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7399阅读
  • 45回复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1-12
最新消息:

最近福建长汀古城油螺窝胡氏祖墓(七世祖、九世祖合葬)因被人毁坏,现全国的长汀祖籍胡氏宗亲正在筹集资金,准备在春分之前将其重修恢复起来。请转告全国各地的长汀朱紫(汀西)胡氏后人,有愿意为重修祖坟捐款者,请在春分之前把钱收集起来,汇往长汀,碑上留名。

详情请与我联系:QQ114412749 E-mail:hxy123@gmail.com

南山 2009.01.12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2-11 15:4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02-03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古城祭祖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古城祭祖
南山(胡先远)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年一度的春分清明时节来临,给长汀古城带来了浓郁的敬宗祭祖气氛。一批批的客家子孙后裔,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古城,参加这独具一格的客家人祭扫仪式。今年从四川远道而来的长汀朱紫胡氏二十三世孙光永三叔素卿三婶,不仅带来了在川朱紫胡氏后裔近千人对长汀朱紫胡氏列宗列祖的崇敬,也带来了他们在分离二百多年后回归故里与宗亲团聚的喜悦。先远自上海陪同三叔三婶再次来到长汀,与故乡宗亲共同度过了难忘的三天两夜,遵长辈意见特作此文以记载古城祭祖扫墓经过。

祭祖背景
        清朝乾隆年间,有福建长汀朱紫胡氏第十七世祖志深、志渊、志澐三兄弟,从现在的福建长汀县古城镇元坑村,带着简单行囊出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郫县定居下来。这就是清朝初年所谓“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过程中普通一户客家人的迁徙故事。我们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大约有数十万南方移民来到四川,分布在巴山蜀水的村村镇镇。三兄弟的父亲第十六世祖士鐏(字公敬)和他的另外两个儿子留在了长汀,他们的后人现仍居住在祖上遗留下来的祖居附近。由于路途遥远,加上战乱不已,在父亲士鐏公和母亲邓氏过世后不久,入川三兄弟和福建老家宗亲渐渐地失去了联系。与此同时,三兄弟在四川成都平原白手起家开创事业,三房后人也渐渐发展起来,二零零五年初步统计已近千人。入川三世祖之后已繁衍达十代人,距当年入川已有二百六十年历史。

        盛世思传家。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用一种“祖先崇拜”的共同行为,努力维系着一个民系的精神特质,守护着中华古老文化的共同心理。国家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通讯水平的发展,和谐社会环境的要求,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认祖归宗,弘扬中华美德。一些台湾政界领导人回大陆寻根祭祖经媒体报道,也激发了人们对自己的祖先故居的认知兴趣。先远虽然长年在外地工作生活,但也是客家人的后裔。有感于四川老家三叔三婶以耄耋之年,抱病领衔郫县朱紫胡氏三房宗亲理事会,不辞辛苦奔走于川西平原,调查族人的现状。虽鞭长莫及不能助其一臂之力,但也有心为兴家族事出一份力尽一份心。于是从二零零五年春节开始,发挥本人工作之专长,利用互联网之便利,很快通过网上找寻到当年留在长汀古城祖居的士鐏公五子志游公的后人。并于二零零五年“五一”前往长汀寻亲祭祖,受到了以师煌和炜芝父子为代表的五房后人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再续中断了二百多年的福建四川两地宗亲血脉之情。客家胡氏后裔寻亲故事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深深感动了读者,也感动了在川三房后人。他们自发献款筹措资金六千元,为修建入川三兄弟之父母世鐏公和邓氏太婆的墓地,委托光永三叔和素卿三婶于春分前动身先来上海和族侄先远会合,然后一同踏上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郫县朱紫胡氏后裔长汀古城春分祭祖扫墓之旅。


古城祭祖

        这里所说的古城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泛指整个长汀古城,长汀历史上是汀州府所在地,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同时又是闽西客属八县之府。另外长汀也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福建省苏维埃政权就建立在长汀,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从长汀起源的。现在城中心地区三元阁的城墙上“古城汀州”四个大字昭示着长汀悠久的历史。

        古城的另外的一种含义是具体的地名表示。从长汀向西不到三十公里来到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这里有一个小镇就叫古城镇。一个平常的小镇安静地坐落在省界线上。当年红军长征时长汀的各路人马曾在古城镇集结,然后趁着夜色前进到同样离省界不到二十公里的江西瑞金县,现在古城镇的一些客家民居墙壁上还依稀可见当年红军路过时留下的标语。

        古城是我所见国内最美丽的小镇之一,由于这里地处偏僻,远离都市,多年来没有受到大的战乱影响,古城的山水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就是它的安静和翠绿,说它安静就是说古城的乡间远没有城市那种喧闹,说它翠绿是指古城四周起伏的山峦被遍布的绿色植被所覆盖。车行至此,目睹眼前的秀丽风光,不禁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当年朱紫胡氏的后人就散居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古镇四周,在古城镇的街上到处可见胡氏宗亲开的店铺,到处可以感受到胡氏宗亲对先祖对族人的一片热忱。

        长汀朱紫胡氏起源于唐末为避朱温之乱,从江西弃官的远祖裔孙某。他的后代有称白石公者,于北宋神宗年间从宁都三迁定居于长汀城西朱紫坊,成为我长汀朱紫胡氏的开基始祖。以后历百年到明代永乐洪武年间,第七世祖木斋公和第九世祖樛庵公,先后被安葬于长汀古城的油箩窝,从而使得这里成为胡氏后人祭祀祖先的主要场所(另一祭祀地点是长汀西山,后文将提及)。

        关于第七世祖木斋公的事迹,胡氏族谱上都有详细记载。明代永乐年间公被乡里推举做官,官职为留守司都经历,官位为六品,后因官场险恶,主动辞职回乡。由木斋公主纂的朱紫胡氏第一修族谱毁于战乱之中,后人为纪念木斋公的功德和他对家族的贡献,特意在古城油箩窝选择了据说是长汀最好的墓地之一,海螺形的山势作为风水宝地来安葬他。第九世祖樛庵公有感于胡氏家族世代单传人丁不旺,为广后嗣计,娶两房生了七个儿子,人称七房公。从此以后胡氏乃大,其后代子孙成千上万遍及汀西。现在长汀胡氏族人仍以“大某房”来区别彼此之间的宗亲关系,我们去四川这一支属于“大五房”的。九世祖樛庵公初葬在郑坊,后代子孙于清康熙年间将其骸骨迁来古城的油箩窝,与他的祖父七世祖木斋公合葬在海螺形墓地,并立碑祭祀。
  
亲情联闽蜀,携手谱新篇

        油箩窝位于古城镇长校自然村,离城七华里,高空俯瞰山势酷象一只巨大的海螺故名。历史上一直是长汀朱紫胡氏后人春分扫墓的重要墓地。为什么是在春分而不是清明前来祭扫?当地宗亲告诉我,在长汀各姓氏客家人保存了许多自己的先祖坟墓,仅在清明一天祭扫在时间上明显不够。所以很久以前就流传下来从春分开始祭扫各姓氏最重要的先祖墓地的习俗,春分主祭之后才开始祭扫其他祖宗之墓。整个祭扫将持续到清明之后的谷雨节气,历时一个月左右。在此期间,客家人无论身居何地,无论公务生意多忙,都要赶回家乡参加祭扫活动,哪怕是一天两天也要赶回来。确实是这样,在祭祖扫墓现场我看到了许多西装革履的宗亲,都是专程从厦门、广州等地回来祭祖的,今年又增添了从四川远道而来的三叔三婶,参加一年一度的祭祖仪式。

        长汀古城客家人祭祖仪式完全可以作为一档旅游节目对外开放,可惜目前还没有人能想到这一点而加以开发。我虽然事先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要拍摄下全部过程,但在现场由于人手不够还要照顾到三叔三婶的活动,许多精彩场面未能及时拍摄下来。好在这种祭祀每年都要按期举行,待到明年会有更多的海内外宗亲前来参加,其场景比今年将会更加热烈和壮观。改革开放以来,海螺形春分祭扫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其活动已经形成了模式固定下来,即采取“分棚”组织方式,将属于海螺形墓地的胡氏后人按三十户左右为“一棚”组织起来负责当年的祭扫活动。每户大约出资一百元左右,用来购买祭品,请乐队,办酒席(每年大约都有二三十桌),然后收取参加活动的所有后人的“男丁”费,去年每个男丁是二点五元,今年增加到三元钱。用这些资金就可以把当年的祭扫活动办得很圆满。长汀古城胡氏后人大约已有十五“分棚”,近年来由于祭扫费用的提高,宗亲理事会正在考虑“并棚”措施,即将两棚合并为一棚,以增加活动经费,加快周转。但也有些事业成功的胡氏后裔主动为此活动捐款,一人就承担了当年的全部费用,受到族人的赞许。

