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6943阅读
  • 43回复

安徽蚌埠司马庄胡氏四修宗谱专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2-07-21
第一章,谱牒
第四节 ,  宗法知识选介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宗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一、宗祠。宗祠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讲的祠堂,是供奉祖主(又叫木主、牌位、神位、灵位),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它具有祭祀、议事的双重功能,是宗族的标志。它还有总祠的地位和能力。它一般是以大门、享堂、寝堂为中轴线来构成的建筑,当然还有附属建筑。祠堂的第一进,是祠堂大门,也叫门厅、仪门。祠堂的第二进,是祠堂大厅,也叫正厅、正堂、享堂。是举行祭祖典礼和举行宗族活动的地方。祠堂第三进,是祠堂后厅,也叫寝、正寝、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神位的地方。祠堂又是神圣的地方,族人平时经过祠堂门口,都要下车下马,毕恭毕敬。
祠堂祭祖,每次都由族长或宗子主祭,年辈、官爵较高者陪祭,其余族人则依辈次的先后和身份的尊卑,井然有序地聚会主祭、陪祭之后,在赞礼声中跪拜如仪。参加祭祀的人一定要衣冠端正,行礼时,尊者在前,卑者在后,整齐严肃,如祖考亲临在上。祭毕会食,依次饮福,享胙。饮福为饮用祭酒,享胙为食用祭肉,祖上用过的祭品,吃了会沾祖先的福泽。
祠堂祭祖,古代多用毛色纯而完整的牲畜,多指牛、羊、猪等。毛色纯,曰牺,未加分解曰牲。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兼用曰太牢,用羊、猪二牲曰少牢。现在多用四季鲜花水果。
祠堂寝室祖先神位的排立,有正享、配享之分。正享是按左昭右穆传统礼法排列祖先神位的奠享方式,配享排列正享以外的祖先神位。
祠堂(墓地)祖先的辈次排立按昭穆规则来排立。始祖之后,父曰昭,子曰穆。始祖(太祖)居中,三昭位于太祖左方,三穆位于太祖右方,即左昭右穆。“昭穆”和“五服”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自已算起,上溯到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为五服,五服之上,为己身始祖。从始祖开始下推,始祖入宗祠中龛,高祖列中龛之左为昭,曾祖列中龛之右为穆,祖父列中龛之左为昭,父列中龛之右为穆。依次类推,代代昭穆不变。例如我司马庄胡氏祖先恒、兆、庆、璋、福五辈,为五服。裕隆公为福字辈始祖,裕隆公入宗祠中龛,恒字辈列中龛之左为昭,兆字辈列中龛之右为穆,庆字辈列中龛之左为昭,璋字辈列中龛之右为穆。这样,就很直观地看出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亲疏远近了。
二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朝廷为表彰臣僚的功勋、科策、政德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又名牌楼。具有宣传礼教,标榜家族荣耀,昭示先人功德等多种功能。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歌功颂德所建;二是贞洁牌坊,为节妇烈女所建;三是科举牌坊,为科举登榜者所建(多为父子、兄弟同榜登科);四是标志牌坊,为指引告示所建,一般在村庄入口处。上述牌坊,除第四种外,其余三种多为朝廷敕建。
三、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的名称,也指五代以内(从已身算起,上溯至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的血缘亲疏关系。
1、斩衰:五服中最重的一种,用极粗生麻布制成,不缝边,无饰,服期三年。适用范围:子女为父母;妻为夫之父母;妻为夫;承重孙为祖父母等。
2、齐衰:用较粗生麻布制成,缝边,服期有三种。服期一年的:为祖父母;夫为妻;已嫁女为父母,祖父母;为兄弟、姐妹、众子侄。服期五月的:为曾祖父母。服期三月的:为高祖父母。
3、大功:用较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九个月。适用范围:为堂兄弟;在室常姐妹;已嫁姑;已嫁姐妹;众孙:众子妇;侄 妇;已嫁侄女;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等。
4、小功:用较细熟麻布制成,服期五个月。适用范围: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在室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妻;从堂兄弟;在室堂姐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
5、缌麻:用细熟布制成,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服期三个月。适用范围: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祖父母;族兄弟;在室族姐妹;外亲为中表兄弟;妻父母、婿、外孙等。
以上服期,是指居丧的期限,不是要着孝服的时间。
四、三纲五常。儒家的伦理教条。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道德关系。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三纲五常说是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来的,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依据。
五、三从四德。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三种道德关系和四种德行。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具体说来,妇德,要幽闲贞静,不要才明绝异;妇言,要择辞而说,不要辩口利辞;妇容,要服饰鲜活,不要颜色美丽;妇功,要洁齐酒食,不要技巧过人。
六、五伦。指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种人伦关系。要求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意思是君臣之间有礼仪之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七、九族。指本宗自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到已身、再从已身到儿子、孙子、曾孙、玄孙等九代直系的血缘关系。为直观起见,附上九族示意图。
九族长幼有序,显示出辈份的关系:
第一层次:高祖父母(长四辈)
第二层次:曾祖父母(长三辈)
第三层次:祖父母、外祖父母(长二辈)
第四层次:父母、伯、叔父母、舅父母、姨父母、姑父母、岳父母(长辈)。
第五层次:(自身)哥、嫂、姐妹夫、堂兄弟妇、表兄弟妇、内兄弟,姐妹、襟兄弟(同辈)
第六层次: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晚一辈)
第七层次: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晚二辈)
第八层次:曾孙、曾孙女、曾外孙、曾外孙女(晚三辈)
第九层次:玄孙(晚四辈)
从理论上讲,一个家族的繁衍是没有穷尽的。因此,人的亲属系统可以向上追溯,向下延伸,向左右不断扩展。古人把父、己、子三代作为家族的核心,以此为基点,通过两次往外扩展来确定家族的范围。这就是《礼记•丧服•小记》所说的“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三指的就是父、已、子三代。由父亲往上追溯一代是祖父,由儿子往下推一代就是孙子,经过这样一次扩展,亲属关系就由原来的三代延伸为祖、父、已、子、孙五代,这就是“以三为五”的意思。接着,再由祖、父、已、子、孙五代分别再向上,向下推二代,经过这一次扩展,亲属关系就由原来的三代延伸为高祖,曾祖、祖、父、已、子、孙、曾孙,玄孙九代,这就是“以五为九”的意思。
至于将亲属关系扩展到九代的原因,是一个人的生命存在极限时间范围内能够见到的直系亲属,向上数最多不过到高祖,向下数最多到玄孙。以此为基础,旁系亲属从兄弟开始,可以有从父兄弟(与自已同祖父的兄弟),从祖兄弟(与自己同曾祖的兄弟),最远只能到族(三堂)兄弟(与自己同高祖的兄弟)。如此,上至高祖四代,下至玄孙四代,加上自身一代,一共九代。包括从父兄弟,从祖兄弟,族兄弟在内,构成了习惯上所说的九族,囊括了本宗家族的全部成员。


