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总序等
《世界胡氏通谱》总谱首卷
原载:胡氏宗亲网(
http://www.hszqw.com.cn)
《世界胡氏通谱》首卷总序 在中华文明厚重的土地上,孕育了灿若星辰、蔚为大观的文化风景。在这道风景线中,谱牒文化则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引人注目。
谱牒之学盛自魏晋,迄李唐而愈重,至赵宋而立范式。在先有官修之宗谱,继而有私修之家乘。百家姓氏,各擅其胜。一代又一代,赓续嬗递,层累迭作,形成了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的家谱资源。这不仅为各姓氏家族的后代提供了寻根认祖极为便捷的路线图,更为人们研究社会历史、研究制度文化留下了一份无可替代的文献资料。我们在检阅存世的二百余种胡氏家族谱时,对上述家谱之功能作用和历史文化意义,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各地区、各支系的家谱,对其源流世系的记载,多有讹误桀谬之处;对其所谓“门第阀阅,推毂一方”的描述,多有张冠李戴之嫌。如明经胡氏李改胡之说。根据史料和今人考证,所谓李改胡的说法是有争议的。众所周知,发源于安徽婺源考水(现属江西)的明经胡氏,是新安(徽州)胡氏名族园中的一枝奇葩。它因历史上出了以研究《易经》著称于世的“七哲”及近代诞生了胡开文、胡雪岩和胡适等名贤而名满天下,与安徽新安其他名族大姓一样,新安的明经胡氏也是以始祖胡昌翼(904---999) 的学衔——后唐同光三年(925) 的明经科进士冠称氏族的。旧式家谱的价值和问题,同在人们认知和认同范围之内。所以,早在五年之前,江西九江周边的胡氏宗亲,即动议倡修一部全国性的胡氏通谱。旨在联疏为亲,集涣为萃,明本源,辨异同,祖有所继,族有所统。其上将不至于忘本,其下将不至于途人。于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一个“族众而情亲,人繁而志一”的美好愿景。团结海内外胡氏宗亲,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于是就有了这部通谱。此谱先定名于《中华胡姓通谱》,后又更名为《世界胡氏通谱》。这一名称的变更,足见胡氏人眼界之旷远,心胸之阔大。
胡姓肇自帝胄舜裔。至于胡氏何时得姓,尊谁为祖,家乘谱牒说法颇多。一种较为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周武王克商,举继绝世,觅舜帝之裔,得妫满而封于陈,后谥胡公,子孙以谥为姓。自汉唐以来,绝大多数均以满公为一世祖。本谱采用此说以立世系。
从发祥地陈国国都宛丘出发,胡氏宗族开始了3000多年的漫长的历史征途。胡公满其后迁徙流播,生齿渐繁,星居分野,形成了多个祖居地和诸多支派世系。征途上的历史足印历历可见。
宛丘,即今之河南淮阳,乃胡氏得姓之地。满公及其子嗣裔孙在这里传国二十四代,嫡系绵延二十世。宛丘无疑是胡姓最早的祖居地之一。至楚灭陈,子孙避乱匿迹,远走他乡,山东、陕西、甘肃、四川临邛便成胡姓首迁之地。后又有河东成为早期胡氏休养生息的家园。此为秦汉时期胡氏流布之大端。
诚如唐代名相魏徵《胡氏世谱·序》所言:“胡氏之系, 自秦以上,不可得,而考自汉以下,乃颇可著。”汉以后,胡氏分支迁播,其后世子孙蔓延于天下。北方安定胡氏成为显赫荣盛的世家旺族。安定为十县之郡,地属今之甘肃、宁夏交界之处。从汉大中大夫胡(高早成)始,其后人文蔚起,累叶传芳,世称安定郡望。安定胡氏盛极于魏晋南北朝三百四十余年,《三国志》、《魏书》、《晋书》、《北史》等正史均有记载。其影响至于今日。与安定胡氏胼手胝足的是清华胡氏。分别是满公后二十七世胡(高早成)以及其兄胡(王秀)的支系。清华从胡(王秀)分支而下,其始迁之祖,以文德武功名世,遂成世家大族。清华在今之江西婺源一带。从胡刚为始祖的南郡胡氏,亦于汉时跻身于名门世家。南郡地属今之湖北监利。汉平帝时,胡刚愤于王莽篡政,挂冠不仕,举家卜居南郡华容。南郡胡氏世家由是而兴。传至胡广一脉,更是家声大振。胡广,字伯始。史载其履职于司空、司徒、太尉、太傅,在朝五十余年,“五作卿士,七蹈相位”,不仅在胡姓发展史上,即便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政治家。还有一大支系在此尤值一提,这就是泄传派。平民谱系泄传派得以流传,西汉平民胡志刚功莫大焉!其所创编之本人以上七世世系,详述一世祖泄传之生平事迹,传至东汉,再传至唐代,其资料相当完备,为后世了解这一派系提供有力的证据。
