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0932阅读
  • 147回复

忠义诗歌----吉林胡忠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10 发表于: 03-31
退休六年的感觉

退休将近六年了,来深圳也是快十个整年了,刚来深圳的时候,每年回去东北住上三两个月,闹了疫情就没回去,疫情过去后,就想不起来回去了,大概也是习惯深圳的环境气候了。

来到了深圳后,感觉朋友越来越少了,以前的同事、同学、朋友联系也不多了,偶尔几个同学同事朋友打打电话,节假日发个微信问候,几年也见不了一次面,有时候联系一下,也就仅此而已。

现在每天面对的就是家里这几口人,小区的人基本不认识,一个楼的也不知道姓什么,深圳还是南方人多,年轻人会说普通话,但是人家忙碌,也不是有太多的交流,老年人普通话说的不好,听起来费劲,也就不交流了。

刚来的时候,有人情往来的同学,同事孩子结婚通知了我,通过微信我把份子钱通过微信转了过去,但是到场不大可能,慢慢滴慢慢滴,现在份子钱都没有了,婚宴场合也没有了。

我这个人一生不注重吃吃喝喝,粗茶淡饭没油拉水填饱肚子就可以了,现在学着养生了,我一生不喝酒、不吸烟、基本不玩麻将,更不喜欢跳舞,早年似乎不适应社会,现在看受益了,我现在也学着锻炼了,各种球类不会玩,所以锻炼的方式就是骑共享单车和走路。

家里的领导经常叨叨,经常教导,这几样不能吃:腌制食品不能吃,加工肉类不能吃,油炸食品不能吃,高糖食品不能吃。 烧烤食品不能吃,我说的不算了,只能遵命了。

身体虽说没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是还是感觉自己衰老了,骑自行车能够感觉出来,年轻时骑自行车,别人不能超过我,现在骑自行车,我跟不上年轻人,跟一会儿就累,慢慢悠悠骑自行车,骑两个小时还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是晚上睡不着,每天23点左右才能睡觉,每天也就睡觉四个小时左右,睡眠不好。

对什么都失去兴趣,没退休以前,对孩子的事特别感兴趣,她取得一点点进步把我乐得夜不能寐,现在他们的事情我没了一丁点兴趣,现在如果他们谈论他们的工作,我还觉得有点烦,以前喜欢旅游,看小说,逛超市,赶集,现在都是过去时了,看小说也是走马观花,看几页就觉得没意思了,眼睛也看花了,有好玩的地方,不想动了。现在就是刷刷抖音,看看头条,手机拍摄,视频,写一点文字,记录一下退休生活,消磨时间。

爱回忆往事,昨天发生的事记不住,以前的事想忘都忘不掉,小学时候,初中,高中,考学,在农村干活,逢年过节的经历,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浮现,特别是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就像过电影一样浮想联翩,总是把我们屯的那些人挨家挨户回忆一遍,尤其是那些已经去世的人,有时候也回忆工作单位的那些人那些事。

不想买新衣服了,有穿的就行,能凑合就凑合。买东西也不追求完美、精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些日用品在多多网上采购。

咳!忙忙碌碌一生总会有一天退休,老百姓本来就是社会底层的人,所以退休生活适应的快,退休了,新的生活开始了,我又走进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新天地。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11 发表于: 04-05
退休后的感悟

退休六年了,自打退休那天起,没有别人说的不适应,感觉很爽的呀,估计我在退休之前有了几年的适应期,也就是说,我在退休之前几年已经就不怎么上班了。虽说现在的退休工资不多,但过着坐下领工资的生活的确很惬意,上班的时候,只有工作才能有饭吃,现在只要能吃饭就有钱赚。

我从事教育将近四十年,做班主任工作也是二十几年,可以说,做了班主任,白天跟着太阳转,晚上跟着月亮转,这话一点也不扒瞎,我们高中老师,面对的都是考大学的学生,学生的未来掌握在老师的手中,不光管学生的学习,也要管学生的安全,学生的生活,甚至学生谈恋爱都要管,还要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开各种各样的会,等等等等,退休之后,无事人睡安然觉。不用操心上班迟到,不用担心上级突击检查,不用写政治笔记,不用担心学生成绩好坏,啥心也不操,一觉睡到自然醒。

