石碑立干殿前;胡综宗纪念馆设在娲乡神母宫西侧,是近年来胡氏后裔及民间集资修建的。纪念馆占地1000平方米,现已建成馆址3座十一间,陈列有关胡缵宗著作,书法、书稿、匾额楹联,图像遗物等。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3-13
胡缵宗仕宦生涯与诗文艺术
胡缵宗仕宦生涯与诗文艺术--《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转载:http://blog.sina.com.cn/hgd2000#

明正德、嘉靖之际,甘肃曾出现了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鸟鼠山人胡缵宗。他集经学、哲学、诗赋、文章、方志、书法名家于一身,经学比肩于明著名学者湛若水、吕柟、马理;哲学上继承张载的唯物主义系统,与明代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薛瑄、罗钦顺、王廷相前后相颉颃;诗文已方驾于正德七子,又自成一家;所撰方志与武功(康海)、朝邑(韩邦靖)齐名,而雅淡过之;书法墨迹遍布全国名区胜地,清劲古雅,为当时儒林、文坛所瞩目,对后世亦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序刻著作流传至日本,扬名海外,产生国际影响。当时与后世均尊称其“关西夫子”,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与书法家。言行事功均卓有建树,以其生平事迹考之,还可以称之为水利学家、出版家。

    胡缵宗(公元1480年~1560 年),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亦号鸟鼠山人。明陕西巩昌府秦州(今天水)秦安人。其父、祖两代以通经、精毛诗而闻名于陇右,曾任知县。胡缵宗少年时代与弟正宗读书于四川双流县(今成都市区),二十二岁时于西安乡试中举,被荐入京师入国子监,曾先后受知于明代著名学者、诗人、一代名臣杨一清与李东阳,并结识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吕柟、马理等学友诗友,友谊深厚,终生不渝。这些人,都成为一代名人,光耀寰宇,名著后世。正德三年(公元1505年)他考中进士,殿试策对拟一甲,后因故抑置三甲第一名,特授一甲传胪、翰林院检讨。胡缵宗后累迁至山东、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官阶正三品,因曾任总河都御史,官阶升至正二品。“爱民礼士,著于一时”,“名于况钟相颉颃”。著有《鸟鼠山人集》等著作多种,大部分收入《明史·艺文志》与清《四库全书》,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与书法家,同时亦为著名的水利学家与出版家。《耆旧续闻》载:昔宋神宗“与近臣论文才,因曰:‘轼方古人孰比?’近臣曰:‘颇似李白’。上曰:‘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按轼即苏轼。苏轼为唐韩愈作《潮州修韩文公庙记》中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乎!”后人尊韩如泰山北斗。清乾隆时著名学者、诗人牛运震莅任秦安知县,特书“斗山遗范”四字在县城南街修建牌坊,纪念胡缵宗,盖以韩愈比拟推崇胡缵宗云。可见胡缵宗在天下学者、诗人心中的地位。司马迁《孔子世家赞》:“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因胡缵宗著作丰富,学问渊博,器识才艺,俱臻一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故此文概论其学术思想,确实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仅是抛砖引玉而已。

