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98924阅读
  • 205回复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更新:禀告先祖  顺告宗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20 发表于: 2017-05-19
胡君磊留下的照片很少
胡君磊的摄影作品留存极少


   在网上点击以下链接: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765645
   我看到了《海上摄影名家大系第一卷<<金石声>首发仪式》一文(发布时间:2012-06-26


文章之首有以下文字:
   由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编的“海上摄影名家大系”第一卷《金石声》将于628日在同济大学举办首发暨赠书仪式,届时将邀请各路专家探讨当代上海摄影的精神风貌,延伸金石声摄影生涯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当下的上海摄影进行全新意味上的梳理。时间:628日下午2点,地点:同济大学(四平路1239号)B楼底层评图厅。
欢迎各位摄影朋友捧场!

   《金石声》作为“海上摄影大系”的第一卷,收录了金石声先生早期作品150余幅,国内摄影评论家的评述文字五篇(包括金石声先生的儿子金华对父亲摄影生活的长篇论述),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现实对照空间。
   上海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元民的丛书总序中说:“我们有记忆,才会知道自己的来历,也因此明确自己前进的目标、责任与方向。《海上摄影名家大系》丛书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上展开的一个文化记忆工程。目的是在收集、整理老一辈上海摄影家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评论,挖掘上海摄影的宝贵财富,弘扬上海摄影的历史精神,同时逐步延伸到当代上海摄影家的层面,为上海摄影的健康发展与重振雄风,提供足可留为后人资质的借鉴之路。同时,丛书也将从摄影理论和评论的角度,凸显上海摄影理论的宏大叙事空间,展现上海摄影批评的深厚底蕴。这一系列丛书计划每年出版三到五册,在若干年后必将蔚为壮观,影响深远。”

文章中间有许多金石声先生的大作,该是选自早期作品150余幅吧。



文章之末有以下文字


   金石声(金经昌)年表
……
1966年~1967年
影友刘旭沧、蒋炳南受迫害致死,胡君磊的底片全部被毁。
1969年
下放宝山罗南公社劳动。
1971年
在皖南同济大学五七干校学习。在干校批评某某人发表的摄影作品而遇麻烦。
1973年
参加编撰《德汉辞典》。
1978年
同济大学归还文革期间抄去的照片和底片,部分底片遗失。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所所长。在《中国摄影》发表《也谈自然光摄影》。
……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了,为什么“海上摄影名家大系”第一卷《金石声》之后,有郎静山、顾铮摄影文论集、林路摄影文论集,就没有胡君磊的,也不会有了。
   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拍卖行业认为“胡君磊的摄影作品留存极少
   链接:http://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83450255

   在此,向被毁的胡君磊的全部底片,默默致哀!
   比起刘旭沧、蒋炳南,胡君磊能活到1991年,是幸运的了。

   愿这一切都是史无后例

只看该作者 121 发表于: 2017-06-26
《上海摄影史》里的胡君磊及其主要作品
《上海摄影史》里的胡君磊及其主要作品
  

       木兰替父从军四年以来,与父亲有着一个默契。木兰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网络等,跨越时空“倒翻字纸篓”捡回来的可靠的史料碎片,必须是不违背族内可靠的回忆资料的,方可采纳。在父亲的记忆库里密藏了几十年的家族口传资料,必须让木兰在史料堆里找到证据,才可公开。如今,在家乡政府的关心、父老乡亲的支持、全国胡氏宗亲的帮助下,家族史已经正本清源。四年来,收集、挖掘、考证、整理的家史和先贤资料,在不断完善中,且可陆续发表了。
  
        前些日子偶遇2016年6月出版的上海摄影文化史研究专家王天平、蔡继福的大作《民国上海摄影》,又找出两年前我收藏的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上海文化艺术志》(上海市专志系列丛刊),发表了一些关于摄影家德载伯的资料。木兰知道,2012年7月出版的王天平、丁彬萱主编的《上海摄影史》里一定会有父亲写的德载伯的民国时期以后的工作、学会、协会活动的相关记录。
       近来,木兰不得不“节约用眼”,拖延到前两天才从市图书馆借回此书,复制相关内容于此。




十五 胡君磊(1902--1991)浙江慈溪人    
       胡君磊1928年参加中华摄影学社,1929年与郎静山等人组织“上海摄影会”。30年代有40余幅作品参加国际沙龙展出,10余幅作品刊入《英国摄影年鉴》,他是将中国摄影艺术作品推向国际影坛的先行者之一。抗战胜利后,积极组织上海摄影学会,举办1948年上海摄影学会影展。他喜爱收藏照相机,解放前后收藏的各式老照相机达四五十架。1956年中国摄影学会成立时,他是上海出席会议的代表之一。为表达老摄影家对新中国摄影事业的热诚,他将珍藏的相机献给中国摄影学会,一时传为佳话。建国后,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新貌的作品,还参加上海照相机厂和上海感光胶片厂的研制检验工作。1957年参加筹备组建立中国摄影学会上海分会,后担任理事;1959年起在上海感光胶片厂检验科工作;1984年任中国老年摄影协会理事,1985年任上海老年摄影协会主席。(图3-12)


