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6461阅读
  • 21回复

请湖南境内关心家族源流的宗亲关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2-06-23
— 本帖被 南山 从 网内导游 移动到本区(2014-02-27) —
如果有宗亲想了解自己是姬姓胡子国后裔、归姓胡子国后裔、东夷陈国胡公满后裔、明经胡(李改胡)李唐王族后裔、田齐王族胡母氏改姓(胡关谱)还是其他胡氏分支的后裔,那么现代遗传学、分子人类学可以通过Y染色体DNA测试手段将有助于解开这个谜底。

为什么男性的Y染色体会跟姓氏密切相关呢?原因很简单,姓氏和Y染色体都是父系单传的,都是只能父传子,所以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姓氏源流,男性的Y染色体(请参看后面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关键。(本人自己于2010年年底已经参加过复旦的第一批测试,已有测试结果,但考虑到个人隐私,不方便对不同宗的朋友公布。)

现在这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复旦大学人类学系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严实博士团队将亲临湖南长沙进行采样。因为复旦总校区在上海,所以并不总是有到湖南采样的机会,还请各位宗亲及时把握住这次机会,如果测试结果表明与本人或其他胡姓宗亲有相同SNP,那么我们可以交换STR数据,看看分别属于哪个胡姓分支,以及是否有历史时期的同宗,等等。

《2012年6月底長沙採樣機會》

http://www.ranhaer.com/thread-20122-1-1.html

复旦大学家族遗传测试服务(Y染色体、线粒体/mt)

http://www.ranhaer.com/thread-14446-1-1.html

参照:Ranhaer的分子人类学论坛《家族谱系测试》版块:

http://www.ranhaer.com/forum-48-1.html

分子人类学入门科普帖:
《大众的参与:分子人类学未来20年的关键所在》

http://www.ranhaer.com/thread-14431-1-1.html

《貼幾個漢人單倍群分佈圖》

http://www.ranhaer.com/thread-16435-1-2.html

《M134,M117的地理分布图及其起源讨论》

http://www.ranhaer.com/thread-14433-1-4.html


我们看几个重要帖子:

海外著名家族谱系网站FTDNA上公布的几位胡姓样本Y染色体测试结果(FTDNA上的DNA测试价格远远贵于国内;而复旦大学人类学系的测试完全是公益和科研性质的因此费用极其低)

http://www.familytreedna.com/public/china/default.aspx?section=yresults

请在该页面上搜索N17197、214217、126798这几个样本编号,就能找到相应的Hu姓样本Y-STR测试结果。

湖北襄樊的一位胡氏宗亲在复旦人类学系的测试结果:
《胡氏:O3a3c1-M117》

http://www.ranhaer.com/thread-7614-1-1.html

当前胡雪岩家族墓地的测试结果:《與胡雪岩同宗?》

http://www.ranhaer.com/viewthread.php?tid=17707&page=1#pid252654

N1c1-M178,这个单倍群起自欧亚大陆北方,不排除与李唐王室所处的六镇武人有关,如果以后唐王室被证明也是M178+,而且其以后的细分下游型也一致,那么胡雪岩家族来自真正的明经胡氏就没什么疑问了。

此外,Ranhaer的分子人类学论坛(http://www.ranhaer.com)还提供大量其他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版块:

如:

文化人类学综合区:
http://www.ranhaer.com/forum-9-1.html

语言学:
http://www.ranhaer.com/forum-92-1.html

文化考古:
http://www.ranhaer.com/forum-93-1.html

分子人类学讨论区:
http://www.ranhaer.com/forum-28-1.html

人种起源:
http://www.ranhaer.com/forum-94-1.html

体质人类学区:
http://www.ranhaer.com/forum-43-1.html

当然别忘了还有我们前面提到过的:

Y染色体/父系DNA研究:
http://www.ranhaer.com/forum-97-1.html

姓氏家族谱系DNA测试:
http://www.ranhaer.com/forum-48-1.html

等版块

希望湖南地区的宗亲,只要有条件的千万不要错过今年6月底的这个机会!同时也希望更多对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地质学等学科感兴趣的朋友多来论坛参与讨论!谢谢!
[ 此贴被南山在2012-12-19 21:3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6-23
另外,请各位宗亲关注一下这个帖子:

《Y染色体对周朝姬姓的初探》

http://www.ranhaer.com/thread-18306-1-2.html

如果各位宗亲想了解姬姓、姜姓、妫姓、嬴姓、姒姓等上古古姓(而不是“氏”。姓跟血统有关,而氏只跟身份、地位、职业等有关。比如陈国妫姓胡氏,是以谥号(陈胡公,古汉语中“胡”字有古老、年迈的意思,妫满由于比较长寿所以薨后追谥胡公)为氏)的起源,包括了解自己家族属于哪支胡氏后裔,希望能积极参与复旦的世界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中的父系源流DNA测试,这直接有助于对比如湘赣一带所谓“华林胡氏”等大宗支的具体来源及构成的研究。

谢谢!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6-23
此外,我当前已经掌握的各地胡氏样本大约有10来例,但很可惜都跟我本人不是一个类型,显然不存在历史时期的共同祖先,同时也映证了胡姓跟中国其他人口大姓一样是个非常多源的姓氏,但是我的样本对其他各位宗亲寻亲寻根还是有用处的,如果你参与了六月底在长沙进行的家族姓氏DNA测试,欢迎与我保持站内联系,交换QQ也可,届时我可以把所有我所掌握的其他胡姓样本拿出来和各位宗亲兄弟匹配,看看各自的源流如何,又属于哪一支胡氏的后人,等等。

祝大家好运,并请及时保持联系,交换各宗亲Y染色体(姓氏)DNA测试结果信息。Cheers!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6-23
当前我们看到的一些胡氏宗亲受测者测试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全国范围内很多不同地区不同宗系的胡姓样本测试结果都是不同的,这一点,如果以后细化后更能说明问题。
[ 此贴被kamper在2012-12-19 20:4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6-23
其中山东聊城高唐的那例胡氏样本数据来自复旦王传超博士以非正式文献形式发表的下列论文:

http://www.ranhaer.com/thread-19211-1-1.html

王传超博士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邮编200433

欢迎大家以后有机会一起研讨这些数据!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6-24
江西两湖地区的胡姓人口比例显著偏高,远远高于北方地区,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历史时期苗瑶的汉化融入。不过当然也有北方汉人南渡带过去的。今天甚至连福建宁化客家人里的胡姓都有测出O3a2c1*-M134的,可见高频南方内陆的胡姓人口中,仍然是有不少来自北方汉人的成份的,

长江中上游一些省份非常流行的“华林胡氏”应该跟江西填湖广有密切的关系,建议大家去测测。不过我预言一句,坛子上十个“华林胡”后裔去测试,可能十个人的结果都不同。中国人的姓氏称因太复杂了。南方部分地区的家谱可靠性甚至只能追溯到明代,至于先秦至唐代,大部分姓氏在这段时期的历史都不可靠,没有追溯力,也就是说多数人的姓氏只具有文化象征性,而不能用于追溯远至先秦这样无比久远的世系,那是不可信的。当然南方很多地区宋以后的家谱也还是有可信度的,但不是全部。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06-25
同时,如果你是非当地的其他省份胡氏宗亲,正好赶上6月底也在长沙附近地区,也欢迎参加复旦的Y染色体测试!谢谢!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2-06-27
从下图来看,广东兴宁一带的胡姓样本有测出O1a1-P203的,可见该胡姓人士的父系祖先起源于南方越人。



