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839阅读
  • 75回复

浙江宗亲,请一起来找民国胡氏名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4-04-11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4页胡国宾的资料
胡国宾(1909--1965)

        字锦岩。建德县人。1928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1930年毕业于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后入陆军大学第十二期深造。毕业后一直在国民党空军供职。历任飞行员,飞行大队长,科长,空军第三路军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官。抗日战争期间曾多次驾驶飞机与日本侵华空军展开激战,曾获战功勋章及胜利勋章多枚。抗战胜利后任空军总部第二署副署长。1946年至1947年先后任空军参谋学校教育长、校长。1948年冬任空军北平基地司令。1949年春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因拒绝执行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对北平主要古迹和建筑物进行破坏的命令,受撤职查办处分。1949年1月下旬回到建德老家闲居。1950年去台湾。1965年在台北病故。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8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国宾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092606.htm


        胡国宾(1909—1965),字锦岩,建德麻车人。1928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后就读于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陆军大学第十二期,毕业后一直在国民党空军供职。历任飞行员,飞行大队长、科长,空军第三路军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空军总部第二署副署长,空军参谋学校教育长、校长,空军北平基地司令。抗日战争期间,在胡国宾任第三路军副司令时,常亲自率机飞临前线,与日机空战,曾获战功勋章及胜利勋章多枚。

        胡国宾(1909—1965),字锦岩,建德麻车人。1928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后就读于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陆军大学第十二期,毕业后一直在国民党空军供职。历任飞行员,飞行大队长、科长,空军第三路军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空军总部第二署副署长,空军参谋学校教育长、校长,空军北平基地司令。抗日战争期间,在胡国宾任第三路军副司令时,常亲自率机飞临前线,与日机空战,曾获战功勋章及胜利勋章多枚。

        1948年冬,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胡国宾任空军北平基地司令。当时空军总司令急电胡国宾,令空军在撤出前对北平主要古迹和建筑物进行破坏,胡国宾受傅作义的节制未执行。当时华北军统一要员曾以同学交情要胡为其准备飞机,以备紧急时逃跑用,被胡拒绝。此人在空军撤出的第二天向蒋介石告状,胡国宾被撤职查办,于1949年1月26日回到建德老家。1950年,胡国宾赴台湾。1965年病逝于台北。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2:5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4-04-11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4页胡岩岁的资料
胡岩岁(1908—1988)

        又名甘霖,化名何霖。永康县人。1931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0月任中共永康中心县委书记。1935年12月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1938年5月任中共永康县委书记。1939年2月任中共兰溪中心县委书记。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中共江苏宜兴县委组织部长、工委书记、武工队队长、山东省粮食总局粮政科长、华东财委直属党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医学院党委监察委员会书记、上海吴泾焦化厂党总支书记兼厂长、上海市公用局党委组织部长等。1988年2月在上海去世。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8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岩岁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永康日报http://yknews.zjol.com.cn/paper/html/2009-07/01/content_13688.htm


“浙江省一大”代表胡岩岁


         “浙江省一大”会址坐落于凤卧镇凤林村。这是一个十分偏僻、隐蔽的山沟,距平阳县城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

    1939年7月21日至30日,全省26名代表出席“省一大”,会址分设冠尖和马头岗两地。在那种危险的形势下,当地党员、村民从几十公里的村外到会场多处设置暗哨,保证会议安全顺利地召开。

  胡岩岁,1909年出生,1932年担任永康中心县委书记,1938年再次任永康县委书记,他曾于1939年作为金衢特委参加会议。

  会议开幕时,一致选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王稼祥、项英、曾山等人为大会名誉主席;一致选举刘英、薛尚实、汪光焕、龙跃、张麒麟、林一心、顾玉良、杨思一、郑丹甫、林辉山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代表大会全面总结了中共浙江省委重建以来的工作,确定了今后的任务和党的工作方针,选举了以刘英同志为书记的新的省委领导机构和出席中共七大的浙江代表,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发出了坚持团结抗战的战斗号召。

  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浙江省召开的唯一一次全省党代表大会,在浙江党的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解放后,胡岩岁一直在上海工作,曾任华东工业大学党支部书记,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常委,吴泾焦化厂厂长兼总支书记,上海公用局党委组织部长、局党委常委、干部处长等职。1988年3月,胡岩岁逝世,长眠于胡库上村金沟山。

  胡岩岁曾于1935年至1937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68年至1973年被陷害发配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这两次平反昭雪后,他把组织补发的工资全部上交。

  胡岩岁每年有一两次回乡。县委知道他回来,就派出吉普车送他到胡库。他坐到村口就要司机浙江回去,说车送到家门口影响不好。

  孙子曾几次要求祖父为其安排工作,但都被胡岩岁顶了回去。他说,干革命就要清清白白的,自家人不能搞特殊照顾……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3:0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4-04-11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5页胡秉奎的资料
胡秉奎(1911--1968)

        平湖县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1935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传染病研究所深造。1937年回国后历任上海仁济医院医师,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东南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同时开设私人诊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惠旅医院、国有贸易企业职工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擅长传染病、肺病和血液病的诊治。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9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3:0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4-04-11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5页胡炘的资料
胡  炘(1916--2002)

        字炘之,号复兴。永嘉县人。1916年11月13日生。中央军校第十期炮兵科毕业后分发到国民革命军服役,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驻联合国代表团团员,国防部第五厅参谋。1948年冬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处长,旋任少将高参。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撤退至舟山,任“舟山防卫司令部”少将副参谋长。同年去台湾,先后入“革命实践研究院”第一期、“三军大学战争学院”将官班以及参谋指挥大学及两栖作战训练班深造。后任台湾当局的第六十七军参谋长、第九军第四十六师师长。1955年9月任台湾“装甲兵团司令部司令”。1958年起任“国防部”助理次长。1960年任“总统府侍卫长”。1967年8月任“国防部次长”。1970年任“国防部第二兵团中将司令官”。1974年任台湾当局驻巴拉圭共和国“大使”。1980年任驻新加坡“商务代表”。1988年8月离职。2002年病故。著有《装甲大部队之指挥与运用》。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9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炘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搜狗百科http://baike.sogou.com/v42889986.htm


       胡炘(1914年-2002年4月),字夫之、复兴,浙江永嘉人。胡炘早年先后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期炮科、革命实践研究院一期、三军大学战争学院将官班。曾赴美国留学,毕业于美国装甲兵学校、美国两栖作战训练班、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大学。

1人物简介   

        胡炘将军,1941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毕业于美国参谋大学。曾任大陈防卫部参谋长、陆军第四六师师长、陆军装甲兵司令、国防部作战次长室助理参谋次长、总统府侍卫长、国防部作战次长、第二军团司令、驻巴拉圭大使、中华纸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驻新加坡共和国商务代表团代表,曾获颁中华民国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陆光干元一等奖章、干元勋章、三等宝鼎勋章、三等云麾勋章、忠勤一等勋章,以及马拉加西共和国马拉加西勋章,美国懋绩勋章,巴拉圭大十字功绩大绶勋章、最高军功勋章。1988年8月,自新加坡卸任返国,正式退休,并先后出任温州同乡会会长及浙江同乡会会长;2002年1月,发现罹患食道癌,四月病逝台北。

