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731阅读
  • 75回复

浙江宗亲,请一起来找民国胡氏名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4-04-06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3-06-02) —
        
        向各位宗亲报告一条我在网上才发现的旧闻。2013年3月6日《杭州日报》报道如下。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3/03/06/19047908.html

  浙江名人多,民国时期的名人尤其多。昨天(2013年3月5日),一本汇聚了三千多位浙江民国人物生平介绍的书正式出版了。
  这本书名为《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时三年半组织编写而成,是该院继百卷本《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后浙江人物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科研成果。
  列入这本辞典的浙江各地人物(包括一部分外省但对浙江有特别影响者)共3434人。
  浙江历代人才辈出,民国时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民间有“一部民国史,半部在浙江”的说法。秋瑾、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吴昌硕、鲁迅、潘天寿、竺可桢、童第周……这一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经济、金融、文化、教育、科技,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域,浙江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48年在全国首次评选出中央研究院的81名院士中,浙江人占17席,名列全国第一,占总数的21%。
  对史学界来说,以辞典的形式展示一代人物之盛况,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这本书的出版也为今后开展浙江民国史及人物研究所做的基础工作之一。
  对浙江读者来说,这本辞典成为了解浙江名人的重要读物。尤其是那些名人的后代,在这本书里,他们可以读到先人的事迹。据说,早在半年前,就有好些名人之后打听这本书了。


        我,观海卫木兰还没有找到此书,在网上找到了“内容介绍”和“作品目录”。所谓“内容介绍”,就是征集的对象;所谓“作品目录”,就是按姓氏笔画排列的3434个人名字。(附在最后)
        其他姓氏的,我们胡氏宗亲们就没精力操心了。我把胡姓的宗亲名单复制下来了,供各位参考,请各位看看有没有自己家的长辈。或许从这本大辞典能得到一些先人的事迹,要是能得到的话,可信度是很高的。我们浙江宗亲们,能不能把这61位宗亲都找出来,为他们树碑立传。
        不过,会有另一种可能———找不到你家族的名人,那就是被漏掉了。我家只有一个哲揆公在这本大辞典里的。2013年12月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向我本人征集知识界名人资料时,我觉得我太渺小了。把濬济公、哲揆公两位民国教授和三个现代教授作为第一批名单,一起送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据说,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看到过哲揆公的名字和简介说,濬济公如此有名的学者是不该被家乡遗忘的(事实上是遗忘了吧)。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让我收集、提供濬济公、哲揆公的照片资料。据说,他们也在收集整理并汇总,之后在内部资料和公开报纸上登载了。可能在以后再版的名人大辞典里会有增补吧。其实,我家或许还有民国教授,有待我日后考证后追加给慈溪市或浙江省的有关部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与不少的家族一样,家谱被毁,族人都已远离家乡,困难重重…

        宗亲们,以上情况供大家参考。如果你们发现类似被漏掉的情况,建议你们整理资料后,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系。让我们一起,以我们的行动来缅怀我们民国时代的名人先祖。(该在百人以上吧)

        网上还有按地域分类整理的资料。太多了,这里就不贴出来了。
        需要的话,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0e37890101izkm.html
----------------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http://baike.baidu.com/view/11257485.htm
1.内容介绍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收录民国时期浙江地区有影响的人物:
    (1)在中国历次民主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革命志士、英烈,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抗日英烈等。
    (2)平常政界人物:中央政府司(局)长以上官员。公使、大使级的外交官员。省级官员以收录省主席(省长)、厅长、秘书长   等为主,少量有突出事迹的县长以及厅长以下的人物也可以考虑收录。省级以下以道尹、专员为主,个别有突出事迹的县市长也酌情收录。历届国会议员、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省级议会、临时参议会、参议会的著名人物。伪政权的头面人物。
    (3)陆海空军以及警察、特工系统人物:以少将以上为主,少量有突出事迹的少将以下人员也可以收录。陆军师长、旅长以上;海军舰长以上;空军中队长以上;警察厅局长以上;特工站长以上。
    (4)经济界:收录有影响有规模的企业家、金融家、财经专家等。
    (5)文化教育界:收录教授以上有影响有贡献的学者、专家。
    (6)科技界:收录著名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
    (7)医学界:收录著名的中西医学家、护理师等。
    (8)艺术界:收录有贡献、有影响的艺术家,包括著名民间艺人。
    (9)宗教界:著名的法师、高僧、阿訇、主教、神甫、牧师等。
    (10)民间工艺大师、著名匠人等。

2.作品目录(胡姓)

上编 本籍人物(61人)
胡士俊 468
胡士莹 469
胡大猷 469
胡小石 469
胡子婴 469
胡云芳 470
胡升鸿 470
胡仁源 470
胡今虚 470
胡公冕 470
胡玉堂 471
胡世杰 471
胡世泽 471
胡世勋 472
胡务熙 472
胡兰成 472
胡吉光 472
胡 考 472
胡西园 472
胡仲持 473
胡 华 473
胡汝��� 473
胡志锐 473
胡 苏 473
胡识因 474
胡阿林 474
胡 茄 474
胡国宾 474
胡岩岁 474
胡秉奎 475
胡 炘 475
胡宗成 475
胡宗南 475
胡定安 476
胡春冰 476
胡树森 476
胡品清 477
胡钦海 477
胡莼乡 477
胡哲揆 477
胡积岱 477
胡倬云 477
胡健中 478
胡海秋 478
胡润桐 478
胡惟德 478
胡逸民 479
胡鸿烈 479
胡 淦 479
胡 绳 479
胡维藩 480
胡 瑛 480
胡景瑊 480
胡焦琴 481
胡稑芗 481
胡愈之 481
胡 煌 481
胡碧华 482
胡嘉烈 482
胡凳仁 482
胡慰承 482

下编 客籍人(3人)
胡伟克 767  
胡次威 767
胡美成 767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4 23:0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4-07
观海卫木兰宗亲是近期胡氏宗亲网上最活跃的会员网友之一。在撰写发表了大量有关本支族系研究文章之后,又将转向(浙江民国时期)胡氏名人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对于她的建议,我表示非常赞同,并要积极响应。因为我早有此心,希望能在胡氏宗亲网上开出历代胡氏名人专栏,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加以收集发布,让宗亲网成为权威的胡氏名人发布平台。

早在上世纪末,武汉大学胡春芳教授编著的《胡氏宝典》,首次将各种辞典中的胡氏名人资料,汇集于一书中。之后在各种版本的胡氏《通考》《通谱》中,胡氏名人都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胡氏宗亲网虽然主要是寻根文化的研讨平台,但对胡氏历史和当代知名人物的资料收集,同样给予重视。这也是我们网站论坛“胡氏名人”专版的主题。

观海卫木兰宗亲建议发掘胡氏名人资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不能让这些胡氏名人长期沉淀在分散的书籍资料中不为人知,要变分散为集中方便查找;二是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来研究本族族史族源。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她从本地县志记载先祖竹溪公的资料中,找到了有关本支族源的有力证据。在找不到族谱的情况下,这是非常有用的办法。

南山 2014.04.07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4-07 17:02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4-09
以下为百度百科收录资料:

胡子婴 469
胡子婴(1909-1982),女,原名胡晓春,笔名宗霖,浙江上虞人。1929年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5年底参与发起组织上海妇女界救国会。次年沈钧儒、邹韬奋等救国会七君子被捕入狱后,参加营救工作。1945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后,任理事。1946年参加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请愿代表团,赴南京请愿。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会会议。建国后,历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工商联秘书长、副主任委员,商业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第四届副主任委员,民建第一届中央委员和第二、三届中央常委。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著有中篇小说《滩》。


胡公冕 470
胡公冕(1888-1979),原名世周,永嘉人。1921年10月在杭州第一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9月,根据党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失去了党的组织关系,但仍为革命做贡献,并于1984年1月8日,中国共产党国家机关委员会批准,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胡升鸿 470
胡升鸿(1880—1973),字渐逵,建德洋尾人。19岁中秀才,20岁补廪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严郡中学堂保送考取公费留学日本。先在东京早稻田大学理化专科肄业,后入东亚铁道专门学校建设科学习。宣统二年(1910)毕业回国,在津浦铁路当练习生,后递升为帮工程司、副工程司。1918年任津浦铁路正工程司,负责津韩总段,不久负责济韩总段,驻守济南。1925年五卅惨案,日军侵犯济南,黄河铁路大桥被毁。胡升鸿作为津浦铁路局代表之一参加抢修工作,使大桥如期修复。1932年,胡升鸿受交通部委派,参与浙赣铁路灵溪大桥的勘测设计和施工工作。1938年参加叙昆铁路的修筑工作。1947年调任浙赣铁路工程师,直到1955年退休。解放后曾任杭州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著有《轨道力学》、《电焊学》等书。


