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1376阅读
  • 14回复

关于胡万九郎公传派源流、迁徙问题的一些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07-19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2-05-23) —
关于胡万九郎公传派源流.doc (57 K) 下载次数:21 [size=2
关于胡万九郎公传派源流、迁徙问题的一些探讨
胡居焕
胡海宗亲著《全国胡氏通谱大通考》中对万九郎公传派的一些问题作了一些探索;南山宗亲在胡氏宗亲网发表《南山看谱》系列文章,其中(04)(10)是关于汀州始祖胡万九郎世系的一些内容;诚锋宗亲在中华胡姓网上给居焕的帖中,就万九郎所传三子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感谢诸位宗亲辛勤劳动与关心。现根据本人在编写《永定胡氏族谱》掌握的一些资料,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共同来探讨。我想:我们要抽丝剥茧,避开争议,先把能确定的确定下来,达成共识;有出入的、有疑问的提出各自的看法,日后寻找佐证,才是明智之举。下面分八个方面来谈:
一、长汀朱紫坊白石公不是万九郎之六郎
据南山“我家的族谱”可知:长汀朱紫坊始迁祖讳彭、字延年、号白石,“公以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由宁都迁汀州宁化石壁村,神宗熙宁八年(1075)徙居长汀白石乡,元丰六年卜筑城西朱紫坊,三迁而后安宅焉”。
而据2005年出版的上杭胡氏族谱(上迳分谱),胡善明依旧谱所撰“胡氏宗族衍派”中云:“九十五世垶公,字万九郎,于宋朝末年,由赣入闽(约公元1200年),至长汀青大里胡坊(现为长汀县南门)开基。(注:下洋谱为汀州府第三街大塘前。童坊胡岭谱同下洋谱。)
假设万九郎25岁到长汀,则万九郎约生于1175年,而白石公1075年即徙居白石乡,相差一百年。显然不是万九郎所传之六郎。以上应成为共识。
万九郎所传五郎、六郎、七郎,其六郎应该另有他人,不会空穴来风。举一例,在“福建永定胡氏概况”第二节“分布”中有“东洋村黄竹前:七郎传派,明辉房,下洋十世胡广深(光荣之孙),由赤朱甲迁入开基,建立祠宇,坐东向西,传至十五代,后未详。”本在下洋镇,年代更近,但现已查不到他们的去向,也不知其宗祠何处?人世沧桑,变化莫测,此种例子比比皆是,不能说找不到他们的后代及宗祠,就否认上面这段文字的真实性。
二、关于七郎出生年与迁往永定下洋年份的推测
《永同胡氏族谱》载:七郎传十二郎;十二郎传念七、念八郎;念八郎传进福、进德,五六郎。其中七郎传下第四代进福生卒年月有记载:进福,念八长子,名三一,生于元(朝)至元癸末岁(1283),卒至正乙酉(1345)九月十八。
又谱载:七郎传下第九世铁缘,生于明洪武廿七年(1394),卒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
由进福到铁缘,经五代,历111年,平均每代22年多。
现七郎传下首个第30代裔孙于1993年诞生,现已有116人在册。从七郎第9世铁缘到第30世,经21代,历599年,平均每代28.5年。
这里可看出永定胡氏明清时,繁衍较密,平均每代约24年;民国以后,特别是现在晚育晚生,平均每代约29年。这与内地平均每代30年差不了多少(南方一般比北方生育早)。
从进福生于公元1283年,往上推测七郎的出生年份,按每代24年,历三代,七郎约生于1210年。
又《永同胡氏族谱》中“备考”云:“一世七郎,万九郎之三子,其先为宁都州上三乡苦竹凹人,因父万九郎移居汀州,住清泰里胡家坊,父没,公始迁上杭择金丰里下洋乡而居焉,其时永定犹未开也。娶曹氏四娘生一子十二郎,葬所失认”。
又“七郎公与十二郎公肇基下洋合传”中云:“七郎公,又与其子十二郎,由汀而杭,由杭而永,卜居于下洋塘下墩”。
上面二资料说明七郎迁下洋时,父万九郎已没,而七郎生了十二郎。根据上面二点情况,假定七郎25岁迁下洋,则为1235年,其时父寿60岁(已没),则为情理之中。故七郎迁下洋的时间约为1235年。
这里要说明的是“由汀而杭,由杭而永”,不是说由长汀迁上杭,由上杭再迁永定下洋。而是由长汀直接迁下洋,因其时下洋属上杭管辖,永定还未开县也。“备考”中说得很清楚:“父没,公始迁上杭择金丰里下洋乡而居焉”,又明代的“序”中也有云:“去汀踰杭,卜于永邑之金丰居焉”。
三、五郎、七郎为万九郎所传之兄弟无疑
《永同胡氏族谱》“汀郡祠堂缘起记”一节谈及“我族自万九郎公,由赣入汀,越一世而长子五郎,官监察御史,移往城东;次子六郎仍住胡家本坊;三子七郎又由汀之杭,由杭之永,兄弟散处,各立基业,各建祠宇,而汀郡之总祠遂阙焉”。“道光丁末,族中人似岁科两试,凡子弟之来汀者,每因舍馆未定,栖息无常,始议捐金置屋,以奉祠祀……越明年戊申十二月二十日迎主落成,以五郎公、七郎公为始祖,而六郎不与焉,盖六郎世居郡城,早定祠宇故也。”五郎、七郎共有一个总祠,这是亲兄弟的明证之一。
据胡永年《闽汀胡氏源流考》载:“五郎,绍定(公元1228-1233年)为监察御史” ……遂为长汀青岩胡氏之始祖。
上节已推测七郎约生于1210年,假设五郎28岁当监察御史,则出生于1200至1205年之间,这说明五郎、七郎是同一时代的人,这是其为亲兄弟的有力佐证。
另外五郎传派与七郎传派之族谱世系也基本相同,特别是均认为是万九郎所传,其族谱的个别差异无碍大局。
现今长汀上杭的五郎传派,与永定的七郎传派均确认五、七郎是亲兄弟,万九郎所传。应尊重这一事实。
四、万九郎是否是令珙公的后裔
诚锋宗亲在中华胡姓网给居焕的帖中云:“七郎是万九郎独子。福建长汀童坊镇胡家岭胡永兴宗亲考证五郎迁自今江西都昌县;湖北胡承钧宗亲考证万九郎是令珙公的后裔;六郎为胡南山的先祖。敬请核对”。因当时忙于编族谱世系图与世系记述,这个问题又不是一句二句就能说清楚,故直拖到今,敬请诚锋宗亲鉴谅。
五郎、七郎是万九郎所传的亲兄弟已成为共识。现在谈谈“湖北胡承钧宗亲考证万九郎是令珙公的后裔”的问题。
2010年5月间,笔者有幸在家会见了江西宁都《世界胡氏通谱》宁都分会副会长,宁都上三山苦竹坳令珙族会长胡遵发宗亲,他特地前来下洋联络,交谈后,我嘱他写下了一点文字:“令珙族第五世嫩三郎,生二子,一子名重九郎,宋末入福建末详;另一子为三十七郎”。“堂号啟绪堂”。他疑似重九郎即万九郎,因繁体字的“重”与“萬”很相像。
名字近似,迁福建何地未详,堂号又不同。若仅凭以上资料就断定万九郎是令珙族的后裔,有点草率了吧!
五、关于下洋谱与有通公谱之间的世系差异问题
下洋谱与广东有通公谱的第91世均是胡铨,前面世系基本相同,但下洋谱胡铨后经4代是95世万九郎公,而广东有通公谱则经10代是101世是万九郎公。为什么一脉相承的下洋谱与广东有通公支派谱之间有如此差异呢?(在这一点上,长汀谱与下洋谱一样,都是由胡铨经相同的四代到万九郎)
《永同胡氏族谱》里面可找到答案。
该谱总谱七郎后有一“附说”:谨按原谱,万九郎为忠简公四子瀳公之派,而江西所抄谱本为忠简公长子泳公之派,今以其年代考之,当以前说为是,故泳公一派缺而不书。
下洋谱谨按原谱,而有通公谱则参照江西芗城图而改变。
由于过去地域距离远,信息沟通难,加上各地根据各自收集的外地信息,作了不同的改变,这就造成了族谱上的一些差异。五郎传派与七郎传派之间,五郎的长汀谱与上杭谱之间,七郎的下洋谱与广东的有通公谱之间,均出现不同的差异(但总体情况相似),这些差异也不足为怪了!
六、万九郎传派是否是忠简公(胡铨)后裔
族谱中可信度最强的是“序”,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序”,因其他内容后人可改变,而序则绝不能变。
明万历二十年沈孟化在《永同胡氏族谱》的“谱叙”中言之凿凿:“吾邑之金潭钜族,必推诸胡氏,考胡氏为忠简之裔,发祥永矣”。又万历二十年曹元臣的“胡氏族谱序”中亦云:“胡氏固忠简之裔,源流远矣!”
永定胡氏尊称满公为周始祖,忠简公(胡铨)为宋始祖。
胡海宗亲犯了一个错,误把白石公当作万九郎所传之六郎(本篇第一节已讨论过),一错则百错,以此推而论之,造成“万九郎不是忠简公的后裔”的错误结论。难免过于武断、草率。
尊敬的胡氏裔孙们,在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证据之前,请不要轻易否定“永定胡氏是忠简后裔”这一论断。
七、杂谈世系探索的务实性、包容性与复杂性
拙作“福建永定下洋胡氏源流综述”中提到:“传至95世万九郎,名垶,宋末由赣(宁都上山乡苦竹凹)入闽,经由宁化石壁村至汀……”,其中的“经由宁化石壁村”应删去。
这里要感谢尚信宗亲2009年从缅甸带回一套《永同胡氏族谱》给我保管,这套族谱在其后《永定胡氏族谱》编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翻阅《永同胡氏族谱》,没有发现“经由宁化石壁村”的文字,这是我的一个失误,应予更正。
务实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知错就改。
纵观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独有中华文明流传至今,为什么呢?重要一点是其包容性。元朝、清朝,外来文化都被包容,而不是排斥,融合成更丰富的中华文明。
《永同胡氏族谱》所载:七郎生一子十二郎,但我县凤城镇大园村(原籍峰市)的胡氏都坚称据他们的族谱,其上祖均十公是七郎的另一个儿子,如何处理?我们编委经过讨论,同意他们编入《永同胡氏族谱》的七郎派系,但加以说明。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多一点包容,使社会更和谐。
我们认为:迁外地的宗亲,若其上祖有云是由永定下洋(或忠坑)迁出去的,即使找不到上线,也可先把本家族目前的世系弄清楚,先放入《永同胡氏族谱》,人口多的可另立分册。其上线可慢慢找,综合各种资料,有时可通过旁系而发现,往往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再谈复杂性,复杂性突出体现在始迁祖的年代,迁居地的确定。“而始祖的确定更是一个大难题,年代久远很难考证”。(南山语)
南山归纳了“有关万九郎公始迁地目前有三种说法:童坊五郎谱认为万九郎系胡铨忠简之后,必然来自吉安值厦老家;下洋七郎谱则明载来自江西宁都上三乡;而汀西六郎(假设)的谱上表明始祖白石公是从宁都三迁宁化石壁而定居汀城”。这里汀西六郎的“假设”不成立,已有共识。
因请求政府归还五郎、七郎传派共有的汀郡“胡氏家庙”(胡氏试馆)一事,长汀五郎传派的代表凤扬、守尧、经文、胡岭等宗亲曾多次前来下洋商洽。我看了他们带来的二百多年前的手抄本族谱。为了写这一节内容,我特地打电话给凤扬宗亲,嘱他把旧谱中万九郎从何处迁长汀的情况用手机短信发给我,其短信如下:“豫新章(江西)——都昌之光山下——宁都——五郎从父宦闽——汀州郡大塘背”。
这个信息年代更久远,而且五郎是七郎的长兄,比下洋谱的材料更详细,故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复杂性需要我们科学地分析,寻找最佳的突破口。
八、应肯定胡海宗亲的功劳与苦劳
2005年4月9日,我在家接待了远道而来的胡海宗亲,伴他前来的是编写“中川史志”的胡灿开编委。仅仅一次见面,胡海宗亲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个土改老干部的形象,穿着朴素,背着一个行军壶(当时出外已时新用瓶装矿泉水了),住最简陋的旅社。
我们一起参观下洋大宗祠、侨育中学……他平易近人,也健谈,中午在我家吃了一顿便饭,赠我一本“全国胡氏通谱大通考”,是一位和睦可亲的老人。
为了编写“大通考”,胡海宗亲历时十四年,每年外出一、二次,每次一至三个月,行程近四万公里,遍及十八个省。这期间,手抄的资料重六市斤3320多篇(一处手抄时间最长为十三天),复印21市斤11320多篇,另赠送与购买有十五种族谱。
一个离休老人背着行囊,靠的是最原始的方法:手抄、打印(没有现在的手机照相)。来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凭的是什么?凭的是有生之年,为胡家办一点事的信念,确实难能可贵!
为名?谁愿用十四年的岁月,风里雨里奔走全国,换得一本书的大名(虽然其后名声很大,但不是他的初衷)。为利?他自费(他并不富裕,靠的是自己一点薪金)印刷一千本,连同知识产权一同免费赠送全国各地宗亲,分文不取(回赠给他的款项也被退回),还特别声明:收一罚十。
当我在网上看到“一评”至“六评”时,感到很心痛。(指士奇宗亲六评胡海老先生的《大通考》)我想,我们是否能换个方式:改“评”为“议”,不是争论,而是商量。将“急风暴雨”换成“和风细雨”行吗?“良药能不苦口”行吗?都是为了我们胡家的事业!现在,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愿今后胡家充满祥和之气。
俗话说:不干事的总没错,干事的总会有错。由于胡海宗亲凭借个人之力,又是运用原始方法,难免错漏甚多。当然主观上也不够严谨,急于求成,轻易地否定一些结论。谨就《全国胡氏通谱大通考》而言,瑕不掩瑜,这些错漏都掩盖不了他参与拉开全国胡氏族谱大行动序幕的光辉。他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所有胡氏裔孙学习的!