2人物生平

        胡炘将军,一生如同浮萍般漂移不定,却也见证国共内战后期国民党部队转进台湾后的历史进展;因为胡将军的作战计划与指挥能力,使他有机会能接近权力核心,且近身观察两蒋行事风格,更加强他对军事作战部署思维的观念。本书与其说是胡将军的一身行谊,不如说是藉由胡炘将军的眼睛来观察,认识当时代立下台湾发展基础的许多军事将领人物的行事风范。

3参与战役
        1939年抗日战争参与昆仑关战役
        1948年国共战争驻守山海关
        1949年协助石觉将军参与上海保卫战、舟山群岛防卫作战
        1955年大陈岛抵抗共军,并安排军民撤退台湾

4经历
        国共内战期间任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处长、少将高参、舟山防卫司令部少将副参谋长。
        赴台后,历任第六十七军参谋长、第九军第四十六师师长、陆军装甲兵司令、国防部第三参谋次长室助理次长。
        1960年出任蒋介石的总统府侍卫长。
        1967年后,又任国防部第三参谋次长室次长、第二军团中将司令官。
        1974年出任中华民国驻巴拉圭大使。
        1980年任中华民国驻新加坡商务代表处代表。

5家人
        妻子章蕴文
        中华开发前总经理胡定吾为胡炘之子
        知名室内设计师胡德如为胡炘之女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3:2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4-04-11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5页胡宗成的资料
胡宗成(生卒年不详)

        字梦庄,号止安。绍兴县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工文辞及金石之学,收藏汉魏六朝碑版、唐人墓志精拓甚富。善弈棋,能隶书,刻印以秦汉为宗。约民国初年与若干同好在杭州成立“臧社”,并被推为社长。1914年应邀加入乐石社。1933年至1947年间谢世。著有《西泠印社记》。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9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3:2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4-04-11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5页胡宗南的资料
胡宗南(1896--1962)


        原名琴斋,后改名宗南,字寿山。镇海县人。1896年5月16日生。幼年随全家移居孝丰县。1909年进入孝丰县城高等小学堂读书。1912年考入公立吴兴中学。1915年毕业后回到孝丰县立高等小学任教。1924年5月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同年11月毕业后被分配在军校教导第一团第三营第八连任少尉见习。1925年2月调任机枪连中尉排长;3月参加第一次东征,因功升机枪连上尉连长;4月任第一师第二团第二营营副;6月参加讨伐杨刘叛乱;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初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教导师第二团第二营营长;7月升任教导师第二团上校团长。北伐战争开始后任第一师团长。1927年5月任第一军第一师少将副师长兼第二团团长;8月参加龙潭战役;10月26 日升任第一军第二十二师师长。1928年4月参加第二期北伐。北伐结束后军队缩编,任第一师第二旅少将旅长。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率领所部警戒武汉,所部第二旅改成第一旅,仍任旅长。1930年5月参加中原大战,在河南开封附近与冯玉祥的西北军作战;6月7日任第一师代理师长,沿陇海路迎击西北军孙良诚部。1931年1月13 日升任第一师师长;7月参加讨伐石友三。1932年3月与贺衷寒、戴笠、康泽等参与组织三民主义力行社和复兴社;5月参加“围剿”大别山的红四方面军;6月红四方面军向西北突围后率领部队尾追拦截,后率领第一师进入甘南布防。1935年2月任“剿匪”第三路第二纵队司令官;4月9日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6月在四川松潘几乎被红军活捉;9月任西北“剿匪”第一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在川西北地区阻击红军;11月22 日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督察委员。1936年9月任第一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1937年9月初率领第一军参加淞沪会战。会战中升任第十七军团长。由于仓促上阵,部队损失很大,不得不于11月6 日率领第十七军团撤出战斗,于12月撤退至关中。1938年5月参加开封会战,指挥所部攻打兰封外围;6月18日兼第二十七军军长。率领所部支援武汉会战。1939年1月14 El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8月4日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1月奉命进攻陕甘宁边区,蚕食边区五个县。1942年7月23日升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在西安设立副司令长官部,掌握第八战区实权,屯兵西北,严密封锁陕甘宁边区。1943年7月密谋突袭延安,被其机要秘书、中共地下党员熊向辉暴露而作罢。1944年4月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因对司令长官陈诚不满,称病赴华山休养,未到任;6月指挥部队反攻豫西日军,取得胜利;8月17日被任命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9月所部空运增援桂林、重庆;12月19日被任命为第一战区代理司令长官,管辖4个集团军、16个军、42个师、5个特种兵团,共计45万人。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7月31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成为黄埔系学生中唯一的战区司令长官;8月21日被任命为洛阳、郑州、开封、新乡地区的受降主官;9月22日在郑州接受日本第十二军司令官鹰森孝投降;10月3日加陆军上将衔。1946年1月1日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7月初指挥整编第一军越过黄河,与阎锡山部南北夹击解放军太岳部队;24 El所部整编第一旅被歼,旅长黄正诚被俘,接着整编第四十八旅遭受歼灭性打击,旅长何奇被击毙,不得不收兵退出晋南。1947年3月4日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3月11日在洛川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刘戡的整编第二十九军和董钊的整编第一军组成左右两个兵团,采取钳型攻势,占领延安以及整个边区;3月13日指挥15个旅(14万人)进犯延安,整编第一师第一旅于19日进入延安后,捏造战报,声称俘虏敌5万;3月25日第三十一旅在青化砭大部被歼,旅长李纪云被俘;4月16日第一三五旅在羊马河被歼,代理旅长麦宗禹被俘;5月7日第一六七旅在蟠龙被歼,旅长李昆岗被俘;8月22 El所部整编第三十六师在沙家店被歼,师长钟松化装逃脱;i0月10日守备清涧的整编第七十六师被歼,师长廖昂被俘。1948年3月整编第二十九军在宜川瓦子街被包围歼灭,中将军长刘戡自杀,整编第九十师少将师长严明等被击毙,受撤职留任处分;4月21日命令所部整编第十七师撤出延安。1949年2月1日兼第十二编练司令部司令;5月19日放弃西安向宝鸡转移,20 日西安解放;7月宝鸡解放,残部撤退至汉中;8月与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到重庆晋见蒋介石,建议放弃西南转进滇缅,遭到蒋介石拒绝;9月8日兼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1月起所部向成都周围转移;12月7日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参谋长,代行军政长官职权;12月9日川康将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通电起义,云南随后也宣布起义,西南形势大变;20日将军政长官部迁西昌;23日在未取得蒋介石允许的情况下飞往海南三亚,留在四川的三个兵团大部起义;28日在顾祝同劝说下飞返西昌。1950年3月26日解放军逼近西昌机场,将剩余6万部队的指挥权交给参谋长罗列,自己悄悄飞往台湾,其残余部队陆续被围歼;5月台湾“监察院”李梦彪等46位“监察委员”联名提出弹劾,经陈诚等周旋,“立法院”108名委员签名上书“行政院长”陈诚求情,陈诚将弹劾案移交“国防部”处理;8月“国防部”答复“应免议处”。1951年9月9日化名秦东昌,就任“江浙人民反 共游击总指挥”,驻守大陈岛,指挥部队骚扰破坏大陆沿海。1952年10月19日当选为国民党第七届中央评议委员,兼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53年6月24日大陈岛解放,“江浙人民反 共游击总指挥部”撤销;7月23日飞回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8月进入“国防大学”进修,1954年2月毕业。1955年9月就任“澎湖防守司令部”司令官,晋任“陆军二级上将”。1956年4月以考察名义到美国访问。1957年10月23日当选为国民党第八届中央评议委员;继续担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2月任“国防研究院”第一期研究员。1962年2月14日在台北病故。著有《宗南文存》。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9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宗南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5397374.html