                蚌埠司马庄胡氏十七世裔孙本群小明氏编撰
                二0一0年中秋书于白衣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2-07-21
第六章   文献
第一节   文选
马城秀才初探
胡本群
    我在撰写《怀远“四高”创办始末》一文时,面对秀才们对创办新式学校的贡献,忽然觉得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产物,从隋代开始到晚清,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国史、方志记载的也只是吃俸禄、做官员的举人、进士们。而知识分子最广大的群体——秀才们,都处在被遗忘的角落。到底有多少秀才,恐怕无人能说得清楚。他们“白首穷经”,无怨无悔,最终只能以开馆课童,来养家糊口。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正是他们支撑起封建社会教育事业的一片天地。可是他们如此贡献,却名不见经传。基于这种想法,我在工作之暇,走访一些老人,寻查部分民间家谱,苦于时间、精力和其它因素的限制,未能在短时期内尽搜马城的秀才们,使他们浮出水面,一展风彩。可喜的是,官方文献,也正在追寻秀才们的足迹。
    现把我手头掌握的马城《胡氏宗谱》和白衣《路氏家谱》记载的秀才们,请出族谱,与读者“谋面”。    .
    据马城《胡氏宗谱》记载,马城胡氏,自明崇祯五年(1632年)至崇祯八年(1635年)先后迁居马头城、白衣庵以来,清代,家族出现秀才20人,他们是:
十世:胡源,字百川,岁贡生(白衣胡庄)
十一世:胡学礼,字薪傅,行一,清郡庠生,源长子(白衣胡庄)
十一世:胡学贤,字希圣,行三,清太学生,源三子(白衣胡庄)
十一世:胡学易,字希周,行四,清太学生,源四子(白衣胡庄)
十一世:胡永凝,字谧齐,行一,岁贡生(马城胡圩)
十一世;胡永安,字典盘,行一,清太学生(马城胡圩)
十一世:胡永兴,字凌霄,行一,清武庠生(马城胡圩)
十一世:胡永靖,字敬齐,行一,郡增生(马城胡圩)
十二世:胡允中,字信之,行二,太学生,永安二子(马城胡圩)
十二世:胡协中,字理亭,行三,太学生,永安三子(马城胡圩)
十二世:胡得中,字乃徐,行一,邑庠生,永靖长子(马城胡圩)
十三世:胡少兰,字小亭,行一,太学生,永凝孙(马城胡圩)
十三世:胡廷兰,字国珍,行一,邑武庠生,允中长子(马城胡圩)
十三世:胡瑞兰,字辑五,行二,武庠生,允中侄子(马城胡圩)
十四世:胡魁先,字登洲,行一,邑武庠生,万青长子(白衣胡庄)
十四世:胡玉先,字蓝田,行三,清太学生,万青三子(白衣胡庄)
十四世:胡家善,字百祥,行一,太学生(马城胡圩)
十四世:胡家儒,字雅林,行二,监生,永兴曾孙(马城胡圩)
十四世:胡家琛,字淮珍,行二,监生,永兴曾孙(马城胡圩)
十四世:胡家珍,字儒臣,行二,监生,家善胞弟(马城胡圩)
据白衣《路氏家谱》记载,白衣路氏,自明朝迁居白衣庵,有清一代,家族出现秀才7人,他们是:
十一世:路锡昌,字云青,行一,郡庠生(白衣路圩)
十一世:路锡让,字卓甫,行二,清邑庠生(白衣路圩)
十二世:路瑞堂,字肯臣,行二,清太学生,锡昌次子(白衣路圩)
十二世:路瑞祥,字尧阶,行一,邑庠生(白衣路圩)
十二世:路瑞荣,字国梁,行二,邑武庠生(白衣路圩)
十二世:路瑞周,字泽南,行三,邑庠生(白衣路圩)
十三世:路本福,字邦达,行一,邑庠生(白衣路圩)
    这其中,胡源、胡学礼、胡学贤、胡学易是父子关系;胡魁先、胡玉先是同胞兄弟;胡永安、胡允中、胡协中、胡廷兰、胡瑞兰五人是祖孙三代;胡永凝、胡少兰是祖孙关系;胡家善、胡家珍是胞兄弟;胡家兴、胡家善、胡家儒、胡家琛、胡家珍五人是同出一门;路锡易、路瑞堂是父子。
    上述情况表明:秀才们的出现,相对集中,不是父子、兄弟,就是同出一门。这好像在暗示我们:人才的培养和出现,社会、家庭的重视不同,结果也是不同的。社会在发展,在进步,当代中等教育已普及,高等教育正趋于平民化,大众化,当代“秀才”、“举人”、“进士”已是“万紫千红春满园”。
    我撰此小文,一是追念先贤,二是激励今人和后人为振兴中而华刻苦学习、奋发图强。
  注:此文原载《荆涂春秋》第六辑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2-07-21
越国公世系考
    
