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003阅读
  • 16回复

中華姓氏源流通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3-21
永城:三國吳置縣,故治在今江西黎川北。(㊣)
永嘉:一、東晉置永嘉郡,即今浙江溫州,轄境相當今浙江溫州、永嘉、樂清、飛雲江流域及與南地區。
隋改括州,不久恢復舊名,唐置溫州,又改永嘉郡,不久再稱溫州,宋名溫州永嘉郡,故治在今浙江永嘉
。二、隋置永嘉郡,故城在浙江麗水東南。(㊣大、士、太士。)
永寧:一、南朝宋改長寧郡為永寧郡,治長寧,故城在今湖北荊門西北,轄境相當今湖北荊門西北、沮水
中游和蜜河中游間地區。二、南朝梁置永寧郡,故治在廣東陽江境。三、南齊置永寧郡,在雲南境。四、
南齊置永寧郡,在今四川成都縣地。(◎苑。)
永樂:一、後魏以漢北平縣地置永樂縣,故城在今河北滿城西北魚倏山下。二、後魏置永樂縣,故治在河
北徐水縣西。三、後魏置永樂縣,故治在山西祁縣東。四、北周置永樂縣,故城在山西永濟縣東南。(㊣
紇。)
永興:三國吳以漢之餘暨縣改置永興縣,隋併入會稽縣,故城在今浙江簫山縣西。(㊣崇。)
玉田:漢右北平郡無終縣地,隋末改稱漁陽縣,唐為王田縣,即今河北玉田,宋改置經州,金復名玉田縣
。(㊣陽。)
玄菟:漢置玄菟郡,即原朝鮮咸鏡道及遼寧東部、吉林南部;治沃沮城,後遷治真番郡之高句驪縣,在今
遼寧新賓東,東漢中葉又移治今遼寧瀋陽附近,晉又遷治咸鏡道境內,旋廢。(㊣北、妞。)
外黃:漢置外黃縣,故治在今河南民全西北,一云在今河南杞縣東六十里。後魏廢,隋復置,唐廢。(㊣
集。)
石城:一、北魏置,故治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南八十里。二、北周置,隋廢去,即今湖北鍾祥縣治。(㊣帥
。)
白水:後魏置白水郡及縣,隋廢去,故治在今陝西蒲城縣西北。(㊣異、儉。)
弘農:一、漢置弘農郡,治弘農,故城在今河南靈寶縣南四十里,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
洛、伊、浙川等流域與陜西洛水、社川河上游及丹江流域。後魏改為恆農,移陝縣治,隋廢而復置,唐廢
。二、南朝宋置弘農郡,故治在湖北襄陽北。三、南齊置弘農郡,在今四川。(㊣刁、牧、枉、忽、炅、
郕、移、楊、虢、譚、有扈。◎馮、劉、蘄。)
六劃
圯橋:故址在今江蘇睢寧縣北占下邳城東南
任城:北齋改晉魯郡為任城,隋廢,故城為今山東曲阜。(㊣棧。◎沐、魏。)
百濟:朝鮮古國名,即今朝鮮半島地。(㊣福。)
后江:當在今四川萬源、宜漢境。(㊣。)
西平:一、東漢末置西平郡,治西都,即今青海西寧市,轄境相當今青海湟源、樂都間湟水流域。二、晉
置西平郡,在雲南霑益境(㊣池、旁、服、猶、榆、靡。◎源。)
西河:一、東漢置西河郡,有今山西西北部及綏遠南隅之地,治富昌,今綏鄂爾多斯左翼前旗;東漢遷治
離石,今山西離石,後廢去,晉置西河國,後魏復為郡,金廢去。二、三國魏置西河郡,在山西汾陽縣治
。三、明永樂十七年修林氏大宗譜載:(西河郡,古冀州地,居兩河之間,兩河者東河與西河。)又有云
西河一稱河西,轄境在今陜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卜、守、林、卓、相、辱、宰、通、貫、湳、馳、
靳、愛、隗、銀、遴、獵、蘄、欒。◎毛、宋、折、析、苟、谿。)
江夏:漢置江夏郡,治安插,即今湖北雲夢縣東南轄境相當今湖北安插’嘉魚、崇陽以東,河南光山以西
,信南以東,淮河以南地區。(㊣布、郴、幅、散、衙、黃、費、喻、魁。)
江陵:漢以春秋楚郢都置江陵縣,故治在今湖北江陵,唐置江陵郡。(㊣戎、酒、郢、陞、竟、無、粟、
貳、楚、熊、幕、霜、薳、鬥、衢。◎汝、莫、鑢。)
江都:一、隋改廣陵郡為江都郡。二、南朝梁改臨江郡置江都郡,故治在今江蘇揚州。(㊣茶、澹。◎來
。)
汝南:一、漢置汝南郡,在河南原汝寧、陳州二府及安徽原潁州府等境都是它的轄地,治平輿,在今河南
汝南縣東南十六里,一云故城在今河南平輿北。晉遷治懸弧城,即今汝南縣治,隋、唐各朝廢置不一,金
廢。二、東晉僑置汝南郡,在湖北武昌西南。三、後魏置汝南郡,在河南上蔡西南。(㊣丹、危、羽、仰
、言、沙、彤、肜、周、和、昌、昔、昆、宣、衷、咸、袁、殷、軒、盍、梅、朝、盛、商、痛、菊、齊
、蓋、廖、適、謁、奭、衡、應、鞠、靡、藍。◎艾、南、烏、陳、許、瑕、滿。)
汝寧:漢汝南郡地,元置汝寧府,治汝陽,在今河南汝南縣地,一云轄境相當今河南京廣線以東,西平、
項城以南,安徽潁河以西地區。(㊣巳、斥、咍、茆。)
汝陽:漢置縣,故城在今河南商水西南,東晉置汝陽郡及縣,後齊廢郡。(㊣堂谿、顓孫。)
汝陰:一、三國魏置汝陰郡,治汝陰,即今安徽阜陽,轄境相當今安徽潁河以西,河南新蔡、淮濱等地區
。後廢,晉復置,宋改順昌軍,又改順昌疳,即今安徽阜陽縣治。二、南朝梁改東晉南汝陰郡為汝陰郡,
在安徽合肥。三、北齊置汝陰郡,在河南臨汝。四、南朝宋置汝陰郡,在安徽境。五、南朝宋置汝陰郡,
在湖北境。(㊣道。)
合浦:漢置合浦郡,治徐聞,即今廣東海康縣;東漢遷治合浦,轄境相當今廣東新興西南、廣西橫縣以南
地區。梁、陳間遷還治徐聞,隋復遷合浦,元廢。(㊣詩。)
安平:北魏置安平郡,故城在今山西沁水東北,後廢。(㊣台、臺。◎牽。)
安西:唐平高昌,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魯番西二十里。一云安西為唐方鎮名,轄境在今新
疆龜茲、疏勒、固源等地。(㊣銷。)
安邑:安邑為夏禹之都,戰國時為魏都,漢置安邑縣,在今山西夏縣與安邑地。(㊣冥、萌、繪、斟灌。

安定:一、漢置安定郡,轄今甘肅原平涼、固原、涇州之地,治高平,即今甘肅固原,東漢遷治臨涇,在
今甘肅鎮原南五十里,一云高平為今寧夏固源,轄境相當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州、鎮原、
寧夏中衛、中寧、固原等地區。東晉移治安定縣、在今涇川縣北,唐改置涇州,宋稱涇州安定郡,旋廢。
二、南朝宋置安定郡,今陝西南鄭地三、南齊置安定郡,在今湖北南漳西北,四、後魏置安定郡,在今安
徽境。(㊣伍、把、胡、席、梁、浩、條、唯、程、蒙。◎張、黃、路、鄧。)
安東:清置縣,故城在今遼寧東泃縣。(㊣)
安陸:南朝宋改江夏郡置安陸郡,治安陸,轄境相當今湖北班陸、雲夢、應城等縣地。(◎滑。)
安陵:漢置安陵郡,故城在今陝西咸陽東。(㊣縮。)
安陽:後魏置安陽郡及縣,故治在今河南泌陽西,隋廢。(㊣源。)
曲沃:一、本春秋晉地,漢置絳縣,北魏改置曲沃縣,在今山西聞喜東;一云山西曲沃。二、戰國魏地。
即今河南陝縣西南之曲沃鎮。(㊣鄄)
曲成:漢置侯國曲成縣,故城在今山東掖縣東北,晉以後改曲城,後魏分東界名東曲城縣,因謂這是西曲
城縣,北齊一併廢。(㊣蟲。)
曲阜:古少昊之地、周初名曲阜;漢置魯國,為魯國治,隋改縣為汶陽,旋又名曲阜,在今山東曲阜縣治
東。(㊣少、昊、杲、囂。)
有陽:待查。(㊣尉。)
成陽:一、漢置成陽縣,晉改隀陽,故城在今山東濮縣東南。北齊廢,隋復置,改名雷澤,故城在今山東
濮縣東南。二、漢置侯國成陽縣,在河南信陽之東北。(㊣營。)
成都:古蜀山氏國,秦置縣,即今四川成都。唐置成都府,元為路,明、清仍為府,屬四川,治成都、華
陽二縣,轄成都等十三縣及簡州等三州。(㊣)
七劃
吳郡:東漢分會稽郡地置吳郡,治吳縣,即今江蘇蘇州,轄境相當今江蘇、上海、長江以南、大茅山以東
、浙江長興、湖州、天目山以東及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秀、帛、淳、專、莞、笮、軫、徵、賞、公
正、龍丘。◎朱、孫、陸、張。)
吳興:三國吳置吳興郡,治烏程,故城在今浙江湖州南,轄境相當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等地區。(㊣
水、尤、木、沈、沛、明、俞、施、姚、紐、紐、鈕、都、鉏、募、幕、聞、漏、媯、慕、暮、麴。◎丘
、余、邱、專、錢、夫餘。)
扶風:一、三國魏置扶風郡,治槐里,故城在今陜西興平西南,轄境相當今陜西麟游、乾縣以西、秦嶺以
北地區。晉遷治池陽,在今陝西涇陽西北,後魏移治好疇,在今陝西乾縣東。隋改西魏岐州名扶風郡;在
今陝西鳳翔南,唐又改岐州,後為扶風郡。二、南朝宋置扶風郡,在今湖北穀城東。三、南齊置扶風郡,
在四川境。四、後魏置扶風郡,在安徽境。(㊣井、戎、法、祈、秉、馬、侵、班、莽、惠、萬、祿、綠
、僑、輔、魯、縣、竇。◎丘、宋、邱、芮、耿、蟜、蘇。)
杜陵:一、古杜伯之國,漢置為杜陵縣,故城在今陝西長安東南。二、秦置杜縣,漢改名杜陵,晉改杜城
,故城在今陜西西安東南。三、南朝梁置杜陵縣,隋廢,唐復名杜陵縣,在廣東陽江西。(◎馮。)
汶陽:一、漢置汶陽縣,在山東寧陽東北,晉置汶陽郡,故治在今湖北遠安北。二、隋置汶陽縣,後改名
博城,在山東泰安東南。三、隋置汶陽縣,在山東曲阜。(㊣履。)
延陵:一、春秋吳有延陵邑,季札受封延陵,在今江蘇武進地,一云江蘇常州。二、晉置延陵縣,在今江
蘇丹陽南三十五里;隋遷治丹徒,唐遷還故治。三、西魏置延陵縣,故城在陝西綏德東南。(㊣吳、龔。

延安:北魏置東夏州,西魏改延州。隋置延安郡,治膚施,今陝西延安東北。(㊣郅、蛭。)
汲郡:一、晉置汲郡,不久廢,治汲縣,轄境相當今河南新鄉、汲縣、輝縣、荻嘉、修武等地區。隋改衛
州,宋稱衛州汲郡。二、隋置汲郡,在今河南濬縣西南。(㊣不、冶、育、重、背、胙、拳、兼、飛、彪
、棘、鴻、蘧、勸、變、公叔、公明、五鹿、仲叔。◎王、溫、張。)
汾陽:一、漢置汾陽縣,在山西陽曲西北,一云在今山西靜樂東。二、晉置汾陽縣,在山西榮河北。三、
後魏置汾陽縣,在山西河津縣地。四、或通稱汾水之地。(◎靳。)
宋城:秦置雎陽縣,隋改宋城,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黎。)
八劃
京兆:一、漢置京兆尹,三國魏改尹為守,後為秦國;又為京兆國,晉置京兆郡,有今陝西長安以東至華
縣之地,後周復為京兆尹,隋初置雍州,後改為京兆郡;唐初復名雍州,後亦名為京兆郡,後再改京兆府
,故治在今長安西北;一云漢置京兆郡,亦稱京兆尹,治長安,故城在今陜西西安西北,轄境約當今陜西
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等地區。二、晉置京兆郡,即今湖北襄陽東北。三、南齊置京兆郡,當陝
西南鄭之地。(㊣太、戶、史、牙、全、米、羊、式、車、宋、杜、扶、別、冷、尚、於、府、制、段、
幽、計、皇、韋、候、泰、浦、晁、訓、倫、脂、家、郜、倩、造、商、康、扈、船、患、授、厥、舒、
雍、絮、節、嗇、壽、樗、黎、摯、質、緯、濁、歸、曠、譙、繞、識、纏、鄧、夔、皇甫、息夫、華陽
、提彌、鉤弋、達奚、路中、壺丘、壤駟。◎王、金、郝、馮、滑、龐、將閭。)
始平:一、晉分扶風郡置始平郡,治槐里,故城在今陜西興平東南,轄境相當今陜西咸陽市、戶縣以西、
寶雞、興平以南、秦嶺以北等地。後魏廢,故治陝西興平東南十里。二、晉置始平郡、故治在今湖北均縣
北,後周改豐州。三、南朝宋置始平郡,即今陝西南鄭地。四、南齊置始平郡,西魏改涪城,北周改安城
,故治在四川三台西北。五、後魏置始平郡,在今陝西境。(㊣紆、馮、龐。)
始興:三國吳置始興郡,南朝宋改廣興,齊恢復故名,隋廢,唐復置,後又廢去,故治在今廣東曲江。(
㊣五、麥、陰。)
定襄:一、漢置定襄郡,今山西右玉以北至綏遠道,及蒙古喀爾喀右翼四子部之地,治成樂,即今綏遠林
格爾縣,一云成樂故城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轄境相當今內蒙古長城以北的卓資、和林格爾、
清水河可一帶。東漢遷治善無;在右玉縣南,靈帝末廢。二、隋置定襄郡,唐廢去,故治在今山西平魯西
北。三、本忻州地,唐置定襄都,旋再為忻州,宋名忻州定襄郡,金廢,故治在山西忻縣。(㊣執失。)
宜春:隋改袁州為宜春郡,故治在今江西宜春,唐一度名袁州,後復名宜春郡。(◎彭。)
房陵:漢置郡,治房陵,三國改為新城,故城在今湖北房縣。隋置房州,又改房陵郡,治竹山,轄境相當
今湖北房縣竹山、保康、竹溪等地區。。(◎黃。)
松陽:東漢置松陽縣,故城在今浙江松陽縣西二十里,唐遷今治。(㊣勞、豐。◎賴、瞿。)
河中:一、秦漢河東郡,唐改蒲州,有改河中府,故治在今山西永濟縣,轄境相當今山西西南龍門山以南
、稷山、遠城、芮城以西、及陜西大荔等地區。二、唐置河中府,地當在汾河、黃河之中,因名,明改蒲
州府,故治即今山西永濟縣。(㊣芸。)
河內:一、漢置河內郡,治懷縣,故城在今河南武陟西南,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候鐵路以東地區
。二、晉遷治野王,即今沁陽縣治,宋以後廢。(㊣山、平、共、長、南、苟、荀、茹、新、慶、穆、藥
、懷、南門、南宮、淳于。◎古、安、受、張 、陸、常、畢、尋、練、隨、橄。)
河西:一、唐置河西縣,在今雲南蒙自。二、唐置河西縣,在今四川原敘州府境。三、元置河西縣,在雲
南昆陽縣河西鄉。四、一說後魏置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臨汾地,北周廢。五、又一說河西是泛指黃河以
西之地,今陝、甘兩省及綏遠鄂爾都斯、寧夏額濟納、阿拉善等旗屬之。(㊣允、本、好、折、邸、姍、
乾、理、啜、滇、愛、睦、頌、臨、監、謙、谷渾、述律、相里、烏孫、蒲察。◎斟尋。)
河東:一、秦昭襄二十一年公元前二八六年置河東郡。二、秦置河東郡,有山西西南隅之隰、汾西、沁源
諸縣以南;安澤、沁水以西之地。治安邑,在今山西夏縣以北。晉遷治蒲板,在今山西永濟東南。隋廢而
復置,遷今永濟縣治,唐改河中府;一云治安邑,故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轄境相當今山西沁水比西、霍
山以南地區。三、東晉置河東郡,在湖北松滋西。四、唐置河東道,今山西之地、治河中。(㊣士、弋、
伯、呂、匠、帙、固、胤、柳、奐、茀、故、苻、宮、展、狸、帶、赦、啖、善、智、舜、堵、雄、堪、
康、裴、蛾、滿、蒲、實、暴、駒、衛、廚、豫、薛、鞮、聶、儲、餽、壘、攜、蟻、藝、糴、獻、羊舌
、匠麗、屠岸、虢射。◎王、赤、宗、俞、耿、盈、義、貍、裴、霍、嬴、續。)
河南:一、漢改秦三川郡為河南郡,約有今河南北部黃河西岸地,治洛陽,故城在今洛陽縣東北四十(一
說三十)里,轄境相當今河南黃何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泊河、賈魯河上游、黃河以北頂地區。隋、唐
時遷治河南縣,並遷洛陽於郭下,同為郡治,即今洛陽,唐稱河南府。二、東晉置河南郡,在湖北襄陽之
北。三、南朝宋置河南郡,在河南新野東北,兼置河南縣為郡治。四、唐置河南道,在河南、山東黃河以
南,江蘇、安徽淮水以北之地。(㊣于、山、凡、夫、方、介、友、元、丘、仍、弁、亙、亥、字、老、
衣、向、宇、妁、奇、門、泥、阿、
利、表、折、住、忌、夾、兌、邱、念、兒、巷、俟、食、柱、寇、姥、娀、
骨、校、狼、務、荀、耆、涉、毫、挈、犀、逗、副、液、陸、疏、脫、尋、偉、統、普、雲、渾、堵、
亶、詭、暢、稚、嵩、維、說、僕、褚、綦、對、輦、曇、戰、編、樹、器、憲、薔、穆、騏、嬰、谿、
輿、薰、蘆、靈、顯、司馬、有娥、仲長、赤松、叔服、長桑、陵陽、聞人。◎乙、卜、王、朱、伊、羽
、宋、延、辰、車、征、周、屈、明、苟、高、梁、祝、率、菇、庫、陳、宿、扈、理、嵇、萬、路、甄
、賀、綿、潘、劉、鮑、閻、器、賴、簫、蹶、竇、辰州、長勺、屈突、辟歷辰。)
河朔:泛指責河以北地區。(㊣逮。)
河間:一、西漢文帝二年公元前一七八年於故趙地置河間國,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省屬信都,和帝永元
三年公元九十一年復為河間郡。二、漢有河間國,治樂城,即今河北獻縣,後魏初置河間郡,故治在今河
北河間西南三十五里,隋並置河間縣,為郡治。三、南朝宋置河間郡,在今山東境。(㊣玄、邢、俞、畢
、章、凌、淩、清、稅、欽、詹、糗。◎尹、王、沐、馮、劉、郁、鄚、濡。)
沛國(沛郡):一、漢置沛郡,治於相縣,故城在今安徽雎溪縣西北,轄境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
東、河南夏邑、永城、江西沛縣、豐縣等地區。二、東漢為沛國。故治在今安徽宿縣西北,東晉遷治蕭,
在今江蘇簫縣西北,北齊廢去。(㊣朱、虖、舞、審。◎周、武、張、赧、薛、華、劉。)
東平:一、漢東平國地,治無鹽,故城在今山東東平東二十里,晉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十五里,南朝宋
為東平郡,轄境相當今山東濟寧、汶上、東平等縣地。後還治無鹽,北齊廢,唐遷鄲州來治,改名東平郡
。二、北齊改泰山郡為東平郡,治博,在今山東泰安東南,隋廢。三、後魏置東平郡,故治在今山東范縣
東南。四、隋置東平郡,在今東鄲城縣東。五、遼置東平郡,在今遼寧遼陽。(㊣沐、花、原、娥、宿、
鄆、戢、魴、大叔。◎王、呂、康、畢、萇、劉、姑布。)
東吳:三國吳因處江東,亦稱東吳,泛指太湖流域全境,或專指舊蘇州一府。今江蘇吳縣,舊亦稱稱東吳
。(㊣學。)
東海:一、漢置東海郡,楚、漢之際稱郯郡,治郯,故城在今山東郯城北。南齊移治漣口,即今江蘇原漣
水,轄境相當今山東費縣、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庄、江蘇邳縣以東、宿遷以北地區。二、東魏改為海州
,旋又改東海郡,唐復名海州,天寶初亦名東海郡,後再稱海州。三、晉置東海郡,在今江蘇常熟北。三
、隋置東海郡,即今江蘇東海縣治。(㊣后、竺、郈、茅、後、恆、徐、浮、留、戚、萊、復、減、閒、
僂、臧、諄、髮、麋、翼、瀛、青陽、惠叔。◎于、王、何、昌、、莊、陳、鮑、鵠、關。)
東莞:一、三國魏置東莞郡,在山東沂水縣西北,郡不久廢去。二、晉改漢城陽郡為東莞郡,治莒城,今
山東莒縣,後改名東安,轄境相當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陰、沂源等地區。三、梁置東莞郡,在江蘇寶應
西南,隋廢郡。(㊣竹、松、從、貿、遇、凡闆、投壺。◎沙、徐、孫、藍。)
東越:秦、漢時稱今浙江南部、福建北部為東越。漢有東越國,約有今浙江東部、南部及福建東南部之地
。(㊣徭、甄。)
東陽:一、三國吳置東陽郡,治常山,即今浙江金華,南朝陳改金華。二、南齊置東陽郡,今名東陽鎮,
四川巴縣。(㊣官、苗、習、端、樓。◎哀、官、斯、路。)
柬道:待查(㊣佗。)
東魯:泛指今山東濟南、泰安、兗州等地。一云說周領有魯國,它的疆城最大時,自今山東滋陽東南至於
江蘇沛縣、安徽泗縣一帶,後人以濟南、泰安、兗州諸府為東魯地。(㊣孔、有、忖、坑、述、厚、兗、
便、卹、恤、洙、若、陘、猗、庶、曾、紫、閔、禽、微、運、緒、稷、蕢、聲、濮、孺、顏、驛、子家
、公儀、端木、漆雕、樂正◎立。)
東郡:一、秦王五年公元前二四二年置東郡。二、秦取魏地置東郡,治濮陽,故城在今河南濮陽西南,轄
境相當今山東東阿以西,山東鄆城、河南范縣以北、延津以東,山東茌平、河南濮陽以南地區。二、清直
隸大名府及山東京昌府、長清縣以西都是。(㊣兗、稷。◎成、宣。)
東國:待查。(㊣公良。)
東萊:漢置東萊郡,有山東原登、萊二府地,治掖縣,即今山東掖縣治,東漢遷治黃。在今山東黃縣東南
,三國魏還治掖,南朝宋治曲成,在今掖縣東北六十里。(㊣大、呂、治、掖、蹤。◎王。)
武功:一、東漢置武功縣,故城在今陝西鄒郿縣四十里,一云在陜西武功西。二、後魏於美陽縣置武功郡
,北周廢郡,改美陽置武功縣,金改武亭,元復名武功,清屬陝西乾州。(㊣殳、蘇。◎台。)
武昌:一、三國吳置武昌郡,治武昌,曾改名江夏,轄境相當今湖北長江以南、嘉魚、咸寧、通山等地以
東和江西九江、瑞昌等地區,隋廢。二、後魏置武昌郡,齊、周時廢,故治在今山西孝義西。(㊣鄂◎史
。)
武威:一、漢置武威都,今甘肅原涼州府地,治姑臧,即今武威,唐時郡撤廢。二、漢置武威郡,治武威
,故城在今甘肅民勤東北,轄境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石、安、索、牒、賈。◎段、
張、廖、論。)
武都:一、漢置武都郡,,治武都,轄境相當今甘肅武都、成縣、徽縣、西和、兩當、康縣及陜西鳳縣、
略陽等地。二、漢置武都郡,統今甘肅之武都、文、成、徽及陝西寧強等縣地,治武都,故城在今甘肅成
縣西八十里,東漢遷下辨,在今成縣西三十里。三、後魏置武都郡,治石門,唐以後廢,故治在今甘肅武
都西北。四、南朝宋寄置武都郡,頜有武都縣,齊時裁撤,後復置南武都縣,後又廢,故治在今四川綿竹
西北。五、南朝宋置武都郡,今陝西南鄭地。六、後魏置武都郡,隋廢去,故治在今陝西寶鵝東五十里。
(㊣興、釁。)
武陵:一、漢置武陵郡,治義陵,在今湖南漵浦南三里,轄境相當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
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區。東漢遷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隋初廢,旋仍名
武陵郡,後又名朗州;宋名朗州武陵郡,不久廢去。二、南朝梁置齊郡,東魏改名武陵郡,隋初廢,故城
在今江蘇贛榆南。(㊣冉、州、郟、華、蒼、龍、澧、顏、龔。◎卜、伍、倉、略。)
武陽:一、漢置縣,故城在今四穿彭山東。南朝梁改見犍為。二、魏州地,隋置武陽郡,唐復為魏州,故
治在河北大名東。三、又東漢有武陽侯國,南朝宋改武陽縣、故城在今山東黃縣西北七十里。(㊣勞、會
、賢。)
武漢:或指今湖北之武昌、漢口、漢陽而言。即所謂武漢三鎮。(㊣磋。)
武成:一、東漢置武成縣,故治在今山西平魯西北。二、北齊改漢信成縣曰武成縣,在今河北清河縣西比
。(◎孟。)
武邑:漢置武邑縣,晉於此置武邑郡,即今河北武邑。後魏移治武強,高齊時裁撤、清屬直隸冀州。(◎
蘇。)
武川:北魏六鎮之一,股址在今古蒙古武川西南。(◎)
武溪:一名武水,源出湖南乾城西武山,流經東南,金沱江入沅水。(◎)
金山:一、北涼置 金山郡,魏裁撤,北周又置 金山縣,旋廢,故治在今甘肅山丹縣西南。二、隋置 金山郡
,不久改名州,即今四川陽。(㊣契苾、高車。)
金城:一、漢置金城郡,今甘肅原蘭州、西寧二府地,治允吾,在今甘肅皋蘭縣西北黃河北岸,一云允吾
故城在今甘肅永靖西北,轄境相當今甘肅蘭州以西、青海湖以東地區,後改蘭州。隋改置蘭州。旋復舊名
,唐復名蘭州,改金城郡,宋名蘭州金城郡。二、南朝宋置金城郡,並置縣,南齊仍舊,今陝西南鄭地。
三、後魏置金城郡,隋廢去,故治在今陝西漢陰西。(㊣乞。◎王、趙、邊。)
金源:遼置金源縣,金仍舊,明廢,故治在熱河喀喇沁右翼界,一云金源縣故城在今遼寧朝陽西北。(◎
朮虎、溫迪罕。)
青州:一、古九州有青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山東德州以東、馬頰河以南、濟南、
萊陽以北及以東。東漢置臨淄,故城在淄傅市臨淄北。東晉治東陽城,故城在今山東益都。二、趙置青州
,治廣固,在今山東益都西北八里。三、前燕置青州,治樂陵,在今山東樂陵西南三十里,後還治廣固,
前秦仍舊。四、後燕置青州,治歷城,今山東歷城縣治,後寄治新城,在今熱河凌源境。五、南燕置青州
,治東萊,今山東掖縣治。六、南齊置青州;治朐山,今江蘇東海縣治,旋廢。(◎漆。)
昌平:一、秦(一云漢)置昌平縣,故城在今河北昌平東南。二、晉置昌平縣,當在廣西原南寧府境。(
㊣毋。◎孟。)
昌黎:一、三國魏置昌黎郡,兼治昌黎縣,即今熱河凌源縣治,一云治昌黎,故城在今遼寧義縣,轄境相
當今遼寧遼河以西地區。二、後魏置昌黎郡,北齊仍舊,故治在徐水縣西二十五里,隋遷今易縣治,改為
上谷郡。(㊣悅、屈突。)
