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胡氏古村(胡德平题写书名,大16开铜版纸画册)
镌刻在高安市华林山风景名胜区内的胡德平同志题字大石
华林胡氏古村导游词
2012/11/11 10:21:27 来源:宜春旅游政务网
http://www.zsly.gov.cn/zhinan/show-news.asp?id=140 各位游客:你们好!
欢迎前来华林胡氏古村参观游览。我姓~,大家叫我小~就可,下面由我来引导大家进行游览。
华林胡氏古村位于江西省高安市华林山风景名胜区浮邱岭即周岭村,属“华林寨——上游湖”省级风景名胜区范围,距市区53公里。
游览前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华林胡氏古村的历史。华林胡氏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刘宋时期,始迁祖为刘宋名将胡藩。华林之胡乃胡公满后裔,源于安定(今甘肃省固原县和镜原县境内),先居宗城(河北威县),再迁邳州宿迁(今江苏宿迁)。公元410年,胡藩因有功于刘(裕)宋朝廷,赐土豫章(今江西南昌)之西。同年,他慕名寻觅西汉儒生浮邱伯隐居之地——华林山南面的浮邱岭(即现周岭村),因山清水秀,遂卜地为家,“华林世家”盖由此来。传至清献公,仕饶州判官,因世乱,遂重振华林祖居以休养生息,后葬于村庄后面的凤形山。其次子胡魁,官迁侍御史,唐朝亡后,挂车不仕,隐居华林,建“潜园”,办家塾“华林书堂”,督课儿孙,显诗书门第,振仕宦宗风。
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因浮邱岭山多田少,自北宋起,渐往山北的新吴(今奉新县)迁徙,故而奉新也成为华林胡氏后裔的居住地,留下了华林书院、耿氏墓等遗址。华林胡氏后裔自此不断繁衍昌盛,迁徙全国各地和海外,人口逾1000万。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高安华林胡氏后裔,其长子胡德平先后四次到高安访问华林。2006年,经请示中宣部同意,在中国光彩事业宜春行的开幕式上,高安正式对外启用“耀邦故里”和“耀邦祖籍地”的宣传词。
“华林胡氏古村”景区由胡德平先生题名题词。这次我们游览的主要线路是:观冲宵凤形——朝感恩寺——游华林胡氏古村——访华林造纸作坊遗址——览丫口石奇胜。
[冲宵凤形]现在我们到了村庄的南面,对面看到的山就是浮邱岭,也叫冲宵凤形山,这是《华林胡氏族谱》记载的祖居“飞凤朝天”像。大家注意看山体形状,极象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左冀朝着西南面的华林寨;右冀连着东北边的丫口石;凤头是山峰,翱指北空;凤体是山腰,麓下裹着的就是华林胡氏古村。山上四水环绕村庄,归聚于村南的朝仙桥,循着古驿道上的华林造纸作坊遗迹,绕案山向东流入蔡溪湖。2004年,在这里参加首届华林胡氏文化研讨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和胡氏后裔一致公认:这是中国风水学杰作中的典型代表作,堪称中华一绝。
[感恩寺]快到村西口前百米许,有一支水,为古村的第四水。旁边是感恩寺,又称广孝寺。看到这些遗存下的石门柱、磉礅,大家就可知当时该寺庙的辉煌和香火的鼎盛。注意看这块门脑石,二龙戏珠的图案是栩栩如生,门脑用这种图案一般是只有与皇帝或皇宫有关的寺庙才可能,这里为什么会用呢?据记载,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曾到此一游。他在寺内住了一夜,外面蚊虫肆虐,里面却没有一只蚊虫叮咬他,遂赐名感恩寺,所以才有现在这块门脑石上的二龙戏珠。为此,寺门前曾立有一块《徽宗碑》,古驿道上也曾建有迎恩坊和迎恩阁。寺内有一口高1.6米、口径1米的大钟,钟体上铸有许多有关华林胡氏的铭文。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碑、坊、阁、钟都被毁。
[古村]现在到了古村西口,大家看左边山坡石上有一块巨石,上面是胡德平先生为题的“华林”二字石刻,字里行间饱含着胡耀邦一家对华林胡氏祖居地的深情与厚望。
走进村庄,你会感觉到特别的幽静。现在,你稍静一下心,就可以听到流经村内的第二支水溪中发出来的“叮咚!叮咚!”的泉水声;你稍深呼吸一下,就会感觉到此时人的身体内特别的舒爽,这是山村里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在你体内流动,据测定:这里每平方厘米的负氧离子高达8万个,是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如果有机会品尝一口这里的西瓜,准会甜到你心里,让你今生看见西瓜就会想起“华林胡氏古村”来。
下面,大家先看一下华林祖居基址图,再观察一下现在的村庄村貌,现在的浮邱岭与千百年来族谱图还是样貌依然。村庄依凤形山体而建造,座北朝南。村前“槽门”和村中“亭中”虽已在破“四旧”时拆除,然而村中九口水井的遗迹依存。村庄正中偏后的位置是一“正堂”,这就是华林祠堂。门前左右是棋杆石,当地人又叫系马柱。拾级而上,祠堂墙外面脚基石上有万年青石刻图案,这是华林胡氏祠堂特有的标志,是一种高贵的象征和对子孙后代的寄望。祠堂内的天井为长方形,虽经岁月的蹉跎,只是磨圆,没有大的破损,其石刻图案却仍旧清晰。细看天井的“天人合一”设计思想,可以发现出华林胡氏文化与中华文化精髓之吻合:人要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融合大自然。
