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39413阅读
  • 454回复

浙江宁波北仑区芦江胡氏专帖    姚燮与芦江胡氏----胡嘉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340 发表于: 2009-07-21
解试:科举程序中的第一级

  科举取士创始于隋,确立于唐,此后各个时期在考试科目、程序、场期、科第名称等方面虽不尽相同,但均未出唐代的范围。
  科举考试程序大体分为地方考试和京师考试。唐及五代称“解试”和“省试”;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创立殿试,遂成“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并为后代所沿袭。元明清各朝,改称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及第可否任官,各代规定不一,但“殿试”及第后,先取得出身资格,后即量能授职。

来源:百度百科
QQ:190596259    E-mail: hl_1226@126.com

只看该作者 341 发表于: 2009-07-21
有道理!!!!其实金字旁与木字旁有天大的区别。

只看该作者 342 发表于: 2009-07-22
镇海(北仑)胡姓源流
  胡姓: 长石河娘桥胡家,明中期自余姚迁入.小港胡家耷胡家,始祖子华,清顺治年间,由安徽歙县绩溪迁入,以烧砖窑为业,蟹蛏港胡家为其分支.田胡胡姓,祖籍河南,北宋末随宋室南渡,嗣裔徙居金塘,至富钊五子于元末明初避乱迁大陆,其仲子卜居田胡,余四徙余姚乌山\慈溪丈亭\奉化上田半畈\宁海大溪,遂为该支始祖.团桥寺后胡胡家,明嘉靖年间因避倭难,由福建蒲城迁此.借邑港胡家,系明开国元勋胡大海后裔,明末由湖南迁此,分支有湾塘胡家\雁宕庙胡家\秦胡胡家等.枫林胡家,清康熙年间为雁宕庙分支.渡驾桥胡家,清乾隆四十六年由近地庄下胡迁入.吕鉴桥胡家 ,明崇祯年间由余姚柏山迁入,分支有邬隘后漕胡\霞浦朱塘胡等.霞浦大胡,始祖在明初由奉化梅龙港徙居河西村,后其次子迁河东,三子迁水俞,分支有下洋\大榭\华峙\峙头等多处.柴桥芦江胡家,始祖胡榘,原籍山东青州,南宋宝庆初以兵部尚书兼知沿海制置使,绍定二年兼知庆元府,后除龙图阁学士正奉大夫致仕,择芦江垦田筑室,命子用之在此成家立业.后裔居柴桥有车堍\五马\田洋等处,徙外分支有张监契,大榭长墩\老厂里\外新屋\大水浦\外厂,白峰小门坟山头\燕窝\门浦,昆亭干岙\上阳道头\郭巨大涂塘等胡家.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43 发表于: 2009-07-22
江西吉安庐陵胡氏前来考察访问庐江胡氏后,本帖又开始活跃起来。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44 发表于: 2009-07-23
芦江胡氏七修宗谱序
古者以三十年为一世  故世俗定三十而一修其谱  吾族之谱亦然  顾自光绪丙午六修蒇事以后瓜期既届  乃于民国二十六年丁丑春  重事兴修  不佞实与  其役入秋  而倭祸作事   遂中寝  三十五年丙戌春  禹甸重光  再赓前绪  奉族叔月堂公主其政  从兄寿荪副之  仍以不佞司补缀之事  夫居今日而言  氏族绳宗法  进而泐成  专书其难多矣  约而言之 厥有四端  一曰才难  老成就凋  新进代兴  学术思想  非复旧观  而才智之士  又往往高飞远行  不甘雌伏  故欲考订文献  辨析异同  几有无可告语之苦  不佞以下驷之材  当属茟之任  寥落之状已可想见  此才难  二曰财难  战乱之余  经济崩溃  家少余蓄  户鲜盖蔵  集欵之难也迵异寻常  虽旅外巨商一诺大万不乏其人  而物价日进于竿头  币值益成其弩末  捐项姗姗来迟,预算屡为之动摇  进度辄蒙其影响  此财难也  三曰时难  时代演进  潮流丕变  名公巨卿且倡废姓之说  典章律令已删宗祧之条  一扫数千年来传统之观念  苟欲仍其旧贯 遂遭失特之讥倘思别张新军又懍忘本之诫 此特难也  四曰事难  干戈载戢  庐舍为墟  昔之安土重迁  今且流離琐尾转徙靡定访求莫由欲求完璧之归  辄与遗珠之憾  此事难也  积此数难其幸不功败垂成也  几希然而竟为之  而竟成之者可得而言焉  才之难者 则不惜虚衷 以请益远道而置邮 新增凡例虽出自不佞  而族兄漪村太史实鉴定之  财之难者 节流制用  量入为出  事求核实  费无浮滥  虽捉襟露肘甘削足以就履特之难者  辗转思之  寤寐求之  不师心之自用不主观之自尚  事之难者  访问不辞于再三 耗资不吝其千万 一丁之有遗  一字之未妥而心窃惑焉  阅特二载 幸告杀青 月堂公以失明 故心领神会 挈其纲要 其寝处祠斋 爬梳整理者 则从兄寿荪之功也  赴沪募捐得道多助者则□□□□□□□诸君之力也  远道跋涉履地实採者则尧勳、养元诸君之劳也  不佞但司补缀无禆谱事  窃喜下邵子姓之轶者得聚高村 别派之断者复续 大德公后嗣之由附庸而返诸正统 似氏族尚有可言 宗法尚有可绳  数千年来传统之观念尚不至于陵替惜乎 书成之日月堂公已归道山 不克飏言简端  不佞自志谫陋  敢述一二以灾枣梨  呜呼 特会推移世变方新 后次三十年又为一世 不知更将何如  往事已矣 来日大难此则言念家乘有不胜其感慨者矣。
时在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岁次戊子三月谷旦  
二十九世孙振笏敬撰