        今年的朱紫胡氏古城春分祭祖仪式在淅淅沥沥的春雨声中如期举行。地点设在古城镇上街的“生吉号”,这是由好几户胡氏家庭所共有的客家典型民居。客家房屋建筑的特征,多为厅堂厨房间隔四方形。以土木结构平房为主,有上下厅,两排横屋左右对称,前后左右各有天井。厅中央天子壁上必有神龛供奉祖宗,厅与厅之间有厢房。典型的前有坪,后有园,四扇大门,还有门楼。厅两侧房间为寝室,厅堂平日用餐会客,年节祭祀。春分祭祖是件大事,前来参加的有数百人之多,在没有收回重建胡氏宗祠之前,这几户人家主动将“生吉号”提供作为活动场所,已经有好几年了。熙熙攘攘的厅堂里洋溢着浓浓的宗亲亲情,认识的不认识的在这里喝茶畅谈,来自长汀各个地区的胡氏宗亲济济一堂,大多是各地宗亲结团前来。我们来自四川的宗亲代表送给故乡宗亲会的一面锦旗,上书“亲情联闽蜀,携手谱新篇”,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每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宗亲后裔前来参加油箩窝海螺形祭祖扫墓。
  
前往油箩窝海螺形墓地

        上午十时左右,祭祖仪式正式开始。客家人祭祖分“堂祭”和“墓祭”两种仪式,内容基本一致。先是在“祠堂”举行“堂祭”,仪式由司仪主持,点香烛,献三牲,贴花纸,鸣礼炮。由族中长辈率领,向神龛中供奉的祖宗行三跪九叩大礼,乐队奏乐,念祭文,洒水酒,烧纸钱......看得出这一切程序都是井井有条,连年长的族中长辈跪拜都有专人搀扶。现代祭祖活动革除了不允许女性参加的旧习,前来参加活动的老中青妇女也不在少数,但许多妇女还是在厨房为祭祀结束后准备一两百人的午饭。

        结束了“堂祭”,由乐队开道,抬着插了小红花的猪头,鲜鱼,整鸡以及盘碟等物品,一行上百人从城里出发,吹吹打打地前往油箩窝海螺形墓地举行“墓祭”。小小的古城小街上顿时热闹起来,但见人人夹着雨伞,脚着雨鞋,身背镰刀,手提鞭炮,或步行,或坐车,一起朝着镇外七华里的海螺形墓地方向行进。我忙不迭地跑前跑后摄像拍照,留下这一幅幅古朴的客家古城春分扫墓图。

        对这一切备感新奇的当属我三叔三婶,可能在他们儿时的回忆中依稀保存着这种祭祀仪式的印象。在四川郫县虽然胡氏三房后人尚在,可是对祖宗早已没有了这种崇敬的仪式。祖坟早就被平掉了,祠堂也被拆毁了,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祖以上先人的名讳?族人之间几十年没有来往,路上相见不相识,做了官发了财不认祖宗为富不仁的后人也不是没有。看看行走在自己身旁的这些长汀朱紫胡氏宗亲,我深深地感到,所谓祖先崇拜,是对祖先灵魂的尊重和信仰。客家人的祖先崇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还是在观念上。一个连自己祖宗都不愿意认的人,还算得上是客家人的后代吗?

        祭祖仪式在油箩窝海螺形墓地继续举行,所有的程序在这里又重复了一遍,我,长汀朱紫胡氏第二十四世孙先远,代表四川前来参加祭祖活动的光永三叔和素卿三婶,与长汀本地胡氏后人代表,一同向第七世祖木斋公第九世祖樛庵公行跪拜礼。花纸压在坟头,香烛插遍墓前,族人带来的鞭炮震响在这古老山坳。清明时节雨纷纷,但在今年整个祭扫过程中却没有下雨,只是当仪式结束,人们纷纷走下山去的时候,沥沥的春雨又开始落到了刚才还是人声鼎沸的油箩窝海螺形墓地......。
  
古城油箩窝海螺形墓地祭祖

西山扫墓
        在长汀,朱紫胡氏后裔除把油箩窝海螺形作为主要祭祀墓地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祭祀地点就在长汀西山。每年祭扫完油箩窝海螺形后第二天,古城的宗亲代表都会来到这里,继续从春分开始的祭祀活动。

        从古城包了一辆中巴公共汽车,一行十数人经长汀县城沿着盘山小路,来到西山麻兰岭背。前来长汀之前,我就从五房师煌哥那里得知这项安排,为此我也是非常兴奋,因为去年来长汀时就听介绍说,在西山麻兰岭背埋葬着许多年代更加久远的先祖,而且他们都是由后人将他们从不同的埋葬地迁葬到这理来的。其中不乏我在族谱中已经熟知的先祖,能亲到他们的墓前祭扫也是我的一个心愿。

西山麻兰岭背一世祖至六世祖合葬墓前

        麻兰岭这一带实际上是我胡氏先祖及他们的夫人太婆集中埋葬的墓葬群地。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世祖白石公到六世祖修轩公和他们的太婆安葬在一个墓穴中,这里俨然就是一个胡氏先祖聚居的大家庭。从墓碑上可知,此墓初建于大清雍正二年甲辰十一月初八日,重修于咸丰四年三月二十八日。也就是说在雍正年以前上述六位世祖是分别埋葬在长汀不同地点的。这在我们四川民国四年的族谱上可以清楚看到。去年我在寻亲过程中曾仔细研究过他们的葬地,试图从中找到合族聚居地点的线索。我注意到第三世祖紫坊公和他的两位夫人魏氏马氏也在其中,三世祖讳坚号紫坊,族谱上记载了他在南宋淳熙年间官至漳州路总管中大夫,带兵平息汀南沈师寇乱,后被朝廷謚号“忠惠”的事迹。按理说他的功绩和声望足可以给他单独建墓,但后人仍将其合葬于诸位世祖墓中,其中原由还有待考证。

        在西山麻兰岭背,除六位世祖的合葬墓外,对照光绪年间的族谱坟图,我们还知道有以下先祖分别埋葬在合葬墓附近:右侧十世祖大二房的观斋公,希吾公,下首有七世祖木斋公的夫人温氏太婆墓。族谱上记载温氏太婆教育孙媳妇陈丙娘的故事:“尔姑事我至孝,尔能以尔姑事我者事尔姑,尔必同我寿。”(你婆婆对我非常孝顺,如果你能象你婆婆对我这样孝顺你婆婆,你必然会和我一样高寿),温氏太婆高寿七十有七,后来孙媳妇陈丙娘果然也活到七十七岁。

        长汀胡氏后人的祖先崇拜情结,对祖宗从来没有厚此薄彼。尽管西山距古城几十里路,每年春分的第二天,古城的宗亲都会按时相约来到这里,手持镰刀或砍刀,将西山一带所有的胡氏先祖坟墓杂草清理得干干净静。然后摆上祭品,逐一祭拜,带来的鞭炮也是拿到每座坟前燃放,并不分哪一房祖先。我数了一下,半天下来共扫墓十几座。我观察到前来扫墓的很多人实际上对墓主究竟是哪一世祖并不是很清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师煌哥告诉我以前他们住在远离县城的地方,交通很不方便,全靠走闽赣山间小路,翻过牛岭、九里岭,春分扫墓有时要走一天路才能来到西山。另外他们每年还要祭扫很多无主的孤坟,如我们十六世祖士鐏公名下有五房子孙,其中第三房的后人在“德”字辈后就失传了(有可能去了福建邵武县),他们这一房的上祖辈坟墓就成了无人祭扫的孤坟,这些年来都是由古城五房的后人在春分清明替他们祭扫。

        一行人在西山麻兰岭背扫墓后,来到长汀火车站旁胡氏宗亲开的餐馆用午餐。在这里可以远眺新建的长汀火车站,由于目前还在继续修建,站前广场还比较空旷。族人指着远处的两株高大的樟树告诉我,那里就是我们开基始祖白石公三迁而定居的城西朱紫坊遗址,现在是大同镇罗坊村的所在地。由于新建火车站,村民们已经陆续搬迁到附近的罗坊小区,现在只有这两株高大的樟树依然保存在那里。今后若有海内外朱紫胡氏后裔回乡寻根,一出长汀火车站看见这两株樟树就知道自己的根就在这里了。我想这里也将和西山麻兰岭背以及油箩窝海螺形一样,今后都将成为海内外朱紫胡氏后裔魂牵梦绕的朝圣祖地。