越国公胡大海,虹之五都人,从明太祖廓清华夏,屡建奇功。父子兄弟一十二人,佐命开基,拔城三十七座,血战三百余阵,勋业昭著。都督胡大渊、胡泉、胡美、胡涧、胡通皆大海伯仲也。子七人,长德济。大海既下信州,上以德济为行枢密院同佥守之。破陈友谅将李明道,遂又破张士诚将吕珍,擢浙江行省右丞,克杭州迁浙江行省左丞,移镇于杭。次德源、德清、德淮,俱都督,殁于阵。又次德山、德水、德林。德济子继成,上念其功臣裔,亲赐名甫三岁召至南京护养,授东川侯。德济以征庄浪重伤卒,一门皆死王事,独德山、德水以襁褓不仕,德林徙居山东获存,门第衰落,屡遭荼蓼。永乐后,歧阳东瓯,暨停不袭,至嘉靖间,始有继绝推封之命。大海孙汝钟告袭,距继成五世,德济六世,在大海则七世矣。府县俱檄实申祥,特以家业凉薄,卒不果袭。嗟呼!以英武如越国公,固明之飞将军也!虽其马革疆场,勋业未半,而考之功臣庙祀,已位次西平之下,使不与金华之难、则其所建竦,有不凌六王而上者哉!乃不数传而辄然不祀,文诰荡为乌有,本支沦为齐庶,又何以劝壮士于生前,慰忠魂于死后?即明太祖在天之灵,其愀然而弗宁矣!带砺之盟何在?吊古者痛之。因叙集其世系若此,以为观风举废者采焉!
                                      