長安:一、漢置長安縣,故城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北,漢高祖自櫟陽徙長安,即此。隋遷龍骨川,即今治。
二、南齊置長安縣,當在四川君山縣地。三、後魏置長安縣,當在河南境。四、遼置長安縣,金史作長興
,元裁撤,在內蒙喀喇泌右翼,即熱河平泉縣地。(㊣炭◎栗、、赧。)
長沙:一、秦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二二三置長沙郡。二、秦置長沙郡,治臨湘,即今湖南長沙市,轄境相當
今湖南東、南部,廣西全州,廣東連縣、陽山等地。漢為長沙國,晉於郡置湘州,南朝宋為長沙國,再置
湘州,齊以後為長沙郡,即今湖南長沙。隋平陳廢郡,改州名潭州、後改州為長沙郡,唐復名潭州,又名
長沙郡。(㊣由、模、橘。◎王、劉、羅。)
長葛:隋置縣,故城在今河南常葛北。(㊣哈。)
長樂:一、晉置長樂國,後魏為郡,隋改信都郡,故治在今河北冀縣。二、唐改福州置長樂郡,不久再為
福州,五代時王閩升為長樂府,宋名福州長樂郡,又升為福安府,即今福建閩侯。(㊣蓬◎馮。)
邰陽:郃為古國,元置縣,在今陝西合陽。(㊣支、鳳、軒轅。)
宛丘(宛邱):漢於古陳國地置陳縣,北齊遷項縣於此,隋改為宛丘、明裁撤,即今河南淮陽縣治(㊣洩
、悉、媧。)
邯鄲:一、秦王十九年公元前二二八置邯鄲郡。二、奏置邯鄲郡,治邯鄲,轄境相當今河北泜河以南,淦
陽河上游,河南內黃、浚縣、山東館陶等地區。(㊣嫪、樛。)
邵陽:唐置年梁州,後改邵州,又改名邵陽郡,治寶慶,即今湖南邵陽。(㊣)
昆明:元置縣,即今雲南昆明。(㊣)
姑臧:漢置姑臧縣,北拐為林中,故治在今甘肅武為。
九劃
信都:本廣川國地,漢置信都郡,即今河北冀縣,轄境相當今、河北冀縣、深縣、武邑、棗強、衡水、南
宮、景縣、及山東德州一部份。(㊣邳、耨。)
括蒼:隋置括蒼縣,故城在今浙江麗水東南,唐改名麗水。(㊣舍、庫。)
括陽:當在括州之南,故地或在浙江麗水東之括蒼山之南。(㊣公。)
宣平:一、唐置麗水縣,明析置宣平縣,故城在今浙江武義境。二、金以大新鎮置宣平縣,元遷治辛南莊
,明廢,故城在今河北懷安東北。(㊣賁。)
宣城:晉置宣城郡,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轄境相當安徽宣城、廣德、幫平、石台等地區。隋廢郡,改
宣州,旋再名宣城郡,唐一度恢復名叫宣州,不久又復舊,後又為宣州。(㊣裨。◎史、洪。)
洛陽:一、秦置洛陽縣,漢改雒陽,三國復為洛陽,即今河南洛陽。二、晉置洛陽縣,故城在今河南洛陽
東北二十里,即漢時河南郡治,隋時西移十八里,仍名洛陽縣。三、南朝宋置洛陽縣,當在湖北境,四、
後魏置洛陽縣,當在安徽境。(㊣劇、錡。◎吉、蘇。)
洛寧:西魏置北宜陽縣,後改曰熊耳,隋改名永寧,民國改洛寧。(◎)
郃陽:漢置郃陽縣,隋遷今治,清屬陝西同州府。(◎骨。)
汧陽:一、唐改隴州置汧陽郡,旋再為隴州,宋名隴州汧陽郡,元廢,即今陝西隴縣治。三、北周以漢隃
麋縣地置汧陽郡及縣,故城在今陝西隴縣南。(㊣非。)
相城:一、春秋時相地,故城在今河南鹿邑東。二、後魏置相州,今河南臨漳縣西,又秦置相縣,今安徽
宿縣地(一云在今河南鹿邑縣東十五里)。(㊣里。)
范陽:一、秦置范陽邑,故城在今河北定興西南。二、三國魏置范陽郡,治涿,即今河北涿縣。晉改為范
陽國,後魏復為郡,隋廢。三、唐置范陽郡,治薊,即今北河大興縣治。(㊣苑、祖、經、鄒、厲、盧、
燕、簡、騶。◎張、牽、湯、騰。)
南平:一、三國吳置南郡,晉改南平郡,初治作唐,故城在今湖南安鄉北,後遷治江安,今湖北公安東北
,南齊遷治孱陵,今公安縣南,陳還治作唐,隋廢去。二、南齊置南平郡,當在四川境。三、唐改渝州置
南平郡,旋復舊,宋名渝州南平郡,改名恭州,升重慶府,即四川巴縣。(◎車。)
南安:一、東漢置南安郡,有今甘肅隴西、通渭、會寧、西和諸縣地,治獂道,故城在今隴西縣東北渭水
北,隋廢去。二、南朝宋置南安郡,即今四川劍閣縣治。三、陳置南安郡,隋廢去,即今福建南安縣治。
四、後魏置郢州,改南中府,東魏改置南安郡,北周廢郡,故城在河南葉縣南。(㊣威、既、旅、蛇、單
、鮮、斂。◎林、姚、家、龐。)
南昌:一、漢置南昌縣,在今江西南昌東境。二、南朝梁置,故治在廣西博白縣南。三、五代南唐置南昌
府,即今江西南昌。(㊣巨、余、佘、呼、幸、昕、咼、剡、敏、喻、辜、漆、諶。◎涂、鄔、熊。)
南宮:秦(一云漢)置南宮縣,故城在今河北南宮縣西北。(㊣菴。)
南海:秦置南海郡,廣東原廣州、韶州、潮州、惠州、肇慶、南雄諸府州及高州府北境、廣西原平樂東境
、梧州府東南境都是它的轄地,治番禺,即今廣州市,轄境相當今廣東翁江、大羅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
綏江流域以東等地區。漢也置郡在此,隋唐時期,時廢時置,宋名廣州南海郡,元廢。(㊣招、洗、禺、
斟、藹。◎涳。)
南康:晉置南康郡,治雲都,在今江西雲都東北,東晉移治贛,即今贛州市,轄境相當今江西南康、贛縣
、興國、寧都以南等地區。唐廢置不一,宋名虔州南康郡,元廢。(㊣融、鬻。◎哀、賴。)
南陵:一、漢置南陵縣,故城在今陜西長安東南。二、南朝梁以晉南陵戌置南陵郡及縣,南朝陳兼置北江
州,隋州、郡全撤。故城在今安徽繁昌西北。(㊣陵。)
南陽:一、秦昭襄三十五年公元前二七二年置南陽郡。二、秦置南陽郡,在今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地,漢
治宛,即河南南陽,轄境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並山、鄖縣間等地區。晉
為南陽國,南朝宋仍名南陽郡,隋廢郡,旋復置,遷治穰縣,在今河南鄧縣東南,金廢去。三、南齊置南
陽郡,當在四川境。四、南朝梁置南陽郡,西魏改山都郡,北周廢,故城在今湖北轂城西南。五、西魏以
南朝梁北隨郡,改名南陽郡,隋廢,故治在今湖北隨縣北八十里。(㊣仇、白、百、來、岑、求、延、宗
、軍、洼、姬、終、陰、登、曼、隆、葉、資、瞿、鄧、綾、樂、憂、滕、厲、鄾。◎井、杜、扁、卓、
張、率、趙、劉、韓、麋、攀、龐。)
南越:亦作南粵,今廣東、廣西等兩廣之地,秦始皇取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後為趙佗所佔據(
㊣皎、涳、湧、植。◎化。)
南國:南朝宋置南國縣,今四川南部縣治。(㊣有。)
南郡:一、秦昭襄二十九年公元前二七八年置南郡。二、秦置南郡,頜有今湖北原荊州、安陸、漢陽、武
昌、黃州、德安、施南諸府及襄陽府之南境,治郢,楚之故都,在今湖北江陵縣東南,轄境相當今湖北粉
青河、襄樊以南、荊門、洪湖以西、長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等地。漢置江陵縣為郡治,即今
江陵縣,唐改為江陵郡,旋升為江陵府。(㊣春、為、勒、翠、闉。◎初。)
建平:三國吳置建平郡,故治在今四川巫山縣,隋廢。二、南齊改建寧郡置平郡,梁末廢,故治今雲南曲
靖西南。三、後魏置建平郡,齊、周時廢,故治在今山西孝義西。(㊣笪。)
建安:一、三國吳置建安郡,治建安,即今福建建甌縣,轄境相當今福建省。隋廢,唐復置,宋改建寧府
,即今福建建甌。二、南齊置建安左郡,當在湖北境。三、南齊置建安郡,當在湖北境。四、後魏置建安
郡,故治在今山西祁縣東。五、後魏置建安郡,今山西崞縣地。(㊣矢、閩、練。)
建康:秦漢秣陵縣地,三國吳權移都秣陵,改稱建業。晉改建康,故城在今江蘇江寧南。(㊣)
建寧:三國蜀置建寧郡,治味縣,故城在今雲南曲清,轄境相當今福建省。(㊣)
城陽:一、漢初置城陽郡,後為城陽國,治莒,東漢復為郡,今山東莒縣,轄境相當今山東筥縣、沂南和
蒙陰東部地區。晉改為東莞郡。二、後魏置城陽郡,並置縣,隋並廢郡、縣,在今河南沁陽南。(㊣夷、
猛。)
咸陽:一、秦置咸陽縣,故城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里。二、古秦地,今陜西長安縣東之渭城舊城。三、苻
秦置咸陽郡,隋廢,即今恢西涇陽縣治。(㊣改、斛。)
苑川:一、西奏置苑川郡,故城在甘肅榆中縣東北。二、後秦置苑川縣,在陝西寶雞東。(㊣洩。)
洹水:北周置洹水縣,故城在今河北大名西。(㊣)
十劃
晉昌:一、晉置晉昌郡,南朝宋撤廢,齊再置,西魏改名魏昌,治長樂,即今陝西石泉,轄境相當今陝西
石泉、紫陽和湖北竹溪等地區。二、晉置晉昌郡,北周改為永興郡,隋廢,故城在今甘肅安西東。三、東
晉置晉昌郡,南朝宋改名新興郡,隋廢去,故治在今湖北竹谿西。四、後魏置晉昌郡,西魏廢,故治在今
陝西洋縣東。(㊣乜。)
晉陵:晉置毘陵郡,旋改晉陵郡,治丹徒,故城在今江蘇鎮江東南丹徒鎮,東晉移治京口,即今鎮江,後
移治晉陵,即今常州,轄境相當今江蘇鎮江、長州、無錫、丹陽、金壇、江陰、武進等地區。隋又改毘陵
郡,唐、宋均為常州毘陵郡,治晉陵縣,即今江蘇武進地。(㊣英、稻。◎茅。)
晉陽:一、古唐國地,漢置晉陽縣,故城在今山西太原。二、秦置晉陽縣,漢依故,故城在今山西太原縣
治。(㊣匡、吞、虎、唐、研、參、景、越、嘉、僚、管、絺、儀、纍。◎景。)
桂林:一、秦置桂林郡,故治在今廣西桂平西南,轄境相當今廣西都陽山以東、九萬大山以南及廣東肇慶
部份地區。二、秦置桂林郡,即民初廣西桂林、蒼梧二道,及柳江道東部之地。三、三國吳置桂林郡,今
廣西象縣地。四、晉置桂林郡,南朝宋廢,故治在今廣西馬平縣東南。五、南朝宋置桂林郡,故治在今廣
西武宣西南。(㊣奉。)
桂陽:漢置桂陽郡,治郴縣,即今湖南郴州市,轄境相當今湖南耒陽以南的耒水、春陵水流域、北至米水
入湘處、南至廣東英德等地區。隋置柳州,旋再為桂陽郡;唐仍置柳州,宋名柳州桂陽郡,元廢去,故治
在湖南耒陽縣治。(㊣區。)
殷陽:一、或即殷城縣,漢期思縣地,隋置縣,故城在今河南商城西。二、或即後魏置殷州;高齊改為趙
州,不久撤廢,故治在今河北隆平東。(㊣天。)
泰山:一、漢置博陽郡後改泰山郡,治博,故城在今山東泰安東南,轄境相當今山東淄博、長清以南、肥
城以東、寧陽、平邑以北、沂源、蒙陰以西等地區。後遷治奉高,在今泰安東北十七里,後魏治鉅平,在
今泰安西南,北齊改名東平,治博,隋廢去。二、南齊置泰山郡,當在江蘇境。(㊣羊、荏、捷、澹臺。
◎周、鮑。)
浚儀(浚陽):一、秦以戰國魏大梁置浚儀縣,故城在今河南開封西北,隋遷置,在今縣北三十里,唐遷
今開封縣治,宋改祥符,民國改開封。二、晉置浚儀縣,隋廢去,故治在今安徽壽縣西南。三、漢城父縣
,南朝宋改名浚儀縣,隋復名城父,故城在今安徽亳縣東南。四、浚陽當指浚水之南地區,在河南開封北
。(㊣芒、喬、橋。)
海西:一、漢置海西縣,故城在今江蘇東海南。二、東魏置海西郡,隋裁撤,故城在江蘇漣水縣北。(㊣
酇。)
海陵:晉置海陵郡,治海陵,即今江蘇泰州市。南朝宋遷治建陵,在泰縣東北七十里,梁遷還舊治,隋廢
。(㊣洋。)
海南:或即一般指海南省。(㊣溒。)
酒泉:漢開匈奴地置酒泉郡,治福祿,即今甘肅酒泉,轄境相當今甘肅疏勒以東、高台以西等地區。(㊣
肅、鄰、論、頻。)
真定:漢初置東垣縣,後改名真定,後置真定國,治真定,故城在今河北正定南,轄境相當今河北石家庄
、高城、正定等地區。即今河北正定。(㊣邯。)
真臘:七至十七世紀中南半島吉篾王國,即今柬埔寨(一云高棉)。(㊣剎。)
陝郡:後魏避諱,改漢弘農郡為恆農郡,置陝州,旋廢,北周復置,隋時州、郡並廢,旋復置弘農郡,唐
復名陝州,後改陝郡,治陜縣,轄境相當今河南三門峽市、陜縣、洛寧、澠池、靈寶及山西平陸、芮城、
遠城東北等地區。不久又復為州,即今河南陝縣地。(㊣曲。)
馬邑:隋置代郡,後改名為馬邑,唐復為朔州,又名為馬邑,後來再為朔州,即今之山西朔縣,轄境當在
今山西寧武、恒山以北、黑駝山、洪濤山、左雲以東地區。(◎苑。)
馬嶺:一、奏置馬嶺縣,後漢廢,隋復置,五代時廢去,故城在今甘肅環縣南一百二十里,今為馬嶺鎮。
二、唐改隋馬度縣為馬嶺縣,又改為義山縣,故治在今廣西貴縣西北。(㊣繡。)
高平:一、漢置高平縣,北周改為平高,即今甘肅固原縣治。二、晉高平國,南朝宋置高平郡,治昌邑,
故城在今山東金鄉西北,轄境相當今山東獨山湖、金鄉、巨野、鄒縣之間地,後移治高平,即今山東鄒縣
西南,一云高平故城在今山東誨山西北。三、南齊置高平郡,今江蘇淮陰地。四、南朝梁置高平郡,東魏
廢,故城在今安徽於盱眙北。五、後魏置高都郡,北周改高平郡,隋、唐時或稱澤州,或稱高平郡,宋稱
澤州高平郡,金廢,故城在山西晉城東北。(㊣巴、汛、范、過、檀、瞿、穰、公左。◎王、徐、郗、張
、曹、薛。)
高昌:一、晉置高昌郡,治高昌,轄境相當今新疆吐魯番盆地東部哈拉和卓以東一帶等地區,北魏改為國
,唐滅之,故城在今新疆吐魯番。二、後魏置高昌郡,當在河南原南陽府境。(㊣混。)
高唐:一、漢置高唐縣,故城在今山東禹城西南。二、後魏置高唐縣,唐改崇武,尋復故,元置高唐州,
明清時撤縣入州,民國改州為縣,即今山東高唐縣治。(㊣用。)
高堂:或即高堂縣。(◎劉。)
高密:一、南朝宋置高密郡,治桑犢城,故城在山東淮坊東。二、漢置高密縣,故城在今山東高密西南。
(㊣己、莒、類。◎劉。)
高陽:一、古國名,少昊封顓頊於高陽,故址在今河南杞縣西。二、東漢置高陽郡,治高陽,後治博陸,
故城在今河北盞縣南,轄境相當今河北保定、清苑、高陽、蠡縣等地區;一云漢置高陽縣,故城在今河北
高陽東廿五里。三、晉置高陽郡,今河北蠡縣、安肅、博野等縣屬之。四、南朝宋寄置高陽郡,領有五縣
,以高陽縣為郡治,北齊廢郡,隋廢縣,故城在今山東臨淄西北三十里。(㊣青、耿、豹、許、慈、獨、
公孫、仲孫、軒轅、獨孤。◎余、紀、齊、。)
高要:漢置高要縣,南朝梁置高要郡,治高要,即今廣東肇慶。㊣)
荊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湖北、湖南兩省,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份。(
㊣)
荊南:一、唐地方鎮名,治荊州,故城在今湖北江陵,轄境相當今湖北石首、江陵以西、四川塾江、豐都
以東、湖南洞庭湖以西等地區。二、即南平,五代十國之一,亦稱荊南,有今湖北原荊州府地。(㊣瞞、
蠻。)
朔方:一、漢置朔方郡,即內蒙古鄂爾多斯地,今綏遠南境地,故城在鄂爾多斯右翼後旗內;一云朔方郡
,治朔方,故城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轄境相當今內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及後套等地區。。二、後魏置朔方
郡,北周廢,故治在今陝西清澗縣西。三、隋以夏州改置朔方郡,唐再為夏州,故治在陝西橫山縣西。(
㊣禾、赫。)
牂牁:西漢置牂牁郡,治故且蘭,故城在今貴州西北,轄境相當今貴州大部份、廣西西北部、雲南東部等
地區。(㊣)
十一劃
梓潼:三國蜀置梓潼郡,治梓潼,轄境相當今四川江油以東、綿陽以北廣元以西、陜西寧強、四穿青州以
南等地區。(㊣)
商山:山名,在陝西商縣東南,或稱商嶺、商谷、商、地肺山。(㊣角、綺、角里、綺里。)
商于:戰國時秦地,故地在今河南浙川西。(㊣)
堂邑:一、漢置堂邑縣,晉置堂邑郡,故城在今江蘇六合北。二、隋置堂邑縣,故城在今山東堂邑西十里
。(◎王。)
崇仁:一、隋併新建、巴山、西寧三縣置崇仁縣,及今江西崇仁。二、唐置崇仁縣,不久廢去,故治在今
廣西荔浦西南。(◎鄔。)
常山:漢置恆山郡,後改常山郡,治元氏,轄境相當今河北唐河以南、京廣線以西、內丘以北。西晉遷治
真定,故城在河北真定南。後魏遷治漢九門故縣,在今河北正定西南十八里,隋廢。(㊣屯、代、將、貴
。)
張掖:漢置張掖郡,治樂(左加部首角。)得,故城在今甘肅張掖西北,轄境相當今甘肅永昌以西、高台
以東地區。後魏置張掖軍,又改為郡,西魏改名甘州,北周復置張掖郡。(㊣烏、乘馬。)
竟陵:一、晉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即今湖北鍾祥,轄境相當今湖北鍾祥、天門、京山、潛江、概
沔陽等地區。西魏改郢州,北周名石城郡,隋仍為竟陵郡、郢州,即今湖北鍾祥縣治。二、南齊置竟陵郡
,梁末廢,故治在今湖北天門縣西北。(◎劉。)
梁國(梁郡):一、周封秦仲少子康於梁國,即夏陽梁山,春秋時為秦所滅,今陝西韓城南有古少梁城,
為其都。二、漢改碭郡為梁國,治睢陽,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轄境相當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安徽
碭山等地區。後魏改梁郡,隋廢郡,置宋州,旋復舊,唐復名宋州,故治在今河商丘的縣南。三、南朝宋
置梁郡,治下邑,即今安徽碭山,一云江蘇碭山縣東。四、南齊置梁郡,今安徽壽縣治,後魏遷今壽縣東
南三里,隋廢。五、後魏梁郡,當在河南潢川縣境。六、陳改東魏平梁郡為梁郡,隋廢,故治在今安徽合
肥東北。(㊣岸、墨、橋、西門。◎張、盛、喬、葛、賓、談、劉。)
涿郡:一、漢置涿郡,治涿縣,轄境相當今北京房山以南、河北易縣以東、安平以北霸縣以西等地區。二
、三國魏改為范陽郡,即今河北涿縣治。後魏置燕郡,隋廢,不久改為涿郡,故治在今河北大興西南。(
㊣作、伶、蚩。◎簡。)
涿鹿:漢置涿鹿縣,故城在今河北涿鹿。(㊣)
淮南:一、漢置淮南郡,後改南梁郡,治壽春,故城在今安徽壽縣,轄境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以北
、塘河以東、鳳陽以西等地區。二、三國魏置淮南郡,晉改西梁郡,南朝宋復名淮南,不久再名南梁,隋
名壽州,不久再為淮南郡,唐改壽州,即今安徽壽縣治。三、晉置淮南郡,隋廢,故治在今安徽當塗南三
十八里。(㊣莉、梨、博、激、環、鐵。◎車。)
淮陽:一、秦置淮陽郡,治漁陽,故城在今北京密雲西南。二、晉置淮陽那,故城在今江蘇淮陰西南。後
周時改縣為淮陽,隋時郡廢,唐時縣廢,三、隋置陳州,改稱淮陽郡,故治即今河南淮陽縣。(◎江、彭
。)
淮陰:東魏置淮陰郡,北齊廢,隋初又置,旋廢,故治在今江蘇淮陰東南。(㊣枚。)
清河:漢置清河郡,治清陽,故城在今河北清河東南,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棗強、南宮各一部份,山東
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個一部份之地。東漢為清河國,後魏復為郡,故治在今河北清河縣東,元
廢。二、南朝宋置清河郡,治般陽城,後魏改東清河郡,北齊廢,即今山東淄川縣治。三、後魏置清河郡
並置縣,故治在今河南商城東。(㊣及、貝、赤、汲、房、革、張、傅、隋、隨、賜。◎尚、崔、溫、檀
、戴。)
略陽:一、三國魏置廣魏郡,晉改略陽,治臨渭,故治在今甘肅泰安東南八十里,西魏改置於秦安東北九
十里;一云臨渭故城在今甘肅天水東北,轄境相當今甘肅靜寧、庄浪、張家川、清水等地以及天水泰安、
通渭部份地區。北魏移治隴城,故城在今甘肅泰安東北隴城鎮。北周廢。二、南朝宋置略陽郡並置縣,今
陝西南鄭地。三、南齊置略陽郡,當在四川境。(㊣坦。)
章武:後魏以晉章武國置章武郡,治東平野,即今河北大城,轄境相當今河北大清河、海河以南、文安以
東、滄州以北等地。隋廢,今河北大城縣治。(◎王。)
許昌:一、秦以春秋許國地置許縣,三國魏改稱許昌縣,故城在今河南許昌西南。二、南朝宋置許昌縣,
當在河南原南陽府境。三、南朝梁置許昌縣,隋改名清丘,故城在安徽阜陽東五十六里。四、後魏置許昌
郡,當在安徽境。(㊣叢。)
陰山:一、唐置陰山州都督府,當在新疆境。二、唐置陰山縣,當在綏遠烏喇特境。(㊣賀拔。)
陳郡:一、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二二四年置陳郡。二、秦置陳郡,治陳縣,即今河南淮陽,轄境相當今河
南淮陽、太康、西華、鹿邑、拓域等地區。南朝宋遷治項縣,在今河南項城東北,北齊遷項縣於舊陳城,
隋郡廢。三、後魏置陳郡,當在河南原汝寧府境。(◎何。)
陳留:一、漢置陳留郡,治陳留,故城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南,轄境相當今河南民權以西、開封以東、延津
以南、禮縣以北地區。晉為陳留國,治小黃,在今陳留縣東北。南朝宋遷治倉垣城,在今河南開封西北,
東魏後於浚儀置陳留郡,亦在今開封西北。隋廢郡,改設汴州。唐復名陳留郡,又改汴州,即今開封縣治
。二、晉寄陳留郡,隋廢去,故治在今安徽壽縣南五十里。三、晉改譙郡置陳留郡,隋改亳州,後復為譙
郡,即今安徽毫縣治。四、陳以南朝梁廣梁郡改名為陳留郡,隋廢去,故治即今安徽廣德。五、南朝梁置
陳留郡並置縣、隨廢郡,改縣名潁陽縣,故城在今安徽太和東北三里。六、後魏置陳留郡,齊、周時廢,
故治在今河南商城縣東。(㊣占、伊、圭、阮、典、恪、虔、栩、假、圈、進、屠、援、敦、蜀、虞、
、慮、鮭、雙、謝、有莘。◎王、周、茅、袁、時、富、陳、智、路、衛、邊、第八、璞陽。)
淄川:漢般陽縣,南朝宋置貝縣,隋改淄川縣,故城在今山東淄博。(㊣)
十二劃
博平:一、漢置博平縣,故城在今山東茌平縣,舊博平城。二、隋置博州;治聊城,今山東聊城西北十五
里,旋廢,唐復置,改名博平郡,旋又名博州,宋名博州博平郡,即今聊城。(㊣公冶、叔仲。)
博昌:漢置博昌縣,故城在今山東博興南。(㊣)
傅陵:晉置博陵國,後魏改為郡,治博陵,故城在今河北蠡縣南,轄境相當今河北班平、深縣、饒陽、安
國等地區。隋廢。二、北周置博陵郡並置博陵、寧人二縣,隋初並廢,故治在今甘肅臨潭縣酋。三、隋置
博陵郡,唐廢,今河北定縣治。(㊣邵、崔、鼓、濮陽。◎壽。)
彭城:一、西漢置彭城郡,治彭城,即今徐州市,轄境相當今山東微山、江蘇徐州、銅山及沛縣、邳縣、
安徽濉溪等一部份地區;後為彭城國。二、三國魏復為郡、金改武安州,即今江蘇銅山縣治。(㊣仁、玉
、金、巢、鋅、劉、錢、還、轅、覽、籛、鱗、宗政。◎到、曹、袁、僖、朮甲、斜卯、唐括、粘葛。)
敦煌(燉煌):西漢置敦煌郡,治敦煌,故城在今甘肅敦煌西,轄境相當今甘肅疏勒河以西及以南等地區
。唐一度陷於吐審、即今甘肅敦煌縣治。(㊣汜、洪、容、倉、掌、慕、慕容。◎宋、張。)
朝歌:一、古沫邑,夏帝乙所都,故城在今河南淇縣,後改衛縣。二、漢置朝歌縣,三國魏置朝歌郡,不
久廢郡,故城在今河南淇縣東北,隋遷治,改為衛縣。三、南朝宋寄置朝歌縣,齊、周時廢,故治在今安
徽鳳陽。(㊣膠。)
渤海:一、西漢高帝時置渤海郡,治浮陽,在今滄縣,及今河北河間以東至滄縣、北至安次縣,南至山東
無棣等地;東漢遷治南皮,故城在今河北南皮東北八里,轄境相當今河北河間以東、滄縣以西,南至無棣
等地區。二、南朝宋寄置渤海郡,治臨濟城,後魏依舊,北齊廢,故城在今山東高苑西北,接臨淄縣界。
三、東魏遷置渤海郡,隋廢去,故城在今河北東光東二十里。四、隋置棣州,改滄州,又改為渤海郡,改
治在今山東陽信南七里,唐再置棣州。(㊣刀、甘、同、杏、居、季、欣、封、扁、高、卿、須、訾、裘
、蒿、暨、翼、薦、赫連、歐陽。◎石、汝、吳、凌、童、斯、詹、龍。)
雁門:一、秦王十三年公元前二三四年置雁門郡。二、戰國趙置雁門郡,今山西原代州、寧武之北部,及
朔平南部、大同東部及北部,都是它的轄境。漢代治善無,在今山西右玉縣南。東漢遷治陰館,在今山西
代縣西北。三、一云雁門郡治善元,故城在今山西右玉南,轄境相當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桓
山以西、內蒙古黃旗以南地區。四、三國魏移治廣武,在今代縣西二十五里,後魏遷置古上館城,即今代
縣治,隋廢為代州,旋再置郡,金廢郡。(㊣口、之、文、仉、田、辛、吟、芝、幸、卑、品、牽、童、
農、渠、解、餘、衡、薄、鯨、續、譴、斛律。◎曲、蛇、潛。)
雲賜:後魏置雲陽縣,北周置雲陽郡,隋廢,唐改縣名池陽,旋復舊,元廢,故城在今陝西涇陽北三十里
。(◎植。)
渭陽:唐置渭陽縣,故治即今湖南鳳凰西南,接貴州界。或說渭水之北。(㊣且、起。)
番陽(鄱陽):奏置番陽縣,故城即今江西鄱陽縣。(㊣惲、敻、範。)
