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010阅读
  • 1回复

[★★★【胡姓文化】][转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胡氏民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3-13
  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中心的胡氏民居建筑群是国务院于2001年6月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别已有395年和388年的历史。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惟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南宅子的创建人胡来缙和北宅子的创建人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 胡氏民居由于是胡来缙、胡忻父子的私宅,所以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的布局传统,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不同于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由于主人的官员身份,胡氏民居建筑风格较普通民居显得高大、庄重、气势恢弘、肃穆凝重,于民居之中体现着浓厚的明代官式建筑风格,这从屋柱的规格,斗拱的形制,鸱尾蹲兽的造型均可得到证实。 南宅子的平面略呈矩形,大门位于庭院东北角,硬山形屋顶,面阔三间,今所见的当心间为后来改建时所加胡氏清代的一位夫人的节孝牌坊。大门当心间门额上题有“副宪第”三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门内为一小天井,正对大门的是影壁。天井西侧有一垂花门,门额题有“桂馥”二字。垂花门通入前四合院,南边房屋为正屋,在两进的四合院中这一正屋又为过庭,通过它可以直达后四合院。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南宅子前院正屋面阔五间,屋顶为悬山式,大木梁架上承五根檩子,俗称五架梁,屋檐下以抱头穿插式作出走廊,为普通民居所少见。柱头、栏额和雀替上的雕饰既不同于江南徽派民居的精细,也不同于富商居所的流俗。透过历史风尘,保留至今的南宅子柱头上的如意云朵用圆转流畅的阴刻线,表现出云气的层次,简洁、粗犷而又圆润,呈现出一种自然的漂浮感与上升感,脱俗与沉稳的气蕴,与文人气息浓厚的明式家具风格一脉相承。倒座的雀替上,一条透雕的螭龙身躯翻转,上半身为龙形,下半身为花草,与明代青花瓷器上的纹饰异曲同工。东西厢房的栏额上则装饰有透雕的花草纹饰,枝叶连绵不断,极似佛教建筑常见的忍冬纹。院内地面以色泽深浅不同的卵石铺成九宫格、太极图、太阳等图案,每当雨水浸湿时,尽显华丽而神奇。 第二进四合院也是明代建筑,南房三间前出廊,五架梁,东西厢房略同于前院。过廊西侧有一小巧玲珑的三合院,东、北两房皆为三间,南房为一过庭,穿越过庭又与一小院相通。与前院相较,小院房屋体量较小,但精巧有胜。西侧廊上作出栏杆和拱形小门,起到了分割空间及阻断视线的作用。门窗木雕极为精细,内容多为琴棋书画、喜鹊梅花和博古纹。虽不似前院宏伟大气,却多了一些雅趣和地方特有风格。 与南宅子隔路相望是北宅子。与南宅子相较,北宅子规模更为宏大。上世纪末拆毁前有大门三间,门额题为“太常第”,是为太常寺少卿署正卿胡忻的私宅。由于胡来缙、胡忻父子均为明万历朝之名臣,所以天水百姓在南北二宅之间的马路上建有“父子乡贤”的巨形牌坊,可惜此牌坊于民国初年拆除。 北宅子平面接近正方形,原为正院三进,侧面建有大小院落五个,现仅存二、三院的前后正庭与中院庭楼及厢房。庭楼梁记上明确记有“大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夏四月十五日建”题记。这座庭楼面阔五间。楼阁两层,重檐硬山屋顶。下层六列六柱,檩与柱的勾搭做法远较南宅子为复杂,檐柱石与檐柱之间的乳袱呈弯月形,古建中称之为“月梁”,属于官式建筑中极为考究的构建做法。上层檐柱间镶嵌有雕花阑干,每间各有栏板及绦环板五面,每片以减地浮雕的手法雕出一组团花图案,有荷花、牡丹、西番莲等不同样式。其中还有一面在圆形开光雕出一人物形象。整体雕刻精工而不显繁缛,原彩绘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其色泽仍依稀可见。至今面对这座楼阁,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它的雍容华贵与当年的辉煌。就其建筑规模和建筑整体构造的价值而言,比之闻名遐迩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毫不逊色,而细节雕饰之华美精细,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一行在这座古建面前驻足良久,赞叹它是“典型的明代官式风格,典型的明代官式气派”。 胡氏民居这两座明代建筑群艰难地走过了近400年的蹉跎岁月,有过它的辉煌,更有过它的悲哀。60年前,中国建筑学大师梁思诚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说:“我国对于居室之传统观念,有如衣服,鲜求其永固。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故关于民居方面之实物,仅现代或清末房舍而已。”梁先生生前未能一见胡氏民居,而梁先生的学生罗哲文先生有意先后四次亲临胡氏民居,其流连忘返,赞赏有加,一唱三叹之情自然不是没有原因的。 胡氏民居是一座洗尽铅华的古宅,它是天水这座历史名城的见证,它自身又是一部伫立于繁华街市之中无言的历史。
             作者:胡承祖 胡佳宁 来源:甘肃日报