明万历四十五年岁次丁巳文林郎知虹县事张凤翼拜撰
二十五世裔孙本群读句标点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2-07-21
祭父文
胡本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五年,公元二00四年,乃先父逝世三十一周年(八十岁诞辰),宜祭。不孝儿女本群等。于清明节立碑奉祀。谨具鲜花,时果之仪。
致祭于
中共党员、村主任先父胡三公,讳建明府君之墓前,文曰:
呜呼!惟我先父,一生仁厚。少年丧父,全仗母佑。家贫如洗,求学无路,打工养家,追随兄后。毛公开国,才华显露。参加农会,靠党引路。合作生产,带头互助。入社入党、立新破旧。文革主任,制止械斗。参观大寨,真经传授。孔津改造,田网造就。淮闸扩建,带工雨露。关心民生,丝丝入扣。侍母至孝,晨昏问候。待妻如宾,一方仰慕。姐弟五人,雁行情厚。弟男子侄,视为骨肉。教育儿女,言行指路。和睦乡亲,尊老爱幼。调解纷争,情理说透。扶贫助困,爱洒甘露,忠孝仁义,清风两袖。邑称好人,乡称领袖。
大德大贤,天何不佑?缺医少药,两日不救。族倾大厦,党失优秀。享年四九,好人无寿!噩耗传来,荆涂埋雾。公社公祭,哀乐低奏。万人追悼,泪哭老幼。录音广播,哀荣享受。
儿女有成,乃父德佑。痛难再见,无以补救。今日祭奠,儿女泣叩。鲜花时果,父灵享受。
呜呼哀哉!伏维
尚飨

二00四年四月四日(清明)

附联两副:
题母亲吕桂华墓碑联

育子择邻,盂母千年示范:
养儿乞乳,胡娘百世流芳。
  
注:原载2008年《江海诗词》第四期



纪念父亲胡建明逝世三十七周年

为人实在,一片真情昭日月;
对党忠诚,满腔热血洒乾坤。


父亲曾任白衣管理区主任,1973年初夏,病倒在白衣大队大队长任上,马城公社为其召开有干部、社员、教师、学生参加的万人追悼大会。公社广播站连续数天播放追悼会实况,可谓空前。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2-07-21
明太祖御题越国公胡大海画像赞