胡兰成 472
胡兰成(1906年2月28日-1981年7月25日),中国近代作家,原名胡积蕊,小名蕊生,浙江绍兴人,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年轻时曾在燕京大学旁听课程,擅长写作,后追随汪精卫,抗日战争时期出任汪伪政权宣传部副部长,因其为汪精卫执笔而被列为著名汉奸。1940年发表卖国社论《战难,和亦不易》,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期鼓吹“和虽不易但也要和”,为汪精卫的卖国行径洗地。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胡兰成借道香港逃亡日本,晚年旅居台湾开课教书,其文学才能曾影响部分台湾文人,1976年因其汉奸背景被迫离开台湾,1981年7月25日因心脏衰竭死于日本东京。代表作有《今生今世》、《山河岁月》等。


胡西园 472
胡西园(1900年~1981年.4.18),实业家、发明家、工程师。他制造出中国第一个自制灯泡,创办中国第一家灯泡厂,被誉为“中国灯泡之父”、“中国电光源之父”和“中国照明电器工业的开拓者”。1897年,胡西园出生于镇海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镇海县立中学(现镇海中学)毕业,考入浙江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学习。1921年,他研制出我国第一只白炽灯泡。1923年创立亚浦耳灯泡厂。1925年,胡西园任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包揽了全厂业务和主要工程制造技术,并与外资产品激烈竞争,终力挫美国产品。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战火,工厂迁往大后方(重庆)。1945年抗战胜利后,工厂迁回上海,胡西园主持制造出价廉长丝灯泡,耐用灯泡,并积极研制新光源。1950年,胡西园主持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批日光灯。解放前他曾担任市电器行业公会理事长。解放后,任民建中央常务理事、杨浦区政协委员。1956年,亚浦耳公私合营,更名为亚明灯泡厂,胡继续任总经理。1965年胡西园退休。1981年4月16日,因心脏病逝于上海。


胡宗南 475
胡宗南(1896~1962)国民党军将领。原名琴斋,字寿山。浙江孝丰(今安吉县)人。1896年生于浙江镇海(今宁波市),1962年2月14日卒于台北。1925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后历任国民党军排长 、营长 、团长、师长等职。1932年率部入鄂豫皖苏区“围剿”红军。1933年进驻陕西陇南,封锁陕北苏区。1935年率部入川“剿共”,1936年任第一军军长兼第1师师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曾率第一军参加淞沪抗战。后升任第十七军团军团长。1938年移驻关中,参加兰封、信阳对日作战。1940年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入晋对日作战。1942年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十四军团总司令,代理军委会委员长行营西安办公厅主任。1944年改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郑州主持日军受降仪式。同年被授上将军衔。1947年3月率部进犯延安,以失败而退。后改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所部败退四川,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参谋长。1950年去台湾,先后任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澎湖防守司令”、“国防研究院”研究员等职。


胡鸿烈 479
胡鸿烈,浙江绍兴人。巴黎大学法学博士、英国大律师,曾任香港树仁学院校监,现任香港树仁大学校监。获太平绅士和DBE勋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多年来关心祖国和家乡的各项建设事业,推动香港与内地的教育、文化合作与交流,扶助贫困地区办学,支持创办绍兴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并在绍兴一中、绍兴文理学院、绍兴职教中心设立了专项奖学金。2001年被绍兴市人民政府授予“绍兴市荣誉市民”称号。2007年度入选感动中国人物。2008年获颁香港特区政府大紫荆勋章。


胡愈之 481
胡愈之(1896年-1986年),原名学愚,字子如,绍兴上虞丰惠镇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具有多方面卓著成就的革命学者。 早年创建世界语学会与沈雁冰等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运动,为救国会发起人之一。抗战胜利后,在海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国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曾任新中国首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常委。弟弟胡仲持也是著名学者。


胡嘉烈 482
胡嘉烈(1911—1977),新加坡著名华商。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茅山胡家坟人。祖父胡开泰,是前慈溪商会会长。1924年,由叔祖父推荐,离开中国去新加坡闯荡,从做学徒起家,至新加坡采章文具店学业,后因与业师龃龉回上海。1928年复去新加坡,就职于新加坡万兴百货公司。1935年,在新加坡创办兴企业公司,经销汽油灯,在南洋拓展业务,并在上海设有立兴申庄,以后逐渐囊括上海各家汽灯厂产品销售。后于新加坡开设五金制造厂,在马来西亚、印度印西亚、泰国、加拿大、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办立兴分公司,遂成新加坡巨商。热心公益事业,在新加坡享有盛誉。1965年被推为新加坡三江会馆监察主任,后长期任三江会馆慈善互助信托人,捐助三江小学、三江公墓。发起成立宁波同乡会,任主席,连任多届。关心桑梓,于家乡设慈善机构片云堂,实行粮食平粜,资助胡家坟小学,捐资修建花园村豫章桥和太平桥等。其热衷办学,与陈嘉庚,胡文虎齐名,三人有“办学三贤”之誉。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4-09 19:3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4-09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68页胡士俊的资料
胡士俊(1878--1929) 

        又名瑛,字啸皆,别号笑樵、小佳、啸效,出家为僧后法名孝修。嵊县人。自幼聪颖,喜交朋结友,且有武功,任侠仗义。1904年与谢飞麟、王金发等在维新思潮影响下服膺“大同”学说,组织“大同学社”,名为学社,实则“植党结群,秘谋反清”。1905年协助谢飞麟创办爱华女校,开浙江女学之先河。同年秋人大通学堂培训,加入光复会。不久又随徐锡麟等游学日本警视厅,结识陈其美等人,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协助秋瑾组建光复军,在嵊县倡办团练,积极鼓吹革命,往来于沪、杭、绍、嵊之间,联络革命志士。皖浙起义失败后遭通缉,被迫亡命山泽。1910年应嵊县劝学所总董周志由邀请,出任宣讲员,以通俗讲演为名,鼓吹反清思想。1911年受谢飞麟之邀,赴沪与陈其美、王金发等接洽联络,以嵊县鼎成药房为秘密通讯机关。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东南起义,奉命回嵊县筹集经费。光复杭州之役,正卧病在嵊县,犹在策励同志赴难。浙江光复后被委任为嵊新茧捐委员,积极筹集北伐饷糈。旋即改任余姚盐场知事,力除积弊,安抚盐民。绍兴军政分府撤销以后离任,返回嵊县。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奉命回嵊筹款,又运送炸弹至绍兴瓦窑头,预备发难,因叛徒告密而失败。1915年底袁世凯欲复辟帝制,谢飞麟拟在浙江反袁,负责整理嵊县王金发旧部。1916年3月至塘湾参与策划组织浙东护国讨袁总司令部,因饷械不足,返回嵊县筹措粮饷。坚持反袁斗争,直至袁世凯气绝身亡。迨督军团起,以为天下事终不可为,遂在西湖六通寺削发为僧,不闻世事。1929年11月12日在余杭瓶窑永寿寺圆寂。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2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士俊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辛亥勇士胡士俊:书生•斗士•僧人
来源: 嵊州新闻网  作者: 文/赵静   2011年10月09日
http://sznews.zjol.com.cn/sznews/system/2011/10/09/014304351.shtml
        
  从儒雅书生到奋臂挥拳,从革命志士到浪迹天涯,从刀口浪尖到顿悟空门,胡士俊的一生跌宕起伏,浓缩为一部耐人寻味的人生百态书卷。
  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际,横空飞出一位血性青年。申不平,忙筹款,鼓吹反清思想;却甩一甩衣袖,背转身去,留一炷香韵给看客。后人称赞他钟灵毓秀,如璞玉浑金。这就是胡士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辛亥勇士。

  血性阳刚申不平
  胡士俊,这位崇仁镇宋家墩的孩子,自幼勤奋好学,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在当地可谓是小有名气。然而他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生性活跃的他,喜欢结交朋友,无论男女老少、农夫渔翁、和尚道士,三教九流人士都可以和他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他的魅力是一个“义”字,他的灵魂是血性和阳刚,他的骨子里与生俱来透着一股专爱打抱不平的气质。
  有一次,胡士俊前往绍兴参加科举考试,同住一室的周某遭到邻县生员的凌辱。胡士俊听说此事后,拍案而起,第二天便拉着周某一同去评理。邻县生员邀集了数十人来围攻他们,原想以多欺少,却不曾吃了胡士俊的拳头,个个抱头鼠窜,狼狈不堪。
  在目睹了清政府日益腐败、外侮日渐的情况后,血性阳刚的青年才俊们向前精进,向外延展,谋求救国之路,这时的胡士俊也跃跃欲试。