2011年7月17日定稿
[ 此贴被南山在2013-05-20 07:0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7-21
居焕宗亲好。有通是1299年出生 而你说进福是1283年出生。他们中间还有三代。这样看又似乎不对。你觉得吗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7-26
始祖万九,字应阳,明初自南京暇楼阁迁江西赣州府宁都上三乡,继迁福建汀州府长汀县清大里胡家坊。八世有通,明末复迁广东潮州府揭阳县蓝田。十一世闻聪再迁嘉应州长乐县大…资料来

这资料是来自迁湖南胡氏的资料。http://www.jiapu.com/search/%E8%83%A1/P/%E6%B9%96%E5%8D%97/pageNo/9/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3-10-05
Re:关于万九郎公在安定明德家谱发现:请核查
安定郡胡氏明德家族世系表
始祖:明德公
字辈排行是: 思椿公七子排行.......自咸丰二年合谱以冶字辈始统一字辈
明时元春思,舜子叟卿均,景孟逢廷道,会文贤良芳,正显光明祖,治化纯熙久,承平雅颂扬,咸亨宣惠泽.,迪教重伦常.........苏湖安定著,积裕喜流长。共百字。
以上是舜昶公后裔居石丘下字辈排行。
明............思,舜子叟卿纲,芳均夫文宗,祖启甫思秉,正中和顺富,后同上。
以上是舜昶公后裔居上宅排行。舜昶公下子忠公迁永兴郴州未录入。
明............思,舜少孟仲季,八九百千福,绍秉金仁玉,贵大夭尚赐,后同上一样。
以上是舜潮后裔居洞心排行。
明.............思,舜少五千德,细均进富仁, 永祖宗应,正朝尚大明,后同上。
以上是舜杰公后裔居桂阳岩口排行。
明.............思,舜子叟卿德,宗仕以湖甫,秉仁义大智,信文章华国,后同上。
以上是舜会公后裔居石燕排行。
    舜字辈..举公居小凤..连公居胡家..舜钦公居临武.兰山.连州湖江头本刊未入。
以下是元勋公后裔排行:
明.............思,千万季 辛, 孟仕源廷,文潮珠世通,道泰贤才盛,后同上。
以下是思善公居临武县后裔排行。
明..............思,承心叟甫均,自彦友汜秉,仲士凤呜尧,舜贤才生应,后同上。
一世祖:   明德公(城公):974年~
二世祖:   时享公:   两子:元博.元勋
三世祖:   元博公: 两子 :春阳.春敷
            元勋公: 一子:春魁
四世祖:   春阳公:三子
            春敷:子系他徒后裔未详  
              春魁二子..思继..思盛
五世祖:   思仁:道士乏子
            思善迁临邑.一子 承佳
            思椿.:七子
            思继.:子二。千四..他徒未详.千五迁居新田殂湾详派谱
            思盛.: 一子千八
六世祖:   思善子承佳公:生二子详临邑后续谱。
            思椿七子:舜举 舜杰 舜潮 舜昶   舜会 舜连 舜钦
            思继子二千四..千五有后裔居殂湾详派谱。
            思盛子千八公:
六世祖:   千八公:三子 、万七郎 万八郎   万九郎有后裔居平乐详派谱。
江西相关宗谱上对胡大彦有无详细记载,此人有无职务及地方记载(包括陵墓;直系世系)。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12-26
Re:新修宗谱谱序
序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胡姓子孙正沐浴在一个太平、富庶、幸福、和谐的时代,余身为胡氏后裔,有责任、义务对本支宗族家谱进行考证、整理、编纂、刊印、发放。让每一位子孙清楚家族先祖留下的历史信息(学习、科考、创业、繁衍、发展)。让本支派每一位胡氏子孙继续承接先祖的优良品质,并发扬光大。
   