    仕宦与著作
   胡缵宗既任职于翰林院,入史馆修《孝宗实录》,开始步入仕途。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 ,他出任四川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县)判官,八年升任潼川州(今四川三台县)知州。《四川总志潼川州·名宦传》载:“礼士爱民,始终不倦,文章政事,著于一时。”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召入任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后升任郎中,又调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郎中。时宁王朱宸豪据南昌反,率水师出鄱阳湖入长江,扬言攻取南京,胡缵宗为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出谋划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捕获宸豪南京内应者。事平,胡缵宗升任安庆知府,安庆为长江上游重要屏障,他升任后主要完成战乱后的恢复工作:抚流亡,修城垣,革弊政,省徭役,兴水利,奖农桑,治道路,通商旅。三年后都市繁荣,超过战前。《直隶安庆府志》载:“皖每苦旱,为筑龙坝,开吴溏乌石堰而灌溉,堤障者利之。”离任之日,安庆士民“咸攀辕垂涕而送之”,直至镇江,并于文庙立“去思碑”,可见他在安庆士民心目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明世宗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胡缵宗调任苏州(今江苏苏州市)知府。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政务繁剧,历代选德高望重、明达干练者为郡守,唐韦应物、白居易与明代况钟先后任职于此。胡缵宗在苏州时“廉洁辨治”,“名于况钟相颉颃”。离苏州十载后,吏民犹思念不已,为其立“吴郡守天水胡公去思碑”,今碑尚存苏州文庙。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胡缵宗升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调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十年,调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十五年,升河南左布政使;同年十二月,升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曾开修莱河,以便民灌溉。时鲁王(朱观定)横恣,他上疏弹劾,革鲁王俸三分之二,逮杀其左右群小,吏民额手称庆。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 ,调升总理河道职务,开考城(今河南兰考县)黄河支流,以减轻归(归德,今河南商丘县) 、睢(睢州,今河南睢县)水患。《明史》载:“(嘉靖)十八年,总河都御史胡缵宗开考城孙继口、孙禄口黄河支流,以杀归、睢水患,且灌徐(今江苏徐州市)、吕(吕梁洪附近地区),因于二口筑长堤,及修筑马牧集决口”。按黄河唐代以前北流入海,宋熙宁中始分趋东南,一合泗水流入淮河,一合济水流入北海。金明昌中北流绝,全黄河均流入淮河。元明之际,溃溢不时,为害尤烈。《明史·地理志》载:徐州东南有吕梁山,泗水所经,大河自萧县流入,经州城北,遂夺泗水之道,东经百步洪、吕梁洪而入邳州界,有吕梁洪巡检司。所谓徐、吕者即此。工程之巨,效益之高,变水害为水利,在明代水利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为一代治水名臣,称之为水利学家并不过分,并非夸饰。《明史》载:“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一员。永乐九年遣尚书治河,自后间遣侍郎、都御史。成化后,始称总督河道。正德四年定设都御史。嘉靖二十年以都御史加工部职衔,提督河南、山东、直隶河道。”

因之,胡缵宗此时官价达到一生中最高地步,按《明史·职官志》应为正二品,相当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 三月,明世宗幸楚承天府(今湖北安陆县),谒显陵,胡缵宗受小人暗中排挤,改任河南巡抚以迎驾,这是因为治河都御史多可以入阁为相的缘故。时逢河南遭灾,他不顾个人安危,奏准救灾银两二十万以赈济灾民。同年十二月,因巡抚衙门失火而引咎辞职,归田著书。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60年),因奸人王联诬告,将其迎驾诗“穆王八骏空飞电,皇英湘竹泪不磨”说成是诅咒,胡缵宗以七十一岁高龄身陷诗狱。邢部尚书刘 为人公正,认为胡缵宗迎驾诗是歌颂功德,不是谤诅,应予原宥。世宗恨犹未释,将胡缵宗削籍为民。出狱时,诗人谢榛前往探视,赋诗相赠,诗中有句云:“白首全生逢圣主,青山无意见骚人!”胡缵宗口占一首作答,豪气不减当年,时人传为美谈。七十五岁时,他完成最后一部学术著作《愿学编》,这是一部严谨的政治、哲学、文学理论著作,从中可以窥见其思想、文艺观点等。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三日(即公1560年9月22日),胡缵宗方挥毫对客,溘然而逝,时年81岁,都御史长安何栋为其作墓志铭,《明史》有传,附于刘讱传后。

   按《明史·地理志》载:终明之世,为直隶者二:即京师(北京)、南京;为布政使司者十三:即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以现代语言来附会,即全国有十三个行省,两个直辖市。胡缵宗后任山东、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又莅任总河都御史,政绩卓著,其事功亦大有可观者在。《明史·艺文志》收录胡缵宗著作有《胡氏诗识》三卷,《礼仪郑注附逸礼》二十九卷, 《春秋本义》十二卷,《安庆府志》三十一卷、《汉中府志》十卷、《巩郡记》三十卷、《秦州志》三十卷、《鸟鼠山人集》十八卷,《拟古乐府》四卷,《诗》七卷。此外著作尚有《拟汉乐府》《潼川州志》《苏州府志》《羲台志》《秦安县志》《愿学编》《近取编》《读子录》,编有《汉音》《魏音》《雍音》《唐雅》等。又胡缵宗序刻《唐诗正声》一书,明嘉靖时刊刻,国内十分罕见,可是日本国汉学学校———重建于1439年的足利学校(位于东京都北部的木县,地处足尾山地的南端),却有这部明版的《唐诗正声》一书收藏。蜚声国际文坛,应非虚誉。