  发奋救国彰正气
  当时的中国,狡黠与黑暗并存,胡士俊一脚踏进革命中,是中国的幸事,也是当事人的历练与修行。
  20世纪初的中国,有志青年每谈及国事都怒不可遏,胡士俊曾慷慨激昂地说:“当吾世不能倾胡虏之鼎,重光汉室者非丈夫也!”他的身上具备了文人兼济天下苍生的使命,体现了血性男儿侠客忠义的个性。
  这些特质,从他积极组织大同学社的行止可见,从他协助谢飞麟创办爱华女校的草木人事可见,从他辅助秋瑾组织光复军,在嵊倡办团练的整个过程中,也历历可见。
  回望胡士俊一路走来的历程,其转折点可追溯到1904年的一件事情。那一年,胡士俊与谢飞麟、王金发、周志由等在戊戌变法维新思潮的推动下,深刻地领悟了大同学说的精神内涵,于是组织了大同学社。大同学社以“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为宗旨,表面上是个学术团体,实际上是一些进步人士的秘密组织。社内陈列进步书刊,以“购置书报、研究学术、砥砺德行”和宣传禁赌、禁烟、破除迷信为名,开展政治活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从中“结纳党人、厚聚士众、图谋举事”。
  这是胡士俊参加革命的第一课,为他日后的活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11年,经过近7年光阴的磨练,胡士俊的思想逐渐成熟,开始负责联络接洽、筹款等工作。
  同年10月10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打响了,各地纷纷响应,借此气势雄浑的大背景,浙江光复。王金发组织绍兴军政分府,筹饷练兵,准备北伐。在此期间,胡士俊被委任为嵊新茧捐委员,筹济北伐粮饷。不久,改为余姚盐场知事。他上任后,力除积弊,安抚盐民,得到盐民的赞颂。后来分府取消,胡士俊也离任回嵊。卸任时还补齐了巨款,这一举动令当地的士绅和署中的公职人员交口称赞。临别的那一天,人们立岸相送,依依不舍。
  人们常说,一把好琴如果遇到一位高明的琴师,方能奏出好音色。谢飞麟就是胡士俊的“琴师”。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王金发在上海自任浙江旅沪讨袁总司令,谢飞麟在绍兴积极密谋响应,胡士俊是这次活动的骨干。谢飞麟派遣胡士俊回到嵊州筹款,又运炸弹到绍兴瓦窑头旧渡庵,预备发难,却不料被叛徒谢才卿、商方标告密,行动失败。
  1915年王金发遇难。同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革命党人纷起反袁,胡士俊也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谢飞麟在上海集合同志购买军械、制造炸弹,准备在浙江大举起义,计划在宁、绍、台处首先发难。而胡士俊与马逢伯、王潜庵等人在嵊州负责整理王金发的旧部。一场硝烟一触即发。

  削发为僧离尘世
  1916年对胡士俊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从刀光剑影到波澜不惊,从革命勇士到寡欲僧人,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我们且从1916年3月说起。谢飞麟偕同周志由等从上海来到绍兴,以塘湾统捐局为临时机关,企图召集同志组织浙东护国讨袁军。胡士俊到了塘湾也参加了这次谋划,但粮饷器械不足,无奈之下只得再回嵊州筹措粮饷。但事情远不及想象的那样顺利。此时浙江都督屈映光密令驻绍部队袭击塘湾指挥机关,谢飞麟退避船上,日夜兼程赶回嵊州,在清隐寺驻扎下来。胡士俊赶赴清隐寺司令部共商军事,不料被嵊州知事牛荫麟、驻嵊军队管带王鹤臣率部袭击,死伤数十人。
  胡士俊得到当地老乡的引导,藏匿在坑中避得一难。等到督军团再次发起攻势,胡士俊认为天下大事最终不可能靠自己一人来扭转,看破尘世的种种繁杂之事,他最终选择在西湖六通寺削发为僧,从此长斋礼佛,不闻世事。
  胡士俊远离了大众的视线,他也曾尝过“弹雨飞天”的滋味,他对凶险的外部世界有一些隔膜,甚至有些失望。他选择低调再低调来应对。这是那个年代里一位自尊自爱人的反应,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我们理当尊重他。
  1929年11月12日,法名为孝修的胡士俊圆寂于余杭瓶窑永寿寺,享年51岁。一位从刀光剑影里走过来的辛亥勇士,隐没在一片湖光山色中,却留一骑遐想给尘世……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7 22:4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69页胡士莹的资料
胡士莹(1901--1979)

        字宛春,室名霜红簃。平湖县人。幼承庭训,熟读古籍,并习诗词、书法和棋艺。1920年以同等学力考入南京高等师范,为文史地部特别生,受教于刘毓盘、王瀣、吴梅。毕业后任平湖诒谷学堂、稚川中学、南京私立东方公学、扬州中学、嘉兴中学教员。1929年起先后在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迁居杭州,任之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1961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后改为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研究员,担任研究生导师,期间曾参与《辞海》编纂工作。毕生治学,以宋元明清文学和小说、戏曲、说唱文学为重 点,尤以话本小说研究成就最大;又善诗词、书画、围棋。著有《话本小说概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宛春杂著》、《弹词宝卷书目》、《变文考略》、《词话考释》、《弹词简论》、 《漫说鼓词》等,并校注有《紫钗记》、《牧羊记》、《雷峰塔传奇》和《吟风阁杂剧》等。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士莹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360百度http://baike.so.com/doc/1611695.html

        胡士莹(1901—1979) 字宛春,室名霜红簃。平湖人。父胡廷枋,字少槎,秀才,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

       胡士莹幼承家学,十分用功。4岁时因患麻疹,致两耳重听;从此便养成沉静的性格。6岁时,由父教识字,10岁进小学前,已能熟读《古文观止》,并能背诵《四书》如流。14岁考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校,16岁时因病辍学,转入俞氏私塾,读《诗经》、《礼记》、《左传》、《战国策》等古籍,并作诗填词,学习书法和棋艺。民国9年(1920)以同等学历考入南京高等师范为文史地部特别生

        毕业后在平湖诒谷学堂和稚川中学任国文教员,后又相继在南京私立东方公学、扬州中学和嘉兴中学等校任教。29年,应聘到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翌年在复旦大学兼课。暨大内迁,又执教于圣约翰大学。32年,应聘为光华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迁居杭州,任之江大学文学院教授。解放后,先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1961年应聘兼任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后属杭大)研究员,担任研究生导师。其间曾参与《辞海》编纂工作。晚年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史教学和小说、戏曲、通俗文学的整理研究。患病期间,还在筹划编写《中国古代小说提要》。

        胡士莹在青年时代,博览群书,大力搜求文献资料,为其后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东南大学攻读期间受教师刘毓盘(子庚)、王瀣(伯沆)、吴梅(瞿安)等名宿影响甚大。其诗词创作,早在15岁前就被誉为“小诗人”,平湖诗人金兆蕃、陈伯叙等,以年迈古稀之龄,与他结为忘年交。入大学后,诗词作品更为同辈所推重,撰有《集玉溪生诗20首》等。在扬州执教时,自选从民国10一18年间所填词84首,结集成《霜红词》刊行。抗战初期,他在上海参加冒鹤亭、夏剑丞等所结的午社,吟诗填词,抒发爱国抗日的思想感情。34年辑30岁之后所作成《霜红词续编》,未及刊行,词稿散失殆尽。抗战胜利后,胡士莹在作品中对国民党统治表示强烈的不满。其书法初学赵孟頫,中年以后专力学钟繇、王羲之,自说得力于“十三行”。书法作品曾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多次展出,被誉为“杰出书家”。亦能画,又善围棋。毕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工作。抗日战争期间,避居上海时,与郑振铎、赵景深、谭正璧等交游,研讨小说、戏曲、通俗文学。此后,即以此为治学重点,研究范围主要为说唱文学、戏曲、小说三个方面,而以话本小说的研究成就最大。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话本小说概论》,是他的代表作。赵景深赞许此书为“精心结撰的、论断比较恰当的、内容丰富的、总结性的著作”,是一部“研究话本的百科全书”。晚年主要从事宋元明清文学史的教学。

        胡士莹对党和人民充满深厚的感情,晚年在卧病中犹念念不忘研究工作。于1979年3月8日去世。他还著有《弹词宝卷书目》、《变文考略》、《词话考释》、《弹词简论》、《漫说鼓词》等。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10:0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69页胡大猷的资料
胡大猷(1880--1949)

       字子谟。温岭县人。早年中秀才。1904年毕业于福建武备学堂,通晓日语。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初年任陆军团长、江苏都督府顾问。1913年任江苏陆军第二师参谋长,参加讨袁战争,兵败离职。未几任浙江都督府中校参谋兼《兵事杂志》总编纂。1916年任浙军第六师步兵第九十九团团长。后任暂编二师步兵第七团团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参谋长。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编译处少将处长,参与编审《步兵操典》。1929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总务厅厅长。1936年2月7日被南京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大猷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魅力温岭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57db6e0100eqk2.html