图 3-12左起:胡君磊、胡伯翔,丁彬萱摄


       胡君磊主要作品有:《倒影》、《桥》、《农村》、《网影》、《城堡》、《群鹅》、《窥视》、《欣欣向荣》、《模范邮递员》等曾入选上海市、全国影展及英、美、法、日等国际影展。


       看来,对于家族的摄影家德载伯的考证,我是可以自圆其说了。很高兴地看到,这段文字的最后列有“胡君磊主要作品”,这可是专家们列出的清单。有的名称我是看到过的,也没有看到作品的信息。我想,作品的全部底片被毁了,那些出现在国内外影展上的作品的复制品和评论文章就像科研论文一样那是全人类的财富,一定会被收录在我尚不可知的某个地方。我相信,会有后来的研究者关心的,德载伯的摄影事业是会后继有人的。
       父亲的手书里没有提及那些作品d名称,我就没有为父亲去考证德载伯作品的任务。木兰本是理工女,倒翻文史的字纸篓已经很累了,没有精力学摄影了。当务之急,该穿越时空去倒翻柏林大学的医科的字纸篓,为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子孙后人的三房长辈、解剖学家哲揆公清扫门庭了。在此禀报各位族人,作为我对于父亲和能联系的德高望重的族内长辈们的承诺,对于我们三房先贤摄影家德载伯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就此交卷了。我相信,德载伯的海内外的子子孙孙肯定会比我做得更好。
       最后,感谢阅读过前几篇关于胡君磊的博文的朋友们,更感谢转发、点赞、评论和发纸条给我的朋友。谢谢你们对于胡君磊的关注,你们让我懂得了——我可敬的大写的大伯伯,不仅是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贡献并载入中国摄影史的摄影家,也是永远活在摄影爱好者和人民的心中的。也谢谢你们让我更加明白了收集资料、研究家族史、在这里发表的意义所在,我会继续努力的。



后记:
       《上海摄影史》编辑委员会名单里刊载着以下文字——
         “主编:王天平(上海大学教授)丁彬萱(原上海画报社高级编辑)”,此外没有其他的说明。从网上可以看到以下文字,还有许多丁彬萱的作品和专著。
       丁彬萱,1935年5月生于上海。1955年始,曾在新华社、新疆日报社、上海画报出版社任编辑、记者。1961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曾有《向民间艺人学习》、《采风》两幅作品入选第一届、第六届荷兰国际新闻摄影作品展。《我们的代表》入选第七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胡伯翔(1896—1989)现代画家、摄影家、实业家。 名鹤翼,别署石城翁。胡伯翔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父胡剡卿为国画家,擅长花鸟走兽。乃得家传,1913年随父来沪以绘画为业。画以山水为主,也作人物、走兽。作品曾受前辈吴昌硕、王一亭、程瑶笙等赞许。同时,他还是中国早期摄影的开拓者之一。1928年他与郎静山、黄伯惠及北京"光社"的陈万里等人一起组织"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并于《天鹏》摄影杂粁第三卷第六号中发表《美术摄影谈》一文,这是我国最早论述艺术摄影与绘画之不同的专论文章。1929年蔡元培发起举办全国美展,他应邀展出《嘶风图》、《松荫煮茗图》二幅,并被聘为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审查委员。

       《上海摄影史》所刊的照片大多都如同一张一张邮票那样排在文字边上,每一张照片的宽度仅为2.7厘米。图3-12的照片的宽度为2.7厘米,高度为1.9厘米。被放大后贴入博文,不由得感慨——不愧为大师拍摄大师的大作!不会看门道、只会看热闹的木兰,从上万张“邮票”大小的具有高度艺术性、宝贵史料价值的照片,体会到扉页刊载的以下文字的价值。

       本书获:
              上海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项目
              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专项基金资助
              上海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只看该作者 122 发表于: 2017-06-26
是“上海近代知名摄影家”还是“海上近代知名摄影家”
是“上海近代知名摄影家”还是“海上近代知名摄影家”

          爱看热闹的木兰,有个坏毛病——太喜欢看书。遇见好书,不肯放下,废寝忘食......
       《上海摄影史》是那种即使不懂门道也可以看热闹的书,唯一的缺点是照片如同邮票那样大,字也是非常小的。我的眼睛实在吃不消了,只能合算上书本,我的时间也不够用了,只能向这本大作道一声“再见”。
        休息一下吧。即使闭上了眼睛,脑子里浮现出“胡君磊(1902--1991)浙江慈溪人”所在的第35-36页的有关的目录。

        有趣!