        胡宗南(1896年4月4日-1962年2月14日),原名琴斋、字寿山,曾化名秦东昌,汉族,浙江镇海(今宁波市镇海区)人,黄埔系一期生,陆军一级上将、曾任浙江省主席及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位,蒋介石的心腹之一。胡宗南一生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1962年2月14日病逝于台北。

1 人物简介
  胡宗南 (1896~1962) 别名琴斋,字寿山,曾化名秦东昌,汉族,浙江镇海(今宁波市镇海区)人。陆军一级上 将,黄埔系一期生,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其一生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

2 生平经历
   胡宗南(公元1896年~1962年),原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原名琴斋,字寿山,浙江安吉塘浦鹤鹿溪人。出生于浙江镇海陈家铺。父亲胡际清单身先来鹤鹿溪,初做药材生意,后以丈量田亩、办理田产买卖和登记粮册的庄书为业。后生母亡故,父亲在鹤鹿溪续弦,方将他从镇海接来,时年7岁。有两弟两妹,皆为嗣母所生。胡家早年除不多的田产和一座房舍外,别无恒产。

  8岁入当地私塾,自《三字经》学至“四书”、“五经”。l3岁,进孝丰县城高等小学堂胡宗南读书。16岁那年,武昌起义成功,孝丰也随之驱逐知县,宣布共和,劝民剪辫。在小学堂里,首先剪辫的章旭初遭到许多同学的讥讽,却得到胡宗南的支持,从此两人结下深交。17岁时,考人吴兴中事。读中学时,各科成绩优良,尤以体育、地理两科更为突出。

  1915年中学毕业。之后,胡宗南先后受聘于孝丰县立小学和私立王氏小学,任国文、历史和地理教员。1922年到1924年间,并任《孝丰日报》总编辑。后因与同校教员争夺校长职位失败,父亲又硬逼他与不相爱的女子成婚,遂决然离家出走,到上海找到开毛竹行的同学章旭初。1924年,得章资助,南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1925年到1928年,在广州革命军两次东征陈炯明和平定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实现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中,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攻打孙传芳与直鲁联军的战斗中,数立战功,由班长累升至师长。1929年至1930年,在蒋桂、蒋冯、蒋唐战争和蒋阎冯“中原大战”中,为蒋介石打败对手积极效力。l932年,率部入赣、鄂,“围剿”红军。是年,复兴社成立,成为“十三太保”。1933年,红军徐向前部西移入川,胡率部入甘驻天水,以备阻截。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至川北毛儿盖,胡率部阻截。次年,升军长,率部威胁陕北红色根据地。

  1937年,参加淞沪战役,抵抗日军侵略,升至军团长。次年,移驻关中。此后,既参加兰封、信阳对日作战和入晋对日作战,又多方遏制中共和八路军的抗日活动,奉行蒋介石的“限 共”、“反 共”政策。l945年,升战区司令长官,在郑州主持171军投降仪式,领陆军上将衔,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46年,国民党当局发动全面内战,胡宗南部是国民党在西北的主力。次年,率部进犯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战败退往四川,据守成都,不久退驻西昌,后又兵败去海南岛。蒋介石派顾祝同查办,令其回西昌“戴罪立功”。1950年西昌解放,胡去台湾。此后,相继任“江浙反 共救国军”总指挥兼“浙江省政府主席”、“总统府”战略顾问和澎湖防守军司令官等职。1962年病逝于台北。

3 反 共悍将
   1932年6月12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第四次"围剿"红军各根据地的整个战略步骤:先集中主要力量"围剿"消灭鄂豫皖、湘鄂西两苏区的红军,然后再全力进攻闽赣中央苏区的红军,重点进攻、分区"围剿",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为着先行对鄂豫皖、湘鄂西两苏区的红军"围剿",蒋介石在武汉设立"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下辖左、中、右三路军:

  左路军司令官为何成浚,指挥进攻湘鄂西苏区。

  中路军司令部设在河南南部的信阳,后移湖北北部的广水,司令官由蒋介石兼,刘峙副之,共辖六个纵队,一个总预备队。

  右路军司令部设在安徽西部的六安,司令官由李济深兼,第三军军长王均副之,共辖三个纵队,一个总预备队。

  中、右两路军从东、西两面夹击进攻鄂豫皖苏区。

  总计国民政府军兵力达二十四个师另六个旅,约三十余万人,其中三分之一为中央军嫡系精锐。另外还配备了四个航空队。蒋介石令中路军为"围剿"鄂豫皖苏区的主力,集中在平汉铁路东侧;在皖西的右路军担任助攻。进攻的战术也有了重要改变,采用"纵深配备,并列推进,步步为营,边进边剿",遇红军主力,则据地固守,待援合围,击破红军主力后,则并进长追,四面堵截,特别讲究稳扎稳打,力求克服以往此进彼退、易被红军各个击破的弱点。

  胡宗南的第一师是中央军嫡系精锐部队,被编入右路军,进驻皖西。

  1932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军对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的全面进攻开始。中、右两路军从东、西两面,向鄂豫皖苏区发动进攻。中路军于1932年8月中旬攻占黄安,9月9日占领鄂豫皖苏区政治中心新集,14日攻占商城。红军主力被迫东移皖西,因见国民政府军在这里已有戒备,遂转头南下,接着西进,于10月上旬重返黄安地区,10月8日进抵黄安西、黄陂北的河口镇以东地区,前锋威逼武汉。当时在河口镇仅驻湖北地方保安部队一个团,战斗力很弱,情况十分危急。蒋介石急调胡宗南的第一师以及总预备队的钱大钧第八十八师一个旅和第十三师等部前往河口镇增援,堵截红军西进。

  胡宗南的第一师于7月间随右路军,从皖西进入鄂豫皖苏区。因右路军是这次"围剿"的助攻部队,又因红军转移,未发生大的战斗。9月底,胡师奉命被调往武汉,准备增援南昌。10月上旬,胡宗南突然接到蒋介石"增援河口镇"的急令,立即率第一师前往河口堵截红军。当时胡师各部驻防分散,胡宗南令各部分别出发,紧急赶往前方。最先抢在红军前面到达河口镇的是第二旅袁朴部的罗历戎团,立即占领阵地,阻击正从黄安、麻城方向西进的红军主力部队。从10月8日开始,双方展开激战,打了一天多。胡师第一旅李铁军部的廖昂团赶了上来,立即投入战斗。作为师长的胡宗南在这时并不后人,匆匆赶到前线,亲自指挥这两个团作战。在这同时,国民政府军其他部队第八十八师、第十三师也先后赶到,协同胡师阻击红军。