只看该作者 345 发表于: 2009-07-23
七修宗谱序
古者以三十年为一世  故世俗定三十而一修其谱  吾族之谱亦然  顾自光绪丙午六修蒇事以后瓜期既届  乃于民国二十六年丁丑春  重事兴修  不佞实与  其役入秋  而倭祸作事   遂中寝  三十五年丙戌春  禹甸重光  再赓前绪  奉族叔月堂公主其政  从兄寿荪副之  仍以不佞司补缀之事  夫居今日而言  氏族绳宗法  进而泐成  专书其难多矣  约而言之 厥有四端  一曰才难  老成就凋  新进代兴  学术思想  非复旧观  而才智之士  又往往高飞远行  不甘雌伏  故欲考订文献  辨析异同  几有无可告语之苦  不佞以下驷之材  当属茟之任  寥落之状已可想见  此才难  二曰财难  战乱之余  经济崩溃  家少余蓄  户鲜盖蔵  集欵之难也迵异寻常  虽旅外巨商一诺大万不乏其人  而物价日进于竿头  币值益成其弩末  捐项姗姗来迟,预算屡为之动摇  进度辄蒙其影响  此财难也  三曰时难  时代演进  潮流丕变  名公巨卿且倡废姓之说  典章律令已删宗祧之条  一扫数千年来传统之观念  苟欲仍其旧贯 遂遭失特之讥倘思别张新军又懍忘本之诫 此特难也  四曰事难  干戈载戢  庐舍为墟  昔之安土重迁  今且流離琐尾转徙靡定访求莫由欲求完璧之归  辄与遗珠之憾  此事难也  积此数难其幸不功败垂成也  几希然而竟为之  而竟成之者可得而言焉  才之难者 则不惜虚衷 以请益远道而置邮 新增凡例虽出自不佞  而族兄漪村太史实鉴定之  财之难者 节流制用  量入为出  事求核实  费无浮滥  虽捉襟露肘甘削足以就履特之难者  辗转思之  寤寐求之  不师心之自用不主观之自尚  事之难者  访问不辞于再三 耗资不吝其千万 一丁之有遗  一字之未妥而心窃惑焉  阅特二载 幸告杀青 月堂公以失明 故心领神会 挈其纲要 其寝处祠斋 爬梳整理者 则从兄寿荪之功也  赴沪募捐得道多助者则□□□□□□□诸君之力也  远道跋涉履地实採者则尧勳、养元诸君之劳也  不佞但司补缀无禆谱事  窃喜下邵子姓之轶者得聚高村 别派之断者复续 大德公后嗣之由附庸而返诸正统 似氏族尚有可言 宗法尚有可绳  数千年来传统之观念尚不至于陵替惜乎 书成之日月堂公已归道山 不克飏言简端  不佞自志谫陋  敢述一二以灾枣梨  呜呼 特会推移世变方新 后次三十年又为一世 不知更将何如  往事已矣 来日大难此则言念家乘有不胜其感慨者矣。
时在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岁次戊子三月谷旦  
二十九世孙振笏敬撰