        说到寻根,我最初在网上寻找长汀宗亲时就在想,假如我们长汀朱紫胡氏有一个自己的宗亲理事会,来帮助海内外游子寻根问祖该有多好。当时我只能是在网上去找一些胡姓的长汀小朋友,从他们那里打听我要寻找的线索。朱紫胡氏的后人遍及汀西,七大房的子孙有成千上万之众,没有一个宗亲理事会这样的组织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所以我这次来长汀参加古城祭祖活动就有意联系了一下各地区和各大房的后人代表,讨论建立长汀朱紫胡氏宗亲理事会的可能性。看来大家对此事都很热情,于是就在春分这天参加完海螺形祭祖后,来自各地区的后人开了个碰头会,定下来第二天在西山下一位宗亲家里召开筹备组的第一次会议。

        出席筹备会的有来自古城,河田,濯田,四都,西山等地的七大房后人代表,我代表从四川郫县来的三叔参加了会议(三叔三婶因年事已高,参加了头一天的海螺形祭祖活动后就休息了,没有到西山来)。会议主要讨论了有关成立理事会必须要做的一些前期工作,包括经费的筹集,理事会机构的设立,会长副会长人选的初步考虑,理事会的宗旨章程,注册,联系人。。。。等具体的事项。会议达成共识,成立长汀朱紫胡氏宗亲理事会就是要围绕沟通团结本地宗亲,联系海内外宗亲,开展敬宗祭祖活动,为今后续修族谱做好组织上的准备工作。

梦回牛角塘
        按照长汀客家人的习俗,春分开始的祭祖扫墓,一般都是由远而近。扫过了油箩窝海螺形和西山下、麻兰岭背的远祖,各家子孙才能开始祭扫自己这一房的各位祖先,一轮轮的祭扫活动在长汀此起彼伏。这段时间里,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子孙后代,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也要抽时间回家一两天,亲到祖先的坟前祭拜,长汀古城五房后人六家人就是这样的,炜芝从龙岩回来,二弟胡渊从厦门回来,师彬从广州回来,师钊的长子从漳州回来。似乎有一种凝聚力量让这些客家子孙千里迢迢回到故乡参加祭祖仪式,这种现象在其他地区是比较少见的。
  
扫墓前在祖堂合影

        按照由远而近的习俗,我们分别到十四世祖养贵公(祖章公)和十五世祖阜如公(景殷公)墓前祭扫,他们都是大五房十世祖永洪公(致盛公)的后代,这一支系主要生活在古城一带,现在师煌哥三兄弟居住的祖居就是从十四世祖养贵公时保存下来的。据说现在供奉这一祖堂的男丁有一百多人。关于这一祖堂的故事,这次回去又听到了另一种版本。据说十四世祖养贵公在附近谢屋一带做长工,东家看他为人忠厚老实,就把女儿嫁给他,而且把这一带的田送给他并帮他盖起了这座祖堂,还同意他另外两个兄弟养德养茂也搬过来一起住。这种说法和去年我来时听到的十三世祖念卿公教书先生的故事有所不同。

        十五世祖阜如公(景殷公)是十四世祖养贵公(祖章公)的长子,谢氏太婆生三子,现在古城元坑村这一代的胡姓人家大都是三兄弟的后人。平日里乡里乡亲互有来往,一旦有祭祀活动大家就会聚集在一起,这次回去住在师煌哥家就遇到一个夜里来收“丁银”的老人。这种按“棚”划分的姓氏组织是民间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的作用。十五世祖阜如公(景殷公)葬在元坑大罗坑口山上,他的第二个儿子,即我们第十六世祖士鐏公,从前就埋葬在其右侧大约二十公尺处。后来被迁到了井头村牛角塘。
  
入川三始祖之父母十六世祖士鐏公邓氏太婆坟前

        十六世祖士鐏公字公敬,是十五世祖阜如公(景殷公)的次子。生清康熙三十四年,配邓氏生清康熙三十七年。卒年谱上无记不详。生子五。清光绪六年嘉勉其长子志深,次子志渊勿守贫困,相携入川来到当时的成都府郫县定居,过了四年又鼓励四子志澐前来郫县与兄会合。三兄弟开始是做贸易,后来有了些积蓄买黄姓私田百亩,遵照家父意见将其三股均分,各自成家立业,于是就成为长汀朱紫胡氏入川三始祖。现在郫县这三房胡氏的后人已近千人。公元二零零五年先远在上海网上寻亲成功,找到三始祖在长汀古城的五房宗亲后,郫县方面的宗亲非常兴奋和激动,今年春分委托三叔三婶不远千里前来长汀与老家宗亲相会参加祭祖活动,并带来积资献款六千元,委托在古城的五房后人为十六世祖士鐏公及邓氏太婆另择墓地安葬。具体过程见先远写的另一篇短文。


        三月二十三日是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来自四川郫县的宗亲代表不远千里来到长汀古城元坑井头村的牛角塘十六世祖士鐏公坟前,在这里和留在长汀古城的五房宗亲一起,缅怀入川三始祖的父母德泽,追思先祖深明大义。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果断决定也不会有我们现在近千郫县后人的今天。感恩戴德,饮水思源,我们把从郫县带来的特产郫县豆瓣再次供奉在祖宗的坟前。当已近八十高龄的三叔跪拜在祖宗坟前的时候,我及时地拍下了这历史性的瞬间,两百六十多年过去,远在四川郫县的游子终于回来。倘若士鐏公邓氏太婆在天之灵泉下有知,亦可欣然了。

        令人感动的不仅仅是眼前动情的一幕。我三叔三婶为这次长汀春分祭祖扫墓之旅,春节过后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两老本来就体弱多病,能不能实现长途跋涉是令人很担忧的。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安排计划,先是让他们提前到达上海在我四叔处休息数天,然后再由我陪同来长汀。到长汀后的活动安排也是考虑到他们的身体情况,许多日程都由我代表参加了,但他们还是感觉体力不支。由于在旅途中不小心闪了腰,三叔行走更加困难,因为从祖屋到牛角塘坟前三、四里路都是田间小路,师煌哥和我都在为他能不能结束最后这一项安排捏了一把汗。天下雨,路难行,腰又受伤,是什么力量支撑三叔行数千里路来到牛角塘跪拜在祖宗的坟前?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客家人行万里不忘祖宗的精神,纵有万水千山阻隔,数百年的宗亲亲情是割舍不断的。看到两位老人历尽艰辛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我的视线禁不住渐渐模糊起来……。这一刻被我完整摄入镜头并将通过制作视频光盘发放给郫县胡氏宗亲,今后郫县朱紫胡氏后人将永远铭记这历史性的一刻。

        短短的三天两夜古城祭祖活动结束了,我们离开了长汀。在返回上海的火车上,我脑海里一直浮动着这几天来的各项活动,回忆起古城宗亲对我们的热情接待。我在考虑怎样将这次活动完整记录下来,转告所有四川宗亲。光有录像照片是不够的,可惜我又没有散文诗歌般优美的文笔,来抒发我内心真实的感受。但又必须将此次活动如实记载下来,所以利用今年的“五一”长假时间,写出以上文字,也算是我对福建四川两地宗亲的一个交代吧!

                                     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二十四世孙先远谨撰
                                           公元2006年五一节于上海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2-03 17:1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2-03
千里寻根  认祖归宗----胡在篪
千里寻根  认祖归宗
胡在篪(音:池)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7622

寻根篇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我的父亲从江西南昌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念书。家父四十得子,共生了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当同孪五弟、六弟双双坠地时,家父已年过半百。在童年的记忆中,家父对我们循循善诱、呵护有加的一幕幕情景,更像是位和蔼慈祥的爷爷。

1965年,家父超龄退休。年仅15岁的我,顶替工作。历次填写履历表时,在籍贯栏中我都端正地写上“江西南昌”。久而久之,这似乎已成了不二的事实。十年动乱中,葬于上海平安公墓的祖母的棺坟被毁。第一次见到家父老泪纵横,许久不能平静。从那时起,我才陆续从家父那里知道了祖上的一些情况。我们的祖上是客家人,祖籍是闽西长汀,祖居在故城门外,老宅内有两棵大樟树。祖父随父在江西做官多年,曾祖德斋和曾伯祖衡斋都是晚清有名望的文人。家父七岁丧父,全靠母亲辛苦扯大……至此,家父伤心的原因得以理解,我家祖籍的事实得以清源。

“文革”结束不久,家父还特地嘱咐我,利用出差的机会到江西探寻祖坟。无奈,历经战争沧桑,时代变迁,一直都没有丝毫线索。1994年,家父临终时,将保存了近一个世纪的先祖的手稿留了下来,抱憾离去。从此,先父的遗愿,成了我们兄弟姐妹难解的一个谜团和心结。在以后的十余年间,凡是遇到福建来人,总不忘打听长汀的情况。有一位厦门的校长曾告诉我,在长汀确有许多胡姓人家,聚居在那里。还说,“万精油”大王胡文虎的祖籍也是长汀。除此以外,再无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因而,寻找祖坟的事,无从着手,一再搁浅。长汀仍然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