絳郡:一、漢置絳縣,故城在今山西侯馬東北。二、後魏置東雍州及南太平郡,治柏壁城,在今山西新絳
西南二十里,不久改郡名征平,北周改名絳州,遷治玉璧,今山西稷山縣西南二十里。隋初廢郡,,遷絳
州治正平,即今新絳,不久廢州改名絳郡,唐廢郡置絳州,亦名絳郡,宋名絳州絳郡,金升為晉安府,元
初復名絳州,今為新絳縣。三、後魏以漢聞喜縣地置南絳郡及縣,治車箱城,今山西絳縣東南十里,西魏
改為郡及降縣,隋廢郡,唐遷縣於今治。(㊣丕、光、先、臼、舟、孤、洛、恭、甥、舅、號、錫、豎、
舊、騅、顧、鐸。)
華陰:唐改華州置太州,改華陰郡,不久再為華州,宋名華州華陰郡,金以後為華州。即今陝西華縣治。
(◎郭、能、董、嚴、藺。)
華陽:一、南朝宋僑置華陽郡,治華陽,故城在今四川廣元東百十里,一云陝西勉縣西北,北魏改實土,
轄境相當今陝西勉縣、寧強地區。二、後魏置華陽郡,治華陽縣,在今陝西沔陽東。(㊣弘。)
象郡:一、秦置象郡,今廣東原雷州、廉州、高州諸府,廣西原慶遠、太平及梧州府南境以至越南之地。
一云象郡治象林,一雲治臨塵。二、陳置象郡,隋廢郡為縣,唐復置,宋廢,故治在今廣西雒容縣南。(
㊣鼻。)
鄲城:春秋魯地,昭公居西鄲,宮、魯所爭為東鄲。北周時以蜀山湖南岸西鄲地置清澤縣,隋改清澤縣為
鄲城縣,又改萬安縣,不久恢復故名,故城在今山東鄲城東十六里,金遷今治以避黃河決口。(㊣初。)
關封:周為鄭、杞二國地,戰國魏之都城,秦為三川郡地,漢置陳留郡,東魏於郡置梁州,北周改州名汴
州,隋廢去,後再置汴州,唐五代梁建東都,升為開封府,後唐復名汴州,五代之晉、漢、周再建都於此
,名東京開封府,北宋亦建都,也名東京開封府,金初名汴京,後改南京,元初名南京路,後改汴梁路,
明稱開封府,清為河南省治,故城在今河南開封南五十里。(㊣子、考、冷、絢、鉤、韶、緯、滕、謂。
◎琮。)
陽平:三國魏置陽平郡,治元城,故城在今河北大名東,轄境相當今河北館陶、大名東部、山東冠縣、莘
縣、朝城等地區。石趙遷治館陶,隋廢。二、東晉寄置陽平郡,故治在今安徽寶壁南。三、南朝宋置陽平
郡,今山東汶上縣地。四、南齊置陽平郡,今江蘇准安地。五、後魏置陽平郡,當在安徽原鳳陽府境。(
◎路。)
陽阿:漢置陽阿縣,後廢,故城在今山西陽(一云晉)城西北四十里。(㊣其。)
陽河:水名山西晉城西北,經陽城入沁水。
陽翟:秦置縣,故城在今河南禹縣。
陰山:山名,在內蒙古中部,東西走向。
馮翊:一、漢有左馮翊,東漢末置馮翊郡,治臨晉,即今陝西大荔縣,轄境相當今陜西韓城、黃龍以南,
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後魏置華州及華山郡,西魏改州名同州,郡名武鄉,隋廢郡存州,不久
改州為馮翊郡,唐復名同州,不久名馮翊郡,宋名同州馮翊郡,金以後為同州。二、南朝宋寄置馮翊郡,
初治襄陽,後治鄀,梁廢鄀縣,故城在今湖北宜城東南。三、南朝宋置馮翊郡,今陝西南鄭地。四、後魏
置馮翊郡,不久廢,即今陝西高陵縣治,五、後魏置馮翊郡,當在河南境。(㊣主、合、印、如、武、姞
、姶、剛、益、魚、接、景、焦、游、登、雷、頡、蝮、憑、黨、主父、梁丘。◎吉、郭、寇、喬、嚴。)
舒城:一、春秋群舒地,隋置舒城縣,唐廢,故治在今河南新蔡北。二、唐以漢龍舒縣改置舒城縣,今屬
安徽。(㊣匽、偃。)
萊陽:漢置昌陽縣,五代唐改漢昌陽縣名萊陽,即今山東萊陽。(◎術。)
道東:據傳道東乃引用馬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黃帝第七十一代鄭康成)今去,吾道東矣。見後漢書。
鄭姓楊梅鎮高山里有渡台祖鄭大模公之道東堂祖厝。(◎鄭。)
揚州:隋置州,治江都,即今揚州,轄境相當今江蘇揚州,泰州江都、高郵、寶應等地。(◎)
揚郡:北魏置越郡,隋置欒州,唐改為越州,治邯鄲,轄境相當今河北邯鄲、邢台、沙河等地區。(◎)
十三劃
新山:漢侯國,故城即今山東莒縣,東漢廢。(㊣弭、稱。)
新平:一、東漢置新平郡,治漆縣,故城在今陜西彬縣,轄境相當今陜西彬縣、長武、永壽、甘肅涇川、
靈台等縣地區。隋廢,唐置豳州,後改為邠,不久名新平郡,後又為邠州,即今陝西邠縣地。二、南朝宋
置新平郡,當在江蘇境。三、後魏置新平郡,當在河南境。(㊣附。)
新安:一、後魏置新安郡,故治在山西代縣西。二、三國吳置新都郡,晉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治始新,故
城在今浙江淳安西,轄境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江西婺源等地區。隋改遂安郡。三、南
朝梁置新安郡,西魏改名新寧,隋廢,故治在今四川遠縣西南四十里。四、北周置中州,改新安郡,即今
河南新安縣治,後廢,隋復置新安郡,唐廢。五、唐初置歙州,治黟,旋改新安郡,治休寧,又遷治歙,
即今安徽歙縣治,唐改歙州,旋改新安郡;不久復為歙州。(㊣古、訛。◎聶。)
新城:一、三國魏置新城郡,南齊改南新城,隋復舊,後改房陵郡,故城在今湖北房縣,轄境相當今湖北
保康、南漳、房縣、竹溪、竹山等縣地區。二、南朝宋置新城郡,梁、陳時廢,即今四川三台,隋於此再
置新城郡,改名梓州。三、後魏置新城郡,今河南潢川縣地。四、東魏置新城縣,在今河南洛陽南。(㊣
域。)
新野:漢置新野縣,晉置新野郡,治新野,轄境相當今河南新野、鄭縣等。北周廢郡,改縣名棘陽,隋復
名新野,唐廢。宋、金為新野鎮,在今河南新野南,元遷今治。(◎王、庾。)
新蔡:一、晉置新蔡郡,治新蔡,轄境相當今河南新蔡、息縣、淮濱、安徽臨泉等地區。北齊改廣寧郡,
隋廢郡,改縣為廣寧,又改汝北,後復名新蔡,元廢,明復置,今河南新蔡地。二、南朝宋寄置新蔡郡,
南齊名北新蔡郡,後魏仍為新蔡郡並置新蔡縣,北齊、北周俱廢郡,故城在今河南固始東。(㊣甫、酈、
百里。◎王、冷、胡、道、魯、薛。)
新豐:一、漢置新豐縣,故城在陝西臨潼東,東漢末遷治零水側,自晉至北周,縣治常變更。二、南朝宋
置新豐縣,一在湖北江陵;一在湖北原襄陽府境;一當在雲南境。三、南齊置新豐縣,西魏改名孔陽,隋
廢去,故治在今湖北竹溪縣東南。四、南齊置新豐縣,隋改休吉,不久廢,故治在今廣東新豐東南。五、
後魏置新豐縣,齊、周時廢,今後新豐集,在安徽宿縣北七十里。六、隋置新豐縣,唐廢,今河南槁城東
南有新豐村。七、唐置新豐縣,當在雲南原曲靖府境。(㊣芳、彌、驪。)
新鄭:奉置新鄭縣,故城在河南新鄭北,晉廢、隋廢郡旋復。(㊣芳、彌、驪。)(㊣鄶◎茸。)
新淦:漢置新淦縣,故城在今江西清將東北。(㊣)
會稽:一、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二二二年置會稽郡。二、秦置會稽郡,治吳,今江蘇吳縣。轄境相當今江
蘇東部,浙江西部等地區。東漢遷治山陰,即今浙江紹興,宋升為紹與府。(㊣戊、戍、舌、苦、茲、夏
、搖、愚、謳、疇、常壽、綦母、鍾離。◎留、康、莊、賀、資、虞、駱、謝、闞。)
犍為:一、西漢置犍為郡,治棘道,在今四川宜賓西南,接慶符縣界;東漢遷治武陽,在今四川彭山縣東
十里,轄境相當今四川簡陽以南、大足、貴州綏陽以西、岷江以東、雲南會澤、貴州金沙以北等地區。南
齊還舊治,梁改置戎州,隋復置犍為郡、唐又改為戎州。二、唐改嘉州置犍為郡,不久復為嘉州,即今四
川樂山縣治。(◎張。)
睢陽:奏以春秋宋地置睢陽縣,唐于縣置睢陽郡,治宋城,故城在河南商丘南,轄境相當今河南睢縣、拓
城、夏邑、安徽碭山、山東單縣、曹縣之簡等地。金復為睢陽。(㊣寺、犴、坎、我、衍、幾、備、澤、
蕩、錯、獲、盪。◎灌。)
蜀郡:一、秦惠文後十四年公元前三一一年置蜀郡。二、秦置蜀郡,今四川原成都、龍安、潼川、雅州四
府及邛州,與保寧府劍閣以西之地屬之,即古蜀國。治今之成都縣。三、秦置蜀郡治成都,轄境相當今四
川松潘以南、北川以西、峨邊以北邛崍山、大渡河以東等地區。四、東漢置蜀郡,三國蜀改為漢嘉郡,故
治在今四川雅安西。(㊣千、邛、訇、射、劍、曩、襲、虌。◎皞。)
鉅鹿:一、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二二二年置鉅鹿郡。二、秦置鉅鹿郡,治鉅鹿縣,在今河北平鄉縣治,東
漢遷置癭陶,在今寧晉縣西南二十九里,晉時為國,後魏為郡,遷治癭遙,即今寧晉縣治,北齊廢郡。(
㊣毋、牟、波、時、莫、躬、舒、給、蒔、廖、魏、颺、巫、馬。◎舒鳩。)
鉅野:漢置鉅野縣,故城在今山東鉅野南。(㊣遂。◎曹)
管城:周初管叔封地,故稱為管城,春秋屬鄭;戰國屬韓,隋置管城縣,故城在今河南鄭州。(㊣祭、察
。)
零陵:一、漢置零陵郡,治零陵,故城在今廣西全州西南,轄境相當今湖南卲陽以南廣西桂林以東陽朔以
北等地區。東漢遷治泉陵,故城在今湖南零陵北二里。二、隋置永州,改為零陵郡,唐復名永州,又改零
陵郡,復改永州,宋名永州零陵郡,即今湖南零陵。(㊣永。)
頓丘:一、晉置頓丘郡及縣,治頓丘,故城在今河南清豐西南,轄境相當今河南清豐、濮陽、內黃、南樂
、范縣等地。北齊郡縣俱廢,隋復置頓丘縣,故城在今河北清豐縣西二十五里。二、東晉寄置頓丘郡,後
廢,即今安徽滁縣治。三、南朝宋置頓丘郡,當在山東境。(㊣司、空、閭、盧、公西、公羊、司空。◎
劉。)
義陽:三國魏置郡,故城在今河南桐柏東。晉初移置新野,轄境當在今河南信陽、羅山,桐柏東部、湖北
應山、大悟北部等地。(㊣)
瑕丘:漢置瑕丘縣,故城即今袞州縣境,後改滋揚縣。(㊣)
雍丘:秦置雍丘縣,故城在今河南杞縣。(㊣)
溧陽:秦置溧陽縣,故城在今江蘇溧陽西北。(㊣)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3-21
十四劃
漁陽: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二二五年置漁陽郡。二秦置漁陽郡,治漁陽縣,故城在今河北密雲西。三
、隋置漁陽郡,今河北薊縣、平谷等地,唐為薊州,後改名漁陽郡,不久復為薊州。(㊣肆、騎。◎高。

瑯琊(琅):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置瑯琊郡。二、秦置瑯琊郡,治瑯琊,故城在今山東膠
南縣瑯琊台西北。三、秦置瑯琊郡,統有今山東原袞、青、沂、萊四府東南境及膠州地。西漢移治東武,
即今山東諸城。東漢為瑯琊國,治開陽,今臨沂北十五里,南朝宋再為郡,遷治即丘,在今山東臨沂東南
五十里,後魏依舊,隋治臨沂,即今臨沂縣治,唐以後廢。四、南齊置瑯琊郡,北周改名朐山,即今江蘇
東海縣治。(㊣支、申、卷、奔、拔、帥、神、胥、符、率、雲、鄅、蔚、諸、公右、安期、無婁、諸葛
。◎王、徐、師、惠、顏、毋樓。)
蒙城:漢置山桑縣,隋改肥水,唐改為蒙城,即今安徽蒙城。(㊣需。)
楚郡:秦滅楚,置楚郡;治壽春,兼有淮南之地,即今安徽壽。(㊣汗、吉、次、名、杌、芋、庚、枝、
直、肩、冠、思、昭、倚、圉、歇、椒、鈞、腹、奮、優、舉、酇、蹻、攝、齧、囊、公都、市南、老萊
、巫陽、庚桑、魯陽。)
滇池:南朝梁置滇池縣,故治在今雲南晉寧東。(㊣膘。)
漢平:一、東漢置漢平郡,三國吳改為吳平縣,故城在今江西清江縣西。二、三國蜀置漢平縣,南朝宋廢
,故治在今四川涪陵東南。三、南齊置漢平郡,隋廢,當在湖北原荊州府境。一云漢平,東漢置縣,三國
吳改平,故城在今江西清江西。(㊣伉。)
漢東:一、南朝宋寄置馮翊郡,後魏改為漢東,故治在今湖北鍾祥北。二、隋以隨州改置漢東郡,唐復為
隨州,不久名漢東郡,又改隨州,宋名隨州漢東郡,即今湖北隨縣治。(◎黃。)
漢陽:一、東漢遷西漢天水郡,治冀縣,故城在今甘肅甘谷東南,旋改稱漢陽郡,故城在甘肅甘谷南。三
國魏復名天水郡。二、蜀漢置漢陽郡,故城在今四川慶符南。三、後魏置漢陽郡,北周廢,故城在今甘肅
天水西南。四、隋置漢陽郡;唐廢去,故城在今甘肅成縣北。(㊣仙、堂、絞。◎杜。)
壽昌:北魏置壽昌郡,故治在甘肅敦煌西,北周廢,唐改壽昌縣。(㊣季。)
槐里:一、漢置槐里縣,故城在今陝西興平東南十里,隋廢。二、南朝宋置槐里縣,一當在今河南與南陽
府境;一當在今陝西南鄭地。(㊣偓。◎萬。)
榮陽:漢置榮陽縣,故城在今河南榮澤縣西南。(㊣甲、四、列、良、冒、捕、朗、圃、術、補、瑞、槍
、駟、潘、樅、繁、燭、藩、灌、東里。◎壺丘。)
滎陽:一、三國魏置滎陽郡,治滎陽,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東至朱仙鎮、西至滎陽,南至密縣、洧
川等地區。旋廢,晉再置,故治在今河南滎澤西南十七里,後魏遷置,北齊改名成皋,即今河南滎陽縣治
。二、隋置管州,後改鄭州,又改為滎陽郡,唐為鄭州,不久為滎陽郡,又改為鄭州,今河南鄭縣治。(
㊣千、毛、經、潘、鄭。◎列、罕、郟、補、燭。)
漕邑:春秋魏有漕邑,故城在今河南滑縣南白馬城。(㊣)
嘉城:唐置嘉城縣,故地在今四川松潘。(㊣當。)
趙郡:一、後魏置趙郡,隋為欒州,唐改為趙州,後復名欒州,又改趙州、趙郡。宋升慶源府,金、元均
稱趙州。二、唐置趙郡,後改趙州,後名天水郡,元復置趙州,今雲南鳳儀縣。(㊣兆、岐、肥、眭、菅
、沖、睢、司徒、宇文。◎乜
。)
齊安:南齊置齊安縣,故地在今湖北黃岡西北。(㊣)
齊郡: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置齊郡。二、漢置齊郡,治臨淄,轄境相當今山東淄博、益都
、廣饒、臨朐等地區。東漢為齊國,隋初廢。三、南齊置齊郡,梁撤廢,故治在今江蘇六合東。四、後魏
置齊郡,北齊廢,故治在今山西代縣西。五、隋置齊郡,唐復名齊州,又名齊郡,宋名齊州濟南郡,升濟
南府,即今山東歷城。(㊣因、杞、朐、盆、省、羿、查、宴、畫、琅、御、殖、勝、鄉、覃、富、棠、
犁、訾、辟、意、裔、靖、甯、瑕、嘗、瘠、據、黔、隸、濕、薛、鴿、蟜、譚、矍、觸、霸、懿、公行
、公翰、太史、夙沙、安期、夾谷、南郭、胡母、盆成、高堂、浩生、梁丘、雍門、蒲姑。◎柯、計、瞞
、韻、盧蒲。)
閣伯:待查。(㊣閣。)
尋陽(潯陽):一、西晉置尋陽郡,,治尋陽,轄境相當今江西九江以西、湖北廣濟以東地區。東晉移治
柴桑,故城在今江西九江西南。二、隋改為九江郡,唐改江州置潯陽郡,治潯陽,故城在今江西都昌、德
安二縣以北地區。元廢。(㊣寒。◎周、陶。)
鄱陽:三國吳置鄱陽郡,治鄱陽,即今江西波陽,轄境相當今江西鄱陽湖東岸、進賢以東及信江、樂安江
流域等地區。。晉初遷治廣晉,故城在今江西鄱陽北,南齊復移郡還鄱陽,元初廢郡,明初名鄱陽府,旋
又改名饒州府。(㊣杭、惲、操、範。◎烏。)
儀真:宋置儀真郡,明改名儀真縣,清改名儀徵縣,即今江蘇儀徵縣治。(㊣見。)
廣平:漢置廣平郡,後改名平干國,又改為廣平國,東漢廢,三國魏復置廣平郡,治廣平,在今河北雞澤
縣東二十里,轄境相當今河北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等地。後魏遷置曲梁,即今河北永年,北周
於郡治洺州,隋廢郡存州,又改州為武安郡,唐復名洺州,又改名廣平郡,旋復名洺州,宋名洺州廣平郡
。(㊣沮、荊、賀、逯、屠、耦、籍。◎宋、焦、程、游、石盞、石鹽、抹撚、蒲鮮、孛木魯、阿勒根、
和速嘉。)
廣宗:東漢置縣,後魏置廣宗郡,治廣宗縣,北齊廢郡,隋改縣名宗城,故城在今河北威縣東二十里。(
◎潘。)
廣陵:一、漢置廣陵國,東漢改郡,治廣陵,即今楊州市,轄境相當今江蘇省長江以北,射陽湖西南,儀
征以東地區。晉初遷治淮陰,東晉復移今江都縣治,隋置揚州,又改名江都郡,唐復置揚州,又改名廣陵
郡,復名揚州,宋名揚州廣陵郡。三、後魏置廣陵郡,北周遷新息縣於此,廢郡,改置息州。(㊣灸、貢
、野、皋、閎、載、槐、毅、蕭。◎於、荊、高、陳、戴。)
廣漢:漢置廣漢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縣治,東漢遷治雒縣,即今四川廣漢北,轄境相當今甘肅文縣,
陜西寧強以南,四川劍閣以西,潼南以北、什邡以東地區。晉遷廣漢郡,治廣漢,在今四川遂寧東北,後
還東漢舊治,北周廢。(㊣折、哀。◎王、鐔。)
廣德:東漢置縣,三國以漢鄣縣地置廣德縣,隋廢去,故治在今安徽廣德縣治東三十里。(㊣渦、濯。)
蒼梧:漢置蒼梧郡,治廣信,即今廣西梧州市,轄境相當今廣西龐嶺、大瑤山以東,廣東肇慶、羅定以西
、湖南江水、江華以南、廣西滕縣、廣東信宜以北地區。
十五劃
撫州:一、三國吳置臨川郡,治臨安,即今江西臨川西,南齊遷治南城;即今南城縣治,陳復遷還舊治,
隋置州,治臨川,在今江西撫州西唐,宋為撫州臨川郡。二、金置撫州,元為興和縣,明廢,故城在今察
哈爾張北縣境。(◎鄔。)
樂安:一、南朝宋置樂安郡,隋廢去,即今山東廣饒地。二、後魏置樂安郡,置樂安縣為郡治,故城在今
安徽霍山縣東。三、唐改隋棣州置樂安郡,後復為棣州,故治在今山東惠民南七十里。四、春秋時,蔣國
址在河南期思,漢為軑縣,劉宋時改稱樂安縣,飢在今河南光山縣縣西。一云預安為三國魏置郡,治高苑
,故城在今山東博興西南,南朝宋移治千乘,故城在今山東廣饒北轄境相今山東博興、高青、桓台、壽光
等地區。(㊣兀、任、孫、榮、蔣。◎仲、錫。)
樂陵:一、東漢末置樂陵郡,治樂陵,故城在今山東樂陵西南三十里。二、南朝宋僑置樂陵郡及樂陵縣,
北齊廢郡,隋廢縣,即今山東博興縣治。(◎耆。)
潁川:一、秦王十七年公元前二三0年置潁川郡。二、秦置潁川,今河南原許州、陳州、汝寧、汝州諸府
州及禹縣至陽武各縣等地,漢治陽翟,即今河南禹縣治。三、晉移置潁川郡,治許昌,在今河南許昌東北
;一云晉置潁川郡,治陽翟,及今河南禹縣,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以北
等地區。東魏遷治潁陰,即今許昌縣治。四、南朝宋置潁川郡,治召陵,在今河南郾城東三十五里,北齊
改名臨潁,陳廢。五、南朝宋寄潁川郡、南齊廢,故治在今安徽巢縣東南。六、後魏置潁川郡,當在安徽
縣境。(㊣千、汝、烏、陳、庾、棗、堅、葛、鄔、幹、賴、播、鍾、韓。◎晁、俱、處、聊、寒、馮、
趙、橫、應、繁。)
潁陽:一、奏置潁陽縣,故城在今河南許昌西南,晉廢。二、隋初改南朝梁陳留縣為潁陽縣,唐廢去,故
城在今安徽太和東北三里。三、後魏置潁陽縣,北周廢,唐置武林縣,後改名潁陽、故城在今河南登封西
南七十里。(㊣拓拔。)
膠東:一、漢置膠東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轄境相當今山東平度、萊陽、萊西等地。新莽遷治
郁秩,改郁秩為膠東縣,後魏廢,即今山東平度縣治。二、南齊置膠東縣,當在江蘇東海境。三、後魏置
膠東縣,北齊廢、隋復置改名淮水,又改名下密,唐廢去,在今山東濰縣東五十里。(㊣庸、鄘。◎賈。

虢郡:隋置虢州,後改虢郡,治盧氏,即今河南盧氏。唐時復置,遷治弘農,改名弘農郡,不久復為虢州
,在今河南靈寶南四十里,轄境相當今河南西部、靈寶、欒州以西、伏牛山以北等地區。宋名虢州虢郡。
(◎晉。)
魯郡(魯國):一西漢改薛郡置魯國,治魯縣,今山東曲阜,轄境相當今山東曲阜、滕縣、泗水等地區。
二、晉置魯郡,即今山東曲阜地。三、隋改兗州為魯郡,唐復為兗州,故治在山東滋陽西二十五里。(㊣
夙、尾、牢、伯、叔、邽、苫、宰、曾、鉗、遺、顏、濮、子服、公伯、公慎、少正、左丘、步權、叔梁
、宰父、微生、端木。◎孔、車、季、邴、庫、郁、唐、彪、禽、鄹、夏候。)
黎城:一、漢潞縣地,北魏置刈縣。二、隋改剎縣為黎城,故城在今山西黎城西北。(㊣壺。)
黎陽:漢置黎陽縣,北魏於黎陽縣置黎陽郡,北周復置黎州,隋州郡俱廢,故城在今河南浚縣東。(㊣郁
、桑、都、壺。◎乙、蘧。)
十六劃
歷陽:晉置歷陽郡,唐改和州,後復名歷陽郡,後又名和州。宋名和州歷陽郡,即今安徽和縣、含山地。
(㊣受、到、謇。。)
燕山:宋改遼燕京燕山府,即今北平。(◎桂。)
燕郡:北魏置燕郡,故治在今北京大興西南,轄境相當今北京、大興、昌平、河北廊坊等地區。隋廢,旋
復為涿郡。(㊣冬、市、攸。◎平。)
興元:唐改梁州為興元府,治南鄭,即今漢中,轄境相當今陜西城固以西漢江流域。復多次改置,宋仍名
興元府。(㊣褒。)
衛國:一、後魏置衛國縣,故城在今山東西部舊觀城縣西,即今莘縣觀城鎮。隋改名觀城。二、南朝宋置
衛國縣,故城在今河南鹿邑東十里,元併入鹿邑,遷鹿邑縣於此。(◎閭。)
豫章:漢置豫章郡,曾改名洪州,治南昌,轄境相當今江西省。隋廢,旋復為郡,唐又為洪州,五代南唐
改南昌府,即今江西南昌。(㊣孛、狂、盱、函、勃、涂、悖、湛、揭、塗、璩、羅。◎洪、章、雷。)
遼西: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二二五年置遼西郡。二、秦置遼西郡,轄今河北原永平、承德、朝陽至遼
寧原錦州、新民諸府地,漢仍舊,治且慮,故城在今河北盧龍東,東漢遷治陽樂,在今河北撫寧西。三、
後魏置遼西郡,治肥如,今河北盧龍北三十里,隋廢去。四、隋置遼西郡,唐撤廢,在今熱河土默特右翼
西。一云遼西,戰國燕置郡,秦、漢治陽樂,故城在今遼寧義縣西。(㊣怡、似、項、猷、耶律。)
遼東: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二二五年置遼東郡。二、奏置遼東郡,今遼寧東南境,在遼河之東,故名
,治襄平,在今遼寧遼陽北七十里,轄境相當今遼寧大凌河以東。三、後魏置遼東郡,故治在今河北徐水
縣西二十五里。(㊣佟、依、偏、敕、綸、藤。◎高。)
遼海:明置遼海衛,故城在今遼寧開原。一云遼海在北魏時專指遼河上游地區。
館陶:漢置館陶縣,今山東館陶西四十里,一云今河北館陶。(㊣勤。)
歙郡:漢置歙州,治黟縣,今安徽黟縣東,旋改新安郡,遷治休寧,故城在今安徽休寧東萬安,後移治歙
縣,即今安徽歙縣,轄境相當今新安江流域、祈門、江西婺源等地區。宋改為徽州。(㊣諫。)
鄴郡:唐置相州,後改名鄴郡,復改名相州,宋名相州鄴郡,金升為彰德府,故治即今河南安陽。(㊣岳
。◎柯、翁。)
錢塘:秦置錢唐縣,東漢省入餘杭,三國吳復置,南朝陳置錢唐郡,隋復縣,唐改稱錢塘,即今浙江杭州
。明、清皆為杭州府治。民國改錢塘與仁和為杭縣。(㊣仰。◎暨。)
餘杭:南朝陳置錢唐郡,隋置杭州,改名餘杭郡,後又復為杭州,故治在今浙江餘杭西。(㊣杭、隗。)
龍城:唐置郡,治馬平,故城在今廣西馬平北。
龍陽:一、三國吳置龍陽縣,宋改名為辰陽縣,後復舊,故城在今湖南漢壽。二、後魏置龍陽縣,當在河
南臨汝境。(㊣啟。)
蔡州:隋改溱州置蔡州郡,治上蔡,即今河南汝南,轄境相當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桐柏山以
東等地區。(㊣)
十七劃
濟北:一、漢有濟北國,治盧,故城在今山東長清南,南朝宋改為濟北郡,遷治蛇丘,在今山東肥城南,
後魏改東濟北郡;治肥城,即今縣治。二、南朝宋置濟北郡,治蛇丘,當在江蘇境。三、後魏置濟州濟北
郡,寄置盧縣為郡治,在今山東荏平西南。(㊣星、鑄。◎汜、氾。)
濟南:漢置濟南郡,治東平陵縣,今山東歷城東七十五里,一云治東平陵,故城在今山東章丘西,後為濟
南國,後仍為郡,東漢復為濟南國,晉名濟南郡,治歷城,即今山東濟南,轄境相當今山東濟南、章丘、
濟陽、鄒平等地區。。(㊣伏、寧、湣、蹶、隰。◎終、京相。)
濟陰:一、漢定陶國,漢置濟陰郡,治定陶,轄境相當今山東荷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等地區。二
、漢初置梁國,後改稱濟陰國,後為濟陰郡,東漢復為濟陰國,晉名濟陽郡,北齊廢去,治定陶,在今山
東定陶縣西北四里。濟陰、濟陽實為一地。三、東晉寄置濟陰郡,治雕寧,即今江蘇睢寧縣治。四、南朝
宋置濟陰郡,後魏改名濟陽,後復舊,隋廢,故城在今安徽盱眙西。五、隋置濟陰郡及縣,唐改曹州,故
治在今山東曹縣西北。(㊣休、告。◎董、柏。)
濟陽:一、晉分陳留置濟陽郡。漢初置梁國,後改稱濟陰國、郡,東漢復為濟陰國,晉名濟陽郡,北齊廢
去,治定陶,在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四里。濟陰、濟陽實為一地;一云晉分陳留郡置濟陽郡,治濟陽,轄境
約當今河南蘭考東山東東明南等地區。二、南朝宋置濟陰郡,後魏改名濟陽,後復舊,隋廢,故城在今安