只看该作者 346 发表于: 2009-07-23
      光头宗亲,您所发的一九四八年续修的芦江胡氏七修宗谱序,叙事清淅,是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现状:一是人们向往和平与盛世的到来,日寇投降,百业待兴;二是文字革新已影响到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白话文开始广泛的使用,而谱牒编撰仍用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三是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财政运行非常困难,物价飞涨,老百姓对货币的认同局限于实物;四是在编修族牒时,已有了重大的改革,融入新的时代气息;五是续谱态度严谨,“一丁之有遗, 一字之未妥而心窃惑焉!”。
    光头宗亲在录入这个谱序时已下了一定的功夫,包括将繁体字转化为简体,文言文的断句等,稍有遗憾的是,您已断句了,为何不顺便添上标点呢?
只看该作者 347 发表于: 2009-07-23
开禧年间(1205一1207),曾从龙自请外任,先任信州(今属江西)知州,刚一到任,就依法捕杀扰民戍卒,平息了民愤。回京后,擢为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因驳回张镃复官之议,官职累迁至刑部尚书。嘉定六年(1213),阴雨连绵不绝,曾从龙上疏言:"修德政,蓄人材,饰边备。"并乞放囚徒,又被采纳。七年,知贡举,对考生文风不正,根底不实,竞相抄袭、仿模之风,提出考试目的是为国求才,以治国安邦。不久,曾从龙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改任参知政事。因弹劾胡榘,贬建宁府。母亲去世,曾从龙解官还乡,服丧期满,起为湖南安抚使,在任整顿吏治,严明法纪,兴学养士,政绩被当地百姓刻于石碑之上。

端平元年(1234),拜资政殿大学士兼知枢密院事。在三京之役中,曾从龙极论元兵轻进易退,未几应验,进为参知政事,以枢密使身份督视江淮、荆襄军马。上疏言:"边面辽远,声援不接,请并建二阗。"理宗诏许,曾从龙于是专务江淮,魏了翁经营荆襄,两人并领督府。曾从龙病逝后,朝廷追赠其为少师。
只看该作者 348 发表于: 2009-07-23
罗 濬 南宋吉州龙泉(今江西遂川)人,一说庐陵(吉安)人。字明甫。其学为胡铨所称,曾为赣州录事参军。理宗宝庆年间游四明。庆元知府胡榘以同乡之谊,请他增订《四明图经》,遂成《宝庆四明志》。(人名大辞典)
只看该作者 349 发表于: 2009-07-23
烟波馆与天镜亭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9年07月13日 15:11  



  记得刚刚读初中的时候,到东钱湖畔的陶公村走亲戚,是父亲摇着船去的。船过了一个又一个河湾,来到堰下,然后人都下船,船要借助滑板人工过堰,过了堰,复又上船,父亲便又摇着橹吱呀吱呀地沿着湖滨走。那时总觉得东钱湖的江面特别浩淼幽深,清风拂起的波浪拍打着船沿,声响大得有点吓人。船到陶公村岸边靠了岸,父亲和母亲牵着我的手就开始穿越一条条巷弄。亲戚家在巷弄深处,印象中不知转了多少个弯,有一座古老的大宅门,上面还有雕刻,门内的天井有点暗,石级上爬满了绿色的苔藓,那才到了亲戚家。

  亲戚间走得并不勤,也就慢慢地疏远了,后来很长时间内再也没去陶公村,亲戚家的一些事也就慢慢淡忘了。但是,那一次,在亲戚家遇到一位白胡须的老人说起的一件事,却一直存储在我的记忆里。白胡须的老人跟我们讲起许多东钱湖的往事和传说,父亲和母亲并不在意,年少的我却听得特别起劲。老人讲起亲戚家屋后面的陶公山上原本有一座烟波馆和一座天镜亭的时候,还用手向门外的山坡指了指,我顺势望去,什么也没有,只是树木蓊郁,山色很青。

