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787阅读
  • 11回复

胡传淮诗词作品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0-08-30
— 本帖被 南山 执行取消精华操作(2014-03-02) —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226059.htm

        胡传淮,1964年8月27日(农历七月二十日)生,四川蓬溪人。1985年7月毕业于绵阳师范专科学校(今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1990年7月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曾任蓬溪县蓬莱中学(今大英县大英中学)、河边职业中学(今大英县河边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现为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蓬山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蓬溪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遂宁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



胡传淮主要著作




胡传淮诗词作品选 http://www.poetry-cn.com/bbs/viewthread.php?tid=287222

    赤城湖风景区(五绝)
蓬山连碧岭,幽谷下清泉。
静静赤湖水,轻舟竹影间。

           春绿赤城(七绝)
青青翠竹伴苍松,灼灼桃花笑晚风。
最是春风春雨后,满城人在绿荫中。
            青城山揽胜(七绝)
叠叠青城路几重? 白云生处杳无踪。
登临绝顶凭栏望,山外岷江山下峰。
注释:余于1984年4月、1988年11月两次畅游青城山,揽胜登临,留连忘返。站在青城第一峰绝顶呼应亭前,放眼四望,但见岷江如带,横陈天际,群山苍翠,尽在槛下;平畴房舍,宛如画图。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幽意盎然,美不胜收。此诗已入选《双珠颂——庆祝青城山都江堰名列世界文化遗产贺联选辑》(2000年12月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

            秋游蓬溪高峰山(七律)
碧云薄雾隐高峰,遍地黄花秋意浓。
次第炊烟迎曙色,嶙峋怪石沐金风。
凝眸远望千丘秀,俯首环观万木葱。
最爱栖身松柏里,名山伴我画图中。

             春游高峰山(七律)
梓东蓬北有名山,翠柏森森掩寨峦。
泉井碑林添逸兴,殿堂神像显庄严。
枝头小鸟迎春唱,园内繁花为客鲜。
纵目群丘皆拱手,高峰独耸彩云间。

           游遂州灵泉山题咏(七绝六首)
     乙亥春,余偕友人游遂宁灵泉山,寻幽访胜。山中有宋代大文豪苏轼、学者王灼、杨甲;明代状元杨慎、宰相席书;清代名相张鹏翮、大诗人张船山等历史名人遗迹、题咏。夜宿山中,赋七绝六首,以志其事。
                          一
巍巍古刹抱江流,古木千樟掩翠楼。
信是遂州名胜地,苍山岚气壑深幽。
                         二
石壁留题剔藓痕,菩萨诸佛不蒙尘。
东坡是否闻消息,含笑重来策杖吟?①
                         三
万木参天拥古刹,摩岩石刻尽奇观。
登高纵目群山小,畅饮豪吟心更宽。
                         四
闻道前贤住此峰,茅庵何故草来封?②
沧桑变换人间事,都付苍崖夕照中。
                         五
小道崎岖路径深,临岩静坐听蛙鸣。
驰神极目探春趣,鸟语松涛伴此身!
                          六
灵泉山色满江边,静夜山中人不喧。
茅店三更灯未上,一轮明月照阶前。
注释:
①东坡句:《遂宁县志》载:苏东坡曾书“七泉”二字,镌刻于灵泉山石壁上。
②前贤:指明代名臣席书、席春、席彖兄弟三人,号称“三凤”。他们曾在灵泉山中读书、游历;今“梅山书屋”遗址即其读书处。

          常乐寺揽胜(七绝二首)
                          一
佛壁雕梁尚记年,丛林深处有云烟。
缠藤古木巢黄鸟,满眼风光别有天。
                         二
畅游常乐菊花天,物态山光信有仙。 最是令人流恋处,日西犹自怕言还。
        秋游高洞环滩怀古(七律)
为游高洞驾车行,田野风光分外清。
岩畔苍藤悬日月,林间好鸟弄娇声。
临崖老柏斜斜卧,出岫白云冉冉生。
古庙新姿多壮丽,渔人到此应迷津。

            汶川大地震(七律)
惊闻噩耗痛人寰,惨象环生泪水涟。
魔鬼地沉施暴疟,神兵天降解危难。
忧疲总理嘘寒切,礼赞人民蕴韧坚。
尽瘁鞠躬当永记,一枝一叶绿心田。

               游赤城湖有感
碧水青山巧剪裁,赤湖浩渺绿丘环。
岸边垂柳无心插,岛内繁花随意开。
荡漾微波鱼戏乐,朦胧薄雾鸟飞还。
  游人可识湖中景?都是农民血汗来!

     庆澳门回归祖国(七绝二首)
                        一
东风浩荡万里吹,欣见天涯妈港归。
扫尽明清无限耻,从今华夏振声威。
                        二
珠江南海浪淘沙,游子天涯总恋家。
喜庆明珠还合浦,情深最是白莲花。

           南充北湖公园即景(七绝)
碧水微波荡小舟,多情桃李自含羞。
风华懒与人争艳,勿负春光尽日游。

         游南充西山公园(七绝)
春深竹茂芳凝碧,绿透林泉水味甘。
隔断红尘诗意远,清明时节上西山。

   访文井精忠祠有怀岳武穆(七绝)
高歌一曲满江红,收拾山河万代崇。
奇策屡施精武略,人民竞赞岳英雄。

     丙戌秋怀江西胡迎建宗兄
共仰诗雄张问陶,勤通翰柬艺文交。
至今未识先生面,折柳洪都第几桥?

  陪昆明雷宏安教授游宝屏山(七绝)
秋高气爽水清清,陪友考察上宝屏。
饱览溪山无限美,洞经音乐最迷人。

贺蓬山诗词学会成立十五周年(七绝)
蓬山诗社着先鞭,树帜赤城十五年。
古调新声扬国粹,清风雅韵继前贤。

      赞蓬溪书法家协会(七绝)
人才荟萃八方闻,笔走龙蛇传古今。
墨洒纸间名禹甸,书乡美誉九州钦。

              白塔禅院揽胜(七律)
城西山色郁青青,白塔禅林耸翠亭。
怪柏苍松封石径,崇楼峻阁护花荫。
骚人吊古寻幽迹,寺庙翻新改旧形。
多少历来兴废事,漫凭指点入闲吟。

             石龙山揽胜(七律)
危岩百尺耸峰峦,古寺摩云俯碧澜。
两岸沿溪留胜迹,一桥飞渡壮新观。
红军再过当豪饮,工部若来定倚栏。
风景堪称川北秀,江山如此足盘桓。
注释:1929年6月29日,旷继勋率部在蓬溪县牛角沟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和蓬溪县苏维埃政府,起义红军曾经过石龙山下泥井桥。唐代诗人杜甫,撰有《唐兴县(蓬溪县前身)客馆记》,载入《杜工部集》;客馆旧址在今赤城镇茶店子一带。

         读《船山诗草》有感
张氏诗名播九州,船山豪气最风流。
江南齐鲁留遗爱,满腹经纶志未酬。
诗辟新境惊宇内,画含天趣数墨猴。
遂州灵秀多才子,诗草风行几百秋。

        读《亥白诗草》有感 亥白诗名满蜀中,淡于荣利世人崇。
抚山范水真力满,沉郁顿挫有唐风。
语淡味腴追韦孟,诗才超逸称二雄。
梧桐夜雨灯前读,令人久久怀张公。

              苏州拜访朱则杰先生
     2007年10月28日至11月9日,余赴华东之杭州、苏州、无锡、上海考察学习。11月3日夜,至苏州十全街东吴饭店拜访了神交十载的来苏州大学参加“纪念钱仲联先生百年诞辰暨全国第二届清诗研讨会”的著名清诗研究专家、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则杰教授,联床夜话,4日晨始告别。先生曾为拙著《张问陶年谱》《张鹏翮诗选》撰序,感戴最深。此次相见,欣喜不已,特作小诗志感。
秋高气爽华东行,旖旎风光处处新。
最是令人难忘夜,姑苏城里见先生。

                                               满庭芳•春游赤城湖
     细雨初晴,赤湖翠染,野藤垂柳皆新。一园芳吐,春醉早游人。俯看萦洄碧涧,长桥下、游艇清音。分明听,姑娘一曲,抒写故乡情。      风轻烟淡淡,青松秀竹,掩映楼亭。看桃花流水,最是多情。更有少男少女,林荫里、笑语频频。芳菲径、落英脚下,俯拾漫哦吟!