  这就是著名的河口之役。它是南京国民政府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中的最后一仗。战斗的双方都是精锐主力部队。战况十分激烈。红军勇猛冲击。胡师的一个团与第八十八师一个旅被全部击溃。胡宗南指挥所部退据河口镇凭险固守,坚不后退,并给进攻的红军造成很大伤亡。红十一师政委甘济时与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先后阵亡。红军被迫向黄柴畈转移。

  胡宗南师阻击两天以后,10月10日下午,从东而西紧追红军的陈继承纵队先头第二师黄杰部赶来,从后面夹击红军。不久陈继承主力也赶来,协同第十三师密布于河口镇以东至华家河一线,从南面与东面向红军进攻;马鸿逵纵队由平汉路东侧南下,向四姑墩方向逼进;胡宗南则指挥第一师与第八十八师一部从河口镇向北推进。--这样,就将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包围压缩在一块方圆仅几十里的"弹丸"之地。红四方面军"四面临敌,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同上。然而,正当胡宗南即将大功告成之时,被围处于危境中的红军主力于10月11日夜突然突围西去,越过平汉铁路向鄂西北地区转移。

  国民政府军虽控制了鄂豫皖苏区,却未能消灭红四方面军主力。蒋介石立即下令:以刘茂恩等部在襄阳、枣城、宜城地区依托沙河堵截西去的红军,以卫立煌部跟踪红军追击,以肖之楚部在南面沿京山至宜城公路平行追击,以胡宗南部在北面沿花园至襄阳公路平行追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页。

  胡宗南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立即令第一师在孝感集结后,沿花襄公路向西疾进。10月19日至20日,胡师协同友军在新集对红军形成合围之势。红军虽迅速突围,却无法再实现打回鄂豫皖根据地的计划,被迫向西面的豫陕地区转移。

  国民政府军各部队继续尾追不舍。胡宗南率第一师一马当先,经老河口、郧县、郧西,在崇山峻岭中长途跋涉,于1932年11月初到达鄂豫陕交界地区,协同其他追击部队,再次对红四方面军形成三面进逼之势,迫使红军从南化塘撤向漫川关地区。

  漫川关位于湖北陕西交界处,高山峡谷,形势极为险峻。陕军杨虎城部三个团在这里防守,堵住了红军前进道路。胡宗南率第一师两个旅在红军后面追击,于11月11日首先由郧西进至漫川关东南任岭、雷音寺一线,与红军先头部队红十二师意外遭遇。当时胡师在大山以南行进,红军在大山北麓西进,彼此由于大山相隔,互相都未发觉。胡师先头部队袁朴旅李用章团在通过交叉路口时,未发现红军,顺利通过,继续前进。但当袁朴带着第二旅旅部与罗历戎第四团爬上山来到交叉路口时,就遭遇上红军。袁朴麻痹,认为前卫团刚过去,不会遇上红军,可能是陕西友军,令吹号联络,想不到红军突然发动猛烈攻击,袁朴部猝不及防,哗然大乱,向山下溃逃。

  这时适罗历戎赶上山来,指挥所部拼命抗击。胡宗南急调其他部队增援。双方展开激烈的近战,拼刺刀,拼手榴弹,死伤惨重,罗历戎也负了重伤。王应尊:《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胡宗南部"追剿"红军的概况》,刊《陕西文史资料》第20辑,第133页。胡宗南知道这场争夺路口的战斗极其重要,指挥部队顽强攻击。而红军方面因红十二师师长旷继勋指挥不力,贻误战机,致使胡宗南师夺取了有利阵地,站住了脚。红军被迫后撤。这时,其他国民政府军追击部队陆续赶到,协同胡宗南师,将红军包围压迫于康家坪至任岭十余里悬崖峭壁的峡谷中,眼看即可将红军全歼。

  胡宗南师经过约半个多月的行军,于3月3日下午,进驻甘肃南部的天水。

  在1933年年初胡宗南率第一师进驻陇南后,到1934年年底,这两年时间中,在川陕边大巴山区活动的红四方面军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四川政局随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中共红四方面军,自1932年冬进入绵延千里、地势险峻的大巴山区后,连续击退四川各路军阀与陕军杨虎城部的多次"进剿",建立起川陕根据地,主力军队发展到五个军、十五个师,达八万余人,另有赤卫队等地方部队数十万人。特别是在1933年12月到1934年9月,四川军阀倾其全力对红四方面军进行的历时十个月的六路围攻,遭到惨败,震动了全川。蒋介石利用四川军阀的困境,在1934年年底,一方面部署"川陕会剿",一方面调派中央军分路入川。其中,令胡宗南的第一师从陇南进入川北,接替川军邓锡侯部在广元、昭化的防务,防堵红军北上。

  胡宗南在天水接到蒋介石命令援川的电报后,想起两年前川军阻挠胡师入川的事,仍气愤难平,对亲信部属说:"第一师如果早入四川,共军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了。"他对自己的军队很自信。确实,胡宗南师是中央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精锐部队之一,现又经在陇南近两年的高原山地作战训练,军力充实,战斗力提高,远非川军等地方杂牌部队可比。

  不久,担任第九十五军军长的川军将领邓锡侯亲自来到天水胡宗南师部请援。胡宗南排列师部仪仗队欢迎,胡宗南本人亲自站在仪仗队前列,以接待长官之礼接待邓锡侯。胡宗南的谦抑儒雅使邓很为高兴。胡、邓商定了胡师接替邓部在广元、昭化地区防务的日期与具体事宜。

  1935年1月初,胡宗南调派部队开往广元、昭化。他当时轻视红军,将第一师主力仍留在天水,先派遣驻防川、甘边界碧口的独立旅丁德隆部开往广元、昭化。

  丁德隆率各部进驻广元、昭化地区后,立即指挥官兵加强工事,筹集粮草。

  1935年1月22日,即独立旅等部进驻广元、昭化地区刚两三日,部署刚定,工事还未完备之时,丁德隆就得到各处告警,红四方面军主力对广元、昭化的攻击开始了。

  原来,在川陕根据地活动的红四方面军在1934年9月粉碎川军的六路围攻以后,休整了三个多月,于1934年11月中旬在巴中县的清江渡召开作战会议。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也是胡宗南的黄埔一期同学徐向前,在会上提出新制订的"川陕甘作战计划",规定红四方面军今后的作战计划是,依托老区,收缩战线,发展新区,主要打击胡宗南部,重点夺取甘南的碧口和文(县)、武(都)、成(县)、康(县)地区,并伺机向岷州、天水一带发展,在甘南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5年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总部为贯彻清江渡会议精神,并策应正在贵州作战的中央红军向西北前进,决定组织广元、昭化战役。战役目的是歼灭胡宗南部的丁德隆旅等部,夺取广元、昭化两战略要点与川北通道,以利日后向甘肃南部文县、武都、成县、康县地区发展,寻歼胡宗南部主力,从而粉碎蒋介石的"川陕会剿"计划,使川陕边根据地扩大为川陕甘边根据地。

