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481阅读
  • 14回复

新发现:山东临沭山里胡氏始祖来自浙江可能是“新安胡氏”分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5-06-24
— 本帖被 南山 设置为精华(2015-08-07) —
                            
                                                                      江苏连云港     胡灵
                                                                                  
                                                                        2015年6月24日

   山东临沭山里胡氏,自始迁祖于洪武年间迁入该地已繁衍生息600多年,枝繁叶茂,遍布全国,人口已达数十万之众,在苏北鲁南一带可谓望族。各地明、清时期的胡氏家谱皆记载始祖原籍安徽当涂(今安徽马鞍山市),洪武年间来到东海黄泥嶺(今江苏连云港市区东部中云乡黄岭村,明朝为海中岛屿归东海县管辖),后迁入山东省临沭县山里村。通过临沭胡氏家谱研究发现,当时有胡姓兄弟二人从黄泥嶺迁居临沭山里。兄居山里窑顶之北称“北始祖”,弟居窑顶之南称“南始祖”。北始祖先到,南始祖后至。北始祖的家谱记载“始祖原籍安徽当涂,在明洪武初年遇“红蜂赶散”,单身从海东黄泥嶺迁到蘭邑第一村,由于村在苍山和观山之间,故名曰山里。”北始祖光绪19年立的墓碑记载“明洪武時自東海黃泥嶺來此第一嶼村居焉”。

             与临沭县紧邻的江苏赣榆县胡村家谱中记载的更为祥细,其文如下:“元朝喜战,北方人丁剧减,洪武已卯年(1375年)勒令迁民北方,吾祖于安徽当涂县(今安徽马鞍山市)迁居江苏东海县黄泥嶺,建文壬午年(1402年)吾祖又迁山东省兰山县第一峪村(今临沭山里村)。明景泰辛未年(1451年)吾祖讳圣汉出身士武,迁居江苏赣榆县距今五百有数十年。子孙繁衍,毗居南北,赣榆、日照、东海、灌云是也。”此谱最早修于明万历23年,康熙年间重修,因此可信度极高。

一、临沭山里胡氏始祖“迁民北方”的历史背景

          我们通过查找历史资料,发现洪武年间确实发生过“南民北迁”的移民潮。文献记载:由于元朝统治者(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蒙元统治者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基本上已是十村九空、赤地千里。明初,朱元璋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馀户,往耕临濠(安徽凤阳),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  “众屡徙浙西、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地。”  调查发现苏北涟水、淮阴望族朱姓,就是明洪武年间整族整族地"奉旨"迁来的。其中一族坐的是包铁头大船,后人在涟水、淮阴"九朱"中以"铁船头朱"加以区别。涟水孙氏、张氏,灌南汤氏,以及金湖等地约70%左右的居民,其先人也多为洪武年间从苏南迁来的。又据民国《泗阳县志》载,元末明初 ,由苏南迁来的有翁、朱、卢、吴等25氏族,其中由苏州迁来的有21族。

  查阅明史发现,明初有文字记载的大小移民大概有十几批,规模较大且有文字记录的主要有: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在命大将军徐达挥师北伐中原的同时,下令迁徙苏州府富民充实濠州(今安徽凤阳),明初移民运动,由此拉开”红巾赶散“的序幕。
       洪武三年(1370)五月,在河南设立司农司,议计民授田,负责移民垦荒事宜。六月,以苏、松、嘉、湖、杭五府地狭民稠,而皇明发祥地临濠地多闲弃,迁五府无田贫民四千余户往耕。

     洪武四年(1371)三月,移山后之民一万七千户到北平耕种。六月,复徙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户、十九万七千二百人入籍北平各处卫所和州县。不久,移徙沙漠故元遗民三万二千八百六十户到北平开荒种田,分别落户于大兴、宛平、良乡、固安、通州、三河、武清、蓟州、昌平、顺义等地。

     洪武九年(1376)十一月,移山西及北直隶真定等处民无产业者,往凤阳垦田。

     洪武十五年(1382)九月,迁广东番禺、东莞、增城诸县元将何真所部降民二万四千四百余人到泗州屯垦。

     洪武二十年(1387)十月,命湖广常德、辰州民有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往耕云南。

