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超群 赵思舜
编者按:
紫色的爆炸头,圆圆的大眼睛,萌宠的慈溪土话……3月下旬,由团市委正式发布的青少年形象代言人“杨梅团宝”表情包在微信群里大热;而就在上月初,几首由孩子们用土话传唱的《外婆谣》《戏文》等歌曲也成了慈溪朋友圈的“网红”。但与此同时,本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本地小学生中,只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孩子会讲本地话……那么问题来了,慈溪方言究竟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消失?阿拉应该为传承本土文化做点什么?……
现象——
方言歌曲成“网红”
学唱本土方言歌 孩子们玩得嗨了
“大道地里搭起戏文台,倾咣倾咣头场敲得真闹热。村庄里向男男女女老老小小,踢脚扳倒走得心急和率赶拢来……”一首再现农村搭台唱戏引男女老少争相观赏之景的慈溪方言歌曲《戏文》,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校区的多功能大报告厅里唱响。3月初,该校师生期待已久的“传承乡音,唱响校园”方言歌曲展示活动在此举行。
据了解,这是今年寒假里学校大队部为一二年级低段班同学布置的一项“学唱一首方言歌”的实践活动。很多平时不讲方言的同学,趁这个机会好好向家里长辈请教了一番。开学后,同学们先在各自的班级进行了展示和选拔,各班再推荐出其中的精品节目参加展演。独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通过多样的表演形式,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演绎出新时代的乡音。
“这个活动很受大家欢迎,好几首方言歌经微信转发后还成了‘网红’。”实验小学副校长黄老师说,“方言是每个地方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财产,虽然它有一定的地域局限,但是相比于普通话,方言更能给我们带来归属感。现在的很多孩子普通话都很溜,慈溪方言讲得好的倒是成了稀罕事。”为了让这一独特地域文化能够一代代薪火相传,该校在此前还举行过多种颇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学方言活动,如用方言讲民俗故事、学方言童谣等,并开设了慈溪方言的校本文化课程、俱乐部,以此来引导学生莫忘本、莫忘根。
“组团”只为传乡音
从“一篮馒头一篮粽”的《咯咯翁鸡打东》、“一梗石头桥,一条小河塘”的《三北老歌》,到“人家格西瓜像酒盅,阿拉西瓜像斗桶”的《正月十四照坏虫》、“凤凰做窠海中央,鸦雀做窠树中央”的《外婆谣》。孩子们演唱的这些慈溪方言歌曲,基本出自“慈溪本土音乐创作团”。
据悉,这支从2011年成立的团队,一直以“传承三北方言文化,丰富慈溪本土音乐”为己任,数年来坚持创作优秀的方言歌曲、传播本土音乐、传承地方文化,为慈溪方言的延续尽心尽力。
围观群众点赞多
学生们现场表演的视频被发布到网络后,立即受到了不少慈溪网友的注意和围观。
网友“立明”说:“现在的小朋友用方言唱歌真的难为他们了,他们学唱方言歌就好比我们学唱粤语歌一样,靠的是死记硬背下来,好可爱,不错。”
网友“足以”则评论:“这个活动提倡得好,我去外地后,现在本地话都不怎么会说了。小时候听年纪大的人唱的那些歌谣也都忘得一干二净了,现在听起来都有种满满的回忆在眼前泛起。点赞!”
更有一位祖籍慈溪的网友“渔人码头”听了方言歌后,勾起了怀乡情:“从未来过家乡,也不会说家乡话,听到慈溪方言倍感亲切,待有时间一定来寻根。”
调查——
孩子是否讲土话 正方反方都有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首名诗的作者是咱们浙江人贺知章,他的“乡音”与阿拉慈溪话非常接近,千余年来,“乡音无改”几乎成了“亲不亲,故乡人”的标配,但是,随着“地球村”时代的来临,这种“土得掉渣”的东西似乎遇到了挑战……
三成孩子会讲方言
市实验小学举行的慈溪方言歌曲展示活动,引起了学生家长和不少网友对现在孩子说方言情况的讨论。你的孩子会说慈溪方言吗?近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做了一个随机抽样调查,发现44位小学生当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会讲方言,且多是跟祖辈而不是父母辈学来的。
平时会用本地话交流的孩子已经不多,这一点通过对几位中小学老师的采访也得到了证实。实验小学的黄老师说,慈溪方言有很多旋律流畅、朗朗上口的歌谣和童谣,体现了浓郁的本土文化。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因为平时生活中不常使用,尤其是地道的老话、顺口溜、歇后语等已被年轻一代逐渐淡忘。实验四小的沈老师说,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都是普通话,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基本是说普通话,能把慈溪话讲得很“溜”的孩子少之又少。
面对这种现状,家长们又是怎么看的呢?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慈溪的爸爸妈妈们分为明显不同的两个阵营……
正方:
方言可拉近彼此距离 尽量让孩子会说
家住宗汉街道的王女士对让孩子学好方言持肯定态度,她的儿子幺幺今年3周岁多,一口流利地道的慈溪方言让他在街坊孩子和幼儿园里显得很稀罕。“从孩子出生开始,我就跟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约定,一定要跟他讲方言,让他能学到一口地道的慈溪话。”王女士告诉记者,“像我自己,小的时候家长也都是跟我讲方言,到了上学后才开始学普通话,现在普通话也是讲得蛮好的,所以从来不担心孩子会因为方言而学不好普通话。”
“我小姑的女儿比幺幺大几岁,因为爸爸是四川人,现在慈溪话听得懂不会说,四川话也不会,孩子就这么失去了乡音,挺可惜的。”王女士觉得,在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中,用方言表述比普通话自然流畅,有时候甚至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初次见面的朋友,用方言交谈可以一下子拉近双方的感情距离,增添更多的生活色彩。以后等孩子长大不管到哪里,通过方言总会有一种归属感。”
