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0797阅读
  • 20回复

浙江上虞胡氏专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01-08
[quote]引用第0楼南山于2007-12-04 22:20发表的 浙江上虞胡氏 :
浙江上虞胡氏
南山整理 2007.12.04(请读者注意此帖的修改日期)

明世宗嘉靖年间,胡伯瀛的后代工部主政胡景华号莲峰,开始迁居南门城内。胡伯淮字希清,入赘三都朱家滩袁氏。胡伯汝字希阴,迁居西南门长者山麓。上虞胡氏由此分为南门、朱家滩、长者山三支,在上虞鼎足而立。而其中,胡伯汝则成为上虞长者山胡氏的始迁之祖。



——原来朱家滩胡氏与长者山胡氏同出一源。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8-11-12
上虞胡氏衷心感谢南山版主!!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8-11-23
偶尔发现这个网址,真是非常之高兴。我祖籍上虞朱家滩,祖父辈就离乡背井出外谋生,我从未去过家乡。现渐步入老年,寻根思源之念甚浓。。。。新手上路,网上寻根,不得要领,望哪位大侠指点迷津。磕首!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8-11-23
感谢南山先生为我们众宗亲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我祖籍上虞朱家滩,祖父辈就离乡背井出外谋生,我从未去过家乡。现渐步入老年,寻根思源之念甚浓。。。。新手上路,网上寻根,不得要领,望哪位大侠指点迷津。磕首!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8-11-23
楼主:“胡伯淮字希清,入赘三都朱家滩袁氏。”不知可有下文?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8-11-30
hujian59宗亲好!
    上虞胡氏的确是国内著名的一支胡氏支派,其中朱家滩一支我听说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后人,目前说到上虞胡氏,一般都是指上虞长者山胡氏,其中又以分支“敕五堂”胡氏最为出名,在近代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但在实际上除这一支以外,上虞还有一些其他支系存在,只是没有做进一步的调查了解,不为人知,就如附近的绍兴胡氏情况一样。

        要想真正了解某一地的胡氏情况只有两种办法,一是背起行囊到那里去逐村逐乡搞调查,二是开辟地区专帖,让当地宗亲主动将本地情况放到网上。全国范围这末大,按第一种方法需要无数个胡海式的老人付诸行动,难度也很大。那目前只能用第二种方法,胡氏宗亲网所开辟的专帖在此恭候本地宗亲的光临,如有热心族务者能出面主持一下,毕竟是本乡本土,本支本系,搞起调查来事半功倍。这就是我开辟地区专帖的初衷,目前在浙江省许多专帖已经有宗亲响应,我想再过些年后,这些专帖里面的资料就会越来越丰富,类似您所提到的朱家滩胡氏的情况,相信一定会有人出面来解答。

欢迎您经常关注宗亲网的动态。

南山 2008.11.30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1-27
长者山胡氏值得骄傲的人-李玉英女士
百岁老人的世纪心愿

——胡愈之侄媳李玉英回乡侧记

本报记者 徐芳






4月27日,一辆旅行小客车平稳而快速的行驶在杭甬高速公路上,车内一位面容清矍的老太不时把眼光扫向车外,近了,近了,上虞马上就到了,她喃喃地对身边的儿子说着。

老人名叫李玉英,是胡愈之先生的侄媳,今年已经是103岁的高龄了。同车随行的还有老人的儿子、儿媳们,十几口人的一大家子从上海、杭州、福建等地聚拢来,只为了却老人的一个心愿,这个心愿已经跨越了两个世纪。

“我要到一到曹娥庙”

李玉英老人祖居丰惠,嫁入胡家后,便与丈夫胡士汀居于丰惠敕五堂(现胡愈之故居)宅内,后移至丰惠西南门西河岸。50年前左右,举家迁居杭州。

据老人长子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胡国枢介绍,由于交通不便等种种原因影响,老人从没有到过名闻遐迩的被誉为江南第一庙的曹娥庙,但从幼年时听到曹娥的故事和传说开始,老人就时刻向往着到曹娥庙去看看,拜谒这位第一孝女,崇孝之心可见一斑。

“60年哪,我都有60年没有回上虞来过了!”李玉英老太和儿子们几乎同时发出这样的感喟。“是娘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此行是要了了娘的心愿也是了却我们的心愿呵。”李玉英的第二个儿子胡国梯从10多岁就离开家乡参军报国,后在福建省文化部门任职,现任福建省老干部书画协会秘书长。胡国梯也已是75岁高龄,他告诉记者,这次回乡,他们三兄弟随同儿媳都来了,除了远在加拿大、日本的孙辈们没赶来,其余的几乎都来了。

在庄严典雅的曹娥殿前,儿孙们搀扶着李玉英老人仔细端详拜谒了孝女,又参观了庙内几乎所有的古迹,其情其景不啻一幅现代的行孝图。

“不吃力,不吃力,我一点也不吃力!”