  1935年1月22日开始,徐向前亲自指挥红四方面军主力第三十一军、第九军及第三十军、第四军各一部共约十八个团的兵力,向广元、昭化地区发动进攻。

  1935年1月22日,丁德隆亲自驻守的广元城被红四军第十师等部团团包围后,广元、昭化外围各据点首先遭到红军猛烈攻击:

  1月22日,驻守转斗铺的胡部两个游击支队遭红三十一军攻击,第一游击支队全部及第二游击支队大部被歼;

  1月23日到24日,驻羊模坝的补充旅第一团罗克传部被围攻,激战一夜又半天。该团成立不久,除各级军官及军士外,多是新兵,战斗力不强。到24日中午,除一部逃往乌龙堡外,大部被歼。但羊模坝地势险峻,该团在顽强激战时,给进攻的红军很大杀伤,红二十五师副师长潘幼卿、红八十八师副师长丁纪才战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页。

  驻三磊坝的第一旅第一团的一个营惧怕被歼,竟弃防逃往碧口。

  广元、昭化的外围各据点被红军扫清后,从1月25日开始,广元、昭化两城遭到红军的猛烈攻击:昭化的独立旅第二团甘竟生部遭到红九十三师围攻;广元城则遭到红军主力第四军、第三十一军的围攻。战斗异常激烈。丁德隆为防红军夜袭,下令每到夜间,即以火把紧紧围绕各个据点以照明,在城墙四周也密布灯笼,通宵点燃,给红军攻击造成很大困难。

  红军将攻击重点指向广元城西的乌龙堡。这里是广元城的制高点,与广元城隔嘉陵江相望,地形险峻,为李正先团防守。李团是胡宗南部第一师的第一旅第一团,号称"天下第一团",为胡师最精锐的部队,顽强抗击红军的猛攻。1月27日广元飞机场被红军攻占。1月29日乌龙堡部分阵地被红军突入。李正先指挥所部拼死顽抗并进行反击。丁德隆也从广元城派兵增援。双方短兵相接,肉搏争夺,战况惨烈。最危急时,丁德隆恐乌龙堡不保,危及广元城,竟下令拆除广元城通乌龙堡的浮桥。李正先团孤军奋斗,终将失去的阵地夺回。王应尊:《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胡宗南部"追剿"红军的概况》,刊《陕西文史资料》第20辑。

  在这同时,广元与昭化两城守军凭借险要地形与优势火力,也多次成功地抗击了红军的进攻。

  胡宗南在天水听到广元、昭化战况的报告,先很为广元、昭化外围各据点全部失守感到震惊,后见红军进攻广元、昭化两城数日无进展,断定在目前情况下,红军无重武器,断难攻进广元、昭化两坚城,且红军利在速战速决,不会持久攻城,不久必会撤退,因而决定不派兵增援,以免援军在行军路上中伏。他还下令驻守平阳关的第二旅第六团撤回碧口。胡宗南打算凭借广元、昭化坚城以疲红军,然后配合川军聚歼之。 果然,红四方面军鉴于广元、昭化多日攻击未下,无法大举西进,长期屯兵坚城之下,亦非所宜,乃放弃原定战役意图,于1935年1月30日主动撤广元、昭化之围。同时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入川,因而决定暂停对胡宗南部的角逐,集中主力准备西渡嘉陵江。

  广元、昭化战役以后,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2月先行向陕南出击,虚晃一枪,后迅速回师西向,扑向嘉陵江边,准备渡江西进;与此同时,长征到达黔滇地区的中央红军也向川西挺进。

  刚在重庆建立委员长行营的蒋介石接到上述报告,就判断两路红军有在川西会师后北上,进出甘、青、新,打通通往苏联国际交通线的企图。蒋将此判断电告胡宗南。

  胡宗南十分同意蒋介石的判断。胡驻军陇南两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防堵红军北上或西进。他一直在研究川陕甘与西北地区的地理人事,特别认真搜集与研究红军的情况与动向。他早在接到蒋介石电报前,就得出了与蒋介石大致相同的判断。他对幕僚与部属们说:"共产党为什么放弃在江西多年的根据地到处流窜呢?就是因为共产党没有苏联的援助,根据地也保不住。共产党只有移到新疆或外蒙附近,才能取得苏联的物质援助。马步芳

  1935年4月初,胡宗南督率第二纵队各部陆续开抵甘肃最南部的碧口、文县一线集结。

  这时,红四方面军已全部放弃川陕边根据地,于3月28日开始强渡嘉陵江西进,迅速控制了嘉陵江西岸的广大地区,并于4月10日攻占青川城,在青川城北川甘交界的摩天岭布防,企图凭险阻挡胡宗南部从甘南南下。所谓摩天岭,即古称阴平道,纵横数百里,形势极为险要。

  1935年4月中旬,胡宗南令补充旅第一团留碧口担任警戒,接应尚未赶到的第六十师与中央补充第一旅,胡亲率各部从碧口南下:以第一旅李铁军部为右纵队,越摩天岭,穿原始森林,向平武方向进击,担任全军掩护;以第二旅李文部、独立旅丁德隆部、补充旅廖昂部(缺一个团)为左纵队,经大刀岭、蒿溪、三锅石之线,向青川攻击前进,此为全军主力,胡宗南率第一师师部随该路跟进。其他各部队第四十九师、第六十一师、第二师补充旅等随后按序跟进南下。

  李文第二旅为左纵队的先头部队,翻越过摩天岭后,经激战,突破红军防线,占领青川;接着李铁军旅攻占平武城。胡军后续各部源源开入川西北地区,在青川、平武一线集结,构筑工事,与红军隔涪江对峙,历时约一个多月,企图配合薛岳的"剿共"军第二路军追击部队,实施对红军的南北夹击。

  1935年5月底6月初,胡宗南在青川得报,红四方面军在历时约一个月的土门战役击败川军后,已放弃对青川、平武的进逼,西渡岷江向西急进,其中一部逼近平武西北的松潘、镇江关一线。胡宗南知道松潘也是川西通往甘南的要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判断红军有从这里夺路北上的企图,立即将青川、平武一线的防务交给独立三十二旅等部,令以钟松的第二师独立旅在平武担任掩护,其他各部以第二旅李文部为先头部队,迅速抢占松潘。胡向部下指出:"能先抢占松潘,就能协同第二路军(薛岳部)消灭共军。"胡要李文部不惜一切代价,赶在红军之前占领松潘。

  包座战役后,胡宗南在向重庆行营与蒋介石的报告中,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伍诚仁的第四十九师。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民国二十四年十、十一月份赏罚统计表》中,就称:"第一师康庄团及游击队张孝莱部,全体官兵下包座求吉寺阿西茸一带之役,以少胜众。""四十九师,代师长伍诚仁,包座之役,指挥无方。"对胡宗南在指挥全局与调派部队中的严重错误只字未提。不久,伍诚仁被蒋介石下令撤职查办。