   学术思想
   胡缵宗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的时代,自秦至元,作为政府首脑的宰相与作为国家元首的皇帝是分职的。虽君权至上,但宰相还可以“封还诏书”与“不肯平署”来制约皇帝。至明代朱元璋,嫌相权掣肘,因废除宰相制度,相权归皇帝独揽,原宰相之下分掌具体事务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成为直接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执行机关,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更何况他主要活动的武宗、世宗两朝,是一个明王朝急剧走下坡路的时代。武宗、世宗均非明君。武宗初用宦官刘瑾,后用佞臣江彬,行幸无时,荒淫无度,为明代著名酒色皇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北部边防时时告急,藩臣谋乱,民不聊生。世宗初期曾一度重振纲纪,后任用张璁,桂萼、夏言、严嵩为首辅,二十余年不理朝政,以致朝政日非。终嘉靖之世,内忧外患频繁发生,一派风雨飘摇之景象。胡缵宗多次在诗文中称其所处时代为“季世”、“叔末之世”,惊叹“海内民穷财尽”。他有才能,有抱负,推崇历史名臣谢安石、范仲淹,然而时无明君,权奸当道,社会黑暗,仕途坎坷,所以又时有归隐思想,景慕陶渊明、林和靖,这些矛盾心态都在其诗文与学术著作中有真实反映。

    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代以下,政治哲学一直是儒表法里,而道家又为潜流,共同维持着社会的运转。在诸种学术中,儒学为显学,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而儒道两家思想均导源于《易经》。至唐代李翱吸收佛教思想,提出复性说,开宋明理学之先河。宋代周敦颐论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用《太极图》,建立以孔孟思想为主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形成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宋明理学事实上通过道教吸收了佛教某些思想,如“空有合一”的本体观,”“渐修”与“顿悟”合一的认识论“,明心见性”、“返本复初”的修养方法等,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宋代张载与明代薛 、罗钦顺、王廷相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系统,另一是以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与明代王阳明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系统。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宋代承唐末五代战乱之后,士人思想混乱,有些人甚至以在契丹统治中原时期取得的官职为荣;而元代士人既失去以科举入仕的道路,生活作风颓废,放浪形骸,故宋儒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激励士气,鼓励士人保持高尚节操,移风易俗;明代继承并加以发展,这在宋明时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明了以上历史背景之后,现在再来研究胡缵宗的政治思想与经学、哲学思想。胡缵宗的最高政治思想是实行王道政治:“政不出于王霸而已矣,教不出于圣艺而已矣。故修政以武城为要道。立教以安定为稽古。然王,要道也;圣,至德也。”①按王道为儒家政治主张,与“霸道”对称。指“以德服人”,用“仁政”进行统治。语出《尚书·洪范》:“无便无党,王道荡荡”。孟子主张王道,认为“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②。“要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③得民心,用俊杰,则天下无敌。但不并排斥刑罚,“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④。要实行王道政治,胡缵宗认为:“纪纲立,教化行,礼乐兴,政刑平,之谓有成,复帱如天,照临如日,无声无色,不识不知,黎民于变,四时风动,之谓仁。”⑤王道政治的核心是仁政,实行仁政虽重教化与美育,但不废除制度(纪纲、礼)与法律。而且胡缵宗认为需要以法治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贵戚犯法亦与庶民同罪。《愿学编》中有一段太后族人犯法,族人求救于太后,太后询之明孝宗欲赦之,时刑部尚书白圭、兵部尚书刘大夏公正守法,太后族人终于谪戍的记载,足以证明其法治思想。