正是春意正浓的时节,经过连日攀升,气温已经接近30摄氏度,而当满头白发,身着深蓝色盘纽对襟衫裤,脚底一双同色便鞋的李玉英老人下得车来,轻捷地拄着手杖走来的时候,前来迎接的我市宣传部和乡贤研究会的人们不禁发出一声感叹:好一位干净利索的百岁老太!

我市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把老太在全省健康老人、寿星评选活动上的照片递到老人的面前,李玉英老人惊奇地问到:“这个照片你是从哪里得来的?”原来四年前活动的情景她还记得清清楚楚,老人清晰的记忆,满口的乡音和眼明耳聪让在场的人又是无尽惊讶。在通往凤鸣山景区的山道上,老人在儿孙的搀扶下,脚步轻捷地走上山去,十余分钟的路程竟没有歇息一下,面对儿孙们不时地让她休息的提醒,老人清楚地回答:“不吃力,不吃力,我一点也不吃力!”

胡国枢对老娘亲的健康颇为自豪,他说,自从迁居杭州后,娘就与自己住在一起,去年开始才需要请人专门照顾她的起居。但就在去年,娘102岁的时候,还去爬过宝亻叔塔!说起娘的长寿秘诀,胡国枢说,由于父亲过世早,凭借娘的艰苦勤劳才撑起了一家老小的生活,也许正是艰苦锻炼了娘坚强的身体,而健康也是和娘个性的爽直、饮食的清淡,每天坚持的锻炼是分不开的。

但记者在随同采访的过程中也发现,儿孙们的孝顺随处可见:就餐时,老太太吃点什么,都被儿孙们细心选择;下山前,还是把车开到了饭店门口,以免老人又要坚持自己走下山去,忍受艳阳的照射……长寿和儿孙的孝顺更是分不开的。

因为健康长寿,李玉英老人成了由钱江晚报和致中和酒业共同举办的全省健康老人、寿星评选活动的明星,在出席授奖仪式时,李玉英老人不拄手杖,健步进入会场,使全场人都为之惊喜不已……

“这里是瓦窑头……”

百年沧海桑田。但在李玉英眼里,故乡还是那个梦里无数次出现时的模样。走出曹娥庙,老人不顾艳阳高照,一定要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走一走。

在丰惠镇政府门口不远处,老人和子女们静静等候,只等那远处一个蹒跚的身影出现,一声“阿伯”穿越50多年的时空,她是老人的侄女,现今80余岁的胡宋裔,衣衫还明显带着新穿的痕迹,头发也是梳了又梳,拢了又拢,而103岁的老人也已经盼望这一面盼了半个多的世纪。“都好,都好……”简单的两个字便包含了一切问候和牵挂和祝福。

走在凤鸣山道上,李玉英清晰地告诉身边的儿子胡国枢,“这里是瓦窑头,路如今这么阔啦!”胡国枢说,娘曾经多次提起往山那边逃难的往事,今天娘的记忆终于有了着落。就着家乡的菜,家乡的笋,李玉英老人吃得分外香甜。

陈秋强告诉记者,去年年末,我市举办崇孝文化艺术展的时候,曾经邀请老人回家乡看看,因为老人本身就是一个孝文化的承载体,但因为气候原因没有成行。没想到,春暖花开的时节,老人竟然如此硬朗地来到了我们面前,是家乡情的牵扯啊……

曾在浙江教育学院任教师的三儿子胡国楠在2001年元旦新世纪来临的这天,用三轮车载着老娘去了杭州火车站,拍下一张珍贵的纪念照片,等着娘100岁的时候给她老人家办个百年人生摄影展。他说,车站是人生旅程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旅程的开始,而人生也是旅途,他希望和娘亲体验下一个世纪的开始。