                                           一萼红•秋登高峰山
     趁高秋,试登临送目,俯仰尽悠悠。山寺寒林,西风古道,多少游客淹留。寨门外、黄花郁郁,绕迷宫、曲径竞通幽。古柏枝虬,高峰雾绕,雀鸟啁啾。     四野云山叠叠,听高峰使唤,处处低头。人海沧桑,尘寰俗念,全付溪水东流。喜今日龙门道观,壮蓬山、开放展鸿猷。最爱天高气爽,更上高楼。

                                        贺新郎•游蓬溪宝梵寺
         蓬邑名珠数,算城西、宝梵壁画,茂篁修树。识记犹留明时迹,冷对沧桑几度?凝望久、情思难诉。古往今来多少事,喜而今、壁画名巴蜀。墙上画,活如虎。        蝉鸣绿柳谈今古。想当年、幻虚世界,暮钟晨鼓。如许茫茫三千界,尘海离愁最苦。众佛像、均由民塑。丹桂香飘溪水畔,最关情,翰墨丹青处。谈笑里,把琴抚。

                                          西江月•游遂宁灵泉山
      放眼涪江滚滚,低眉翠柏森森。山高路险雾层层,宝刹钟声冷冷。        几见慈航普渡,细观古迹碑铭。香烟缭绕伴青灯,难得置身明净。

                                       浪淘沙•游大英县魁山
       伫立望魁山,峰接云端。葱笼竹木映蓝天。淡抹浓妆娇似玉,仪态千般。         绝顶敢登攀,极目无边。郪江一曲起微澜。鸟唱溪流常不断,何处仙山!

[ 本帖最后由 慕陶 于 2009-8-4 20:38 编辑 ]
[ 此贴被南山在2012-12-12 20:4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1-16
勤奋耕耘  硕果满枝——记文史专家胡传淮
勤奋耕耘  硕果满枝
——记文史专家胡传淮

夏嘉福

成功总是垂青于那些具有潜力而又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人们;成功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一朵开在漫长崎岖道路尽头的鲜花,只有你通过这条道路上所有的考验的时候,才能将它捧在你的手上;成功是一枚勋章,它只奖励给那些真正付出过巨大劳动和汗水的人。著名学者、文史专家、巴蜀文化和张船山家族及著作研究家胡传淮先生年过不惑,就著书30余种、约500万字,他无疑是应当获得这种奖赏的人。

胡传淮于1964年8月出生在四川省蓬溪县文井镇百恒村,他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1972年,正在上小学的胡传淮,在“文革”中,常听老农忆苦思甜,就向老农民讨教村史社情的文字记载,人家告诉他:“哪有什么文字记载哟,全部是凭脑子记、口头传下来的。”胡传淮就想,将来我有文化了,要把农民们讲的东西记下来。
读中学时,见历史书后总是有“乡土教材,各地自编”的附言。胡传淮就问老师:“我们有自编的乡土教材吗?”老师说:“我们这里还没有。”胡传淮心里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编乡土教材!
在读大学的岁月里,胡传淮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潜心攻读历代诗词小说,他准备毕业后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人生有了目标,精神便有了寄托。然而怎样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呢?胡传淮的老师、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国学研究家龙晦先生曾对他说:“四川的学者应该把研究的目光瞄准在本土历史文化上,就如同土特产,人无我有,具有特色。”又指出:“要研究清诗,先选择一个地域、一个小群体、一个家族或者只是一个人,仔细读去,不要被《清诗纪事》中那些评价迷惑,这样庶几可得清诗之真。”这些话使胡传淮豁然开朗。他想,许多外地学者都重视巴蜀文化,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又岂能视而不见呢?心中的盲点蓦地消逝,心情也自然舒畅起来。于是胡传淮把研究目标定位在明清文学,瞄准巴蜀文化,聚焦到川中遂宁籍宋代学者王灼、明代女散曲家黄峨、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三人身上。

为了这些理想,胡传淮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艰苦道路。
1993年,胡传淮从受人敬重的高中语文教师的岗位上调入蓬溪县政协从事文史研究工作,使他更加有了用武之地。他如饥似渴博览群书,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用那支早就小有名气的笔,为蓬溪编纂了一辑又一辑可资历史借鉴的地方文史资料。那年他才29岁,是当地文史工作者中不多见的年轻人。由于他全心身地投入,每年征编一辑《蓬溪文史资料》,质量均属上乘,使蓬溪政协的文史工作走在了遂宁市的前列,在四川省文史界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胡传淮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走到那里买到那里。“满街繁华皆过眼,独钟书市久流连。”他藏书万余册,均为蜀中地方文献,陋室皆为书塞满。好友形容其书“好比用砖砌成的堡垒,足以惊倒邻墙。”胡传淮并不富裕,他舍弃了不少个人娱乐和生活享受,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买书,几十年来,从不间断。他的精神生活是很丰富的,初交胡传淮,我便认识了为求知而甘于清廉的他。
胡传淮为人随和,心存厚道。为了自己的追求,他不打麻将,不上舞厅,不随便交际应酬,不浪费时间和精力。他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孤独是最好的自由,寂寞是最真实的快乐。现在的胡传淮已是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蓬山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船山诗词学会蓬溪分会会长、涪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蓬溪县作家协会副主席,2006年又被中共蓬溪县委、蓬溪县人民政府命名为蓬溪县第四批拔尖人才,工作十分繁忙。因此,除了开会和必须的集体活动,无论节日或假期,他全把精力投入到读书、研究和写作上。
胡传淮主要从事清诗、巴蜀文化和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他僻处县城,资料十分缺乏。许多地方文献,都是宋元明清刻本,属于珍贵文物,无法购买;怕影响古籍纸张,也不能复印,只有靠手抄。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几年来,胡传淮已抄录古籍10余部、200多万字,如:1994年5月,抄录了民国本《遂宁县志》;1995年9月,抄录了清光绪本《潼川府志》;1996年3月,抄录了民国本《南充县志》;1996年8月,抄录了《历代射洪县志汇编》;1997年3月,抄录了清刻本《吕半隐诗集》;1998年4月,抄录了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2002年11月,抄录了《清诗纪事》……。现在,胡传淮抄录的笔记本多达100余个,写坏了钢笔10余支。为了抄书,他常常忙得没有白天黑夜;抄得头昏了,就用冷水洗脸,清醒后再抄。
时下能专心治文史之学者不多;治文史的学者中,不尚空论而尚笃实者也不在多数。像胡传淮这样能脚踏实地、做扎实的文献工作者,确实难能可贵,让人感动万分。埋头苦干,穷且益坚,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群学者,我们这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才能穿过岁月中无数次浩劫,得以薪尽火传!