  1935年8月底包座战斗后,红军一部在毛泽东等率领下,北上入甘;另一部红军则在张国焘率领下,脱离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的领导,从阿坝挥师南下,重过草地,向川康边境的天全、芦山一带退去。

  这样,胡宗南率重兵扼守的松潘城就失去了防堵红军的战略意义。

  1935年9月底,胡宗南得到军委会允许,率第一师离松潘回甘。但这时甘南碧口一带胡师原驻防地已为第三军王均部进驻。胡遂率第二师经弓木贡岭、南坪、邓桥、岩昌、西固、礼县,于10月上旬,开抵天水甘谷一带驻扎。当时正是农历中秋前后。

  1936年4月21日,行政院任命胡宗南为第1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进攻陕北红军,彭德怀率领红军迎击,大败胡宗南;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胡宗南正在陕西惠安堡附近,得知蒋介石被扣的消息后,旋即赶到天水,支持戴笠赴西安营救蒋介石。

4 抗战时期
  1937年2月第1军开赴陕西凤翔,受顾祝同指挥,向西安施加军事压力;4月24日辞第1师师长。7月7日抗战爆发,9月2日胡宗南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3日升任第17军团军团长,是黄埔学生中第1个军团长,由于第1军仓促上阵,两度参战部队损失很大;11月6日第17军团撤出战斗;12月回关中。

  1938年5月12日辞第1军军长,参加开封会战,指挥部下攻打兰封外围,扫清了通往城内的道路,但土肥原第14师团仍突围而去;6月18日兼任第27军军长;9月1日胡宗南辞军长,支援武汉会战,占领信阳,日军反攻信阳时,留守的团长马载文临阵脱逃,导致信阳失守,乃撤回西安。

  1939年1月14日任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8月4日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成为黄埔系学生的第1个集团军总司令;12月,胡宗南受蒋介石指使,集结部队准备向延安进攻。

  1940年1月,蒋介石掀起第一次反 共高潮,胡宗南奉命在空军的配合下,向陕甘宁边区纵深进犯,蚕食5个县,并公开喊出“消灭边区”的口号,严密封锁,构筑了一条长达700余里的由碉堡、工事组成的封锁线。

  1942年7月23日,胡宗南升任第8战区(朱绍良)副司令长官兼第34集团军总司令,掌握第8战区实权,屯兵西北,封锁、侵犯陕甘宁边区,号称“西北王”。

  1943年7月,胡宗南曾密谋突袭延安,被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地下党员熊向晖暴露而作罢。

  1944年4月,胡宗南被任命为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因不服司令长官陈诚,称病赴华山休养;5月日寇土肥原部调集12万兵力突然进攻中原,守军连失数城,土肥原率兵向西急进,如入无人之境,6月13日中美空军大炸豫西之敌,胡宗南部猛烈反攻,取得胜利;8月17日被任命为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与陈诚数次冲突;9月空运增援桂林、重庆;12月19日被任命为第1战区代理司令长官。

  1945年1月12日就任代理司令长官,辖4个集团军、16个军、42个师、5个特种兵团,计45万人;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7月31日被正式任命为第1战区司令长官,成为黄埔系学生中唯一的战区司令长官;8月21日被任命为洛阳、郑州、开封、新乡地区的受降主官,向石家庄发动进攻;9月22日在郑州接受日本第12军团司令官鹰森孝投降,共6万余人;10月3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此时第1战区指挥的部队有5个集团军、25个军,总兵力达50万人,势力分布到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晋东南地区;10月10日授予抗战胜利勋章。

5 国共内战
  1946年1月1日,胡宗南被任命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副主任;3月1日获颁青天白日勋章;4月所部国军整编,军改“整编师”,师改“整编旅”,胡宗南部下20多万;7月4日整编第1军越过黄河,企图与阎锡山部南北夹击太岳部队;9月,其部队分两路进犯晋东南,与山西阎锡山部队配合欲“肃清”解放军太岳兵团(司令员陈赓),24日整编第1旅被全歼,旅长黄正诚被俘,接着整编第48旅遭受歼灭性打击,旅长何奇被击毙,胡宗南慌忙收兵。

  1947年3月4日被任命为西安绥靖公署主任;3月11日,胡宗南在洛川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刘戡的整编第29军和董钊的整编第1军组成左右两个兵团,采取钳型攻势,企图包围歼灭陕北解放军,占领延安以及整个边区;3月13日指挥15个旅(14万人)进犯延安;3月19日令整编第1师第1旅进入延安空城,胡宗南组织作战参谋捏造战报,大吹大擂“俘虏敌5万”的“重大胜利”,被授二等大绶云麾勋章,24日胡宗南将其前进指挥所由宜川移到延安,并抽出5个整编旅的兵力守备延安,机动进攻兵力减少为只有10个整编旅;3月25日,第31旅在青化砭大部被歼,旅长李纪云被俘,此后胡宗南行动变得更加谨慎,采取国防部制定的“方形战术”,稳扎稳进,乃令刘勘兵团和董钊兵团进行“扫荡”,寻找西北野战军主力决战,一次次扑空;4月16日第135旅在羊马河被全部歼灭,代理旅长麦宗禹被俘;5月7日第167旅在蟠龙被全歼,旅长李昆岗被俘,蟠龙的众多战略物资成为解放军战利品;6月胡宗南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8月6日,西北野战军为调动和牵制胡宗南主力,配合陈谢兵团挺进豫西,进攻榆林,胡宗南令整编第36师等部队增援,12日解放军主动撤围,胡宗南令部队追击,22日整编第36师在沙家店全军覆没,师长钟松化装逃脱;10月4日解放军猛攻清涧,10日守备清涧的整编第76师被全歼,师长廖昂被俘;至12月,陕甘宁边区大部分被解放军收复。

  1948年2月,解放军重兵包围关中的咽喉要地宜川,胡宗南令整编第29军增援,在瓦子街被包围,至3月1日,整编第29军全部被歼灭,中将军长刘戡自炸毙命,整编第90师少将师长严明被击毙,胡宗南向南京请罪,被撤职留任;3月5日西北野战军包围洛川,胡宗南急调5个整编师解了洛川之围;4月21日整编第17师撤出延安,延安解放;12月25日,新华社公布43名战犯名单,胡宗南列第30位。1949年2月1日兼第12编练司令部司令;5月19日,解放军军突破西安泾河南岸的胡军防线,胡宗南决定放弃西安向宝鸡转移,20日西安解放;7月宝鸡解放,胡宗南集团遭到毁灭性打击,胡宗南窜逃汉中,从此离开西北,部队有第5兵团(李文)、第7兵团(裴昌会)、第18兵团(李振)等13个军40万人;8月,胡宗南和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一起晋见到重庆巡视的蒋介石,欲放弃西南转进滇缅,被蒋介石训斥责骂;9月8日兼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1月向成都转移;12月7日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军政长官顾祝同)副长官兼参谋长,代行军政长官职权;12月9日川康将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通电起义,云南也宣布起义,西南形势大变,20日胡宗南决定将军政长官部迁西昌,23日私自飞往海南三亚,留在四川的胡宗南部3个兵团全部战场起义,28日在顾祝同劝说下飞到西昌。