徽盱眙西。三、南朝宋置,當在江蘇境。(㊣丁、六、左、江、風、查、柯、陶、蔡、顓、騫、東門、長
孫、高陽。◎易、虞、京相。)
濮陽:一、北魏置濮陽郡,隋廢,唐復置,金廢,在今山東濮陽東二十里。二、西晉置濮陽郡,治濮陽,
轄境相當今河南滑縣、濮陽、范縣、山東鄆城、鄄城等地區。(㊣吾、亮、爰、梧、鼯。◎吳、汲、徐、
商、濮。)
營州:北魏置營州,治和龍,即今遼寧朝陽。(㊣)
營邱(營丘):一、周齊地,故城在今山東昌樂東南。二、後魏置營邱郡,北齊廢,故城在今河北易縣南
。三、即營陵。(㊣浪、敝。)
營陵:古營丘地,亦稱緣陵,漢置營陵縣,故城在今山東昌樂東南五十里,北齊廢,隋復置改名營丘,唐
廢。(㊣功。)
鄹邑:春秋時魯國有郰邑,即今山東曲阜東南之鄹城,郰俗作鄹。(◎鄒。)
襄平:一、戰國燕地,漢置襄平縣,故城在今遼寧遼陽北七十里,為遼東郡治。二、漢侯國襄平縣,當在
今江蘇境。(㊣紀。)
襄城:一、晉於襄陽縣置襄平郡,隋廢,在河南許昌西南,即今襄城。二、晉置襄城郡,治襄城,轄境相
當今河南襄城、郟縣、舞陽等縣地區。三、後魏置襄城郡,西魏改襄邑郡,後廢去,治赭陽城,在今河南
方城縣。三、後魏置襄平縣,北齊改名文城郡,隋廢,故治在今河南西平西四十五里。四、後魏並置襄城
郡及縣,隋廢,即今河北沘源。五、隋置襄城郡,唐改各伊州,復改名汝州,即今河南臨汝縣治。(㊣秣
、竭。◎末、路、穀。)
襄陽:東漢末置襄陽郡,治襄陽,即今襄樊市,轄境相當今湖北襄陽、南漳、宜城、當陽、遠安等地區。
東晉寄置雍州,西魏改名襄州,隋初廢郡,後復置,唐名襄州,復改名襄陽郡,後稱襄州,宋名襄州襄陽
郡,升為襄陽府,故治在今湖北襄陽。(㊣末、習、問、桀、蒯、濟。◎乙、忤、息、續。)
薛郡(薛國):一、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二二四年置薛郡。二、周有薛國,秦置薛郡,領今山東西南部、
及江蘇東北都之地、治曲阜,漢廢,故城在今滕縣東南四十四里。三、秦置薛郡,治魯縣,即今山東曲阜
,轄境相當今山東大汶河下游、小汶河以南、大運河以東、蒙山以西等地區。(㊣海。)
魏郡:一、春秋時晉獻公封畢萬於魏,稱魏國,漢置魏郡,治鄴,故城在今河南臨漳西南四十里,轄境相
當今河北埔安以南、涉縣以東、山東冠縣以西、河南滑縣以南等地區。後時有改置,北周復名魏郡,遷治
安陽,即今河南安陽,唐時廢郡。二、晉寄置魏郡,後廢,在今江蘇江寧界。三、南朝宋寄置魏郡,後魏
改名東魏郡,隋廢,故治在今山東歷城東北三十里。(㊣申、召、西、仵、更、信、染、桓、紛、望、涼
、萇、頓、業、暴、鄴、觀、公乘、新垣。◎郎、審、欒、屈侯。)
臨川:一、三國吳置臨川郡,治臨安,即今江西臨川西,南齊遷治南城;即今南城縣治,陳復遷還舊治,
隋、唐均置撫州於此,宋亦為撫州臨川郡。二、一云臨川郡治南城,轄境相當今江西撫州市以南的盱江及
宜黃水流域西至樂安縣境等地區。(㊣周、修、潛、饒。)
臨安:一、東漢置臨水縣,晉改名臨安縣,宋、齊一度沿用舊稱,後廢去,唐復稱臨安縣,即今浙江臨安
。二、宋置州,治錢塘,即今杭州,轄境相當今浙江桐溪、富春江以北、天目山以南、杭州濟北岸等地區
。(㊣力、回、冷、隈、榬。)
臨汾:隋改平陽郡置臨汾郡,治臨汾,轄境相當今山西臨汾、汾西間的汾河流域及浮山、安澤等地區。後
復名平陽,今山西臨汾縣治。(◎賈。)
臨湘:一、東漢置臨湘縣,故城在今湖南長沙,後置長沙郡。二、宋置臨湘縣,地近今湖北監利地。(㊣
納。)
臨海:三國吳分會稽郡東部為臨海郡,治臨海,後遷治章安,故城在今浙江臨海東一百十五里,轄境相當
今浙江象山港以南、天台、縉雲、麗水、龍泉以東等地區。隋廢,唐置台州,改名臨海郡,治臨海,後復
名台州,宋名台州臨海郡,即今浙江臨海。(㊣戈、屈、斜。◎靖。)
臨淄(臨菑):一、古營丘地,漢置臨淄縣,即今山東臨淄東北。二、南齊置臨淄縣,故治在今江蘇六合
東南。(㊣姓、超、郵。)
臨濟:一、東漢置臨濟縣,隨併入高苑,故城在今山東高苑西北;一云臨濟漢置狄縣,故城在今山東博興
縣西。二、隋置臨濟縣,宋廢,故城在今山東章丘西北二十里。(㊣翰。)
十九劃
懷遠:一、北周置懷遠郡及縣,治在今寧夏銀川,隋廢郡,宋廢縣,。二、南朝宋置懷遠郡,當在四川境
。(㊣年。)
懷道:南齊置懷道縣,故治在今四川成都境。(㊣)
藍田:一、秦置藍田縣、故城即今陝西籃田西三十里,北周遷今治。二、南朝宋置藍田縣,一當在湖北原
襄陽府境;一在今陝西南鄭地。(◎蘇。)
譙郡:一、東漢置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毫縣,轄境相當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靈璧、蒙城、太和、鹿邑
、永城間地。晉寄置陳留郡,後魏兼置南兗州,梁改譙州,周改亳州,隋復名譙郡,宋升為集慶軍,即今
安徽亳縣地。二、東晉末置譙郡,梁改新安郡,故治在今安徽蒙城西北三里。三、後魏置譙郡,故治在今
河南商丘東北。(㊣一 、系、京、敖、奚、桓、逢、曹、婁、嵇、噲、戴、夏侯。◎黃、薄、龐、譙。)
廬江:一、漢置廬江郡,治舒,故城在今安徽廬江縣西南,轄境相當今安徽巢縣、舒城以南、長江以北、
湖北英山、廣濟、黃海及河南商城等地區。二、三國魏置廬江郡,在今安徽六安北。三、晉置廬江郡,在
今安徽霍丘西五十五里。四、南朝宋置廬江郡,治今安徽霍山東北三十里。五、南齊置廬江郡,隋廢,改
名廬江縣,即今縣治。(㊣況、何、荒、匱。◎門、周、鄺。)
廬陵:孫吳置廬陵郡,治石陽,故城在今江西吉水東北,晉遷郡治於高昌故城在今江西泰和西北,轄境相
當今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地區。隋改石陽為廬陵,在今吉水縣東北。(◎曾。)
櫟陽:秦置櫟陽縣,故城在今陜西臨潼縣東。(◎黃。)
贊皇:隋分北齊高邑縣地置贊皇縣,即今河北贊皇,宋併入高邑,後復置。(㊣充。)
關西:泛指函谷關以西之地,即今陝西、甘肅二省之統稱。(㊣始、春、為、釐。)
隴西:一、秦昭襄二十年公元前二七九年置隴西郡。二、秦置隴西郡,今甘肅原蘭州、鞏昌、秦州諸府、
州地,治狄道,在今甘肅臨洮東北;晉遷置襄武,在今甘肅隴西西南。三、南朝宋置隴西郡,今陝西南鄭
地。一云秦置隴西郡,治狄道,故城在今甘肅臨洮南,轄境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武山以西、禮縣以北等
地區。三國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肅隴西南。(㊣牛、李、羌、迮、禹、虺、室、時、芻、累、彭、開
、閔、陽、第、菌、董、粲、準、邊、幽、關、權、浩星、荔菲、第五、義渠。◎艾、開、黃摑、獨吉、
顏盞、女奚烈、烏石論。)
二十劃
蘭陵:西晉分東海郡置蘭陵郡,治蘭陵,故城在今山東嶧縣東五十里,一云治永縣在今山東棗庄市嶧城鎮
,轄境相當今山東棗庄、滕縣等地。南朝宋移治昌盧,在今山東滕縣東南六十里,後魏遷治永縣,在今嶧
縣西北,隋廢。(㊣足、、繆、謬、蕭、万俟。)
鹽官:一、漢置鹽官縣,在今陝西境;二、三國吳置鹽官縣,故城在今浙江海寧西之鹽官鎮。(㊣翁、呼
延。)
嚴陵:山名,一名富春山,在浙江桐蘆西。
二十五劃
觀津:本古觀國,故城在今山東觀城西。
參考資料:
一、歷代地理沿革表,古虞陳芳績撰。(有郡設置年代。)
二、中華歷史地理大辭典上下冊章嶔編著,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初版。
三、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民國七十三年,鄭樑生、吳文星、葉劉仙相編譯。
四、新編中國地名辭典,民國六十六年六月,陸景宇編著。
五、民國六十九年,楊緒賢撰臺灣區姓氏堂號考。
六、中華姓氏大辭典,袁義達、杜若甫合著,附錄中古今地名對照表之二。公元一九九六年北京教育科學
出版社發行。
七、中國政區大典,公元一九九九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發行。
八、尋根網的姓氏堂號。
九、百家姓姓氏源流,張世國編著,西元二00一年一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發行。
--------------------------------------------------------------------------------  一、中華民族海峽兩岸三百個大姓堂號表
【李:隴西堂】【王:太原堂】【張:清河堂】【劉:城城堂】【陳:潁川堂】【楊:弘農堂】
【趙:天水堂】【黃:江夏堂】【周:汝南堂】【吳:延陵堂】【徐:東海堂】【孫:樂安堂】
【胡:安定堂】【朱:京兆堂】【高:渤海堂】【林:西河堂】【何:廬江堂】【郭:太原堂】
【馬:扶風堂】【羅:豫章堂】【梁:安定堂】【宋:京兆堂】【鄭:滎陽堂】【謝:陳留堂】
【韓:南陽堂】【唐:晉陽堂】【馮:始平堂】【于:河南堂】【董:隴西堂】【蕭:蘭陵堂】
【程:安定堂】【曹:譙郡堂】【袁:汝南堂】【鄧:南陽堂】【許:高陽堂】【傅:清河堂】
【沈:吳興堂】【曾:魯郡堂】【彭:隴西堂】【呂:河東堂】【蘇:武功堂】【盧:范陽堂】
【蔣:樂安堂】【蔡:濟陽堂】【賈:武威堂】【丁:濟陽堂】【魏:鉅鹿堂】【薛:河東堂】
【葉:南陽堂】【閻:太原堂】【余:下邳堂】【潘:滎陽堂】【杜:京兆堂】【戴:譙郡堂】
【夏:會稽堂】【鍾:潁川堂】【汪:平陽堂】【田:雁門堂】【任:東安堂】【姜:天水堂】
【范:高平堂】【方:河南堂】【石:武威堂】【姚:吳興堂】【譚:齊郡堂】【廖:汝南堂】
【鄒:范陽堂】【熊:江陵堂】【金:彭城堂】【陸:河南堂】【郝:太原堂】【孔:東魯堂】
【白:南陽堂】【崔:博陵堂】【康:京兆堂】【毛:西河堂】【邱:河南堂】【秦:天水堂】
【江:濟陽堂】【史:京兆堂】【顧:武陵堂】【侯:上谷堂】【邵:博陵堂】【孟:平陵堂】
【龍:武陽堂】【萬:扶風堂】【段:京兆堂】【雷:馮翊堂】【錢:彭城堂】【湯:中山堂】
【尹:天水堂】【黎:京兆堂】【易:太原堂】【常:平原堂】【武:太原堂】【喬:梁郡堂】
【賀:廣平堂】【賴:潁川堂】【龔:武陵堂】【文:雁門堂】【龐:始平堂】【樊:上黨堂】
【蘭:中山堂】【殷:汝南堂】【施:吳興堂】【陶:濟陽堂】【洪:敦煌堂】【翟:南陽堂】
【安:武陵堂】【顏:魯郡堂】【倪:千乘堂】【嚴:天水堂】【牛:隴西堂】【溫:平原堂】
【蘆:河南堂】【季:渤海堂】【俞:河間堂】【章:河間堂】【魯:扶風堂】【葛:頓丘堂】
【伍:安定堂】【韋:京兆堂】【申:瑯琊堂】【尤:吳興堂】【畢:河南堂】【聶:河東堂】
【叢:許昌堂】【焦:中山堂】【向:河南堂】【柳:河東堂】【邢:河間堂】【駱:內黃堂】
【岳:山陽堂】【齊:汝南堂】【尚:上黨堂】【梅:汝南堂】【莫:鉅鹿堂】【莊:天水堂】
【辛:雁門堂】【管:晉陽堂】【祝:太原堂】【左:濟陽堂】【塗:豫章堂】【谷:上谷堂】
【祁:太原堂】【時:隴西堂】【舒:京兆堂】【耿:高陽堂】【牟:平陽堂】【卜:西河堂】
【路:內黃堂】【詹:河間堂】【關:隴西堂】【苗:陜郡堂】【淩:河間堂】【費:江夏堂】
【紀:平陽堂】【靳:西河堂】【盛:汝南堂】【童:雁門堂】【歐:平陽堂】【甄:中山堂】
【項:遼西堂】【曲:陜郡堂】【成:上谷堂】【遊:  堂】【陽:隴西堂】【裴:渤海堂】
【席:濟陽堂】【衛:河東堂】【查:齊郡堂】【屈:臨淮堂】【鮑:上黨堂】【位:  堂】
【覃:齊郡堂】【霍:太原堂】【翁:鹽官堂】【隋:清河堂】【植:南越堂】【甘:渤海堂】
【景:晉陽堂】【蒲:河東堂】【單:南安堂】【包:上黨堂】【司:頓丘堂】【柏:魏郡堂】
【寧:濟南堂】【柯:濟陽堂】【阮:陳留堂】【桂:天水堂】【閔:隴西堂】【歐陽:渤海堂】
【解:平陽堂】【強:天水堂】【柴:平陽堂】【華:武陵堂】【車:京兆堂】【冉:武陵堂】
【房:清河堂】【邊:隴西堂】【辜:南昌堂】【吉:馮翊堂】【錢:彭城堂】【刁:弘農堂】
【瞿:松陽堂】【戚:東海堂】【丘:河南堂】【古:新安堂】【米:京兆堂】【池:西河堂】
【滕:南陽堂】【晉:平陽堂】【苑:范陽堂】【鄔:太原堂】【臧:東海堂】【暢:河南堂】
【宮:太原堂】【來:平陽堂】【繆:蘭陵堂】【苟:河內堂】【全:京兆堂】【褚:河南堂】
【廉:河東堂】【簡:范陽堂】【類:高密堂】【盍:汝南堂】【符:瑯琊堂】【奚:北海堂】
【木:吳興堂】【穆:河南堂】【黨:馮翊堂】【燕:范陽堂】【郎:中山堂】【邸:河西堂】
【冀:渤海堂】【談:廣平堂】【姬:南陽堂】【屠:陳留堂】【連:上黨堂】【郜:京兆堂】
【晏:齊郡堂】【欒:西河堂】【郁:黎陽堂】【商:汝南堂】【蒙:安定堂】【計:京兆堂】
【喻:江夏堂】【揭:豫章堂】【竇:扶風堂】【遲:太原堂】【宇:河南堂】【敖:譙郡堂】
【糜:汝南堂】【鄢:范陽堂】【冷:京兆堂】【卓:西河堂】【花:東屏堂】【仇:平原堂】
【艾:天水堂】【藍:汝南堂】【都:黎陽堂】【鞏:山陽堂】【嵇:譙郡堂】【井:扶風堂】
【練:建安堂】【仲:中山堂】【東:平原堂】【虞:陳留堂】【卞:濟陽堂】【封:渤海堂】
【竺:東海堂】【洗(?先):南海堂】【原:東平堂】【官:太原堂】【衣:河南堂】【楚:江陵堂】
【佟:遼東堂】【栗:長安堂】【匡:晉陽堂】【宗:京兆堂】【應:汝南堂】【台:安平堂】
【巫:平陽堂】【鞠:汝南堂】【僧:  堂】【桑:黎陽堂】【荊:廣陵堂】【諶:南昌堂】
【銀:西河堂】【揚:天水堂】【明:吳興堂】【沙:汝南堂】【薄:雁門堂】【伏:太原堂】
【岑:南陽堂】【習:東陽堂】【胥:瑯琊堂】【保:山陽堂】【和:汝南堂】【藺:中山堂】
--------------------------------------------------------------------------------  二、中華民族台灣地區三百個大姓堂號表
【陳:潁川堂】【林:西河堂】【黃:江夏堂】【張:清河堂】【李:隴西堂】【王:太原堂】
【吳:延陵堂】【劉:彭城堂】【蔡:濟陽堂】【楊:弘農堂】【許:高陽堂】【鄭:滎陽堂】
【謝:陳留堂】【郭:太原堂】【洪:燉煌堂】【邱:河南堂】【曾:魯國堂】【廖:汝南堂】
【賴:潁川堂】【徐:東海堂】【周:汝南堂】【葉:南陽堂】【蘇:武功堂】【莊:天水堂】
【江:濟陽堂】【呂:河東堂】【何:廬江堂】【羅:豫章堂】【高:渤海堂】【蕭:蘭陵堂】
【潘:滎陽堂】【朱:沛國堂】【簡:范陽堂】【鍾:潁川堂】【彭:淮陽堂】【遊:馮翊堂】
【詹:河間堂】【胡:安定堂】【施:吳興堂】【沈:吳興堂】【余:下邳堂】【趙:天水堂】
【盧:范陽堂】【梁:安定堂】【顏:魯國堂】【柯:濟陽堂】【孫:樂安堂】【魏:鉅鹿堂】
【翁:鹽官堂】【戴:譙國堂】【范:高平堂】【宋:京兆堂】【方:河南堂】【鄧:南陽堂】
【杜:京兆堂】【傅:清河堂】【侯:上谷堂】【曹:譙國堂】【溫:太原堂】【薛:河東堂】
【丁:濟陽堂】【馬:扶風堂】【蔣:樂安堂】【唐:晉陽堂】【卓:西河堂】【藍:汝南堂】
【馮:始平堂】【姚:吳興堂】【石:武陵堂】【董:隴西堂】【紀:平陽堂】【歐:平陽堂】
【程:安平堂】【連:上黨堂】【古:新安堂】【汪:平陽堂】【湯:中山堂】【姜:天水堂】
【田:北平堂】【康:京兆堂】【鄒:范陽堂】【白:南陽堂】【塗:豫章堂】【尤:吳興堂】
【巫:平陽堂】【韓:潁川堂】【龔:武陵堂】【嚴:天水堂】【袁:汝南堂】【鐘:潁川堂】
【黎:京兆堂】【金:彭城堂】【阮:陳留堂】【陸:河南堂】【倪:千乘堂】【夏:會稽堂】
【童:雁門堂】【邵:博陵堂】【柳:河東堂】【錢:彭城堂】【于:河南堂】【顧:武陵堂】
【伍:安定堂】【任:東安堂】【秦:天水堂】【熊:江陵堂】【譚:齊郡堂】【毛:西河堂】
【俞:河間堂】【史:京兆堂】【章:河間堂】【駱:內黃堂】【萬:扶風堂】【甘:渤海堂】
【涂(?余):豫章堂】【饒:平陽堂】【雷:馮翊堂】【崔:博陵堂】【官:東陽堂】【孔:東魯堂】
【尹:天水堂】【闕:下邳堂】【陶:濟陽堂】【淩:河間堂】【葛:頓丘堂】【粘:桓忠堂】
【張簡:  堂】【龍:武陽堂】【孟:平陵堂】【易:太原堂】【辛:隴西堂】【辜:南昌堂】
【韋:京兆堂】【段:京兆堂】【殷:汝南堂】【褚:河南堂】【賈:武陵堂】【賀:廣平堂】
【池:西河堂】【莫:鉅鹿堂】【歐陽:渤海堂】【向:河南堂】【麥:始興堂】【文:雁門堂】
【包:上黨堂】【關:隴西堂】【季:渤海堂】【管:晉陽堂】【華:武陵堂】【武:太原堂】
【魯:扶風堂】【鮑:上黨堂】【梅:汝南堂】【樊:上黨堂】【丘:河南堂】【閻:太原堂】
【左:濟陽堂】【郝:太原堂】【邢:河間堂】【花:東屏堂】【安:武陵堂】【岳:高陽堂】
【穆:河南堂】【房:清河堂】【常:平原堂】【塗(?余土):豫章堂】【蒲:河東堂】
【祝:太原堂】【盛:汝南堂】【利:河南堂】【曲:陜郡堂】【成:上谷堂】
【龐(厂龍):始平堂】【鄔:太原堂】【谷:上谷堂】【應:汝南堂】【聶:河東堂】
【耿:高陽堂】【齊:汝南堂】【全:京兆堂】【佘:新鄭堂】【牛:隴西堂】【申:瑯琊堂】
【解:平陽堂】【練:建安堂】【符:瑯琊堂】【喬:梁郡堂】【翟:南陽堂】【范姜:  堂】
【舒:京兆堂】【畢:河南堂】【單:南安堂】【虞:陳留堂】【繆:蘭陵堂】【喻:江夏堂】
【覃:齊郡堂】【裴:河東堂】【陽:隴西堂】【項:遼西堂】【苗:東陽堂】【諶:南昌堂】
【戚:東海堂】【卜:西河堂】【焦:中山堂】【樂:南陽堂】【牟:平陽堂】【宗:京兆堂】
【留:東海堂】【商:汝南堂】【車:京兆堂】【雲:瑯琊堂】【買:  堂】【鄞:會稽堂】
【費:江夏堂】【宮:太原堂】【臧:東海堂】【樓:東陽堂】【滕:南陽堂】【力:臨安堂】
【尚:上黨堂】【司:頓丘堂】【屈:臨淮堂】【甯:  堂】【塗:豫章堂】【路:內黃堂】
【柴:平陽堂】【祈:太原堂】【桂:天水堂】【刁:弘農堂】【欒:西河堂】【巴:高平堂】
【衛:河東堂】【艾:天水堂】【靳:西河堂】【隋:清河堂】【瞿:松陽堂】【談:廣平堂】
【沙:汝南堂】【閔:隴西堂】【時:隴西堂】【竇:扶風堂】【幸:雁門堂】【籃:汝南堂】
【柏:魏郡堂】【查:齊郡堂】【霍:太原堂】【仇:平原堂】【郁:黎陽堂】【遲:太原堂】
【冷:京兆堂】【鄺:廬江堂】【叢:許昌堂】【冉:武陵堂】【仲:中山堂】【桑:黎陽堂】
【婁:譙郡堂】【晏:齊郡堂】【裘:渤海堂】【風:濟陽堂】【榮:上谷堂】【席:安定堂】
【吉:馮翊堂】【鄂:武昌堂】【松:東莞堂】【湛:豫章堂】【匡:晉陽堂】【米:京兆堂】
【屠:陳留堂】【邊:隴西堂】【姬:南陽堂】【儲:河東堂】【佟:遼東堂】【蒙:安定堂】
【昌:汝南堂】【岑:南陽堂】【聞:吳興堂】【卞:濟陽堂】【伊:陳留堂】【東:平原堂】
【初:鄆城堂】【蘭:中山堂】【楚:江陵堂】【郎:中山堂】【龐:始平堂】【區:桂林堂】
【厲:南陽堂】【奚:北海堂】【荊:廣陵堂】【偕:  堂】【鞠:汝南堂】【諸:瑯琊堂】
【狄:天水堂】【勞:武陽堂】【兵:  堂】【景:晉陽堂】【甄:中山堂】【皮:天水堂】
【明:吳興堂】【封:渤海堂】【蘇(下左禾右魚。):武功堂】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3-21
--------------------------------------------------------------------------------  第六章、中華民族姓氏始祖黃帝紀年表摘要
  中華民族姓氏始祖黃帝紀年表 黃帝第一二九代、詹姓第九十二代裔孫詹招琳纂著
  前言
一﹑中華民族姓氏始祖黃帝紀年表,提供尋根溯源編輯家譜者檢索歷代帝王紀年及年號或甲子與生肖,甚
至欲換算民國紀年前後與公元紀年的工具書,本屬私藏應用,按表索驥頗感方便快捷而公諸同好共享。
二﹑本表紀年依序為三皇一燧人氏、三皇二太昊伏羲氏、三皇三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唐堯、虞舜、
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宋
、元、明、清、中華民國。副統帝王之蜀、吳、元魏、北齊、北周、遼、西夏、金等、或五胡十六國及五
代時的十國等則未列入本表。
  黃帝紀年元年歲次甲子、民國前四六0八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中國歷史準確紀年以西周共和元年
歲次庚申,黃帝紀年一八五七年、民國前二七五二年、公元前八四一年,史家始趨一致。歷代古史典籍記
載黃帝紀年元年有:歲次丁巳、癸亥、甲子、丁亥、庚寅等,其間相互差距最多為二一三年,最少也有六
年,至今尚無定論。
  本譜黃帝紀年元年歲次甲子、民國前四六0八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為起承點上溯推算。三皇一燧人
氏以生於黃帝紀年前歲次乙卯一八0九年(民國前六四一七年、公元前四五0六年。)三皇二太昊伏羲氏
族元年為歲次甲申(黃帝紀年前一七八0年、民國前六三八八年、公元前四四七七年。)至末代無懷氏歲
次癸未(黃帝紀年前五二一年、公元前三二一八年、民國前五一二九年。)太昊伏羲氏相傳十六代,計一
二六0年。
  中華民族炎黃姓氏總始祖少典氏,生於黃帝紀年前丁亥五七七年、民國前五一八五年、公元前三二七
四年,筆者招琳據炎帝神農氏出生年加三十年而來。
  三皇三炎帝神農氏元年歲次甲申(黃帝紀年前五二0年、公元前三二一七年、民國前五一二八年)。
至歲次癸未(黃帝紀年前一年、公元前二六九八年、民國前四六0九年)。炎帝神農氏相傳十代八帝,計
五二0年。
  少典氏生於黃帝紀年前丁亥五七七年、民國前五一八五年、公元前三二七四年,筆者據炎帝神農氏出
生年加三十年而來。
  紀年換算簡法如左﹕黃帝紀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加公元二00一年、或民國前四六0八年加民國九十
年、等於黃帝紀年四六九八年。公元紀年:民國九十年加公元一九一一年、或黃帝紀年四六九八年減黃帝
紀年二六九七年、等於公元二00一年。民國紀年:民國前四六九八年減民國四六0八年、或公元二00
一年減公元一九一一年、等於民國九0年辛巳;以公元前年數加一九一一就等於民國紀年前年數;一九一
二減公元後年數就等於民國紀年前年數,公元後年數減一九一一就等於民國紀年年數。
  黃帝紀年歷代尚有異同依次如下:一、黃帝元年歲次丁巳,公元前二七0四年、民國前四六一五年。
見歷代帝王年表,清朝齊兆南撰,及紀元通譜,民國史襄哉編。二、黃帝元年歲次癸亥,公元前二六九八
年、民國前四六0九年。見御批歷代通鑑輯覽,清高宗樂敕撰,及五十世紀中國歷年表,民國劉大白編,
與中國歷史年表,民國柏楊著。三、黃帝元年歲次甲子,公元前二六九七年、民國前四六0八年。見中華
通史,民國章嶔著,及辭海附錄中外歷代大事年表,民國,中華書局出版。本表引用。
四、黃帝元年歲次丁亥,公元前二六七四年、民國前四五八五年。見資治通鑑外紀,宋朝劉恕撰,及中國
年曆簡譜,民國董作賓撰。五、黃帝元年歲次己丑,公元前二四九二年、民國前四四0三年。見歷代紀元
編。六、以上歷代正統帝王年數及在位起訖年數各有所本。本表黃帝紀年元年甲子。
  本表編排方式,朝代帝號、歲次干支、太歲、阿拉伯數字等從左至右。考證族譜三要,明歷代紀年甲
子,知歷代地理郡縣建置,必須參考歷朝地理志,曉朝代設官分職制度亦極為重要,如周禮、漢書百官公
卿表、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公元一七八0年奉敕撰之欽定歷代官職表等,更能深入譜奧;本表訛誤祈請斧
正。
  中華民族姓氏源流譜系與黃帝紀年簡表
  一、盤古氏至三皇譜系表
  三皇: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
  五帝:黃帝軒轅氏,顓頊高陽氏,帝嚳四高辛氏,唐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盤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三皇一燧人氏.祝融氏.少典氏.