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奔涌到南朝刘宋时期,胡氏宗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有胡藩者,肇基豫章,发派华林,成为江右著名望族。豫章华林,地属江西,与安定胡氏南北呼应。华林胡氏是安定其下一个重要支派,后裔遍布域中,赣、皖、苏、浙、川、闽、滇、黔、鲁、豫,两湖、两广,均有其聚居之地。大宗小支,世系纷繁。据资料统计,华林胡氏人丁之兴旺为各派之最,几乎占去全国胡姓人口之半。
至两宋,江、浙、闽、赣、湘、鄂胡氏聚族而居,出现了一大批世家望族,诸如晋陵胡氏、崇陵胡氏、庐陵胡氏、监利胡氏、五云胡氏、皇慕胡氏等。这些氏族中的代表人物,或以教育名家,或以学术出类,或为政坛领袖、或为儒道楷模。堪称精英荟萃,盛极一时。
元明清交替之际,战乱频仍,加速了胡姓氏族的流布,特别是在“江西填湖广”、“两广填四川”移民过程中,内地胡姓人口大量流入周边地区,甚至远徙云贵。这些辗转迁徙、拓荒创业的先祖们,为胡姓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胡姓之裔,历朝历代而杂处繁衍,支派支系几何,未可殚述。在胡氏的大家族中有异姓改胡姓,也有少数民族胡姓。至于少数民族的胡姓,则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契丹、鲜卑、普米、高车、满、瑶、苗、彝等都有胡姓的存在。如契丹本来只有耶律和萧氏二姓,但有意思的是,契丹胡姓却产生较早。辽代著名画家胡环、胡虔父子就是契丹人。又如瑶族主要有十二大姓,胡姓就被列入其中。今天的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仍有不少瑶族胡姓后裔。
近代以降,胡姓繁衍生息的空间更加广阔。更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内陆走向海外,从中国走向世界。几乎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寻找到胡姓族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实的足迹。
3000多年来,胡姓子孙文绅武胄,在在有之,前仆后继,彬彬相望。
两汉时期,胡姓初显。一批出其类拔其萃的优秀人物,以其文治武功而载入史册。平民教育家胡安,精研古代哲学,通晓阴阳历算,聚徒授经于白鹤山,号称“天下第一文才”的司马相如便是其高足。布衣书法家胡昭,其影响从临邛达于河东。为官者,有渭城令胡建,一生清廉,刚直不阿,治有政声;更有汉文恭公胡广,凭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政治技巧,历仕六朝,位高权重,享誉天下。赢得时人“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的好评。
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定胡氏达于鼎盛。十有九族,衣冠华伟,封侯拜相,朝野同钦。胡质、胡威父子,虽为高官,却忧国忘私,家无余财,清畏人知。胡遵才兼文武,世居藩镇,生有六子,个个成器,人人出息。其中胡奋尤为特出。胡奋曾随司马懿远征辽东,战功赫赫,深受倚重。与此同时,东吴有胡综,为孙权之权谋亲信。蜀汉有胡潜,为礼学博士。此一时期,还有仪同三司、雅尚清俭的胡国珍,以战功封侯的华林始祖壮侯胡藩。此类人物,不可胜数,无怪乎再三再四为胡氏家族作序的朱熹,在其序言中这样评价宋以前的胡姓人物:“仕于时者,多忠孝仁义之泽;德于乡者,有诗书礼乐之懿。”信载斯言!