        胡大猷(1880~1949)字子谟,县城人。清末秀才。1904年毕业于福建陆军武备学堂,谙晓日语。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初年任陆军团长、江苏都督府顾问。次年任江苏陆军第二师参谋长,参加讨袁战争,兵败离职。未几,任浙江都督府中校参谋兼《兵事杂志》总编纂。1916年任步兵团长。1927年,一度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参谋长,旋改任南京国民政府部训练总监部编译处少将处长,参与编审《步兵操典》一书。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10:0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69页胡小石的资料
胡小石(1888--1962)

        名光炜,字小石,以字行,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号沙公。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南京。早年从沈曾植、李瑞清学。1910年毕业于两江师范学堂后留任附中教员,经李瑞清介绍,拜陈三立门下学诗学。1918年受聘为李瑞清家庭教师。1920年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教授兼中文部主任。1922年起历任武昌高等师范、西北大学、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1937年避乱至重庆,任白沙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3年为教育部部聘教授。1945年返回南京后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并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学识渊博,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经、史、诸子、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乃至辞赋、诗歌、词典、小说无所不通,治学严谨,能详剖源流正变,推求究竟,确凿可信。著有《中国文学史》、《甲骨文例》、《金文释例》、《声统表》、《说文部首疏证》,另有《胡小石论文集》行世,诗作有《愿夏庐诗钞》。又善书法,追摹甲金文字,独具高格。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小石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6009642.html


        胡小石(1888年-1962年),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江苏南京人,原籍浙江嘉兴。国学大师。兼为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於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

1 师承梅庵

   胡小石1906年9月考取两江师范、学堂预科,翌年2月插班入农学博物分类科。一次,学堂监督李瑞清(号梅庵,又号“清道人”)亲自出题测试,题目撷自<仪礼>。胡小石父亲胡季石出于清末著名学者刘熙载门下,家学甚厚,胡小石五岁即读<尔雅>,对张惠言的<仪礼图>也研学多遍,因此胸有成竹,一挥而就。梅庵先生发现学农博的学生中居然有一弱冠少年能作有关<仪式>的文章,大喜过望,青睐有加,并亲自在课余授其传统国学。

  梅庵先生精于碑学,是清末享有盛名的大书家,胡小石得其指点,始学北碑<郑文公碑>和<张黑女墓志>,於《郑》取其坚实严密,於《张》取其空灵秀美,从此笔力沉着,书艺大进。

  1917年,胡小石经梅庵先生介绍,到上海任明智大学国文教员。翌年1月,应邀到梅庵先生家当塾师,一方面教其弟侄经学、小学及诗文,一方面又师从梅庵先生及与梅庵过从甚密的晚清老宿沈曾植、郑大鹤、王静安、曾农髯(熙)等,学帖学、金石文字学及书画、甲骨学等。

  1920年秋,梅庵先生病逝,胡小石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农髯共理丧事,将其遗体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罗汉泉,墓旁植梅300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

  胡小石尝云:“此三年(1918-1920)中,受益最大,得与梅庵先生朝夕晤谈,

  小学、经学和书艺能不断深造……”。后人评胡小石“近得梅庵北派之真髓,兼受农髯南派之薰沐,远绍两周金文之异变,秦权诏版之规范,汉简八分之宽博……虽师从梅庵,但能得其所失,补其所缺,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胡小石先生却始终缅怀师情,谨遵师教。50年代中,当时为研究生的周勋初先生曾问胡:“先生的书艺和梅庵先生相比,又当何如?”胡小石先生立即惶悚地说:“先生书通各体,我只能得其一端而已。”还有一次,胡小石带几个研究生在馆子里聚餐,旁边一席有两位正对“清道人”的一幅画妄加评议,胡小石听后忿忿不平,脸上露出鄙夷不屑之神色,似乎在说:“凭尔等也配议论我先生的书画?!”其尊师、爱师之情,由衷而发。

  胡小石一生敬仰梅庵先生,每年逢梅庵先生忌日,必定素食;至清明节必亲赴牛首山扫墓。抗战后几经战乱,李墓竟无迹可寻。解放后,胡小石曾让学生侯镜昶代为寻访,但遍访未果。直至70年代末,侯教授才找到李瑞清墓园,益撰文“清道人其人其墓”,记述李瑞清的生平、成就及他与胡小石之间绵长的师长情谊。

2 与李大钊

  胡小石无党无派,早年很少介入政治活动。但他为人真诚、正直,中年身处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自然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同时为百姓、社稷的命运常怀忧虑,因而也就自然接近那些忧国忧民的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

  1920年11月,胡小石离开上海北上,受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之聘,任该校教授兼国文部主任,与同在该校执教的李大钊先生相识。李大钊与国文系师生专门欢迎胡小石并合影留念。胡小石与立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十分投缘,过从甚密,晚上常常步行去石驸马大街后宅李大钊家中闲谈。胡小石曾对其女弟子程俊英说:“守常兄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学者,他整夜伏案写文章,想用马克思理想的共产主义救中国,达到世界大同的境界,我钦佩他,欢喜他,他是我的一位益友。”

  有一次,北京高校师生发起“索薪运动”,李大刊、胡小石都参加了,大家围在新华门外抗议当局拖欠教师薪水,吁请派员解决问题。但半天无一名官员出面会见。李大钊义愤填赝,振臂高呼,突然因悲怆过度而昏厥在地。站在他身旁的胡小石极度震惊,多少年后言及此事,仍为李大钊的赤诚与义愤而感叹不已,他说:“守常兄平时极为温和,想不到他那天反应会这么激烈。”

  1922年7月,胡小石辞职南返。女高师大部分留京的毕业生与第二届国文部的部分同学,请李大钊先生作陪,欢送胡小石,并在学校大礼堂前假山上摄影留念。胡小石手捧一束鲜花,站在中央,李大钊先生立其旁,其余师生分立于前。

  1924年胡小石出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不久,李大钊南下广州途经南京,曾专门下车,登门拜访胡小石。1927年4月,李大钊先生慷慨就义,噩耗传来,“先生哀之甚至,其后辄形诸梦寐”(曾昭燏《南京大学教授胡先生墓志>)。

3 严辞蒋匪
  "九一八"事变后,胡小石目睹外患日深、民不聊生,常有愤世嫉俗之语。他曾在<杂诗>中怒斥“狐狸亦当道,安问豺与狼?”并感叹“万哀天地夜,阖眼倘我存”。1939年胡小石一度兼任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在昆明期间与楚图南等人过从甚多,还结识了思想进步的工商企业家郑一齐,郑赠送胡小石一批进步书籍。 1940年1月,胡小石离开昆明回重庆中央大学,途中遭特务搜查,郑一齐所赠进步书刊被悉数没收,胡小石也被列入特务监控的黑名单之中。 1946年,国民党为蒋介石六十寿辰祝寿,朝野各色人等竞相效忠,或撰颂辞,或献九鼎。当时有一“民意机构”派人与胡小石商洽,许以重金酬谢,请他为蒋介石六十寿辰书写寿文。此举一箭双雕,其一因为胡小石已是“民国最高学府”中央大学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系“部聘教授”),且金石书画、诗词曲赋无所不通;其二是因为胡小石无党无派,与政治素无姻缘。请他写寿文,既有文气,又具“民意”。然而当来人刚刚说明来意,胡小石即一口回绝。来人情急之下,脱口反问:“前时美军将领史迪威逝世,那次公祭典礼上的祭文,不是由先生写作的么?”胡小石当即回答:“史迪威将军来中国帮助我们抗战,所以我才为他写祭文。再说,我只会给死人写祭文,不会替活人写寿文。”来人闻之变色,悻悻而去。

  民初著名书法家衡阳曾家髯(熙)先生对胡小石曾有一评价曰:“其为人孤峻绝物,苟非所与必面唾之,虽白刃在前不顾也。及观其事师敬友则循循然,有古人风。”信哉此言! 临危受命 风骨凛凛

  1947年5月,中央大学爱国学生率先发起"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胡小石同情和支持进步学生的爱国运动。他的研究生刘溶池是“全国研究生联谊会”的领导成员,胡小石提醒青年学生要注意策略,通过记者招待会等形式吁请社会舆论支持。国民党当局残酷镇压学生运动、酿成"五·二〇"惨案后,胡小石又与其他中大进步教授一起,公开发表宣言,抗议当局之措置,营救被捕青年学生。