   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胡缵宗对此曾有继承发挥:“天至大也,虽地亦包乎其内,而日月系焉,星辰丽焉,风雨兴焉,河岳奠焉,草木殖焉。然天其主也,而生物其心也。君至大也,虽后亦御乎其内,而三公辅焉,九卿弼焉,百王理焉,万姓辑焉,四海晏焉,九州谧焉。君其主也,而生民其心也。”⑥为此,他提出上要尚贤任能,慎选军政要员,亲君子,远小人,辅弼者必饱学多识,满腹经论,而又具有实践经验,明了下情;对下要使民以时,薄敛民财,不竭泽而渔。“夫丞相者,天下之阿衡也,国家治乱系焉,天下安危系焉。”⑦“相府有申屠嘉,陆敬舆;铨部有范希文,司马君实;御史台有汲长孺,傅休奕;本兵而有赵翁孙,诸葛孔明,天下有不治平者哉!”⑧“故獭未祭鱼,渔不入津梁,而俎豆未闻弛也;鸠不化鹰,畋不设 罗,而宾客未闻格也。⑨“秘阁辅弼左右丞,必一二多学士,必一二曾作郡县士。”⑩“不以应诛求悦上,不以奸慝绳下,不以悦上苦下,不以绳下媚上,可以言政矣。”值得注意的是胡缵宗为民请命,锋芒所向,直指当时皇帝:“先帝(指正德帝)岂不武毅耶?观诛逆谨、逆宁,伐逆豪可见矣。而乃为诸群小所蔽。”这在当时应说是十分大胆的,其精神之可贵可想而知。但是,时世艰难,仕途险恶,对此胡缵宗发出了深沉的感叹:“夫三代而上之才,臣与君同,而君用之也;三代而下之才,臣未必与君同,而君未必用之也。嗟呼!同不同,时也。原才矣,而国不容;亮才矣,而天又不假年,今不如古也,为之何哉!”他在《君不见行赠朱士光太守》七言古诗中一口气举出历史上好人遭遇困厄的九个事例,接着以“剑阁险 ”、“江涛汹涌”、“豺虎哓哓”、“荆榛翳翳”形容仕途的险恶。既然仕途如此,则惟有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像柳下惠一样“不羞污君,不辞小官”,在官场里仍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胡缵宗是选择了后者的,这是一条艰难困苦的道路。但实践证明“,圣之和者”柳下惠并不好学,他最后还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在故乡生活二十年。“士之入仕也,君子故多,小人亦不能无。而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有难以得失曲直争者。镲其他阳排阴挤,公夺窃倾,不蹊田夺牛,即投井下石者,不可胜纪。吁?可畏也。然则如之何?寅亮者,当以进君子,退小人为急;明哲者,当以亲君子,远小人为切。”这是他晚年回顾自己仕途经历所写体会,含义是深刻的。《愿学编》谓:

   “先皇表彰六经、《四书》,以启迪学者,治道攸系焉。以羲轩禹汤尧舜为百主法,以周孔为百世师,以颜曾思孟为继往圣,以周程张朱而开来学,信乎如日行天,如水行地,迥出汉唐宋之上,虽千万世罔坠也。”

    这一段可以说是胡缵宗经学、哲学的纲要,自唐代以来,进士必习儒经;凡是士大夫,基本上都自认是儒生(自认佛道的是少数),有所议论,总不敢违背儒学或违背过远。自唐李翱建立儒家的心性说,又为宋儒所扩大,从此儒学大兴而佛成为儒的附庸,佛徒谈性不敢违儒而自立怪说。宋明建立的新儒学,宋明两朝理学建立的广阔境界,使士人摆脱佛教思想的束缚,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四书》与六经的关系是学习《四书》为学习六经之阶梯,其中《大学》有较多的思辨哲学思想。虽然,其“虽千万世罔坠也”的说法是有些绝对化,因五四时期西方新思想的输入而中断,但其维持中国社会数百年运转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

    胡缵宗的经学著作有《礼仪郑注附逸礼》二十九卷,《春秋本义》十二卷。他对六经、《四书》的认识是:“读《易》以见天人之理一,读《书》而见帝王之道大,读《诗》而见岐酆之化深,读《周礼》而见文周之制精,读《仪礼》而见节文之意和,读《春秋》而见邹鲁之教远,读《记》而见礼乐之用急,读《论语》而见孔子之大成,读《大学》而见曾子之明明德,读《中庸》而见子思之笃恭,读七篇而见孟子之性善,则圣贤为吾道立极,为斯文垂宪。其明如日月,其行如四时,万古彪炳,则非秦火所能燔者。”“故《春秋》成而君天下者知执大经、持大法矣,相天下者知处大事、决大疑矣。”“予读湛氏正传而有感焉,乃参之左氏,择之公、谷氏,述之胡氏,而本之程子,而为是义,盖不为义例所拘,不为以一字为褒贬所弊。雅淡与湛同,而欲尽去所谓凿者,而未能也。”由此可见胡缵宗博采众长,不穿凿,不附会,不拘于成法的治经态度,与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治经思想“《大学》古本在《礼记》中,记多错误,此未必无错简。然程子谓为孔氏遗书,朱子谓古教人之法。夫明此足以训矣,顾学者学之如何尔。”“程、朱语录固多格言,然皆出于门子弟之编录,恐有不尽出程、朱子所授者,此在学者之祥之云尔。揆之《定性书》、《易传》、《颜学》、《论》、《易学》、《启蒙》、《集注》,可以类推矣。”在明代,程、朱理学已被提到儒家正学的地位。用之于科举考试,士林趋之若鹜。胡缵宗敢于提出疑问,这说明他是能坚持独立思考的经学家,胆识超人。

