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愈之故居敕五堂名称来历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064&fpage=0&toread=&page=3根据清代道光年间雕版《胡氏宗谱>记载:上虞旧县城(今丰惠镇)的胡姓家属,是宋代大儒胡安国的后裔。敕五堂落成于乾隆初年。大厅里悬挂的匾额,是乾隆十三年状元梁国治所书。敕五堂位于丰惠镇东南角,是一座颇具清早期特色的完整民居,坐北朝南,分台门、大厅、后堂三进。左右两侧有楼房两排,每排11间,还有4个过楼和附属平房20多间,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至新中国成立时,全都是胡姓人后代居住,修缮保存十分完好。
敕五堂的命名是对远祖安国公的追念。胡安国是北宋哲宗朝进士,太学博士。钦宗初,敕封“太常少卿”和“起居舍人”两职,皆辞。高宗时又封为“中书舍人”兼 “侍讲”,安国公只接受“侍讲”一职。侍讲的职务时给皇帝讲课。先后向高宗进讲“时政论”21篇;主张革新朝政,恢复中原。历身处世重操守,讲忠信,不阿权贵。后来高宗又加封“给事中”一职,皆辞,竟到湖南讲学,著书而终。先祖五次受皇封而不仕,表明了先祖对赵构不思进取的失望。
缅怀三百年前敕五堂老祖宗
三百年前的老祖宗,在我们的宗谱里都有记载的。因为我们的祖先,个个都是读书人,不仅世系记述详细,对德高敬业的先人,还都立有传记,传记长短不一,无统一体例,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科举历程、道德文章、职业和经济状况,因而可以理清当时的家庭基本面貌。
上虞长者山胡氏,到明末清初分为六支,其中杨巷支是指位于上虞丰惠东小街杨巷的老宅伦教堂。最初的家长胡桢(1635——1720)号静庵,是顺治朝恩贡生,任职教谕,寿高86。他还是《胡氏宗谱》主撰人。起初,这个家庭只有富人和两个儿子,长子名璔,次子璜(未成年卒)。康熙初年,南京义士韩玉俭携妻女三人,逃难到上虞,加入了这个家庭。
韩玉俭,字枫谷,明末南京复社****。复社本是晚明江南读书人的学术团体,清兵入关以后,民族矛盾激化,韩公曾组织民团抗击过从北京南下的清兵。到康熙初年,清政府稳定局势后就追究此事。韩玉俭就成为缉拿的要犯。枫谷之父南鹏先生(字桃平),河北卢龙人,明代官居观察,早年与桢公之父 元彪 先生相识,在危难之际,老人就嘱咐儿子携妻女到上虞避难,而仗义的桢公则冒着极大的风险接纳了他们,让韩家人隐姓埋名,长期在伦教堂内居住。之后,韩公将女儿许配给桢公之子为妻。从此,胡韩两家悄然结为连理,实际上融为一家了。
胡璔(1664——1718)号他山,以恩贡生授职司训,当过幕宾,科举连连失意后专心著述,遗有《咫园文集》,妻韩氏,生子五:培、均、墉、坦、墀(幼殇)。 韩太 夫人祖籍河北,及笄之年颠沛流离来到上虞。她,就是我们全体敕五堂胡氏子孙共敬共尊的高太祖母。在五个儿子中,四子坦公,号砥园,就是我们1993年新修《宗谱》时,单从世系考虑为敕五堂始祖砥园公。
胡坦(1698——1760),在大家庭内居幼,十六岁县试列增广生,因而最受全家宠爱,丙辰年乡试,意外蒙冤未中,从此在县城等寺开馆课童,教学效果极好,远地家长夜送子就读。时任上虞县教谕的王合瑞,还就此撰文表彰。
砥园公三位兄长,长兄培公,号笃斋,乡试失意,受聘福建巡抚幕宾,后因母病而归。祖父谢世后,成为全家掌门人,成为新宅建设的实施者。培公长寿,是四兄弟中最晚离世的。次兄均公,号可亭,国学生,经商东到涌江,西走吴门,但积蓄不多。后秉家政督僮治南山田。由此成了耕读之家。三兄墉公,中年后成为上虞名医,知县及内眷常来就医。
韩氏外公,初足不出户,闭门写读,对外孙的学业。关怀有加,晚年也与上虞文人交流。韩氏时代藏书,从南京来上虞时携书万卷,再伦教堂内设专门的藏书室,后全赠女婿和外孙。
综上所述,胡氏杨巷支前三代祖先,个个都是读书人,在科举道路上饱受艰辛,都不太顺畅,没有人中举而成为大官。他们从事的职业:教谕(县级学官)、务农、教书、行医、经商、当幕宾。当教谕和幕宾是由受聘年限的,并非终生受禄,所以这个家庭自均公以后,经济收入还是以务农为主。到雍正年间,人丁越来越兴旺,迫切需要扩建新屋以缓解居住问题,因而敕五堂的兴建,应该是三代人辛苦劳作、省吃俭用积攒资金后,在桢公、培公的统一筹划下,艰难地完成。新宅落成后,大厅东西对联为“东方月上,忙开书卷课儿曹;南亩春来,预诫锄犁修穑事”,好一派繁忙、勤劳、敬业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