  蒋介石不久即颁布<全国总动员令>,进一步扩大内战,向解放区发动猖狂进攻。胡小石为刘溶池题写了“化大炮为纸鸢”六个行书字,表达他反内战、盼和平的迫切心愿。

  1948年底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接连溃败。行政院下达“国立院校应变计划”,企图强迫中央大学南迁广州或厦门或台湾,遭到中大教授的强烈反对。1 月21日,校务会议作出“以不迁校为原则”的决议。27日,中大校长、训导长、总务长三人弃职而去;31日,教授会投票选出梁希、胡小石、郑集、欧阳翥、张更、蔡翘、刘庆云、吴蕴瑞、楼光来、吴传颐、刘敦桢11名委员和李旭旦、张江树、宗白华、钱钟韩等人为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大校务维持会”,胡小石临危受命,与森林系教授梁希、生物系教授郑集一起被推为常务委员,主持校政。

  校务维持委员会成立后,即向李宗仁政府提出“撤查校长周鸿经”、“拔发应变费及粮食”、“释放被捕学生”等三项要求。胡小石与梁希、郑集等多次赴总统府交涉。当时的教育部长陈雪屏亲自出马,一方面在中央饭店宴请校维会成员,再三强调“不派校长,由校维会治校,在大学史上查不出根据”;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出任中大校长”利诱胡小石先生。胡小石风骨凛凛,严词拒绝,并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

  4月1日,中央大学等 10所专上学校六千余学生举行了“争生存、争和平”的请愿游行,胡小石为保护青年学生,坐一辆吉普车紧跟在游行队伍后面。学生队伍先后在大中桥和总统府遭到预先埋伏的警察和淮海战役败退回京的国民党军官的毒打。胡小石和刘庆云、张江树、吴传颐四位教授不避艰险赶到现场,也遭暴徒围追,胡小石及时进入总统府门房躲避,才免遭不测。

  4月11日,南京各大专院校分别在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政治大学为“四·一”惨案中牺牲的烈士举行追悼会。胡小石先生亲致悼词。他所撰写的两幅挽联,悬挂在礼堂南面墙上,分别痛挽死难的物理系学生程履绎和电机系学生成贻宾。其中一幅挽联为:你死,死得好惨,惨无人道;我哭,哭不出来,来悼英灵。

  4月23日,百万雄师,挥戈南下,南京喜迎解放。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胡小石欣然出任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员,兼任文学院院长。

4 与“六华春”

  胡小石於篆、隶、真、行、草全面钻研,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体,世所公认。他生前曾为南京不少地方题过名。其中最显眼的有三处,一为梅园新村的“中共代表团原址”铜牌,一是“南京博物院”院名,三为鼓楼的“曙光电影院”。新街口的“六华春中西餐馆”、夫子庙的“永和园”等有名餐馆的招牌,也是由胡小石题写。

  “文革”期间,曾经闹过这样一桩笑话:当时胡小石先生已逝世四年,但仍有红卫兵上门造反,说 “胡小石是资本家,必须打倒”。胡小石的长女胡令晖问红卫兵有何依据,红卫兵竟说:“六华春中西餐馆的招牌上明明白白地写着胡小石的名字,不是资本家又是什么?”其无知无识实令人哭笑不得。另一笑话为红卫兵要向当时的江苏省委书记彭冲兴师问罪,理由是他“家中不挂毛主席像,只挂胡小石的像。”其实彭冲家中挂的并非胡小石的像,而是他所书写的条幅。彭冲同志喜爱胡小石的书法作品,1988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胡小石书法选集>,已经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彭冲欣然题写了书名。

5 诗作成就

  胡小石早年在两江师范求学时,即以诗文名噪一时。较他低几级的陈中凡进校后,曾听不轻于许人的周实丹屡屡称道胡小石的才华。一次,陈中凡与周实丹同登清凉山,在扫叶楼品茶,看到墙上有署名“光炜”的诗句云:“清丝流管浑抛却,来听山中扫叶声”,不由击节赞叹,周实丹乃告之说:“光炜就是小石的本名。” 1920年,陈中凡到杭州途经上海,拜访师友,在李瑞清寓所与胡小石相识。初次把晤,相见恨晚,胡小石出示所作诗歌,陈中凡对其《与友人江头小饮》一首尤为欣赏,诗云:“十年骑马上京华,银烛歌楼人似花;今日江头黄篾舫,满天风雨听琵琶。”吟诵再三,陈中凡不由“叹其轶材秀出,非侪辈所能几及”。

  胡小石曾经其师李瑞清先生介绍,与胡翔冬一起师拜陈散原(三立)先生门下,从受诗学。散原先生是陈宝箴之子、陈寅恪之父,清末诗坛“同光体”领袖之一。他因材施教,命胡翔冬专习中晚唐五律,胡小石专习唐人七绝,而后再就性之所近,兼习各体。胡小石谨遵师教,转学多师,自成风格。其生平所作,七绝居多,旨趣神妙,风调隽美。散原先生曾赞其“仰追刘宾客,为七百年来罕见。”胡小石女弟子、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遹在其所撰《南京大学教授胡先生墓志》中云:“先生为文,以龙门为宗。于诗,潜心陶谢与工部特深,又酷好谢翱,所作绝句,直追中晚唐。偶作小令,有宋人风致。”苏州大学钱仲联教授主编的<近代诗钞>收录胡小石诗作80余首。

  胡小石一生所写诗词甚多,晚年曾厘为六卷:分别为<磐石集>、<峡林>、<无同沙词>、<蜩楼草>(以上为1949年前所写古今体诗)、<东风堂集>(解放以后古今体诗)、<夏庐长短句>(毕生所填小令词)。其中三、四卷有亲笔定稿,第六卷有曾宪洛钞本,余皆未定。1962年胡小石先生去世后,在联合国任职的长子胡令德回大陆治丧,欲将其父手书诗集带到香港影印出版。当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郭影秋力主在内地先行出版。胡小石次子杨白华(出继舅家,改姓杨氏)广为收罗,编为诗词全集,寄中华书局。因当时内地出版社尚无印行现代人旧体诗词先例,故中华书局退稿南大胡小石遗著整理委员会。未几,“文革”风暴骤起,此稿亦遭掠,“文苑瑰宝”,就此失踪,殊为可惜!

  1986年,南大中文系资料室中突然发现胡小石遗物一大捆,大部分为其论著底稿及油印授课讲义及参考资料,尚有1913年初至1914年在长沙明德中学任教时所作杂钞诗函稿。胡小石的弟子吴白稥教授以此为主,多方搜集增补,汇印《愿夏庐诗词钞》,收入诗251首、词19阕,“约存全貌之半。”

  胡小石才思过人,诗文“立马可待”。1950年夏,华东军政委员会陈毅将军来宁,在玄武湖翠虹厅约见南京文艺界知名人士。午餐之后,陈毅请胡小石先生赋诗留念,先生略思片刻,即吟五绝一首:千秋倾城酒,十里送荷风。更以吞江量,完成跨海功。

  诗中寄望有“儒将”之称的陈毅将军,挟百万雄师过大江之气势,一举完成跨海作战、解放台湾之千秋功业。

6 “赏心乐事”

  1924年胡小石离开武昌高师,回宁任金陵大学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曾自筑小楼于将军巷31号,取名“愿夏庐”。1937年遭日军空袭而被炸毁。 1946年由蜀东还后,先后住中央大学校舍和天竺路小楼。无论是在“愿夏庐”,还是在天竺路,胡小石家常常是高朋满座。他的一些高足,如曾昭遹、关白稥、游寿、徐复、金启华、孙望等,也常上门请教。胡小石与弟子们谈笑风声,乐此不倦。每到就餐时分,弟子起而告辞,他总是热情留客吃饭。他的长女胡令晖还记得解放前有一年,保姆见胡小石又留客吃饭时,面有难色地说:“先生,家中没柴烧饭了。”当时市面上柴草紧张,购买脱档。胡小石却慨然应答:“无柴烧不要紧,把我书房里的报纸拿去烧就行了。”

  胡小石钟爱弟子,授课之余,常邀学生数人,或是去城南城北几个老字号菜馆品尝佳肴,或是去清凉山扫叶楼饮茶品茗,或是到夫子庙秦淮河畔小摊上吃“油氽豆腐干”。作为一个“美食家”,胡小石推重“饮食文化”,更陶醉于和弟子、友人饮酒赋诗、纵论文史的氛围。他曾不止一次讲过:“平生有三好,一好读书,二好赋诗挥毫,三好东坡肉。”他在40年代曾自创一道菜,人称“胡先生豆腐”,至今还载于“金陵菜谱”。