退休了,就成了社会的闲人,基本和单位断绝了联系,不用上班时看领导脸色,不用担心同事说三道四,不用担心有人给你穿小鞋,不用担心家长说长道短,不用担心学生打架斗殴,学生的前途命运与你无关了,退休之后,退出了学校的工作群,远离了东北老家,别说见面就是打招呼的机会都没有了。

退休了,不再有工作压力。不用担心领导的评价,不用担心考核多少,不用担心学生均分多少,排名第几。不用担心家长的评价如何,不用去想怎么让优生更优,怎么让困生学习无忧,不用害怕给学生报考失误了,更不用担心班级考核是不是排在了最后,一切如浮云被春风扫过。

退休了,一身清闲。日子过得简简单单,每天云淡风轻,开始了慢慢悠悠的生活。再也不用着打仗似地做饭,狼吞虎咽地吃饭,冲锋陷阵似地上班。想做什么就做,不想做什么就不做。骑着共享单车享受城市的美景,逛公园的惬意,一顿饭做它几小时,全凭兴趣。可以躺着,也可以坐着,甚至可以倒立着,没有人管,也没有人管得了。

退休了,也淡薄名利了,也没什么名利可争了,不用再为评职称而闹心了,去讲各种公开课,去争各种荣誉,去担忧年度考核,去揣摩领导的心理。去操心透明不透明,公平不公平,公正不公正,最后评上评不上。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简直操磨死人,这些,统统的不见了。

退休了,我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到了深圳之后,我去的地方并不多,那是因为我不大喜欢旅游,但是也是去了南方的不少地方,深圳总共一千二百多个公园,深圳的公园我去了不少,深圳属于一个半山区城市,深圳的山我也登了不少,想逛公园就逛,想爬山就爬,不用请假了。

退休了,尽享天伦,我的孩子不到二十岁就去外地上学了,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才十几年,现在退休了,和女儿女婿外孙在一起,度过我的余年时光,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样晚年不寂寞不孤独,这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

退休了,上上网,写写诗,挥毫泼墨,跟上时代潮流,不被社会所淘汰,最早写博客,后来写诗,写时事评论,也经常沿着绿道欣赏鲜花树叶绿草和各种各样的鸟,也经常沿着河边漫步欣赏河中鱼儿在水中撒欢,也经常和来深圳生活的公主岭退休老人在一起,唠唠嗑,吃吃饭,也是一种享受。

上班时我就不喜欢纸醉金迷,退了休就更没有兴趣了,上班时就不喜欢抽烟喝酒玩麻将,退休了对那玩意就更不屑一顾了,上班时就喜欢与学生打交道,现在更喜欢与曾经的学生聚聚会,叙叙旧,回忆一下学生高中时的生活,这样感觉也是一般人得不到的。

退了休,不但要退,而且还要休,退的干干净净,休的彻彻底底。

退休后,不劳而获,真好!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12 发表于: 04-27
我们这些四十年多前的中师生

我们这些四十年多前的中专师范生,现在都是六十几岁快到七十岁的人了,虽然我们是中专师范生,但是可以不夸张滴说,我们这代人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化大革命教育事业的断层,我们承上启下,没有我们那时候的中专师范生,今天的各行各业人才聚集是不大可能的。

四十多年前,也就是高考恢复前几年,如果谁家里有人考上中专,不仅家人心花怒放,就连整个村子里的人都脸上都倍有光。因为当时考上中专的都是学霸型学生,文革教育的荒废,上课背语录,学老三篇,这就是我们那代人学习的全部,所以当年考中专,那可真是出类拔萃,人中的佼佼者,类比现在的985大学生都不为过。

当年考上中专的学生,在领到通知书的那天,不但是家族的骄傲,甚至全村人骄傲,因为当年能考上中专,就立马迁户口,“白本"立刻变成了“红本",可以跳出农门;一旦顺利毕业国家就实行分配工作,就是编制内的人员或国有企业的干部,并且许多单位都求贤若渴地想得到这些中专毕业生,成为天之骄子,人所共仰,我们这些中专师范生,毕业就被分配当初中老师,很大一部分人毕业就当高中老师,我们只有两年的师范学习过程,毕业当初中老师、当高中老师,如果我们没有毅力,没有智力是很难称职的,我们确实没有辜负那个年代,我们也确实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当然祖国也没有亏待我们,我们这些人退休了,手中的退休金当然不菲,网上总有一些人说三道四,我们不该吗?如果退回到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你考个中专试试?