而福建宁化翠江镇的两例胡姓,一例M134*和一例F238+,很明显是来自北方或中原汉人南下带过去的。不过从总体上说,胡姓作为一个主要分布区偏南(尤其是大量集中于江西湖南等地)的姓氏,测出大量的南方类型是并不奇怪的。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2-06-27
考虑到周族的发祥地在陕西岐山一带,而且周语(其实还有商语)明显是汉藏语系的语言,目前我们认为姬姓很可能隐藏在那些以西部汉藏人群为主要分布区的单倍群里,比如O3a2c1a-M117+和O3a2c1*-M134+ M117-等,同时也不能排除属于某些小群,这个要看最新的西周考古人骨DNA测试进展,只要你参加过测试,以后就可以随时关注国内遗传学/分子人类学相关领域的进展,了解自己属于哪支胡氏的后裔。



胡姓虽然在江西湖南等地人口多得异常,其发生频度远远高于北方汉族,确实应该有不小的土著因素,但仍然应该有不少从北方/中原南下的胡姓的。比如前述闽西客家、粤北韶关两地的两位胡姓宗亲,一位测出F238+,另一位则测出002611+ F238-,说明中南华南内陆仍然是有不少O3的胡姓的,这些跟中原大汶口文化(属东夷文化)密切相关的单倍群,很清晰地记载着这两位宗亲的祖先历史:很可能来自山东或周边一带的北方汉人。

PS:鉴于此次测试是在湖南境内,而据我所知南方很多人害怕测DNA特别是和姓氏源流密切相关的Y染色体,所以怕测出南方土著的还是不要去了,测试只欢迎勇敢的人,想知道自己的精确源流的还是大胆地往前冲吧!另外,测出苗瑶/越人(侗台)类型也是值得光荣的,长江中游创造了光辉的八千年稻作文化--彭头山文化,是东亚最早的驯化水稻的开端,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明创造了伟大的航海文明、东亚最早的船桨就发现于河姆渡遗址,这些都是历史上非常光辉的一笔,湖南江西贵州等地的胡姓兄弟,无论你北方汉人南下过去的胡姓,还是苗瑶或越人后裔汉化融入的胡姓,我们永远一路相互支持!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2-06-27
另外补发一篇很重要的入门科普文章:为什么男性的Y染色体测试和姓氏起源研究息息相关?姓氏和男性的Y染色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可以参看:《《科学时报》:Y染色体与姓氏宗族演变》
http://www.fudan.edu.cn/fudannews/2010/0512/24534.html

作者:王传超 严实 李辉来源:《科学时报》2010年5月12日发布时间:2010-05-12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人们的姓氏大多继承自父亲,而Y染色体是严格的父子相传的基因组片段。所以姓氏与Y染色体的遗传应该是平行的,有共同姓氏的男性应有相同或相近的Y染色体类型。然而,多起源、改姓、非亲生、从母姓等社会因素弱化了某些姓氏与Y染色体的关联,此时家谱研究可为厘清父系血缘提供线索。

Y染色体上稳定的SNP突变可以永远在父系后代中流传,可以构建可靠的父系基因谱系;而其上突变较快的STR位点又可以用以估算时间。因此,Y染色体可用以研究很多姓氏宗族的历史,甚至千百年前的历史疑案。姓氏、家谱和Y染色体的研究必将成为历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姓氏与Y染色体的
父系遗传
姓氏最早在中国产生,其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主要来源于远古时代各种图腾和地名,“氏”为“姓”的分支,“姓”以别婚姻,“氏”以分贵贱。秦汉以后,姓氏合一,数量大增。据最新统计,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目前有4100个姓氏。

姓氏最早用于遗传研究是在1875年,乔治·达尔文通过分析堂(表)婚得出了英国同姓通婚率和不同阶层的堂(表)近亲通婚率。由于居民出生、结婚和死亡等大量相关数据的易得性,姓氏分布与同姓率被广泛用于研究群体遗传结构、迁徙率等。此外,姓氏还在流行病学方面得到了应用。

虽然姓氏在宏观上被用于分析群体遗传结构,但是姓氏并不完全遵从父系遗传。就中国的社会情况而言,收养、继养、入赘,甚至直接改姓,都会影响姓氏与父系血统的关联程度。另一方面,中国大多数姓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各个封国,当封国内的百姓都以国为姓的时候,这些同国百姓的血统可能本来就不一致。这就造成了很多比较大的姓氏内部遗传结构不一致。