胡传淮用力最多的研究对象是清代乾嘉年间的大诗人、大书画家张问陶及其家族。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乾隆进士,官至山东莱州知府;其祖籍为今四川省蓬溪县金桥乡黑柏沟两河口翰林村(1954年由遂宁划归蓬溪),著有《船山诗草》。由于过去政治因素的干扰,一些文学史对张船山或语焉不详,或略而不谈。但胡传淮自有看法,他不盲从别人的观点,以史实作依据,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客观评价张船山这个历史人物。
1988年,在成都读大学期间.胡传淮就开始搜集有关张船山的资料。节假日,他从四川教育学院乘公共汽车到四川省图书馆抄阅资料。他一坐就是一整天,中午仅用馒头开水充饥,当离开图书馆时,常常是夜幕降临。正是这种不畏艰辛、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在短短几个月里,便抄录了26卷《船山诗草》,约50万字。
1998年4月,为了编著《张问陶年谱》,胡传淮自费到金桥乡两河口船山故里,搜遗考古。寻求古碑,查阅族谱;扶桑牵桐,翻山越岭,考察了两河口唐家湾月亮坪张船山墓址及张氏家族墓群。与张氏后裔张隆俄、张清廉等人座谈,记录了几大本有关张氏家族的珍贵史料。
胡传淮长年累月地涵泳于各种典籍之中,钩沉探微,揣摩研究,认真将古代文学史、目录学、绘画史、书法史、佛教史、道教史等,仔细梳理一遍,并反复研读张问陶原著,使其学识精进,日趋成熟。
胡传淮的生活平平淡淡,他常说:“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但这正是一位真正的学者所需要的状态。在漫长的平淡岁月里,他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点一点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点和据点,抵达了这些学问的堂奥,优游于各种古老的知识体系中,他用他日积月累的丰富知识,砌高了他出击的起点和地平线,他终于站到了一个很高的学术平台上,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平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0年1月,胡传淮编著的《张问陶年潜》一书,终于在巴蜀书社出版发行,好评如潮。在四川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中,该书荣获优秀成果奖;在遂宁市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第四次优秀作品评奖中,荣获著作二等奖。该书首印,争购一空。随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将该书入选“巴蜀文化研究丛书”,并将其修订再版列为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大科研项目。2005年1月,《张问陶年谱》(修订本)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
近十余年来,胡传淮厚积薄发,相继出版了《王灼集校辑》(合著,1996年巴蜀书社出版)、《锦绣蓬溪》(参编,1997年四大学出版社出版)、《巴蜀古诗选解》(参编,1998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大英风物志》(合著,1999年巴蜀书社出版)、《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执行主编,2002年中国三峡出版出版)、《巴蜀古文选解》(参编,200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张鹏翮诗选》(2006年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千年逸响:蓬溪诗词史略》(2008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张问陶研究文集》(主编,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船山诗草全注》(副主编,2010年巴蜀书社出版)、《张船山书画年谱》《清诗人张问安年谱》《张问安诗选》《芝溪集》《蓬溪诗存》《川北名胜高峰山》《吕潜诗选》《蓬溪名胜诗联集》《笑问君从何处来:蓬溪姓氏备征》《赤城春秋》《胡氏族谱》《蓬溪县诗词志》《蓬溪县政协志》《蓬溪文史资料》《蓬溪县志•人物志》《蓬溪文献丛书》《张氏文丛》《张鹏翮年谱》《蓬溪家谱碑传集》《蓬溪家谱序跋集》《一本写给康熙帝看的书——烬余录注》等30余部专著;在《社会科学研究》《红楼梦学刊》《中国韵文学刊》《蜀学》《苏州大学学报》《聊城大学学报》《西华大学学报》《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谱牒学论丛》《中华读书报》等学术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编纂著述、论文、诗词等,多达500余万字;论著多次荣获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等级奖。可谓著述等身,硕果累累。
胡传淮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赞誉有加,其专著发行至欧美、日本、韩国和台港澳等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国学大师王利器先生读了胡传淮整理的《王灼集校辑》后说:“吾蜀宋代文化,展现眼前,为之神往,实整理蜀宋文化之力作也。”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中文研究所池泽滋子博士读了《王灼集校辑》后,给胡传淮来函说:“这样的好书,对宋代文化研究者,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后来,池泽滋子在她所著《丁谓研究》一书中,多次征引了《王灼集校辑》中的有关资料。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研究》和《天府新论》均在1997年第1期,分别以《金石有声,不考不鸣——读<王灼集较辑>》和《王灼研究的新成果——简评<王灼集较辑>》为题,对《王灼集校辑》一书进行了高度评价,称道该书“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珍贵的文化精品,是巴蜀文化研究的新成果。”1999年,该书荣获遂宁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浙江大学教授、《全清诗》编委会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清诗研究专家朱则杰教授说:“《张问陶年谱》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张问陶年谱,这个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不仅对张问陶研究,就是对整个清代诗歌的研究,无疑都是一件大好事”;“胡先生的张问陶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至少在目前国内外还无人能够超过他。”著名清诗研究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博导陈祥耀教授说:“先生以乡谊精工评考船山先生生平,有他人难得之资料,读后深受教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刘扬忠说:“胡传淮先生的《张问陶年谱》和他考证高鹗并非张船山妹夫的文章,已经在清诗研究界和红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胡传淮先生的学术成果,当然主要是他的学识和才力的产物。”著名清诗研究专家蒋寅研究员说:“船山于清诗地位甚为重要,研究者渺见。足下钩沉发覆,成此一编,沾溉学界匪浅。清诗浩繁,必得如足下者,积思广益,或望有陶冶功成之日也。”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博导来新夏教授给胡传淮信中说:“船山先生为清代一大诗家,我少年时即读船山诗集,堪称大家。今阁下为之撰谱,可称功臣。”清史专家、山东大学博导王绍曾先生说:“《张问陶年谱》资料翔实,对了解张问陶生平及清诗研究,极有用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廖可斌教授说:“先生之作,彰乡邦之先贤,发潜德之幽光,用力甚勤,用心甚细,良堪感佩!”
四川宜宾学院罗应涛教授在2005年11月3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部学术品格很高的好书——评<张问陶年谱>》中,介绍了《张问陶年谱》的内容、特色,称道该书:“体例完备,资料丰富,考核精审,填补了张氏和清诗研究的空白,是一部难得的学术品格很高的著作。”书中不少论断“解决了《红楼梦》研究中的悬案,推翻了许多人引证的《清史稿》的说法。”《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也对《张问陶年谱》一书作了评价。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收藏了《张问陶年谱》,并致函胡传淮说:“《张问陶年谱》对新修《清史》中“张问陶传”的撰写,有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5)一书在《清代文学研究综述》中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了胡传淮撰著的《张问陶年谱》。张问陶是清代性灵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撰著者历数年遍查资料,编成此书。该著概述了张问陶的世系及其家族诗人,记录其生平和创作成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巴蜀文学史》《遂宁市志》《遂宁古今人物》等书,亦对《张问陶年谱》作了高度评价,评曰:“《张问陶年谱》既本正史,又征诸家乘方志,搜采事实及材料最为详备,辨析亦颇精审。”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蒋寅《清代文学研究书目》、陈才智辑《2005年古代文学研究书目》等,均将《张问陶年谱》列为重要参考书。
钱锺书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都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胡传淮便是这样的“素心人”。  
如今的胡传淮,已是硕果满枝,人称“蜀中才子”。然而他并不满足,仍在文史园地中默默耕耘,继续探索。读书治学在他看来是天底下最愉快的事情,他说:“假如学问成了洪荒中的孤岛,我愿乘最后一叶方舟前往。”真令人感动。最近,他与成镜深等人合作完成了《船山诗草全注》一书,全书洋洋180余万言,这是对他国学功底的极大考验和磨炼,该书由中国社科院蒋寅先生撰序,2010年5月巴蜀书社出版发行。目前,还有《蓬溪文献丛书》《蓬溪家谱总目》等几部书的编著正等待着他。
对于胡传淮来说,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用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为家乡、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载】台湾《世界论坛报》2006年5月16-17日,今略作增补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2-17
拜读《张问陶研究文集》,赠主编胡传淮君

赖显贵

聪明儒雅史官郎,早有才名重四方。
笔下生花还出类,胸中吐绣迥寻常。
风流尽可追陶李,潇洒犹能匹柳张。
当代诸君咸敛手,羡他出口便成章。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2-02
胡传淮主编《张鹏翮研究》出版
胡传淮主编《张鹏翮研究》出版


胡传淮主编的《张鹏翮研究》一书,于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20余万字,300余页。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清代四川遂宁黑柏沟(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黑柏沟村)人。康熙九年(179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苏州府知府、兖州府知府、河东盐运使、浙江巡抚、江南学政、刑部尚书、两江总督、河道总督、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加太子太傅;雍正元年(1723)拜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宰相。著有《治河全书》、《奉使俄罗斯日记》、《张文端公全集》等。张鹏翮一生,辅弼帝业,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刚正不阿,乃一代名相、治河专家、清代第一清官。
《张鹏翮研究》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编收录张鹏翮世系、年谱,以谱主为中心,以年月为经纬,比较全面细致地记述了谱主一生的事迹和经历,旁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情况,可知人论世、弥补正史之不足。中编收录有关张鹏翮的敕诰、御书、谕祭文、家书、传略、行述等重要史料,这些史料大多是第一次面世,是学术界未曾注意或利用的,弥足珍贵,为进一步研究张鹏翮提供了基本史料。下编选录张鹏翮研究论文。这些论文,题材较为广泛,对张鹏翮作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不少文章材料扎实、阐证深切,关注学术前沿,汲取学术界最新成果,令人眼界洞开。
本书是研究张鹏翮的第一本专集,打破了张鹏翮研究默默无闻的局面,对清史研究、巴蜀文化研究、张鹏翮及其家族研究起了推动作用。有志于研究中国史、清史、清代水利史、文学史、思想史的学人不可不读。