现今,无论你是985或211毕业的高材生,都没资格看不起四十年多前的中专生长辈,你们也没法和我们相比,我们在当年的贫乏师资、短缺物质及艰苦的生活条件之下,能有如此的成绩绝不简单;我们这些中专师范生曾经是那个时代的教育顶梁柱,是祖国教育进步的生力军;若以他们的智商考到现在的985及211学校也应该不是难事一件。

不客气滴说,“老中专”的我们一代是有志向、善于学习,敢于挑战的楷模,虽然我们也正渐老去,但我们的奉献和竞争精神不愧是那一代的楷模,我们的拼搏立志精神永远激励着下一代。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13 发表于: 04-29
退休后写给自己的话

现在的我已经退休六年多,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余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管理好自己的心情,其他的啥都别想。”

时光如梭,一转眼,已过了花甲之年,一出溜就是古稀之年了。到了这个年纪也应该明白,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是最重要的。

余下的人生,拼的就是健康,图的就是快乐。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死面前,其他都是小事。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扯淡!看不惯的事情就不要去看,想不通的事情就不要去想,要学会换角度去思索问题,左右不了的事情就不要去左右,想想自己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什么看不惯想不通的呢?

前几天回去参加了姐夫的葬礼,姐姐也去世四年多了,只大我两岁的亲叔伯大姐也在前几天去世,再数一数我的高中同学,已经有十位同学去世了,再看看我曾经的同事,也去世十几位了,死亡对我们五零后来说已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了,想到这些,还有什么想不通看不惯呢?

网上不知谁写了段子,四零后大部分都已经上车走了,剩余部分人员要搭五零后顺风车,五零后正在候车室等候检票上车,六零后正在拿着身份证刷脸进入候车室,七零后陆续也开始购票了,所以生命的尽头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遥远的事。

看开了,想通了,客观规律是阻挡不了的,我们左右不了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左右生命的宽度,把余下的岁月安排好。

健康是我们退休之人最大的财富,有了健康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

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时时刻刻把健康放在首位。

首先要注意补充营养,应该多吃富含蛋白质和钙质的食物,多食新鲜果蔬,多晒太阳,减缓钙流失,要戒掉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比如吸烟饮酒玩麻将等。要坚持锻炼,老年人可以多进行一些不太剧烈的运动,比如散步、跳广场舞以及骑自行车等,增强体质,身体必须动起来,千万不能窝在床上。

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所以退了休的人,要学会寻找乐趣,培养点兴趣爱好,多与人交流,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自己充实起来,变得乐观向上,才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时光易逝,余生不长,好好的善待自己吧,珍惜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自己的心情,才不会被生活辜负。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14 发表于: 05-02
家乡成了故乡

原来家乡是一种牵挂,现在故乡是一种回忆,当你没有了牵挂,原来曾经的家也就成了可回可不回的事了。

爹妈在老家生活时,有空就回家,逢年过节必须回家成为了永恒的定律,爹妈离开了老家,就没有了回老家的动力 ,爹妈去世后,老家就成了一种念想,一种乡愁,家乡已成故乡。

父母去世安葬在老家墓地后,基本上没有回去,逢年过节给父母上坟的事都由家乡的表哥和外甥代劳了,说是我的居住地离老家太远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我生活在深圳,父母墓地在东北吉林),主要原因不是不想回,回家对我来说是一种刺痛,看到父母的坟墓,心里久久反应不能平静,这种刺痛多少天都是不能恢复正常。

故乡是承载我童年的摇篮,从出生到21岁,我都是跟随爹妈在家乡度过的。那里,有我儿时的玩伴,有我识字的学校,有我的亲朋,还有田野里飘香。

我的老家坐落在距离公主岭市区一百多华里的一个村庄———杨大城子镇平安村徐大房子屯,我们村大概一百多户人家,上次回老家,我和表哥还有儿时的伙伴景学我们三人从屯东头走到西头,从南头走到北头,他们两人挨家挨户给我介绍,可是大部分人,我是没有印象了,小时候的屯子风貌一点也没有了。

我在家乡一共整整呆了21年,当我21岁的时候,我考取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了范家屯糖厂子弟中学,我也就离开了老家,但随着年龄渐渐变老,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父母离开了徐大房子,回家变得屈指可数。