“陇上访谈”:天水文博专家胡承祖
http://www.97ls.com/2010/0916/23020.shtml

胡承祖,天水市人,1941年生,是明朝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的第十六代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市南宅子的继承人之一。自幼受书香门第的培养和熏陶 ,酷爱文史。历任天水六中校长、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天水市申遗办文本组组长、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先后为朱镕基、乔石等国家领导人介绍过麦积山石窟文化。

曾经为朱镕基、乔石等国家领导人讲解过麦积山文化的胡承祖先生亲切朴实,好客健谈。作为天水著名文博专家、原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的他,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宅子的继承人。在胡先生简朴、充满书卷与文化气息的书房里,他为我们回忆了过去的学习、工作情况,做为胡氏民居的世孙,他满怀深情地讲述了南宅子的风雨变迁,以及他曾经在南宅子里居住的点点滴滴。

主持人:您除了对麦积山文化研究所做的贡献外,其实您作为胡氏民居继承者的这个身份更为天水民众所熟知。1284686132

:我觉得之所以大家一提到我,就想到胡氏民居,想到南宅子,这和我的祖先胡忻在天水地方上的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的,他的父亲胡来缙也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人。他们父子二人同时进入了我们天水的乡贤祠中,能够进入乡贤祠的人不多,总共就五人;而我的两位祖辈,他们父子二人同时进入乡贤祠,被称为“父子乡贤”。我的祖先胡忻写过一部书,叫做《欲焚草》,这实际上是他退休之后将他在职期间,给万历皇帝的九十篇奏疏收集整理成一部四卷的书籍。这部书当时一直没有刻印流传,一直到康熙朝时他的子孙才刻印出来,乾隆朝时又被列入四库书里的禁书,全部被焚毁掉了。后来据我了解,现存的《欲焚草》木刻版本一部藏在北京大学,另一部藏在北京师范大学。两本都不是那么齐全,有缺页,加上我们家里家传的一部手抄本,一共有三本。那两本属于孤本,是不允许看的;但现在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里面的内容。我在网上买过一本影印得很普通的版本,很便宜的,七十多块钱。这个不管是了解认识万历朝的历史,还是关于当时天水地方的一些资料都非常的重要。比如说最近的探索发现栏目要推出一个关于胡忻的电视纪录片,他们写了本子找我改过四次,最近才最终定下来。这九十道奏疏反映了他担任不同职务期间对国计民生的四个大的方面,这四个大的方面跟万历朝的历史都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第一个事情是关于明故宫的维修,因为当时明故宫刚好经历了一场大火,胡忻时任工科给事中,属工部的一个监察机构,负责故宫的维修。他监察期间省下白银十几万两;第二件事情就是黄河治理;第三件事情,他极力反对万历皇帝派矿监税监搜刮民脂民膏,特别是关于天水百姓在这方面受到的剥削。天水当时没有金矿,起码没有被发现;银矿有,但也很零散。但是金银矿的税却照收不误,搞的天水这边鸡飞狗跳,民不聊生,甚至交换子女互相对食。在奏文中,胡忻连续几篇向万历皇帝陈述了这些惨状。万历皇帝看了之后就下令将当时叫做秦州的天水地区矿税全部免掉了。这是对天水作出的相当大的一个贡献。再到后来,胡忻连续写了十几道奏疏请求辞去所有职务,他对明王朝已经失去了希望,找出种种理由请求告老还乡,但万历皇帝始终没有表态。当时他五十八岁,官至太常寺卿,把大印一封大门一关就回老家天水了。1284686219