兹将该书前言、目录,迻录于此,以飨读者。

《张鹏翮研究》前言

巴蜀之地,山川钟秀,英才挺生。“巴人出将,蜀人入相”,几千年来,巴蜀文化哺育和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文化精英,他们的道德、功业和文章永远值得后辈怀念和弘扬。清代贤相张鹏翮,集政治家、水利家、文学家、外交家、教育家于一身,为有清一代268年间蜀人官位最显赫、政绩最卓著、名声最响亮的人物。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清代四川省潼川府遂宁县黑柏沟(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黑柏沟村)人,乾嘉时期大诗人张问陶(号船山)之高祖。康熙八年(1669)举人,九年(1670)三甲第122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十二年(1673)起,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十四年(1675)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五年(1676)任会试同考官。十九年(1680)任江南苏州府知府;二十二年(1683)任山东兖州府知府;二十四年(1685)任河东盐运使;二十五年(1686)任通政司右参议、兵部督捕右理事官、左理事官。曾随索额图勘定中俄东段边界,为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作准备。二十七年(1688)任大理寺少卿。二十八年(1689)三月任浙江巡抚;三十三年(1694)任兵部右侍郎、提督江南学政;三十六年(1697)五月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三十七年七月庚辰(1698年8月13日)至十一月壬辰(12月23日)任刑部尚书;三十七年十一月壬辰(1698年12月23日)任两江总督;三十九年(1700)三月任河道总督;四十三年(1704)至四十六(1707)加太子太保;四十七年十月乙卯(1708年11月24日)任刑部尚书;四十八年二月庚午(1709年4月8日)任户部尚书;五十二年(1713)顺天乡试正考官;五十二年十月丙子(1713年11月19日)任吏部尚书;五十七年(1718)会试正考官;六十年(1721)会试正考;六十一年(1722)加太子太傅。雍正元年二月壬子(1723年3月8日)拜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宰相。三年二月十九日(1725年4月1日)病逝,享年七十有七。著有《治河全书》、《奉使俄罗斯日记》、《张文端公全集》等。
张鹏翮一生,辅弼帝业,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乃一代名相、治河专家、清代第一清官。他几乎担任过清王朝从建立到走向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职务,其光辉业绩,不胜枚举。康熙帝对他的评价是“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清代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称誉他是“当代正人”、“清正范俗”的表率;著名学者张希良把他比作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著名政治家李绂称他“于河工最著声绩”。逝后,雍正帝深为震悼,谕朝臣曰:“张鹏翮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谥“文端”,入祀京师贤良祠(清朝祭祀王公大臣之有功国家者的专祠,有清一代,入祀贤良祠者仅有99名),牌位上书“太子太保加赠少保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端张鹏翮”,永为人仰。朱绍侯主编《中国历代宰相传略•张鹏翮》(1997年大象出版社出版)云:“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时称贤相。”
张鹏翮是与狄仁杰、姚崇、包拯、况钟、于谦、海瑞、于成龙齐名的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八位清官。清末民初小说家储仁逊撰有《八贤传》二十回,叙述康熙时张鹏翮、于成龙、郭琇、彭鹏等八位贤臣匡扶社稷的故事,名扬天下。张鹏翮更是清代靳辅之后最杰出的治河专家,对清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治河全书》是张鹏翮任河道总督时纂辑的。包括上谕、治河事宜、奏章等内容,记载了我国运河、黄河、淮河三大水域的源流支派、地理位置及历年对其治理情况等,其中对各河道的形成、流向、堤坝修筑、防汛等事宜所记尤为详细。书中还附有彩色绘图,工细精致,精确地反映了三大河流及各支流的全貌。该书内容翔实,史料性强,是研究清代治河工程的重要历史资料,对今天的治河工程也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既有益于当代,亦泽及后世。近代学者郑肇经《中国水利史》高度评价了张鹏翮治河业绩:“不仅于国济民生贡献巨大,而且就其科学水平也居于当时世界水利工程最先进的行列。”
孙中山感言“惟蜀有才,奇瑰磊落”;毛泽东称赞“四川历代人才辈出”。现代文学家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张鹏翮就是清代蜀中出现的一位伟大人物,望高山而仰止,慕遗踪其可寻。我们对他的宣传和研究还做得很不够,至今还没有一部研究他的专著出版,其诗文著述亦未整理笺注。每念及此,不胜惋惜。有鉴于此,近年来我们研读了《遂宁张氏族谱》、《张文端公全集》等文献,走访了一些清史专家、搜集了有关论文资料,不揣谫陋,编成《张鹏翮研究》一书。
《张鹏翮研究》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编收录张鹏翮世系、年谱,以谱主为中心,以年月为经纬,比较全面细致地记述了谱主一生的事迹和经历,旁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情况,可知人论世、弥补正史之不足。年谱之编,稽诸古籍,参证事实;历史传纪、诸家异同,皆作考订,未知阙疑,不轻臆断;凡所征引,多为节录,悉本原文,不增一字,兼收并列,易于比对也。中编收录有关张鹏翮的敕诰、御书、谕祭文、家书、传略、行述等重要史料,这些史料大多是第一次面世,是学术界未曾注意或利用的,弥足珍贵,为进一步研究张鹏翮提供了基本史料。下编选录张鹏翮研究论文。这些论文,题材较为广泛,对张鹏翮作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不少文章材料扎实、阐证深切,关注学术前沿,汲取学术界最新成果,令人眼界洞开。但亦有些内容尚未涉足,或论述不够深刻,或一己之见、寸管窥天,尚祈方家郢政。
本书作为研究张鹏翮的第一本专集,虽然不够系统、深入,但毕竟打破了张鹏翮研究默默无闻的局面,但愿它能够对清史研究、巴蜀文化研究、张鹏翮及其家族研究起些推动作用。抛出一块砖,时贤来哲以此为起点,广肆搜寻,集四海公私弆藏张鹏翮资料于一堂,企予望之,虔而祝之。
胡传淮

2011年8月8日


《张鹏翮研究》目录

《蓬溪文献丛书》总序…………………………………………………温勉双()
序言………………………………………………………………………赵伯陶()
前言………………………………………………………………………胡传淮()

上编   年 谱

张鹏翮世系………………………………………………………………胡传淮()
张鹏翮年谱………………………………………………………………胡传淮()

中编   史 料

诰敕御书………………………………………………………………………()
文端公家书………………………………………………………清•张鹏翮()
通奉公行述………………………………………………………清•张勤望()
罗太夫人行述……………………………………………………清•张勤望()
岳太恭人行略……………………………………………………清•张勤望()
五房六宰相………………………………………………………清•梁恭辰()
宰辅世家记………………………………………………………清•梁恭辰()
张文端公传………………………………………………………清•彭端淑()
张文端公事略……………………………………………………清•李元度()
张鹏翮列传 ………………………………………………………《清史稿》()
张鹏翮世传…………………………………………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
张鹏翮传…………………………………………………民国本《遂宁县志》()
张鹏翮……………………………………………………………………王永谦()
张鹏翮传…………………………………………………………………薛瑞录()

下编   论 文

张鹏翮“文华殿大学士”考 …………………………………………薛瑞录()
清代蜀中显赫人物张鹏翮……………………………………………吴次名()
为张鹏翮的人品与文品一辩…………………………………………李朝正()
张鹏翮出任河东盐运使考论………………………………蔡东洲  唐金文()
张鹏翮兴文教思想述论………………………………………………唐金文()
张鹏翮与教育和科举结缘……………………………………………李朝正()
张鹏翮“怀冰雪堂”考述……………………………………………唐金文()
张鹏翮著述总目………………………………………………………胡云柯()
《张鹏翮诗选》序言…………………………………………………朱则杰()
《张鹏翮诗选》后记…………………………………………………胡传淮()
《家规辑要》作者及内容考析………………………………………唐金文()
刍议张鹏翮的书法……………………………………………………李朝正()
张鹏翮研究资料知见录………………………………………………李朝正()
历史文化名人遗迹保护与开发对策
——以清朝张鹏翮遗迹为例……………………………………唐金文()
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鹏翮墓祠考察记………………………………胡传淮()

主编简介:

胡传淮,生于1964年,四川蓬溪人,文学硕士。现为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出版专著有《张问陶年谱》《王灼集校辑》《大英风物志》《张鹏翮诗选》《张问安诗选》《烬余录注》《清代蜀中第一家:黑柏沟张氏家族》等,编著出版了《船山诗草全注》《蓬溪诗存》《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张问陶研究文集》《蓬溪文史资料精选》《蓬溪家谱序跋集》等。已在《社会科学研究》《红楼梦学刊》《中国韵文学刊》《苏州大学学报》《收藏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2-02
残篇寻旧梦   今朝圆美梦
残篇寻旧梦 今朝圆美梦
——蓬溪县政协常委胡传淮履职故事