反方:
方言延续有时代阻力 不刻意要求掌握
当然,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持王女士这种观点的家长确实不占多数。更多的家长认为,在倡导和推行普通话的今天,应该舍弃方言讲普通话,或认为学好方言不如学好外语。
“学校教学都是用正规的普通话,大一点后还有外语需要学习,抱着从实用性角度考虑,从来没有刻意让孩子学好方言。像我自己一些老底子的说法都不会,孩子嘛我觉得基本能听得懂方言就可以了。”市民许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从小由奶奶带,奶奶多数用方言跟孩子讲话,但是父母下班回来后跟孩子说的是普通话,所以在上学前孩子通常是“普通话+方言”混搭,直到上学后才基本全都改用普通话对答,还会给奶奶纠正普通话词语的发音。
“爷爷奶奶说四川话,外公外婆讲金华方言,爸爸妈妈多少会说点慈溪话,你说像我家这种情况,孩子该学哪种方言?”闻先生笑着说,许多貌似他们这样的家庭,会说多种方言,也多少会讲一点慈溪话,但在跟孩子交流时为了方便,还是基本会选择普通话。
另外,记者了解到,由于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多,绝大部分公共场合、服务窗口等都要求使用普通话,单位之间的工作联络也多用普通话沟通。特别是出行时,会讲普通话更显重要性。所以现在的很多家庭,特别是年轻新家庭,对于语言的选择上更偏向于普通话。
传承——
地位渐弱是必然 “根”的力量永远在
“呕欠欠”“光火哉”“样话啦”……对于完全不识或极少识字的慈溪老一辈人来说,娱乐也好,教化也好,开口闭口都离不开慈溪老话。是方言传递了来自祖先的声音和教诲,是方言活跃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滋养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可现如今,吴越乡音听渐难,方言在年轻一代里逐渐衰微有目共睹。作为一个地域性较强的语种,有没有必要或如何将其延续,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和普通话并非“势不两立”
长期关注慈溪地域文化的童银舫先生认为,慈溪方言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弱化是一种时代变化的必然趋势,但它和推广普通话并非“势不两立”。
“推广普通话,目的是为了克服交际障碍,方便沟通和交流,而不是歧视、禁止方言。方言是我国本土多元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浓厚的乡情,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使用价值,普通话也在不断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丰富和发展自己。”童银舫说,慈溪方言虽在年轻一代中有衰弱现象,但它仍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在适当的场合发挥其作用。
“方言作为一种地方语言,会促进共同语的发展。小孩可以学说方言,但也不用刻意学习方言,如果身边家人平时交流用方言,或是孩子周围的其他环境会用到方言,他自然就多多少少能学会一些。”童银舫觉得,方言作为一种文化,不能摒弃,需要保留和传承,但它和推广普通话并非“势不两立”。“普通话是官方认可的标准汉语,是孩子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我认为学好普通话是首要的。同时,如果能另外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学习慈溪方言、普通话和外语这三件事本并不相互排斥。”
有形无形皆是传承力量
近一两年来,慈溪本地一些幼儿园、小学,因为在校园里组织开展的方言童谣传唱、方言故事演讲等活动,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反响良好。不难看出,正是因为看到了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逐渐衰微这个现实,所以才引起大家对方言这种经过长时间演变而成的宝贵文化遗产的越来越多的重新关注。
其实,在慈溪,无论是民间一些有识之士,还是政府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延续慈溪方言作着贡献:
3月21日,团市委正式发布青少年形象代言人“杨梅团宝”表情包,这个表情包在展示慈溪青少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形象的同时,其“方言”特色也在微信群里大受欢迎。
早些时候,横河镇孙家境村的孙永苗和女儿孙俊、儿子孙挺三人,花10余年收集的囊括了慈溪千百年来在自然科学、风俗习惯、世事人情等方面的精华的上万个词汇,并于2014年印刷出版,为的就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慈溪方言,传承慈溪的历史文明。
市档案局也曾专门举办过一个最地道慈溪话发音达人比赛,旨在用方言传播地方文化,促进方言传承、交流,同时也为了配合市档案馆完成慈溪话方言建档工作。
另外,慈溪电视台的《金黄道地》也是一档比较受欢迎的本土方言节目。“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方言是文化的根脉。”3月初曾在慈溪中学为学子们讲“慈溪老话”的我市方言节目主持人陈金华老师认为,本地方言的根在民间,许多普通市民都在有意无意地延续和保护着慈溪老话。他们在一些非正式场合用方言和朋友、家人、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既增进了情感的交流,也在无形中让本地方言开枝散叶、源远流长。
市实验小学的黄老师说,今后他们学校还会一如既往开展“传承方言”系列活动,让学生将来不管走到哪里,都始终记得一些原汁原味的慈溪方言;不管离家乡有多久,始终怀揣一份浓厚的慈溪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