:我祖父时,胡家处在一个家道中兴的时期。他是晚清秀才出身,但没有再继续考科举。因为李鸿章张之洞已经开始办洋务了。我祖父就考了当时的甘肃省文高等学堂,那是甘肃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校。那一届学生全省一共才12名,他和水均益的爷爷水梓就是同班同学。水梓上完文高等学堂之后又去北京上法政学堂,我祖父就直接回到天水,办起了现代教育。我祖父是天水师范的第一任校长,天水市亦渭学堂(今解一小学)的第一任校长,还是天水市图书馆的第一任馆长。天水文庙上世纪的最后一次维修是在民国时期,我祖父出资一千银元,是当时出资最多的人,天水县志里也有此记载。他还是民国版天水县志的编撰人之一,所以他去世了以后,陇南十四个县的有关人士都来吊唁,祖父在当时的西北甘肃地区是一个思想非常超前的人,他订的杂志都是《北斗》、《观察》之类,前者就是左翼鲁迅他们办的,后者在解放后改名《新观察》,这在当时都是一些禁书。包括《欲焚草》的木刻版本也是他最先搜集收藏的,一直保存到文革时候被红卫兵查去烧掉了。1284686230

主持人:南宅子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座传承了四百多年的明代官宅,而对于您来说又有着怎样的意义?1284686245

:我对于南宅子就是一种眷恋的感情,对政府出巨资保护维修了这所宅院而感到欣慰。我搬出来前几年,几乎每天都有开发商拿着皮尺在那里又测又量,面临着被拆的危险。如果非要对它做一个评价,我觉得罗哲文先生的评价是再精准不过了:胡氏民居是甘肃省唯一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这就已经非常准确了。人们常说的乔家大院,杨家大院不是名气很大吗?但它不是官式建筑,它们是商人家的宅院。南北宅子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是做官人家的住宅。像这样的保存如此完好的明代建筑在北京、甚至十三朝古都西安都没有。物以稀以贵,它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古时候的豪宅有很多,为什么保存不下来?江山易主,宅院也跟着易主,这也有胡氏十八九代人对它的悉心照料和坚守,有一种人文的关怀在里面,谁也不知道在这四百年里这座老宅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变迁。中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它的坚守。北京以前豪宅也多,但现在连清朝的王爷府都没几座了,又卖又拆的经不起那样的折腾。1284686256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我请他就关于天水的胡氏民居写了一篇文章,他对胡氏民居的评价相当之高。他先后来过南宅子五次,所以他写的文章就是一篇很权威的作品。我的祖祖辈辈在这里住了四百年,正因为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才含着眼泪离开了这里,我是代表我的兄弟姊妹和我的家人向政府捐赠的,我没有卖钱。所以有些事情你做了之后人们不一定能够理解。1284686265

主持人:那现在随着南宅子保留下来的有什么比较有价值的物品吗?1284686275

:东西有很多,当然也有在的有不在的。前面提到的《欲焚草》作者胡忻,他考中进士后,一开始在山西的临汾当了八年知县。他的知县做得非常成功,也为当地办了不少的好事。离开临汾去北京时,当地人给他送了两样东西,都不是金银财宝,但都非常有纪念意义。一件是用黄杨木刻的非常逼真的胡忻本人坐像,这件东西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我很有幸地将它完整保存了下来。中国社科院的两位教授看了之后非常惊讶,说宗教造像明代的很多,比明代早的也很多,但真人造像他们是第一次看到。第二件就是临汾当地人画的《行乐图》,这个行乐跟现在的行乐是两种意思。而是指他在当地所做的事情,用长卷图画的方式展现了出来。这幅画一直保存到1950年,保存了三百多年。小时候我都见过它,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就不见了。再后来,冯国瑞先生给我们家来信,说是在兰州一个古玩商手里,出价一千个银元,让我们家赶紧去赎回来。但我们当时吃饭都有问题,哪来的一千个银元去赎画,从那之后画就不知所踪了。还有一件古物,就是胡忻曾经弹过的一张琴,那张琴很有来历,比明代更加久远,叫做“焦尾”。之前一直在我们家里,后来流落到了天水两位弹琴的人手中,一位就是董晴野,另一位是周兆颐,据说此琴现已流落台湾。先后有四张老百姓通称的所谓“圣旨”,实际上就是“诰命”,隆庆和万历年间的都有,都保存在胡氏后人的手里。诸如此类的东西,现知的和流散掉的有很多。1284686287