转机出现在2006年春季。在琏六弟通过互联网与在上海宝钢工作的胡先远(南山)取得了联系。先远与我们同属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二十四世裔孙。难能可贵的是,他已花了一年多时间,从查阅族谱入手,又两次赴长汀、宁都参加祭祖和实地考察,收集梳理了大量资料,对族史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率先创建了胡氏宗亲网站。感谢他,做了一件有意义、积功德的善事。正是通过他,我开始知道了石壁村和朱紫坊;知道了七大房和列祖列宗的尊号大名。亦正是在他的精神感染下,我们弟兄加快了节奏,进行了半年多时间的赴汀寻根的准备。一方面由在琏六弟与上海的先远,长汀的炜芝和台湾的兴中等胡氏族人保持通信,继续查核有关情况。跑上海、南昌等地的图书馆、文史馆查阅有关资料,以扩大线索。另一方面同步启动先祖手稿的拜读“消化”,这还真是一桩费时费神的累活。十余本厚厚的线装册,全部是古体文和古言诗,其中不乏繁体字、异体字。凭我那点底子,常常弄到深更半夜,也就“消化”了六、七分。

2007年3月18日,我和在璇、在琏兄弟三人,并相约先远驾车同往汀州,终于踏上了千里寻根的路途。我们选择了沪—浙—赣,高速加国道的最佳路线,于晚上十点出发,一鼓作气冒雨夜行,天刚亮赶到鹰谭。在路边稍稍填肚,又驱车前赶。经南丰、宁都、瑞金,午时抵达闽赣交界的古城镇。全程一千余公里,耗时14个小时。穿过古城镇,没费周折,就到了乡间的胡师煌家。师煌是炜芝的父亲,热心族中事务,是位朴实可亲的老人。用了午饭,稍事休息后,我们就围着老屋边看边拍照,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那么诱人。下午,炜芝从龙岩赶来,摆晚宴为我们一行接风。虽说都是初次见面,但一提到寻根的事,大家的话闸就关不住了,你一言,我一语。顿时,族房辈份、风俗习惯,城市乡村……所有的距离都被拉近、被缩小。满屋洋溢的只是“天下胡氏一家人”的血脉亲情。这晚,不仅领尝了客家人菜肴的美味,更领略了客家人好客的美德。正如有一首客家谣唱道:人客来到,细声商量。鸭蛋炒饭,酸菜煮汤。若有酒肉,让客先尝。热情款待,面上有光。

夜灯下,炜芝捧出了家藏的族谱。惊喜地发现序文中有衡斋、德斋复书族人,婉拒“以总纂并索弁首之文”,建议“以公序为宜”的印件,与带来的《重修胡氏族谱公序》的手稿,笔迹无异,一字不差。时隔113年后,曾祖的手稿原件重现在故乡的族人面前,这本身就是个奇迹。无疑,它也成了我们认祖归宗的有力佐证。

第二天,正逢春分。早早起床,赶到古城镇。这里原是古代的驿站,建于宋朝,因筑有泥石墙而得名。明清时,曾是一座繁荣的边界古圩。遗憾的是,如今仅剩下了砖砌拱门一座及宽3米的古驿道。
当太阳爬上山腰的时候,来自沪粤川的胡氏后辈,融入当地的胡姓人群,集合出发至四公里外的油罗窝,参加祭扫祖坟。长长的队伍,管乐队前导,一路吹吹打打,颇为壮观。祭祖开始,宣读祭文,敬香叩拜,鞭炮声声,震耳欲聋。这里是七世祖木斋公和九世祖樛菴公的合葬墓,于“康熙六十年”重修。墓碑下方“七大房后嗣同立”的人名中,找到了我们二房分房十六世祖协矩公—胡学成的名字。这一年他应该是三十八岁。

公祭活动结束已近正午。二三百人相聚一堂,少不了满桌酒菜。各房胡氏老少,频频敬酒,乐队一曲奏罢又接一曲,煞是热闹。这已成了古城镇每年一次的民俗活动。

下午,我们来到离古城镇六十里外的排下,祭扫肯堂公墓。肯堂公是我们的十八世祖。“公乃乾隆时人,汀人称之胡百万也。公之逸事,在长汀早已家喻户晓,流传不辍”。令人叹息的是,原呈牛栏形的风水宝地,因修建水库,迁移中棺灵遭毁,墓碑散失,遗骨不全。不由对这位传奇般的先祖,平添了几份心酸。

接着,又赶往朝天门外的东教场盘龙窝。据族谱记载及图示,这里是胡氏祖坟较集中的墓葬地。我的高祖子皋公,太祖玉铭公和曾伯祖镕公的坟都在那里。同样令人叹息的是,由于建厂原墓地已面目全非。炜芝和两个弟弟顶着骄阳,爬坡绕径,直到日薄西山,仍未找到.心中不免又多了些感叹。光绪四年二月,曾伯祖衡斋的家丁陈升,就在这里张贴过“请禁告示”:“不准在胡鑑祖坟界内筑坟侵葬,违者送官究办”。可见在那时,私人墓地亦受法律保护。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殡葬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涉及旧坟的处理,必须慎重、依法行事。不然,怎么来彻底否定“文革”,怎么来建设和谐社会。

拖着疲惫的双腿,返回古城镇。当晚,我们兄弟三人和东莞的志平同宿在胡福之家。欣慰的是,福之亦保存了一套完整的安定胡氏族谱。且对谱中的内容十分熟悉。拍了许多相关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第三天,我们进入向往已久的长汀城。以前只是从书上了解到,这是一座有一千二百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如今真实地展现在眼前,才感性地被它的魅力所吸引。“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尤其是贯穿城内的汀江,被称作客家人的母亲河。听说每年10月都要在“客家母亲”塑像前,举行盛大的公祭活动,从而引起了我对汀江的浓厚兴趣。经查考:“天下之水皆向东,惟汀独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故曰汀江“。由此想到,我在美国曾听一位华裔实业家说过: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之所以多灾害,与两条母亲河都是东西走向有关。且不说此论是否有道理。但我相信:汀江,这条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胡氏先人的母亲河,将会给他们的子孙后代,源源不断地带来福祉。

时间的限制,加之我的腿疾缠身,无法对这座唐宋古城细作观赏。多亏培荣族兄,用一辆轻骑载着我,在城内匆匆绕了一圈。见到了瞿秋白就义处的白沤亭、见到了水东桥北侧的古城墙、见到了“三元阁”。

下午,来到胡革中家。革中是二房分房十六世祖大成的后代,与我们十五世同祖。真所谓“三百年前是一家”。革中的父母亲赴台湾后,他力守祖宅数十年,并维护原建筑风格不变,是老街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胡家老宅。他拿出了胞弟兴中为纪念父母亲编辑出版的纪念文集,图文并茂,字里行间充满了海外游子的拳拳之心。

随后,革中带我们走街串巷,参观祖居遗址。一路指点解说,倒像个专业导游。正如兴中在《汀州寻根》中所述:“像胡家老宅一样的屋子,到处都有。除了还有昔日大家宅第的气势外,大都显得破旧不堪,甚至倾圮。改建的水泥砖墙则在弯曲的老街小巷中显得有些突兀。”原先胡家大院内的九厅十八井,已不见踪影。那口古井躲在被人遗忘的角落,在默默地诉说着百年沧桑。站在胡氏宗祠原址的废墟上,我感慨万千:如此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的民间文化遗产,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不能不说,重视宣传不够,保护意识淡薄,相关措施不力,是导致遗产加快消失的重要原因。

当我还在杞人忧天时,革中提起,汀城有一位叫胡世恭的九十老人,曾经向他说到过衡斋。我闻风而动,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是个打开迷锁的关键人物。随即,由革中带路,到了老人家里。老天有眼,祖宗有灵。刚好老人出院回家才几个时辰。他告诉我们,衡斋和德斋两口棺柩与三口女棺柩, 早已迁回长汀,安放在他家祖地的屋内。这时真有“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感。无奈,天色渐晚,没法去实地看看。详情细节,因见老人病后初愈,不忍再问。就这样,带着意外的收获,带着几许遗憾,向老人告辞。

晚上,革中全家在酒店作东为我们送行。席间,谈笑风生,气氛融洽。两个弟弟平时不胜酒力,这天也连连干杯,喝得面红耳赤。我的心中更多的则是感激和感恩之情。若不是先远的“导航”和炜芝的“一统”(此行祭祖、寻墓、查谱,全仗炜芝前后奔波,统筹安排,我戏称他是“胡一统”。);若不是革中的引荐和世恭兄弟的护灵,寻根之行不知要等到何时,不知还要费多少周折。

返回古城镇,住在胡师荣家新盖的楼房。三天换了三处,如同走亲串门,有一种回家乡的感觉—真好。次日凌晨,天未开亮,就驾车经长征出发地—石城转入原路返回。中途遭遇雷雨,车速不减,到了上海一看表,比来时快了整整两个小时。