←母系氏族→古今無定論←父系姓族。┌歷代┌柏皇┌中央┌大庭┌粟陸┌驪連
←野居野處.........發明火│通鑑│氏.┴氏.┴氏.┴氏.┴氏.→
盤古氏..┬天皇┌地皇┌人皇┌三皇│輯覽│通志卷一三皇紀第一引春秋世譜
開天闢地 └氏.┴氏.┴氏.┤一燧│三皇│長子襄(飛龍) ┌顧相,生巴
              └人氏┤二太│次子英(潛龍) │人,後裔有
←盤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相距也許數│昊伏│女宓(洛神)  │姓李氏者衍
萬年,或數十萬年,文字未興,不知次│羲氏┤氏族      │傳西晉五胡
第順序。             │姓風│典 ┬承釐─厚炤┤十六國之成
                 │女媧└咸鳥└司水土  └漢。
                 └郝骨氏
驪連氏. ┬渾沌┌赫胥┌尊盧┌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
     └氏.┴氏.┤氏.┴氏.┤氏.┴氏.┴氏.┤氏.┴氏
           │路史前紀八└開始穴居。   .祝融┌少典→
           │  路史及劉姓譜載:祝融氏,└氏 ┴氏
           └又名祝誦氏。均云祝融氏之分派為少典氏。
  釋考:
一、盤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間,及三皇二太昊伏羲氏至無懷氏之間,屬氏姓族群或圖騰符號之傳遞。
二、燧人氏生太昊伏羲氏,姓風,太昊伏羲氏生咸鳥至巴人,後裔有姓李氏者衍傳西晉五胡十六國之成漢
,及少典氏生啟昆,啟昆衍傳三皇三炎的神農氏及五帝一黃帝軒轅氏,後裔統稱為炎黃子孫之由來,是直
系衍傳。
盤古氏:人類初始傳說盤古氏,開天闢地,揭開宇宙人民生活空間。盤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相距也許數
萬年或十萬年,文字未興不知次第順序。至三皇二太昊伏羲氏:據歷代通鑑輯覽卷之一:太昊伏羲氏、女
媧氏、柏皇氏、中央氏(亦曰中皇)、大庭氏(亦曰朱顏氏)、粟陸氏、驪連氏(亦曰昆連)、渾沌氏(
亦曰混敦)、赫胥氏、尊盧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亦曰子襄)、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等十六
氏,皆襲伏羲氏之號。合計一二六0年。朝代下續三皇三炎帝神農氏。
三皇一燧人氏:燧人氏,三皇之首,發明鑽木取火,以備火化,熟食保健。燧人氏,以黃帝紀年元年歲次
甲子、民國前四六0八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推算。燧人氏生於黃帝紀年前歲次歲次乙卯一八0九年、民
國前六四一七年、公元前四六0六年(編者招琳以三皇二太昊伏羲氏在位元年加三十年而得來之年數。)
妣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太平御覽卷七八,引詩含神霧云﹕「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
羲。」新校本宋書,志,卷二十七,志第十七,符瑞上:燧人之世,有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而生太昊
帝宓犧氏,母曰華胥。通志卷一三,皇紀第一引春秋世譜云:「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三墳
證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風姓。」
三皇二太昊伏羲氏:姓風,父燧人氏,母華胥。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
,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月令疏云,有大人之跡出於雷澤之中。】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
【月令疏作庖犧,上下文合。】長于成紀【長字依易疏補。】蛇身人首,有聖德。」據清高宗敕撰御批歷
代通鑑輯覽:太昊伏羲氏後依序為、女媧氏、柏皇氏、中央氏、大庭氏、粟陸氏、驪連氏、渾沌氏、赫胥
氏、尊盧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等十五氏。即黃帝紀年前甲申一七八0
年、民國前六三八八年、公元前四四七七年。至無懷氏黃帝紀年前癸未五二一年、民國前五一二九年、公
元前三二一八年共一二六0年。
  祝融氏:路史前紀八,祝誦氏:一曰祝龢,是為祝融氏也。(文後註云:見姓苑等書、白虎群儒通義
,以祝融為三皇。宋衷論三皇,亦數祝融,而出黃帝。梁武帝祠畫像述,先伏羲氏、次祝誦氏、次神農氏
,乃及黃帝、顓帝,蓋有所本,豈得云帝浩之臣哉。洪臣相云:先儒說三皇不一,太史公采大戴禮,遷少
昊而不錄,又經傳顓帝之後,黎為祝融,惟莊子以祝融氏與伏羲、神農、赫胥同辭。白虎通既依史記遂以
羲、農、祝融為三皇。至論五行,則又以祝融為南方之神,初非通論此,梁碑以祝融為祝誦,而介於羲、
農之間,白虎之說也。)又贊曰中載:「祝誦氏之屬,續朱襄氏之來陰,陰康氏之來龢,伏羲氏之立基,
神農氏之扶犁(禾刀牛),黃帝氏之雲門,少典氏之九淵,高陽氏之承雲,高辛氏之六厲,堯之章,舜之
招,禹之夏,是皆得天地之中,以發人之仰,道人之扶,達人知慧,而為政之平,則凡以得乎人,聲之龢
而已。」祝融出處此為一,本譜祝融氏列為以陰康氏同輩,少典氏與無懷氏同輩。二為炎帝第十一代祝庸
(融),三為黃帝第七代黎(祝融)。
少典氏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十一代
炎帝神農氏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
輩序:天字輩地字輩玄字輩黃字輩宇字輩宙字輩洪字輩荒字輩日字輩月字輩盈字輩
中華民族姓┌三皇三(炎帝神農氏)             ┌姜克─榆罔(下
氏炎黃總始│炎帝─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裹─節莖┴姜戲─姜器略)
祖    │勗其┬巨駓┬芒昧┬夷栗┬柏堅┬節 ┬赫胡┬封胥┬依盧┬啟昆 生
少典氏  ┤妣扶│妣蜀│妣逿│妣女│妣赤│妣鉅│妣摩│妣女│妣九│妣有 黃
妣有蟜氏,└胥氏└山氏└伊氏└儀氏└水氏└閭氏└利氏└娥氏└方氏│蟜氏 帝
女安登。天字輩。                        └子高
  中華民族姓氏炎黃總始祖少典氏,生於黃帝紀年前丁亥五七七年、民國前五一八五年、公元前三二七
四年(筆者據炎帝神農氏出生年加三十年而來。)妣有蟜氏,女安登,生二子,長子三皇三炎帝神農氏、
次子勗其。三十歲生長子三皇三炎帝神農氏至齊國姜太公為止,其間分支命氏有一一七個姓氏(單姓七十
三個,二字複姓四十四個。);齊國姜姓公族後有一三0個姓(單姓六十八,複姓六十二。)共計二四七
(一云二五一。)個姓氏;據未署名之神農世在台諸姓淵源考,炎帝在台有七十五姓,以戶數多者在前依
序為,許謝賴洪邱呂高柯盧方姜白紀丁駱甘陸章賀崔易穆解向左狄刑丘申齊蒲焦晏尚柴欒路佘竺厲邰封國
逢強山浦麻薄台危井右巨后年農士青望羌檀大竹慶牙伯柱麗藥壬帖淳、姜林、范姜。三十三歲生次子勗其
,十一傳五帝一軒轅氏黃帝,現有使用姓氏除炎帝二四七個姓氏之外,餘為黃帝所衍生姓氏,世人皆稱炎
黃世冑(子孫)之由來,其源有自。
三皇三炎帝神農氏:姓姜,名石年。漢族。黃帝紀年甲申前五二0年、民國前五一二八年、公元前三二一
七年,其間依序為炎帝神農氏、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裹、節莖、姜克、榆罔等十一代九帝
五二0年。
  五帝:黃帝軒轅氏,顓頊高陽氏,帝嚳四高辛氏,唐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五帝一黃帝軒轅氏:姓姬又姓公孫,名軒轅,字玄律。漢族。黃帝紀年元年甲子、民國前四六0八年,公
元前二九九七年至公元前二五九八年,在位百年。國都有熊。
少昊金天氏:姓己,名摯。漢族。國都曲阜。黃帝紀年甲辰一0一年、民國前四五0八年,公元前二五九
七年至公元前二五一四年,在位八十四年。
五帝二顓頊高陽氏:姓姬,名顓頊。漢族。黃帝紀年戊辰一八五年、民國前四四二四年,公元前二五一三
年至公元前二四三六年,在位七十八年。國都若水,徙商丘。
五帝三帝嚳四高辛氏:姓姬,名嚳。漢族。黃帝紀年丙戌二六三年、民國前四三四六年,公元前二四三五
年至公元前二三六六年,在位七十年。國都商丘。
帝摯:姓姬又姓祁,名摯。漢族。黃帝紀年丙申三三三年、民國前四二七六年,公元前二三六五年至公元
前二三五八年,在位八年。
五帝四唐堯陶唐氏:姓姬,名放勛。漢族。黃帝紀年甲辰三四一年、民國前四二六八年,公元前公元二三
五七年至公元前二二五八年,在位一百年。國都平陽。
五帝五帝舜有虞氏:姓姚又姓媯。名重華,字都君。漢族。黃帝紀年甲申四四一年、民國前四一六八年,
公元前二二五七年至公元前二二0六年,在位五十(含避堯喪二年)年。國都蒲?。
夏朝:帝禹夏后氏,姓姒,名文命,字密。漢族。黃帝紀年丙子四九三年、民國前四一一六年,公元前二
二0五年至公元前一七六七年,在位(含避舜喪二年)年。國都安邑。歷十四代十七王,四三九(含寒浞
篡夏三十九年)年。
夏禹公元前二二零五年時概括人口數:約一千三百五十五萬人。
商朝:成湯,名履,字天乙,姓子,名。漢族。黃帝紀年乙未九三二年、民國前二六七七年,公元前公元
前一七六六年至公元前一一二三年。國都西豪。歷十七代三十王,六四四年。
周朝:西、東周公元前一一二二年至公元前二二二年,歷三十二代三十四王,八六七年。
西周:武王,姓姬,名發。漢族。黃帝紀己卯一五七六年、民國前三0三三年,公元前一一二二年至公元
前七七一年。國都陜西長安。西周歷十一待十二王,三五二年。
東周:平王,姓姬,名宜臼。漢族。黃帝紀年辛未一九二八年、民國前二六八一年,公元前七七0年至公
元前二二二年。國都河南洛陽。東周歷二十一代二十五王,五一五年。
  春秋時代:黃帝紀年歲次己未一九七六年、東周平王宜臼四十九年、民國前二六三三年、公元前七二
二年,至東周敬王匈(凶改王)三十九年、黃帝紀年歲次庚申二二一七年、民國前二三九二年、公元前四
八一年,共有二四二年。
  戰國時代:黃帝紀年歲次戊寅二二九五年、東周威烈王午二十三年、民國前二三一四年、公元前四0
三年,至帝紀年歲次乙亥二四七六年、民國前二一三三年、公元前二二二年,有一八二年。公元前二二一
年秦始皇統一中國。
  中央無主三十四年:東周黃帝紀年歲次丙午二四四三年、民國前二一六六年、公元前二五五年,至黃
帝紀年歲次己卯二四七六年、民國前二一三三年、公元前二二二年,因韓、趙、魏、齊、楚、燕、秦等七
國紛爭,中央無主三十四年後,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王始統一中國。
秦朝:始皇帝,姓嬴,名政。漢族。黃帝紀年庚辰二四七七年、民國前二一三二年,公元前二二一年至公
元前二0七年,國都陜西。秦朝歷三代三帝,十五年。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概括人口數:約二千萬人。
漢朝:西、東漢公元前二0六年至公元二一九年,歷十九代二十六帝,四二五(含新莽十四年及更始二年
)年。
西漢:太祖高皇帝,姓劉,名邦,字季。漢族。黃帝紀年乙未二四九二年、民國前二一一七年,公元前二
0六年至公元八年。歷九代十二帝,二一五年。
新莽:姓王,名莽,字巨君。漢族。黃帝紀年己巳二七0六年、民國前一九0三年,公元九年至公元二二
年。
更始帝:淮陽王,姓劉,名玄,字聖公。漢族。黃帝紀年癸未二七二0年、民國前一八八九年,公元二三
年至公元二四年。
東漢:世祖光武皇帝,姓劉,名秀,字文叔。漢族。黃帝紀年二七二二年、民國前一八八七年,公元二五
年至公元二一九年。歷八代十四帝,一九五年。
三國
魏朝:世祖文皇帝,姓曹,名丕,字子桓。漢族。黃帝紀年庚子二九一七年、民國前一六九二年,公元二
二0年至公元二六四年。國都河南洛陽。歷三代五帝,四十五年。
  蜀漢:昭烈皇帝,姓劉,名備,字玄德。漢族。公元二二一年至公元二六三年。國都四川。歷二代二
帝,四十三年。
  吳:太祖大皇帝,姓孫,名權,字仲謀。漢族。公元二二九年至公元二八0年。國都江寧。歷三代四
帝,五十二年
  台灣紀要:三國志,吳志載:黃龍二年公元二三0年(魏明帝太和四年。)孫權(黃帝第八十三代。
)遣將軍衛溫、諸葛直降士萬人浮海求夷州,得夷州數千人還,夷州即今之臺灣﹔三國時期沈瑩著臨海水
土志,隨書東夷傳,元代汪大淵著島夷略誌,均有關台灣之記載。
晉朝:西、東晉公元二六五年至公元四一九年,歷西、東晉五代十五帝,一五五年。
西晉:世祖武皇帝,姓司馬,名炎,字安世。漢族。黃帝紀年已酉二九六二年、民國前一六四七年,公元
二六五年至公元三一六年。國都河南洛陽。歷三代四帝,五十二年。
東晉:中宗元帝,姓司馬,名叡。漢族。黃帝紀年丁丑三0一四年、民國前一五九六年,公元三一七年至
公元四一九。國都江蘇南京。歷四代十一帝,一0三年。
  五胡十六國:北魏史家崔鴻著,十六國春秋一書,而名之。自西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三0四年至南
北朝初葉,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的一三六年間,除匈奴族、鮮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等五胡
外也有漢族;先後佔據北方及西蜀;建有二十多個國家,舉要如左:
  前趙:高祖光文皇帝,姓劉,名淵,字元海。匈奴族。公元三0四年至公元三二九年。國都平陽。劉
淵國號漢,劉曜改為趙,史稱前趙。歷三代三主,二六年。
  成漢:太宗武皇帝,姓李,名雄,字仲雋。氐族。公元三0四年至公元三四七年。國都成都。歷三代
五主,四十四年。【三皇二太昊伏羲氏後裔。】
  後趙:高祖明皇帝,姓石,名勒,字世龍。羯族。公元三一九年至公元三五0年。國都河北。歷二代
七主共三三年。
  前涼:世祖文王,姓張,字駿。漢族。公元三二四年至公元三七六年。國都姑臧。歷三代五主,五十
三年。
  前燕:太祖文明皇帝,姓幕容名皝,字元真。鮮卑族。公元三三七年至公元三七0年。國都龍城。歷
三代三主,三十四年。
  前秦:高祖景明皇帝,姓符,名健,字建業。氐族。公元三五一年至公元三九四年。國都長安。歷三
代六主,四十四年。【三皇三炎帝神農氏後裔。】
  後秦:太祖武昭皇帝,姓姚,名萇。(羌?)族。公元三八四年至公元四一七年。國都長安。歷三代
三主,三十四年。
  後燕:世祖光武皇帝,姓慕容,名垂,字道明。鮮卑族。公元三八四年至公元四0九年。國都中山。
父慕容皝。歷三代五主,二十六年。
  西秦:烈祖宣烈王,姓乞伏,名國仁。鮮卑族。公元三八五年至公元四三一年。國都宛川。歷三代四
主,四十七年。
  後涼:太祖懿武皇帝,姓呂,名光,字世明。氐族。公元三八六年至公元四0三年。歷二代三主,十
八年。國都姑臧。
  南涼:烈宗武王,姓禿髮,名烏狐。鮮卑族。公元三九七年至公元四一四年。國都樂都。歷一代三主
,十八年。
  南燕:世宗獻武皇帝,姓慕容,名德,字玄明。鮮卑族。公元三九八年至公元四一0年。國都廣固。
父慕容皝。歷二代二主,十三年。
  西涼:太祖武昭王,姓李,名嵩,字玄盛。漢族。公元四00年至公元四二0年。國都敦煌。歷三代
三主,二十一年。
  北涼:太祖武宣王,姓沮渠,名蒙遜。匈奴族。公元四0一年至公元四三九年。歷二代二主,三十九
年。
  夏:世祖武烈皇帝,姓赫連,名勃勃,字屈孑。匈奴族。公元四0七年至公元四三一年。國都統萬。
歷二代三主,二十五年。
  北燕:太祖文成皇帝,姓馮,名跋,字文起。漢族。公元四0九年至公元四三六年。國都龍城。歷一
代二主,二十八年。
南北朝:南朝,宋朝、齊朝、梁朝、陳朝。北朝,北魏(含東、西魏)、北齊、北周。
宋朝:高祖武帝,姓劉,名裕,字德輿。漢族。黃帝紀年庚申三一一七年、民國前一四九二年,公元四二
0年至公元四七八年。國都健康(南京。)歷四代八帝,五十九年。
齊朝:太祖高皇帝,姓蕭,名道成,字伯紹。漢族。黃帝紀年己未三一七六年、民國前一四三三年,公元
四七九年至公元五0一年。國都江蘇。歷三代七帝二十三年。
梁朝:高祖武帝,姓蕭,名衍,字叔達。漢族。黃帝紀年壬午三一九九年、民國前一四一0年,公元五0
二年至公元五五七年。國都南京。歷三代四帝,五十五年。
陳朝:高祖武帝,姓陳,名霸先,字興國。漢族。黃帝紀年丁丑三二五四年、民國前一三五五年,公元五
五七年至公元五八八年。國都南京。歷三代五帝,三十二年。
  北魏上溯黃帝軒轅氏長子昌意,昌意帝三子悃遷於北土後統黨項為拓拔氏至鬱律生二子長沙莫雄、次
什翼健,什翼健生寔君、翰、閼浦、壽雄、紇根、力真、窟咄等七子,寔君生後魏道武帝改元氏,傳十五
代(北魏道武皇帝至西魏恭帝廊,歷九代十四帝。)而滅於北齊。
  北魏:太祖道五帝,姓拓拔,名珪。鮮卑族。公元三八六年至公元五三四年。國都金陵。歷九代十一
帝,一四八年。
  東魏:姓拓拔。鮮卑族。公元五三四年至公元五五0年。十七年。
  西魏:文皇帝,姓拓拔,名保炬。鮮卑族。公元五三五年至公元五五六年。歷二代三帝,二十二年。
  北齊:顯祖文宣皇帝,姓高,名洋,字子進。漢族。公元五五0年至公元五七七年。國都河南。歷二
代五帝,二十七年。
  北周:孝愍皇帝,姓宇文,名覺,字陀羅尼。鮮卑族。公元五五七年至公元五八一年。國都長安。歷
三代五帝,二十五年。
隋朝:高祖文皇帝,姓楊,名堅。漢族。黃帝紀年己酉三二八六年、民國前一三二三年,公元五八九年至
公元六一七年。國都長安。歷四代三帝,二十九年。
唐朝: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姓李,名淵,字叔德。漢族。黃帝紀年戊寅三三一五年、民國前一二九四
年,公元六一八年至公元九0六年。國都長安。歷十二代二十帝,二八九年(含武則天二十一年。)
  五代十國: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唐亡,中國四分五裂,紛擾有五十四年,史稱
五代十國。)十國: 吳、南唐、吳越、楚、南漢、閩、前蜀、後蜀、荊南(南平)、北漢。
五代
後梁朝: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姓朱,名晃、溫、全忠。漢族。黃帝紀年丁卯三六0四年、民國前一00
五年,公元九0七年至公元九二二年。國都開封。歷二代二主,十六年。
後唐朝: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姓李,名存勗。沙陀族。黃帝紀年癸未三六二0年、民國前九八九年,公
元九二三年至公元九三五年。國都洛陽。歷三代四主,十三年。
後晉朝: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姓石,名敬塘。沙陀族。黃帝紀年丙申三六三三年、民國前九七六年
,公元九三六年至公元九四六年。國都開封。歷二代二主十一年。
後漢朝: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姓劉,名嵩、知遠。沙陀族。黃帝紀年丁未三六四四年、民國前九六
五年,公元九四七年至公元九五0年。國都開封。歷二代二主,四年。
後周朝: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姓郭,名威,字文仲。漢族。黃帝紀年辛亥三六四八年、民國前九六
一年,公元九五一年至公元九五九年。國都開封。歷三代三主,九年。
  十國:吳:太祖武皇帝,姓楊,名行密,字化源。漢族。公元九0二年至公元九三七年。國都江蘇。
興起唐末梁初,國都揚州(廣陵),歷四代四主,三十六年。,亡於南唐。
  南唐:烈祖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姓李,名(曰弁),字正輪。漢族。公元九三七年至公元九七五年。
國都南京。興起後晉,國都金陵,歷三代三主,三十九年。亡於宋。
  吳越:太祖武肅王,姓錢,名鏐,字具美。漢族。公元九0二年至六七八年,興起唐末梁初,國都杭
州,五代五主,歷七十七年。亡於宋。
  楚:武穆王,姓馬,名殷,字霸圖。漢族。公元九0七年至公元九五一年。國都長沙。興起後唐,國
都潭州,歷六代六主四十五年,亡於南唐。
  南漢:烈宗襄皇帝,姓劉。名隱。漢族。公元九0七年至公元九七一年。國都廣州。興起唐末梁初,
國都廣州,歷五代武主,六十三。亡於宋。
  閩:太祖昭武孝皇帝,姓王名審知,字信通。漢族。公元九0九年至公元九四五年。國都福州。興起
唐末梁初,國都杭州,歷七代六主,三十七年。亡於南唐。
  前蜀:高祖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姓王,名建,字光圖。漢族。公元九0七年至公元九二五年。國
都四川。興起唐末梁初,國都益州(成都),傳二代二十三年,亡於後唐。
  後蜀:高祖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姓孟名,知祥,字保胤,漢族。公元九三四年至公元九六五年。
國都四川。興起後唐,國都益州(成都),歷二代二主,三十二年。亡於南唐。
  荊南(後唐時改稱南平):武信王,姓高,名季興,字貽孫。漢族。公元九二四年至公元九六0年。
國都荊州。興起唐末梁初,國都荊州(江陵),歷五代武主,五十一年。亡於宋。
  北漢:世祖武皇帝,姓劉,名崇。沙陀族。公元九五一年至公元九七九年。國都山西。興起後周,國
都并州(太原),歷四代四主,二十九年。亡於宋。
  渤海國:自公元六九八年至公元九二七年,大氏,傳十五代二三0年。
宋朝:公元九六0年至公元一二七九年。北、南宋歷十三代十八帝,三二0年。
北宋: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姓趙,名匡胤。漢族。黃帝紀年戊申三六五七年、
民國前九五二年,公元九六0年至公元一一二六年。歷七代九帝,一六八年。
南宋: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姓趙,名構,字德基。漢族。黃帝紀年丁未三八二
四年、民國前七八五年,公元一一二七年至公元一二七九年。歷七代九帝,一五三年。
  遼:太祖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姓耶律,名億,字阿保機。契丹族。國都臨潢。公元九0七年至公元
一一二五年。遼建國於公元九0七年,滅渤海國,國號契丹,公元九一六年始建年號,公元九三七年改國
號為遼,公元九八三年復稱契丹,公元一0六六年仍稱遼,成為塞外大國。歷九帝,二一0年。
  金:太祖應乾興運昭德定功睿神莊孝仁明大聖武元皇帝,姓完顏,旻、阿古打女真族。公元一一一五
年至公元一二三四年。國都河北。歷九帝一二0年。
元朝: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姓奇渥溫,名忽必烈。蒙古族。黃帝紀年庚辰三九七七年、民國前六三二
年,公元一二八0年至公元一三六七年。鐵木真於公元一二0六年建國,公元一二七一年忽必烈定國號為
大元,公元一二七九年滅南宋。國都北平。歷五代十一帝,八十八年。
  西夏:景宗武烈皇帝,姓李(原姓拓拔。)名元昊。鮮卑族。公元一0三二年至公元一二二七年。國
都寧夏。歷十帝一九0年。
明朝: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名元璋,字國瑞。漢族。黃帝紀
年戊申四0六五年、民國前五四四年,公元一三六八年至公元一六四三年。國都北平。元公元一六四四年
桂王被殺。歷十三代十六帝,二七八年。
清朝:世祖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姓愛新覺羅,名福臨。滿族。黃帝
紀年甲申四三四一年、民國前二六八年,公元一六四四年至公元一九一一年。初稱後金,公元一六三六年
始改國號為清,公元一六四四年入關。國都北平。歷九代十帝,二六八年。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3-21
中華民國:黃帝紀年壬子四六0九年、民國元年,公元一九一二年至公元...