   福建永定2011年新编宗谱(源谱)已经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地方人物志、先祖停留、居住地、府(县)志、历代编纂(续修)宗谱、先祖相关人物传记的查询、分析、确认:福建开基祖万九郎公以下后裔的世系记载清楚(元、明以后)、相关宗族先贤、名流、普通祖辈人物生年、卒年、墓葬地记载信息基本可考、属实;江西宁都上三乡苦竹凹是万九郎迁闽前源头,由于天灾、人祸,造成迁始祖以上世系断代。苦竹凹现已无族人居住,相关信息已断,暂不可考。

   经过对客家文化、源流深入研究,可以确定我族的源头为安定郡,唐末为避战乱,宗祖迁入江西,再入福建。

   由于宋代以前的宗谱基本为官谱,私谱珍藏稀少,而官谱在历朝历代政权更替时容易损毁。尤其在唐末的动乱中,官谱及与之相关的资料基本损失殆尽。各姓氏的堂口、世系、祖源地基本是代代口传。自宋代后官方允许民间自修私谱,我支胡氏宗族开始续修宗谱并延续至今。

   万九郎迁始祖传承至今,始称安定派,祠堂号称安定堂,谱名安定谱;虽然福建2011永定宗谱(源谱)万九郎以上世系存在质疑,为了我支后世子孙能够准确到福建祖源地寻根拜祖,本次续修绵阳胡氏分谱,参照源谱为蓝本,源谱内容不做修改,万九郎以上世系不录入,续修(编)内容仅限于福建万九郎下明通派与绵阳地区本支派先祖入蜀后的世系整理及发展状况,考证并确认入蜀后本派先贤生卒年代、生平事迹、历代保存文物、墓葬地址的真伪。方便后人寻根、寻祖、寻源。望后裔子孙体察之。