族人发来短信,问此行有何感想。我即兴复了一首打油诗:先祖曾辉煌,后辈当自强。古城少古貌,保护缺法宝。长汀路不长,一日即能返。我知道,不久还会再赴汀州。因为那里寻祖归宗的任务还未完成;因为那里是先祖生活和长眠的地方;因为那里是客家人难忘的家乡。有道是:有情总要回家乡,人间惟有乡恋长。


归宗篇

今年“五一”,利用节日休假,我和在簋二姊、为德姊夫及在琏六弟,再次踏上了赴汀州的行程,还是沿着去年的“红色之旅”线。在龙虎山和石城段遇修路,坑坑洼洼,一路颠波,到古城镇已是凌晨三点。难为福之夫妇,在路边迎候。在旅店睡了三小时,天亮就赶往汀城世恭家。

一进门,见老人脸色红润,神清气爽,心中甚喜。更令人欣喜的是,未等坐热,世恭就开口告知:上次精神欠佳,随同衡斋、德斋的棺柩一起运回长汀的不是五口,而是四男三女七口。接着,老人讲述了具体的过程:在他很小的时候,七口棺柩从广东运至汀城 ,先安放在东嶽庙(现长汀二中位置)。并留下了一笔钱作为管理基金,交由长邑公局(当时的专门机构)保管。因当地有名望的乡绅与衡斋、德斋的关系很好,公祭时,就用此钱的利息作接待费用。后来公局方面提出应有胡家有名望的人来管理。遂改由慎斋负责。慎斋去世后,又转由他的祖父景芳。棺柩也移至黄田背(他家的祖田),并盖了一间砖瓦房。横匾《胡氏厝庐》,呈罗水字形。 四大三小,质地上好,统一漆红的七口棺柩从左至右,朝南一字排放。“五次围剿”时,国民党军队筑碉堡,将房子拆了。棺柩被野草覆盖,虽经风雨,仍木不烂架不散。“五次围剿”后,他已十几岁时,其兄世言从国外写信来叮嘱说,祖父生前曾关照,务必慎重处理好这七口棺柩,在南昌、上海等地有他们的后代。到了抗战时期,长汀的乡绅认为这样放着不好。他按照兄长的意见,“不能随便处理”。就这样,每逢祭扫,除把野草割掉,其它维持原状。直到最后一次祭扫,大约在1954年。

综合上述情况,有关曾祖的棺柩已迁回长汀,其基本事实是清楚的,可靠的。理由有三:

其一,世恭与我们在十六世同祖。其十七世祖滕基是我们的先祖綋基的胞弟,且“笃亲爱兄”。綋基中年辞世,“公代嫂理家政……交还时家业益丰,姪(肯堂)亦赖以成立。”世恭的祖父景芳,经营水产殖业,在广东与衡斋交情笃厚。可见,提供者的背景与逝者既是同宗之亲,又是世代之交。

其二,另一个当事者慎斋。据考证,与德斋是同族叔姪关系。有《示从姪逵卿慎斋》诗一首为证,曰:“才名三十年,焉能学众口,有情且赋诗,更得清新否?”诗中也反映了慎斋是胡家有名望的人,符合长邑公局的人选要求。

其三,从迁回长汀至安放东嶽庙这段过程,因世恭年幼,无法提供具体情节,主要是后来听其兄告之所回忆的。但从移至黄田背以后,他已是懂事者、也是当事者。否则不可能将《胡氏厝庐》的细节都能说清,并当场图示。

另有两个主要情节,推论如下:

关于迁柩时间。世恭有两种说法。一曰:很小的时候。一曰:大概还未出生。根据推算,时间应在1920年左右,可能性较大。依据是:德斋病逝1909年或1910年;世恭出生1918年;我父亲到上海1922年;“五次围剿”1930年~1934年;另考虑衡斋(德斋病逝时,他已78岁)年龄等综合因素。

关于棺柩的逝者身份。世恭再三肯定两口棺柩逝者为衡斋、德斋无疑。另“在南昌、上海有他们的后代”一词反证,其中有德斋。因为当时南昌有观洛在,上海有赓颺在,他们是德斋的长子和孙子。另两口男棺逝者应为观潮和观濂。依据是:据我父亲说,德斋是在外出途中,染疾(可能是霍乱)病亡。观潮伏其身上哀哭不止,不幸又染,一个月内相继身亡。又据族谱记载,观濂卒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走在其父衡斋、其叔德斋之前。三口女棺逝者,除衡斋、德斋的夫人外,另一口应为观濂之妻。据族谱记载,方氏与夫观濂同年同月早四天过世。其子印顺将父母棺柩同迁,则是情理之中。

总之,上述的推论,虽然难以一一取证。但从依据的逻辑性来说,是有说服力的。重要的是两位曾祖和祖父的遗骨,已归故里。埋在我们心中的迷结终于解开。如果先父在地下有知的话,应该感到宽慰。

怀着肃敬的心情,来到黄田背。这里已是一家港资公司的厂区。在几幢整齐的厂房后面,有一片长满野草的荒地。中间有一处凸起的土墩,依然可见。这就是《胡氏厝庐》的遗址。我们姊弟四人,深一脚、浅一脚迈到墩前,默默注视,拍照留念,然后敬香、叩礼、祈告先祖在天之灵安息。这时,我想起了“家而客焉,客而家焉”这句话。它反映了客家人四海为家的远大胸怀。眼前土墩上曾安睡的几位先祖,不都是“异乡久宦”;可是,最终,他们的英魂都长留在汀州大地上。“汀而家焉,汀而根焉”。客家人从骨子里透出的故乡情怀,是最感人的。

为了庆祝寻根之行的收获,世恭特地在家备了满桌地道的汀州传统菜,革中和炜芝也赶来相聚。见到我二姊和姊夫同在,众人颇有感触。特地将“姑丈”安排在主宾席。宴间,自然又是一番热闹景象。革中提出了革除“女儿不上谱”和“分房分支续谱”颇有见地的两条建议,赢得了在座族人的赞赏。不难看出,胡门中开明有识之士大有人在。

因为二姊和姊夫第一次到汀城,作揖辞别了世恭,又来到祖居地老街。革中再次不厌其烦带我们边参观,边讲解。此时,我重返故地,思绪万千。仿佛天堂里的老祖宗正在对他们的子孙进行一场“尊祖敬宗之心,爱亲睦族之念”的命题考试,以唤起胡氏族人“导一宗之派,统百代之纪”的觉悟。我赶紧拿笔答卷,作《归宗》一篇:

根据族谱记载和调查考证结果,以下三点可以形成共识,并予认同:

第一、“吾朱紫胡氏自白石公 彭由宁都三迁居于汀始”。白石公是我们的始祖,长汀朱紫坊是我们的祖居地。

第二、胡氏族谱始于前明,由木斋公暨龙山、介石诸公创谱,而由实斋公集成。协矩公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又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合族再次重修。这是反映朱紫胡氏世系的重要历史资料。

第三、朱紫胡氏从九世祖樛菴公“有哲嗣七人而族始大支分派”为七大房。从此,胡氏家族“子孙多且贤”,走向光大。

从第十世起,我家这支系二房观斋公后代,沿袭至我们这一代已是第二十四世。期间各代分房世祖名号等基本情况,已明晰。为方便族人和后代子孙参阅备考,现列表简述如下:

始祖    彭  字延年,号白石。曾祖胡琛在江西任官,唐
昭宗时的进士。娶妻钟氏,生一子。
二世祖  泰来 字易,彭所生子。娶妻江氏,生一子。
三世祖  坚  字达材,号紫坊。泰来所生子。任宋南国
              大总管中大夫。娶妻马氏,生二子。
四世祖  应裕 字顺仲,号朱峰。坚所生次子,兄应孙。娶
妻刘氏,生二子。合葬西郊外麻园。

五世祖  文贵 字天号,号白云。应祐所生长子,弟文寿。
娶妻余氏,生一子。合葬东郊外雀麻坑。
六世祖  添祥 字恒吉,号修轩。文贵所生子。娶观娘,
生一子。葬东教场。
七世祖  原祖 字本宗, 号木斋  添祥所生子。任留守司
都经历。葬油罗窝。娶温仕广之女巧娘,
生二子。
八世祖  灏  字清和。原祖所生长子。弟显。葬茶头坑。
娶张得荣之女圆娘,生一子。
九世祖  倫  字樛菴。灏所生子。寿四十二,葬油罗窝。
娶陈氏,生四子。
十世祖  永谰 字致远,号观斋。倫所生第三次子,兄弟经、永渊、永源。异母弟永深、永洪、永淳。生于明景泰六年乙 亥四月二十五日,卒于明嘉清十五年丙午七月十四日。寿八十一,葬上曲。继娶王廷矅之妹王氏,生二子。
十一世祖一本 字立浦,号务吾。永澜所生第三子,弟一诚。
生于明宏治八年乙卯二月二十七日辰时,卒于明万历六年戊寅。寿八十四,葬郡西马鞍山。继娶楊泽侄女满娘,生四子。