说实在的,现在回到了老家,心总是变得迷离不知方向,老屋没有了,父母不在了,姐姐姐夫也去世了,以后我回老家,就真的没有地方住了。虽然表哥家和儿时伙伴景学家就在那个屯,他们随时随地欢迎我,但那也是走亲戚,以后我来家乡,真的只剩下走亲戚了,以前大姐听说我回去,总是一瘸一拐到屯外迎接我,姐夫打鸟给我吃,只能存在在记忆中了。

家乡变故乡,或许生活就是这样,时光变迁,有些事情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家乡也是如此!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15 发表于: 05-10
五零后,最心酸的一代人

逐渐老去的五零后,是全中国最心酸的一代人,也是最坚强的一代人。

我们五零后的这一代,基本上都己步入老年,都差不多七十岁左右了,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几乎尝遍了人间所有的辛酸苦辣。

五零后是生不逢时的一代人,五零后,出生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返乡,上班就失业(下岗)。五零后最无辜最委屈的一代人,也是最无私奉献,最吃苦耐劳的一代人,最富有奉献精神,苦了自己,幸福了他人,自己累垮了身体,不舍得吃,不舍得喝,不舍得穿,五零后差不多都是这样的人,自己苦了一辈子,累的得了重病,带着遗憾、不甘,没享一天清福而痛苦的走了,英年早逝,英年早衰比比皆是,又只是有一个孩子,响应国家号召,这就是我们可怜的五零后。

五零后也是最吃亏的一代人!书没读上,活没少干,福没享着,这就是我们五零后,农村孩子毕业返乡,城里孩子上山下乡,那个时候的我们都是二十来岁的孩子,城里人就打起行囊离开父母,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这些农村娃可能就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了,返城的孩子好不容易得到了工作,又遇上了工厂倒闭,职工下岗,给了我们一个好听的名词,叫"下岗再就业",其实就是失业,其实就是让我们能活则活,不能活则死,我说的似乎有些邪乎,其实也真是这么回事,那个时候的岁月给我们的人生留下一段终生难忘的回忆,现在想起来都是泪水。

我们这些五零后最可怜的是,组建家庭以后在那个年景又遇到了计划生育,每对夫妻只允许生一个孩子,所以对五零后们来说身上多了一句新名词“独生子女",领导每天上班就是看女职工的肚子,女职工肚子稍有一点隆起,领导就要追查六门到底,并且那个时候有一句话就是"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计划生育一百年不动摇",据说全国现在有两百万个失独家庭,拍脑袋决定让多少五零后晚年凄凉。

五零后步入老龄化以后该享受晚年生活时,各种所谓的“富贵病”又开始缠身了。诸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痛风、三高、低血糖、关节炎等等,而这些疾病仅仅只能依赖药物调理,暂无彻底根治的良方妙药,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五零后从小就没有良好身体的基础,成长过程中又遭了那么多的罪,所以现在活下来的人真是奇迹。

在五零后这一代人身上,几十年的人生中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名词,都与他(她)们挨上了边。自然灾害!上山下乡、知青、独生子女、失独家庭、下岗再就业、零活就业、个体户等。

我们这代五零后们是否可以说是人生坎坷!坎坷人生呢?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16 发表于: 05-13
真是世事无常啊,前些日子刚参加完姐夫的葬礼,亲堂姐又去世了,感慨万端啊!虽说生老病死是我们所不能避免的, 但是感觉生命也是太脆弱了!

人生就是一次单程票,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是一列不可回头的列车,只能向前,没有重来的可能。所以每个人,都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在变老的路上,收获了很多的感悟。

我们也是算作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了,余生不多了,蜡头不长了,所以我们余生对自己好一点,五零后六零后们,人间的苦我们不该吃都吃了,不该尝也尝了,所以我们余生很贵,但是余生不长,我们凡事看开点,千万不要为难自己,也不要纠结过去,只要珍惜现下的每一分钟,只要珍惜眼前的每一个人,将心情清空,让往事清零,把人生的路走的顺畅,把生活的苦忘得干净。往后余生,我们都应该拥有拿得起的能力,也拥有放得下的智慧!