  胡小石酷好昆剧,带弟子观赏昆剧,是他又一“赏心乐事”。抗战前苏州昆剧班来宁演出,由于赏之者甚少,卖座率有时不到一成。胡小石每场必至,他与黄季刚教授总是合买几十张票,邀门生弟子往观,一则也尽其所力,资助潦倒零落的梨园艺人。解放之后,昆曲振兴,北京满城争看<十五贯>,胡小石先生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而兴奋异常,特地带他的研究生去看江苏省昆剧院的<游园惊梦>,并对当时崭露头角的新秀张继青赞赏有加。胡小石对其他剧种、曲艺也颇有兴致,曾带弟子一起观摩过杨乃珍的苏州评弹、陈伯华的汉剧<宇宙峰>、张桂轩的京剧<翠屏山>。张桂轩当时已85岁高龄,他演的《翠屏山》中的拼命三郎石秀,仍能持数十斤重之钢刀登台,运转如飞,令人惊叹,胡小石曾赋诗两首《赠张桂轩》,其中一首曰:薄海同欢春色回,孤花惟悴也重开。翠屏千尺松林路,灯影刀光见汝来。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胡小石性耽山水,携门生弟子登高怀古、踏青觅胜,是他第三件“赏心乐事”。他的女弟子、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遹曾在《忆胡小石师》一文中这样写道:

  逢春秋佳日,常邀弟子二三人出游,余多随侍。相与攀牛首,登栖霞,探石头城之故迹,揽莫愁湖之胜景。尝于夏日荷花开时,天才微明,即往玄武湖,载一叶扁舟,破迷茫之晨雾,摇入荷花深处,轻风佛面,幽香沁人,以为斯乐南面不易。又尝于樱花盛开之际,游孝陵及梅花山,坐花下高吟唐人绝句,音调清越,回荡于林木间,其雅怀高致可见矣。

7 言传

  “聪明人要用笨功夫”、这是胡小石先生告诫其高足王季思的一句话。王季思早年在东南大学受教于胡先生。一次他将自己的一篇论文送请胡先生审阅。论文评析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王季思用张华“平关之役,利在获二俊”之言诠释“论功若准平关例,合著黄金铸子昂”二句。胡小石认为这一典故仅说明了前一句,而后句却未有着落,因而建议他去查<国语>一书。季思先生遵嘱查阅,方知后一句乃用<越语>中勾践用黄金为范蠡铸象的典故。斗转星移数十年,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的王季思教授始终记着先生这一语重心长的教诲,他在给青年教师谈治学经验时,还以此事此语告诫后学,追念先生教诲之情。

  “聪明人要用笨功夫”,既是诲人,更是自律。胡小石先生尽管记忆惊人,学富五车,却始终严谨治学,无论是备课,抑或撰文,都一一查对原文,决不单凭记忆。即便是那些教过数遍、已经烂熟于心的课,他仍认认真真从头备起。并把上课前一天的晚上专门用于备课,雷打不动,决不外出应酬或在家待客。他的弟子周勋初曾撰文追忆道:“南京号称长江三大火炉之一,夏夜的闷热更是令人难以忍受,我曾多次看到先生夏夜伏案备课……那种挥汗疾书的动人景象,毕生难忘。”

8 身教
  胡小石是金陵书坛的泰斗,他在授课时的板书,也十分讲究用笔、结构、布白,点划撇捺,遒劲高古,人称“一绝”。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欣赏着先生高超的书法艺术。1961年5月作校庆学术报告时,胡小石先生示意要更换板书。有位同学上前帮忙擦黑板,突然台下响起一片“不!不要擦!”的喊声,一时间使那位学生手持黑板擦楞在台上,惘然不知所措。原来前来听讲的师生实在不忍擦去如此精妙的板书。胡小石先生见此情景,不禁莞尔一笑。

  胡小石先生的教学艺术,也因形神具备、收放自如而堪称一绝。他博闻强记,既专攻农博,又精通文史,还长于绘画。他对<诗经>、<楚辞>中的名物训话,既引经据典考证其出处,又当场作画以图形阐释。如讲解<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句时,就引南宋吴仁杰的《离骚草木疏》,指出兰蕙属于唇形科植物,一茎一花为“兰”,一茎数花为“蕙”,并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品种的形状。他还指出,“纫秋兰之为佩”之“兰”为泽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之“木兰”即木莲,告诉学生南大校园内有两本木兰,而泽兰则可去鸡鸣寺香市辨识。

  胡小石还曾图解“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并据此测算屈原的生年。又曾在黑板上绘出屈原三次流放与东行的图,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屈原坎坷的遭际。胡小石曾将他手绘的屈原流放图草稿送给女弟子吴翠芬,这张练习本大小的白纸绘成的图稿,吴翠芬教授一直珍藏呵护至今。

  据周勋初教授回忆,晚年的胡小石给研究生上课时,常常“用一块旧的包袱,包起一迭厚厚的书,置于座位左前方。每当讲到什么具体问题,就打开包袱,取出有关的书,按照预先夹好的纸条检出材料,让大家传观”。这些材料包括美术期刊、考古发掘报告,<李洋文化史大系>;包括古代书画作品,如<女史箴>、<九歌图>、<高逸图>、<文苑图>等。他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的器物、服饰,避免似是而非,贻笑大方并误人子弟。他曾讥笑有幅颇有名气的《屈子行吟图》,由于对古代的冠缺乏了解而闹出笑话:“屈原头上倒象顶着一只火柴盒子。”

9 妙语解颐

  胡小石学问渊博,为人幽默,不仅授课讲学时妙语连珠,就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诙谐之语,令人忍俊不禁。一次讲到古代神话中常有“感生”故事,胡小石例举汉高祖刘邦杜撰其母在风雨中与蛟龙交合而怀孕,以抬高自己身价,故事说完,他故作不解之意云:“没想到这位皇帝不顾其父难堪,竟甘心做一个不是人养的人!”

  1961年5月,年过七旬的胡小石抱病参加校庆学术报告会,主讲杜甫诗作特色,大教室内座无虚席,校长郭影秋及许多教授(其中包括南京师院中文系段熙仲教授)都专程赶来聆听。胡小石以走路为喻,分析唐代文字的演变发展走向-初唐文学是走在长门闾巷;盛唐文学是乘着高车驷马在通衢大道上奔行,旁若无人,壮阔无前(尤其是李、杜二公);中唐文学有的是在园亭中休息(如大历十才子),有的是爬山,走险峻的羊肠小道(如韩、孟、贾),有的是则是在大平原上兜圈子(如元和诸公);晚唐文学是离开陆地走水路,舍车而乘舟了(小令和词应运而生)。

  学生请教“格”和“律”的异同,胡小石作譬云:“格可变,律不可动。就好比每人脸上都有两眼一鼻一口,这便是不变的律。但每人的眼口鼻都有长短、高低、大小之分,这是可变的格。”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学教授的生活也较清苦,胡小石家曾多日不尝肉味。一次,保姆夏妈设法买到一点肉,剁成末子,煮成肉糜粥,胡小石闻香而至,既惊讶又兴奋地说:“猪兄、猪兄,久违,久违。”这一戏言后来传到外面,“文革”中居然有人大作文章,认为是“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要批斗业已作古的胡小石先生。

10 书目

  胡小石重师传少著述,思想学术,多散见弟子之作。

  《甲骨文例》(1924)

  《远游疏证》(1926)

  《说文古文考》(1927)

  《金文释例》(1928)

  《古文变迁论》(1933)

  《齐楚古金表》(1934)

  《声统表》(1937)

  《江津县方言志》

  《说文部首疏证》

  《楚辞辨名》

  《书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印本》

  《金石蕃锦集》

  《屈原赋考讲义》

  《中国文学史》

  《愿夏庐诗钞》(吴白陶)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7 23:0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69页胡子婴的资料
胡子婴(1907--1982)

        女。原名胡晓春,后改名子霖,笔名宋霖。上虞县人。1927年高中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职。参加上海工人运动,并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当局列入黑名单,被迫潜回上虞。1929年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发起成立上海妇女救国会,任理事。参加宋庆龄领导的妇女新生活运动会。1936年任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总干事,并在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中担负日常会务。同年11月救国会七名领袖(史称“七君子”)被国民党当局秘密逮捕后,将“七君子”被捕经过发表于《救亡情报》。1937年5月跟随宋庆龄前往苏州参与营救,并参加宋庆龄、何香凝等发起的救国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转道香港到重庆,在重庆主持办理小学、简易医院和消费合作社等福利事业。1945年12月参与中国民主建国会的筹建,在宪政促进会、经济事业协进会等进步团体中担任理事。1946年1月出面租借沧白堂,召开“重庆市各界政治协商会议协进会”,会上被国民党特务打伤。同年6月参加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请愿代表团,为反对内战、呼吁和平,赴南京请愿。1948年应邀到解放区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并参加民主青年代表大会和民主妇女代表大会。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被推选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会委员、副秘书长;12月任上海市工商联筹备会秘书长。1951年任上海市工商联秘书长。1956年当选为市工商联副主委兼秘书长。1959年11月调北京担任国家商业部副部长。期间协助领导上海工商界恢复生产、抗美援朝、公私合营等各项活动。先后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民建上海市临时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民建上海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民主妇联副主席,市妇联副主席,上海市协商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副秘书长、代理秘书长、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妇女基金会副会长。1982年11月30日在北京病故。著有中篇小说《滩》。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子婴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上海统一战线网站http://www.shtzb.org.cn/shtzw/node48/u1a1759397.html 2012年12月13日