        第三章上海近代知名摄影家  第二节海上近代知名摄影家。
       上海,是个地名;海上,是个区域范围。我该如何称呼我的大写的大伯伯呢?是“上海近代知名摄影家”,还是“海上近代知名摄影家”?
       胡君磊的作品是从上海走出中国,从海上的摄影之路跨越大海走向世界的,是可以称为“海上的上海近代知名摄影家”吧。
       细细想来,木兰自称今生几十年浪迹中原、东瀛,曾与一些地名结缘,可没有一个如同“上海”那样可以倒过来用的。无论是明朝的原籍山东济宁金乡,还是后来的浙江宁波慈溪观海卫,还有我出生成长的上海市虹口区(原来的提篮桥区),还有居住过多年的河南、日本......
        我挺喜欢“海上的上海近代知名摄影家”的。不过,好像成了绕口令,也太长了一点。好吧,还是简写为“近代知名摄影家胡君磊”。

       我请德载大伯伯还是回到浙江慈溪观海卫的老家去,他的出生和成长的房子还在。一个半月前,在《大写的大伯伯——德载伯(胡君磊)》一文中,我写过:
        “胡君磊(1902-1991),原名胡德载,浙江慈溪观海卫三官殿胡氏竹溪公(胡衡)六世。1902年生于位于现三官殿街的胡家老屋。”
       我现在知道了1902年的时候,并没有三官殿街这个名称。最近,我从史料里顺便发现了百年前老家地址的书写方式......


只看该作者 123 发表于: 2017-08-23
找到百年前胡哲揆博士学位论文的线索了!
找到百年前胡哲揆博士学位论文的线索了!

      我家族的大多数族人早已远离故乡,分散于全国各地,甚至于海外各地。或许是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彼此失去联系。游离于家族之外的我,2013年春天接到一个QQ,才知道胡守仁故居化一事,并发现网上媒体对我家族的家族史和族人的报道有问题。受命于父亲,开始认真调查、收集家史和先贤的资料。这四年多挖掘史料的过程中还发现,家族先贤的资料也有不少被错写、被遗忘。
     民国早期解剖学胡哲揆教授是我家族三房的堂房叔公,哲揆公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亲生儿女。2013年12月当我拿出我写的《纪念胡哲揆一百二十年诞辰》一文给父亲审阅时,九旬父亲老泪纵横对我说:“阿揆叔无后,你们就是他的小辈,你们不可忘记。”
      最近,父亲又给我写下“阿揆叔无后,你要记牢他。”十个字。其实,根据四年来查阅的资料,凡是哲揆公学习、工作的国内的所有学校的《校志》和史料里,都有关于胡哲揆的记录。家乡的政府也是一直牢记着胡哲揆的,在2015年出版的《慈溪市志》、1996年出版的《宁波教育志》、2013年出版的《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2007年出版的《中国铁路教育史1949-2000》等都有胡哲揆的名字,也有相关的介绍。我还找到了1914年哲揆公在国内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的题目、1920年在德国发表的论文题目,回国后的专著等。
     我想,尽量收集、整理、核实关于哲揆公的资料并保留下来,就是对他老人家的最好的纪念。或许对于我国留学史和教育史也会有些用吧。我正在努力挖掘哲揆公的资料,基本上能联系当时家族教育史和当时的留学史来解读他的求学史了。那些资料,随后陆续整理、发表。
      不过,对于所收集到的资料,我发现了以下的疑问。
     1.哲揆公1916年已经从浙江医专毕业后去德国留学的,1920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1928年回国。对于他取得博士学位的时间,有1920年和1928年两种写法,究竟是哪一年?
      2.哲揆公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什么?
     这两三年我一直在寻找,觉得没有可能从国内资料里找到答案了。与友人开玩笑说,要解决这些疑问是否要我去柏林实地考证,或是网上“翻越柏林墙”。
      今年是我取得博士学位的二十五周年,我很随意地在日本雅虎网https://www.yahoo.co.jp/上输入日文汉字“胡紹華”,就找到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我博士论文的有关记录。除了京都大学授予我博士学位仪式的年月日、博士论文的标题外,还有详细的章节和页码。和我的其他论文一样,限于版权不登载全文。“公開範囲(rights) 国立国会図書館/図書館送信参加館内公開”这些日文表示,可以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和与其联网的图书馆查阅全文。从“提供者 (provider)  大規模デジタル化(博士論文)”这些日文我才知道,不知什么时候日本有了一个“(博士论文)大规模数字化”的行动,把我二十五年前的博士论文数码化了。
      德国是不是把百年前的博士论文也数码化了?不用“翻柏林墙”,我进入了柏林大学的网站,看看可以检索到什么线索。电脑还没安装德文输入,我的德语水平差,词汇量也有局限性.......我用“留德博士论文”在国内网上检索,就发现有一些中国人以各自的不同视角来研究留德博士的学术报告。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了袁同礼先生的《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学位论文目录(1907-1962)》以及《寰球中國學生會年鑑》(1923年)的资料。
     我找到线索了!按着我的职业习惯,要尽可能找到最原始的史料。在上海市图书馆,找到了我需要的资料。