                  万九郎之二十六世孙    胡荣
    
                          公元2013年12月25日撰
江西相关宗谱上对胡大彦有无详细记载,此人有无职务及地方记载(包括陵墓;直系世系)。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1-02
Re:关于胡姓先贤部分年谱整理汇总
人物年谱
胡承诺
        字君信,号固斋,又号隐矶渔人,晚号石庄,自称石庄老人。湖北天门人。生
          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卒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年寿75
          岁。
          明崇祯九年举人。康熙五年征召,旋即告归。一生以著书、作诗。著有《颐志堂
          诗》等。
2、胡渭
       原名渭生,字绌明,晚号东樵。浙江德清人。生于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
        卒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年寿82岁。
      毕生从事学术研究,为清初著名经学家、地理学家。著有《易图明辨》、《禹贡锥指》、
     《洪范正论》等。
胡具庆
        字余也,号俟斋。直隶容城人。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卒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年寿65岁。
        康熙五十九年举人,乾隆七年中明通榜,乾隆十二年部选陕西石泉县知县。乾隆十
        四年病归。
       著有《求志山房文稿》、《孝经章句》。
胡宝瑔
         字泰舒,晚号瓶庵,又称兰笋、巢仙。安徽歙县人。生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5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年寿70岁。
       雍正元年举人,乾隆二年考授内阁中书。历任御史,侍读,给事中,顺天府丞、府
       尹,宗人府府丞,左副都御使,兵部右侍郎。任山西、湖南、河南等省巡抚。
胡天游
         名骙,字云持。浙江三阴人。生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年寿63岁。
          雍正七年中浙围副榜,乾隆三年中顺天副榜。考授州同衔。终生未仕,贫困以終。
          著有《石笥山房文集》。
胡敬
         字以庄,号书农。浙江仁和人。生于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卒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年寿77岁。
          嘉庆十年进士。历任编修、安徽学政,侍讲、侍读,侍讲学士等官职。
          曾参与篆辑《全唐文》、《石渠宝笈》、《明鉴》等名著的编制。
胡林翼
         字贶生,一字润(咏)芝,湖南益阳人。生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卒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年寿50岁。
              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在武昌咯血死。著有《胡文忠公遗书》等。
胡煦
        字沧晓,河南光山人。生于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卒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年寿82岁,谥号恪靖。
胡燏棻
         字芸楣,江苏泗州(今安徽泗县)人,本籍浙江萧山。生于公元1840年,
            卒于公元1906年。
         清末大臣,同治十三年进士,任广西按察使,中日战起,受命在小站新式练兵,
         成定武军十营,首陈变法自强,办实业,整军队、设学堂等十事,督造京津、山
         海关内外铁路,累迁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刑部右侍郎、邮传部侍郎。
胡大昌
          字师言。号三岩。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生于公元1199年,卒于公元
            1258年。
         南宋端平乙未进士, 历官宝章阁待制、侍讲、侍御史,资政殿大学士兼户部侍郎。
胡奕
         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仕至游东宪司干办、府同奉政大夫。
胡瑷
         字翼之,生于公元993年,卒于公元1059年。北宋泰州海陵(今泰州)人。
         嘉佑初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 著有《安定学法》。
胡安国
          字康侯,号敬斋,又号武夷。生于公元1074年,卒于公元1138年。建州
            崇安(今属福建)人。
              绍圣四年进士,历任太学博士、提举湖南、成都学事,给事中、中书舍人,
            兼侍读,专讲《春秋》,有《春秋传》等著述。
胡居仁
       字叔心,号敬斋,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 卒于宪宗成化二十年
         (1484年),享年五十岁,追谥文敬。余干县梅港乡人。
           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无意仕进,甘为一介布衣,为明代知名理学家之一。
         著有《易象钞》、《居业录》、《居业录续编》等。
胡广
     字伯始,南郡华容(今湖南省华容县)人。六世祖胡刚(公元前50-29?),字以直,号介堂,西汉名臣,官大司空掾。值王莽篡权,清高有志节,解衣冠悬府门,亡命交趾,隐于屠肆间,王莽败,胡刚返还襄阳故里,途经华容,喜章华胜景,遂落籍华容,胡刚死后葬华容县城古蒲团园,墓前曾立有唐代文名天下的江都李邕题写碑文“汉逸士胡刚墓”的高碑。高祖胡宽(公元前19—50年),字忠汉,又名功立,曾任扶风令,死后葬华容县城古柏枝园。曾祖胡聪(8—86),又名云扬,东汉明帝时为副尉,从大将军耿恭分守西域。死后葬华容县城东姚氏庙附近(今石佛村)。祖父胡善(46—113),字南甫,又名崇禧,曾为华阴令,死后葬华容县城北五里石矶山(今石山矶)。父亲胡宠(73—150),又名贡,官至交趾督尉,死后葬华容县城古蒲团园东棂星门下(今荷花市场东南部)。胡广是东汉名臣,是华容县历史上最大的官,历仕途五十多年,周流四公,位极人臣,声名显赫,身事六帝,七蹈相位,五作卿士,三据冢宰。其一生以信奉中庸之道著称,“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裨之益”。时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史称“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兹根据《东观汉记》、《后汉书》、《资治通鉴》、《南郡华容胡氏族谱》、《蔡中郎文集》等文献资料,将其年谱考订如下。
公元91年   夏历五月初五(公历91年6月7日),出生在南郡华容县一地方官吏家庭。
93年     两岁,母亲江陵黄氏(75—93)去世,年仅19岁,安葬在华容县城古蒲团园附近。
94年     父亲胡宠复娶其母之妹黄列嬴(76—169)为妻。
96年     弟胡康(96—169)出生。胡康字仲始,曾为河南卷县令。
102年     弟胡庚(102—189)出生。胡庚字叔始,曾为江州刺史。
102—111年 在华容县靖庐山下宝慈观右读书,其读书处后称“伯始书堂” 。
108年     娶编县旧族章氏之长女为妻。章氏字曰显章(94—170),“年十有五,爰初来嫁”。
112—116年 在南郡府为散吏。
115年     长子胡整(115—144,字百齐)出生。
117年     27岁举孝廉。南郡太守法雄根据其子的建议,举胡广为孝廉,并推荐到京师参加廷试。次子胡韡(117—?,字千亿,1996年胡兆熹纂修《胡氏族谱》作胡靴)出生。
118年     安帝试章奏,定胡广为天下第一。旬月拜尚书郎。
119—131年 任尚书台郎中、尚书侍郎、尚书左丞,五迁尚书仆射。
126年     顺帝立。三子胡宁(126—?,字稚威)出生。
128年     四子胡硕(128—168,字季睿)出生。
131年     与郭虔、史敞共同上疏,议立良家子梁贵人为后。
132年     正月二十八日(乙巳,公历132年3月1日),皇帝采纳胡广等人奏疏,立梁贵人为皇后。这年冬天,尚书令左雄奏请议改察举之制,主张“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胡广与郭虔、史敞上书驳之,皇帝不予采纳。十一月十八日,皇帝将左雄所主张的察举制,以诏书形式颁行(是日为辛卯日,遂称“辛卯诏书”)。时陈留太守职位出缺,尚书史敞等推荐胡广出任陈留太守,皇帝却将胡广任命为济阴太守。
133年     “辛卯诏书”颁行不久,广陵出现了一起举吏不实事件,所举徐淑,年不及举,问无以对,皇帝不仅免除了广陵太守等十多人的职务,胡广也因曾上疏反对改革察举制,免去济阴太守职务。这年四至六月,京师洛阳接连发生地震、地裂。后不久,胡广复职,为汝南太守。
136年     入拜大司农。
141年     永和末年,引公为尚书令,以二千石居官。拜太仆。
142年     汉安元年,迁司徒。
144年     长子胡整去世,葬华容县城东紫港口上东北畔,今李家湖村。
146年     闰六月初一(甲申,公历146年7月25日),质帝崩(梁冀毒弑)。桓帝立。闰六月初四(丁亥),原任太尉李固因提议清河王刘蒜为皇帝人选,梁冀怂恿其新立的桓帝罢黜李固,并打入死牢。闰六月初五(戊子),胡广由司徒迁升太尉,录尚书事。李固次年死于狱中。
147年     建和元年六月,以病逊位,罢太尉,回到华容,取穰县山谷中一种极其甘香的菊水,长期饮用,治疗风疾。十月,为司空。
150年     二月,父亲胡宠去世,葬古华容县城西南河中洲岛上。胡广曾为父亲的墓茔立碑,遂有《水经注》“夏水又径交趾太守胡宠墓北”的记载。其洲岛由于葬有胡宠墓,盛弘之《荆洲记》称其为“宠洲”。再后来,洲岛逐渐靠岸成陆,从隋朝起,成为华容县城所在地。
151年     元嘉元年十月,罢司空,致仕,封安乐乡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在华容县南一小山上修建“伯始别墅”(现华容县终南乡北里村伯始山)。十一月二十八日(辛巳,公历151年12月23日),京师洛阳地震。闰十二月十八日(庚午,公历152年2月10日),皇帝特进胡广,为太常。
152年     年届六十二岁、时称“华颠胡老”的胡广,接受年方二十的蔡邕拜师,授以辞章、数术、天文、音乐、书法和孔孟先哲的辅政之道。蔡邕遂成为其得意门生,成为东汉“拔萃出群,扬芳飞文”的一代大文豪。
153年     永兴元年十月,以太常为太尉。
154年     永兴二年九月初一(丁卯,公历154年9月24日),日食,免太尉职。后复为太常。
158年     延熹元年七月二十日(甲子,公历158年8月31日),太尉黄琼免;以太常胡广为太尉。
159年     延熹二年八月十日(丁丑,公历159年9月8日),诛梁冀。胡广因曾阿附梁冀,受牵连,罢太尉,免为庶人,回到华容。
161年     复拜太中大夫、太常。
167年     五月,复拜司徒。
168年     灵帝立,与太傅陈蕃参录尚书事。九月,陈蕃被诛,以司徒进为太傅,总录尚书事。时年八十,而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旁无几杖,言不称老。颁行《百官箴》四十八篇,协助皇帝整顿吏治。四子胡硕于七月初被任命为陈留太守,未及上任,于七月二十一日(公历168年9月9日)在洛阳左池里舍去世,皇帝遣使吊唁,特赐赙钱五万、布一百疋、谷三千斛作为葬礼,葬洛阳东界关亭之阿黄土高原,墓前立有蔡邕所撰《陈留太守胡公碑》碑文;后在老家华容靖庐山下修建了胡硕的衣冠冢,蔡邕撰写了第二篇碑文《胡硕碑》。
169年     继母黄列嬴在洛阳太傅府去世,享年94岁,皇帝派中常侍持赙钱二十万、布二百疋前往吊唁,“群后毕会,荣哀孔备”,太后、皇后和后宫嫔妃均参加葬礼。葬洛阳东界关亭之阿黄土高原,蔡邕撰写了《汉交趾督尉胡君夫人黄氏神诰》。弟胡康去世,葬华容县城古柏枝园(今县公安局院内)。孙子胡根(163—169,胡硕子)夭折,葬古柏枝园胡康墓侧,墓前立蔡邕所撰《童幼胡根碑铭》。
170年     夫人章显章去世,享年77岁,葬洛阳黄土高原继母黄太夫人墓侧。蔡邕撰写了《太傅安乐乡侯胡公夫人灵表》。
172年     熹平元年三月初八(壬戌,公历172年4月17日),在京师洛阳太傅府去世,享年82岁。天子悼惜,群后伤怀,赠丝帛含敛之备,诏五官中郎将持节奉册,赠以太傅安乐乡侯印绶,给官署专制梓楠棺木,赐葬洛阳原陵光武帝墓地,谥号“文恭”,定室家子一人世袭郎中爵位。四月十三日(丁酉,公历172年5月22日),正式落葬洛阳皇陵墓茔。受业门生蔡邕为悼念和纪念恩师,先后撰写了《太傅安乐乡文恭侯胡公碑》、《胡广碑》、《胡公碑》等碑文。不久,故乡华容县为纪念胡广,修建了一座太傅祠,请蔡邕撰写了《太傅祠前铭》,并刊刻于石,立于祠前。熹平六年(177)丁巳,灵帝思感旧德,遣画师绘胡广、黄琼画像,命蔡邕配写《胡广黄琼颂》颂文,一并悬挂于宫内,供皇帝和文武百官时时瞻省垂念。