     洪武二十一年(1388)八月,移山西泽、潞二州贫民往河南就耕。

     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迁苏、松、杭、嘉、湖、温、台诸府民无田者,到滁、和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开荒(给官钞,户30锭使备农具)。九月,召募山西地狭民    稠府州县之民,赴北平、山东、河南土旷人稀之地耕作。

     洪武二十四年(1391)七月,命户部籍浙江等省、应天诸府富民一万四千三百余户,悉徙其家,以实京师(南京)。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二月,移山东登、莱诸府民贫无产者五千六百三十五户,赴本省东昌等处编籍耕种。

           上列至正二十七年十月至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的十几次移民中,有户口数据可考者七次,如按每户五口推算,合计约五十九万零三百七十五人。“太祖时徙民最多”。明太祖以后,移民垦荒运动继续进行。

二、对临沭山里胡氏迁移时间和迁移地点的考证

         从江苏赣榆盐仓城胡村的家谱记载可知,洪武已卯年(1375年)朝廷开始下令迁民北方,因此说山里的南北始祖是在洪武已卯年以后开始迁移的。从明史中洪武年间的几次“南民北移”的记载来看,1375年以后从江南往江北的移民只有“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迁苏、松、杭、嘉、湖、温、台诸府民无田者,到滁、和二州等地开荒”这一批,而这次移民的路线恰恰就经过“当涂县”,因为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就在当涂县江北的正对岸。而其他几次“南民北移”都不经过当涂县。因此可以推断山里胡氏始祖是在洪武二十二年这一批开始北迁的。
               那么,山里胡氏始祖的原住地就一定是当涂吗?我查遍明史和地方史志,从未发现明初从安徽移民的记载,更没有从当涂移民的记载。资料显示,明初安徽是移民的移入地,而不是移出地。因为安徽在元末时期是农民起义军与元军作战的主战场,而当涂是元朝太平府所在地,是南北隔江对峙的战略要地,又是南京西线的前沿阵地,因此元末明初在此发生过多次极为惨烈的战斗。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常遇春大破元军守将朱亮祖;花云力守太平府死战来敌陈友谅,城破被杀。因此说当涂受战乱破坏最大,人口减员最多,明初不可能从这个地方移民的。当涂县当时只不过是移民过江的一个集散地,是移民等待渡江的临时居住地。
             
        山里胡氏始祖是来自“苏、松、杭、嘉、湖、温、台几府迁移到滁、和二州”这一批移民之中,但从地图上看,其中苏、松、嘉三府要到达滁、和二州是不会从南京西面的当涂过江的,这样他们要多绕很大的路程,所以这三府人肯定会从南京东面过江的,这样走的话路程最省。只有浙江的杭、湖、温、台几处移民才会由当涂过江到达滁、和二州,这条路线对这几地移民来说距离最近。因此说临沭山里胡氏始祖来自浙江杭、湖、温、台一带可能性最大。

        我们在调查中, 发现山东费县张里庄利渊村胡氏民国时期修订的家谱是这样记载的:“吾胡氏先代于元末兵变昆仲四人由浙衢联袂外出渡江,后我长支祖以课读侨居皖省者数十年,嗣后移居费之南张里庄,迨清雍正元年第一次修谱时名讳已失,故以二世宗礼公为世祖;二支祖禧公经商费城俊业鸿发遂奠厥居,今称南当铺者其故宅也;三支祖侨居临沂县之苍山(该支就是临沭“山里胡氏”);四支祖初居兖州府,其后则散居兖州各县地。”  不管此谱记录是否准确,但它是山东胡氏家谱中唯一把祖籍与浙江联系一起的文字记录了,而这一记录与明初移民历史背景恰恰吻合。费县张里庄胡氏1992年新修的家谱记载的更为具体:“明初先祖兄弟四人从浙江衢州开化县胡坑村北上过江来到山东”。他们进一步把先祖的原居地确定在浙江开化,从大方向上来看他们的记载还是接近历史事实的。