圣皇其丰,茀俾之寿。康寿考令,孰与之同。天子之明,式劝有功。殁登公封,从飨。故功臣庙,昭哉。大明,如日丽天。戴焯鸿勋,以训万年。奉敕朝臣,同等飨焉。

敕命

洪武元年十二月之宝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2-07-21
明史越国公本纪
胡大海,字通甫,虹乡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太祖初起,大海顷走谒滁阳,命为先锋。从渡江与诸将略地,以功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从破宁国,副院判邓愈戍之,遂拔徽州,略定其境内。元将杨完者,以十万之众来攻之,大海战城下,大破走之。遂与邓愈李文忠,自昱岭关攻建德,败元师于淳安,遂克建德。再败杨完者,降溪洞兵三万人,进枢密判官。克兰溪,从取婺州,迁佥枢密院事。下诸暨,守将宵遁,万户沈胜,既降复叛,大海击败之,生擒四千余人,改诸暨为诸全州,移兵攻绍兴,再破张士诚兵。太祖以宁越重地,召大海使守之。士诚将吕珍围诸全,大海救之。珍堰水灌城,大海夺堰反灌珍营。珍势蹙,于马上折矢,誓请各解兵,许之。郎中王恺曰:珍猾贼不可信,不如击之。大海曰:言出而背之不信,既纵而击之不武。师还人皆服其威信。寻攻处州,走元将石抹宜孙,遂定处州七邑。陈友谅寇龙江、命分军捣信州,以牵制敌。大海用王恺言,亲引兵往,遂克信州,以为广信府。信方绝粮或劝还师,大海曰:此闽楚襟喉之地也,可弃之乎?筑城浚隍以守之。先是军粮少,所得郡县将士,皆征粮于民,名曰:寨粮。民甚病之,大海以为言,始命罢去。进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金华。初严州既下,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皆自桐庐来归,大海喜其骁勇,留置麾下。至是三谋作乱,晨入分省署,请大海观弩于八咏楼。大海出,英遣其党,跪马前诈诉英过,大海未及答,英出袖中槌,击大海,中脑扑地,并其子关住,郎中王恺皆遇难。英等大掠城中,奔于吴。其后李文忠征杭州,杭人执英以降,太祖命诛英,刺其血以祭大海。大海善用兵,每自诵曰: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庐舍。是从军行,远近争附。及死,闻者无不流涕。又好士,所至辄访求豪俊、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之见聘也,大海实荐之。追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初太祖克婺州,禁酿酒,大海子首犯之,太祖怒欲行法。时大海方征越,都事王恺请勿诛,以安大海心。太祖曰:“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手刃之。及关复被杀,大海遂无后。养子德济,字世美,不知何许人。大海帅以归太祖,攻婺州为诱兵,大破元兵于梅花门外,擒其将李弥章,由是知名。既下信州,太祖以德济为行枢密院同佥,使守之。陈友谅将李明道来寇,德济与力战,大海来援夹击之,擒明道及其宣慰王汉二。及大海为蒋英所害,处州降将李佑之,亦杀院判耿再成以叛。张士诚闻浙东乱,遣其弟士信寇诸全。德济自信州往救,乘懈得入城,与知州栾凤,院判耿再兴,分守门,夜半出敌不意,破士信营,破走之。擢浙东行省参知政事,移守新城。士诚将李伯升,帅步骑大入寇,德济固守,乞师于李文忠。文忠驰救,德济出兵夹击,大破之。时德济所部,有潜移家人至新城者,文忠疑德济使然,诛其都事罗彦敬,欲微戒德济。将士皆怒,走告德济,德济怡然曰:“右丞杀彦敬,自为广信作战有弊耳,再言者斩。”于是太祖召德济褒谕之,而责文忠失将士心。且曰:“德济之量,汝不及也。”擢浙东行省右丞,赐骏马,未几改左丞,移镇杭州。从大将军徐达出定西,德济军失利,达斩其部将数人,械送京师,帝念旧功释之,复以为都指挥使,镇陕西,卒。德济子继成,明太祖赐名,甫三岁被召至京师护养,授东川候。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2-07-21
祭满公文


公元二O一O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岁次庚寅,节届小雪。冬日暖阳,和煦如春,海内外胡氏宗亲,聚首淮水之阳,宛丘之上,谨以黄钟大吕之乐,清醴鲜花之荐,恭祭我胡氏之祖满公之陵,辞曰:
天地六合,宇宙八荒。泱泱华夏,源自炎黄。大道周行,禹甸崇光。舜裔满公,肇启淮阳。备受三恪,百世而昌。胡氏之系,流布四方。创造文明,安定家邦。卿云灿漫,紫气飞扬。前仆后继,彬彬相望。九万里神州,征途漫漫。三千年历史,祖德煌煌。凭眺沧海兮,和平发展,势不可挡!纵步昆仑兮,社会和谐,民富国强!天幸胡氏,世泽绵长。宛丘把盏,淮水流觞。衷情拳拳,雅意洋洋。告慰吾祖,永兹永康。
大礼共致,伏维尚飨。