┌────┬──┬─┬──┬────┬────┬────┬────┬──┐
│黃帝紀年│干支│肖│太歲│朝代帝王│年號  │民國前 │公元前 │記事│
│前   │甲子│鼠│金赤│本表以:│ 據公元│、犁靈氏│代)  │黃帝│
│    │乙丑│牛│陳泰│盤古開天│一九0六│。九、大│ 約公元│前第│
│    │丙寅│虎│沈興│闢地  │年,何拔│隗氏。十│前五0七│三一│
│    │丁卯│兔│耿章│天皇氏 │儒先生整│。鬼隗氏│一年至四│甲子│
│    │戊辰│龍│趙達│地皇氏 │理四川省│。十一、│一七0年│  │
│    │己巳│蛇│郭燦│人皇氏 │鹽亭縣的│掩茲氏。│:一、渾│  │
│    │庚午│豬│王清│三皇一燧│天垣場盤│十二、泰│沌氏(共│  │
│    │辛未│馬│李素│人氏  │埡村所發│逢氏。十│七代)。│  │
│    │壬申│羊│劉旺│(女媧氏│現之盤古│三、冉相│二、葛天│  │
│    │癸酉│猴│康忠│)   │王表: │氏。十四│氏(共四│  │
│    │甲戌│雞│誓廣│三皇二太│約公元前│、蓋盈氏│代。)三│  │
│    │乙亥│狗│伍保│昊伏羲氏│八000│。十五、│、女媧氏│  │
│    │丙子│鼠│郭嘉│(祝融)│年至六三│大敦氏。│。四、伏│  │
│    │丁丑│牛│汪文│氏   │九0年東│十六、雲│羲氏。五│  │
│    │戊寅│虎│曾光│少典氏 │南西北中│陽氏。十│、赫胥氏│  │
│    │己卯│兔│伍仲│三皇三炎│五方都有│七、巫常│。六、東│  │
│    │庚辰│龍│重德│帝神農氏│分佈的原│氏。十八│戶氏(共│  │
│    │辛巳│蛇│鄭祖│五帝一黃│始社會。│、泰壹氏│十七代)│  │
│    │壬午│馬│路明│帝軒轅氏│ 約公元│。十九、│。七、皇│  │
│    │癸未│羊│魏明│。   │前六三九│空桑氏。│覃氏(共│  │
│    │甲申│猴│方公│ 自盤古│一年至六│二十、神│七代。)│  │
│    │乙酉│雞│蔣耑│氏至西周│二一0年│民氏。二│八、啟統│  │
│    │丙戌│狗│向般│至西周共│:一、盤│一、倚帝│氏(共三│  │
│    │丁亥│豬│封齊│和元年黃│古。二、│氏。二二│代。)九│  │
│    │戊子│鼠│郢班│帝紀年一│天皇。三│、次民氏│、吉夷氏│  │
│    │己丑│牛│潘蓋│八五七年│、地皇。│。   │(共四代│  │
│    │庚寅│虎│鄔桓│庚申、民│四、人皇│ 約公元│。)  │  │
│    │辛卯│兔│范寧│國前二七│。五、五│前五七七│....│  │
│    │壬辰│龍│彭泰│五二年、│龍紀。六│一年五0│    │  │
│    │癸巳│蛇│徐舜│公元前八│、攝提紀│七0年:│    │  │
│    │甲午│馬│張詞│四一年之│。七、合│一、辰放│    │  │
│    │乙未│羊│楊賢│後,歷史│雒紀。八│氏(共四│    │  │
│    │丙申│猴│管仲│記年,與│、連通紀│代)。二│    │  │
│    │丁酉│雞│康傑│朝代帝王│。九、敘│、蜀山氏│    │  │
│    │戊戌│狗│姜武│,因先秦│命紀。 │(共六代│    │  │
│    │己亥│豬│謝壽│前文字未│ 約公元│。)三、│    │  │
│    │庚子│鼠│虞起│興,傳說│前六二一│虺傀氏(│    │  │
│    │辛丑│牛│湯信│各本邏輯│0年至五│共六代)│    │  │
│    │壬寅│虎│賀諤│知識推衍│七七0年│。四、兒│    │  │
│    │癸卯│兔│皮時│至今尚無│:一、巨│遽氏。五│    │  │
│    │甲辰│龍│李成│定論。 │靈氏。 │、希韋氏│    │  │
│    │乙巳│蛇│吳逐│    │氏。三、│(共四代│    │  │
│    │丙午│馬│文折│    │譙明氏。│)。六、│    │  │
│    │丁未│羊│僇丙│    │四、涿光│有巢氏(│    │  │
│    │戊申│猴│俞忠│    │氏。五、│共二代)│    │  │
│    │己酉│雞│程寅│    │(金勾)│。七、燧│    │  │
│    │庚戌│狗│化秋│    │陳氏。六│人氏(共│    │  │
│    │辛亥│豬│葉堅│    │、黃神氏│四代)。│    │  │
│    │壬子│鼠│邱德│    │。七、巨│八、庸成│    │  │
│    │癸丑│牛│林簿│    │神氏。八│氏(共八│    │  │
│    │甲寅│虎│張朝│    │    │    │    │  │
│1809│乙卯│兔│方清│三皇一燧│本表三皇│6417│4506│三皇│
│1808│丙辰│龍│辛亞│人氏出生│一燧人氏│6416│4505│一燧│
│1807│丁巳│蛇│易彥│    │以生於黃│6415│4504│人氏│
│1806│戊午│馬│姚黎│    │帝紀年前│6414│4503│出生│
│1805│己未│羊│傅稅│    │乙卯18│6413│4502│  │
│1804│庚申│猴│毛倖│    │09年、│6412│4501│  │
│1803│辛酉│雞│文政│    │民國前6│6411│4500│  │
│1802│壬戌│狗│洪范│    │417年│6410│4499│  │
│1801│癸亥│豬│虞程│    │、公元前│6409│4498│  │
└────┴──┴─┴──┴────┴────┴────┴────┴──┘
┌────┬──┬─┬──┬────┬────┬────┬────┬──┐
│黃帝紀前│干支│肖│太歲│朝代帝王│年號  │民國前 │公元前 │記事│
│1800│甲子│鼠│金赤│三皇一燧│4506│6408│4497│黃帝│
│1799│乙丑│牛│陳泰│人氏  │年。編者│6407│4496│前第│
│1798│丙寅│虎│沈興│    │招琳以三│6406│4495│三十│
│1797│丁卯│兔│耿章│    │皇二太昊│6405│4494│甲子│
│1796│戊辰│龍│趙達│    │伏羲氏在│6404│4493│  │
│1795│己巳│蛇│郭燦│    │位元年加│6403│4492│  │
│1794│庚午│豬│王清│    │三十年而│6402│4491│  │
│1793│辛未│馬│李素│    │來。推算│6401│4490│  │
│1792│壬申│羊│劉旺│    │燧人氏三│6400│4489│  │
│1791│癸酉│猴│康忠│    │十歲生伏│6399│4488│  │
│1790│甲戌│雞│誓廣│    │羲氏。 │6398│4487│  │
│1789│乙亥│狗│伍保│    │    │6397│4486│  │
│1788│丙子│鼠│郭嘉│    │    │6396│4485│  │
│1787│丁丑│牛│汪文│    │    │6395│4484│  │
│1786│戊寅│虎│曾光│    │    │6394│4483│  │
│1785│己卯│兔│伍仲│    │    │6393│4482│  │
│1784│庚辰│龍│重德│    │    │6392│4481│  │
│1783│辛巳│蛇│鄭祖│據清高宗│    │6391│4480│  │
│1782│壬午│馬│路明│通鑑歷代│    │6390│4479│  │
│1781│癸未│羊│魏明│輯覽為:│    │6389│4478│  │
│1780│甲申│猴│方公│三皇二 │伏羲元年│6388│4477│伏羲│
│1779│乙酉│雞│蔣耑│太昊伏羲│   2│6387│4476│元年│
│1778│丙戌│狗│向般│氏   │   3│6386│4475│  │
│1777│丁亥│豬│封齊│姓風  │   4│6385│4474│  │
│1776│戊子│鼠│郢班│於黃帝紀│   5│6384│4473│  │
│1775│己丑│牛│潘蓋│年前甲申│   6│6383│4472│  │
│1774│庚寅│虎│鄔桓│1780│   7│6382│4471│  │
│1773│辛卯│兔│范寧│年、民國│   8│6381│4470│  │
│1772│壬辰│龍│彭泰│前638│   9│6380│4469│  │
│1771│癸巳│蛇│徐舜│8年、公│  10│6379│4468│  │
│1770│甲午│馬│張詞│元前44│  11│6378│4467│  │
│1769│乙未│羊│楊賢│77年,│  12│6377│4466│  │
│1768│丙申│猴│管仲│在位11│  13│6376│4465│  │
│1767│丁酉│雞│康傑│5年。 │  14│6375│4464│  │
│1766│戊戌│狗│姜武│國都陳、│  15│6374│4463│  │
│1765│己亥│豬│謝壽│河南淮揚│  16│6373│4462│  │
│ 564│庚子│鼠│虞起│ 其後依│  17│6372│4461│  │
│1763│辛丑│牛│湯信│序為: │  18│6371│4460│  │
│1762│壬寅│虎│賀諤│女媧氏 │  19│6370│4459│  │
│1761│癸卯│兔│皮時│柏皇氏 │  20│6369│4458│  │
│1760│甲辰│龍│李成│中央氏 │  21│6368│4457│  │
│1759│乙巳│蛇│吳逐│大庭氏 │  22│6367│4456│  │
│1758│丙午│馬│文折│粟陸氏 │  23│6566│4455│  │
│1757│丁未│羊│僇丙│驪連氏 │  24│6365│4454│  │
│1756│戊申│猴│俞忠│渾沌氏 │  25│6364│4453│  │
│1755│己酉│雞│程寅│赫胥氏 │  26│6363│4452│  │
│1754│庚戌│狗│化秋│尊盧氏 │  27│6362│4451│  │
│1753│辛亥│豬│葉堅│昊英氏 │  28│6361│4450│  │
│1752│壬子│鼠│邱德│有巢氏 │  29│6360│4449│  │
│1751│癸丑│牛│林簿│朱襄氏 │  30│6359│4448│  │
│1750│甲寅│虎│張朝│葛天氏 │  31│6358│4447│  │
│1749│乙卯│兔│方清│陰康氏 │  32│6357│4446│  │
│1748│丙辰│龍│辛亞│無懷氏末│  33│6356│4445│  │
│1747│丁巳│蛇│易彥│年為黃帝│  34│6355│4444│  │
│1746│戊午│馬│姚黎│紀年前癸│  35│6354│4443│  │
│1745│己未│羊│傅稅│未521│  36│6353│4442│  │
│1744│庚申│猴│毛倖│年、民國│  37│6352│4441│  │
│1743│辛酉│雞│文政│前512│  38│6351│4440│  │
│1742│壬戌│狗│洪范│9年、公│  39│6350│4439│  │
│1741│癸亥│豬│虞程│元前32│  40│6349│4438│  │
└────┴──┴─┴──┴────┴────┴────┴────┴──┘
┌────┬──┬─┬──┬────┬────┬────┬────┬──┐
│黃帝紀前│干支│肖│太歲│朝代帝王│年號  │民國前 │公元前 │記事│
│1740│甲子│鼠│金赤│18年,│三皇二太│6348│4437│黃帝│
│1739│乙丑│牛│陳泰│共十六氏│昊伏羲氏│6347│4436│前第│
│1738│丙寅│虎│沈興│有126│  43│6346│4435│二九│
│1737│丁卯│兔│耿章│0年。 │  44│6345│4434│甲子│
│1736│戊辰│龍│趙達│下續三皇│  45│6344│4433│  │
│1735│己巳│蛇│郭燦│三炎帝神│  45│6343│4432│  │
│1734│庚午│豬│王清│農氏。以│  46│6342│4431│  │
│1733│辛未│馬│李素│上因不知│  47│6341│4430│  │
│1732│壬申│羊│劉旺│每氏在位│  48│6340│4429│  │
│1731│癸酉│猴│康忠│年數,故│  49│6339│4428│  │
│1730│甲戌│雞│誓廣│本表從缺│  50│6338│4427│  │
│1729│乙亥│狗│伍保│列入表。│  51│6337│4426│  │
│1728│丙子│鼠│郭嘉│    │  52│6336│4425│  │
│1727│丁丑│牛│汪文│    │  53│6335│4424│  │
│1726│戊寅│虎│曾光│    │  54│6334│4423│  │
│1725│己卯│兔│伍仲│    │  55│6333│4422│  │
│1724│庚辰│龍│重德│    │  56│6332│4421│  │
│1723│辛巳│蛇│鄭祖│    │  57│6331│4420│  │
│1722│壬午│馬│路明│    │  58│6330│4419│  │
│1721│癸未│羊│魏明│    │  59│6329│4418│  │
│1720│甲申│猴│方公│    │  60│6328│4417│  │
│1719│乙酉│雞│蔣耑│    │  61│6327│4416│  │
│1718│丙戌│狗│向般│    │  62│6326│4415│  │
│1717│丁亥│豬│封齊│    │  63│6325│4414│  │
│1716│戊子│鼠│郢班│    │  64│6324│4413│  │
│1715│己丑│牛│潘蓋│    │  65│6323│4412│  │
│1714│庚寅│虎│鄔桓│    │  66│6322│4411│  │
│1713│辛卯│兔│范寧│    │  67│6321│4410│  │
│1712│壬辰│龍│彭泰│    │  68│6320│4409│  │
│1711│癸巳│蛇│徐舜│    │  69│6319│4408│  │
│1710│甲午│馬│張詞│    │  70│6318│4407│  │
│1709│乙未│羊│楊賢│    │  71│6317│4406│  │
│1708│丙申│猴│管仲│    │  72│6316│4405│  │
│1707│丁酉│雞│康傑│    │  73│6315│4404│  │
│1706│戊戌│狗│姜武│    │  74│6314│4403│  │
│1705│己亥│豬│謝壽│    │  75│6313│4402│  │
│1704│庚子│鼠│虞起│    │  76│6312│4401│  │
│1703│辛丑│牛│湯信│    │  77│6311│4400│  │
│1702│壬寅│虎│賀諤│    │  78│6310│4399│  │
│1701│癸卯│兔│皮時│    │  79│6309│4398│  │
│1700│甲辰│龍│李成│    │  80│6308│4397│  │
│1699│乙巳│蛇│吳逐│    │  81│6307│4396│  │
│1698│丙午│馬│文折│    │  82│6306│4395│  │
│1697│丁未│羊│僇丙│    │  83│6305│4394│  │
│1696│戊申│猴│俞忠│    │  84│6304│4393│  │
│1695│己酉│雞│程寅│    │  85│6303│4392│  │
│1694│庚戌│狗│化秋│    │  86│6302│4391│  │
│1693│辛亥│豬│葉堅│    │  87│6301│4390│  │
│1692│壬子│鼠│邱德│    │  88│6300│4389│  │
│1691│癸丑│牛│林簿│    │  89│6299│4388│  │
│1690│甲寅│虎│張朝│    │  90│6298│4387│  │
│1689│乙卯│兔│方清│    │  91│6297│4386│  │
│1688│丙辰│龍│辛亞│    │  92│6296│4385│  │
│1687│丁巳│蛇│易彥│    │  93│6295│4384│  │
│1686│戊午│馬│姚黎│    │  94│6294│4383│  │
│1685│己未│羊│傅稅│    │  95│6293│4382│  │
│1684│庚申│猴│毛倖│    │  96│6292│4381│  │
│1683│辛酉│雞│文政│    │  97│6291│4380│  │
│1682│壬戌│狗│洪范│    │  98│6290│4379│  │
│1681│癸亥│豬│虞程│    │  99│6289│4378│  │
└────┴──┴─┴──┴────┴────┴────┴────┴──┘

┌────┬──┬─┬──┬────┬────┬────┬────┬──┐
│黃帝紀前│干支│肖│太歲│朝代帝王│年號  │民國前 │公元前 │記事│
│1680│甲子│鼠│金赤│三皇二太│三皇二太│6288│4377│黃帝│
│1679│乙丑│牛│陳泰│伏伏羲氏│昊伏羲氏│6287│4376│前第│
│1678│丙寅│虎│沈興│    │ 102│6286│4375│二八│
│1677│丁卯│兔│耿章│    │ 103│6285│4374│甲子│
│1676│戊辰│龍│趙達│    │ 104│6284│4373│  │
│1675│己巳│蛇│郭燦│    │ 105│6283│4372│  │
│1674│庚午│豬│王清│    │ 106│6282│4371│  │
│1673│辛未│馬│李素│    │ 107│6281│4370│  │
│1672│壬申│羊│劉旺│    │ 108│6280│4389│  │
│1671│癸酉│猴│康忠│    │ 109│6279│4368│  │
│1670│甲戌│雞│誓廣│    │ 110│6278│4367│  │
│1669│乙亥│狗│伍保│    │ 111│6277│4366│  │
│1668│丙子│鼠│郭嘉│    │ 112│6276│4365│  │
│1667│丁丑│牛│汪文│    │ 113│6275│4364│  │
│1666│戊寅│虎│曾光│    │ 114│6274│4363│  │
│1665│己卯│兔│伍仲│    │ 115│6273│4362│  │
│1664│庚辰│龍│重德│    │繼之  │6272│4361│  │
│1663│辛巳│蛇│鄭祖│    │女媧氏 │6271│4360│  │
│1662│壬午│馬│路明│    │柏皇氏 │6270│4359│  │
│1661│癸未│羊│魏明│    │中央氏 │6269│4358│  │
│1660│甲申│猴│方公│    │大庭氏 │6268│4357│  │
│1659│乙酉│雞│蔣耑│    │粟陸氏 │6267│4356│  │
│1658│丙戌│狗│向般│    │驪連氏 │6266│4355│  │
│1657│丁亥│豬│封齊│    │渾沌氏 │6265│4354│  │
│1656│戊子│鼠│郢班│    │赫胥氏 │6264│4353│  │
│1655│己丑│牛│潘蓋│    │尊盧氏 │6263│4352│  │
│1654│庚寅│虎│鄔桓│    │昊英氏 │6262│4351│  │
│1653│辛卯│兔│范寧│    │有巢氏 │6261│4350│  │
│1652│壬辰│龍│彭泰│    │朱襄氏 │6260│4349│  │
│1651│癸巳│蛇│徐舜│    │葛天氏 │6259│4348│  │
│1650│甲午│馬│張詞│    │陰康氏 │6258│4347│  │
│1649│乙未│羊│楊賢│    │無懷氏 │6257│4346│  │
│1648│丙申│猴│管仲│    │上列因無│6256│4345│  │
│1647│丁酉│雞│康傑│    │在位年數│6255│4344│  │
│1646│戊戌│狗│姜武│    │故從略。│6254│4343│  │
│1645│己亥│豬│謝壽│    │十六氏共│6253│4342│  │
│1644│庚子│鼠│虞起│    │一二六0│6252│4341│  │
│1643│辛丑│牛│湯信│    │年。  │6251│4340│  │
│1642│壬寅│虎│賀諤│    │無懷氏末│6250│4339│  │
│1641│癸卯│兔│皮時│    │年為黃帝│6249│4338│  │
│1640│甲辰│龍│李成│    │紀年前癸│6248│4337│  │
│1639│乙巳│蛇│吳逐│    │未521│6247│4336│  │
│1638│丙午│馬│文折│    │年、民國│6246│4335│  │
│1637│丁未│羊│僇丙│    │前512│6245│4334│  │
│1636│戊申│猴│俞忠│    │9年、公│6244│4333│  │
│1635│己酉│雞│程寅│    │元前32│6243│4332│  │
│1634│庚戌│狗│化秋│    │18年,│6242│4331│  │
│1633│辛亥│豬│葉堅│    │共十六氏│6241│4330│  │
│1632│壬子│鼠│邱德│    │在位12│6240│4329│  │
│1631│癸丑│牛│林簿│    │60年。│6239│4328│  │
│1630│甲寅│虎│張朝│    │下續三皇│6238│4327│  │
│1629│乙卯│兔│方清│    │三炎帝神│6237│4326│  │
│1628│丙辰│龍│辛亞│    │農氏。 │6236│4325│  │
│1627│丁巳│蛇│易彥│    │    │6235│4324│  │
│1626│戊午│馬│姚黎│    │    │6234│4323│  │
│1625│己未│羊│傅稅│    │    │6233│4322│  │
│1624│庚申│猴│毛倖│    │    │6232│4321│  │
│1623│辛酉│雞│文政│    │    │6231│4320│  │
│1622│壬戌│狗│洪范│    │    │6230│4319│  │
│1621│癸亥│豬│虞程│    │    │6229│4318│  │
└────┴──┴─┴──┴────┴────┴────┴────┴──┘

┌────┬──┬─┬──┬────┬────┬────┬────┬──┐
│黃帝紀年│干支│肖│太歲│朝代帝王│年號  │民國前 │公元前 │記事│
│前600│甲子│鼠│金赤│三皇二太│    │5208│3297│黃帝│
│ 599│乙丑│牛│陳泰│昊伏羲氏│    │5207│3296│前第│
│ 598│丙寅│虎│沈興│至無懷氏│    │5206│3295│十甲│
│ 597│丁卯│兔│耿章│共十六氏│    │5205│3294│子 │
│ 596│戊辰│龍│趙達│有一二六│    │5204│3293│  │
│ 595│己巳│蛇│郭燦│0年,每│    │5203│3292│  │
│ 594│庚午│豬│王清│氏在位年│    │5202│3291│  │
│ 593│辛未│馬│李素│數不詳。│    │5201│3290│  │
│ 592│壬申│羊│劉旺│    │    │5200│3289│  │
│ 591│癸酉│猴│康忠│    │    │5199│3288│  │
│ 590│甲戌│雞│誓廣│    │    │5198│3287│  │
│ 589│乙亥│狗│伍保│    │    │5197│3286│  │
│ 588│丙子│鼠│郭嘉│    │    │5196│3285│  │
│ 587│丁丑│牛│汪文│    │    │5195│3284│  │
│ 586│戊寅│虎│曾光│    │    │5194│3283│  │
│ 585│己卯│兔│伍仲│    │    │5193│3282│  │
│ 584│庚辰│龍│重德│    │    │5192│3281│  │
│ 583│辛巳│蛇│鄭祖│    │    │5191│3280│  │
│ 582│壬午│馬│路明│    │    │5190│3279│  │
│ 581│癸未│羊│魏明│    │    │5189│3278│  │
│ 580│甲申│猴│方公│    │    │5188│3277│  │
│ 579│乙酉│雞│蔣耑│    │    │5187│3276│  │
│ 578│丙戌│狗│向般│    │    │5186│3275│  │
│ 577│丁亥│豬│封齊│    │少典氏生│5185│3274│少典│
│ 576│戊子│鼠│郢班│    │於黃帝紀│5184│3273│氏國│
│ 575│己丑│牛│潘蓋│    │年前丁亥│5183│3272│君出│
│ 574│庚寅│虎│鄔桓│    │五七七年│5182│3271│生年│
│ 573│辛卯│兔│范寧│    │、民國前│5181│3270│編者│
│ 572│壬辰│龍│彭泰│    │5185│5180│3269│招琳│
│ 571│癸巳│蛇│徐舜│    │年、公元│5179│3268│依據│
│ 570│甲午│馬│張詞│    │前327│5178│3267│少典│
│ 569│乙未│羊│楊賢│    │4年。此│5177│3266│氏長│
│ 568│丙申│猴│管仲│    │編者招琳│5176│3265│子炎│
│ 567│丁酉│雞│康傑│    │以其長子│5175│3264│帝神│
│ 566│戊戌│狗│姜武│    │炎帝神農│5174│3263│農氏│
│ 565│己亥│豬│謝壽│    │氏出生年│5173│3262│出生│
│ 564│庚子│鼠│虞起│    │加三十年│5172│3261│加年│
│ 563│辛丑│牛│湯信│    │推算之所│5171│3260│三十│
│ 562│壬寅│虎│賀諤│    │得也。惟│5170│3259│。 │
│ 561│癸卯│兔│皮時│    │與劉姓族│5169│3258│據劉│
│ 560│甲辰│龍│李成│    │譜所載相│5168│3257│譜:│
│ 559│乙巳│蛇│吳逐│    │差三年註│5167│3256│炎帝│
│ 558│丙午│馬│文折│    │記之。 │5166│3255│生 │
│ 557│丁未│羊│僇丙│    │    │5165│3254│  │
│ 556│戊申│猴│俞忠│    │    │5164│3253│勗其│
│ 555│己酉│雞│程寅│    │    │5163│3252│生。│
│ 554│庚戌│狗│化秋│    │    │5162│3251│  │
│ 553│辛亥│豬│葉堅│    │    │5161│3250│  │
│ 552│壬子│鼠│邱德│    │    │5160│3249│  │
│ 551│癸丑│牛│林簿│    │    │5159│3248│筆者│
│ 550│甲寅│虎│張朝│    │    │5158│3247│所推│
│ 549│乙卯│兔│方清│    │    │5157│3246│算:│
│ 548│丙辰│龍│辛亞│    │    │5156│3245│炎帝│
│ 547│丁巳│蛇│易彥│    │    │5155│3244│生 │
│ 546│戊午│馬│姚黎│    │    │5154│3243│  │
│ 545│己未│羊│傅稅│    │    │5153│3242│勗其│
│ 544│庚申│猴│毛倖│    │    │5152│3241│生。│
│ 543│辛酉│雞│文政│    │    │5151│3240│  │
│ 542│壬戌│狗│洪范│    │    │5150│3239│  │
│ 541│癸亥│豬│虞程│    │    │5149│3238│  │
└────┴──┴─┴──┴────┴────┴────┴────┴──┘
┌────┬──┬─┬──┬────┬────┬────┬────┬──┐
│黃帝紀年│干支│肖│太歲│朝代帝王│年號  │民國前 │公元前 │記事│
│前540│甲子│鼠│金赤│三皇二太│    │5148│3237│黃帝│
│ 539│乙丑│牛│陳泰│昊伏羲氏│    │5147│3236│前第│
│ 538│丙寅│虎│沈興│至無懷氏│    │5146│3235│九甲│
│ 537│丁卯│兔│耿章│共十六氏│    │5145│3234│子。│
│ 536│戊辰│龍│趙達│有一二六│    │5144│3233│  │
│ 535│己巳│蛇│郭燦│0年,每│    │5143│3232│  │
│ 534│庚午│豬│王清│氏在位年│    │5142│3231│  │
│ 533│辛未│馬│李素│數不詳。│    │5141│3230│  │
│ 532│壬申│羊│劉旺│    │    │5140│3229│  │
│ 531│癸酉│猴│康忠│    │    │5139│3228│  │
│ 530│甲戌│雞│誓廣│    │    │5138│3227│  │
│ 529│乙亥│狗│伍保│    │    │5137│3226│  │
│ 528│丙子│鼠│郭嘉│    │    │5136│3225│  │
│ 527│丁丑│牛│汪文│    │    │5135│3224│  │
│ 526│戊寅│虎│曾光│    │    │5134│3223│  │
│ 525│己卯│兔│伍仲│    │    │5133│3222│  │
│ 524│庚辰│龍│重德│    │    │5132│3221│  │
│ 523│辛巳│蛇│鄭祖│    │    │5131│3220│  │
│ 522│壬午│馬│路明│    │    │5130│3219│  │
│ 521│癸未│羊│魏明│無懷氏終│    │5129│3218│  │
│ 520│甲申│猴│方公│三皇三炎│在位元年│5128│3217│  │
│ 519│乙酉│雞│蔣耑│帝神農氏│   2│5127│3216│  │
│ 518│丙戌│狗│向般│姓姜  │   3│5126│3215│  │
│ 517│丁亥│豬│封齊│國都陳徙│   4│5125│3214│  │