十二世祖  辉  字希大,号实斋。一本所生第三子,兄弟轂、
輯、輶。生于明嘉靖七年戊子十一月初三日,卒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九月十九日,寿七十三,合葬金斗山下。娶郑琏之女马娘,生五子。
十三世祖 汝揩 字式卿,号九围。辉所生次子,兄弟汝桥、
汝棐、汝采、汝宋。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戊十一月二十三日亥时,卒于明万历二十六年戊申,葬西郊外。继娶邱氏, 生二子。
十四世祖 宗熊 字梦吉。汝揩所生次子,兄宗烈。生于明万
历四十三年乙卯十一月二十三日,
卒于顺治己丑九月初六日,葬黄田
背。娶钟肇元之女钟氏,生二子。
十五世祖 诠  字理瑞,号定菴。宗熊所生次子,兄诗。生
于明崇祯十三年庚辰七月十三日酉时,卒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七月二十九日寅时,寿六十九,葬东教场盘龙窝。继娶马仲宪之女马氏,生四子。
十六世祖 学成 字行千,号协矩。诠所生第四子,兄功成、
大成、文成。嘉定知县、湖北黄州、武昌府同知、汉阳府、安陆府知府,湖北粮储道督。生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十二月初三戊时,卒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己卯闰六月初八未时。寿七十六,葬西关外附郭西塔边金斗山。继娶江南周氏,生六子。
十七世祖 綋基 字肇丰,号兰英。学成所生第三子,兄弟绪
基、绍基、绥基、滕基、缮基。生于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十月二十六日申时,卒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己亥十月二十八日亥时,寿四十七。葬郡后金盆架下乾山。娶张富光之女张氏,生一子。
十八世祖 肯堂 字鹤汀、其绳。綋基所生子。浙江清吏司员
外郎。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丁丑六月初一日辰时,卒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壬甲二月二十八日已时,寿五十五,葬古
城排下。继娶谈氏,生十
一子。
十九世祖 赞元 字子皋,号心陶。肯堂所生第七子,兄弟春
元、奉元、奏元、调元、掄元、殿
元、凯元、第元、宸元。两广盐运
司批验所大使。生于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壬子正月初八日申时,
卒于道光十年(1830年)庚寅五
月十八日申时,寿三十八。葬东教
场盘龙窝。继娶吴嗣绅之女吴氏,
生四子。
二十世祖 廷琨 字蕴石,号玉铭。赞元所生长子,兄弟廷琪、
廷瑄、廷璡。浙江布政司照磨、枝
江知县。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
年)庚午十月二十三日寅时,卒于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五月二
十六日酉时,寿五十八。葬东教场
盘龙窝。娶侯坤元长女侯氏,生三
子。
二十一世祖  钦  字英生,号德斋。延琨所生第三子,兄鑑、
镕。壬午(1882年)科同考试官;
甲午(1894年)科内簾掌卷官。
江西试用知县,贵谿、鄱阳知县。
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丙午三月十三日辰时,卒于1910
年(约),寿六十四,厝黄田背。
娶沈保颐次女沈氏,生二子。
          二十二世祖  观潮  字景韩,号松亭。钦所生次子,兄观洛。
生于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九
月初一日亥时,卒于1910年(约),
寿三十,厝黄田背。娶徽州太平李
氏,生一子二女,卒于1949年;
葬上海平安公墓。
二十三世祖 赓飏      曾用名畊阳。观潮所生长子,大妹早卒,二妹相武。生于1903年10 月9日,卒于1994年8月17日,寿九十一。娶湖州南浔吴氏,生于1912年 8月24日,卒于2001    年6月30日,合葬上海嘉定松鹤公墓。生四男二女。
二十四世              赓飏所生长子在琥、次子在篪、第三、四子在璇、在琏、长女在簋、次女在琬。
说明:所列世系情况,按首叙名、字、号,某(采用父名)所生第几子,同胞兄弟、异母兄弟、官职、生卒、葬娶、生子,依次引述。娶妻只列本支生母。失考内容则空缺。
另将本支第二十一、二十二世的分房世系情况补充列表如下:
二十一世祖 鑑  字筱石 号衡斋。延琨所生长子,弟镕、
钦。咸丰十年进士(1859年)、
光绪丙子1876年乙卯壬午科
同考试官任广东新安、海阳、
顺德、署万州知州、阳山、翁
源、永安、番愚、南海知县。
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
壬辰六月十六日寅时。卒于
1910年后,寿七十八以上。
厝黄田背。娶丁绍义长女丁氏。
生二子。侧室吴氏。
镕  字立菴。延琨所生次子。兄弟鑑、钦。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三月初五日。卒于咸丰七年(1857年)丁巳四月二十七日巳时,寿二十二。葬盘龙窝玉铭公坟左。
二十二世祖 观濂    字慕周,号莲航。鑑所生长子,弟
观河。生于同治十年
(1872年)十月初十丑时,卒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月初八。寿二十二,厝黄田背。娶方大森之女方氏,生一子。
          观河 字希文。鑑所生次子,兄观濂。
二十三世祖 印顺        观濂所生长子。
    说明:据玉铭公墓誌铭记载:公有“孙女三人,曾孙女二人”。
应为鑑和(或)钦生有女儿三人。观河和(或)观洛生有女儿二人,
而观濂和观潮的可能性较小。

又到了和古城告别的时候。当返程车经过长汀火车站时,隔窗看见广场边两棵高大的古樟树,在雨中傲然矗立。这里曾是祖上从胡家大院迁出后的老宅遗址。我忽然悟到,英语称家谱世系图为Family Tree,真的很形象。一个家族如同一棵树,有主干、有分枝;唯有根深,才能枝茂;更有一种不畏风雨、挺拔向上的精神。古樟树—朱紫胡氏家族历史的见证和未来的象征!


追思篇

端午节到了。这个中国传统节俗,已被城里人渐渐淡忘。今年的端午节,有些特别。首次被列为国定假,上班族纷纷外出旅游观光。我选择呆在家中,剥个粽子,泡杯清茶,赏诗阅谱,倒也别有一番情趣。为了纪念先贤,再次重温传赞:

十二世祖实斋公传:    “少聪颖,髫令好学,手不释卷,读书过目成诵。稍大习举子,业不籍师资,自多解悟。”当年乡试,其父起初不同意他参加,认为“未经师友讲贯”,借“讬读书而废耕务也。”结果,他以第一名考入学校。并被称之:“书义精透可为有志诸生讲解;行止端庄,可为放荡诸生规戒”。还让他和日本留学生伴读了很长时间。后来,被授予文林郎,“政绩循声,卓著一时”。归田回家后,在城西筑艺圃,積书万卷,潜心修谱,成了胡氏族谱集大成者。“德著于吾族”。

十三世祖九围公传:  “性至孝,聪颖过人”。五岁初入塾,即取孝经一卷。老师感到奇怪,立刻教了五章。谁料,读了一、二遍就朗朗成诵。稍长的作文,“数千言倚马可待”。母亲得疾,他憂劳得“行不能正履”。父亲生病,他“衣不解带, 药必亲尝”。双亲过世后,他哀毁一如,庐墓三年,须臾不离,其孝行被刊载在杂志,广为流传。

十四世祖梦吉公传:    “天资奇特,读书数目行下,善古文词。”年轻时就拿了乡试冠军,被谓之“异日当以文章显天下。”他常与诸名儒切磋,讲求当时之务。那时盗贼蜂起,驿路梗棘。“公悉心策划,设望邮,置乡勇,匪类敛跡,沿汀数百里赖以安”。公家世殷富,遇到灾荒年,“倾资捐賑,存活甚众”。公更乐善好施,曾创置义田。因仰慕宁化遗老李世熊的高风亮节,自名宗熊,并造其门下。老师去世后,抑郁而终,年三十五。临终前慨然对其妻说:“我生平不营私产,但愿以德业遗子孙。诸兒他年成立,可告以我言:有君父而不能忠孝,有宗族戚里而不能睦渊任恤,非我子孙也”。

十五世祖定菴公传:    “天资敏悟,即千言二三遍可成诵。稍讲解,能深究奥旨”。老师曾对人说,“唯此子不凡”。当时他无力买书,靠老师拿自己的书给他念,“望之深也”。公办事有头脑,他预料流寇迟早“必扰吾汀”,因而将“奉母居之构室”选择在幽僻,多朴茂之区,并“储粟以备不虞”。果然不久,寇至,乡民族亲纷纷逃之。公一一照料,如无事一般。后来,经努力,家业丰殷。他嘱咐其子功成等,“吾欲鼎新堂宇,作实斋公专祠。”其子学成从汉阳府归来后,遵从父命,为实斋公修建了一幢崭新的祠堂。其夫人称赞公“学问经济,并驾古人,平昔发言行事,一以道义居心,故虽病危而精神不乱。”