只看该作者 124 发表于: 2017-08-27
袁同礼和《海外中国学研究书目系列·袁同礼著书目汇编》
袁同礼和《海外中国学研究书目系列·袁同礼著书目汇编》

     有人说,你的运气很好,想要找什么就找得到什么。我成天挂在网上,常钻到自封的“我的大书库”——上海市图书馆多个阅览室里“倒翻字纸篓”捡历史碎片。
     我看到,一些学者所引用的“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学位论文目录(1907-1962) ”大多是Yuan Tungli. A guide to doctoraldissertations byChinese students in Continental Europe, 1907-1962. Reprintedfrom 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 1963.那是1963年在台湾出版的书,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也有善本。为了此事,我不想去德国,也不想去台湾,也不想去美国,即使我们现在是可以很容易出国的。
     天助我也!我坐在家里的电脑前轻轻一点就知道了,2010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已经出版了袁同礼的《袁同礼著书目汇编》(共六册),上海市图书馆的综合阅览室里收藏着这套书。哲揆公的博士论文资料就在第三册里。
     哲揆公,我可以找到了您九十七年前的博士论文题目了!

译文: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学位论文目录(1907-1962)(Ⅱ)
Tung-li Yuan 袁同禮         第 Ⅳ部分:德国


     我相信,您的博士论文的全文一定在柏林保存着。历史没有忘记您,哲揆公!

附录 1:《袁同礼著书目汇编》总目录
第1册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目录
新疆研究文献目录,1886-1962(日文本)
现代中国数学研究目录
胡适先生西文著作目录
中国音乐书谱目录
第2册
西文汉学书目
第3册
俄文汉学书目,1918-1958
美国图书馆藏俄文汉学书目,1918-1960
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
中国留英同学博士论文目录
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论文目录
第4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目
经部
史部
子部
第5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目
集部
补遗
著者索引
书名索引
第6册
袁同礼中国考古艺术目录
附录2:关于《袁同礼文集》和《袁同礼著书目汇编》以及袁同礼的简介
2010年,《袁同礼文集》和《袁同礼著书目汇编》由国立北平图书馆的传袭者国家图书馆出版,此举是中国大陆对袁同礼先生一生著述最大规模的整理、辑录工作。无论是对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史还是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历程,抑或是对中华民国以来文化、学术发展史的研究,这两本书的意义都是深远的。

      袁同礼,字守和,一八九五年生于中国北京。一九一六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加入清华园图书馆工作,一九一七年任清华学校图书馆馆长。一九一八年当选为北京图书馆协会会长。一九二零年获奖学金赴美深造,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州立图书馆专科学院攻读,一九二二年获文学士学位,翌年获纽约州立图书馆专科学院图书馆学学士学位。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四年曾在伦敦大学研究院攻读一年,也曾在巴黎古典学校学习和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任职。一九二四年底回国,任广东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并担任中华图书馆协会秘书。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任国立北京大学目录学和图书馆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九年任北京图书馆馆长。一九二九年至一九四八年任国立北平图书馆副馆长和馆长,在任期内,建立了图书馆各种规章制度,开展图书馆业务并经图书馆工作分采访、编目、流通、参考等部门,广泛罗致人才,派员出国学习进修,创办馆刊,进行学术研究,编辑多种卡片目录,联目录和书目索引等,树立了中国现代图书馆之楷模,获得图书界和学术界的好评。
      一九四五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颁发法学名誉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赴美定居,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七年任斯坦福大学研究院编纂主任。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五年回到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是书目提要编著人及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文献顾问。1957年至退休,一直在国会图书馆编目部工作,1965年2月因癌症卒于华盛顿。袁同礼在北平图书馆任馆长时,聘请一些专家,为该馆藏书、编目、书目等项业务打下基础。为中国图书馆事业颇多贡献,是新图书馆运动的主要活动家之一。对古代藏书深有研究,著有《永乐大典考》、《宋代私家藏书概略》、《明代私家藏书概略》、《清代私家藏书概略》三篇,史料翔实,对宋、明、清三代私人藏书家史料的分析和研究,多有精辟之论。赴美后,论述宏富,主要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目录》、《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目》、《西文汉学书目》、《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现代中国数学研究目录》、《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论文目录》《新疆研究丛刊》、《中国美术学目录》等及论文数十篇。