│ 516│戊子│鼠│郢班│魯   │   5│5124│3213│  │
│ 515│己丑│牛│潘蓋│位一四0│   6│5123│3212│  │
│ 514│庚寅│虎│鄔桓│年   │   7│5122│3211│  │
│ 513│辛卯│兔│范寧│    │   8│5121│3210│  │
│ 512│壬辰│龍│彭泰│    │   9│5120│3209│  │
│ 511│癸巳│蛇│徐舜│    │  10│5119│3208│  │
│ 510│甲午│馬│張詞│    │  11│5118│3207│  │
│ 509│乙未│羊│楊賢│    │  12│5117│3206│  │
│ 508│丙申│猴│管仲│    │  13│5116│3205│  │
│ 507│丁酉│雞│康傑│    │  14│5115│3204│  │
│ 506│戊戌│狗│姜武│    │  15│5114│3203│  │
│ 505│己亥│豬│謝壽│    │  16│5113│3202│  │
│ 504│庚子│鼠│虞起│    │  17│5112│3201│  │
│ 503│辛丑│牛│湯信│    │  18│5111│3200│  │
│ 502│壬寅│虎│賀諤│    │  19│5110│3199│  │
│ 501│癸卯│兔│皮時│    │  20│5109│3198│  │
│ 500│甲辰│龍│李成│    │  21│5108│3197│  │
│ 499│乙巳│蛇│吳逐│    │  22│5107│3196│  │
│ 498│丙午│馬│文折│    │  23│5106│3195│  │
│ 497│丁未│羊│僇丙│    │  24│5105│3194│  │
│ 496│戊申│猴│俞忠│    │  25│5104│3193│  │
│ 495│己酉│雞│程寅│    │  26│5103│3192│  │
│ 494│庚戌│狗│化秋│    │  27│5102│3191│  │
│ 493│辛亥│豬│葉堅│    │  28│5101│3190│  │
│ 492│壬子│鼠│邱德│    │  29│5100│3189│  │
│ 491│癸丑│牛│林簿│    │  30│5099│3188│  │
│ 490│甲寅│虎│張朝│    │  31│5098│3187│  │
│ 489│乙卯│兔│方清│    │  32│5097│3186│  │
│ 488│丙辰│龍│辛亞│    │  33│5096│3185│  │
│ 487│丁巳│蛇│易彥│    │  34│5095│3184│  │
│ 486│戊午│馬│姚黎│    │  35│5094│3183│  │
│ 485│己未│羊│傅稅│    │  36│5093│3182│  │
│ 484│庚申│猴│毛倖│    │  37│5092│3181│  │
│ 483│辛酉│雞│文政│    │  38│5091│3180│  │
│ 482│壬戌│狗│洪范│    │  39│5090│3179│  │
│ 481│癸亥│豬│虞程│    │  40│5089│3178│  │
└────┴──┴─┴──┴────┴────┴────┴────┴──┘

┌────┬──┬─┬──┬────┬────┬────┬────┬──┐
│黃帝紀年│干支│肖│太歲│朝代帝王│年號  │民國前 │公元前 │記事│
│前 60│甲子│鼠│金赤│帝裏  │在位39│4668│2757│黃帝│
│  59│乙丑│牛│陳泰│    │  40│4667│2756│前第│
│  58│丙寅│虎│沈興│    │  41│4666│2755│一甲│
│  57│丁卯│兔│耿章│    │  42│4665│2754│子。│
│  56│戊辰│龍│趙達│    │  43│4664│2753│  │
│  55│己巳│蛇│郭燦│榆罔  │在位元年│4663│2752│  │
│  54│庚午│豬│王清│姓姜  │   2│4662│2751│  │
│  53│辛未│馬│李素│在位五五│   3│4661│2750│  │
│  52│壬申│羊│劉旺│    │   4│4660│2749│  │
│  51│癸酉│猴│康忠│    │   5│4659│2748│  │
│  50│甲戌│雞│誓廣│    │   6│4658│2747│  │
│  49│乙亥│狗│伍保│    │   7│4657│2746│  │
│  48│丙子│鼠│郭嘉│    │   8│4656│2745│  │
│  47│丁丑│牛│汪文│    │   9│4655│2744│  │
│  46│戊寅│虎│曾光│    │  10│4654│2743│  │
│  45│己卯│兔│伍仲│    │  11│4653│2742│  │
│  44│庚辰│龍│重德│    │  12│4652│2741│  │
│  43│辛巳│蛇│鄭祖│    │  13│4651│2740│  │
│  42│壬午│馬│路明│    │  14│4650│2739│  │
│  41│癸未│羊│魏明│    │  15│4649│2738│  │
│  40│甲申│猴│方公│    │  16│4648│2737│  │
│  39│乙酉│雞│蔣耑│    │  17│4647│2736│  │
│  38│丙戌│狗│向般│    │  18│4646│2735│  │
│  37│丁亥│豬│封齊│    │  19│4645│2734│  │
│  36│戊子│鼠│郢班│    │  20│4644│2733│  │
│  35│己丑│牛│潘蓋│    │  21│4643│2732│  │
│  34│庚寅│虎│鄔桓│    │  22│4642│2731│  │
│  33│辛卯│兔│范寧│    │  23│4641│2730│  │
│  32│壬辰│龍│彭泰│    │  24│4640│2729│  │
│  31│癸巳│蛇│徐舜│    │  25│4639│2728│  │
│  30│甲午│馬│張詞│    │  26│4638│2727│  │
│  29│乙未│羊│楊賢│    │  27│4637│2726│  │
│  28│丙申│猴│管仲│    │  28│4636│2725│  │
│  27│丁酉│雞│康傑│    │  29│4635│2724│  │
│  26│戊戌│狗│姜武│    │  30│4634│2723│  │
│  25│己亥│豬│謝壽│    │  31│4633│2722│  │
│  24│庚子│鼠│虞起│    │  32│4632│2721│  │
│  23│辛丑│牛│湯信│    │  33│4631│2720│  │
│  22│壬寅│虎│賀諤│    │  34│4630│2719│  │
│  21│癸卯│兔│皮時│    │  35│4629│2718│  │
│  20│甲辰│龍│李成│    │  36│4628│2717│  │
│  19│乙巳│蛇│吳逐│    │  37│4627│2716│  │
│  18│丙午│馬│文折│    │  38│4626│2715│  │
│  17│丁未│羊│僇丙│    │  39│4625│2714│  │
│  16│戊申│猴│俞忠│    │  40│4624│2713│  │
│  15│己酉│雞│程寅│    │  41│4623│2712│  │
│  14│庚戌│狗│化秋│    │  42│4622│2711│  │
│  13│辛亥│豬│葉堅│    │  43│4621│2710│  │
│  12│壬子│鼠│邱德│    │  44│4620│2709│  │
│  11│癸丑│牛│林簿│    │  45│4619│2708│  │
│  10│甲寅│虎│張朝│    │  46│4618│2707│  │
│   9│乙卯│兔│方清│    │  47│4617│2706│  │
│   8│丙辰│龍│辛亞│    │  48│4616│2705│  │
│   7│丁巳│蛇│易彥│    │  49│4615│2704│  │
│   6│戊午│馬│姚黎│    │  50│4614│2703│  │
│   5│己未│羊│傅稅│    │  51│4613│2702│  │
│   1│庚申│猴│毛倖│    │  52│4612│2701│  │
│   3│辛酉│雞│文政│    │  53│4611│2700│  │
│   2│壬戌│狗│洪范│    │  54│4610│2699│  │
│   1│癸亥│豬│虞程│    │  55│4609│2698│  │
└────┴──┴─┴──┴────┴────┴────┴────┴──┘
┌────┬──┬─┬──┬────┬────┬────┬────┬──┐
│黃帝紀年│干支│肖│太歲│朝代帝王│年號  │民國前 │公元前 │記事│
│  元年│甲子│鼠│金赤│五帝一黃│在位元年│4608│2697│黃帝│
│   2│乙丑│牛│陳泰│帝軒轅氏│   2│4607│2696│第一│
│   3│丙寅│虎│沈興│姓姬又姓│   3│4606│2695│甲子│
│   4│丁卯│兔│耿章│公孫  │   4│4605│2694│。 │
│   5│戊辰│龍│趙達│國都有熊│   5│4604│2693│  │
│   6│己巳│蛇│郭燦│在位一百│   6│4603│2692│  │
│   7│庚午│豬│王清│年   │   7│4602│2691│  │
│   8│辛未│馬│李素│    │   8│4601│2690│  │
│   9│壬申│羊│劉旺│    │   9│4600│2689│  │
│  10│癸酉│猴│康忠│    │  10│4599│2688│  │
│  11│甲戌│雞│誓廣│    │  11│4598│2687│  │
│  12│乙亥│狗│伍保│    │  12│4597│2686│  │
│  13│丙子│鼠│郭嘉│    │  13│4596│2685│  │
│  14│丁丑│牛│汪文│    │  14│4595│2684│  │
│  15│戊寅│虎│曾光│    │  15│4594│2683│  │
│  16│己卯│兔│伍仲│    │  16│4583│2682│  │
│  17│庚辰│龍│重德│    │  17│4592│2681│  │
│  18│辛巳│蛇│鄭祖│    │  18│4591│2680│  │
│  19│壬午│馬│路明│    │  19│4590│2679│  │
│  20│癸未│羊│魏明│    │  20│4589│2678│  │
│  21│甲申│猴│方公│    │  21│4588│2677│  │
│  22│乙酉│雞│蔣耑│    │  22│4587│2676│  │
│  23│丙戌│狗│向般│    │  23│4586│2675│  │
│  24│丁亥│豬│封齊│    │  24│4585│2674│  │
│  25│戊子│鼠│郢班│    │  25│4584│2673│  │
│  26│己丑│牛│潘蓋│    │  26│4583│2672│  │
│  27│庚寅│虎│鄔桓│    │  27│4582│2671│  │
│  28│辛卯│兔│范寧│    │  28│4581│2670│  │
│  29│壬辰│龍│彭泰│    │  29│4580│2669│  │
│  30│癸巳│蛇│徐舜│    │  30│4579│2668│  │
│  31│甲午│馬│張詞│    │  31│4578│2667│  │
│  32│乙未│羊│楊賢│    │  32│4577│2666│  │
│  33│丙申│猴│管仲│    │  33│4576│2665│  │
│  34│丁酉│雞│康傑│    │  34│4575│2664│  │
│  35│戊戌│狗│姜武│    │  35│4574│2663│  │
│  36│己亥│豬│謝壽│    │  36│4573│2662│  │
│  37│庚子│鼠│虞起│    │  37│4572│2661│  │
│  38│辛丑│牛│湯信│    │  38│4571│2660│  │
│  39│壬寅│虎│賀諤│    │  39│4570│2659│  │
│  40│癸卯│兔│皮時│    │  40│4569│2658│  │
│  41│甲辰│龍│李成│    │  41│4568│2657│  │
│  42│乙巳│蛇│吳逐│    │  42│4567│2656│  │
│  43│丙午│馬│文折│    │  43│4566│2655│  │
│  44│丁未│羊│僇丙│    │  44│4565│2654│  │
│  45│戊申│猴│俞忠│    │  45│4564│2653│  │
│  46│己酉│雞│程寅│    │  46│4563│2652│  │
│  47│庚戌│狗│化秋│    │  47│4562│2651│  │
│  48│辛亥│豬│葉堅│    │  48│4561│2650│  │
│  49│壬子│鼠│邱德│    │  49│4560│2649│  │
│  50│癸丑│牛│林簿│    │  50│4559│2648│  │
│  51│甲寅│虎│張朝│    │  51│4558│2647│  │
│  52│乙卯│兔│方清│    │  52│4557│2646│  │
│  53│丙辰│龍│辛亞│    │  53│4556│2645│  │
│  54│丁巳│蛇│易彥│    │  54│4555│2644│  │
│  55│戊午│馬│姚黎│    │  55│4554│2643│  │
│  56│己未│羊│傅稅│    │  56│4553│2642│  │
│  57│庚申│猴│毛倖│    │  57│4552│2641│  │
│  58│辛酉│雞│文政│    │  58│4351│2640│  │
│  59│壬戌│狗│洪范│    │  59│4550│2639│  │
│  60│癸亥│豬│虞程│    │  60│4549│2638│  │
└────┴──┴─┴──┴────┴────┴────┴────┴──┘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3-21
免費網頁無法全載
--------------------------------------------------------------------------------  第七章、參考書目
清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第一卷、第十一卷、第十二卷。
劉氏總族譜的古代世系,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九0二年版,經宋元豐二年公元一0七九年、
民國七年重修板。梁朝周興嗣編撰千字文。西漢司馬遷撰史記。宋朝李昉等編纂太平御覽。
二十六史、竹書紀年、春秋左傳、國語、尚書、周禮。漢董仲舒撰春秋繁露。清黃汝成撰綱
鑑易知錄。清高士奇撰左傳紀事本末。
清黃本驥撰歷代職官表。清段長基撰歷代疆域表。戰國史官撰世本,宋衷注本卿大夫世本。
南朝宋何承天撰姓苑。東漢王符撰潛夫論。唐林寶撰元和姓纂四校本。漢史游撰急就篇。宋羅泌撰路史。
宋鄭樵撰通志卷二十七氏族略。宋章定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編。宋鄧名世撰古今姓氏書辯證。元人氏族大全。
宋邵思撰姓解。明淩迪知撰萬姓通譜。明陳士元撰姓觿。明楊信民撰姓氏珠璣。清陳廷春撰姓氏考略。
清朝熊峻運著新纂氏族箋釋。清黃本驥撰姓氏解紛。清泰州陳耀撰王士廉考證春秋世族譜。
清雍正龍溪呂子振著家禮載。清顧炎武撰日知錄。希姓考。奇姓通。
民國五十四年陳紀瀅撰中華民國姓氏淵源。公元一九九0年史國強著中國姓氏起源。
民國八十七年籍秀琴著中國姓氏源流史。程發軔撰春左氏
傳地名圖考。清高宗敕撰禦批例代通鑑輯覽。董作賓著中國年曆簡譜。萬國鼎著中西對照紀元圖表。
晉皇甫謐撰帝王世紀。段長基述歷代統紀表。藝文類聚總卷十一帝王部一。宋朝李昉等編纂太平御覽。
莊子胠篋。清道光十二年王梓材撰世本集覽第一冊目錄。
公元一九0六年,何拔儒先生,整理四川省鹽亭縣的天垣場盤埡村發現的盤古王表。
中華民族姓氏源流通譜稿本。舉凡國內圖書館筆者能得閱覽之各姓宗族譜及古今姓氏書或有
關姓氏專文等等。
--------------------------------------------------------------------------------附:中華民族姓氏源流通譜普及本格式
--------------------------------------------------------------------------------中華各姓氏家族譜創意編寫法
  一、中華民族姓氏炎黃總始祖少典氏,生於黃帝紀年前丁亥五七七年、民國前五一八五年、公元前三
二七四年。至黃帝紀年(第七十九甲子)之丙戍四七0三年、民國九十五年、公元二00六年,共有五二
八0年,俗例每代三十年概括計算為少典氏第一七六代、炎帝神農氏第一七五代、黃帝軒轅氏第一六五代
「忘字輩」為寫譜轉承點。對祖先譜系難考者,以能得知祖先名諱諡號之出生年,不分男女詳載生平事功
,配合上述換算代序,誠屬不得已之得已創意編寫法。
  二、中華民族各姓氏原有譜系至現代者,或間有闕系中斷應以史實註釋續之。重點以知者傳知,疑者
考之為原則。讓跨越過二十世紀的人類,智慧慎思莫忘上古文字未興之前,姓氏譜系難稽考溯之經驗,建
立譜詳系明就應有理性認知,從現在開始人人寫家族譜,是知福。通祖先成功之道,是惜福。譜子孫得失
法則,是保福。傳承祖先無價文化遺產,請大家告訴大家一起來造福。提昇富而有禮,幸福相隨滿人間。
        堂  姓我家譜
  堂  姓我家譜創建序文
  家族史
  祖籍:
  現住:
  輩序表
  家族照片集
  家庭每年祭祀行事曆
  宗祠地點:                祭祀備忘錄
  祖墳地點:                祭祀備忘錄
--------------------------------------------------------------------------------一、少典氏第一代衍傳炎黃世冑譜系表
  三皇: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
  五帝:黃帝軒轅氏,顓頊高陽氏,帝嚳四高辛氏,唐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盤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三皇一燧人氏.祝融氏.少典氏.
←母系氏族→古今無定論←父系姓族。┌歷代┌柏皇┌中央┌大庭┌粟陸┌驪連
←野居野處.........發明火│通鑑│氏.┴氏.┴氏.┴氏.┴氏.→
盤古氏..┬天皇┌地皇┌人皇┌三皇│輯覽│通志卷一三皇紀第一引春秋世譜
開天闢地 └氏.┴氏.┴氏.┤一燧│三皇│長子襄(飛龍) ┌顧相,生巴
              └人氏┤二太│次子英(潛龍) │人,後裔有
←盤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相距也許數│昊伏│女宓(洛神)  │姓李氏者衍
萬年,或數十萬年,文字未興,不知次│羲氏┤氏族      │傳西晉五胡
第順序。             │姓風│典 ┬承釐─厚炤┤十六國之成
                 │女媧└咸鳥└司水土  └漢。
                 └郝骨氏
驪連氏. ┬渾沌┌赫胥┌尊盧┌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
     └氏.┴氏.┤氏.┴氏.┤氏.┴氏.┴氏.┤氏.┴氏
           │路史前紀八└開始穴居。   .祝融┌少典→
           │  路史及劉姓譜載:祝融氏,└氏 ┴氏
           └又名祝誦氏。均云祝融氏之分派為少典氏。
少典氏  ┬三皇┌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裹─節莖┬姜克┬榆罔→
中華民族姓│三:│甲辰│甲子│甲子│癸丑│戊戌│丙戌   │  │名參盧
氏源流炎黃│炎帝│公元│公元│公元│公元│公元│公元   │  │己巳
總始祖。 │神農│前三│前二│前二│前二│前二│前二   │  │公元前
 妣有蟜氏│氏 ┤0七│九九│九三│八八│八四│七九   │  │二七五
女曰安登,│姓姜│七年│七年│七年│八年│三年│五年   │  │二年至
生長子石年│甲申│至前│至前│至前│至公│至公│至公   │  │公元前
(炎帝神農│公元│二九│二九│二八│元前│元前│元前   │  │二六九
氏)、次子│前三│九八│三八│八九│二八│二七│二七   │  │八年
勗其。  │二一│在位│在位│在位│四四│九六│五三   │  │在位
  勗其(│七年│八0└六0│四九│在位│在位│在位   │  │五五年
含)第十一│至公│姜董權  │相傳│四五│四八│四三   │  │朝代下
代裔孫黃帝│元前│姜會魁  │越南└年。└年。└年。   │  │續黃帝
軒轅氏。炎│三0│姜鬥臨  │開國            │  └軒轅氏
黃世冑之由│七八│姜邛   │之君            └姜戲┬姜器→
來。   │在位│姜柱   └為帝明之子。           └小帝
 少典氏生│一四│姜起─慶甲─帝監─縉云┬蚩尤,傳說兄弟有八十一人。一云:
於黃帝紀年│0年└姜女娃(女)     └炎帝子邛之支庶耆田後裔為蚩尤。
前丁亥五七│勗其┬巨駓┬芒昧┬夷栗┬柏堅┬節 ┬赫胡┬封胥┬依盧┬啟昆→
七年、民國│妣扶│妣蜀│妣逿│妣女│妣赤│妣鉅│妣摩│妣女│妣九│妣有
前五一八五└胥氏└山氏└伊氏└儀氏└水氏└閭氏└利氏└娥氏└方氏└蟜氏
年、公元前三二七四年。筆者招琳據炎帝神農氏出生丙辰年加三十年得丁亥年數。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二、少典氏第十一代、炎帝神農第十氏、黃帝第軒轅氏父親譜系表
姜器   ┬姜鉅─受封土謂之封鉅,夏有封父封文侯,至周失國後有,封、鉅
     │、巨、封父、富父。
     │伯陵┬姜殳,之後有姓戕,為堯臣。
     │姓姜│姜鼓─靈恝┬氐人,後有姓逢、(逢虫虫)、殳、延、氐、
     │  └姜延,姓延└齊。據長安稱之帝,號秦,五世而亡。
     │祝庸─衛囂┬姜條┌姜垂┬伯夷┬太岳─先龍┬元氐─乞,其別派
     └姓姜   └勾龍┤  │  │     │,五胡十六國之前
              │  │  │     │秦符健,公元元三
              │  │  │     │三五一年至公九四
              │  │  │     └有四四年。
              │  │  └伯夷─伯夷─伯夷─伯夷─伯夷→
              │  │伯常─仲右─叔真─許由─許楗─許輝→
              │  │伯益─若木,譜系見泰國謝奇昌謝姓族
              │  │譜。.勳.洪普。公元二000年洪福
              │  └增重編柏埔洪姓家譜有譜系至現代。
              └姜信─夸父
啟昆   ┬五帝┌黃帝元妃西陵氏長子昌意之系
妣有蟜氏附│一 │昌意┬乾荒┬五帝┌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五帝五
寶。   │黃帝┤姓姬│妣蜀│二 │              │虞舜→
生長子黃帝│姓姬│妣蜀│山氏│顓頊│孺帝(氏族典:顓頊長子)  └象
、次子子高│,又│山氏│曰樞│姓姬│駱明┬伯鯀┬夏一┬夏二┬夏三┬夏五
。    │姓公│女昌│,謂│高陽│八凱│妣華│姒禹│姒啟│太康│姒相→
     │孫,│僕。│淖子│氏 │:蒼│氏女│姓姒│公元│公元│公元
     │名軒│ 晉│。 │,生│舒、│志 │公元│前二│前二│前二
     │轅,│皇甫│竹書│於黃│隤敳│又妣│前二│一九│一八│一四
     │父啟│謐撰│紀年│帝紀│、檮│塗山│二七│七年│八年│六年
     │昆,│帝王│:黃│年戊│演、│氏女│七年│在位│在位│在位
     │母有│世紀│七十│申一│大臨└樸。│在位│九年│十九└二八
     │蟜氏│:昌│七年│六五│、龐   └十年│  │夏四┌寒浞
     │附寶│意,│(公│年、│江、      │  │仲康│篹夏
     │。 │雖黃│元前│公元│庭堅      │  │前二│姓猗
     │生於│帝之│二六│前二│、仲      │  │一五│有三
     │黃帝│嫡,│二一│五三│容、      │  │九位│九年
     │紀年│以劣│年)│三年│叔達      │  │十三│國都
     │前癸│降居│昌意│,即│。       │  │裔封│斟鄩
     │丑十│若水│降居│位於│        │  │鄧,│妣純
     │一年│為諸│若水│戊辰│        │  └姓鄧└孤氏
     │、民│侯。│產帝│、公│季禺─叔斀   └姒均─姒固─伎來→
     │國前│  │乾荒│元前│伯稱┬卷章┬黎 ┬長琴
     │四六│  │。 │二五│字伯│一名│  │噎
     │一九│  │次子│一三│服 │老童│  │.羲和.羲.羲和→
     │年、│  │安 │年至│  │妣根│  │宸佐┬臨陳┌猺慮→
     │公元│  │三子│乙酉│  │水氏│  │又名│又名│又名
     │前二│  │悃,│、公│  └驕福│  │勾瓏│米都│正虎
     │七0│  │派下│元前│     │  │妣泰│囂術┤妣共
     │八年│  │黃帝│二四│     │  │壹氏│妣陶│工氏
     │,即│  │第一│三六│     │  │周 └氏 └豬慮
     │位於│  │0二│年,│     │  └承黎─承黎─承黎→
     │黃帝│  │代是│在位│     │吳回─陸終┬樊 ┬.蘇→
     │紀年│  │是南│七八│     │封于吳。 │己姓│.廖→
     │元年│  │朝北│年,│     │ 黎、回兄│是為│.關→
     │甲子│  │魏道│壽九│     │弟皆司祝融│昆吳└三姓始
     │、民│  │武帝│十八│     │之職。  │惠連─鄅子
     │國前│  └。 │歲。│     │ 據國語,│妘姓,是為
     │四六│     │其德│     │鄭語記載:│參胡。
     │0八│     │水行│     │祝融後裔有│籛 ┬彭夷→
     │年、│     │,以│     │己、董、彭│彭祖└錢通
     │公元│     │水記│     │、禿(舟人│求言,妘姓
     │前二│     └事 │     │國)、妘、│晏安─均連→
     │六九│        │     │曹、斟(無│晏安,衍傳
     │七年│        │     │後)、羋等│黃帝一三七
     │在位│        │     └八姓。  │代明朝,朱
     │一0│        │           │元璋。
     │0年│        │           │季連─附敘→
     │。次│        │           │羋姓
     │年甲│        │           └連姓譜系始。
     │辰逝│        │女脩┬皋陶┬伯翳┬大廉─嬴武─嬴琪→
     │世,│        │招夫│曰大│姓嬴│衍傳黃帝第六十六
     │享壽│        │,係│業,│曰大│代秦朝,秦始皇政
     │一一│        │黃帝│字庭│費,│。第一0四代宋朝
     │一歲│        │第五│堅。│又伯│,趙匡胤。
     │。 │        │子清│妣少│益。│若木─征國─徐房→
     │建國│        │之孫│典氏│次子│姓徐
     │有熊│        │佚(└女。│仲甄│恩成┬江惠─江芝→
     │今河│        │失)   │季子│歷虞└大理官..→
     │南省│        └名。   └封偃│、夏、商紂為大理
     │新鄭│                 │官。衍傳黃帝第八
     │縣。│                 │四代唐朝李淵。
     │其德│                 └季子┬黃姓始
     │土行│                    └熊啟─祖仲→
     │,以│黃帝元妃西陵氏次子元囂之系:氏族典第十一卷:元囂,姬
     │雲紀│姓,生帝嚳高辛氏。
     │事。│本譜據史記、通志、綱鑑易知錄:元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
     │ 元│元囂┬蟜極┬五帝┌帝摯─玄元
     │妃西│姓姬│姓姬│三 │姓姬。即位於黃帝紀年丙申三三三年、公
     │陵氏│,一│妣陳│帝嚳┤元前二三六五年至癸卯二三五八年,在位
     │,生│云:│豐氏│高辛│八年。
     │子三│姓己│名裒│氏 │五帝┌監明─永河─濟樂─歲紀─正成→
     │人,│,名└。 │生於│四 │劉姓,衍傳黃帝第八十代漢朝,
     │曰昌│摯,   │黃帝│唐堯┤劉邦┌留姓後夏后封之傅
     │意曰│字青   │紀年│姓姬│姓留┴..傅氏.傅氏.傅氏→