胡子婴——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女性

    上世纪80年代,著名报人张友鸾的散文《胡子的灾难历程》入选《高中文学作品读本》,文中提到“胡子昂、胡子婴”。胡子昂是民建中央副主席,胡子婴是谁?她与上海民建有何渊源?且听分解。


一位在大革命熊熊烈火中成长的女青年

  胡子婴,原名胡晓春,1907年3月17日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丰惠镇一户富裕人家。旧时家庭传统意识笼罩,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胡子婴少年时代没能有受系统教育的机会,16岁那年便入工厂做工。在工厂她投身于工人运动,在汪寿华、张秋人引导下参加革命,并与中华全国印刷工人总会委员长徐梅坤相识。1924年,徐梅坤带她到作家茅盾(沈雁冰)家中,她当时识字不多,显得很拘束。但是,茅盾从她那双闪闪发亮的眼晴里,发现了聪慧和机敏。此后她与茅盾夫人孔德沚结为逆莫之交,成为茅盾家的常客,也为她后来创作小说《滩》埋下伏笔。她与徐梅坤结婚之后,仍然勤奋地补习文化。

   1927年,时年20岁的胡子婴高中毕业来到上海,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在北伐军进军上海时,她协助工人纠察队从事起义的准备工作。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爆发后,她脱下旗袍,换上短装,积极投入武装起义,与工人纠察队一起进攻闸北警察局,被工人誉为“战火中的女英杰”。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革命失败,徐梅坤被捕,后被判死刑。当时,章乃器的三弟章秋阳是中共秘密党员,积极营救徐梅坤,胡子婴由此结识了章乃器。胡子婴被当局列入黑名单之后,只得潜回浙江上虞,后赴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就读。

        1928年,她与章乃器结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胡子婴返回上海,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发起上海妇女救国会,团结各界妇女参加救亡运动。上海文化界发表抗日救国宣言,发动各界人士签名,胡子婴是上海妇女界签名的组织者之一。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同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受到镇压,激起全国人民愤怒。胡子婴再赴上海,积极投入抗日救国运动。胡乔木、薛暮桥等发动和组织全市各界人士投入救亡运动,推动成立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胡子婴积极参与筹备组织工作,担任第一任总干事兼理事,奔波于各界知名人士与广大群众之中,为举行全市性大型集会游行以及各项宣传活动而进行组织工作。同时她日以继夜地为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的召开而奔走,担任日常重要的筹备工作。她在事业的奋斗中,与宋庆龄的关系密切。

方志敏遗稿的传递者

  1935年1月,抗日红军一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在江西战斗失利,受伤被捕关押南昌,狱中半年撰写《可爱的中国》、《清贫》、《从事革命斗争略述》、《我们临死以前的话》、《在狱中致全体同志书》、《可爱的中国》、《死——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狱中纪实》等文稿。入夏时,方志敏将已毕的大多数文稿托人秘密带给上海党组织,并附上四封信,分别给宋庆龄、李公仆、邹韬奋、鲁迅。

  那年夏季的某天,胡子婴接到电话去生活书店。韬奋出国期间,店内业务由胡愈之、毕云程负责。那天他们接到通知:有一少女叫程全昭送达方志敏的信件,并要求书店派可靠者晚上到宝隆医院取文件。毕云程当时正在为无法断定这些信件的真伪而为难,胡子婴认为此事很重要,否则对方不会冒险将文件送出监狱,她果断请缨去接头。当晚,她根据双方白天的约定,前往宝隆医院,刚入大门,一位少女迎上前问她姓什么,胡子婴的母亲姓宋,就随口答曰:“姓宋”。那女生就是程全昭,见她一身贵夫人装扮,误认为是宋庆龄,立即将手中裹着报纸的文件交给她。程全昭第二天清晨即听从胡子婴的劝告很快离开上海去杭州。

  胡子婴拿着文稿连夜赶回生活书店,与胡愈之、毕云程打开纸包细看,果然如方志敏信中所言,全是密写的(未显影)白纸。毕氏遂将文稿转送中央特科,由负责人王世英组织显影,并将显影文稿抄件转到莫斯科,寄给受中央委托在法国巴黎主办《救国时报》的吴玉章。同时,中央特科按照党中央指示营救方志敏,与上海地下党取得联系,并迅速派出特科人员在南昌民德路开设一间“育民诊所”作掩护。但是,当年8月6日方志敏英勇就义。

   1936年1月29日,在方志敏被捕一周年之际,巴黎《救国时报》发表程全昭、胡子婴转送的《在狱中致全体同志书》和《我们临死前的话》并加按语介绍方志敏被捕和牺牲的情况。方志敏就义前,还将部分文稿请囚友胡逸民(原国民党小官僚)带到上海转交党中央。同年11月18日傍晚,一位商人模样的人送一包东西到胡子婴家,因其丈夫章乃器外出,胡子婴接待他。那人正是胡逸民,他说:出于对方志敏烈士的感情和敬仰,一定要将文稿交给党组织,但不知道如何去找。你们是救国会的知名人士,与共产党很好,你们一定知道,我只能转托给你们。11月23日凌晨,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嚣等“七君子”被捕。胡子婴担心敌人抄家,便打电话与宋庆龄联系,将方志敏手稿请章秋阳送给宋庆龄,由宋庆龄转交给中共组织的代表冯雪峰。冯雪峰阅后写上批语交给潘汉年,不久,冯又遵潘汉年之嘱转交谢澹如,保存于上海。数年后在上海出版《可爱的中国》就是这批珍贵文稿之一。

参加民主运动,民建会初创时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

  再说“七君子”被捕后,胡子婴当机立断,当晚即电告各大报社,要求发表消息,并撰文将“七君子”被捕经过用号外形式发表在《救亡情报》上,还将消息送到香港报社。“七君子”被捕消息随之迅速在全国传开,掀起了全国各界奋起营救“七君子”的运动。她是最早发布“七君子”被捕消息的人,接着,胡子婴跟随宋庆龄、何香凝等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在国内外一片舆论中,1937年7月31日,当局不得不将“七君子”交保释放。

  抗战初期,救国会迁至重庆。胡子婴转道香港到重庆,在李家坨工业区主持办理小学校,简易医院和消费合作社等福利事业,参加宋庆龄领导的妇女新生活运动会、路易·艾黎的工业合作协会。救国会在重庆组织聚会,胡子婴与邹韬奋、史良、张申府、罗叔章、沈兹九、章乃器等经常参加活动。当时,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很多活动通过救国会展开,活动经常在救国会负责人沈钧儒、史良家中举行。周恩来经常出席他们的会议,与大家见面,精辟地分析形势,使胡子婴增添了勇气和办法。

  胡子婴曾在《山城忆旧》一文中回忆她协助中共重庆工委邀请周恩来在“星五聚餐会”作报告的经过。“星五聚餐会”是工商界上层人士集会的场所,胡子婴利用自己担任重庆合作金库分库主任的名义与担任重庆制药生产合作社主任的罗叔章一起加入“星五聚餐会”。并说服该会干事会的陈叔敬(重庆国货公司经理兼牛奶场场长)、吴味经(国民党政府花纱布公司总经理),邀请周恩来到“星五聚餐会”作报告。周恩来在“星五聚餐会”作《当前经济大势》的那天“会员都来了,座无虚席,非会员也来得不少,站在窗外,户限为穿。”

  1945年,胡子婴与黄炎培、章乃器等人士共同发起民主建国会,担任理事(她与章乃器在抗战期间已离婚),她是民建会初创时期37名理事之一,也是3位女性理事(另2位是酆云鹤、罗叔章)之一。

  民建会成立之初,有两件震惊中外的事,一件是沧白堂事件,另一件是较场口事件。沧白堂事件是国民党特务、打手捣乱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在民众场合报告情况,听取意见而酿成的,因为发生在“杨沧白纪念堂”而得名。杨沧白(1881-1942)曾在1911年率众推翻清末川东政权,建立重庆蜀军政府。袁世凯窃权,他在重庆组建“讨袁军”,失利后于1913年底逃往日本,旋觐见孙中山并为其器重而引为肱股。自此杨沧白便全力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先后曾任四川省长、财政部长、广州政府大元帅府秘书长等职。杨去世后,为缅怀这位革命先驱,在其事业发源地重庆府中学堂旧址,建立了“杨沧白先生纪念堂”,并将其所在的炮台街改名为“沧白路”。殊不知,租借沧白堂开会必须有铺保,铺保不是政治保而是经济保,这必须有很大的财力。很多年来,史家都在问?谁出面租借沧白堂的呢?直到胡子婴晚年她才披露这段史实,是胡子婴以合作金库出面做保的。因为会场破坏较严重,管理部门一度要求胡子婴负责赔偿,后来胡子婴请求冯玉祥才解决此事。