只看该作者 125 发表于: 2017-08-27
环球中国学生会及其刊物
环球中国学生会及其刊物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年出版的《上海通志》· 第八卷·第三章·第三节·第二部分·第3段里有以下的记载。
      环球中国学生会 清光绪三十年八月初一成立,为归国留学生组织,负责介绍归国留学生应聘事宜,为各地经沪出国学生作各种安排。发起人李登辉,总干事朱少屏。因有常设会所,成为上海、全国各地学生借作活动的会址和联络中心。1926年底停止活动。
      网络上还有一些介绍,中共早期赴法勤工俭学的领导人,大都是通过它走出去的。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都与它有密切关系,毛泽东三次在这里送别湖南籍赴法勤工俭学学生。
     1919年3月15日,《申报》报道:“出洋学生办事处即设在静安寺路51号寰球中国学生会,闻此次所派留法学生多至八十九人,兹已陆续到沪,定于17日上午乘‘因幡丸’出发,并闻今日下午开一欢送会。”毛泽东参加了这个在寰球中国学生会会所(今上海南京西路大光明电影院附近)举行的欢送会,并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照片来自网络,链接为:http://www.bnxcw.com/Info.aspx?Id=3343&ModelId=1
      寰球中国学生会举行演讲,创立报刊,开办学校,拉开上海五四运动序幕;它为留学生补习外语,代办手续,汇换货币,介绍归国就业,为今日一众留学服务组织之鼻祖。

      寰球中国学生会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办刊办报,成立印刷部、出版部和环球杂志社,不定期出版《新年号》《征求号》《纪念刊》等,在服务留学生同时,面向大众启迪新知。1905年,寰球中国学生会创办《环球》杂志(月刊),后来改为《寰球中国学生会周刊》。1906年6月,寰球中国学生会在上海创办中英文对照的《寰球中国学生报》,李登辉、严复、曾子安、唐国安任主编。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寰球中国学生会从1921年起刊印年鉴,年鉴权威性很强,大大方便各机构及学生了解出国、回国留学人员及寰球中国学生会等有关情况。


     在上海市图书馆的近代图书库里只收藏着两本寰球中国学生会年鉴,其中一本就是我所需要的1923年的年鉴。



只看该作者 126 发表于: 2017-08-27
民国留德第一位外科解剖学博士胡哲揆
民国留德第一位外科解剖学博士胡哲揆
——来自中国留德博士学位论文目录(1907-1962)的解析

《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学位论文目录(1907-1962),按着姓名的西文字母所列出的留德博士的编码是从672开始到1403,从1907年到1962年共有732人获得德国博士学位。原页码103页的里面,有“ⅣMEDIZIN UND VETERINÄRMEDIZIN”(译文:Ⅳ 医学和兽医学)编号为1070-1399,再加上ADDENDUM(译文:补遗)里的两位医学博士,医学和兽医学博士共332人,占获得德国博士学位732人的45.4%。可见,当时德国的医学水平是比较先进,医学专业颇受留学生的青睐。

      留学人数是受到政治、外交、经济等因素的影响,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通过完善留学证书制度、规范留学选派资格、调整选派学科比重的措施,逐步加强了对于公派留学的监督和指导。于是,1928年开始留学人数有较大幅度增加,为此一些学者将1907-1927年作为留德取得博士学位的初始阶段。

   将97位留德医学、兽医学专业的博士人数做了统计,并以图表表示。



      从图和表可见,包括胡哲揆在内的这三位柏林大学的医学博士,是最早期的留德医学博士了。他们的姓名、博士论文题目等资料(德文)复制于下。

1171. HU, CHE-KWEI 胡哲揆 (Berlin, Med.1920)
  Anatomische Befunde an dem Thorax einer durchFormalin und  Alkohol fixierten weiblichenLeiche. Berlin, Blanke, 1920. 50 S.
1186. KIANG, FUNG-TSCHI 江逢治 (Berlin, Med.1915)
  Schussverletzungcn der peripheren Nerven mitbesonderer Berucksichtigung von Diagnoseund Befund. Berlin, Ebering, 1915. 54 S.
1325. TSCHING, YU-TSCHANG 陈雨苍 (Berlin, Med.1918)
  Uber Lebertrrmoren. Berlin, Ebering, 1918. 31S..