梁生伟  黄继成

近闻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胡传淮淡泊自甘,寂寞自守,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委员作用,征编文史资料,质量上乘,勤治地方古典文献学,成果丰硕,受到学界关注,于是记者慕名驱车前往采访。
3月30日,记者在蓬溪县见到胡传淮。刚见面,文质彬彬的他给记者留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老夫子印象。在县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办公室,胡传淮介绍起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让记者不禁肃然起敬。他的学术成果,有史有论有文史资料汇编,尽都是艰苦繁琐,需要功力的“劳作”。计有《张问陶年谱》、《船山诗草全注》(胡传淮第一副主编)、《王灼著述中的遂宁地名考释》(与成镜深合撰)等专著论文30余种,约500万言。在谈到治学方法时,有个细节令记者惊奇,胡传淮说,为了深刻理解、贯通原始材料,他采取抄录的办法,十几年间抄录了《历代射洪县志汇编》《遂宁张氏族谱》《清诗纪事》等古籍10余部,约200万字,写坏钢笔10余支,足见其用功之勤,投入之深。胡传淮特别提到令他最感欣慰的一件事,他用力最多的研究对象是清代遂宁籍大文人张问陶。在清代,我省文人能以诗书见长入选《清史稿》文苑传的仅此一人,由于过去多种因素的干扰,一些文学史对张问陶竟略而不谈。几经努力,《张问陶年谱》终于被省社科院列为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清史编纂委员致函说,《张问陶年谱》对新修《清史》中“张问陶传”的撰写有重要作用。
记者向胡传淮请教,“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如此勤奋?”胡传淮爽快回答:“是兴趣、信念和责任使然。”他告诉记者:“我天生性情趋于此道,自幼耳听遗老逸闻,目见先贤遗迹,总是景仰不已,由此萌发为乡土文化存史的宏愿。最值得一提的是,县政协机关为发挥我的专长,专门安排我到文史委工作,这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莫大便利,我唯有尽心履职,多出成果,才能不辜负县政协领导和各位同仁对我的期望和关照,这些因素就是推动我不断奋进的原动力。”陪同记者前往的蓬溪县政协秘书长唐惠评价说:“胡传淮长期从事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成果丰硕,使蓬溪县政协的文史工作走在遂宁市前列,在我省文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功不可没。”

【原载】2011年4月16日《四川政协报》第一版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2-02
《张问陶诗歌菁华录》序
《张问陶诗歌菁华录》序

胡传淮

清代文治之盛,莫如乾嘉两朝,人物阜繁,群星耀空。观《乾嘉诗坛点将录》中所载,皆一时俊雅之才。张问陶崛起其中,如云中白鹤,与袁枚、赵翼鼎立,乃有清一代第一流之诗人、诗学理论家和书画大师。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四川遂宁县(今属遂宁市)人,清初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玄孙。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五十五年(179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嘉庆十年(1805),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十四年(1809),改吏部验封司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辞官。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申时,病逝于苏州山塘街青山桥寓所。逾年归葬蜀中遂宁两河口祖茔(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张问陶年谱》等文献。
船山天才踔厉,文采风流,四海骚人,靡不倾仰。
乾嘉诗坛盟主袁枚最推崇的清代诗人是张船山,张与袁枚交往,系由洪亮吉引荐。袁枚在给洪氏书中云:“吾年近八十可以死,所以不死者,以足下所云张君诗未见耳!”袁枚读了船山诗后,认为船山之诗,“沉郁空灵,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又赞张氏为“倚天拔地之才”,并视其为“八十衰翁生平第一知己”,对船山可谓推崇最至。
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云:“张检讨诗,如骐骥就道,顾视不凡。”《题张同年问陶诗卷》云:“我狂可百樽,君捷亦千首。谪仙和仲并庶几,若说今人已无偶。”洪氏认为:张船山可与李白(谪仙)、苏轼(和仲)媲美,他们是古代巴蜀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三位诗人。船山在诗书画三方面的成就,远超蜀中清代李调元、明代杨慎,直追宋代苏东坡,故后世将苏轼、张问陶并称为“苏张”。
清代著名学者吴锡麒《哭张船山》云:“如此惊才仅中寿,问天何苦更生才?”“余在都下,与张船山侍御为莫逆交。读其诗,如龙跳虎卧,令人色然而骇。船山雄于诗者也。”其《寄张船山》云:“大集为必传之作,魁奇排奡,横绝古今。”说明船山诗雄直刚健,大气豪放。
     清代著名蒙古族汉文诗人法式善在《拜东坡生辰,船山画公像》中赞船山“峨眉秀色钟吾友,诗画当今无对手。”李鼎元云:“船山阮籍流,天才自雄放。脱略同辈中,别具清狂状。”杨芳灿《积雨柬张船山检讨》云:“君昨示我诗,旷代惊奇才。”王芑孙赞船山云:“同年张检讨,诗才世莫敌。”从中可以概见船山时望之高、成就之大。
清代状元石韫玉《船山以诗见遗,奉答四绝》云:“遂宁太史以诗鸣,小草何曾换旧名”;“醉中骑马长安市,错被人呼李谪仙”;“冰雪聪明铁石心,诗名远播到鸡林。”其《悼船山同年》云:“灵运生天竟我先,空传诗卷五千篇。”说明船山天才雄放,照映四国,价重鸡林。
   清代诗人朱文治《书船山纪年诗后》云:“满纸飞腾墨彩新,谁知作者性情真?寻常字亦饶生气,忠孝诗难索解人。一代风骚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随园毕竟耽游戏,不及东川老史臣。”朱氏认为船山诗歌超过了创作有游戏之嫌的袁枚。
  著名诗人吴嵩梁《香苏山馆全集•诗话》卷二云:“(张船山)七律尤妙,述怀叙事,沉透能到十分,吐属生新,音节悲壮。忽如猛将斫阵,忽如高士参禅,忽如舞女簪花,忽如仙人吹笛,别有一番悟境。五律亦多名句可采。”陈用光《喜晤张船山前辈》云:“画为写意高人笔,诗是登坛大将才。”陈文述《挽船山太守》云:“十年京洛问骚坛,第一才人压建安。自有诗名齐李杜,即论文望亦苏韩。”可想其才之横绝一时。
  清诗人乐钧《东窗杂诗和芙初》云:“近代诗歌推船山,醉吟不减李青莲。”李德扬《读船山诗题后》甚至说:“从无只字上荆州,李白还应让一头。不羡心花开万窍,端钦气骨重千秋。”查奕照《寿张船山五十》云:“政声海上三山颂,诗句吴中万口吟。”王祖昌《题张船山太史宝鸡县题壁诗后》云:“忍读新诗泪满缨,当朝史诗属先生”;“从今国史添清议,工部千秋有替人”。把船山与少陵齐称,是真正继承了老杜传统的大诗人。
     清人张维屏云:“船山诗生气涌出,生趣飞来。……至近体则极空灵,亦极沉郁,能刻入,亦能清超。大含名理,细阐物情,或论古激昂,或言情婉曲。或声大如钟镛,或味爽如菘韭,几欲于从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说明船山的诗歌与乾嘉时期的格调派、肌理派迥然不同,与性灵派亦大异,是一位独立的大家。
清代顾翰《船山诗草补遗序》云:“见其跋涉关河,崎岖戎马,欲歌欲泣,情见乎辞,以为太白、少陵复出也。”“其诗空灵缥缈,感慨跌荡,脱尽古人窠臼,自成一家,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洵乎天才亮特,非学力所能到也。”“先生之诗,不主故常,空诸依傍,句句出人之意外,语语入人之意中,心灵笔妙,为人所难及。”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云:“遂宁张船山,诗学太白、东坡而不袭其貌,袁、赵、蒋三家外,能拔戟自成一队,洵为豪杰之士。”说明船山诗歌,是惊世骇俗的大作;深受杜甫、李白影响,是天才型诗人。同时表明船山“空诸依傍”,独立于袁、赵、蒋三家之外,自成一队,别定门户,不依傍他人。