与姓氏不同,人类的Y染色体直接代表着父系遗传,永远是父子相传的,不会受到任何社会文化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体内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常染色体中,每一对性染色体都有一条来自父系,一条来自母系,两条染色体在传代过程中对应的部分会发生交换,从而造成混血的效应,就是遗传学上说的重组。另一对性染色体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女性体内,X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分别来自父母双方,所以也不能避免混血的影响。而在男性体内,却只有一条来自母亲的X染色体和一条来自父亲的Y染色体。当一名男子有了儿子,他的X染色体不会传给儿子,只有Y染色体会传给儿子。所以人体性染色体的遗传方式决定了Y染色体遵从严格的父系遗传(见图)。

人类Y染色体DNA大约包含6000万个碱基对,其中染色体两端的5%为拟常染色体区域,在传代过程中与X染色体相应区段会发生重组,而主干部分的95%为非重组区域,不与任何染色体发生重组。所以,Y染色体主干部分的此特性,保证了子代能完整地继承父代的Y染色体主干而不受混血影响,保证了Y染色体主干的严格父系遗传。

所以,当姓氏已经无法作为追寻祖先的可靠标记的时候,以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研究Y染色体主干的类型分布,是直接追溯群体或者家族的父系起源的最佳方法,是验证祖先与后代的父系关联的唯一手段。实际上,在一段有较可信历史记录的时期内,整个家族的姓氏与父系遗传的关联是可以保证的,所以家族的姓氏往往与固定的Y染色体类型共同传递,紧密关联。

Y染色体在稳定中突变

在一代一代的父子相承的传递过程中,Y染色体也在慢慢地积累着变化。正是因为遗传突变的积累,使得人类父系遗传体系中,距离越远的个体的Y染色体差异也越大。Y染色体上的突变形成的个体差异主要有两大类,单核苷酸多态(SNP)和短串联重复(STR)。DNA分子由四种碱基(A、T、C、G)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而成,SNP是仅仅一个位置上的碱基类型变化。Y染色体上的同一个SNP在人群中一般只有两种类型。STR则是在染色体的特定区段,由几个碱基组成一个单位重复出现,不同的Y染色体上的同一个STR位置往往有不同的重复拷贝数。SNP和STR由于突变性质和突变速度不同,在分析中有着不同用途。

要确立父系遗传体系,最重要的前提是祖先的突变可以稳定地保留在后代的Y染色体上。SNP突变因为突变速率极低,可以做到在后代中永久地保留,后代只能在祖先的突变基础上积累新的突变,而不会丢失祖先的突变特征。通过比较人类与黑猩猩的Y染色体差异,以及大家系中的Y染色体的差异程度,Y染色体上的SNP突变的速率被计算了出来。每出生一个男子,一个染色体位置上发生SNP突变的概率大约为3000万分之一。

实际上由于Y常染区的保守性,以及人类历史上大量男子都没有男性后代保留至今的事实,实际的群体中突变率应该低几个数量级。而我们通常研究的是Y染色体非重组区大约3000万个碱基对的常染色质区,按照每个碱基对3000万分之一的突变率,这个区段内每个男子平均都会有一个新的突变。这个新的突变随机地出现在Y常染区的任意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突变了的点上再发生一次突变,那么这个突变就在后代中丢失了,我们就无法通过后代确定祖先的Y染色体突变谱。但是突变点上重复发生一次突变的概率,按照概率计算方法就是3000万分之一的平方,也就是900万亿分之一,相对于人类自古以来的人口,这个概率就近似于零。所以我们可以说,祖先的Y染色体上出现的SNP突变特征在后代中肯定能够找到,而后代只能在祖先Y染色体突变谱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突变。

由多个SNP突变构成的一种突变谱被称为一种单倍型。单倍型有祖先型和后代型之分。祖先型与所有后代型合称为一个单倍群。一个家族的所有Y染色体理论上都属于一个单倍群,因为其中所有的男性都应该来自同一个祖先。