   至于胡缵宗的哲学思想,则上承宋代张载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系统,与明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薜 、罗钦顺、王廷相前后相颉颃,学术思想互为表里,在太极、心性、性命、理气、动静、天人等一系列哲学范畴的论述上都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他公开排斥佛老,对于陆九渊、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亦提出异议。现将其论述摘要引之如下:

   今人以物质意识孰先孰后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以为世界上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否则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又分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着一种神秘的、独立于自然界、亦不依懒于人的“客观精神”是世界本源,物质世界不过是它的产物或表现。如南宋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至于宋代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明代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则是主观唯心主义了,因其认为个人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事万物只存在于人个主观意识之中,是人意识的产物。考察胡缵宗的哲学思想,应当说是既是唯物的,亦是辩证的。我们固然没有必要拔高胡缵宗的哲学思想,认为其等同于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但亦不必抱着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唯西洋马首是瞻。因哲学范畴包括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而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即立德,“外王”即立功。向不重视著书立说,故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穿的哲学书不多。因之其道理虽足自立,而所议扶持此道理之议论,往往失于简单。哲学家辩论必用逻辑,而中国哲学家多未竭尽全力著书立说。故除先秦名家外,亦少人将思想辩论程序及方法自身提出研究。往往仅将结论写出,至于研究思辩的方法与过程则一概从略。明乎此,则可以研究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首重理气之分。“理”通常指事物的文理、规则、规律;“气”是指一种构成万物原始原物微粒。理气关系实际上是物质与规律的关系。宋代朱熹提出了“理本气末”理论,而胡缵宗认为“画前有易,天也、地也、人也”;“盖未有有理而无气者”,指出在有理之先就有客观世界存在,主观之理不能脱离客观之气而独立存在,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一本万殊”是胡缵宗哲学思想中关于世界多样性与统一性关系的命题“,万”指现象世界的多样性“,一”指多样性的统一。后世论者以为王夫之首先提出“太和”(即太极)为一本,以太极自我展开的繁然皆备的事物为万殊,说明其发展观,反对宋明理学“悬理于气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王夫之虽为明末三大思想家,其学术岂无渊源?盖胡缵宗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不但提出比王夫之更早,而且论述更明确详备,使船山先生不得专美于后也。“理一分殊”是胡缵宗哲学学说中的另一唯物主义命题,论证了事物的普通规律“理一”与具体规律“分殊”的辩证关系,指出“理”不能离开“气”而存在,强调具体事物中各有其特殊规律,具体论述见前引文。“心统性情”是胡缵宗哲学学说中的第三个唯物主义命题,明确提出“性情皆物”的观点,认为“心”包括“性”与知觉能力,“性”屈于心而不等于心。因为“心”一般指具有知觉或思维功能的主观世界“,性”一般指人的本性,性与心是有联系的。这与程颐认为“心”、“性”都是抽象的宇宙本体“理”在人身的体现,与陆王心学将“心”、“性”、“理”等同起来有很大的差别。

   胡缵宗在其学术著作《愿学编》中有太极、阴阳、理气、心性、性命、动静、善恶等一系列哲学范畴的论述,多有辩证法的思想,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互相制约的,外部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胡缵宗的哲学思想与著作,体大思精,处处闪耀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光辉,虽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学海渊涵,以上论述不过是取水一勺于东海,聊知其味而已。

   胡缵宗曾作《近取编》,“以救宗金溪者之弊”。按金溪在今江西省,为宋代陆九渊家乡,至明代有吴悌宏扬象山学说,是为象山学派。陆王心学其创始者气象英迈。未始心中无所见,而至后代末学,“才美者乐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虚声”,“其流不至于习定废学不已也”,其弊亦不小。胡缵宗晚年著《愿学编》,心性逾定而认识益确,穷究天人之际,综合百家学说,学理贯通,而成一家之言,上承张载唯物主义系统,下启明末思想家王船山之学,其境界广阔,其气象宏伟,其学理精一一贯,其识见卓然不群。盖无愧于一代哲人云。

注 释:
①⑤⑥⑦⑧⑨⑩胡缵宗. 愿学编[Z] . 明鸟鼠山房刻本.
②孟子·公孙五上[Z] . 湖南:岳麓书社《四书集注》1985. 344.1~81.
③孟子·梁惠王上[ Z] . 湖南:岳麓书社《四书集注》,1985. 289.
④孟子·离娄上[ Z] . 湖南:岳麓书社《四书集注》,1985.344.责任编辑:胡政平;校对:三川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3-13
胡缵宗年谱----董颖
胡缵宗年谱董颖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30-2007115156.htm