清代两江总督李宗羲《船山先生像赞》云:“峨眉毓秀,笃生英贤。有湖海气,结诗酒缘。至情至性,亦佛亦仙。披图一笑,如见生前。”可见船山既是诗仙也是酒神,其诗生气逼人。
清人李元度《张船山先生事略》云:“幼有异禀,工诗,有‘青莲再世’之目。其诗生气涌出,沉郁空灵,于从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其《宝鸡题壁》十八首,指陈军事,得老杜《诸将》之遗,传诵殆遍。国朝二百年来,蜀中诗人以船山为最。” 表明船山继承了杜诗的精髓,其诗问世以来就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清代学者孙桐生云船山:“所为诗,专主性灵,独出新意,如神龙变化,不可端倪。近体超妙清新,雅近义山。古体奔放奇横,颇近太白。卓然为本朝一大名家,不止冠冕西蜀也。”突出了船山的天才,说明船山诗歌重独创、出新意,感时伤世,悲壮沉郁,越义山而近太白、子美。
清末蜀人傅世洵在《论蜀诗绝句》中论船山:“弱冠闻君已出群,中年阅历老弥真。旁人漫哂无余味,三百年来见此人。”清末林思进论船山:“性灵空淡未容攀,后代讥评漫等闲。试问蜀中文苑里,百年谁复嗣船山?”傅诗强调蜀中文苑自明代杨慎以来、张船山之前三百多年,没有出现过张船山这样杰出的诗人;林诗则强调在张船山之后一百余年,蜀中未能出现可以继承媲美张船山的诗人。这一前一后的比较,就说明了船山为清代蜀中诗冠。清诗人、四川布政使杨揆在《四川通志》(嘉庆本)中云:“蜀中作者自杨慎以后,惟问陶能继之。”近人戴吉双《四川儒林文苑传》谓船山云:“固李太白、苏东坡、虞伯生、杨升庵之后一人也,诚蜀中亦大家矣。”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诗话》云:“船山弱冠工诗,空灵沉郁,独辟奇境,有清二百余年,蜀中诗人无出其右者。”均肯定船山是有清一代蜀中诗坛盟主、巴蜀诗人的一面旗帜。
船山才名遍海内外,其诗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在国外传播亦广,日本、朝鲜、琉球,争购其诗。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朝鲜学者朴齐家(今韩国首尔人)投诗船山:“曾闻世有文昌在,更道人间草圣传。珍重鸡林高纸价,新诗愿购若干篇。”船山和云:“性灵偶向诗中写,名字宁防海外传。从此不防焚剩草,郁陵岛上有遗篇。”朝鲜士人争相传抄,致使“朝鲜纸贵”。
总之,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射雕手,是实绩卓著、地位崇隆、影响深远的一代诗宗,亦是元明清三代巴蜀地区最有成就、最有影响、最有名气的大诗人、书画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太白少陵复出”。东坡之后,一人而已!
袁枚《答张船山太史》云:“仆平生不喜佛法,而独以‘因缘’二字信之最真。”我与四川宜宾学院罗应涛教授相交的“因缘”是共仰诗雄张问陶。我们相识于2000年10月,其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四川省遂宁市政府在船山故里遂宁市联合主办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我们均与会。会后,我在主编《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出版)和《张问陶研究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出版)等书时,常常向罗先生约稿、寻求资料,得到了先生大力支持。我们还一起参与了《船山诗草全注》(巴蜀书社2010年出版)的注释、统稿和审订工作。通过十余年的交往,对先生认识逐步加深,深感先生兴趣广,读书博,凡经史子集,靡不窥究。先生长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耕耘杏坛,赞化调元,治学严谨,孜孜不倦,如吐丝之蚕,如照人之烛。先生对船山十分敬仰,不趋时不媚俗的独立人格和清刚正气,坚忍执着、追求高远的治学精神和学人境界,亦可谓承继船山而来,有如一江清霁,光影照人,人与梅花一样清。先生主编有《巴蜀古文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诗游僰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巴蜀英才逐个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出版)等专著,赢得学界与读者的好评,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巴蜀文化和张问陶诗论研究专家。
张船山一生写诗5000余首,删存3000余首,今存《船山诗草》20卷、《补遗》6卷。二百余年来,许多学人从事船山诗歌的注释工作。同治九年(1870)席珍山馆刻印《船山诗注》二十卷,李岑注、江海清增注;民国二十二年(1933)陈氏铅印《增注船山诗草》四册八卷,李小山注;198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张问陶诗选注》,选诗170余首,赵云中、曹廷华、唐文光、李萱华、刘长贵选注;1986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船山诗选》,选诗418首,周宇澂选注;2010年巴蜀书社出版《船山诗草全注》,成镜深、胡传淮、罗应涛、彭静中、郭孝儒等10余人参与注释,约180万字,是船山诗歌的第一个全注本。
船山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新月异,走向繁荣。新的发现、新的成果不断出现。社会需要数量大、注释好、能体现研究新成果的船山诗歌选注本问世,以促进清代文学研究,弘扬巴蜀文化,发挥船山诗歌在当代的作用。有鉴于此,近年来,罗应涛先生“一片骚心无处著,安排笔砚注船山”,对船山诗作反复校读,一丝不苟,旁征博引,追本溯源,多方参证,考辨甚详,撰成《张问陶诗歌菁华录》一书。全书共选注诗歌688首,旨在以比较大的篇幅囊括船山诗各体式、各内容之精华,体现新的研究成果,以供广大高中以上文化读者阅读和研究之用。罗先生选诗精到,专以菁华为准;所选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力求选出能体现船山诗歌全貌的、优秀的、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以求对过去选本存在的弊端,加以拨正。过去不少学者认为:船山“诗学随园”、“诗主性灵”,是清代性灵诗派代表。所以,旧选本多偏重选取轻浅之作,而忽略了张诗中关心时务、关注民生、反映社会动乱和民众疾苦、风格沉郁顿挫、有似老杜风格的好诗。罗先生刻意将旧选本忽略了的内容厚重的诗歌选了出来,体现出船山诗歌内容、风格的多样性和更大的社会意义。清代以降,诗家皆赞誉船山五七言绝律,而对船山的古体诗评价不高,重视不够。但船山诗中,写民生疾苦、世上疮痍的,多为古体,如《临江叹》《击筑吟》《采桑女》《河北民》《壬子神女庙祭诗》等一大批诗歌,皆属于古风歌行。罗先生亦十分关注这部分诗作,入选较多。罗先生注释诗作,准确详尽、周密全面到位,贴近原作,对诗中所涉人物、本事、历史、地理、典故、生僻词语等等,均加以注解,绝无避闪腾挪。旧注本缺注、漏注之处,罗先生选注时,亦努力将问题一一解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者诗意。对过去一些注本中,注释错误者,予以更正;对跳过未注者,给予补注;对未发现其为典故者,重新另注;对虽已注、但未注到位者,进行详注;对注释过于简略、注如未注者,给与增注。故与过去几种注本相比,《张问陶诗歌菁华录》后出转精,质量甚高,远超旧选。以先生之情注船山,可谓异代而知音;以先生之学注船山,可望探骊而得珠。捧读之余,只有感叹:“船山诗注足千秋”!
先生稿成,即将付梓,命余作序。余识见不高,才乏倚马,然仰先生之德,却之不恭,乃不揣谫陋,勉书一鳞半爪之心得,呈献先生,敢云序耶?
辛卯季春胡传淮识于蜀北蓬溪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02-02
雅词清音润桃李,文中盛开诗教花
雅词清音润桃李,文中盛开诗教花
——序《文井中学诗联教育读本》