十六世祖协矩公传:    公“志高行洁,竭忠事上,不为身谋。”任官湖北,“爱民与士,宽严并济,通漕裕课,调度有方。”当时,汉镇多火灾,他“捐资置具,募勇悬赏。凡有炽焰挥手扑灭,大吏文章荐举。”而自己却积劳成疾,年未老即抽身而退。“公归之日,扁舟扬帆,吏民焚香泣拜,护送百里不绝。”公“退休林泉,即以敬宗收族为务,”潜心修谱。谁料到,清朝是我国文字獄的巅峰时期,因奸人胡作梅图产不遂,诬告谱中有“悖谬之词。”后经福建巡抚定长上奏朝廷,认为胡作梅“挟嫌诬蔑”,拟发充军。而族谱修订本延迟三十年才问世发行。公事父母“纯孝至诚”,甚得欢心。诸兄髦年过疾,公七旬亲持汤药昼夜在侧。公持之以恒,“躭慕右军”,晚年书法益工。他教育子姪,“唯本经史,切戒浮华,”不能贪图官禄,专利一己者。

十七世祖兰英公传:    “天资聪颖”。乾隆间,文人学子争先崇尚《周礼》。公到省城参加秋试,“舟车劳瘁中,日手周礼一篇,抵省已琅琅成诵。”老师也被他的“文字经义,为之心折。”那时,家里富裕,但他从不闲着,还与原先一样参加劳动。曾开发竹山,与傭工一起干杂活,制作了一百零一具篛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八世祖鹤汀公传:    公“赋性仁厚,勤俭持躬。”他年轻时,父亲去世,朝夕陪伴母亲。等母亲也去世了,他“尽哀尽礼,孺慕之思,终生不辍。”公家业殷富,号称“胡百万”但从不吝财。广昌教匪闹事,蔓延到瑞金,居民十分惶恐。他捐出千金,招募乡勇,帮助官兵肃匪,使城市“得以安溢。”城隍庙倾圮,太守意欲更修,而费用很大,“商之公,遂慨然身任。”瑞城天后宫被烧,修复艰难,公“倡捐千金,众商因之踊跃,而庙貌一新。”乾隆五十一年,遭遇大旱,民无收获,令欲开征,人心惶恐。公“垫解半季奏销”,以解全城之困。其他如瞻亲族、赈贫穷、修桥梁、开道路,“凡所乐输费逾矩万。”自解田后,教育子孙,不准在外购置别墅。自己则“晨夕博览古书或种竹抚松”,过着俭补清闲的日子。

高祖子皋公传:    “幼而颖异,性笃孝友”。公十五岁参加童试,名列冠军。五兄雅山公,在桐庐任职,因公失误造成亏累。公“即寄千金资之归,并助其眷属费用,其友爱也”。
在担任两广盐运司批验所大使期间,因“盘查过严,西商造为蜚语。”但他不畏中伤,仍坚持严格执法,不徇私情。公“纵观群书,尤精医理。”(先父在世时曾说起,我家有一位祖先,精通医学,想必就是子皋公。他编过一本“相书”,我粗粗看过。这并非是常见的算命术,而是讲察看“五官”,能知晓“五脏”之疾。依据是“五官”乃“五脏”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一本医学科学著作,可惜已毁于“扫四旧”风暴中。)庚寅(1830年)仲夏,公得喉疾,自知不起,辞母曰:儿不能长侍老母,死有余憾矣。遗命子孙,“以孝悌忠信为本。”去世后,公各同官无不深为悼惜。

太祖玉铭公传:    “天姿歧嶷,过目成诵。长慷慨,有大志,举足不忘其克守先训,有经世才”。公“性纯孝”。四岁丧母,与祖母不离左右。“家有余资,天性友爱,以弟妹尚幼,分毫不取。仍以其田助曾,修祖祠、赡亲友,诸事无少吝,乡里贤。”任职湖北两年,上司视为左右手,事无巨细,悉以咨公。鄂省常有水患,堤防是急务。公“乃亲督,不避风雨,保全者众”。荆州大水,流离载道,“君单车之任,周咨疾苦,振廪劝分,众散复归”。乡民爱戴,争以布帛菽粟相赠,公“笑郤之”。藉祠引退,归里后,公日以教子诵读。公生病后,城乡绅民焚香祷天,为公祈年。去世后,全县歇市。“谓我县官之爱民,皆公之教也。”灵柩归葬,祭者百余里,挥涕送者。可谓“生荣死哀”矣。遗命戒世,勿吃洋烟,犯者非我子孙。其亲友之贫乏者一一料理尽善,含笑而终。

曾祖德斋公传:    “德斋胡君少时曾受学于番愚陈蘭甫京卿,京卿经术文章海内宗匠,游其门者多成闳达魁硕之材,君于师友渊博资之深,而有以自得”。公天资聪颖,善于领悟,殚精竭虑,狂深不倦,“文名噪于江右。”尤与杜陵旷世相感而笃好其诗,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出版《赐㪺阁外集》(㪺读ju)。集杜之诗 至二百数十首 ,无不移形易貌,妙造自然。之前,雅好集句,后效踵起者皆牵合成篇,而德斋公之“集一家言直抒己意且積巨册而成大观者未之有也”。有道是“杜陵诗圣古无偶,但论皮骨谁敢争”。而“君胡一洗几马空,已拼皮骨困行路,敢惜啸歌成老翁,开新合故竟何益,西江浩浩生天风。”

公在西江(即江西)掌辜较久,每日自辰至午,薄书填委 ,剖决如流,睱则匡坐啸詠。至语及“民生之困,国计之艰,世道人心之日降,辄为愤慨。”因“当官有执,为忌者蜚语中伤。”没多久,上官徽闻其枉且多,其吏干兼人而廉谨无害,乃为之审理前事,奏请复官。昔人谓“士百事可为,唯不可俗。”公一身正气,“离俗斯进。”

公原有鑑、镕二兄。次兄镕,号立菴,“幼多病,粗知篆刻,凡雕鏤杂艺一习辄精。”咸丰丁已(1857年)四月,发匪竄扰郡城,他当时受母命赴粤省。传闻父母中途遇盗,弱弟被掳。星夜奔救,行至蔡坊骂贼不屈死之,年仅二十二岁。“公之孝烈可风矣。”

立菴公早卒后,德斋与长兄衡斋,虽年龄相差一肖有二,但志趣相投,壎箎情笃。曾伯祖衡斋公,闽中名进士。“射策少年,裁花满县,以纯儒为循吏,蕴经济于文章,腹有万卷。”光绪辛已(1881年)冬,公“博考群籍,各采本诗,”更考南宋以来诸家诗体,为内府藏本《滄浪诗话》增注。该增注,论诗法有五,数万字。且“纵观上下,采辑古今,援引既勤,考证尤确。”并继有《续诗话》,“更续挹扬之妙。”

衡斋和德斋,长期分居粤、赣两地,且政务劳案,难得一聚。但双方书信、诗作来往频繁。内容大都涉及思亲恋乡,送别亲友、触景寄怀。其中有不少反战诗篇。如《书愤五首》:“天下干戈满,兵残将自疑。……世乱戟如林,无辞荆棘深。……向来忧国泪,眇眇独开襟。”反映了客家人厌倦战争,渴望和平的真实情感。另有一首反映德斋二十八岁中举(1874年)。《三弟秋捷誌喜》:“传来吉语听分明,喜见萱堂咲语迎,立志何须愁眊矂,此才真不负科名……。”

俩公常在外出舟车中赋诗作词,少则五首、六首;多则八首、十首,拈来既是。且从“和韵”渐入“不求音韵,而求气韵”的诗家意境,可谓“根本既茂,枝叶自繁。”

列举两首:衡斋到申江作无题一首:“一苇竞乘风,蓬莱在望中,吴淞残月白,黄浦晓霞红。异地炎凉换,天涯阅历同,雅情无处着,翘首託征鸿。”

德斋赴成都草堂作《示观洛观潮》一首:“强梳白发提胡盧,富贵功名焉足图,休怪儿童延俗客,几回书札待潜夫,文章有神交有道,兵革未息人未苏,谁谓我顷膠在漆, 汝身即见唾成珠。”

