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红蝇赶散”揭迷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2-19 19:21:00 ]
[上一篇] [下一篇]
“红蝇”瘟后迁日照
http://www.shaohome.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4448【1】
虽日照地下很老,东海峪遗址、两城遗址、尧王城遗址、凌阳河遗址、丹土遗址等足以为证,但今之日照人却大都属明初移民。
2005年11月,笔者在两城街头与老人们聊天,七村73岁的徐纪全和八村64岁的殷西顺讲,两城的先人,是“红蝇之瘟”后来山东的。
世代相传:朱元璋坐了龙椅后,要饭的小和尚披上龙袍,嘴头很硬,心里不踏实,有一夜忽被恶梦惊醒:山东反了!再睡,没多久又是同样的恶梦,如此再三。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命胡大海、常遇春带十万大军剿灭山东。
胡大海、常遇春率兵到山东后,见庄稼茂盛、羊肥牛壮,百姓安居乐业,没一点反的迹象,如滥杀无辜,恐遭天谴,但皇命在身,遂杀了几个恶霸,回京缴旨。
朱元璋看了胡大海、常遇春的奏本,虽对他们违旨十分恼火,可一来胡、常之举占理;二来又是开国元勋,当然主要是因龙椅还没坐稳。所以,只好摁下不究。但这终究是块心病,没过多久,朱元璋又被同一恶梦惊醒,胡、常十万大军,又是一番折腾,劳师而返。
当朱元平璋第三次梦见“山东反了”后,“心病”成了“真病”,给胡大海、常遇春一道措词严厉的圣旨:兵剿山东,斩尽杀绝,人芽不留。如再次抗旨,同案论罪。
于是,胡大海、常遇春第三次进剿山东,见人就杀,在山顶望见那里烟囱冒烟,就大兵合围,逐村捕杀,直杀得山东千里无人烟。这一天,正围剿一个村时,被一个黑脸大汉堵了路,这个大汉也不说话,就是拦着不让走,一个兵丁照着他的肚子扎了一枪,只听“嗡”的一声,飞出铺天盖地的红头苍蝇,接着飞向山南海北――“瘟神”来了,山东一带,连兵带民,死了个净光。
瘟疫过去后,朱元璋下诏,移民山东,那时山东都是无主的地,先到先占产,写个牌子,往地里一插,就是自家的。来晚的,地被占完了,就只好给别人当佃户。现在两城的诸姓,就是这么来的。
“红蝇之瘟”,在齐鲁大地流传很广。潍坊、青岛、郯城、沂水、莒南、临沭等地的老百姓,也都称元末明初曾发生过同类事件。
《南方周末》记者陈一鸣先生在《家国悠悠福运绵长》中记:
关于山东潍县年画的起源,79岁的张殿英老人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某一天回首峥嵘岁月,忽然想起自己当和尚时,曾到山东沂县化缘,结果无人施舍,几乎饿死。他越想越生气,狠呆呆地说了句:“山东沂县不留!”并命大将常遇春率兵屠戮山东。
常遇春大吃一惊,以为“山东一县不留”。可圣旨难违,只追问了一句:“杀到什么程度?”
朱元璋说:“见烟找人,见人就杀!”
临行前,刘伯温指点常遇春:“潍河边上不饮马,常岭埠上不扎营。”
常遇春带人到了潍县,不小心偏就扎营常岭,饮马潍河,结果染上瘟疫死了。他死后身上长出无数红头苍蝇,到处传播瘟疫。兵荒加上瘟疫,山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元璋就下令从外地移民,重整山东。
潍县杨家埠杨氏家谱记载,洪武二年,杨家自四川梓潼县迁居山东潍县浞水西岸。杨家到了潍县,安顿下来,重拾年画手艺,画了一张名为《民子山》的年画,这张画被认为是潍县年画的鼻祖。
《民子山》传到了朱元璋手上。朱元璋看了此画,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就动了怜悯之心,下诏不再跟山东人过不去了。
潍县杨家从此以年画为业,潍县年画就此诞生。
…… ……
新家已建,但惊魂未销,所以明朝潍县年画的内容主要是神像:门神、财神、灶王、观音。
至今,山东民俗中还残留着祖先移民的记忆。