  1946年4月,民建总会迁至上海,胡子婴随之回到上海,在工商界上层人士中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当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时,民建会在那年6月参与组织反内战运动。胡子婴作为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推定的10人代表,参加赴南京请愿的和平代表团,6月23日,在南京下关车站遭到国民党特务暴徒围攻殴打。震惊中外的“下关事件”已载入史册。

  建国前夕,胡子婴出席新政协会议,她是以民建界别参加会议唯一的女性。建国以后,上海民建新的临工会改组,1951年8月胡子婴被推选为常务委员。1953年3月民建上海市分会成立,她当选常务委员并担任组织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3、4月,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和全国妇联召开全国工商业者家属及女工商业者代表大会后,胡子婴与汤蒂因、董幼娴共同召集妇女临时小组的活动,她是上海民建工商联两会妇女组织最早的负责人之一。民建上海市第一、二届委员会成立,胡子婴仍为常委,并担任纪律检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工商业者家属工作委员会主任。1959年胡子婴调往北京,担任商业部副部长。1982年11月30日,胡子婴走完了富有传奇色彩一生的行程。历史往往有惊人巧合,为胡子婴作悼词的正是胡子昂,被传为佳话。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7 23:1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0页胡云芳的资料

胡云芳(1909--1986)

        鄞县人。1920年到上海做工。1925年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先后参加上海“五卅”运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32年奉中共组织的委派前往河南省南阳地区同邵士芳等以创办丽华工业社为掩护,组织进步青年学习马列著作,阅读进步书籍,宣传革命道理,进行革命活动。1934年秋受曹云阁、邵士芳的委派,先后到上海、浙江东阳、宁波等地设法寻找中共组织,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秋到延安学习后历任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化学科科员,晋察冀回延安干部队排长,延安军事工业局紫坊沟化学厂技师、车间主任,河北井泾矿务局局长,新华电机厂厂长。1946年7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筹备组办事处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汽车工业局处长,洛阳拖拉机厂处长,上海化工厂厂长,吴泾化工厂副厂长,大中华橡胶一厂厂长,中共正泰橡胶厂委员会顾问等职。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4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10:3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0页胡升鸿的资料
胡升鸿(1880--1973)

        字渐逵。建德县人。19岁中秀才,20岁补廪生。1906年由严郡中学堂保送考取公费留学日本。先在东京早稻田大学理化专科肄业,后入东亚铁道专门学校建设科学习。1910年毕业回国后在津浦铁路当练习生,后递升为帮工程师、副工程师。1918年任津浦铁路正工程师,负责津韩总段,不久负责济韩总段,驻守济南。1925年“五卅”惨案,日军侵犯济南,黄河铁路大桥被毁,作为津浦铁路局代表之一参加抢修工作,使大桥如期修复。1932年受交通部委派,参与浙赣铁路灵溪大桥的勘澳0设计和施工工作。1938年参加叙昆铁路的修筑工作。1947年调任浙赣铁路工程师,直到1955年退休。著有《轨道力学》、《电焊学》等。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4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升鸿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 360 百科http://baike.so.com/doc/3137258.html

  胡升鸿(1880—1973),字渐逵,建德洋尾人。19岁中秀才,20岁补廪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严郡中学堂保送考取公费留学日本。先在东京早稻田大学理化专科肄业,后入东亚铁道专门学校建设科学习。宣统二年(1910)毕业回国,在津浦铁路当练习生,后递升为帮工程司、副工程司。1918年任津浦铁路正工程司,负责津韩总段,不久负责济韩总段,驻守济南。1925年五卅惨案,日军侵犯济南,黄河铁路大桥被毁。胡升鸿作为津浦铁路局代表之一参加抢修工作,使大桥如期修复。1932年,胡升鸿受交通部委派,参与浙赣铁路灵溪大桥的勘测设计和施工工作。1938年参加叙昆铁路的修筑工作。1947年调任浙赣铁路工程师,直到1955年退休。解放后曾任杭州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著有《轨道力学》、《电焊学》等书。


云步桥

        走完快活三里,迎面是一座别致的小桥,名叫云步桥,全由青色的花岗岩砌成。此桥凌于绝壁之前,蔽于群松之下;瀑布挂前,云涌在后,松声云气,似虎啸山间,湍流石隙,如龙吟大海。

        云步桥位于五松亭下,快活三里北首,原为木桥,几经其变后,民国年间才改为石桥,名之“云步桥”。

        起初它叫红桥当时桥是红色的,所以民间称其为红桥。红桥的桥板、护栏都是木制,只有桥墩是用石头垒砌而成。

        后来,它又被称为“云木桥”,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关于“云木桥”的传说故事。相传碧霞元君与兄长争坐泰山,兄妹二人互不相让,于是商定谁先爬上山顶,泰山就是谁的,登山日期定为三月十五日。元君自知三寸金莲爬山不是哥哥的对手,就提前走访调查,找到了一条通往山顶的捷径。当她来到快活三里,忽见前面一道万丈深渊拦住了去路,周围都是悬崖绝壁,插翅难飞。元君正在犯愁,就听“咔嚓”一声,一棵几搂粗的松树从山上滚来,不偏不斜,正好横亘山涧,成为一座小桥。元君绝处逢生,转悲为喜,不禁叹道:“天助我也!”说着就要举步上桥,可是独木桥难行,元君又是小脚,而桥下一眼望不到底,令人头晕目眩,元君举步难行。元君这时寒心绝望了,伤心地泪流不止。正在此时,忽见一片白云从山顶飘然而下,浮在桥底铺平了山涧,遮挡住了无底的深渊,元君稳稳当当过了桥,捷足先登,坐了泰山。事后人们便把三月十五元君登山的这一天作为她的生日,每年都有许多人给她进香祝寿。那座松树架起的小桥,便得名“云木桥”。

        这当然只是个传说故事,算不得数。事实上,据史料记载,“红桥”更名为“云木桥”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事。

        当时受中原大战影响,该桥几度失修,靠近御帐坪瀑布的一面,部分护栏损毁。在泰山名士赵新儒的倡导下,由山东省政府组织以工代赈维修泰山古迹时一并修葺一新,被改名为云木桥。

        1936年该桥不幸又被洪水冲毁,石桥便应运而生。1937年得中国旅行社资助重建,由工程司胡升鸿领工建造,被命名为云步桥。此桥东西向,为单孔石拱桥,长 12.2米,宽4.35米,拱高6.1米,跨度11.8米。桥西侧设石勾栏,由伏石、华板、望板等组成,勾栏高1.15米。桥东首为八字形石阶,两侧设斜坡勾栏,勾栏末端和桥首望柱均作顶状。

        无论云步桥如何变化,云步桥景点的美丽是亘古不变的。明代陈凤梧便有诗赞赏当时的“云步桥”:“百丈崖高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蜒。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苍水佩悬云片片,珠帘洞织月娟娟。晚山倒着肩舆下,回看斜阳景更艳。”云步桥北壁立如削,崖上石坪坦豁,传宋真宗曾在此驻跸,因名御帐坪。岱顶下诸水奔流而来,聚此处飞瀑下泻,溅沫迸珠,生云化雾,蔚为壮观,故又名飞瀑岩、天河、护驾泉。崖上有“红桥飞瀑”、“霖雨苍生”、“河山元脉”、“太古清音”等题刻。桥东有酌泉亭,又名观瀑亭,是清末一泰安知县所建。北侧有联“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桥周围有“月色泉声”“云步跻天”、“气象岩岩”等题刻50余处,真、草、隶、篆诸体荟萃,琳琅满目。

        专家称,云步桥飞瀑的形成与云步桥断裂的南侧分支断裂密切相关。该断裂走向为北东东80°,倾向南东,倾角85°。桥北断崖就是断裂的断层面,断崖上方的“御帐坪”是断裂的上升盘,断崖下方的云步桥所在地是断裂的下降盘,上盘下降下盘上升,显示正断层的性质。人们来到云步桥,不仅可以观赏云桥飞瀑的胜景,领略云步桥周围的秀丽景色,饱览众多的摩崖刻石,同时,还可以看到断裂的露头,了解到云桥飞瀑的成因,研究断裂的性质和特点,抚思和想象当年断裂活动的壮丽情景。这些科学探索给云步桥景点增加了新的魅力,给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今天的云步桥成为了泰山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7 23:35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