胡传淮

中国是诗歌王国,中华民族是酷爱诗歌的民族,中华诗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直到当代,历时三千余年,诗海浩瀚,诗潮迭起,诗情浓郁,诗韵连绵,诗星灿烂。诗人们承前启后,薪尽火传,创作出了举世公认、无与伦比的辉煌诗篇。这些作品反映了历史的面貌,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是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传统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内核。作为泱泱诗歌大国,国人一向重视诗歌的教育作用。李白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挚于友谊;杜甫诗:“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谦虚礼让;元稹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纯真爱情;刘禹锡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求真远志;杜荀鹤诗:“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珍惜光阴;杨敬之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尊贤尚能;黄蘖禅师诗:“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进德修身;程颐诗:“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节操正气;孔平仲诗:“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勤劳朴实;陆游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勤学勉行;于谦诗:“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廉洁奉公;张问陶诗:“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功纯始自然。”勤学苦练;谭嗣同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爱国忧民。这些就是艺术再现的民族精神。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直至鲁迅、毛泽东,他们的诗作,名垂汗青,万古流芳,永照后人,推动了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营养。
革开放以来,传统诗联如“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目前,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就超过万人;遍布各地的诗词组织、诗刊、诗报数以千计;诗词创作队伍约有几十万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增加了传统诗文;中华诗词作为当代先进文化之一,在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进程中能作出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大雅扶轮,存亡继绝,诗教的化雨春风正在中华大地吹拂。
古镇文井,地处蓬北;唐名石洞,清改文井;山清水秀,民风淳厚;人文蔚起,代有明贤;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文井中学,犹足称杰。近年来,文井中学创建四川省遂宁市第二批诗联特色学校,广泛开展“诗联进校园,诗联强素质,诗联育新人”活动,创办高峰诗社,出版诗报,举办培训班,组织诗赛,指导创作,使古老的文井诗乡,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今年暑期,文井中学夏禄平校长组织该校教师李斌、岳磊、王勇、张豪等,结合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从历代优秀诗联中精选编成《文井中学诗联教育读本》,共分三册,即《花绽千枝永飘红》、《花开四季别样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为该校七、八、九年级学生的诗教读本。
三册读本,既有诗联作品,又有诗联常识。资料丰富,选择精准,内容完备,各有侧重。
《花绽千枝永飘红》,按诗词题材分类,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古韵悠悠润心田,学生们可从中受到祖国传统诗联的熏陶。敬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慕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愁李煜“剪不断,理还乱”;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醉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花开四季别样红》,以诗歌流派分类,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诗词是清泉,荡涤着心灵的尘埃;诗词是甘露,滋润着求知的心田。开展诗词鉴赏活动,增强学生的诗词鉴赏兴趣,提高诗词创作水平,是诗词进校园的重点和基础。倘佯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学生们随浪漫李白梦游天姥,追豪放苏轼放歌赤壁,想现实杜甫抒发忧国情怀,忆凄凉屈子汩罗江之惆怅,陪忧伤李清照独上兰舟,望悲壮陆放翁指点江山。品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落寂;揣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凉无奈;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狂歌;追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悲壮磅礴;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戚;赞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这无不显示中华诗词的无穷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按照体裁分类,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要达到好的诗教效果,必须依赖吟诵、鉴赏、创作的多种手段才能得以实现。通过创作,能将理想、情感融入血液、化入头脑、铸入灵魂,尤其是中学生,正是诗心激动、诗情炽热、诗智开放的黄金时代,更应该提倡诗词写作。让学生各显其能,各显其长,各投所好,人人参与,人人获益。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诗联进校园,广泛地开展学习诗联的活动,势必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陶冶情感,净化心灵,活跃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我深信,这套《读本》一定会成为众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了解祖国文化的壮丽、繁荣,提高他们的古典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腹有诗书气自华,满园桃李绽山花。争创诗联特色学校,文井中学定会出现“人人诵读,遍地诗声,弦歌不辍”的局面。
诗联进校园,是国家的号召,是文明的希望,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巍巍殿堂,是经济建设的孪生姊妹,是繁荣富强的咽喉桥梁,是先辈辛勤浇灌催绿了一片贫瘠的荒滩,是智者妙手点化播下的一颗希望的种子。诗联进校园,像初生的婴儿,像灿烂的曙光,像阳春之曲,像涓流弹唱。这是人文的进步,这是理想的启航,这是文明的传递,这是历史的荣光!愿教师们,播恩植慧,泽及学子;愿孩子们,崇师友贤,德正品方;愿前辈的足迹如长庚北斗;愿我们的奋斗托起朝阳;愿诗联进校园吹响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号角;愿诗脉绵长的文井中学,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2011年9月1日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2-02-02
蓬溪新修《邓氏族谱》总序
蓬溪新修《邓氏族谱》总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我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云:“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族谱乃一家之史,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厦三大支柱。
中华邓氏,出自子姓;源远流长,殷商赐姓;系承曼氏,国建西周;望出南阳,侯封东汉。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国,遂以邓为氏。邓曼,字德阳,殷商邓国开国邓侯,邓姓一世祖。邓禹(2—58),字仲华,东汉开国勋臣、首任宰相,南阳郡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是继邓氏一世祖邓曼之后的邓氏第四十七世祖。邓禹共有十三个儿子,都政绩卓著,且均受皇封,因其十三个儿子分散各地,后裔遂遍天下。东汉南阳邓氏家族的显赫,成为邓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章,并为邓氏后人引以为自豪。此支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郡望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南阳世系的意思。
谈历史,稽人物,邓氏何等英雄;说姓氏,查宗谱,邓姓何等风云。千百年来,邓氏子孙秉承开基始祖之遗风,奋发向上,历久而不衰。或以勋名著,或以高节称,或以理学传,或以艺文鸣,代有贤哲,辈见英豪,辉耀史籍。自黄帝至商汤王,子姓祖代传十七,君临天下三十一;自邓曼封邓国邑,曼姓历经十九世,子孙世袭国君位;自吾离临邓国君,开国而有功。邓禹辅政廉明,名播四海;邓小平治国有功,威震五湖。源远流长的邓姓发展史,恰似一部恢宏壮阔的画卷。
今日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以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邓姓自殷商产生以来,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真可谓一本千枝、千枝万脉。邓氏后裔遍及海内外,人数约700万,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根据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邓姓人数在中华百家大姓中位列第34位。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根据最新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邓姓在当今中国的姓氏中排在第29位。邓姓已成为汉族大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明末清初,四川人民遭受了今人难以想象的大战乱、大灾难,人口锐减,田土荒芜,蜀山尽碧。据清道光本《蓬溪县志》记载:清顺治三年(1646),蓬溪县城居民仅存数十户,全县残存人口仅300多人;老虎竟白日出游。其凋残之甚,可想而知。鉴于四川地广人稀,急待垦殖,清政府组织邻近四川的湖广等省移民入川,掀起了“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活动。许多邓姓人氏亦在这次大移民运动中迁徙至蜀中各地。其中,原籍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的邓禹47世孙邓天钧的后裔邓之约、邓之达、邓之学等人,于清康熙中后期先后迁蜀,落籍于潼川府之蓬溪县。邓天钧一支后裔,是当今蓬溪邓氏一个大支派,主要分布在蓬溪县明月镇、天福镇以及鸣凤镇的楠木沟、赤城镇的周家店、吉祥镇的杨家沟等地,后裔已逾万人。
邓君尚培,邓天均22世孙,中学高级教师,知多识广,高标望赤城之霞,神采驰千里之骥,笔端绚七彩之花,志在修谱,老当益壮。由邓尚裕、邓元修等先生牵头,邓君尚培主笔,得合族父老鼎力相助,修谱告成。此谱收录了分布在蓬溪县境内20多个聚居地的邓天钧之后裔,并征集了当代蓬溪邓氏知名人士的家世。且将20余支蓬溪邓氏的入川时间、出发地、各支始迁祖及落业点和入川后的分布等情况,记载入谱,为蓬溪邓氏后裔他年续谱架设了桥梁。
斯谱后出转精,结构严谨,史料详实,内容丰富,脉络贯通,图文并茂。喜邓林绽奇葩,庆云台结硕果。赞曰:
吾蓬邓氏,来自湖南;根深叶茂,三百余年;箕裘在绍,后裔昌繁。
开枝发叶,家声显扬;成家立业,子孙满堂;代传十一,世代吉祥。
孝悌传家,睦族和邻;仁爱为怀,以德施行;福禄兴盛,裔逾万人。
建国以降,人才辈出;高中大学,地方望族;文官武将,功勋卓著。
神州海外,各显神通;敬宗收族,不忘祖功;爱岗敬业,振慰先宗。
邓林春回,奋发图强;族俗淳朴,民风优良;崇德向学,化育栋梁。
大道之行,讲信修睦;国强民富,岂能忘祖?家族之兴,有赖修谱。
炎黄子孙,溯本寻源;纪念先贤,慎终追远;嘉谱告成,特赠弁言。

辛卯菊秋胡传淮识于蜀北赤城

(作者系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2-02-02
《蓬溪家谱序跋集》(清民卷)前言
《蓬溪家谱序跋集》(清民卷)前言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源远流长,追索端绪,较方志、正史更为久远。家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大厦中的三大支柱。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有传承文化、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作用。蓬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移民大县,家谱资料丰富,热心人士众多,家族文化研究已有基础。为了发掘家谱文化宝藏,研究蓬溪移民史,弘扬地方文化,延续蓬溪文脉,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蓬溪县政协于2009年5月成立了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聘请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陈世松、蓬溪县政协主席温勉双、副主席杜尧为中心顾问,蓬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胡传淮为中心主任,岳朝培、王登杰、薛恒渊、温良智等80余人为中心研究员。
蓬溪家谱收藏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一是征集、收藏和研究蓬溪家谱,开展移民和家族文化研究。二是宣传、研究以清代贤相张鹏翮、大诗人张问陶家族为首的蓬溪“家族文化”。三是编辑出版“蓬溪文献丛书”,现已出版了《张问陶研究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出版)、《烬余录注》(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出版)、《张鹏翮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出版)、《蓬溪文史资料精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出版)、《蓬溪姓氏备征》(第一辑),今后还将陆续编辑出版《蓬溪姓氏备征》(第二辑)、《清代蜀中第一家:黑柏沟张氏家族》、《赤城春秋》、《蓬溪家谱碑传集》等专著。
   家谱序跋,是每部家谱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包括旧序、新序、本族人写的序及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家谱序跋内容丰富,它包含了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修谱人员构成、家族历史渊源、家族迁徙经过、郡望、历次修谱情况及谱学理论等。因历次修谱的序跋大都完整地保存在新谱中,故有些家谱的这部分分量很大。如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序文部分载有:清雍正三年(1725)张鹏翮撰《原序》、嘉庆十二年(1807)张问安撰《原序》、光绪九年(1883)张知雄撰《重修张氏族谱序》、民国十三年(1924)张崇阶撰《重修张氏族谱序》以及《原系》、《异派同源考》等。因此,序跋是我们了解该家族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是历史研究尤其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可补方志、正史之不足。有鉴于此,我们从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保存的百余部家谱中,选录序跋150余篇、20余万字,编成《蓬溪家谱序跋集》清民卷和当代卷各一册出版,以供广大读者、研究者使用。《清民卷》选录清代和民国蓬溪家谱序跋67篇,为了方便阅读,我们对每篇序跋中难解之字词、典故、人名、地名等作了夹注,为了便于区别正文与注文,注文放在括号内,用正楷字体表示;同时,对每篇序跋还作了简析。因时间仓促,资料有限,加之编者识见不高,挂一漏万之处难免,敬祈方家郢政。
   本书编辑付印,得到了蓬溪县政协领导、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县政协温勉双主席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书稿字斟句酌修改补充;河北省邱县文联党支部书记、刘大观研究会会长邵福亮先生、邱县清江诗社社长李桂生先生、四川蓬溪县明月中学邓尚培先生加盟参与本书编校工作,为本书增色良多。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胡传淮