这也是全家人的愿望,永远美好的愿望。
++++++++++++++++++++++++++++++++++++++++++++++++++++++++++


                       107岁老人大年初一安详辞世

2009年01月27日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7点钟就接到电话。一位107岁的老太太过世了,他们家人想把老太太的遗体捐给我们学校。我派了车子,9点到上天竺的西湖敬老院把老太太接走了,没有任何仪式。以老太太的年纪,在杭州也是数一数二的,我觉得这个事情很难得,而且她的家属也很支持,子女都七八十岁了。我做这个工作也很多年了,能碰到那么大年纪的也很少,我觉得应该让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情,老太太叫李玉英。  




昨天下午2点,李玉英老人的小儿子胡国楠夫妇刚回到西溪路的住处,他们一整晚没睡。凌晨0:27,在外面惊天动地的鞭炮声中,敬老院来电话说老太太去世了。


老太太的大孙女从加拿大打来电话,要给奶奶拜年,胡国楠告诉她“奶奶已经走了”。大孙女在电话那头马上哭了起来,胡国楠也忍不住哭了。他从抽屉里找出了一些关于母亲的照片和剪报,还翻到了一顶毛线帽和一双棉手套。“我去东北读大学那年,想去外面滑雪,母亲怕我冷,亲手打了一顶毛线帽寄过来;到杭州参加工作后,母亲怕我骑自行车冷,又亲手缝了双棉手套……”


李玉英于1903年出生在浙江上虞,养育了三个儿子,老大今年82岁,胡国楠是最小的,今年也75岁了。


“我们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没读过书。”胡国楠说,“但是母亲最大的成就是一个人把我们三兄弟培养长大,我大哥是社科院研究员,二哥是上海的离休干部,我是人民教师。”


不仅如此,李玉英老人还帮忙照顾儿子们的下一代,现在孙子孙女都已经到加拿大、日本等国生活。


胡国楠说,他教书退休后,就经常带着老母亲游西湖。母亲102岁时还腿脚利索,顺利跨了347个台阶,登上宝石山。就算到最后,老母亲也是身体无病无痛,面容安详地离开。


受三个儿子的影响,李玉英老人平时喜欢拿报纸翻来翻去,还跟着儿子到处参加社会活动。2004年,杭州第二届“市民林”活动中,老人认育了一棵红枫树。


“母亲喜欢红红绿绿,枫树叶会变色,到了秋天就红了,所以她一下就选中了枫树。”胡国楠说母亲离开后,大家都说不用准备仪式,会用其他形式怀念母亲。想她的时候,子孙们还可以去南山路的学士公园看看那棵红枫树。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1-28
谢谢岩之根(宗亲?)朋友,在胡氏宗亲网上为李玉英老人生平作详细报道。

读到:老太太的大孙女从加拿大打来电话,要给奶奶拜年,胡国楠告诉她“奶奶已经走了”。大孙女在电话那头马上哭了起来,胡国楠也忍不住哭了。他从抽屉里找出了一些关于母亲的照片和剪报,还翻到了一顶毛线帽和一双棉手套。“我去东北读大学那年,想去外面滑雪,母亲怕我冷,亲手打了一顶毛线帽寄过来;到杭州参加工作后,母亲怕我骑自行车冷,又亲手缝了双棉手套……” 不禁泪眼婆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啊,我想起了我的先祖母老人。先母去世早,全靠祖母从小将我带大。对先祖母的思念难舍,时时相逢在梦中。哀哉!

要是我奶奶还活着,今年有111岁了。

南山 2009.01.28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1-31 11:5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08-30
胡愈之故居敕五堂名称来历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064&fpage=0&toread=&page=3

根据清代道光年间雕版《胡氏宗谱>记载:上虞旧县城(今丰惠镇)的胡姓家属,是宋代大儒胡安国的后裔。敕五堂落成于乾隆初年。大厅里悬挂的匾额,是乾隆十三年状元梁国治所书。敕五堂位于丰惠镇东南角,是一座颇具清早期特色的完整民居,坐北朝南,分台门、大厅、后堂三进。左右两侧有楼房两排,每排11间,还有4个过楼和附属平房20多间,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至新中国成立时,全都是胡姓人后代居住,修缮保存十分完好。
    敕五堂的命名是对远祖安国公的追念。胡安国是北宋哲宗朝进士,太学博士。钦宗初,敕封“太常少卿”和“起居舍人”两职,皆辞。高宗时又封为“中书舍人”兼 “侍讲”,安国公只接受“侍讲”一职。侍讲的职务时给皇帝讲课。先后向高宗进讲“时政论”21篇;主张革新朝政,恢复中原。历身处世重操守,讲忠信,不阿权贵。后来高宗又加封“给事中”一职,皆辞,竟到湖南讲学,著书而终。先祖五次受皇封而不仕,表明了先祖对赵构不思进取的失望。