单倍群的概念可大可小。大而言之,全世界的Y染色体都属于一种单倍群,都来自20多万年前的一个东非晚期智人男子。进而,全世界又可以分为20种主干单倍群,编号从A到T。最古老的A和B单倍群都没有走出非洲,C和D单倍群最早来到了澳洲和亚洲,E单倍群来到了亚洲又回到非洲,F单倍群衍生出G、H、I、J等单倍群在西方形成欧罗巴人种,衍生出K单倍群并形成N、O、P、Q等单倍群在东方形成蒙古人种,其中O单倍群成为了中国人的主流,而Q单倍群成为美洲印第安人的主流。所以Y染色体的谱系构建出了全人类的一部大家谱。

利用Y染色体上稳定遗传的SNP,我们可以构建出个体或家族之间明确的遗传渊源。而且,既然SNP有稳定的突变速率,当我们统计出不同人的Y染色体之间的突变差异数,将差异数除以速率,经过换算就可以估算两条Y染色体之间的分化时间。

但是,由于SNP的突变速率实在太低,个体之间的突变差异散布在Y染色体的各处,只能使用Y染色体全测序来寻找,而目前全测序的成本太高,不可能普遍应用。这一缺点被Y染色体上的另一遗传标记STR弥补了。一些STR位点分布在Y染色体上的固定位置,每一个STR位点内部的重复单位在传代过程中改变着拷贝数,这种改变也是有着固定速率的,STR的突变率高于SNP10万倍。因此STR位点成为了Y染色体上的“时钟”。

姓氏与Y染色体关联的实践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姓氏与Y染色体是否具有基本相同的和平行的表现还要看姓氏传递是否连续和稳定。多项研究证实各国的姓氏传承是相对稳定的。对于中国的姓氏与Y染色体的相关性,也有许多研究见诸报道。

汉族大姓氏内部的不一致,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在理想的情形下,每种姓氏都有一个唯一来源,即该姓氏的奠基者只是一人或是有相同Y染色体单倍型的多人,在姓氏传承过程中没有发生过干扰(改姓、非亲生等),此时一种姓氏可以被一种SNP和STR的单倍型来鉴定。

在中国,姓氏有近5000年的历史,来源复杂,且存在避祸改姓、避讳改姓、过继改姓、皇帝赐姓与贬姓、少数民族用汉姓等等问题。如此,研究中国的姓氏难度极大,但是中国编修家谱的传统对厘清这纷繁复杂的血缘关系有很大帮助。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某一同宗共祖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特殊图书体裁。也就是说,入谱者必须是同宗共祖,即使同姓,若不同祖,也不能修入一部家谱之中。在中国的广大农村,人们一直有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上婚姻半径较小,由家谱确定的某一地域内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有相同或相近Y染色体的父系隔离群体,这也就为分子人类学分析Y染色体DNA多样性提供了极好的研究模型。然而,某些家谱里有假托、借抄的内容,因此对于家谱资料的应用必须审慎。但是在Y染色体检验这种无可辩驳的科学证据面前,任何家谱都可以得到检验和修正。姓氏、家谱和Y染色体的关联研究,必然成为研究中国人起源与演变的重要方式,开创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新篇章。

(王传超、李辉: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严实: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所)

关于作者的一些介绍:

复旦大学金力教授(李辉教授以前的导师):
http://www.chgc.sh.cn/ch/jinli.html

金力,现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和生物医学研究院基因组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所长,美洲华人遗传学会会长, 教育部现代人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摩尔根-谈家桢国际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李辉教授(主持著名的曹操家族Y-SNP类型源流,央视有特别追踪报道)、严实博士:复旦大学生科院和上海人类学协会官网上的主页及相关报道:
http://life.fudan.edu.cn/s/84/t/296/a/16143/info.jspy
http://www.comonca.org.cn/LH/Doc/1publication1.htm
http://www.rwfd.fudan.edu.cn/xueshu/chufeng/nianqing.html
http://www.fdurop.fudan.edu.cn/profEVA.php?pk=1036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