         本人曾亲自到江苏连云港中云乡黄泥嶺村调查,发现黄泥嶺是一几十米高、周长几公里的丘陵,明代为海上小岛。村里至今有胡、金、何、郑四姓,据村里胡姓老者介绍,四姓当时可能是一起迁来的,最早胡氏居山顶,金氏居海滩,此地一直流传有“猢上山、金下滩”之说。本人在金氏祠堂看到“金氏祖源”中记载金氏始祖是元末明初从浙江仁和县(今杭州)迁来的。因此推测他们几姓当时极有可能是同坐一条船从一个地方过来的。
    
      

三、对临沭山里胡氏始祖迁移路线的考证


        从以上分析可知, 临沭山里胡氏始祖是从浙江迁来的。那么他们是怎样来到山东临沭的呢?我们可以对当时进行一次情景再现。洪武二十二年(1389),在朝廷强制移民政策的胁迫下,浙江百姓整族、整户往江北迁移。他们成群结队、拖儿带女,从浙西进入安徽来到长江边的当涂县等待过江,他们最终目的地是江北对岸的滁、和二州。但由于渡船稀少、人数众多(移民人数多达十几万),一年半载难以渡完,于是当地政府就安排移民就地安营扎寨,等待分批转运。因此有的移民在当涂一住就是几年,所以少数移民后人就把当涂当作他们的祖居地了。后来由于滁、和二州移民人数已满,于是官府决定把剩余的移民用船运往山东各地。他们乘坐官府征来的船只沿长江下东,到扬州后进入运河继续北上,过淮安进入黄河向东入海,然后向至海州云台山一带海岛登陆,官府将他们临时安顿后再分批往山东各地分散。
       连云港学者曾经在社会调查时发现山东鲁南地区十几个县中都有部分居民家谱上记载其祖是明初从海州东海云台十八乡迁来的。   如山东临沭袁氏始祖是“从海州陇西新二里”迁过去的;临沭李蒿科李氏始祖自海州当路; 山东日照南部、莒县南部崔氏、滕氏、唐氏等自江苏东海当路;《日照海曲陈氏家谱》载:“吾太始祖母自东海戴村迁居山东照邑”;江苏赣榆郑氏家谱记载始祖明初来自海州云台山宿城;赣榆董氏家谱记载始祖明初始祖来自东海云台十八村大村;山东五莲县孙氏在明洪武年间来自江苏海州十八村的当路村;蒙阴县垛庄镇北庄刘氏,明初由江苏省东海迁徙而来;山东滕氏、徐氏家谱都记载老祖明初从海州东海迁来。此调查结果令学者们大为惊讶,他们认为明初云台山一带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口,因此推断云台山一带海岛是江南往山东移民的临时集散地。
      ( 据传在移民分配中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即兄弟、父子不能在同一地方居住,以防大姓欺负小姓。于是造成了父子分离、兄弟各奔东西现象。年老的、年幼的因不能远行就留在了海岛,所以现在云台山一带仍居住不少移民后人。本人推测,山里北始祖可能是进岛后第一批被分配到临沭山里,南始祖是几年后被分到临沭的。后南始祖传至四世有兄弟三人从军抗倭,老大驻守赣榆县盐仓城,退役后在住地安家,因此赣榆胡姓多出于此。)