     │元囂│陽,   │辛亥│又姓└丹朱─房陵房鍾─房沈─房雅→
     │曰龍│號金   │二二│祁,又云姓伊耆(母居地。)名放勳,
     │苗。│天氏   │八年│陶唐氏。生於黃帝紀年丙戍三二三年、
     │ 次│,即   │、公│公元前二三七五年,即位於甲辰公元前
     │妃方│位是   │元前│二三五七年至癸未公元前二二五八年,
     │纍氏│少昊   │二四│在位一00年,壽一一八歲。
     │,生│。    │七0│元妃富宜氏,生女娥皇、女英等二女適
     │子二│生於   │年,│舜。
     │人曰│黃帝   │即位│商朝譜系
     │休曰│紀年   │於丙│商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子冥→
     │清。│戊子   │戌公│姓子,堯司徒,封于商。
     │ 第│八十   │元前│商契,衍傳黃帝第十八代商朝:商湯。
     │三妃│五年   │二四│第九十一代齊朝蕭道成、第九十三代梁
     │彤魚│、公   │三五│朝蕭衍。
     │氏,│元前   │年至│周朝譜系
     │生子│二六   │乙未│后稷─漦璽─叔均─不窋─鞠陶─公劉→
     │二人│一三   │公元│姓姬,名棄,號后稷,舜封於漦。妣姞
     │,曰│年,   │前二│人氏。
     │揮曰│即位   │三六│后稷,衍傳黃帝第二十八代周武王。
     │夷鼓│於甲   │六年│ 竹書紀年:帝堯陶唐氏五十八年黃帝
     │。第│辰公   │,在│紀年辛(丑三九八年、公元前二三00
     │ 四│元前   │位七│年。)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生卒
     │妃嫫│二五   │0年│年不詳。
     │母,│九七   │。壽│衍傳黃帝第二十八代周朝,周武王、第
     │生子│年至   │一0│八十三代隋朝,楊堅、第九十代後周,
     │二人│丁卯   │五歲│郭威、第一二八代國父孫中山、第一二
     │,曰│公元   │。 │九代總統蔣中正、第一三五代總統李登
     │蒼林│前二   │禪位│輝、第一五三代總統陳水扁。
     │曰禺│五一   └帝摯│八元:伯奮、仲堪、叔獻、季仲、
     │陽。│四年      │   伯虎、仲熊、叔豹、季貍。
     │ 凡│。在      │帝嚳之庶子
     │妃之│位八      │實沈
     │子九│十四      │續牙
     │人,│年。      │晏龍─司幽
     │庶妾│壽一      │巫人,巫姓始。
     │之子│00      │搖民
     │十六│歲。      │厭越─烏丸...慕容氏,晉時五胡十
     │人,│禪位      │六國之前燕、後燕、南燕、西燕、前燕
     │共二│顓頊      │等。即慕容涉歸─慕容廆─慕容皝,公
     │十五│。       │元三三七年即位十二年。國都龍城,遼
     │人。│        └寧省境內。
     │別姓│黃帝元妃西陵氏第三子龍苗之裔
     │者十│龍苗─吾融─卞明─白犬。
     │二,│黃帝次妃方纍氏長子休之系
     │祈、│休 ┬白民
     │酉、│帝鴻└嘻嘻─季格─帝魁.驩兜.苗民
     │滕、│氏,姓釐。
     │箴、│黃帝次妃方纍氏次子清之系
     │任、│清 ┬少昊┬倍代┌永格
     │荀、│姓紀│歷代│般 │臺駱,(招琳註:黃帝子揮之孫允格,
     │釐、│  │少昊│昧 ┴重複。)
     │佶、│  │與黃│少昊支┌大業 ┬皋陶 ┬伯翳
     │儇、│  │帝元│子佚名┤父佚名│為舜士│仲甄
     │依、│  │妃次│娶(本│娶少典└師封皋└季封于偃
     │及青│  │子元│譜娶改└氏女生陶。
     │陽、│  │囂即│為入贅,母系氏族,因入贅而佚名也。)高陽
     │夷彭│  │位是│氏女。註明:據史記暨秦、趙、李、徐姓等譜
     │為二│  │少昊│,均以皋陶屬顓頊之後。故本譜將皋陶列在黃
     │紀也│  │尚無│帝第六代,即以少昊支子佚名,入贅黃帝第四
     │,其│  │定論└代顓頊之女脩。
     │十三│  └...茲輿.茲丕.紀公
     │人皆│黃帝三妃彤魚氏長子揮之系
     │姬姓│揮 ┬張昧┬允格   ┌張謨┬張紀┬張芳┬張相┬依先→
     └。 │妣諸│張航└臺駱─伊源┤張侯│立方└張坤└敦吾└大效→
        │葛氏│張選      └簡竹└張果,八仙之首尊張果老。
        │姓張└張盛(招琳註:與黃帝子清之曾孫允格重複。)
        │黃帝三妃彤魚氏次子夷彭之系
        │夷彭,姓紀─左人。
        │黃帝四妃嫫母氏長子蒼林之系
        │蒼林─始均。
        │姓姬
        │黃芾四妃嫫母氏次子禺陽之系
        │禺陽─禺號┬禺京┌番禺─奚仲┬吉光.仲虺.臣扈.祖已→
        │任姓   │倕梁┴牛黎   └主車封于薛,十二世仲虺
        │     └儋人
        │禺陽─禺號┬禺京┌番禺─奚仲─吉光
        │任姓、薛姓│倕梁┴牛黎
        │始。   └儋人
        │黃帝庶子結、箴、依姓之系
        │黃帝別派,又有姓橋、喬、僑、鄗(高改喬)、陳、有熊、
        │軒、軒轅、公孫。
        │ 據中國湖南省立圖書館典藏青山彭氏敦睦譜卷一宗系中載
        │:黃帝生二十五子,依序為:娶西陵氏生昌意、玄囂、酉、
        │祁、馮夷、滕等六子,娶方雷氏生龍苗、葴、荀、休、清、
        │采等六子,娶彫魚氏生夷鼓、揮、縉雲、喬伯、姞等五子,
        │娶鬼方氏生蒼林、禺陽、儇、詹人、衣、禺(豸虛)、纍祖
        └、白民等八子一女曰女華。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3-21
--------------------------------------------------------------------------------三、少典氏第二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二十代、黃帝第軒轅氏第十代譜系表
少典氏二一代二二代二三代二四代二五代二六代二七代二八代二九代三十代三一代
炎帝第二十代二一代二二代二三代二四代二五代二六代二七代二八代二九代三十代
黃帝第十代第十一代十二代十三代十四代十五代十六代十七代十八代十九代二十代
輩序:秋字輩收字輩冬字輩藏字輩閏字輩餘字輩成字輩歲字輩律字輩呂字輩調字輩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四、少典氏第三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三十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二十代譜系表
少典氏三一代三二氏三三代三四代三五代三六代三七代三八代三九代四十代四一代
炎帝第三十代三一代三二代三三代三四代三五代三六代三七代三八代三九代四十代
黃帝第二十代二一代二二代二三代二四代二五代二六代二七代二八代二九代三十代
輩序:調字輩陽字輩雲字輩騰字輩致字輩雨字輩露字輩結字輩為字輩霜字輩金字輩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五、少典氏第四一代、炎帝神農氏第四十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三十代譜系表
少典氏四一代四二代四三代四四代四五代四六代四七代四八代四九代五十代五一代
炎帝第四十代四一代四二代四三代四四代四五代四六代四七代四八代四九代五十代
黃帝第三十代三一代三二代三三代三四代三五代三六代三七代三八代三九代四十代
輩序:金字輩生字輩麗字輩水字輩玉字輩出字輩崑字輩岡字輩劍字輩號字輩巨字輩
詹文公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六、少典氏第五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五十代、黃帝第軒轅氏第四十代譜系表
少典氏五一代五二代五三代五四代五五代五六代五七代五八代五九代六十代六一代
炎帝第五十代五一代五二代五三代五四代五五代五六代五七代五八代五九代六十代
黃帝第四十代四一代四二代四三代四四代四五代四六代四七代四八代四九代五十代
輩序:巨字輩闕字輩珠字輩稱字輩夜字輩光字輩果字輩珍字輩李字輩柰字輩菜字輩
詹文公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十一代十二代十三代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七、少典氏第六一代、炎帝神農氏第六十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五十代譜系表
少典氏六一代六二代六三代六四代六五代六六代六七代六八代六九代七十代七一代
炎帝第六一代六一代六二代六三代六四代六五代六六代六七代六八代六九代七十代
黃帝第五十代五一代五二代五三代五四代五五代五六代五七代五八代五九代六十代
輩序:菜字輩重字輩芥字輩姜字輩海字輩鹹字輩河字輩淡字輩鱗字輩潛字輩羽字輩
詹文公十三代十四代十五代十六代十七代十八代十九代二十代二一代二二代二三代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八、少典氏第七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七十代、黃帝第軒轅氏第六十代譜系表
少典氏七一代七二代七三代七四代七五代七六代七七代七八代七九代八十代八一代
炎帝第七十代七一代七二代七三代七四代七五代七六代七七代七八代七九代八十代
黃帝第六十代六一代六二代六三代六四代六五代六六代六七代六八代六九代七十代
輩序:羽字輩翔字輩龍字輩師字輩火字輩帝字輩鳥字輩官字輩人字輩皇字輩始字輩
詹文公二三代二四代二五代二六代二七代二八代二九代三十代三一代三二代三三代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九、少典氏第八一代、炎帝神農氏第八十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七十代譜系表
少典氏八一代八二代八三代八四代八五代八六代八七代八八代八九代九十代九一代
炎帝第八十代八一代八二代八三代八四代八五代八六代八七代八八代八九代九十代
黃帝第七十代七一代七二代七三代七四代七五代七六代七七代七八代七九代八十代
輩序:始字輩制字輩文字輩字字輩乃字輩服字輩衣字輩裳字輩推字輩位字輩讓字輩
詹文公三三代三四代三五代三六代三七代三八代三九代四十代四一代四二代四三代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十、少典氏第九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九十代、黃帝第軒轅氏第八十代譜系表
少典氏九一代九二代九三代九四代九五代九六代九七代九八代九九代一百代一0一代
炎帝第九十代九一代九二代九三代九四代九五代九六代九七代九八代九九代一00代
黃帝第八十代八一代八二代八三代八四代八五代八六代八七代八八代八九代九十代
輩序:讓字輩國字輩有字輩虞字輩陶字輩唐字輩弔字輩民字輩伐字輩罪字輩周字輩
詹文公四三代四四代四五代四六代四七代四八代四九代五十代五一代五二代五三代
詹初公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十一、少典氏第一0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一00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九十代譜系表


少典氏一0一壹零貳一0三壹零肆一0五壹零陸一0七壹零捌一0九壹壹零一一一
炎帝第一00壹零壹一0二壹零參一0四壹零伍一0六壹零柒一0八壹零玖一一0
黃帝第九十代玖壹代九二代玖參代九四代玖伍代九六代玖柒代九八代柒柒代一00
輩序:周字輩發字輩商字輩湯字輩坐字輩朝字輩問字輩道字輩垂字輩拱字輩平字輩
詹文公五三代伍肆代五五代伍陸代五七代伍捌代五九代陸拾代六一代陸貳代六三代
詹初公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十一代十二代十三代
敦仁公                           第一代第二代
輩序:                           敦字輩睦字輩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十二、少典氏第一一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一一0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一00代譜系表
少典氏一一一壹壹貳一一三壹壹肆一一五壹壹陸一一七壹壹捌一一九壹貳零一二一
炎帝第一一0壹壹壹一一二壹壹參一一四壹壹伍一一六壹壹柒一一八壹壹玖一二0
黃帝第一00壹零壹一0二壹零參一0四壹零伍一0六壹零柒一0八壹零玖一一0
輩序:平字輩章字輩愛字輩育字輩黎字輩首字輩臣字輩伏字輩戎字輩羌字輩遐字輩
詹文公六三代陸肆代六五代陸陸代六七代陸捌代六九代柒拾代七一代柒貳代七三代
詹初公十三代拾肆代十五代拾陸代十七代拾捌代十九代貳拾代二一代貳貳代二三代
敦仁公第二代第參代第四代第伍代第六代第柒代第八代第玖代第十代拾壹代十二代
輩序:睦字輩啟字輩良字輩謨字輩和字輩謙字輩希字輩忍字輩性字輩臺字輩衡字輩
學傳公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
浦城慥公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
輩序:      景字輩行字輩維字輩賢字輩克字輩念字輩作字輩聖字輩德字輩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十三、少典氏第一二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一二0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一一0代譜系表
少典氏一二一壹貳貳一二三壹貳肆一二五壹貳陸一二七壹貳捌一二九壹參零一三一代
炎帝第一二0壹貳零一二二壹貳參一二四壹貳伍一二六壹貳柒一二八壹貳玖一三0代
黃帝第一一0壹壹壹一一二壹壹參一一四壹壹伍一一六壹壹柒一一八壹壹玖一二0代
輩序:遐字輩邇字輩壹字輩體字輩率字輩賓字輩歸字輩王字輩鳴字輩鳳字輩在字輩代
詹文公七三代七四代七五代七六代七七代七八代七九代八十代八一代八二代八三代
詹初公二三代二四代二五代二六代二七代二八代二九代三十代三一代三二代三三代
敦仁公十二代十三代十四代十五代十六代十七代十八代十九代二十代二一代二二代
輩序:衡字輩範字輩禮字輩光字輩鼎字輩甲字輩賡字輩詩字輩詠字輩一字輩貫字輩
學傳公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十一代十二代十三代十四代十五代十六代
肇熙公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十一代
輩序:            宗字輩孔字輩文字輩大字輩一字輩志字輩道字輩
浦城慥第九代第十代十一代十二代十三代十四代十五代十六代十七代十八代十九代
輩序:德字輩建字輩名字輩立字輩行字輩端字輩表字輩正字輩學字輩優字輩登字輩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十四、少典氏第一三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一三0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一二0代譜系表
少典氏一三一壹參貳一三三壹參肆一三五壹參陸一三七壹參捌一三九壹肆零一四一代
炎帝第一三0壹參壹一三二壹參參一三四壹參伍一三六壹參柒一三八壹參玖一四0代
黃帝第一二0壹貳零一二二壹貳參一二四壹貳伍一二六壹貳柒一二八壹貳玖一三0代
輩序:在字輩竹字輩白字輩駒字輩食字輩場字輩化字輩被字輩草字輩木字輩賴字輩
詹文公八三代八四代八五代八六代八七代八八代八九代九十代九一代九二代九三代
詹初公三三代三四代三五代三六代三七代三八代三九代四十代四一代四二代四三代
敦仁公二二代二三代二四代二五代二六代二七代二八代二九代三0代三一代三二代
輩序:貫字輩繼字輩先字輩承字輩千字輩秋字輩錫字輩永字輩盛字輩時字輩方字輩
學傳公十六代十七代十八代十九代二十代二一代二二代二三代二四代二五代二六代
肇熙公十一代十二代十三代十四代十五代十六代十七代十八代十九代二十代二一代
輩序:道字輩衍字輩永字輩春字輩時字輩來字輩名字輩其字輩顯字輩昭字輩德字輩
浦城慥十九代二十代二一代二二代二三代二四代二五代二六代二七代二八代二九代
輩序:登字輩仕字輩攝字輩職字輩從字輩政字輩似字輩蘭字輩斯字輩馨字輩如字輩
黃帝第一二七代詹公天佑天字輩,由黃帝第一二二代震瑚公震字輩起算。
詹天佑輩序    震字輩起字輩萬字輩世字輩興字輩天字輩文字輩同字輩國字輩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十五、少典氏第一四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一四0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一三0代譜系表
少典氏一四一壹肆貳一四三壹肆肆一四五壹肆陸一四七壹肆捌一四九壹伍零一五一代
炎帝第一四0壹肆壹一四二壹肆參一四四壹肆伍一四六壹肆柒一四八壹肆玖一五0代
黃帝第一三0壹參壹一三二壹參參一三四壹參伍一三六壹參柒一三八壹參玖一四0代
輩序:賴字輩及字輩萬字輩方字輩蓋字輩此字輩身字輩髮字輩四字輩大字輩五字輩
詹文公九三代九四代九五代九六代九七代九八代九九代一百代101一零二103
詹初公四三代四四代四五代四六代四七代四八代四九代五十代五一代五二代五三代
敦仁公三二代三三代三四代三五代三六代三七代三八代三九代四十代四一代四二代
輩序:方字輩出字輩仕字輩明字輩儒字輩術字輩可字輩謀字輩身字輩報字輩國字輩
學傳公二六代二七代二八代二九代三十代三一代三二代三三代三四代三五代三六代
肇熙公二一代二二代二三代二四代二五代二六代二七代二八代二九代三0代三一代
輩序:德字輩益字輩前字輩勳字輩皇字輩朝字輩滋字輩雨字輩露字輩賢字輩路字輩
浦城慥代二九代三十代三一代三二代三三代三四代三五代三六代三七代三八代三九代
輩序:如字輩松字輩之字輩盛字輩右字輩通字輩廣字輩內字輩左字輩達字輩神字輩
黃帝第一二七代詹公天佑天字輩,由黃帝第一二二代震瑚公震字輩起算。
輩序:國字輩有字輩家字輩修字輩崇字輩敬字輩義字輩道字輩逢字輩裕字輩明字輩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十六、少典氏第一五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一五0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一四0代譜系表
少典氏一五一壹伍貳一五三壹伍肆一五五壹伍陸一五七壹伍捌一五九壹陸零一六一代
炎帝第一五0壹伍壹一五二壹伍參一五四壹伍伍一五六壹伍柒一五八壹伍玖一六0代
黃帝第一四0壹肆壹一四二壹肆參一四四壹肆伍一四六壹肆柒一四八壹肆玖一五0代
輩序:五字輩常字輩恭字輩維字輩鞠字輩養字輩豈字輩敢字輩毀字輩傷字輩女字輩代
詹文公一0三壹零肆一0五壹零陸一0七壹零捌一0九壹壹零一一一壹壹貳一一三代
詹初公五三代五四代五五代五六代五七代五八代五九代六十代六一代六二代六三代
敦仁公四二代四三代四四代四五代四六代四七代四八代四九代五十代五一代五二代
輩序:國字輩丹字輩心字輩赤字輩傳字輩家字輩黃字輩卷字輩新字輩惌字輩檠字輩
學傳公三六代三七代三八代三九代四十代四一代四二代四三代四四代四五代四六代
肇熙公三一代三二代三三代三四代三五代三六代三七代三八代三九代四十代四一代
輩序:路字輩裕字輩經字輩綸字輩奕字輩祀字輩遵字輩庭字輩訓字輩天字輩申字輩
浦城慥三九代四十代四一代四二代四三代四四代四五代四六代四七代四八代四九代
輩序:神字輩明字輩既字輩集字輩墳字輩典字輩亦字輩聚字輩群字輩英字輩府字輩
黃帝第一二七代詹公天佑天字輩,由黃帝第一二二代震瑚公震字輩起算。
輩序:明字輩良字輩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十七、少典氏第一六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一六0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一六0代譜系表
少典氏一六一壹陸貳一六三壹陸肆一六五壹陸陸一六七壹陸捌一六九壹柒零一七一
炎帝第一六0壹陸壹一六二壹陸參一六四壹陸伍一六六壹陸柒一六八壹陸玖一七0
黃帝第一五0壹伍壹一五二壹伍參一五四壹伍伍一五六壹伍柒一五八壹伍玖一六0
輩序:女字輩慕字輩貞字輩烈字輩男字輩效字輩才字輩良字輩知字輩過字輩必字輩
詹文公一一三壹壹肆一一五壹壹陸一一七壹壹捌一一九壹貳零一二一壹貳貳一二三
詹初公六三代六四代六五代六六代六七代六八代六九代七十代七一代七二代七三代
敦仁公五二代五三代五四代五五代五六代五七代五八代五九代六十代六一代六二代
輩序:檠字輩宜字輩自字輩勉字輩蔬字輩飯字輩莫字輩嫌字輩貧字輩吾字輩老字輩
學傳公四六代四七代四八代四九代五十代五一代五二代五三代五四代五五代五六代
肇熙公四一代四二代四三代四四代四五代四六代四七代四八代四九代五十代五一代
輩序:申字輩福字輩自字輩均字輩興字輩周字輩崇字輩祖字輩業字輩振字輩展字輩
浦城慥四九代五十代五一代五二代五三代五四代五五代五六代五七代五八代五九代
輩序:府字輩羅字輩將字輩相字輩路字輩俠字輩槐字輩卿字輩磻字輩溪字輩伊字輩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十八、少典氏第一七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一七0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一六0代譜系表
少典氏一七一壹柒貳一七三壹柒肆一七五壹柒陸一七七壹柒捌一七九壹捌零一八一
炎帝第一七0壹柒壹一七二壹柒參一七四壹柒伍一七六壹柒柒一七八壹柒玖一八0
黃帝第一六0壹陸壹一六二壹陸參一六四壹陸伍一六六壹陸柒一六八壹陸玖一七0
輩序:必字輩改字輩得字輩能字輩莫字輩忘字輩罔字輩談字輩彼字輩短字輩靡字輩
詹文公一二三壹貳肆一二五壹貳陸一二七壹貳捌一二九壹參零一三一壹參貳一三三
詹初公七三代柒肆代七五代柒陸代七七代柒捌代七九代捌拾代八一代捌貳代八三代
敦仁公六二代陸參代六四代陸伍代六六代陸柒代六八代陸玖代七十代柒壹代七二代
輩序:老字輩子字輩應字輩少字輩祿字輩榮字輩須字輩及字輩親。
學傳公五六代伍柒代五八代伍玖代六十代陸壹代六二代陸參代六四代陸伍代六六代
肇熙公五一代伍貳代五三代伍肆代五五代伍陸代五七代伍捌代五九代陸拾代六一代
輩序:展字輩炳字輩乾字輩坤字輩博字輩士字輩書字輩香字輩紹字輩才字輩猷字輩
浦城慥五九代陸拾代六一代陸貳代六三代陸肆代六五代陸陸代六七代陸捌代六九代
輩序:伊字輩尹字輩佐字輩時字輩阿字輩衡字輩治字輩本字輩於字輩農字輩務字輩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十九、少典氏第一八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一八0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一七0代譜系表
少典氏一八一壹捌貳一八三壹捌肆一八五壹捌陸一八七壹捌捌一八九壹玖零一九一
炎帝第一八0壹捌壹一八二壹捌參一八四壹捌伍一八六壹捌柒一八八壹捌玖一九0
黃帝第一七0壹柒壹一七二壹柒參一七四壹柒伍一七六壹柒柒一七八壹柒玖一八0
輩序:靡字輩恃字輩己字輩長字輩信字輩使字輩可字輩復字輩器字輩欲字輩難字輩
詹文公一三三壹參肆一三四壹參伍一三六壹參柒一三八壹參玖一四0壹肆壹一四二
詹初公八三代捌肆代八五代捌陸代八七代捌捌代八九代玖拾代九一代玖貳代九三代
敦仁公七二代柒參代七四代柒伍代七六代柒柒代七八代柒玖代八十代捌壹代八二代
學傳公六六代陸柒代六八代陸玖代七十代柒壹代七二代柒參代七四代柒伍代七六代
肇熙公六一代陸貳代六三代陸肆代六五代陸陸代六七代陸捌代六九代柒拾代七一代
輩序:猷字輩喜字輩冠字輩群字輩章字輩成字輩期字輩世字輩篤字輩品字輩立字輩
浦城慥六九代柒拾代七一代柒貳代七三代柒肆代七五代柒陸代七七代柒捌代七九代
輩序:務字輩茲字輩稼字輩穡字輩俶字輩載字輩南字輩畝字輩我字輩藝字輩忝字輩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二十、少典氏第一九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一九0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一八0代譜系表
少典氏一九一壹玖貳一九三壹玖肆一九五壹玖陸一九七壹玖捌一九九貳零零二0一
炎帝第一九0壹玖壹一九二壹玖參一九四壹玖伍一九六壹玖柒一九八壹玖玖二00
黃帝第一八0壹捌壹一八二壹捌參一八四壹捌伍一八六壹捌柒一八八壹捌玖一九0
輩序:難字輩量字輩墨字輩悲字輩絲字輩染字輩詩字輩讚字輩羔字輩羊字輩景字輩
詹文公一四三壹肆肆一四五壹肆陸一四七壹肆捌一四九壹伍零一五一壹伍貳一五三
詹初公九三代玖肆代九五代玖陸代九七代玖捌代九九代壹零零一0一壹零貳一0三
敦仁公八二代捌參代八四代捌伍代八六代捌柒代八八代捌玖代九十代玖壹代九二代
學傳公七六代柒柒代七八代柒玖代八十代捌壹代八二代捌參代八四代捌伍代八六代
肇熙公七一代柒貳代七三代柒肆代七五代柒陸代七七代柒捌代七九代捌拾代八一代
輩序:立字輩迪字輩維字輩勤字輩運字輩際字輩昌字輩明字輩會字輩綱字輩常字輩
浦城慥七九代捌拾代八一代捌貳代八三代捌肆代八五代捌陸代八七代捌捌代八九代
輩序:忝字輩稷字輩聆字輩音字輩察字輩理字輩鑑字輩貌字輩辨字輩色字輩貽字輩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二十一、少典氏第二0一代、炎帝神農氏第二00代、黃帝第軒轅氏第一九0代譜系表
少典氏二0一貳零貳二0三貳零肆二0五貳零陸二0七貳零捌二0九貳壹零二一一代
炎帝第二00貳零壹二0二貳零參二0四貳零伍二0六貳零柒二0八貳零玖二一0代
黃帝第一九0壹玖壹一九二壹玖參一九四壹玖伍一九六壹玖柒一九八壹玖玖二00代
輩序:景字輩行字輩惟字輩賢字輩克字輩念字輩作字輩聖字輩德字輩建字輩名字輩
詹文公一五三壹伍肆一五五壹伍陸一五七壹伍捌一五九壹陸零一六一壹陸貳一六三代
詹初公一0三壹零肆一0五壹零陸一0七壹零捌一0九壹壹零一一一壹壹貳一一三代
敦仁公九二代玖參代九四代玖伍代九六代玖柒代九八代柒玖代一00壹壹壹一一二代
學傳公八六代捌柒代八八代捌玖代九十代玖壹代九二代玖參代九四代玖伍代九六代
肇熙公八一代捌貳代八三代捌肆代八五代捌陸代八七代捌捌代八九代玖拾代九一代
輩序:常字輩萬字輩載字輩循字輩
浦城慥八九代玖拾代九一代玖貳代九三代玖肆代九五代玖陸代九七代玖捌代九九代
輩序:貽字輩厥字輩嘉字輩猷字輩勉字輩其字輩祗字輩植字輩年字輩矢字輩每字輩
代序︰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譜系︰

生平事功說明︰

--------------------------------------------------------------------------------二十二、親朋好友住址及電話檢索表

--------------------------------------------------------------------------------
詹招琳:ChAo-Lin ChAn
奇摩信箱:s1681688@yAhoo.com.tw
電子信箱:s8479.s9667@msA.hinet.net
通訊處:台灣省台北縣永和市雙和街25巷17號二樓
電話:(02)2231-8417傳真:(02)2231-8363
相關聯結︰回首頁︰世界詹姓源流通譜︰詹姓歷代譜序集
版權所有:發起地球村華人編家譜寫自傳運動,本網站文章內容及圖片,歡迎轉貼和連結,敬請註明主題及
纂著者,互重著作權益及文責,謝謝。
公元二00五年五月十日更新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hzk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8-09-14
这么好的资料能不能整理一下,以供各宗亲交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