  1950年3月26日解放军逼近西昌机场,胡宗南将剩余6万部队的指挥权交给参谋长罗列,自己悄悄飞逃台湾,其残余部队陆续被围歼;5月台湾“监察院”李梦彪等四十六位“监察委员”提出弹劾,经蒋介石、陈诚、顾祝同、蒋经国周旋,“立法院”108名委员签名上书“行政院长”陈诚求情,陈诚将弹劾案移交“国防部”处理,8月“国防部”答复“应免议处”。

  1951年9月9日,胡宗南化名为“秦东昌”,就任“江浙人民反 共游击总指挥”,驻守大陈岛,指挥部队骚扰破坏大陆沿海。

  1952年10月19日当选为国民党第七届中央评议委员,兼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1953年6月24日,解放军进军大陈岛,台湾当局撤消“江浙人民反 共游击总指挥部”;7月23日胡宗南飞回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顾问;8月进入“国防大学”进修。1954年2月从“国防大学”毕业,在台北家中闲居。1955年9月胡宗南就任“澎湖防守司令部”司令官,晋任陆军二级上将。

6 家族成员
6.1 妻子

  叶霞翟,台北师范专科学校校长,中国文化大学家政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特殊教育与家政研究。

6.2 子女
  长子,胡为真,台湾当局“国安会”秘书长。妻子林惠英。

  次子,胡为善,台湾中原大学副校长,财务金融学系教授。

  幼女,胡为美,美国北加州华人作家协会会长。

6.3 孙辈
  胡为真子女

  长女,胡斯惠。

  次女,胡斯华,曾在新加坡读大学。

  幼子。

  外孙女

  胡为美子女

  长女,王克藏。

7 相关事迹
7.1 五个第一

  胡宗南,是黄埔学生在国民党陆军中的第一个军长(1936年4月);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第一个跨入将军行列、也是唯一一个在离开大陆以前获得第三颗将星的人。胡宗南堪称传奇(第一个师长的名头被范汉杰夺走,后范参加福建事变,不久重回蒋阵营充当胡的副手后,就再也追不上胡的晋升步伐)人物。

  胡宗南升任战区司令长官后,开始建立自己的派系,是黄埔系内的一个小派系,胡宗南系,汤恩伯系,陈诚土木系,杜聿明第五军系是黄埔系中的几个实力最强的小派系。

7.2 台湾时期
  1960年9月任国防研究院毕业同学会会长、国防研究院院务委员,深居简出,郁郁寡欢。1961年身体出现高血糖。1962年2月6日胡宗南病情恶化,7日“总统府副秘书长”蒋经国奉父命探望,10日蒋介石亲自探望,胡宗南激动万分,涕泪交流,14日凌晨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67岁,2月15日以台晋字第198号令,“故陆军二级上将胡宗南,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另颁“旌忠状”,“以永垂式范”,台湾成立以何应钦、顾祝同为正副主任的治丧委员会,移灵台北市极乐殡仪馆,17日公祭,蒋介石亲自参加祭奠,发表纪念讲话,挽“功着旗常”;3月13日颁发“褒扬令”;6月9日安葬于台北阳明山纱帽山麓。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3:4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4-04-11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6页胡定安的资料
胡定安(1898一?)

        原名贽,字定安。吴兴县人。早年赴德国留学。1926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医科毕业,以及普鲁士公共卫生学院卒业。1927年回国后在上海开业。与上海医师公会会长余云岫及同学谢筠寿筹经费创办“社会医报”,刊行七年,以提倡社会公共卫生、介绍世界医药学识为宗旨。1929年被任为南京特别市卫生局长兼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在卫生部召集的第一届会议上和余云岫、汪企张二委员联署提议废止中医加入教育系统案。1934年应陈果夫之邀 镇江筹办“江苏省立医政学院”,由陈立夫兼任院长,胡任教育长。曾于医政学院中特设两期“卫生特别训练班”以训练中医,同时专办“苏北黑热病防治训练班”,卒业后派往苏北农村实地服务。1935年与邵象伊等发起组织“中国卫生教育社”。1938年医政学院因抗战迁至湖南沅陵,与南通学院医科合并,改名国立江苏医学院,任院长。1939年随学院迁往重庆北碚。1943年2月当选为三青团第一届中央干事会干事,成为CC派骨干之一。1946年江苏医学院迁回镇江。同年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赴美国。著有《中国卫生行政设施计划》、《民族与卫生》、《胡定安公众卫生言论集》、《疟疾一夕谈》、《县卫生行政》、《胡定安医事言论集》等。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40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定安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http://www.997788.com/pr/detail_auction_584_3221101.html


        1938年,因抗战迁至湖南沅陵,合并南通学院医科,改名国立江苏医学院,胡定安任院长。胡定安:名赟。浙江省吴兴县。民国十五德国柏林大学医科毕业,及普鲁士公共卫生学院卒业,曾任(国)南京市卫生局局长,江苏医学院院长,卫生部部长,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总干事等职,1949年后与陈果夫去美办实业。
  
        1934年,江苏省立医政学院成立,是国内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府之一。起初位于江苏镇江,陈果夫兼首任院长,胡定安任教育长。1938年,因抗战迁至湖南沅陵,合并南通学院医科,改名国立江苏医学院,胡定安任院长。1939年,迁至重庆北碚。1946年,迁回镇江。1957年,江苏医学院迁到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当时院长为颜守民。196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六年制医药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4:0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4-04-11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6页胡春冰的资料
胡春冰(1906--1960)

        绍兴县人。翻译家、剧作家。北京大学毕业后赴广州。先后任知用中学、越山中学国文教员,广州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热心话剧运动。1937年出任《中央El报》总编辑。1945年出任《中山日报》社长。1949年去香港,继续从事话剧运动。著译有《爱国男女》、《美人计》、《万劫归来》等。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40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春冰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2972233.html


  胡春冰(1906—1960),绍兴人。北京大学毕业,后赴广州。先后任知用中学、越山中学国文教员,广州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热心话剧运动。1937年,出任《中央日报》总编辑。1945年,出任《中山日报》社长。1949年去香港,继续从事话剧运动。著译有《爱国男女》、《美人计》、《万劫归来》等。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4:0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4-04-11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6页胡树森的资料
胡树森(1889--1930)

        字一东。绍兴县人。早年就读于浙江陆军武备学堂第一期。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上海光复之役,任沪军第一团营长。民国成立后人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学习。1914年2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学习。1916年5月毕业后分发回浙江。曾任浙江武备学堂教官,浙江陆军小学监督,浙军混成旅团参谋。1923年赴广州,先后任粤军总司令部副官、建国粤军第一军参谋。1924年3月任黄埔军校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6月任军校第一期教授部中校战术教官;后任第二期步兵总队总队长。东征期间任黄埔军校入伍生第二团团长,率全团官兵由黄埔开赴惠州驻防;后任军校东征史及黄埔战史编纂委员。1926年春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编纂委员会委员。1927年春任杭州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930年春病故。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40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4:1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4-04-11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7页胡品清的资料
胡品清(1921--2006)