四、临沭“山里胡氏”有可能是浙江“新安胡氏”分支

             纵观全国胡姓,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大支派:安徽“华林胡氏”(开基始祖南朝刘宋时的壮侯胡藩);安徽“清华胡氏”(始祖唐末常侍公胡学);浙江“新安胡氏”(始祖东晋新安太守胡育);绩溪”金紫胡氏“(始祖东汉司徒太傅胡广);福建“钓鱼翁胡氏”(始祖主簿翁五代时期入崇安);江西赣州“霸公胡氏”(始祖南唐通奉大夫胡公霸);湖南“麦田胡氏”(始祖南宋胡汉清)等等。
       从以上分析可知,临沭山里胡氏最有可能来自浙江,而浙江诸地中又最有可能来自浙西,因为多种文献记载 明初“众屡徙浙西、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地”,而且苏北鲁南不少姓氏家谱记载始祖明初来自浙西、徽州一带 (江苏赣榆“瑞雀堂”朱氏家谱记载始祖明初来自浙西徽州一带是“新安朱熹“之后。赣榆鲍氏家谱记载明初来自徽州)。而浙西是“新安胡氏”的发源地,“新安胡氏”始祖是东晋新安郡太守胡育,当时东晋新安郡下辖今安徽的黄山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浙江的建德市、淳安县、遂安县。郡治在今浙江淳安县威坪镇,具体位置在淳安县城正西偏北三十公里处。遂安县县治在今淳安县西南三十公里处的姜家镇。而费县家谱记载的衢州开化县胡坑村东晋时隶属新安县和遂安县。因此说山里胡氏始祖可能是来自浙西“新安郡”一带。
       山里胡氏早期没有堂号,说明山里胡氏始祖老家就没有堂号,而浙江“新安胡氏”恰恰也没有堂号,这方面两处有共同点。“新安胡氏”资料记载:“新安胡氏远 祖可以追溯到东晋新安太守胡育,原籍青州,五胡乱华时胡育夫妇背井离乡渡江南下,晋成帝咸和初年,得到提拔,担任新安太守。胡育共生有5子:胡隽、胡猷、胡杰、胡温、胡硕。 新安胡氏下传至六世,生六世祖胡明星(字太白),在梁朝担任太常卿,后代尊称他 为太常公。太常公世居新安横岗,生有七子。次子胡文焕生有3子,其长子胡圮在舒州为官,成为皖山派始祖。在新安胡氏11派中,太常公长子胡启元为礼门、前门、堂头三派祖;太常公次子胡 文焕为遮村、歙邑上路、安庆皖山三派祖;太常公四子胡钰为循良、潭口两派祖;太常 公七子胡居仁为上门派支祖。太常公其余 3子情况如下:第三子胡晟入赘于谢侍郎, 迁居扬州。第六子胡公瑞入赘于裴氏,迁居豫州。第五子胡远生有3子:长子胡浑、 次子胡默、季子胡静。三子后代另迁他乡,无从稽考。”  “新安胡氏”有整族迁移他乡下落不明支派,而临沭山里胡氏恰又是从浙江整族迁移而来,机缘巧合、严丝合缝。另外新安胡氏那么大的家族整体迁移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不是官府强迫谁能做到让整族人思想统一、步调一致背井离乡流落在外呢?所以山东临沭山里胡氏极有肯能是“新安胡氏”迁走的一族。

                                                              联系方式:电子邮箱gyhuling@126.com







点击看大图                                                           明初安徽当涂至江苏海州云台山(今连云港)移民路线图
      
  

  
                                                                                 明初浙江往江北移民路线图
  
[ 此贴被胡灵在2015-07-20 17:2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06-24
aaaaaaaaaaaa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6-27
浙江新昌县元朝隶属新安府,我估计沭阳老祖和东海黄泥岭胡氏老祖明初都是一批迁移过来。我在江苏沭阳调查时发现沭阳有一支胡姓自称老祖也来自黄泥岭。
[ 此贴被胡灵在2015-06-28 00:5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06-28
你们家谱上只记来自新安,你们怎么和新昌县梅溪胡氏联系一起的?有什么证据?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6-29
二楼回复是新安,但不是新昌。新安范围很广,包括浙西和徽州,你们有什么依据接浙江新昌.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06-30
如果这样那就可靠了。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06-30
文章中有呀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5-06-30
真是无巧不成书啊!这两天胡氏宗亲网论坛,同时有两篇重要寻根文章发表。两位作者,一位是胡灵,一位是胡宸。他们的家族都是从明朝初年从浙江迁往北方地区的,一位迁山东临沭,一位迁江苏沭阳。而且两位宗亲的寻根过程都不是想当然,而是有根有据。一位来自“新安”,一位来自“新昌”。现在看来他们的寻根有相同点,有交集,但观点也有分歧,目前正在热烈讨论之中。