胡铨
     字邦衡,号澹庵,生于公元1102年,卒于公元1180年,年寿78岁,谥“忠简”。南宋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
   建炎二年(1128)中进士,授抚州军事判官。绍兴五年(1135),升任枢密院编修官。当时,朝中就金国入侵战和问题斗争十分激烈,胡铨闻知秦桧于1138年8月派王伦为计议使出使金国乞求和议,屈辱称臣,即以“冒渎天威,甘俟斧”的气魄,写下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声明“义不与桧等共戴天”!要求高宗砍下秦桧、王伦、孙近三贼的头颅,如若不然,他宁愿赴东海而死,也决不处小朝廷求活。秦桧读到“斩桧书”后,诬胡铨“狂妄凶悖,鼓动劫持”,谪广州监管盐仓。绍兴十二年(1142)发配新州(今广东新地)编管。1148年又移谪吉阳军。孝宗即位后,胡铨被起用,知饶州(今江西波阳)。不久又授予秘书少监、起居郎、侍讲、国史院编修、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要职,后以资政殿学士致仕。
   著有《澹庵文集》一百卷传世,另有《澹庵词集》。
17、胡策
         字文举。生于公元1013年,卒于公元1060年。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
         仕至信州铅山县尉。
胡咸
       又名胡实,字诚甫。生于公元1050年,卒于公元1130年。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仕至朝散大夫。葬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
胡承珙
     字景孟,号墨庄。生于公元1776年,卒于公元1832年。安徽泾县人。
       嘉庆十年进士,累官台湾兵备道,究心经学,着意在《毛诗》,广证博考以求本意,
    成《毛诗后笺》,另有《尔雅古义》、《仪礼古今文疏义》、《求是堂诗文集》等。
20、胡寅
    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生于公元1098年,卒于公元1156年。建宁崇安(今
     福建)人。
       宣和三年进士,历官靖康校书郎,建炎起居郎,绍兴中书舍人。严州、永州知府。
     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
胡大彊
         字守正。生于公元1120年,卒于公元1195年。浙江上虞人。
             历仕御史中丞,龙图阁直学士。
胡鼎
        字彬甫。生于公元1244年,卒于公元1305年。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
           仕至建康府知府。
胡光祖
         字伯厚。生于公元1141年,卒于公元1198年。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
以祖荫补将仕郎,历官承直郎,宣州判。
胡宓
         生于公元851年,卒于公元919年。青州濮阳(今属河南)人,迁居歙县(今
      属安徽)。
      仕至散骑常侍,掌节新安。
24、胡舜陟
        字汝明。号三山老人。生于公元1083年,卒于公元1143年。徽州绩溪(今属
      安徽)人。葬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
      大观三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集英殿修撰、庐州知府、广西经略史。
胡仔
        字元任。自号苕溪渔隐。生于公元1110年,卒于公元1170年。安徽绩溪人。
           北宋宣和(公元1119~1126年)年间寓居泗上,以父荫补将仕郎,授迪功郎,
      监潭州南岳庙,升从仕郎。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随父任去广西。为广西经略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转文林郎、承直郎,就差广西提刑司干办事。居岭外7年。
绍兴十三年,其父遭秦桧陷害,遂隐居浙江湖州之苕溪,“日以渔钓自适”,自号苕溪渔隐。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60卷。
绍兴三十二年,复任福建转运用司干办公事。3年任满,归隐苕溪, 续成《苕溪渔隐丛话》后集40卷,合前集为一百卷。清代收《四库全书》。另著有《孔子编年》5卷。
胡俨
       字若思,号颐庵。生于公元1361年,卒于公元1443年。江西南昌人
洪武二十年举人,究览天文地理、律历、医卜,兼工书画,历官华亭教谕、翰林检讨、北京国子监祭酒,仁宗时进太子宾客兼祭酒,朝廷大著作皆出其手,任《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总裁官。
胡云
        字雨之,一字从龙。别号霁斋。生于公元1486年,卒于公元1545年。会稽(今属浙江绍兴)人。
嘉靖戊子举人。仕至浙江处州松阳令。
27、胡宗宪
字汝贞,号梅林,生于公元1512年,卒于公元1565年。南直隶徽州府绩溪人。
   嘉靖七年(1528),胡宗宪成为绩溪县学庠(xiánɡ)生。
   嘉靖十三年(1534),胡宗宪乡试中举。
   嘉靖十七年(1538),胡宗宪考中进士。
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月,胡宗宪母亲去世,他奔丧回绩溪故里。两年后,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胡宗宪前后在家乡为父母守孝长达五年。在这五年中,他刻苦攻读《大学衍义》、《武经七书》等书,学识大为长进,为日后大展鸿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嘉靖十九年(1540),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县令。
    嘉靖三十年(1551),胡宗宪又巡按湖广,参与平定苗民起义。
    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世宗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
   嘉靖三十四年(1555)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主持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渐次平息浙江的倭患,并开始剿灭福建的倭寇。
    嘉靖四十二年(1563),胡宗宪带着无尽的委屈和不甘心回到了绩溪县的龙川故里。
    嘉靖四十四年(1565)自杀身亡。
    主要名著有《筹海图编》。
28、胡藩
       字道序,生于公元372年,卒于公元433年,卒谥壮侯。豫章南昌人。
    官至太子左卫率。
江西相关宗谱上对胡大彦有无详细记载,此人有无职务及地方记载(包括陵墓;直系世系)。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1-02
Re:修改后谱序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胡姓子孙正沐浴在一个太平、富庶、幸福、和谐的时代,余身为胡氏后裔,有责任、义务对本支宗族家谱进行考证、整理、编纂、刊印、发放。让每一位子孙清楚家族先祖留下的历史信息(学习、科考、创业、繁衍、发展)。让本支派每一位胡氏子孙继续承接先祖的优良品质,并发扬光大。
   福建永定2011年新编宗谱(源谱)已经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地方人物志、先祖停留、居住地、府(县)志、历代编纂(续修)宗谱、先祖相关人物传记的查询、分析、确认:福建开基祖万九郎公以下后裔的世系记载清楚(元、明以后)、相关宗族先贤、名流、普通祖辈人物生年、卒年、墓葬地记载信息基本可考、属实;江西宁都上三乡苦竹凹是万九郎迁闽前源头,由于天灾、人祸,造成迁始祖以上世系断代。苦竹凹现已无族人居住,相关信息已断,暂不可考。
   经过对客家文化、源流深入研究,可以确定我族的源头为安定郡,唐末为避战乱,宗祖迁入江西,再入福建。
   由于宋代以前的宗谱基本为官谱,私谱珍藏稀少,而官谱在历朝历代政权更替时容易损毁。尤其在唐末的动乱中,官谱及与之相关的资料基本损失殆尽。各姓氏的堂口、世系、祖源地基本是代代口传。自宋代后官方允许民间自修私谱,我支胡氏宗族开始续修宗谱并延续至今。
   万九郎迁始祖传承至今,始称安定派,祠堂号称安定堂,谱名安定谱;虽然福建2011永定宗谱(源谱)万九郎以上世系经过考证存在质疑,但为了我分支宗谱与永定总谱保持一致,方便后世子孙能够准确到福建祖源地寻根拜祖,本次续修绵阳胡氏分谱,参考源谱为蓝本,源谱内容不做修改,万九郎以上世系暂不录入,续修(编)内容仅限于福建万九郎以下世系,确保宗谱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可考性,如实记载明通派后裔(绵阳地区本支派先祖)入蜀后的世系整理及发展状况,考证并确认入蜀后本派先贤生卒年代、生平事迹、历代保存文物、墓葬地址的真伪。
为了防止给后世子孙在寻根、寻祖、寻源、考证上带来困扰,本次修谱以宋末福建开基祖为节点,开基祖(万九郎)以上世系尚有疑点不能确认。谱者,犹史也,岂敢攀附乱接名望先贤之下不实录乎,岂敢诬祖、辱祖乎。孝祖之心,望后裔子孙体察之。

                  万九郎之二十六世孙    胡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2013年12月31日修撰
江西相关宗谱上对胡大彦有无详细记载,此人有无职务及地方记载(包括陵墓;直系世系)。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1-06
Re:
寻根

川蜀裔孙寻祖根 , 几代梦断成遗恨;
为还祖辈百年愿,  追根溯源二六孙。
幸遇胡氏宗亲网,  宗亲相助寻根成;
祖源已至永定县,  根乃客家万九孙。
闽蜀胡氏本一脉,  均为客家后裔人;
正本清源为一统,  后裔子孙是亲人。

                   万九郎二十六世孙      胡云
江西相关宗谱上对胡大彦有无详细记载,此人有无职务及地方记载(包括陵墓;直系世系)。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1-10
          福建万九郎年代、身世谱考
宗谱序考
旧谱序
     胡氏出自安定郡,而蔓延于人间世。宋末,万九郎自赣而来汀,一子万七郎,自汀而籍居于邑之金丰,金丰之有胡氏自是。
始然氏必有族,族必有谱,盖谱之为言普也,所以合敬同爱,而不忘所自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莫非吾之所自出者。而凡显晦之异遇,匹配之某氏,生卒之年月,卜葬之定向,祀租之多寡,行实之撰述,皆书之,所以致其详而详也。又不遂名之皆讳曰某郎,某行列,所以致其尊而尊也。
鸣呼!自吾之父而至吾之高祖,独得其详与尊者,皆本于眉山苏氏之谱,泽斩于五世之谓也。独不闻九族既睦之尧典乎?又不闻九世同居之公艺乎?尧之既睦以克明,公艺之同居以能忍,然则吾之高祖,以至吾高祖之高祖,既睦之九族,同居之九世,亦得以详之尊之者。情以义起也,情以义起者而情未尽,情虽尽而亲未尽,亲虽尽而服未尽,服虽尽而为子若孙溯流穷源之心犹未尽。情尽亲尽者势也,服尽者制也,吾末如之何也?巳幸而心未尽者,得以自尽俾之,勿至于不忘不泄焉可也。
呜乎!斯谱也,吾谱也,吾作也,谓其合敬同爱而不忘,其所自出者非耶,虽然余生数十年之后而援之,其继余数十年后而复援之者,已不得而知之矣,况继余数十年后,而复援辑于无穷者,又可得而知之乎?于是乎有感。