  老人是亲戚家的邻居,就住在隔壁同样幽深的大宅院里,亲戚说,那老人的父亲是清朝时有名的秀才,博学多才。不知为什么,也许是少年的好奇心特别强烈,从那时起,老人说起的陶公山上的那座烟波馆和天镜亭就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许多年后,当我背起包,和我的朋友一起到陶公山上去探访烟波馆和天镜亭的时候,却发现什么也没有,哪怕是一块碑,一方柱础。只有山腰的一条古老的石板路蜿蜒在岁月的深处,仿佛可以依稀辨认一些前朝的旧事。那时,我跟我的朋友描述年少时的那段情结,朋友听了只是轻轻说了一句:其实,很多人和事都是这样。我不知道朋友说的“这样”指的是什么,但那时脚下村庄绵密灰暗的瓦屋顶和波光粼粼的浩淼江面却让我的心中陡起一种莫名的惆怅。

  后来,我是在一个大学园区的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阅览室里查到了几首写陶公山上烟波馆和天镜亭的诗歌。书不能外借,我只是匆匆抄下了两首诗,一首是南宋史弥坚的《烟波馆》,另一首是清代忻恕的《咏天镜亭》。

  史弥坚的《烟波馆》颇得唐人风范,颔联传神地描摹出了烟波馆上凭高远眺时的宏阔气象。浪涛阵阵,仿佛就在馆门口拍打;明月一轮,仿佛就浮在湖中。烟波馆的小路边栽满了青青竹子,竹影婆娑,清丽近人。凭栏远眺,心旷神怡,时有鸥鸟翩翩飞过。只是秋已深,万山看遍,又让人的心中顿起无限感慨。

  忻恕所处时代,已近晚清,想那时天镜亭犹在。在夕阳的余晖中,坐拥镜亭,仰看天光云影,俯瞰湖光山色,远看百步耸翠,近观陶公钓矶,不免会使人恍悟色相之辨,顿作出尘之想。

  后来,也才慢慢地知道,烟波馆和天镜亭为南宋宝庆三年州守胡榘所建。胡榘,字仲方,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曾为枢密副都承旨,权工部尚书,出知福州,拜兵部尚书。宝庆二年,出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关于胡榘,历史上有着不同评价,曾有人因其主和而多有微词。只是,历史是非并非可以由主战或主和一言道尽。其实,胡榘在庆元府主政期间,民间声誉颇佳。他在南宋宝庆年间任兵部尚书兼沿海置制史知庆元府事,也就是现在宁波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他任职时有惠政,主要有浚东钱湖、编四明志、修庆元府城、办邑县学宫、建昌国舟渡、造浮津渡桥、整盐税绢收等等。

  东钱湖畔原建有纪念胡榘的庙,就是用来感念胡榘疏浚东钱湖的恩德的。百姓的心是一杆秤,这杆秤往往最公平。很多说不清的事儿、评不完的理儿,也许只有经过百姓心里的掂量,才估摸得准。

  胡榘是爱这片土地的,后来他嘱咐他的一个儿子住在了宁波,世世代代,恪守祖训,耕读传家;他是爱这片山水的,在陶公山上修筑了烟波馆和天镜亭。馆和亭是中国极具诗意的园林建筑。馆,是古典园林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可居可游,亦可读书;而亭,更是风景名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象,它的不时点缀,使得每一片山水平添了一份灵动和秀气,同时,它又可供行人来往歇脚和休憩,又可供游客停伫观景。因而,烟波馆和天镜亭的出现,使得东钱湖的山水有了画龙点睛之笔,更引得后世的无数文人墨客登临其处,观山观水,题咏其上,诗意无限。

  “闻说烟波曾置馆,旧时台榭费追寻。”只是时过境迁,历史的风云变幻谁也无法料定,如今的烟波馆和天镜亭已湮没不可追寻,我们只是在它们曾经矗立的陶公山上远望苍茫时空,遥想昔日的情怀了。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陈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