                                   二〇一一年八月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2-02-02
《芝溪集》前言
《芝溪集》前言

胡传淮

我热爱故乡,酷爱文史,尤致力于巴蜀文化、蜀中乡邦文献的宣传、整理与研究。为了把中华文化的研究向纵深拓展,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有必要把审视的目光由其总体向各地域的乡邦文化推进。因为中华文化是由多个地域文化相互接触、影响和交融而成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华文化,就必须了解地域文化,这是起步之地。若连地域文化都不了解,又怎见得是了解了中华文化?因此,探索地域文化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史是非常重要的。
蜀中遂宁,位于四川盆地腹部,是川中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乃巴蜀第一奥区,传统文化根基殷实丰厚。仅明清两代就出了席书、吕大器和张鹏翮三位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在政界颇有影响。历史文化名人更多:有开唐代诗风的陈子昂;有宋代学者王灼;有明代著名女诗人、散曲家黄峨:有清代著名诗人、蜀中诗冠张船山:还有唐代神僧德诚、宋代高僧重显、高道刘安胜、元代学者谢端、明代诗书画家吕潜、清代语言学家李实、诗人张问安等先贤,为繁荣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为此深感自豪!
为了学习、征集、整理与研究蜀中尤其是遂宁古代文献和历代文化名人,十余年来,我极少出远门,很少应酬,几乎没有节假日,全把精力投入到读书和写作上,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四川地方文献,我大都认真学习过。如清代《四川通志》《潼川府志》《锦里新编》《遂宁县志》《蓬溪县志》《南充县志》《射洪县志》《三台县志》《潼南县志》等数十部川中地方志,我都或购买、或抄录过:巴蜀历代诗文总集、别集,尤其是遂宁历代乡贤之诗文集,如唐代陈子昂《陈伯玉集》、德诚《拨棹歌》;宋代王灼《碧鸡漫志》《糖霜谱》《颐堂先生文集》、杨甲《棣华馆小集》、重显《颂古百则》《瀑布集》《祖英集》、刘安胜《文昌大洞仙经》;明代黄峨《杨夫人乐府词余》、吕大器《东川诗集》、吕潜《怀归草堂诗集》《守闲堂诗集》《课耕楼诗集》;清代李实《蜀语》、张鹏翮《张文端公全集》、张问陶《船山诗草》《船山诗草补遗》《船山诗草选》、张问安《亥白诗草》、张问彤《饮杜诗集》《饮杜文集》、陈慧殊《香远斋稿》、杨继端《古雪集》、张崇阶《遂宁张氏族谱》等数十部乡邦文献,我都仔细研读过,有的还复印或抄录备查。其他有关乡邦的正史、方志、野史、家谱、政书、档案、报刊、日记、回忆录、文史资料、县志资料、文物、碑记等等,也涉猎颇广。
通过博览,使我受益良多。平时研究所得,积累所至,围绕地域文化这个中心,或论文,或随笔,不拘体裁,源源不断地写了出来。从1991年迄今12年来,我出版了专著11部(其中3部为公开出版,8部为内部刊印),编辑和主编了书籍20部,参加撰写著作5部;在《文学遗产》《社会科学研究》《红楼梦学刊》《中国韵文学刊》《川北教育学院学报》《盐城师专学报》《巴蜀史志》《江海诗词》《剑南文学》《川中文学》《少年文史报》《中华读书报》《四川日报》《遂宁日报》《蓬溪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文史随笔、札记、散文、诗词、小说等200余篇。在研究清代著名诗人张船山及其家族诗人方面,用力尤多,编著有《张问陶年谱》、《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执行副主编)、《船山诗草全注》(副主编)、《张问安诗选》《张鹏翮诗选》等。我的研究成果还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和高度评价,专著多次荣获遂宁市哲学社会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被遂宁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推选为副会长,被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张船山研究会聘为学术顾问。在寂寞而艰辛的跋涉中,在学术界同行和广大读者中,我赢得了许许多多知音!
不少领导、朋友都建议我将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汇集成册出版,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因此,我深受鼓舞,说明在世风浮燥的今天,还有人愿意看这类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玩艺儿,社会还需要它。于是,我从过去发表过的文章、诗词中选出了部分较有特色、影响较大的作品,30余万字,包括论文、随笔等文80篇、诗词楹联38件,付梓问世,奉献给社会,也算是我在年近不惑时对自己以往学习、研究中的心得,作一次小结吧。
蓬溪县城东边,有一条美丽的小溪,名叫洗芝溪,又名芝溪,是蓬溪河的支流,也是蓬溪的象征。清代嘉庆本《四川通志》载;“洗芝溪,在县东二里,水入涪江。”小小芝溪水,芳名四海传。其涓涓清泉,注入江、流入长江,最后汇入汪洋大海!因我这些文章、诗词大都是写的故乡人、故乡事、故乡历史、故乡风物、故乡文化、故乡传说……,并且都是在故乡芝溪畔写成的,故名之曰《芝溪集》。
拙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集》,共收论文、随笔等80篇,大致以类相从,分为七组。
第一组:收入研究张船山、张氏家族诗人、《张氏族谱》的论析、考辨文章16篇。其中有的论文,颇得学界同行关注。
第二组:收入介绍遂宁市从唐代到民国期间涌现出来的政治家、诗人、学者、翻译家等著名人物的文章16篇。这些文章,大都在史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三组:收入介绍从唐代至今有关高僧、高道生平成就的文章6篇。除贯休一人外,其余5人都是遂宁市籍人。
第四组:收入介绍历代外籍名人在遂宁市留下的遗踪、事迹的文章21篇。通过这些文章,可以看出外地文化与遂宁文化的交流、影响。
第五组:收入介绍、论述遂宁文化、文物、风物等方面的文章10篇。
第六组:收入从不同角度对遂宁市所辖区县的建置沿革、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问题进行介绍、考辨和校正的文章9篇。
第七组;收入有关建议和经验交流文章2篇。
每组文章,均按照内容而不是发表的先后顺序编排,以便读者阅读。其中,已发表过的文章,一般都保持原貌,并注明发表时间、报刊。
第二部分为《诗集》,共收诗词联38件。其中诗23首,词5阕,联10副。
第三部分为《附录》,共10篇文章。这些年来,一些师友为我的著作写过多篇序和书评,或纷纷来函评论,对我的一得之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根据友人的建议,我从中选出、辑录一些文章、评说,一并列为附录。重读这些序言、评说,我又一次深深感到莫大的激励和鞭策。
拙著付印,得到了书法家欧阳福先生封面题签、画家杜伦德先生封面设计,得到了刘受益先生、薛正顺先生精心校对,得到了吕历、汤曙东、廖凯荣、杨培元、陈伟、苏知海、邓家源、张科等先生热情支持。在这里,我谨向长期关心、鼓励我的师友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在巴蜀文化,特别是遂宁地域文化研究中,我奉献了绵薄之力,取得了一些成绩。宣传、弘扬巴蜀文化,是蜀人尤其是文化人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为了推动巴蜀文化、乡邦文献研究向纵深发展,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将继续努力,努力,再努力!
今天,我怀着虔敬的心情,把这本《芝溪集》奉献给研究巴蜀文化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诚然,一如荷花出水有高有低,我没有奢望这本小集子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但我确信,读者将开卷有益。不妥之处,恳请方家赐教。
二零零三年六月

《芝溪集》,胡传淮著,2003年8月遂宁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印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