时万历二十一年岁次癸巳长至日(1593年)
  十四世孙一忠、一桂仝谨识

考证结论:
1)、本序出于本宗首创谱所作序。
2)、本序出于本宗万九郎裔孙(一忠、一桂)首创谱时亲手撰写,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3)、本序明确本族祖源为安定郡,堂号理应为安定堂。
4)、本序明确了宗谱的格式是按照眉山苏氏所创作。
5)、本序明确了万九郎是宋末由赣(江西)入汀(福建)的时间节点为宋(北)末。由于本族没有族谱,先祖的迁徙时间、地点、世系极有可能为世代口口相传(或非正规手写记录),从本序可以明确看出,万九郎是北宋末入福建,理由是万九郎生活时期还未出现南宋,也就是说公生活时期就是宋代,北宋、南宋的定义是后期史学家的定义。万九郎公迁徙到福建时是大宋末年,其在逝世前应该还处于宋末(北宋)阶段,当时北宋尚未灭亡,南宋尚未建立,当然口传后代迁徙的时间为宋末,这也符合历史规律。
6)、本序明确了我族直接出于安定郡,首迁江西,再迁福建。
7)、本序明确了我族以万九郎公为始祖。首修宗谱时受当时条件所限制,创谱人未到江西迁祖源地考察,导致江西源头断代。本着对子孙后裔负责的态度,创谱人在首修时,尊万九郎为我族开基始祖。
2、胡氏族谱序
谱何为而作?君子为族而作也。何为族作?所以联情合爱也。情不联则涣,爱不合则分,其初一人之身也,而至于涣且分焉,是以君子忧之,思以道处之。其道何道?葢不以薄为道也,不以薄为道,是故立谱之法统:以敦本贤,以崇德豫,以举礼文以垂后。
初曰世系是溯流穷源也,非崇本乎?次以谱传而行实之善,历历可计也,非尚贤乎?又次以祀田而备物,追养久而不忘也,非尚豫乎?终以附錄而经纶之蕴,可见于著述也,非尚文乎?自其尚统也,知继世为礼而本崇矣;自其尚贤也,知不没功德而德崇矣;自其尚豫也,知报本反始而礼举矣;自其尚文也,知因文见道而后垂矣。本崇而德崇,于是乎不悖礼,举而后垂;于是乎不疏,不疏则一,不悖则聚,聚而一焉。上而溯水木本源之长,下以申孝思不忘之念。亦少仿古人合族之义,俾凡同宗者得,因是而喜之庆、忧之吊、婚姻之相助、贫乏之相周、患难之相恤、德行之相劝、过失之相规,举休戚得丧,不至於漠不相涉矣。故曰:谱为族作也,所以联情而不涣,合爱而不分者也。君子以是道谱其族厚矣!
胡兄知所本,拳拳谱牒,是图谱成,特音奉候家翁,因附谱恳叙弁诸首,适因惫命海僭言,遂信中书君而率成之。呜呼!胡族之兴历久而不替,斯谱历久而不磨。  胡兄修辑之功,亦相为悠久而无穷矣,因并及之。

万历二十年壬辰岁孟秋月(1592年)
广东提学使司佥事爱下窗生段观海顿首拜     撰
考证结论:
1)、本序第一节已经明确我始祖以一人之身在福建安身立命。
2)、本序第二节同样印证了我族世系源头为万九郎,而万九郎以上世系溯流穷源,已无可考。
3)、本序作为立谱首序,并未说明我族始祖万九郎为铨公后裔。在当时门第观念极强的年代,铨公为一代名人,我族首创谱撰序不做单独概述,有悖常理。
4)、本序已经阐明我族是单独一支创立宗谱,并未仿照古人与本姓大家合谱。
3、续修家谱跋言
族有谱,纪实以昭信也;谱有图,遵一宗之流派,总百代之统纪也。予族以七郎公为始祖,亲所自来也;若溯源于胡公满,则又为有生有姓之始祖矣。夫由七郎以至百七,凡五世;由百七以至铁缘,又五世,此予家谱之始。著其近也,必以五世者,盖取五服之义也,五世终而复始者,垂无穷也。而一行兄弟亦终而复始者,昭同列也;有不系不续者,因未嗣也,书之曰尽,重成人而哀之也;立嗣,不系于生父,而系于嗣父者,义之断也;宗子世居联首,众房各以房序者,恩之全也。是故览斯图,虽族属繁衍,而一子万孙炳然在目,尊祖敬宗之心,和宗睦族之念,可油然兴矣。
兹谱春郊公与族弟一桂仝作于大明万历二十一年,越今百有余载,历世二十余传,排行字派已完,正家谱当续之日。惜予有志未逮,今因搜阅旧谱各家藏本,俱厄于蠹鱼,予依原本録而新之。不敢隳前人之作,亦不敢强为附会,其有讳号未详者,姑阙之,以俟后人补述,僅将天地人三房十三世后继而续之,庶便后人修谱不烦远稽,使将来继而又继,续而又续,垂于无穷,虽百世之远,按谱而稽,秩然不紊不犹。夫共黄河之百派分流,穿龙门、过积石、以达于海,其源则仍归星宿也夫。
时   太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岁春月癸酉吉旦(1717年)
               十八世孙士鍠百拜顿书
考证结论:
1)、本序为二修时所作谱序。
2)、本序传递出的重要信息:
     清康熙56年二修谱时,修谱人已经发现世系疑点(万九郎不是忠简后裔,因此有不敢隳前人之作,亦不敢强为附会的感叹。),同样受当时时代背景及迎合族人之意愿,没有进行修改,一修内容仍依原本录入,新补增部分内容。
4、重修族谱感言
尝思莫为于前,虽美弗彰;莫为于后,虽盛弗传,古云然也。昔春郊公与族弟一桂,克绳祖武,谆谆族谱,统一脉之源流,衍世代之支派,其间行实或字、讳、生、卒、葬、所匹配某某,备载孔彰,难乎其作之于前也。
夫作之于前者,必冀述之于后,幸得五有公出焉,承先人之制作,继后代之宗祧,脈络分明,秩然有序,谓非述乎其后者耶。余将斯谱捧读之下,恍然有悟曰:斯谱也,公为族作也,五有兄为公述也,诚千古不磨之家史也。噫嘻斯人也,则必继斯志也。余乃不惮其劳,錄而新之,又将地字房十三世,后继而续之,以待后之学者,按谱而稽,一览昭然。始知水之有源,木之有本,继而又继,续而又续,有何难哉!
一世七郎初移下洋籍居,以至百七凡五世,由百七以至铁缘又五世,由铁缘以至世字又五世,由世字行以至仲字又五,世凡十七谱内具载并无遗错,兹谱己修成矣!但仲字行中有移徙远方,及绵垂诸不尽,固足为吾宗之光,尤足见吾宗之盛也。后有来者,余将拭目俟之矣各府、州、县,未曾朝祖者,讳号未详,姑阙之。迄今支派繁衍,再由仲字行提成五世,终而复始,始而复终,则世系绵!

时太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岁春月壬寅吉旦(1767年)
                    十八世孙光祖谨书
考证结论;
1)、本序为三修时所作谱序。
2)、本序传递出的重要信息:
     万九郎之子,七郎以下的世系经过考证完全正确且无遗漏。万九郎以上的世系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是肯定存在疑问。否则,本次修谱不会单独强调七郎以下世系的准确性。
根据准确记载的后裔子孙出生年代推算始迁祖年代:
1)、谱记:七郎传十二郎;十二郎传念七、念八郎;念八郎传进福、进德,
                       五六郎。其中七郎传下第四代进福生卒年月有记载:进福,念八
                       长子,名三一,生于元(朝)至元癸末岁(1283),卒至正乙酉
                     (1345)九月十八。

          从其后裔出生时间可以准确判断:南宋末年大元初年左右,万九郎的第五代裔孙出生,按照常规约30年左右传一世的规律,基本可以推测万九郎至此时的年龄至少在百岁以上,百岁的寿星应该可以在地方志查找到此人。但史志并无其相关记载内容。根据北宋、南宋建国的时间段分析,万九郎理应生活在北宋后期比较符合实际。
备注:北宋为:公元960年~1127年
      南宋为:公元1127年~1279年
      
综合结论:
万九郎的生活年代应在北宋后期(或末期)。
万九郎为福建永定胡氏开基祖;其以上世系待考。
结合三次修谱的谱序分析,可以确定万九郎不是忠简公脉系裔孙。
备注:
    家有宗谱,犹如国有正史。宗谱考证,属于学术范畴,只有以严谨的学术理念,暂时把族人的身份放开,抛开杂念,才能不为其所困,尊重科学、尊重事实,方可揭开迷雾,还原其本质。宗族先贤的优良品质,后人必须予以继承和发扬;先贤在学术上遗留的缺憾,要靠后裔子孙来不断完善;去除瑕疵,留存精华,乃是历届修谱人修谱之初衷及续谱之意义。