年轻时候,我们羡慕别人,年老了,自己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生之路,看远不如看淡,看穿不如看开,管他是是非非,管他恩恩怨怨,走自己的路,欣赏自己,常看到自己的长处。

经历过了,也就明白了,人生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过后才会懂得。当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就懂得了,人的一生,总是有得有失,无论失意还是得意,都要淡定,不要黯然,失意的时候要坦然,得意的时候要淡然,到了退休年纪都是一样了。

韶华易逝,青春不再,流水不回头,人生没有如果,珍惜当下拥有才是留住了年华里的美。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17 发表于: 05-21
尝过酸甜苦辣的一代人——五零后

五零后这代人,我们的一生充满了辛酸与甜蜜,苦涩与欢乐,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老年行列,说句悲观的话,我们乘坐的人间号列车快要到达终点,已经购好票即将换乘去往天堂号的列车。

我们这代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在建国初期的艰难环境中降临人世。“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是我们出生后乃至童年时期社会给我们的礼物,由于那个时候国家的经济条件物资条件极度匮乏,生活水平极其低下。我们中的许多人从小饥荒中成长,吃尽苦头,我们五零后幼年童年时期能够活下来就算是奇迹。

我们五零后在红旗下出生,却在饥荒中成长,所以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六十年代初的那场三年自然灾害,这场天灾对我们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我们要面对饥饿的困扰,树皮、青草、野菜、玉米芯就是我们出生成长时期的主食,所以说灾难也给我们的身体发育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一些人后天发育不足,体质较弱。现在五零后未老先衰,未老先亡比比皆是,有人说感觉现在的人没有以前的人长寿了,其实不是,现在死亡的大多数五零后,先天营养不足造成的。

我们五零后的那个年代,正当我们上学时,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而且这场大革命整整持续十年,贯穿了我们五零后整个学生时代,戴着"红小兵"袖标上小学,进课堂先要宣誓"三忠于""四无限",背语录,学老三篇是我们的全部语文课程,再大一点时,就要佩戴着"红卫兵"的袖标,要"斗私批修""批林批孔"了,大串联、大游行、大字报、斗地主、学样板戏……, 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就响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上山下乡了,这样我们这代人在整个六七十年代就是这样度过的,不夸张地说,时代把我们整废了,也许我还好一点点,紧赶慢赶,登上了恢复高考的头班车,也算改变了命运。

我们五零后这代人,人生轨迹伴随着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历经了众多的社会变革,到了八十年代,知识青年回城了,农村青年也分田地了,考出去的人也分配了工作,差不多都人到中年成家立业了,但是计划生育了,而且成了国策,只允许生一个孩子,如果超生,有工作的人饭碗又丢了,没工作的人则被罚得倾家荡产,正当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时,企业又“关停并转”,企业倒闭又造成我们五零后下岗失业,那个时候我们已是不惑之年,错过了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生存不得不二次就业,然而,在经商和做官方面,我们五零后不精明、不圆滑,再就业对于我们五零后说来绝非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五零后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可是我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又要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和教育,无私奉献和责任感是我们五零后的一大特点。在孙辈出生后,五零后还要肩负起带孙辈的任务,天经地义的事,心甘情愿地的事,责无旁贷的事,五零后们为家庭的和谐和幸福默默付出,而且还感到自豪和骄傲。

天生的磨炼,我们五零后一生都为他人而活,唯独不为自己而活,我们五零后成长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身上,塑造了我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在我们身上,可以看到许多鲜明的特征,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便是我们常常为那些大而摸不着的名词而活,国家、民族、集体等,这些名词代表了五零后一代人的信仰和追求。

五零后,是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代人,在我们的身上,凝聚了刻苦、勤劳、认真、节俭、本份、诚实、奉献等多重优秀品质。我们这一辈人,恐怕以后再难出现。

惊讶、难过、热烈、激动、悲观、流泪、赞颂、鄙视……各种心情都有过。五零后这代人,快要或者已经奔七了。到了“古来稀”之年的我们,其实只有一个心愿,多活一天,就多赚一天,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多活上几年,见到更多的历史巨潮……见到和享受着更美好的东西……,五零后们,千万千万别错过,最后,祝五零后的朋友们吉祥安康,晚年幸福!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18 发表于: 06-09
先祖文斌闯关东的猜想以及吉林家族人简史

我支山东吉林胡氏家族,源远流长,根据山东本族谱书推算,先祖胡楹落户于今山东省即墨市王村镇北坦村,最远推算可追溯到距今大约400-450年前(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现在胡氏族人达数千人,遍布全国各地,据山东即墨胡氏家族族谱记载,标明“在外”人员多达数人(“在外"表示此人去往外地,失联),除先祖文斌外,其他人不知去向,至今不知他们的后人身居何处,只有文斌吉林后人与山东族人取得了联系。