两宋年间,胡姓巨儒名臣接踵而出。 “安定先生”胡瑗,是北宋时期极负盛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胡瑗以苏湖书院为基地,贯彻其办学宗旨。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他强调学校要培养“明体达用”的人才;他认为, “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教师应当身体力行,表率在先;他倡导“沉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犹如“泰山特屹于诸峰”,无出其右者。以大儒胡安国为代表的崇安胡氏,南宋初,避地湖湘,三代奋起,办教育,会创“湖湘学派”,成为无与伦比的教育世家和学术世家,“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即发端于此。朱熹、吕祖谦、张栻这样的哲学、文学大家,皆出于胡氏门下。
宋高宗年间资政殿学士胡铨,以“霜雪争严,日月争光”的气概,上章乞斩奸臣秦桧、王伦等,其英风正气,凛然气动。胡铨忠节甲天下,声名留后世。宋代,在浙江有一位地方官员,他就是为人果敢有才气的胡则。他一生殚精竭虑为老百姓做好事、谋福祉,深得人民爱戴。他的名字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永不磨灭。中国共产党的中央主席毛泽东当年视察浙江金华时,对胡则给了八个字的评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不仅是一种荣宠,也是一种历史的公正,更是对后世的一种启迪和警示。
元、明、清三朝,胡姓对后世有影响的人物大有人在。元初史学家胡三省,所著《资治通鉴广注》,是后代史学家案头上必不可少的参考书。明朝开国元勋,越国公胡大海,从朱元璋起事,功勋卓著,为明朝的建立付出了一生的心血。胡惟庸的名字是与明洪武年间株连三万人的所谓“谋逆案”有关,他曾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明史》记载:“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后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诛杀。又有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学者胡直等,都是名噪一时,影响久远的人物。至于清代,则有“经术湛深,学有根柢”的胡谓,其经学一扫“汉儒傅会之谈,宋儒变乱之论”,另辟蹊径,发明新说,为后世所称道。清末,徽商有两个胡姓人物,一是红顶商人胡雪岩,一是徽墨世家胡开文,他们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四”运动时期,胡姓人物风云际会,最为杰出者为明经胡氏之裔胡适。无论是思想启蒙或是学术革新,胡适皆为现代一人。中国的白话文,新诗,自由主义,无不带有胡氏启蒙思想的印记;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 皆为中国学术树立了新范式。他的古典小说和禅宗研究,成就最著。其《红楼梦考证》,为“新红学”的开山;其禅宗史考证,可以说是现代佛教研究史最重大的突破。他在多个领域里开拓性的贡献,使其成为公认的学界领袖。此外诸如政治家胡汉民,国学大师胡朴安、植物学家胡先骕、以虎标万金油享誉全球的胡文虎,都以各自的社会角色展示出他们的才智和学识。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姓更是人才辈出。有一心为国为民的原中共 中央总书记胡耀 邦。耀邦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如一地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有着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思想境界;他有着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他有着顾全大局,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现任中共 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 涛和其它党和国家领导及著名的社会贤达胡厥文、胡愈之、胡子昂、胡乔木、胡启立、胡绳等,都堪称是现代胡氏精英。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胡氏求真务实,至诚奉献和开拓进取的传统精神。
氏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胡氏是一门历史久远、特色强烈的文化氏族。从胡公满始,直到汉代的胡安、胡广,魏晋南北朝的胡质、胡奋,至宋代的胡仲尧、胡瑗、胡安国、胡铨、胡则。降及元、明、清的胡三省、胡大海、胡渭,及至清末民初的胡雪岩、胡适等,历史的河床上沉积了无数的宏才英彦,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都能引起人们的无限追怀和向往。这就是胡氏的“门风”,即文武全才的氏族文化传统,也就是“诗礼簪缨之族”的真实涵义。
在旧有胡氏家谱众多的客序里,有人这样评价:胡氏文华盖世,占天下之首。这当然是溢美之词,不足为凭。但是,在3000余年的胡氏繁衍史上,胡姓族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胡姓文化。这应是不争的事实。
胡姓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试图从政治斗争的多种较量中,从食居行的日常俗事中,从硕学鸿儒的激昂论辩中,从族规家训的谆谆告诫中,梳理出胡姓文化的理性特征。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人处世的“三恪”风范。据传周武王封妫满于陈,满公当国之初,对自己、对妻儿、对他人,行为有所不检,武王一而再、再而三进行诫勉,这就是所谓“备受三恪”。三恪的核心要求是:为人正派、谦虚谨慎、大公无私、尽职尽责、执政为民。当我们今天回过头审视胡氏那些有作为的先祖们,无一不是恪守这些训诫以成大事。即便是当今时代,胡锦 涛总书记也向全党提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与我们胡氏祖先“三恪”文化是如此的吻合!