很多人山东都称自己的祖先来自四川。莫言《红高粱》中那个孩子在娘死后喊道:“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说的就是,活着不能回到西南故园,死后也要回家。来时走山路,涉激流,九死一生;死后不但要回家,而且要金光大道,鲜衣怒马,衣锦还乡。
在《胶南移民考》中,彭煋文、史星先生记:
据当地一些老人传说,有一年胶南地区出现大批红头苍蝇,多得遮云蔽日,苍蝇过后,瘟疫流行,人口锐减。
在《今晚的月亮》中,作者追忆:
三婶婶……说朱洪武的姥姥家是山东,因为姥姥家待他不好,等做了皇帝便血洗山东十二年,看看人杀得差不多了,就下令起了“红头苍蝇”,咬到谁谁死,成群的苍蝇飞过“燕”姓人家,正赶上这人家出豆腐揭锅盖,腾起的热气就把苍蝇熏跑了,所以这“燕”姓人家成了山东的坐地户,别的人家都从“大槐树”来。
【2】
在山东以外的华北各省,也都有类似“红蝇之瘟”的说法。
如江苏沭阳县大竹园洛安堂《孙氏家谱》、东海县张湾紫阳堂《朱氏家谱》、赣榆县沙河无锡堂《孙氏家谱》、灌云东辛洛槐堂《王氏家谱》中均有记载。其中,灌云县下车乡《戴氏家谱》记的非常具体,明确记载该户在明初,由苏州阊门五里十甲,迁来海州定居。
江苏灌云、东海、沭阳、灌南、赣榆等老居民中,十有八九称自己祖先在明代从苏州一带因“红蝇赶散”、“红军赶散”、“红蜂赶散”而迁海州,甚至在涟水、洪泽、盐城、阜宁、响水等地也流传着“红蝇赶散”的事。
孙徽先生在《“红蝇赶散”揭秘》中考:
一说,明初在苏州阊门一带偶生很多红头苍蝇(也有说是“红蜂”),见人就叮,叮了就死,故纷纷逃来海州避难。
二说,元末张士诚率盐民起义,义军头裹红巾,后来义军之间互相混战争天下,张士诚的红巾军为了死守苏州,把苏州阊门的老百姓强行驱赶到海州。故称“红军赶散”或“洪武赶散”。
三说,苏州百姓为了不忘祖籍是苏州,都忍痛把自己的小脚趾剁了一刀,作为标识,将来好回苏州认祖归宗。
“漂泊天翼”在《大熊寻根》中记:
野史记载,当年朱元璋攻打苏州城,遭到猛烈抵抗,死伤惨重,后为泄心头之恨,把当时中国最富庶的苏州老城阊门附近居民赶到山东、江苏沿海,人数说法不一,但几十万人是有的,这就是“红蝇赶散”事件。老百姓不敢明说,借红头苍蝇暗喻朱元璋。我的祖辈就是这样来到了连云港,来到海边晒盐为生。
“陪你到天亮”在《大槐树、洪武赶散及其它――明初大移民》中载:
山东西部的荏平县,似说元代末年瘟疫流行,红头苍蝇四处乱飞。在苏北地区,则称“红蝇赶散”。
在华北各地,以上类似传说不胜枚举,而且都讲得服服贴贴,活灵活现。
但是,“红蝇之瘟”也罢,“红蝇赶散”也中,都很难自圆其说。
首先,这违反最起码的动物学常识。不论是“红蝇”,还是“红蜂” ,从古到今,还没有任何一种昆虫能造成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苍蝇只能传播疾病,根本不可能咬人就死;而蜂类,则一般不主动叮人。
其次,这不符合最基本的人伦常理。假如确是“红蝇”、“红蜂”这类昆虫引发大规模的瘟疫,为什么各家家谱都没有记载一位亲人被“红蝇”或“红蜂”叮死的?
再次,这不符合最基础的治史之规。无论是《明史》、《清史稿》,对此都无片言只语;在方志中,如《日照县志》、《莒州志》、《密州志》、《胶州志》、《隆庆海州志》、《康熙海州志》等方志,各种自然灾害都记得非常详实,可均未有因“红头苍蝇”引发大规模瘟疫的记载。
一个肆虐好华北数省的大规模瘟疫,一次数十万人拖家带口的大迁徙,却被史学家们都“忽略”了,这可能吗?
历史,在这里隐藏了一个谜!
【3】
实际上,“红蝇之乱”是民间对元末北方瘟疫加兵荒的一个隐晦之说。
十二世纪初,兴起于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中游一带女真人的金国先灭契丹人的辽,又灭北宋,汉人大量南迁,北中国人口锐减。1141年,南宋与金订和约,秦岭――淮河以北属金,女真贵族不断收夺汉人土地划归屯田军户,肥沃的土地转为痟薄,痟薄转荒芜。同时,宋金对峙间,虽秦岭――淮河是分界线,但事实上战争在江淮间一直未停,致使这一地区长期人口稀疏,即使风调雨顺之年,华北荒地也动辄百里,“草莽弥望,狐兔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