满公后裔胡氏宗亲同祭
公元2010年11曰28日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2-07-21
名人赞胡瑗
宋神宗御题胡瑗画像赞
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苏湖之中。师任而尊,如泰山屹峙于诸峰。法严而信,如四时迭运于无穷。辟居太学,动四方欣慕,不远千里而翕从。召入天章辅先帝,日待启沃,万言而纳忠。经义治事,以适士用。议礼定乐,以迪朕躬。敦尚本实,还隆古之谆风。倡明正道,开来学颛蒙。载瞻载仰,谁不思公。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

资政殿学士范仲淹拜赞胡瑗
天地储精,山川毓秀。孔孟衣钵,苏湖领袖。道学正传,体用善诱。雅饰化风,泽流于后。
集贤殿学士司马拜赞胡瑗
经义名家,旁通乐律。苏湖之教,造士有术。东以条格,南以躬行。百世一时,尚怀典型。
宋学士右丞相文天祥拜赞胡瑗
恭乎其貌,源乎其容。循循雅饰,卓有古风。经义治事,深究体用。代代瞻仰,百世钦崇。
工部侍郎魏了翁拜赞胡瑗
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驾长虹于寥廓,听鸣凤于高岗。
中岳外史襄阳米芾拜赞胡瑗
沫泗渊源,东南模范。宽厚纯诚,躬行力践。论乐大常,茂膺宠眷。
宋仁宗召胡瑗崇政殿议乐诏
诏曰:乐以节天地和神人,上古帝王之治天下也尚矣!嗣是以来,古乐不作,大坏废缺,不似先王之旧者,何以为治?良可考也已。
敕下礼部太常寺及廷臣等官,详议考正音律,修复乐器,未得其人。佥进尔处士胡瑗,博学闳深,大明乐理。已事遄往,展猷宣化,与朕共图之。
剌敕
庆历四年(1044)三月十一日之宝


宋仁宗召太子中舍致仕胡瑗秘阁同定雅乐诏
诏曰:朕惟帝王之御天下,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之关于治也尚矣!然黄帝必命伶伦,虞帝必命后夔,苟非其人,职不轻授。尔太子中舍致仕胡瑗,学贯古今,智用礼乐,其于咸英,韶菠之音必克。
悉其情文之备,而兼明圣之能者。兹复微尔爱秩曲乐,尔务殚心节宣,上追遗饔,期与天地同和。毋徇新声,负朕简任之意。
制敕
皇祜元年(1049)三月初十日之宝

宋仁宗敕胡瑗为太子中允,敕曰:世子君之贰也,国之本也。是故先哲王,必进选仁贤,以培养其德。尔太子中允胡瑗,理明体用,学贯古今,教授苏湖,而物轨以彰。矜式太学,而人文丕著,亟于求贤,遑恤骤进。乃今辅道,储贰犹能,恪恭厥职。非帝王之道不陈,非至治之学不讲展也。允执厥中,而名当其实者也。特进崇阶,锡膺宠命。尔尚益懋厥德,副朕倚任未至之意钦哉。
制敕
嘉祜元年(1056)十二月五日之宝



宋仁宗以天章阁侍讲胡瑗追谥文昭公兼赐赙仪
诏:臣固有弼教之忠君,可无厚待之礼?已故致仕天章阁侍讲胡瑗,于其生也,出以作人,入以训胃。
显有成功。于其殁也,谥曰:文昭。赐金百两,用彰褒典。该部遣官俱币帛吊省。
制诏
嘉祜四年(1059)十月十五日之宝



宋神宗御题祝文
学崇孔孟,教行苏湖。有体有用,斯文范模。
淳祜三年(1243)癸卯春正月之宝。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2-07-21
胡先生瑗墓表
宋•欧阳修