【摘要】: 胡缵宗是明正德、嘉靖之际一位在经学、哲学、诗赋、文章、方志等方面均有杰出造诣的著名学者。他还是一名清廉爱民的封建官吏,宦迹所至,政绩卓著。另外,他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出版家,也是有明一代杰出的水利学家。近些年来,在他的老家甘肃秦安县,以及兰州、天水等其他一些地方,陆续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并发表了不少研究他学术思想的文章,也有他的诗选问世,但对于这样一位在明代有一定影响的学者而言,研究还不够细致全面,也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本论文依据相关文献资料对其生平事迹及交游进行了逐年考订,以期对进一步研究胡缵宗的学术思想及其论著有所裨益。 本年谱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凡例:说明本年谱编排的体例和原则。 世系图:对谱主的世系进行了图示。 年谱:对谱主的生平迹行按年编排,对相关问题作以钩稽考证。 交游考:记述了几位与谱主关系重要的朋友的交往。 附录:对谱主的一篇祭文及谱主的几篇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参考文献
【关键词】:胡缵宗 年谱 考证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2;K248
【DOI】:CNKI:CDMD:2.2007.115156
【目录】: 附图4-10 摘要10-11 Abstract11-12 凡例12-13 秦安胡氏世系图13-14 正文14-62 交游考62-69 之一:王鏊62-64 之二:王守仁64-67 之三 杨慎67-69 附录 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可泉胡公缵宗墓志铭69-71 参考文献71-74 后记74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3-13
胡缵宗祖籍甘肃秦安,自幼在四川读书生活,后在西安乡试中举,正德三年中进士,三甲第一名。以后宦游四川、江苏一代,官至河南巡抚,请辞官职回乡后,潜心学术研究,造诣颇深。但我们更关心的是胡缵宗这一支胡氏的家族历史。

查得《中国家谱总目》条目有:221—0768[甘肃秦安]秦邑胡氏家谱八卷  (清)胡公泽纂修。清康熙二十年(1681)乌鼠山房刻本,一册。书名据卷端题。三修本。  始祖钧,明代人。始迁祖海,明代人。  科图

这是否意味着是明朝胡海一支?上面作者给出“秦安胡氏世系图”,待我设法以得到原文,以探究竟。甘肃秦安地理距离安定胡氏发源地不算太远,但明朝距离安定胡氏发源年代已有一千多年。弄清楚名人胡缵宗一支的先祖、始迁祖的迁徙过程,对研究安定胡氏的后世流布情况可能有所助益。广州胡海先生几次提出要前往安定胡氏发源地实地探访。借助网络便利,可以部分实现这一愿望,就看大家是否有意合力为之了。在此希望甘肃秦安的胡氏宗亲能将有关资料信息发到胡氏宗亲网上来,供大家研讨使用。 请下面这位博客主人关注: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hgd2000#

南山 2011.03.13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3-13 13:3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7-25
胡缵宗墓志铭----(明)王九思
转自:胡缵宗墓志铭_李雁彬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682ef0100gugg.html