在曾祖的手稿中还发现德斋上书皇上圣鉴的奏章(底稿)十篇,涵盖了地方治安,国防军事,税收法律,内政外交诸多方面,其中不乏良计妙策。

如:“行实政,固民心,严保甲,办团练”四项安内之策;批评加税免釐是“利在日前,害在日后。”提出:“今日之时势计,邻国不可不联合也。英美利在通商,法俄志在拓地。德与法为仇,日与俄相忌。联日以拒俄,则同洲可共保;联德以抗法,则海患可渐息;联英美以通各国,则商局可长久”的“以不攘为攘”的对外政策。如:在甲午时针对“虚穈不戒,操演不勤,更调不频,赏罚不明”的弊病,强调“百练之兵,尤以练心为要”的练兵策及“维中国自强之策,宜以大者、远者为先。得地易,得人难,得将弁易,得统帅难。整顿海军端自统帅之得人始。”的海防条陈。再如:“公生明,偏生暗,”必须于下车之始,入境之时遇事咨询父老,访察穷黎,“利于民者兴之,病于民者革之”的整饬吏治、勤恤民隐策及“诬告反坐,均加旧律一等治罪。”严治诬告命案,以安善良而清讼源等等。这些政策思想和思维方式,对于研究清史乃至当前制定相关改革思路,应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纵观传赞,可以见证:“胡氏乃文化名人之始,为汀之望族”;可以见证:“胡氏之世多通德,代有闻人也。”不能忘记,吾族中“贤内助实多”。为人妻母的品德懿智同样让人爱戴。

定菴公之妻,协矩公之母马氏,“事父至孝,勤慎淑惠,与姑相处三十余年。慈爱孝敬,始终如一。”
兰英公之妻,肯堂公之母张太恭人“系出名门,懿德尤著。躬理家政,督训勤读,母而兼师。持身勤约,好善济物。”族人感颂懿淑,立“安定慈范”。
玉铭公之妻,衡斋,德斋之母侯氏,“幼承家范,事父母以孝闻于歸。”深得刘太夫人欢心,谓如此平生无疾,都靠侯氏悉心照料服侍。平时,教子极严。二子功成名就,欣慰不已。可以说,没有这些伟大女性的付出,就没有吾族名人的辈出。

端午诵读传赞,缅怀先祖,旨在“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旨在“勿忘祖德,敬守遗规,继继绳绳,永传无替。”祖德遗规就是“以忠事君,以孝思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这十六个字是胡门的传家宝。诚然,走进新时代,应赋予新的解释,充实新的内涵。与世俱进,才能久盛不衰。

我虽不谙平仄音韵,却蠢蠢欲试,作无题四首,权为《追思篇》后序:


(一)                          (二)
鞠躬尽瘁效君王,                一生清廉两袖风,
敬宗晓礼侍高堂。                为官不做发财梦。
忠孝两全留美名,                用心替民办实事,
佛祖西天颁奖状。                百姓自有公平秤

(三)                            (四)
巨富不吝财百万,                过目成诵非逞强,
捐赈救灾身先揽。                胡门满屋飘书香。
修桥开路尽善举,                赋诗寄怀经世才,
济公邀君上庆宴。                伴君终身皆文章。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第二十四世裔孙  在篪
                          二00八年端午撰于上海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2-03 20:1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2-03
南山注:

上文为上海胡在篪(音:池)宗亲近日发给我的原创作品,现由其胞弟胡在琏发表在宗亲网论坛。我不久前已在“中华胡氏寻根论坛http://hmmshoe.com/bbs/showbbs.asp?bd=120&id=62&totable=1”提前首发。胡在篪宗亲祖籍福建长汀,与我有同宗之亲。近几月不顾足疾缠身,伏案写作,此为其系列寻根文章中的三篇。2007年农历春分时节,南山有幸陪同其兄弟三人前往福建长汀寻根问祖,读完在篪三哥(按其家庭兄弟姊妹排行)的文章,令我回想起去年那段难忘的经历,我为他们兄弟姊妹不远千里两次前往长汀寻根而感动,特推荐此文入选本网的“论坛精华”栏目。


以下是胡铁华宗亲在中华胡氏寻根论坛上的跟帖:

小溪融入小河,小河汇入大河,大河流入海洋,这是自然的流向,因其自然,小溪流才能从源头经过长途曲折蜿蜒,归入生命的怀抱——浩瀚的海洋。
流向海洋,这是溪流江河最佳的选择。
凡“拒绝”流向海洋的溪流江河最终必然要干涸。
人也一样:有情总要回家乡,人间惟有乡恋长。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6-06 11:1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02-09
最新消息:

最近福建长汀古城油螺窝胡氏祖墓(七世祖、九世祖合葬)因被人毁坏,现全国的长汀祖籍胡氏宗亲正在筹集资金,准备在春分之前将其重修恢复起来。请转告全国各地的长汀朱紫(汀西)胡氏后人,有愿意为重修祖坟捐款者,请在春分之前把钱收集起来,汇往长汀,碑上留名,最后截止日期:2009年2月26日(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初三立碑。

详情请与我联系:QQ114412749E-mail:hxy123@gmail.com

南山(胡先远) 2009.01.12

重修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古城油螺窝胡氏祖墓(七世祖、九世祖合葬)捐款名单数额:

四川郫县分支

贵州:胡先智 300元   胡承波 100元  胡承英 100元 胡承强 100元 胡承丽 100元
上海:胡光中 300元   胡先通 200元
上海:胡先远 500元   胡承雯 100元

四川:胡先银 100元
四川:胡先富 400元 (胡承明、胡承文、胡承武)
四川:胡承根 300元
四川:胡先贵 150元 (胡承尧、胡承勇、胡承炯) 胡先贵已过世
四川:胡光旭 100元 (胡萍) 胡光旭已过世
四川:胡光永 400元 (谢素卿、胡先枢、胡先杰、胡承然) 胡光永已过世
四川:胡先达 500元 (胡承浩、胡承英)
四川:胡翔 200元 (胡彦杰)


上海分支:
胡在琏一家:2000元 (胡在篪chi、胡在璇、胡在琏、胡在簋gui)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6-06 11:1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9-02-12
现将族谱中有关清光绪九年发生的“宋姓冒祭案”转载如下,让宗亲们大致了解一下当年发生的事件。

以下摘自清光绪二十一年《汀西胡氏族谱》卷三第十页

附刊宋姓冒祭案

缘于:十一世叔祖真吾公古墓,在油箩窝山场海螺形状。因光绪八年间有瑞金县袁坝乡宋姓人在古城雇工盗砍坟树,经族人拿获处罚,宋人挟嫌在心。突于光绪九年二月二十六日,邀集该乡宋泰阳等到油箩窝真吾公坟,捏称伊祖冒祭,致启讼端,控案摘存列后。

具呈耆民胡廷上等,为挟谋飘冒逞强碎碑乞移谕止,俾免大祸。事缘:耆等七房共有祖遗古城小地名长较乡,油箩窝坟山一嶂,古葬七世祖木斋公暨九世祖樛庵公、叔祖真吾公。该山自山顶至山脚周围上下俱系耆等坟山,管业数百年,从无人敢觊觎,现有族谱确凭。忽于本年二月二十六日有江西袁坝乡宋赵钦、宋明仕、宋明夫三人挟嫌至油箩窝坟山,祭扫耆等叔祖真吾之坟。古城族人闻之此事诘问其由,诳称此山系伊宋坟。经耆等族人即送古城司主堂讯,钦等供有宋姓坟地,当时不听司主处断经。耆等族人将钦等三人送至本城祠内查问,钦等变称实系误祭,不敢与胡姓混争。致将三人交与地保会春、罗俊、钟进放伊回家,通城周知。讵料放回之后,钦等胆敢将耆等坟碑毁碎。又有枭恶宋泰阳、宋文祥、宋明容、宋明连等纠众至古城地方,混问跟交三人噉抛耆等祖骸杀掳等吠。思耆等祖坟系前明古葬,邻省知悉,何得平空飘夺,似此越界恃强,理法奚容。若非邀  恩讯赐谕止,势必惨遭荼毒,只得  叩宪天作主俯赐移会瑞金、会昌等县谕止,一面饬差拘集宋泰阳等到案惩办,俾免地方扰害。阳春一笔公侯万代上呈。
光绪九年三月初六日具呈耆民胡廷上等

补用同知直隶州特授长汀县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林官名大受批:
该山所葬系胡姓祖坟,宋赵钦等居住隔省,岂能凭空认为己祖。到山祭扫殊不近情,迨至宋赵钦等三人自称误祭,旋即回家,而宋泰阳等又何纠众跟问寻事不休?尤难索解其中有无不实不尽,姑侯差查禀复察夺。该耆民等一面即检管业山契呈验勿延。三月初十日宋姓在古城肆言纠众械斗,经古城司主黄禀 县宪,激以情迫势急,祸在旦夕,乞驾亲临,谕止救全等词呈蒙。

待续

南山 2009.02.12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9-03-30
胡氏祖坟

小图 | 大图 图片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胡炜芝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9-03-30
胡氏祖坟照片

小图 | 大图 图片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胡炜芝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9-03-30
胡氏祖照片

小图 | 大图 图片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胡炜芝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9-03-30
胡氏祖几照片

小图 | 大图 图片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福建广东海南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第3页
胡炜芝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