先生讳瑗,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为陵州人,后为泰州如皋人。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故其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师道废久矣!自景佑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四年(1044),天子开天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始慨然诏州,县皆立学。于是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至今为着令。后十余年,先生始来居太学。学者自远而至,太学不能容,取旁官署以为学舍。礼部岁举贡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弟者,知名当时或取甲科居显仕。其余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其学者相语称先生不问,可知为胡公也。先生初以白衣见天子论乐,拜秘书省校书郎,辟丹州军事推官,改密州观察推官。丁父忧,去职。服除为海宁军节度推官,遂居湖学。召为诸王宫教授,以疾免。已而以太子中舍致仕,迁殿中丞于家。皇佑中,驿召至京师议乐,复以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薄,又以疾辞。岁余,为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乃居太学,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嘉佑元年(1056),迁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仍居太学。已而病不能朝,天子数遣使者存问,又以太常博士致仕。东归之日,太学之诸生与朝廷贤士大夫送之东门,执弟子礼,路人嗟叹以为荣。以四年(1059)六月六日,卒于杭州,享年六十有七。以明年十月五日,葬于乌程何山之原(今在湖州城南15里之金盖山)。其世次官邑与其行事,莆阳蔡君谟且志于幽堂。呜呼!先生之德,在乎人不待表,而见于后世。然非此,无以尉学者之思,乃揭于其墓之原。