明故四川雙流縣學教諭、致仕封奉直大夫、南京吏部驗封司署郎中

胡先生合葬墓誌銘

(明)王九思

秦安胡世甫,予友也。父胡先生於嘉靖壬辰夏四月壬寅告終,世甫自山西右布政使奔歸。卜以其年冬十有一月庚申,啟母李宜人之墓,合葬於南埛邢家村先塋。乃走鄠杜下,告予曰:成化丁未秋九月癸丑,先母棄食,距生正統辛未夏五月庚午,僅三十有六歲。是時缵宗幼,不能執喪,終天之恨,其曷有極!先父生正統己巳冬十有一月庚子,壽八十有四,幸見纘宗之成立,薄有祿飬矣!然棺殮弗親,□曷以為子,言輒泣數行下。巳乃出懷中一帙,而曰:“是為先父母世行,兄幸為之銘,使後世知有先父母,先父母為不死!”又跪拜以泣。世甫為舉子,□交□□甚重之,既舉進士,入翰林,與予同舘,舍日見其文行駸駸然上矣!未嘗不仰胡先生,恨不登堂拜,乃今得以銘先生也。先生諱士濟,字澤民,少游邑庠,性醇而慧,受朱傳毛詩。是時岐山張先生精通毛詩,先生與諸弟往受學焉,乃獨得其師說。督學者浮梁戴公得其文,甚喜,謂秦隴學毛詩者無能過之,咸望其首舉矣!乃累試竟不舉,而貢入太學,乃愈益淬礪。求與畿內之士,較一舉也。不幸李宜人病卒京師,先生憮然歎曰:“是□困我。”於是仕為成都縣學訓導云。而諸士多有文行者,落落行輩中乃拔而教之加禮遇焉,皆舉高第。為名□,其貧不能舉火者,多倚先生。士高文質者,蜀藩人也。嘗交藩臣,藩臣得罪蜀王建,及文質先生自謁啟王,明文質無罪,被建失待士之體。王頓悟,釋文質。此固子視諸士也。諸士敬事先生亦盡子職云。廵按御史察知其賢,使攝資陽學事。資陽之士事先生猶成都焉。九年滿歸,成都諸士及鄉大夫無不出城餞者,而諸士或信宿,乃始別去比,謁吏部以教人功多,遷教諭塩亭。未幾,以母喪歸,服闋,補雙流至是。得以專其教,異成都矣。乃以文行導諸士,諸士勃然興焉。嘗兩受臺檄,為攝縣事。慈祥威断,百姓畏而愛之,吏縮首不敢逞。往年在成都也,嘗受臺檄,監糶賑饑,綽有端緒,人固已稱之至是。士大夫咸曰:“胡先生有治才,不獨善教也。善教揜之矣!”先生聞之,為一笑云。民有盜其贏者,捕獲之。先生問曰:“何為為此也?”對曰:“貧也,柰何?”曰:“貧不死,今死矣!改之乎?”曰:“願受教於是。”縱之去,其人感悟,不復盜也。商蒲銘者,秦州人也。嘗寓金先生所,而客死敘州。先生召其子,歸而葬之,而予之金。其子曰:“父未嘗語及也。”曰:“渠忘之矣!”其為人如此。正德庚午,世甫尚左翰林,而先生會滿九載,乃浩然東歸。樂易不與人忤,里中雙鷄斗酒邀之,亦往。名公才士過訪,輒留雅謌投壺,風致瀟洒,而姿容又甚羙,又善談論,人故多敬慕焉。十有三年戊寅,世甫任南京吏部驗封司署郎中,考績三載,得誥封先生如其子官,階奉直大夫。母李氏贈為宜人。今上新即位,詔兩京文臣,父母巳封而其子後復遷秩者服色,可從其子。是時,世甫遷安慶知府矣。故先生獲服金緋云。李宜人者,太學生玘之女也。自歸先生,日事績紡,以資不給,邑中婦無能為領緣者。宜人見而能之,甚精且善中饋。是時,胡先生已失恃,有母在堂,又多兄弟,先生之孝友,宜人之助為多,而多能□,足以盡之也。先生繼配趙氏,亦封為宜人,共有四男三女:長男即纘宗,次正宗、可宗、在宗,俱邑學生。而可宗先逝矣。女長適通判孫述先,次適董瑩,次適高第。孫男初、□、被、秘、祑、礿、祚,凡七人。而初為邑學生,一女孫尚幼。按胡氏,故渭州人,或云金縣,譜遺不可考。有諱鈞者,入秦安避亂,因家焉。而自著其姓曰胡。生子諱海,卜築南埛,日食餓者逾二十年不怠。生子諱璉,以邑學生歲貢太學,仕為南皮知縣。蝗不食其禾黍,水不為災民,□火禱之火息,盜不入其境,既滿,百姓不舍其去。生七男子,而先生其第五子也。自南皮公之興,鄉人咸曰:“乃父之陰德,嘗不止此。”於是,先生繼之什邡知縣,士淇又繼之,□皆以毛詩顯名。至世甫,獨受春秋,自舉進士,歷仕二十餘年,至右方伯。所至大著聲績,而書史不廢,出為述作,傳播人口,或遭沮抑,顧譽益彰,峻陡偉勳,方進未艾,而先生夫婦所托以不朽者。

奚俟予銘,然不銘不可。其辭曰:

人之子,我寔造之,我子之成,彼蒼者天,寔以報之。吁嗟!胡先生玄室冥冥,爰及嘉耦,歸而寧邪!合而為之銘。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7-02-28
《秦邑胡氏家谱》简介
摘自2001年版《秦安县志》