        女。绍兴县人。诗人、散文家、文学翻译家。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后任教于重庆南开中学。曾任中央通讯社英文翻译。后去法国任职,并开始法国文学研究。1962年回台湾。后任“中国文化大学”法文系主任、法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除写作新诗、散文、小说外,还翻译法、英文学著作多种,同时以法、英文写作《<恶之花)评析》、《李清照评传》等。著有诗集《人造花》,文学合集《梦的船》,论著《现代文学散论》、《西洋文学研究》等。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41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品清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2617665.html


简介:
  浙江绍兴人。1921年11月14日出生。其父胡一东为黄埔军校教官,北伐战争时曾率部出征,于长沙病逝战场。幼年随祖母居住江西南昌乡间。小学毕业后,入美教会学校葆灵女中就读。1938年考取浙江大学外文系。历四载毕业后,曾一度在重庆一中学任英语教员,随后在中央通讯社任英文部编辑、法国大使馆新闻处任译员。在法国六年中,曾在巴黎大学研究现代文学。1962年回到台湾后,出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外文系和法国文学研究所教授。1970年转入政工干部学校执教。后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法文系主任,业余从事文学创作。
  胡品清是我国现代女诗人、作家、文学翻译家、文学研究家。她能用四种外文阅读,三种文字写作。除发表诗集、散文集、短篇小说集外,还用英文写《李清照评传》、用法文编《法国文学简史》。译作有:《法译中国古诗选》以及《法泽中国新诗选》、《巴黎的忧郁》、《法兰西诗选》、《爱的变奏曲——法国历代情诗选》、《恨与爱》、《圣女之歌》等。同时撰有:《现代文学散论》(文星书店,1964年),《西洋文学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希腊的艺术》,《波斯的艺术》,《西文化之比较》等论著。

作品:
  (一)创作部份
  1)中文
  《胡品清译诗及新诗选》,1962年,中国文化研究所
  《人造花》(新诗), 1965年,文星书店
  《梦的船》(诗、散文、小说), 1966年,皇冠出版社
  《梦幻组曲》(诗与散文), 1967年,水牛出版社
  《晚开的欧薄荷》(诗与散文), 1968年,水牛出版社
  《仙人掌》(散文与西洋诗评), 1970年,三民书局
  《水仙的独白》(散文与西洋诗评), 1972年,三民书局
  《胡品清散文选》,1973年,华冈出版公司
  《芭琪的雕像》(散文与短篇小说), 1974年,三民书局
  《欧菲丽亚的日记》(散文与译诗), 1975年,水芙蓉出版社
  《梦之花》(诗、散文、小说), 1975年,水芙蓉出版社
  《胡品清自选集》(短篇小说), 1975年,黎明文化公司
  《最後一曲圆舞》(诗与散文), 1977年,水牛出版社
  《水晶球》(散文), 1977年,水芙蓉出版社
  《芒花球》(诗与散文), 1978年,水牛出版社
  《玻璃人》(新诗), 1978年,学人文化公司
  《彩色音符》(散文), 1979年,九歌出版社
  《不碎的雕像》(散文), 198O年,九歌出版社
  《斜阳影里的独白》(散文), 1980年,水芙蓉出版社
  《画云的女人》(散文), 1981年,彩虹出版社
  《不投邮的书简》(散文), 1982年,采风出版社
  《金色浮雕》(散文选), 1983年,文化大学出版部
  《隐形的港湾》(散文), 1983年,华欣文化事业公司
  《慕情》(散文), 1984年,文经出版社
  《玫瑰雨》(散文),1986年,文经出版社
  《冷香》(诗), 1987年,汉艺色研
  《藏音屋手记》(散文), 1991年,合森文化
  《蔷薇田》(诗), 1991年,华欣文化事业公司
  《今日情怀》(散文), 1991年,合森文化
  1995年,(北京)群众出版社
  《花墙》(散文), 1991年,汉艺色研
  《细草》(散文), 1996年,华欣文化事业公司
  2)法文
  《中国古诗选》, 1961年,巴黎
  《中国新诗选》, 1961年,巴黎
  《彩虹》(自由诗), 1961年,巴黎
  《法国文学简史》, 1965年,华冈出版公司
  《简明法文文法》, 1965年,华冈出版公司
  《恶之花——诗自传》, 1982年,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文学漫步》, 1995年,中央图书出版
  《浅近法文——文评范本》, 1995年,中央图书出版社
  《文学论文初步》, 1996年,志一出版社
  3)英文
  《李清照评传》,1966年,纽约
  《漫谈中国古典诗词》, 1990年,长松文化公司
  (二)翻译部份
  1)英译中
  《中西文化之比较》, 1971年,水牛出版社
  《世界短篇名著选译》, 1968年,水牛出版社
  《秋之奏鸣曲》(中篇小说),1978年,水牛出版社
  《往事如烟》(短篇小说), 1979年,水芙蓉出版社
  《阿弗瑞德大帝》,1981年,国际翻译社
  2)法译中
  《做「人」的欲望》(短篇小说),1965年,文星书店
  《寂寞的心灵》(长篇小说),1969年,幼狮文化公司
  《克丽西》(长篇小说), 1970年,水牛出版社
  《巴黎的忧郁》(散文诗), 1973年,志文出版社
  《怯寒的爱神》(长篇小说), 1975年,大汉出版社
  《她的坎坷》(长篇小说), 1975年,大汉出版社
  2OOO年,九歌出版社
  《心灵守护者》(长篇小说),1976年,志文出版社
  《法兰西诗选》, 1976年,桂冠图书/200O年,增订版
  《波法利夫人》(长篇小说),1978年,志文出版社
  《安妮的恋情》(法国新小说), 1978年,国际翻译社
  《法国当代短篇小说选》, 198O,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
  《二重奏》(长篇小说), 198O年,志文出版社
  《广告女郎》(长篇小说), 1980年,水牛出版社
  《邂逅》(长篇小说), 1984年,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丁香花》(新小说选),1985年,枫叶出版社
  《爱的变奏曲》(法国历代情诗选), 1987年,汉艺色研
  1992年,汉艺色研(笔记版)
  《我的小托》(长篇小说), 1989年,汉艺色研
  《带著最美的回忆》(散文), 1989年,合森文化
  《星期三的紫罗兰》(短篇小说), 1991年,汉艺色研
  3)中译法
  《政战概论》, 1974年,政治作战学校
  《孔学今义》, 1982年,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上古史》, 1983年,文化大学出版部
  《战国学术》, 1985年,文化大学出版部
  (三)文学评论部份
  《现代文学散论》, 1964年,文星书店/传记文学社
  《西洋文学研究》, 1966年,商务印书馆
  《法国文坛之新貌》, 1984年,华欣文化事业公司
  《法国文学赏析》(法汉对照), 1998年,书林出版公司
  《迷你法国文学史》 200O年,桂冠图书公司
  (四)其他
  《中、法句型比较》(主撰), 1994年,志一出版社
  《法国历代小诗精选》(编,法文版), 1987年,中央图书出版社
  《唐诗三百首》 ,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法对照参考书十二种(志一出版社,书林出版社)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4:25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