六年(1061)八月三日 庐陵  欧阳修   述

重修胡安定先生祠堂记
广陵平山之阳,有宋胡安定先生专祠,独奉先生神像,其中而附享者,则王竹西,李乐奄,沈艾陵,李泗泉之木主也。安定先生故籍,海陵之如皋。教授遗范,著在苏湖。盖三代而下,能立师道者,推先生。扶奖后学,曲成人才,劂功伟矣!其专祠以祀,也因互适。
余承乏郡守,间出登山之履,以追记先生庙貌,一快生平思慕之素。奉祀胡先生其祀者,为先生二十三世孙,向余长跽而请曰:是祠也,建自明嘉靖六年,巡抚御史雷应龙,特疏题请,奉有谕旨,特予崇祀,益甚盛举也。
盖自门楼,而中堂。门楼之额,特表曰:敕建宋安定胡公祠。中堂匾曰:百代师模。两庑分经义治事,以不没苏湖设教初意。后楼巍然与千年银杏两大株,掩映成巨观。而要其基址,则皆以中三间,东西各三间,周整为度。门之前又亭曰:景行为仰止者志弗谖。后楼之阴有阁,奉昊天上帝,则隐示道原于微义也。乃未几而雕龙画栋,尽弃荆榛。
继且因古制论亡,兼并肆起,先以范文正公令,兴化功德在人,奉其主附享西庑。至是而其裔,乃割有西偏,独创祠焉。东邻司徒神庙,庙祝疑浸想越界。旋幸得归正,且有以富贾势,冒安定宗派,冀借奉祠为垄断者。论之当道,曾究斥之。但据今基地址所存,仅中三间乃东偏一带,满目荒堙蔓草,是使典型终归灭没也。惟公有维持教化,责当重为此虑。
予闻之悚然而起。盖以安定先生,身先立教,不独一时学者宗之,亦世而后,教泽尤存。则先生之祠,其以明祭报之者,正所函丈尊之也。矧令者,圣天子昌明理学,诏修天下学宫,而历代贤祠,皆以次修茸。余守兹土,而听先生之祠之废堕不复也。获戾实甚,受是急捐奉,庇材鸠工,委丁德明、学博董事其,就所存中三间,及东偏三间故址,度其中移,建享堂三间安神像,以庶几灵爽或有所冯依。其未及修举者,则俟诸同志之以渐而暨焉。
维时奉祀胡生,则又长跽向余曰:天下事不知始之者之力,则不能动继之者之诚。不知废之必求其复者之不可不急,则又不知复之毋便或废者之不可不慎。享堂三楹惟公始,因其废而倡复之。然而过此以往,使不知公之意,有其始之将必厚,有望乎其所以继之有其复之正,亦深有忌乎其或仍废之。而目前,则扭之以安定先生祠宇,仅有此三楹,不及追亿规制宏备之初,亦尤自文正公,分割西庑以后,人多不察,将以为其所固有,而安定祠之基址,即不过今三楹一隅已也。他日者,世益远,言溢湮,既不免丘圩之感。而兼并者,伺而乘之可若何?
余闻之,又不禁悚然起而思以其始之者之心,亦继之者且废之欲复者之意,以重其复之不可复废之防为是托为文章,垂诸铭勒。后有同志者,或观感焉而勉之于弗替欤。
康熙甲子(1684)春正月之吉
赐进士第中蹇大夫知扬州府事蒲吾崔华撰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2-07-21
胡安定墓志
胡氏世居长安,询为唐兵部尚书,其孙韫,因乱留蜀,为西蜀陵州剌史,蜀平归京师,终卫尉。于君为曾祖,生泰州司寇参军讳修已,卒葬如皋。司寇生海宁节度推官讳讷,赠太子中允,博学属文,吕文靖公彝简,尝荐其书,备修国史,君其长子也,讳瑗字翼之,少有气节,专意经学,兼通历律之法。力贫以抚兄弟之孤,爱意良厚。
景祜中,范文正公仲淹,上书言君知古乐,召见论乐,拜试秘书省检书郎。康定初,元昊寇边,陕西帅臣辟为丹州推官,后移密州观察推官。丁父忧,举其族之亡于远者九丧归葬。服除,迁保宁军节度推官,治湖州州学,又召教授诸王宫,病家辞免,遂以太子中舍致仕。改殿中丞,驿召会秘阁议乐。除大理评事,兼太常主薄。寻复解罢。岁余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仍与议乐。乐成大理寺丞,赐绯鱼。嘉祜元年,迁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既而疾不能朝,拜太常博士。还官政,从其子志康,杭州节度推官以就养,四年六月六日终于杭州,享年六十有七。明年十月五日,葬于湖州乌程何山之原。母随氏,赠京兆县太君。娶王氏,封长安县君,有子三人。志康进士及第,杭州观察推官。志宁志正皆力学,志宁永州知州。志正携父衣冠归葬如皋,太子中允墓左,遂守墓田于旧居。女婿大理寺丞腾希鲁次进士王伯起,季女尚幼,孙守约。
君孤进独立,不恤权贵,义以自信。本朝承用周乐,其声高不合中和。太祖皇帝尝诏下一律而未遑制作。天子知乐,命李照等修之。君初得对崇政殿,辩照等所修乐,非是诏令。改作未几报罢。及会秘阁,议按周礼以正钟律。用上党黍列为九等,累其中者,为尺尺,定而律成,验之比旧下一律,于是撤前乐而新之。天子临紫宸钟磬在庭,天子曰:学者能通典故,而不能知声音工者。习其声传而不知制器之理,斯难能也。先有议,铸钟当有大小。今与黄钟一之非古制,乃用倍半之法作应钟。至是钟成特小小者,不堪备官悬,诸儒侍从无异议者,天子可之。用于郊庙,又令作皇祜新乐图记。布之天下,盖积二十年而后成。其间同议论,皆责官老儒。相诋正者,岂一二哉。
然君未始恤之也,尤患隋唐以来,仕进尚文词而遗经业,苟趋禄利。及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解经至有要义,必言其所以治已,而后治乎人者。学徒千数,日月刮靡。为文章,皆传经义,必以理胜信。其师说,敦尚行实。后为太学,四方归之。房舍不能容,旁拓步军居署以广之。五经异论弟子记之,曰为胡氏口义。侍迩经讲,不以讳忌为避。
即疾,上数遣中贵人,就问安否。盖亦有所侍矣!比去京,诸生诣阙下乞留者累日,公卿祖送部门甚盛,莫不惜其行也。
君虽老于训导,在丹州实与帅府事。建议更陈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募士人为兵,给钱使自市。劲马渐以代东兵之不任战者,虽军校蕃酋亭长,厮役以事见。辄饮之酒,设备边利害,以资帅府。府多武人,初谓君徒能知古书耳。既观君子所为,不以异已,又翕然称之。君事材而行笃,卒艰勤以没。所著资圣集十三卷,藏于家。嗟乎士之有志于道,以身法世,莫不欲致之于用,推之于远。然才德之士,多亦蹇轧难通,岂不有命乎!君不鄙小官,进不及用切于悔人,其施博矣!晚乃得侍天子左右,若将有为,辄病以废,岂人事也哉。

瑞明殿学士襄(君谟)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