主持人:搬出南宅子已经十年了,您如今怎么看待南宅子?会向儿孙辈介绍南宅子以及家族的历史吗?1284686297

:1998年,在省文物局领导的直接关心下,我有了一套新房。但我对老宅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一直不想搬。我总是能想起以前的那些书香、墨香、花香,在那个院子里从有记忆起一直到1949年解放军住到我们院子里,留给我的记忆太多太多。后来到了2000年,我们后院的那堵墙快坍塌了,所以才搬了出来,到今年整整10年。 我的子女的成长岁月也是在南宅子度过的,起码到二三十岁才搬出来的。而且我的儿子虽然只是当教员,但他的专业是文物和博物馆专业,所以他对这方面很在行,也不需要我去跟他讲太多关于宅子的事情。我们搬出来那年,他还专门拍摄了一组照片,我们自费给家里每个人影印了一本有关老宅的台历,上面都是维修之前南宅子的老照片,就是留个纪念。他们实际上对我们的祖上非常的了解。我小的时候经常去我祖父书房,里面有一副楹联还有点印象,上联忘记了,下联是:“三千卷搜罗非易抱残还望子孙贤”,我祖父收藏了三千卷的书籍,过去都在南宅子的书房里。过去的那个门锁上之后用手一推会有一个不小的三角空隙,我们经常从那里爬进去看书。我之所以喜爱文学,也就是从小看书看的。我后来当教员也是教语文,跟文学也没脱了干系。我的儿子女儿也都当教员,姑娘教语文,儿子教历史。 1284686312

主持人:您现在退休之后还兼任其他的社会职务吗?1284686330

:我当了四年的省政协委员,我每次发言其实就同一个主题: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年年如此。以前兼过一些职务,像中国旅游协会景点专业委员会理事,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兼职教授,《丝绸之路》杂志编委等。现在也兼有一些职务,比如天水市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咨询组咨询专家,我很愿意做这个事情,有机会我可以为这方面的保护工作说点话做点事,还有市社科联的名誉顾问,天水市旅游协会顾问,杜甫研究会顾问,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最近又参与了《天水简史》和《天水人物》的编写工作。1284686342
主持人:您现在的身体状况如何?1284686351

:现在身体还可以,除了视力明显跟不上外,可能患上了类风湿。人家催着写文章,但握笔时比较困难。精神还不错,上次给浙江大学学生讲课我讲了三个多小时中间没间断过,呵呵。1284686362

主持人:平时会用电脑写作吗?1284686372

:我只是初识电脑,不太会用,看看新闻可以;但现在由于视力的原因也盯不住屏幕,近了不行远了也不行,永远要固定在一个位置,很累。1284686383

主持人:那希望胡老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健康快乐,也特别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1284686395

:谢谢,应该的!1284686404

走进民居  了解历史——南宅子 (2009-06-14 07:24:40)转载标签: 宅子民居四合院宅第胡忻天水旅游 分类: 人在旅途  
    天水“胡氏民居”又称南、北宅子,为明代“父子乡贤”胡来缙和胡忻的宅第,位于天水市区中心街道民主路,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来缙由举人选为县令,在职期间,廉洁奉公,不畏权势,赏罚分明,官声甚好。其宅第北宅子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呈正方形,门向正街,门外立石狮两只,内有照壁,整个宅院由6个大小不同的三合院、四合院组成。东二院正庭厅楼为主要建筑。厅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重檐二层楼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气势宏伟,雍容华丽。
    胡忻为胡来缙之子,进士出身,初任山西临汾知县,以后升为工部给事,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他曾多次直颜上奏,被人们赞誉为“北海瑞”。南宅子即为胡忻的居所。
    南宅子建于明嘉靖至隆庆年间(公元1522年一1567年),在北宅子的斜对面,坐南朝北,为四合院形式三进院落。大门为三间硬山式建筑,上书“副宪第”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门内有天井、影壁,东西各设垂花门。入门为四合院,东西为厢房,南有正厅五间,单檐悬山顶,木结构砖墙,斗口出杪,直棂隔扇。北为五间倒厅,西南角入小门又一小四合院,是佛堂、书房和客厅。南、北宅子是天水市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民居。
   天水古民居代表---南宅子(现为天水民俗博物馆)已开放几年了,去年“世界文化遗产日”,市区景点免费参观我去看过一次,昨天又是“世界文化遗产日”想着免费又去了,结果到了一问不免费,幸好我还带着证件就买了个半票,又去看了一次,拍了一些照片同大家分享。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3-13 17:07重新编辑 ]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12-03
天水市史学家胡承祖
天水市史学家胡承祖
作者:周应合   发布时间:2012-08-12 11:07:15   浏览次数:16
http://huxiaoyan.lingdi.net/article-5350688-1.html