这两位宗亲朋友,都是胡氏宗亲网的老会员了,长期关注宗亲网论坛的内容。对胡灵的新安寻根路线图,我还不是很清晰。但对胡宸的新昌梅溪胡氏族源,我还是有点发言权----2007年我访问过这一支胡氏家族。沐阳胡氏的二世祖胡刚,在黄启昌的著作里也有提及,但当时我没有注意是新昌梅溪胡氏家族的。沐阳胡氏的名人先贤,如明朝胡琏家族“一门三进士”,这在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

越说越近,越说越亲,两位宗亲,胡灵和胡宸,希望看到你们的讨论越来越精彩。胡姓历史有许多谜团需要我们去破解,当我们费尽千辛万苦,有所收获之时,也就是最感欣慰之时。宗亲网作为大家讨论的平台,能发挥其最初的设计功能,我们已很满足。

南山 2015.06.30
[ 此贴被南山在2015-06-30 17:5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5-07-01
临沭山里始祖碑文:   
            始祖諱失 ,明洪武時自東海黃泥嶺來此第一嶼村居焉, 婚於本村戴氏, 生五子, 名諱失考。 塋在第一村西與始祖墓相去不遠,今呼為五祖林。長支衍至康熙年間乏嗣無傳,後聞葛莊是也。二支居第一村後頭;三支居西盤、蛟龍灣、重溝;四支居第一村前頭、軒家莊、廟前、官莊、籰莊;五支居沂水孫祖村。此皆登諸譜牒徵信無疑者,其他星羅棋佈未易詳數,凡我族人服疇食德、瓜瓞綿延,敬立貞珉以序宗派庶,水源木本百世可知云。
         十八世孫邑庠生壽椿敬書  
十九世孫大學生宗峩二十世孫逢源立石    
大清光緒十九年歲次癸巳清和節中澣之吉


      临沭山里胡氏始祖据老谱记载原籍安徽太平府当涂县,不知何年迁到海东黄泥嶺(所谓“海东”乃古代海州城东面大海之中的花果山、云台山等一带岛屿。元、明时期花果山、云台山还是海中岛屿,古称“海东”,清朝时海水东移,花果山、云台山才和陆地连成一块成为内陆。“黄泥嶺”乃今江苏连云港市开发区中云乡黄岭村)。据传,始祖乃一木匠,在明洪武初年遇“红蜂赶散”,单身从海东黄泥嶺迁到蘭邑第一村,由于村在苍山和观山之间,故名曰山里(今临沭山里村)。始祖婚于本村戴氏,生五子,居窑顶之北。后又有从海东黄泥嶺来到临沭山里的另一胡姓居在窑顶之南,乃我始祖的本族兄弟。后把居窑顶之北的称“北始祖”,居窑顶之南的称“南始祖”。


赣榆胡村家谱记载:“元朝喜战,北方人丁剧减,洪武已卯年(1375年)勒令迁民北方,吾祖于安徽当涂县迁居江苏东海县黄泥嶺(今连云港中云乡黄泥嶺村),建文壬午年(1402年)吾祖又迁山东省兰山县第一峪村(今临沭山里村)。明景泰辛未年(1451年)吾祖讳圣汉出身士武,迁居江苏赣榆县距今五百有数十年。
  
山东费县张里庄利渊村胡氏民国时修订的家谱是这样记载的:“吾胡氏先代于元末兵变昆仲四人由浙衢联袂外出渡江,后我长支祖以课读侨居皖省者数十年,嗣后移居费之南张里庄,迨清雍正元年第一次修谱时名讳已失,故以二世宗礼公为世祖;二支祖禧公经商费城俊业鸿发遂奠厥居,今称南当铺者其故宅也;三支祖侨居临沂县之苍山(临沭山里胡氏);四支祖初居兖州府,其后则散居兖州各县地。”  

                            
                                                      有价值的文献就这么多。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5-07-01
感谢南山宗亲对全国胡氏做出的贡献。几百年后胡氏后人都会记住现在这些为家族文化作出努力的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