根据推算,先祖文斌带子闯关东的时间可能发生在1865年—1875年之间,据吉林胡氏家族族人胡振福,胡生全,胡景先,胡景芳等在世时讲述,文斌先祖家居山东省莱州府子密县胡家庄,先祖文斌个子高大,身强力壮,山东口音,睿智多谋,闯关东时大约在40岁左右,携二子胡尧祖,胡会祖(山东谱书为“祚”),胡尧祖时年18岁,胡会祖时年3岁,先祖文斌挑着担子,一头装着行李和日用品,另一头装着胡会祖,徒步几年经河北辽宁最后到达吉林,最先落户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穷棒沟屯(今天的秦家屯镇北平村一带),据山东即墨本家族谱书记载,随同先祖文斌闯关东还有一个人叫胡兴祚,而吉林胡氏本族家谱并无此人,但是胡氏族人胡振福,胡景先在世时讲过,先祖文斌闯关东过程中失散一人,至于丢失这个人是否就是胡兴祚已无从查起。

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关内地区的生产力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同时由于地少人稠的黄河中下游灾害频发,特别是受灾严重的山东,大量农民处于极度贫困,生活得不到保障。而东北地区土地肥沃,人口稀少,又盛产人参、鹿茸、貂皮、黄金、珍珠等贵重物品,则对关内的农民产生极大吸引力。因此清初,关内人口向关外迁移的现象已出现。乾隆时期,关内人口不断膨胀,耕地与人口的矛盾不断尖锐,促使山东等地的汉族饥民成为闯关东的主流人群。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1861至1911年,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清政府解除东北禁封令,掀起山东贫民闯关东的高潮。 从时间上估算,先祖文斌闯关东很可能就发生在这期间。

一百几十年来,由于交通的不便,生活条件的不许和通讯的限制,山东即墨胡氏本家族和吉林胡氏本家族族人不曾联系,山东本家族成员不知道吉林还有血亲,吉林家族也不知道山东本家族人员居住何地,只知道老家是子密县胡家庄,至于子密县在山东什么地方,胡家庄是否还有家族人还有多少家族人就一无所知了。

网络的出现为寻找家族发源地提供了良机,族人胡忠义和胡忠武查找得知山东省并无子密县,经反复琢磨,山东口音“子密”可能就是“即墨”,最后断定应该是即墨县,胡忠义于2010年在《胡氏宗亲网》《中华胡姓网》以及百度贴吧《即墨吧》发帖,寻找山东省即墨市胡家庄,并将家谱部分人员名字传至网上。

即墨市有两个胡家庄,一个是在店集镇,一个是在营上镇,营上镇胡家庄一位宗亲和族人胡忠义随即取得联系,经过两地谱书对照,我族和营上镇胡家庄胡氏宗亲并非一支,只是个别人员名字重复而已,这位宗亲随即到即墨市史志办查找,得到的答复是:“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胡姓来此立村,大约在此生活200余年后,在1875-1908年胡姓迁往关东。”寻亲从此中断。

在此期间,大连,河北,黑龙江,以及吉林梨树几位宗亲分别与我电话联系,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而无法认定他们和本族人就是一支。

2015年,山东家族人员胡德锡在宗亲网看到了我在网上发的寻亲信息,并和我在网上交换了谱书,吉林家族“祖”字辈(山东口音“祚”字辈)以及前辈几代人名全部在山东谱书中,但是吉林胡氏家族先人传下来是来自于“胡家庄”,经山东族人德锡询问本村家族的老人,过去北坦村叫“胡家盖儿”,因此可以认定,山东即墨胡氏家族和吉林胡氏家族是一支,吉林胡氏家族是山东即墨胡氏家族一分支,山东即墨胡氏家族谱书中的文斌在十九世纪中下叶闯关东时到了吉林定居,从此中断150余年山东吉林家族人重新联系起来。