  天水文化底蕴深厚,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在我市涌现出了一些倾心麦积山石窟文化的研究者,他们为宣传天水,宣传麦积山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胡承祖先生就是其中重要代表之一,他主持编撰了《中国石窟雕塑全集》、《麦积山石窟志》,著有《雕塑之宫》;撰写专论《麦积山石窟艺术论略》、《麦积山石窟馆藏文物精品掇英》等。日前记者采访了他。

  出身书香门第
  1941年胡承祖出生于麦积区南河边上的一个小山村里,那是他的家人躲藏日本飞机轰炸的临时栖身之所。之后不久,便回到了市内祖祖辈辈世居的老宅之中,即现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民居”南宅子。这是一座充满书香、墨香、花香的明代官员宅院,处处显露出明代官式建筑的特征,祖父的书房里保存着三千余卷历代经典书籍,经、史、子、集四部,应有尽有,对他后来倾心文史之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1946年,在他五岁时进入祖父曾任过校长的天水第一所新式学堂亦渭小学幼稚园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母亲便是那里的启蒙老师,在母亲的指导下,他学到了许多知识,学到了许多历史掌故,如 “天河注水”、“伏羲制八卦”“女娲补天”等,这就激发了他热爱家乡,长大研究史学的信心。1950年他由亦渭小学转入天水师范附属小学就读直到高中毕业。这段时间,他除学好各种课程外,他更是喜欢历史和文学,在别的孩子玩耍时,他将家里的所藏史书拿出来读,让他大大开阔了视野。

  上大学深造
  高中毕业后,由于自幼受到家庭熏陶而产生了对文学和史学的偏爱,他报考了当时的兰州艺术学院文学系文学专业(由于该系原先为兰州大学中文系,1961年院系调整时又回到了兰州大学)。在大学里他系统的学习了中国文学史,同时他认真学习了中国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对中国各个朝代有了一个细致的了解,也了解到我国的许多名胜古迹,对家乡天水的麦积山更是热爱有加。在读史学时他才知道麦积山的开凿年代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他一有时间回家乡,就去麦积山观看,他被古人巧夺天工的艺术手法震撼了。他决定要好好考察麦积山,为麦积山写几本书,为宣传它的文化贡献力量。

  可是,大学毕业那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由于家庭背景及学习期间与几个教授的关系,以及在大学期间发表在《甘肃日报》等报刊上的几篇文章,他竟被列入“牛鬼蛇神”队伍之中,戴高帽、游街示众,接受批斗,毕业分配档案中赫然写着“限制使用”的字样,从此开始了不堪回首的十年炼狱生涯。后来他在一所企业中学里当老师,翻遍了那所学校图书室里的所有图书,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成为一名在当地备受学生欢迎,颇具声望的中学语文教师。

  倾心研究麦积石窟
  1980年,他回到了天水,先后在天水市进修学校、天水市六中任教并任校长之职。1988年甘肃省文化厅负责同志第一次找他谈话征询是否愿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任所长之职,由于母老子幼,他没有同意,可是自那时起,他便搜集有关麦积山石窟的相关资料开始研读。1992年他禁不住那座神奇伟大的艺术宝库的诱惑而接受了甘肃省文化厅的再次邀请,去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担任所长。此期间对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沿革、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石窟中的地位与其价值,先后撰文二十余篇,发表于各类报刊。出版专著《雕塑之宫》;论文《麦积山石窟艺术论略》作为国家“五个一”工程重点出版物《中国石窟》的专题发表。此期间又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解麦积山石窟艺术,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他说麦积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独峰耸立,最初有许多天然岩洞。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由于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麦积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所有洞窟。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称为“东方的维纳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细致地绘出了图案。建于七十余米高的七佛阁上塑像俊秀,过道顶上残存的壁画精美绝伦,其中西端顶部的车马行人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车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称国内壁画构图之经典之作。

  谈起麦积山,胡先生滔滔不绝,很有激情,从中可以看到对天水石窟文化的热爱。由于他成绩突出,1998年入选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

  发挥余热
  2001年退休后,他担任麦积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组长,负责申遗文本的撰写工作;又为天水师院兼职副教授,为学生讲授《文物学概论》、《中国石窟史》;并为“丝绸之路”旅游者多次专题讲授麦积山石窟艺术及天水文化,贡献着自己的余热。
[ 此贴被南山在2012-12-03 22:0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