       《秦邑胡氏家谱》是秦安最著名、也是现存最早的家谱。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由翰林院检讨、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秦邑胡氏第五代孙胡缵宗修,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西京许宗鲁,山东登州府通判清渭孙述先,天顺府宛平县知县、山西潞安府同知李元芳等先后作序。

       明天启二年(1622),胡氏七代孙胡艾,八代孙胡师少,九代孙胡多见、胡多禄等20多人同编成《重修胡氏家谱》,清康熙二十二年五月由邑人路坦然,秦安知县徐世节作序。

       民国27年(1938),秦安胡氏十八代孙胡兆镛、胡兆鼎,十九代孙胡静、胡泰、胡景福、胡景哲等编成《胡氏二房家谱》。本家谱以秦邑胡氏四代孙二房胡士清为祖,顺其脉络,纂写而成,由本族十八代孙胡兆镛、胡彦璋分别作序。

       《秦邑胡氏家谱》、《重修胡氏家谱》、《胡氏二房家谱》记载内容均分为8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叙”,叙述家谱编修过程及原由;第二部分为“世繇”,说明了胡氏的由来,发展情况;第三部分为“世系”,详实地考证了秦安胡氏从始祖二代胡海到以后各代及其分支的演变情况;第四部分“世派”,详述秦安胡氏各代及分支主要人物的行业和学位、职位、荣誉及基本情况;第五部分“世状”,对秦安胡氏家族各代的生、娶、寿、卒、葬等进行了详实的记述;第六部分“世传”,对胡氏家族各代名人进行立传简介;第七部分“外传”是对胡氏匹配及女氏之卓所立的小传;第八部分“说”,陈作谱之义,以训诸子。

       秦安胡氏先祖,即胡氏第一代祖(胡缵宗之高祖)胡钧为甘肃省漳县人。其第二代祖(胡钧之于、胡缵宗之曾祖)胡海正式迁至秦安定居,居住县城内多士坊(今胡家巷),著姓胡氏。胡海定居秦安后,选吉日将母氏坟墓迁葬在县南邢泉村。由此秦安胡氏安稳定居,世代繁衍,成为秦安一名族、望族。至目前,秦安胡氏已繁衍到二十五、六代。在几百年的繁衍中,全县各乡镇大部分有胡氏分布,甚至在县外、省外各地不乏秦安胡氏族人分布。县内望族主要分布在县城、郑川乡郑川村、古城乡胡家崖湾村(村所在地最高处老虎嘴,海拔1741米,胡家崖湾有齐家文化遗址,胡家崖湾村是胡缵宗家的山庄。)、王尹乡胡家底下、胡家坪、尹川村,王窑乡彭家村,吊湾乡胡家河,千户乡胡家渠以及安伏、王铺等大部分乡都有分布,总户数近1000户,总人口4000余人。在外地工作的胡氏中,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人数较多,分布广泛。

       胡氏第三代祖胡琏(胡海之子,胡缵宗祖父),为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皮县知县、赠都察院副都御史。胡氏四代祖(胡琏之子,胡缵宗父辈)弟兄7人(“士”字辈),长房是胡士源,二房是胡士清,三房胡士洁,四房胡士温,五房胡士济,封南京吏部郎中进中宪服色,赠通仪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房胡士淇为四川什坊县知县,七房为胡士淳。

       明代秦邑胡氏著名人物胡缵宗为五房胡士济之长子,系五代孙,生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21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直接任翰林院检讨。后接着任过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郎中,安庆府知府、苏州知府,山东、浙江、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河南左布政使,山东、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等职,政缵显著,著书颇多,诗文造诣深,擅长书法。清代秦邑胡氏著名人物胡广麟(为二房胡士清之后裔)系十四代孙,生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例大挑宰福州府屏南县知县,历任崇安、长乐、邵武、德化、海澄等处,曾掌教于静山书院,一时俊杰多出其门,致仕归。

       胡氏五代孙“宗”字辈兄弟24人,六代孙“示”字辈44人,七代孙“艹”字辈26人。家谱记载的十一代中,有庠生、廪生、增广生、附学生、举人等100多人。有县文林,学训、知县、府县训、州学正府、教授、州通判等职位34人、兵部主事等官职者三、四十人。

       民国27年秦安胡氏后裔编修的《胡氏二房家谱》,以胡氏二房胡士清(胡氏四代祖,胡缵宗父辈)起,对其世代繁衍从叙、世繇、世系、世派、世状、世传,说等八个方面进行叙述。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