      将这三篇博士论文的题目译成中文,并列出其所属领域,于下表。


       从他们的博士论文题目来看,1915年、1918年得到学位的江逢治博士和陈雨苍博士,是内科学的博士。1920年得到学位的胡哲揆,是留德的第三位医学博士,也是留德的第一位外科、解剖学博士。
    


只看该作者 127 发表于: 2017-08-28
《环球中国学生会年鉴》里关于胡哲揆的资料
《环球中国学生会年鉴》里关于胡哲揆的资料

         以下资料来自《环球中国学生会年鉴》(环球中国学生会 [1923.10] 印行)


       摘录关于胡哲揆的内容于下。

       附录中国留德医药学者调查表
     (一)习医者

(说明:1923年时是以民国为年号,到德年月:  5年,即为1916年。)

       以上资料从另一个侧面可以证明,1923年胡哲揆是已经从柏林大学毕业那时在实习

       根据海外中国学研究书目系列·袁同礼著书目汇编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学位论文目录以及1923环球中国学生会年鉴两份历史史料可以认定胡哲揆是1920取得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根据博士论文题目可以断定胡哲揆是民国初期第一位留德的外科解剖学博士
       我也知道在德国柏林大学的档案资料里还有关于胡哲揆留学期间的注册资料取得博士学位以及以后进行研究的史料就不再化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资料解析研究了我家族的留学日本的先贤们的资料有待考证纠错    
       我很感兴趣的还有国内通讯处浙江慈溪北乡观海卫光裕堂内这几个字,对于我家族史的研究有着史料价值父亲是给我说过我们三官殿胡氏这一分支的堂号是光裕堂”,我也见过在我们在上海的家里用了几十年的家具内有着光裕堂三个大字。  
       真的没有想到研究留学史料却带出来家史的重要资料百年前的中国留学史料里居然记载着观海卫三官殿胡氏的堂号——光裕堂
       看到慈溪北乡观海卫倍感亲切清朝光绪年间的慈溪县志里的胡氏尚义堂义庄的条目里也是这样写的——“胡氏尚義堂義莊在北郷三十都五圖觀海衛......”。对于我家族来说,《胡氏尚义堂义庄这一条目意义非凡如实记载了先祖们的善举以及所办的义塾等不仅是我家族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家乡教育史的参考资料这就是2014年纠正我家族史胡守仁后裔化”、拒绝被继续错接到江苏某胡氏家谱时的重要史料论据之一


       最近读了自然——生物技术为韩春雨撤稿而写的标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
英语原文Time for the data to speak的社论由感而发

       科学研究是该由实验数据来说话的
       文史研究是该由史料论据来说话的
       科学研究的实验数据必须是具有可重复性
       文史研究的史料论据必须是能够自圆其说


       下图是近年慈溪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清朝光绪年间的慈溪县志里的观海卫地图所重制的图中的胡家宅就是漂泊德国十二年的哲揆公的国内通讯处所写的光裕堂的所在地先祖竹溪公胡衡清朝道光年间建造的老屋至今还屹立在那里哲揆公胡衡五世孙)1893年出生成长于此,1912年去浙江医专、1916年去柏林大学、1928年归国后定居上海
       现今九十四周岁的父亲胡德玄胡衡六世孙现在的三官殿街的名称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才有的作为小学生父亲参加了命名街道后的按着门牌号登记各住户的详细人口资料的收集工作我说爸爸您去当义工了吧老人家自豪地说不是义工我是参加了


       是呀父亲是家族史的变迁和故乡观海卫的发展的见证人





只看该作者 128 发表于: 2017-09-01
九十年前胡浚济寄给德国胡哲揆的信封

九十年前胡浚济寄给德国胡哲揆的信封
    

  20153月在网上百度贴吧里看到一位集邮爱好者2014426日发了标题为晒个民国浙江人封的帖子图片为一个信封的正反面
    


   发这个贴的楼主非常认真把以下的关于胡哲揆的介绍贴在图片下
  胡哲揆浙江慈溪人民国5(1916)6月毕业于浙江医药专科学校民国96月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医科大学民国910民国173月在柏林大学研究馆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民国174携德籍夫人回国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上海东南医学院同济大学临时大学交通大学任解剖学外科学德文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在同济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任人体解剖学外科学和德文教授
  1958年调上海铁道医学院任人体解剖学教授
  胡在多年的教学中工作有计划备课深入仔细充分深受师生好评民国9年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有脊柱后和侧弯症的胸廓解剖所见》、《胃溃疡的外科疗法
   19669胡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致死。197912月上海市教育卫生办公室予以落实政策平反昭雪。”
  即日就有其他集邮爱好者跟帖表示喜欢”、“赞赏”,并对于信封背面的寄信者的英文名进行推测也对北京大学的英语写法进行讨论