吉林胡氏家族自先祖文斌闯关东定居东北吉林,其后几代人艰苦卓绝,在苦难中抗争,到了“振”字辈,生活仍旧没有改善,当然这也和国家落难有很大关系,会祖成年以后,继续向北迁移,落脚于今长岭县四方坨子一带,并在那里成家,尧祖和其父亲文斌继续生活在公主岭秦家屯一带,到了“景”字辈,随着国家统一,大环境有了改善,生活水准比上代人有所改善,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在公检法工作有两人,胡景合曾任吉林省公主岭市公安局领导干部,胡永宽曾任吉林省长岭县太平川法庭领导,还有两人担任村级领导,胡景堂曾任公主岭市八屋乡五家子村支部书记,胡景先曾任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平安村支部书记,胡景芳精通于说书,胡景文精通于乐器……,胡氏家族人员历年来本着“耕读传家,义方教子,”“百善孝为先”,求学者发奋学习,为官者公正廉洁,务农者勤劳致富,经营者诚信待人,他们在当地都有良好的口碑,为家族后人树立良好的榜样,到了“忠”字辈,不仅仅生活翻天覆地,工作也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关于先祖文斌闯关东的几点疑问和猜测:

先祖文斌闯关东所走路线,已去世的人他们在世时也没有给出确切的说法,他们也是猜测先祖文斌经河北辽宁,最后到了吉林,但是根据现有的网上资料和即墨的地理位置,我认为乘船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网上说,当时的山东人闯关东主要通过水路。

先祖会祖到东北吉林时,年仅3岁(这是从前几代人传下来,可以肯定),所以可以肯定地猜测,随同先祖文斌闯关东不仅仅有尧祖和会祖,还有文斌妻子,否则在那个年代一个年仅3岁的婴儿,没有母亲喂养很难生存。

山东即墨本家族谱书没有胡会祖,可能是由于胡会祖年幼没有入谱,因为过去都有年龄不超过5岁不入谱规矩,至于胡会祖和胡兴祚是不是一个人,这个很难说,无法考证。

山东家族谱书先祖文斌妻子和吉林家谱先祖文斌妻子姓氏不一致,已去世的先人们他们在世时也没说过先祖文斌在吉林续亲娶妻这件事,在那个年代,先祖文斌到吉林时,贫困潦倒,不大可能续亲娶妻,即使有女人送上门来,也养不起,所以我认为,山东家族谱书和吉林家谱先祖文斌妻子是一个人,两地谱书存在差异是由于文化水平和语言所致。

以上是通过去世的人他们在世时亲口所述和我在网上查找所形成的文字材料。

诗二首
(一)
【七律】先祖文斌闯关东赞
携妻带子闯关东,
马乱兵荒贯始终,
过海翻江凭智勇,
长途跋涉做枭雄,
餐风宿露谋生计,
沐雨经霜避苦穷,
铸就传奇留史册,
后人铭记此勋功。

(二)
【水调歌头】先祖文斌闯关东赞
文斌凌云志,
携子闯关东。
毅然背井离乡,
绝处欲存生。
不畏风霜雨雪,
无惧豺狼虎豹,
尽显智和英。
多少心酸泪,
化作酒千盅。
跨浩海,
越峻岭,
上高峰。
路途慢慢,
千难万险向前行。
路远白山雪域,
无际荒原风猎,
辛苦自吞声。
历史长河里。
永远刻芳名。

【七律】先祖文斌闯关东赞
千辛万苦闯关东,
背井离乡唱大风。
餐雪饮霜挥血汗,
凌风沐雨立勋功。
穿山踏水豪情筑,
跃岭开荒意气蓬。
先祖精神传后世,
永留佳话韵无穷。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19 发表于: 08-12
告诉你几个比较恶心的社会现象:
1.
如果你没有本事还老实,谁都会欺负你,包括你家亲人。
七绝(一)叹世态
老实本就易遭欺,
亲眷常常把弱逼。
尘世炎凉多慨叹,
人心难测意凄凄。


2.人品越好,朋友越少。人越踏实,混的越差,人越善良,苦难越多,
做的越多,错的越多,越想作对,活的越累。
七绝(二)叹人生
品优友少意彷徨,
踏实人差苦难尝。
良善偏多辛与累,
欲求无错总神伤。


3.
如果你有钱,规矩可以变通,如果你有权,规矩可以为你服务,如果你既没有钱又没有权,那么规矩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七绝(三)叹规矩
有钱权处规能变,
权贵来时规可援。
无币无权规缚己,
世间冷暖此中观。


4.没有贵人相助,你就注定一辈子平庸,一辈子碌碌无为,在这个社会上,如果你没有背景没有机遇没有得到贵人相助,没有任何人愿意帮助你,你只是靠着一腔热血,你这辈子就是一个搬砖的。
七绝(四)叹命运
无贵相扶平且庸,
碌劳无绩世情浓。
若无背景机缘助,
热血空流搬砖逢。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