行至村东,见第一支水溪,溪东坡上为“潜园”。 “潜园”是胡魁在唐亡退仕后,隐居华林而建造的,后来发展为华林学舍、书堂,也就是现在华林书院的前身。《华林书堂》诗中有证:“高隐仙山下,依山构华堂;海鹏潜羽翼,露豹嚼文章”,至今“潜园”石刻真迹犹在,这是华林文化的千年映照。
潜园坡南古树苍穹,其下为一宽阔地带,是当年书堂学生休息的地方,现在已成为村民茶余饭后闲聊之所。溪旁有一棵树蔸上长出了三根树干,分别为珍贵树种:报春花、银杏和楠木,当地人有叫它“公孙树”的,也有叫它“三宝树”的。这里。每年新春伊始,早早开出朵朵勺子模样的报春花,淡雅芳香,惹得百鸟和鸣。2008年金秋,胡德平先生访问华林胡氏古村时,就坐在“三宝树”树下品当地土茶(金银花茶),尝当地果干(柚子干),与村民拉家常,并在此与村民合影留念。
[华林造纸作坊]第一支水溪在村庄前与古驿道伴行。大家随我上古驿道,往下走。这条古道就是千百年来浮邱岭人通往外界的主道,残断的古石板路一直延至蔡溪湖,古驿道上的古桥仍立在蔡溪湖库尾里,而且村民至今还是习惯走古道经蔡溪到何家(今伍桥镇)赶集。
出村南百米许,三水交汇,溪河变大。大家看到溪中和溪旁开始有石水碓和石坑出现。特别是到了朝仙桥后,四水归聚,溪中的水碓和石坑逐渐增多,长达2公里。经过省市文物部门近三年的挖掘,这里已挖出宋代至明代时期水碓9处、沤竹麻坑10多处、槽房10多处以及蒸煮、拌料、漂洗、槌打台、烧灰坑等造纸作坊遗迹。2008年3月18日,中国造纸学会和国家文物局首次联手对我国造纸作坊遗址进行论证。专家组认证: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是中国目前为止发掘出最早的;造纸朝代跨越宋、元、明;其竹造纸的规模量及延续造纸的工序等,正符合当时华林胡氏古村由“潜园”至学舍和书院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用纸需求;完全再现了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造纸工艺程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在华林考察时说:华林造纸作坊可以较全面地展示出中国的造纸发展史,既是中华一宝,也是世界一宝。
[丫口石] 往村东,经华林楼,跨第三支水溪,上北山,过罗武二仙庙,路观金盆、犀牛象石等美景,来到高奉两县市交界的峰脊,上面矗立有一石群,叫丫口石,它是华林胡氏祖居地的标志石,也是华林地标。该石群由八块巨石自然叠成,石座直径103米,高64米,顶端海拔624米。上面立有一奇石,列为两半,从南北方向看其形状酷似乌鸦张嘴,顾名“丫口石”。据专家勘测,丫口石达九亿高龄,是由于受地壳运动影响才分裂成两半的。丫口石看似摇摇欲坠,其实不管风吹雷打,亿万年纹丝不动。从石群底座的石缝中穿行到石块顶部,大约有50米的距离,石缝巷道纵横交错,宽的地方有一米多,窄处不足一尺,但能侧身仰头而过,可在石缝中饱览一线天的风光。拾级而上,登峰眺望高奉两县市,美景尽收眼底,大有“丫口石峰下,万岭不思游”之感慨。每年,这里都有近万名游客前来攀石峰和观奇景。香港曾有位摄影家在此拍了一幅裸体男人站在丫口石上的阴阳照片,获过国际金奖,这或许是对丫口石的另外一种诠释吧!
这里有一个丫口石的传说。相传,很以前,村上有一位漂亮的村姑,叫金凤。她每天到溪边洗衣服时,总有一只青蛙蹲在旁边。一天,这只青蛙突鼓着双眼,笑嘻嘻地对她开口说话:“金凤金凤你嫁阿(阿ǎ:当地方言“我”的意思),金凤金凤你嫁阿”。金凤觉得又奇怪又害怕,赶快跑回家,把这件怪事告诉给她爹。她爹是一个有名的法师,听女儿说完此事后,手指一捻:算知这是山顶那个石精在作怪。便对金凤说:“孩子,你别怕,尽管答应它就是,爹自有办法来对付。”第二天,青蛙又对金凤说同样话的时候,金凤答应了它。到结婚那天,金凤爹在金凤的两只手心分别画上了雷公和电母,并叮嘱她说:“等新郎来了,你就先放电母,再放雷公。”晚上,青蛙变成了一个风流倜党的美少年,果然如期飘至。金凤见它来了,紧张得两手同时放开了,顿时,电闪雷鸣,只听“哎呀”一声大叫,新郎的下颏被中,鲜血淋漓,转身新郎就不见了。据说雷电击中石精的下颏时打飞了一颗牙,被弹往华林山东面山下,沿古绎道飞行10里,在樟树岭(即现在的蔡溪湖)跌落,轰隆一声巨响,重重地砸出一个牙形坑,成了现在的蔡溪湖库形。天气睛好时,站在丫口石处可清晰地看见牙状的蔡溪湖。同时,石精的身体也被雷电震还出了石头原形,因为它的下颏被击伤,开裂着的嘴至今无法合拢,所以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酷似乌鸦张嘴状的丫口奇石。这是中华一奇——丫口石。
“为邦国之华,树儒林之望”是“华林”二字的取意,但愿这里的华林山水文化会留给你更多美好的回味。华林胡氏古村的游览行程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回去一路平安,有时间欢迎大家再次光临。谢谢!
(素材:高雄鹰,编写:胡海萍)
[ 此贴被南山在2013-12-27 22:1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