  现在我才弄清楚楼主是在以下两个地方同时发帖并和大家讨论的
  集邮吧”(http://tieba.baidu.com/p/3124422780
   集邮者同盟吧”(https://tieba.baidu.com/p/3124419550)
  总共有五十多条回复对于一个信封这些集邮爱好者查了许多资料这种认真严谨的作风让我感动我把那些回复的主要内容归纳在这里    
  2014624日有人认为“y.z.hu,北大,1927。英文应有很好基础个人偏向---胡愈之。”
  接着的几天他们就讨论为何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Peking就是北大?”
  北大英文校名长期为PekingUniversity,近年中也见用Beijing University,但校徽中一直用Pe民国时期北大与燕大国立北平大学等未合并以前一直用Peking University,这个应该是在沙滩红楼的北大不是司徒雷登凑钱修在海淀燕园的燕大虽然今天的北大就只在燕园朗润畅春了东门外只有物理所出版社楼和蓝旗营老师住宅小区而已“。
   这个GUP到底是哪个大学可能要再考虑了。“
   这个可能就是英语的习惯问题寄信人有英文基础从国立北京大学翻译过来自我猜测
  不过国立一般还是用National。国人用Government,或也情有可原”。
    
  作为后人我是很容易明白那是浚济公发给哲揆公的信封请示父兄后,2015321日我在那里发出了以下文字
   谢谢您收藏了哲揆公的信封我是该家族的后人
   你写的是:y.z.hu,北大,1927。英文应有很好基础个人偏向---胡愈之
   以我之见:y.T.hu,北大,1927。我家族有一位著名的北大数学教授胡浚济沇东),我看到有的地方他的名字是写成胡沇东我不熟悉那时候的人名的英文写法我只知道我的恩师在40年代的的名字写法是不同于如今的拼音写法的如果我查到的话再与你联系
   我认为这很可能是浚济公沇东给哲揆公的信封。”

   另一位爱好者贴出了以下的关于胡愈之的简历
   胡愈之笔名胡芋之化鲁沙平伏生说难等浙江省上虞丰惠镇人。1910毕业于县高等小学堂。1911以县试第一名考入绍兴府中学堂。1912入杭州英语专科学校。1913师从绍兴名宿薛朗轩学古文。1914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为练习生工作之余读英语夜校并自学日语世界语开始发表著译文章翌年起东方杂志编辑并发表著评文章。1919胡愈之在上海参加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五卅运动中编辑出版公理日报》,报道运动的起因与发展过程。“四一二政变次日起草对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信邀集郑振择等7人签名在商报上发表后被迫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
   我也查了360百科的胡愈之的条目或许那位集邮爱好者跟帖是受到字数的限制把最后一句1931年初回国途中访问莫斯科写了莫斯科印象记》。”漏掉了
   显然这位集邮爱好者指出的1927年胡愈之不在北京是有依据的
      
  接着又有爱好者发表胡浚济应该是胡哲揆的叔伯辈胡浚济能关心胡哲谋的学业那么写信给另一个侄子辈的胡哲揆就不足奇怪了。"我很感动对于一个信封集邮爱好者们如此认真考证甚至把茅盾所写的胡哲谋和他的叔父的事也搬出来了

  那时我的兴趣还在于信封正面的“Dr.T.K.Hu”。Dr.Doctor(博士的英语 写法的缩写此信封表明,1927年时哲揆公已经是博士了而且浚济公是知道这件事的。(这与一个我一直未解之谜有关以后另写。)
  根据我和父兄的默契要尽量寻找有权威性的史料来作为研究家族史和先贤的论据那时我没有把这个信封作为考证哲揆公取得博士学位的年份的证据发出来如今已经找到了可以认定胡哲揆是1920取得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两份历史史料(“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学位论文目录1923环球中国学生会年鉴》)。我该把这个信封贴出来了这也可算是一个论据的辅助资料吧看来如果是真实的史料必定是能自圆其说
    
  最后衷心感谢集邮爱好者们谢谢你们对于九十年前胡浚济寄给德国胡哲揆的信封的慎重收藏热心关注认真考证
   为了一个信封你们那样认真地考证让我非常感动我把那两个帖子的内容整理编辑出来就是为了给我自己一个借鉴——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能好大喜功随心所欲文史研究是该由史料论据来说话的史料论据必须是能够自圆其说的。

  对于一个家族的历史教育史先贤的个人史作为家族后人的一员更有责任应以可靠的史料为论据严谨地考证
  感谢集邮爱好者们给我启发利用网络来公开讨论一关于我家族先贤的资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最近接二连三有学者与我联系讨论浚济公的留日时间等问题看来与其单独一一回复不如试试用博客公开讨论了

后记
、关于"Government University ofPeking"的资料
  尊重历史拒绝赝品——回顾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采用过的英语校名》(沈弘有以下文字。
  1912年之后至1919"五四运动"之前北大一直被称作"GovernmentUniversity of Peking"(Peking Government University)。这个名称显然是受到了日本东京大学英语校名"Imperial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Tokyo"的影响然而从1920年起国立北京大学的"国立"二字又从"Government"改成了"National",即整个校名变为 "NationalUniversity of Peking"("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Peking NationalUniversity")。
  1927胡浚济是按着原来的习惯书写 "GovernmentUniversity of Peking"。