                           本观点属于个人观点。
江西相关宗谱上对胡大彦有无详细记载,此人有无职务及地方记载(包括陵墓;直系世系)。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01-10
以下转自胡居焕老师《关于胡万九郎公传派源流、迁徙问题的一些探讨》一文附录:

附录一:闽汀胡氏世系三字文

  木有本  水有源  周始祖  曰满公  谥为胡
  生两子  各分支  九一世  忠简公  宋末年
  万九郎  从江西  迁汀州  生三子  号称郎
  五六七  各分房  五城东  六在坊  七金丰
  到下洋  生一子  十二郎  念七八  两分房
  念八郎  传两房  一鼎美  一下洋  我嫡派
  五六郎  百七八  两分张  百八房  住下洋
  传四代  有通房  负公骨  仆溪乡①  百七派
  子两双  辉广通  是三公  亮生儿  可惜功
  我明广  生彦成  传两子  各成人  曰宗贵
  曰宗华  弟迁徙  兄在家  开忠坑  是铁缘
  生三子  代代传

注:①胡海《大通考》云:是子通负公骨到兴宁,留此存疑,待考。
    
附录二:永定胡氏字辈

博厚持载、柔顺谦光、礼义忠信、恭俭温良、
苏湖济美、淮海传芳、华林毓秀、安定发祥、
经文纬武、陈纪立纲

(四十字,首字一世始祖七郎公至四十世字派)

附录三:胡氏宗亲网论坛 《南山看谱》(04)福建汀州胡氏始祖万九郎公

【编者按:胡氏宗亲网总版主南山宗亲的这篇文章,汇集了不可多得的众多材料,以务实的精神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调查族源过程中,要把握几项原则,即以年代为坐标,以历史做参照,不轻信谱,不全信谱,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对证据不足的族史要保持原状,加注留给后人去考证。”值得万九郎公的后裔们一阅。谢谢南山兄弟!】

关于福建汀州胡氏始祖万九郎公的介绍,广泛见诸于国内胡姓书籍,现在胡氏宗亲网上也有不少相关新的资料出现。南山特将以前的发帖加以修改补充,汇总如下,以方便感兴趣的宗亲阅读。此公之所以被后人重视,是因为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的许多胡氏支派都是认他为始祖的。而有的族谱资料上溯其源,认为万九郎公是江西霸公一系,宋朝名臣胡铨忠简公之后。这一支派再往上去则属于华林胡氏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系为:胡藩→忠献公→霸公→忠简公→万九郎公……以下略。但对于万九郎公的生平记载,各处资料有所不同,南山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尽量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并不断加以更新补充,让我们这些后人尽可能了解万九郎公其人以及他这一支系的来龙去脉。

中央台《话说胡姓〉原稿,作者汤锦程:“福建永定人胡文虎,其祖亦由江西庐陵迁此定居者......泰和、奉新、庐陵共祖胡藩,为一脉相传。”(永定胡氏即由万九郎系分支),这种观点和下面《中华姓氏谱胡姓卷》内容相互印照,源于福建广东等地胡氏族谱记载。

《中华姓氏谱胡姓卷》P174,作者王廷洽:“胡铨谥号忠简,江西吉安芗城人(今值夏)。传说他的第四代孙胡万九于南宋末年,由赣州宁都移居福建长汀第三街塘背,后来他的第三子胡七郎迁居永定下洋,成为永定下洋的开基祖。”这份资料我估计来源于下面福建永定下洋胡氏族谱:

《下洋胡氏源流综述》作者胡居焕:“为了纪念弘扬铨公精神,下洋胡氏尊称忠简公为宋始祖。传至95世万九郎公,名垶,宋末由赣(宁都上山乡苦竹凹)入闽,经由宁化石壁村至汀,住汀州府第三街大塘背,生三子:五郎、六郎、七郎,为福建长汀始祖。”同样,胡海先生考证与之基本相同:

《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P512,作者胡海:“汀州府(今长汀县)清泰里胡家坊始迁祖万九郎,字长盛,任职泉州巡务,自赣宁都上三乡苦竹坳(今宁都县黄陂镇鹅公村苦竹坳,与兴国县边区,无族人居住)迁入胡家坊,卒葬大塘背。配龚氏(一载潘氏)子三,长五郎迁长汀童坊胡岭肇基,次六郎,三迁而后肇基汀城西朱紫坊,三子七郎迁上杭再迁永定下洋(金丰里)塘下墩肇基。”胡海先生并未考证万九郎公何时何地迁汀,但从其引用的广东揭阳谱记载来看,是在北宋年间(1060年左右),这里出现了与下洋胡氏以及福建长汀童坊胡岭五郎支系族谱记载不一致的地方,后者都认为万九郎公迁汀州是在南宋年间:

《长汀童坊胡岭五郎支系谱》对万九郎公的记载很详细,其上祖接华林谱系,转江西霸公派,传八代到日月争光胡铨忠简公,再经四代(铨、三点水+荐、杓、火+可)到万九郎。“104世垶公,号万九郎(一作绵玖)。经历史记载,南宋末年由吉安值厦镇移居福建长汀第三街大唐背开基(今长汀城南门街肖屋塘),配龚氏,生子三:长五郎胡岭派,次六郎居汀城,三七郎迁居永定下洋”,在这里不仅年代出现分歧,迁入地点也与下洋和揭阳谱也不一样:是从吉安值厦镇直接迁来的,不是经宁都、宁化迁汀州的。被认为是万九郎“居汀城”的次子六郎后裔(目前仍居福建长汀称“城西朱紫坊”胡氏)族谱记载则只字不提胡铨、万九郎。他们认为自己的先祖是一位曾在江西作官的胡氏“裔孙某”,跟万九郎、六郎毫无关系:

《汀西(朱紫)胡氏光绪谱》1895年重修,谱载:“唐昭宗乾宁间有裔孙某以进士官江西,遭乱去官隐于宁都,即我世祖讳彭字延年号白石公之曾祖也。公以宋英宗治平三年由宁都迁汀州宁化石壁村,神宗熙宁八年徙居长汀白石乡,元丰六年卜筑城西朱紫坊,三迁而后安宅焉。朱紫有胡氏自兹始。”白石公是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从宁化石壁村迁来长汀,这一点年代上是和广东揭阳七郎谱的记载相吻合的。我的疑问是,难道长汀还有一支真正的六郎公后裔吗?似乎不大可能,目前这一支朱紫胡氏有成千上万之众遍及长汀,犹以汀州城中为多。但他们为何视周围的同宗族谱而不顾,坚持自己的先祖是“裔孙某”,而不是万九郎、胡六郎?而且他们也没有参加过五、七郎后人在清朝道光丁末(1847)年间的汀州合修宗祠,似乎万九郎公、五、七郎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为查清万九郎公的迁徙过程,胡海先生数次到江西宁都考察,去年南山也曾陪同他再去一次,写出以下调查报告:

《宁都三日--胡海江西族源调查侧记》作者南山:“胡海先生和我走进大山,来到七郎系族谱上记载的万九郎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宁都县黄陂镇鹅公村苦竹坳,这个地名是如此的拗口难记,正象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样偏僻难寻……茂密翠绿的竹林遍布山中,星星点点地散布着一些自然村落,简陋的山村小学校,身穿上世纪卡玑布中山装的山里人……”。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里仍然是手机没有信号,进出全靠拖拉机。我当时就在想,是什么原因使得名宦之家后代,胡铨忠简公的曾孙万九郎,独自从吉安庐陵迁到这样一个偏僻的山窝窝里来。那些族谱记载的可信程度有多大?查遍江西宁都黄陂镇几支胡氏族谱,未见万九郎公的只言片语:

《江西兴国大彦族白石谱》上记载:始祖大彦名栾字方甫,宋开宝中,自宁都山堂花楼下徙居兴国白石,子三,令璋宁都苦竹祖……这个令璋会是下洋、揭阳谱载的万九郎吗?

《江西宁都黄陂旸霁谱》上又见:少八郎令璋名九郎,有两子三十三郎,三十九郎,而三十三郎的儿子少九郎在族谱上没有记载下去。万九郎究竟是令璋少八郎还是少九郎?