缅怀三百年前敕五堂老祖宗

三百年前的老祖宗,在我们的宗谱里都有记载的。因为我们的祖先,个个都是读书人,不仅世系记述详细,对德高敬业的先人,还都立有传记,传记长短不一,无统一体例,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科举历程、道德文章、职业和经济状况,因而可以理清当时的家庭基本面貌。
上虞长者山胡氏,到明末清初分为六支,其中杨巷支是指位于上虞丰惠东小街杨巷的老宅伦教堂。最初的家长胡桢(1635——1720)号静庵,是顺治朝恩贡生,任职教谕,寿高86。他还是《胡氏宗谱》主撰人。起初,这个家庭只有富人和两个儿子,长子名璔,次子璜(未成年卒)。康熙初年,南京义士韩玉俭携妻女三人,逃难到上虞,加入了这个家庭。
韩玉俭,字枫谷,明末南京复社****。复社本是晚明江南读书人的学术团体,清兵入关以后,民族矛盾激化,韩公曾组织民团抗击过从北京南下的清兵。到康熙初年,清政府稳定局势后就追究此事。韩玉俭就成为缉拿的要犯。枫谷之父南鹏先生(字桃平),河北卢龙人,明代官居观察,早年与桢公之父 元彪 先生相识,在危难之际,老人就嘱咐儿子携妻女到上虞避难,而仗义的桢公则冒着极大的风险接纳了他们,让韩家人隐姓埋名,长期在伦教堂内居住。之后,韩公将女儿许配给桢公之子为妻。从此,胡韩两家悄然结为连理,实际上融为一家了。

胡璔(1664——1718)号他山,以恩贡生授职司训,当过幕宾,科举连连失意后专心著述,遗有《咫园文集》,妻韩氏,生子五:培、均、墉、坦、墀(幼殇)。 韩太 夫人祖籍河北,及笄之年颠沛流离来到上虞。她,就是我们全体敕五堂胡氏子孙共敬共尊的高太祖母。在五个儿子中,四子坦公,号砥园,就是我们1993年新修《宗谱》时,单从世系考虑为敕五堂始祖砥园公。

胡坦(1698——1760),在大家庭内居幼,十六岁县试列增广生,因而最受全家宠爱,丙辰年乡试,意外蒙冤未中,从此在县城等寺开馆课童,教学效果极好,远地家长夜送子就读。时任上虞县教谕的王合瑞,还就此撰文表彰。

砥园公三位兄长,长兄培公,号笃斋,乡试失意,受聘福建巡抚幕宾,后因母病而归。祖父谢世后,成为全家掌门人,成为新宅建设的实施者。培公长寿,是四兄弟中最晚离世的。次兄均公,号可亭,国学生,经商东到涌江,西走吴门,但积蓄不多。后秉家政督僮治南山田。由此成了耕读之家。三兄墉公,中年后成为上虞名医,知县及内眷常来就医。

韩氏外公,初足不出户,闭门写读,对外孙的学业。关怀有加,晚年也与上虞文人交流。韩氏时代藏书,从南京来上虞时携书万卷,再伦教堂内设专门的藏书室,后全赠女婿和外孙。

综上所述,胡氏杨巷支前三代祖先,个个都是读书人,在科举道路上饱受艰辛,都不太顺畅,没有人中举而成为大官。他们从事的职业:教谕(县级学官)、务农、教书、行医、经商、当幕宾。当教谕和幕宾是由受聘年限的,并非终生受禄,所以这个家庭自均公以后,经济收入还是以务农为主。到雍正年间,人丁越来越兴旺,迫切需要扩建新屋以缓解居住问题,因而敕五堂的兴建,应该是三代人辛苦劳作、省吃俭用积攒资金后,在桢公、培公的统一筹划下,艰难地完成。新宅落成后,大厅东西对联为“东方月上,忙开书卷课儿曹;南亩春来,预诫锄犁修穑事”,好一派繁忙、勤劳、敬业的景象!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3-11-28
敕五堂的后代感谢南山老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