二是崇德尚仁的风骨正气。不少族谱记载重华祖训: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这显然是一种伦理道德层面的要求,爱家爱乡爱国,忠诚善良。如前所述,胡铨上书乞斩奸臣秦桧,义正词严,气节流露于文章。朝中不少大臣读后都“涕泪洒流”。连宋朝的敌人金兵也感到震撼,“至以千金购其稿,三日得之,君臣夺气,不敢南下者二十年。” 明代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胡大海,是一个“身长铁面,智力过人”的武将。每有战事,他就会对部下说: “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正是因为此等仁义道德,所以“军行远近争附,及死,闻者无不流涕”。商人以赢利为目的,世人往往以“奸商”目之。胡雪岩的经商之道就是恪守“诚信”。诚信是以仁义为前提的。他的浙江杭州“胡庆余堂”药店至今仍得以保存,成为中华老字号驰名品牌,这个品牌的含金量就是“诚信”二字,他从不搞假冒伪劣,更不坑蒙拐骗,一生视诚信为生命,所以历久不衰。
三是兴学重教的人文精神。国因人而立,家因人而兴,优秀人才是要在普遍提高家庭成员文化道德素质的基础上才能涌现。华林堂文化训诫子孙:从小立志,刻苦攻读,博才多艺,才能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正是这样的家训的指导下,各地胡氏利用宗族的经济实力办私塾、乡塾、书院乃至后来的学校,供家族的子弟上学读书。宋初有胡仲尧、胡仲容兄弟,以建华林书院之行实,震惊学林,闻名全国。华林书院以学术交流,培养人才为旨归,为宋时三大知名书院之一。书院建成,积书万卷,广揽名师,四方之士来此游学者数百人,政坛文坛,名士公卿,胜友如云。王钦若、王禹偁、杨亿、晏殊、苏轼等人曾在此就学或执鞭授教。
四是求真务实的创新意识。安定堂文化的内核是:奋发有为,顽强拼搏,最终才会事业有成。中华民族是一个求真务实的创新性民族,胡氏宗族同样是一个创新性的家族。“五四”运动时期胡适首创白话文,陈独秀称其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作为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 邦,推动全国性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推倒了“两个凡是”,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扫清了理论障碍。胡适和胡耀 邦以其求真务实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为改革时局,改变国家的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代代相传的胡氏文化,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发展了胡氏家族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这种性格和精神。蔡元培先生有一个十分精到的概括,他在《敦睦堂张川胡氏宗谱序》里这样写道:“人率皆不失耿介质实之概。”“耿介质实”准确地描述了胡氏族人忠厚正直、质朴务实性格和精神的文化特征。这种性格和精神激励着族人永不自满、永不停息、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此次纂修世界胡氏通谱,独以正本清源为首务,于是聚族而谋,求为不刊之典。先有胡云兴、胡晏平等为之主持,后有胡增顺、胡德谦等贤达的支持。中经几多磨难,几多反复,终不改初衷,冀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胡姓族人作出有益的贡献。其初,编纂委员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旧谱为线索,以史料为依据,以胡氏研究为基础,拟出编纂大纲。而后,多次延请国内谱牒专家和胡氏宗亲中学有专长者参与研究论证。同时开展大规模的胡氏谱牒研究、源流世系研究、人物研究、及海外胡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经过大量艰苦卓绝、细致绵密的准备工作,通谱初稿于2008年秋告竣。随后,笔削商诸父老,讨论资之青矜。复有胡启立、胡平、胡久明、胡世浩诸公等参酌,且顾且问,出谋划策。继而,世界胡氏宗亲联合总会胡国赞、胡石英、胡树萌先生,闻悉通谱编纂事,表示高度赞赏,并愿意参与其间,通力合作。同时提供大量海外胡氏宗亲的一手资料,使通谱的内容更其丰富、完备。现在,通谱首卷改八稿而完成,其它各卷将陆续编纂。其规模体制,不敢妄言精于详明,但基本上融合了各方意见。通谱首卷及其后各卷,有合有分,其合也,若百川之汇海,原本一一可寻;其分也,若一源之衍派,支流井井可按。所谓合族联亲,尊祖敬宗之义,于斯可见矣。
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通谱名称的变更。前已言及,最初的定名为《中华胡姓通谱》。世界胡氏宗亲联合总会诚恳提出建议:为广泛联络团结海内外胡氏宗亲,为促进中华民族的更加和谐与振兴,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通谱更名为《世界胡氏通谱》更其恰切。编纂委员会为慎重起见,广泛征询各方意见,最终一致认为,通谱之“通”,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性眼光,二是包容性胸怀。因此,胡氏通谱冠以“世界”之名,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一种开放性创举,也是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胡氏宗亲归属感的认同。故而,通谱现正式更名为《世界胡氏通谱》。新谱名于2009年元月启用。通谱编委名誉主任胡德平宗亲还欣然命笔为《世界胡氏通谱》题写谱名。恰逢此时《世界胡氏通谱》编委会得到世界胡氏宗亲联合总会的联合编撰。国赞、石英、树萌等贤达积极参与为《世界胡氏通谱》的编修献计献策。全国政协常委、《人民日报》总编、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为世界胡氏通谱出版题词。
《世界胡氏通谱》的编纂与胡氏文化的研究,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十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始终保持胡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其更好地发挥敦宗睦族、共谋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这的确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的新课题。继续推进通谱的编纂和胡氏文化的研究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业,是我们全体胡氏宗亲、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我们期望海内外宗亲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以便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从而展示胡氏文化的实力,增强胡氏文化的竞争力,扩大胡氏文化的影响力,为丰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百花园添枝增色。
世界胡氏通谱编纂委员会
世界胡氏宗亲联合 总 会
2010年9月于北京
原载:胡氏宗亲网(
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0-12-22 06:5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