《中华姓氏谱胡姓卷》上说得很客观:“传说胡铨的第四代孙胡万九于南宋末年,由赣州宁都移居福建长汀第三街塘背。”在宁都也有关于万九郎的“传说”流传至今:“据他们说在公元1000年前后,上三乡苦竹坳发生过一次严重水灾。在此之前,六郎公就带着家人离开了这里(去哪里不知道),水灾后万九郎公也和他的两个儿子离开了苦竹坳前往福建汀州府。见《宁都三日——胡海江西族源调查侧记》”,父亲万九郎,三个儿子五郎、六郎和七郎,一千多年前的普通家庭,流传下来的故事至今仍然是扑朔迷离。胡海先生的考证:

《给江西宁都宗亲的一封信》中胡海先生说:“宁都胡氏的后代都带了一个“郎”如杏一郎、庆三郎、陈郎、大瑯、二郎、万九郎、七郎......。而其他地区的胡氏支派就没有这个姓名特征。如南宋从值夏道院迁出的始祖一鹗、季安、细安等等(见《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P275)。从这个“郎”名可以推测万九郎从宁都迁来汀州的可能性要大一些。《长汀童坊胡岭五郎支系谱》则认为万九郎是在南宋末年由吉安值厦镇移居福建汀州的。那么在吉安的谱上有没有记载呢?最近有一位宗亲在宗亲网发布了以下世系表: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478&keyword=

《江西吉安芗城胡氏通谱宗支总图》胡氏宗亲网胡琼芬宗亲发布:公霸→载→铨→氵荐)→杓→炣→仁老……据童坊胡岭谱上记载,炣有两个儿子,长坪,号仁老,举人,授迪功郎。次垶,号万九,又曰绵玖。但不幸的是,在这份江西吉安芗城谱图上并没有炣的次子垶的记载。是忽略不记了吗?不是,炣的兄弟四人,他们都是子孙满堂,世系表看上去人丁兴旺。为何偏偏就没有记载“次垶,号万九,又曰绵玖”?

《芗城胡氏宗谱》1995年重修版P27记载了这个“绵玖”:上面只注明“都溪基祖”四字,但未见其他记载,都溪在何处未详。童坊胡岭谱上的万九郎可能就是这个“绵玖”。这里即是汀州始祖万九郎公在吉安族谱上的出口处。我的疑问是,如果说是因为宋末天下大乱,万九郎逃难去了宁都或汀州,那其他兄弟为何不逃,唯独他一家逃掉了?还有,万九郎这一代字辈都是土旁不错,可从这个大家族的名录记载上看,他这一辈堂兄弟包括他哥哥,还有一个带“老”的号,如号“寿老、定老、尧老、舜老、商老、周老、仁老”,唯独万九郎却是“名垶,号万九”,完全没有按照吉安方面的命名规则立号。“绵玖”会是“万九”的谐音吗?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份族谱,看看会不会出现有关万九郎的另一个新版本:

《中川胡氏世系表》,这是1988年由中川史志编委会出版的。这份世系表与《长汀童坊胡岭五郎谱》是一模一样的:铨、氵荐、杓、炣、坪和垶。不过万九郎在童坊五郎谱上是第104世,在中川七郎谱上是第94世。

《安定胡氏有通公族谱》,这是1994年由胡克明先生主撰的。也许他们把重点是放在有通公之后资料的收集上,对万九郎前后世系可能是延老谱而续之。果然是另外一个版本:91世胡铨--92世胡泳--93世胡(木规)--94世胡(火享)--95世胡(林土)(上下结构)--96世胡(木匆)--97世良佐公--98世春年公--99世国贤公--100世昌郎公--101世万九郎公。按道理,有通公世系与中川下洋,童坊胡岭脉祖相同,万九郎世系竟有如此差别。真是令人难以想象。主要是从胡铨第二代就记载不同了,这份有通公谱记载是泳公之后,而中川童坊谱则记载是三点水+荐公之后。

《宁都胡氏大瑯、僕射属系族谱考略》是宁都黄陂胡志明老人主编的当地十几种宗谱内容汇编,里面有一些地方涉及到可能与万九郎有关的资料。第38页:宁都黄陂开宗祖胡大瑯公的长子胡二郎迁湖溪后成为湖溪基祖,他的长子二十九郎“迁居兴国复徙汀州”,这是第一处出现的宁都胡氏迁长汀的记载。但遗憾的是年代与汀州六郎、七郎谱所载万九郎是在北宋年代不相符合。因为据推算胡大瑯年代是在唐末(858年),他的孙子二十九郎应该是在后梁(907年),与北宋就相差相差一百多年,更别说南宋末年了。但有一个线索也值得提出来讨论,那就是大写的二十为“廿”读音为“念nian”,与“万”读音“wan”有点相似,万九郎会不会是“廿九郎”--“念九郎”、“绵玖”郎?这里的“湖溪基祖”会不会是《芗城胡氏宗谱》中的“都溪基祖”之误记?宁都胡氏从霸公开始的早期世系在当地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再将万九郎公参与其中,势必更加复杂,这里不作深入研究。

《宁都胡氏大瑯、僕射属系族谱考略》第2O7页“钓州唯中房繁衍世传谱”载:“原派德中即五郎公也,随父官漳州漳浦县属于任,转迁闽汀岭南以居。族开有三房,衍十四考分派之图记,星罗棋布,分徙于不一矣。其注胡岭渡头桥傅地上方东街,林田画楼下连城县享子堡等处,皆公裔也......我宁钓州之族,系出闽汀......"。这里的五郎公是宁都山堂派的第十世祖,其父仕明曾在漳浦县为官,后迁长汀岭南。族开三房分派属地记载则与长汀童坊五郎谱相同,但也没有提到其父是万九郎。不知童坊族人看到这则资料会做何感想?五郎公并非万九郎之子,也不是来自吉安值厦的胡铨忠简公裔孙,而是宁都胡氏的一个分支?

目前网上流传的一个万九郎世系版本:清咸丰年间修订,庐陵芗城胡氏宗谱世系:...胡珰(80)、令赟(81)、胡公霸(82)、勝公(83)、琏公(87)、胡铨(90)溢忠简公江西庐陵人、胡泳(91)、胡槻(92)、火享公(93)、?公(林下加一工字)(94)、楤公(95)、良佐公(96)、春年公(97)、国贤公(98)、昌郎公(99)居南京、胡万九郎(100)福建、有通公(101)广东梅州五华县?、玉粹公(109)、全龙公(111)迁江西兴国、崇元公(114)字元相、宗礼公(115)、上庭公(116)、锡任公(117)、昌浸公(118)迁江西永丰。这个版本和《安定胡氏有通公族谱》相同,但与我上面所列《芗城胡氏宗谱》95年版世系不一样。而且把有通公直接接到万九郎之后恐怕就有问题了,这中间起码还要有个七郎吧。

有关万九郎公的始迁地目前有三种说法,童坊五郎谱认为万九郎系胡诠忠简公后,必然来自吉安值厦老家;下洋七郎谱则明载来自江西宁都上三乡(怀德乡),而汀西六郎(假设)的谱上表明始祖白石公是从宁都三迁经宁化石壁而定居汀城。看童坊五郎谱感觉从时间和地点上都没有任何破绽。而六郎(假设)、七郎揭阳谱在万九郎公迁汀州的时间地点上有许多相同点,都是在北宋年间从宁都迁来,历史事实承认只有一种情况是真实的,承认甲正确就宣告乙错误,因为一个人是不可能同时生活在两个时空和多个地域之间的。所以如果认为童坊五郎谱是正确的,那所谓六郎七郎揭阳谱载北宋年间宁都迁来长汀则都成謬误。甚至五、六、七郎三兄弟之说都要被否定,原因只有一个,北宋的六、七郎不可能与南宋末年的五郎成为兄弟。

研读许多族谱,发现谱记年代在明朝以后世系都比较清晰,而宋元以前的问题一般都很多。最突出的是始迁祖的年代,迁居地以及后代世系的问题。而始祖的确定更是一个大难题,年代久远很难考证,加上过去多是设谱局请谱师并延请外人做序,往往是张冠李戴,乱攀祖先,给后代正本清流带来许多困难。所以本人认为:在调查族源过程中,要把握几项原则,即以年代为坐标,以历史做参照,不轻信谱,不全信谱,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对证据不足的族史要保持原状,加注留给后人去考证。我认为,要核实胡万九郎公的世系源流,主要精力还应从江西吉安方面寻找证据。首先要证明他是否为胡铨的曾孙;然后再证明他是什么年代从那里迁汀州的,在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证据之前,还是让我们暂时相信这一切都是历史的“传说”吧!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1-11 09:1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