胡沇东的汉语拼音 Hu Yandong对应的韦氏拼音
  一百年前先贤们是使用威妥玛式拼音法简称威氏拼音法),1958年大陆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前广泛被用于人名地名注音影响较大。1958年后逐渐废止
  按照现在网上的汉语拼音韦氏拼音对照表”,胡沇东的汉语拼音 Hu Yan Dong 对应的韦氏拼音为 Hu Yen Tung,缩写为 Y. T. Hu,与信封背后的署名是一致的
  

只看该作者 129 发表于: 2017-09-06
关于我家族留德先贤的资料
关于我家族留德先贤的资料

胡哲揆
   根据对袁同礼著书目汇编中国留欧大陆各的国博士学位论文目录以及1923环球中国学生会年鉴两份史料的解析可以认定胡哲揆是在1920年取得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根据博士论文题目可断定胡哲揆是民国留德的第一位外科解剖学博士。1927年胡浚济寄给在德国的胡哲揆的信封上收信人“Dr.”佐证那时胡哲揆已经是博士了
   对于胡哲揆的博士学位的取得时间以前看到的史料里大多写为1920那是对的推测写成了1928年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1.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一些校志里对于教师的履历就不写博士了或许那个时代不流行写这种头衔对于出国和归国年份是绕不过去的为此留下了1916年赴德、1928年归国的记录后来或许又流行写博士头衔了没有经过考证就把归国年份当成取得博士学位的年份了
   2. 网上看到一则笑话“0”这个字符嫌自己太胖在肚子上紧紧地勒了一根腰带就成了“8”,这是开玩笑而已不过打字印刷的错处或许也是难免的在研究家族史时我常把18**打字为19**不仅是键盘上89是紧挨着的而且因为我在19**年生活了五十多年错打了还浑然不知以至于出现百年之误差好在明白人一看就识破——粗心大意才不至于以讹传讹。1928年和1920仅是八年之差不容易被人识破也就载入史册了
   对于博士本人来说自己或许不会在乎后人把他取得学位的时间弄错了八年一个人的学识是客观存在并不会因此事会有影响的
   对于我家族史来说博士学位的八年时间之差也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其实在2013年之前我们家族现存于世的族人都不知道哲揆公是个博士也不知道哲揆公是从事解剖学的
   不过对于中国解剖学发展史来说八年之差或许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根据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学位论文目录”,1907年到1962年留德医学和兽医学博士共332是按着姓名的西文字母所列出并不是按着年份和学科排列我逐一寻找列出1907—1927年留德医学和兽医学博士共97可以推测前96位博士中或许有两位数的外科博士吧如果哲揆公是1928年取得博士学位那他就是第97位医学博士要弄清是第**位外科博士我必须看懂97篇博士论文题目不仅是看懂德文还得明白从医学上来理解是该归属于内科外科药学兽医中的某一项工作量就很大幸好哲揆公是1920年取得博士学位我只要解析1915、1918年和1920年三篇博士论文的题目就交出了民国留德第一位外科解剖学博士胡哲揆的答卷
   我只不过是一个理工女”,以家族史和先贤史为课题在补习历史和语文课而已希望得到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史爱好者的指正
   关心我的朋友问我可否继续考证胡哲揆是否为民国留欧第一位外科解剖学博士”、“民国留洋第一位外科解剖学博士”。由于袁同礼著书目汇编是用台湾版的影印版看起来很费眼更为难的是医学词汇和知识的不足这些就留给相关专业人士去研究吧我可以从收集到的国内的解剖学界的资料日后另作阐述


胡浚恒子久
   根据家族口头回忆资料胡浚恒也是民国初期留学德国的在查阅袁同礼著书目汇编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学位论文目录没有看到胡浚恒的名字通过科学网上留言向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求教没有得到回复
   看到蔡元培日记第16里有提及胡浚恒和胡子久的内容
   1913227日的日记里有黄陂刘君来携胡子久函。”

   38日的日记里写的致刘子英函为刘敦翔请给公费

   第25页有以下文字:“胡浚恒寿林文等人均当时中国留德学生。”


   429日的日记里有看陈君士达及胡君浚恒戴君

   从以上内容可知,19133月胡浚恒是作为留学生的身份在德国并与蔡元培有过交往有待于进一步寻找资料考证希望得到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史爱好者的关心
   现在我该去啃那五十册官报》(清末驻日本公使馆内的日本留学生监督处发行)、《清国留学生会馆报告以及相关著作据家族回忆资料清末民初我家族有八位先贤先后留日目前有些资料还没找到有些资料里是必须认真考证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