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关于胡瑗籍贯的考证这是闫晓斌先生《安定先生胡瑗》书中最吸引我关注的一个问题。这大半年来,我不得其解的是,胡瑗先祖究竟来自甘肃的安定郡,还是陕西子长的安定堡?现在,阅读该书中梁劲泰、强世杰所作“关于胡瑗籍贯的考证”一文,对其中许多疑问终于找到了答案。下面全文转抄如下,应该是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结论:
今年,“胡瑗思想文化研究与开发项目课题组”(以下简称问“课题组”)对于胡瑗的籍贯问题展开了全面的考据。至2010年底,该考据已经获得结论,可以确定胡瑗的籍贯是陕西路安定堡(即今陕西省子长县)。因此,子长县以“胡瑗故里”名义作进一步的相关文化研究和开发是完全可行的。
一、关于胡瑗籍贯的可靠相关记载
胡瑗的籍贯究竟出自何处?虽然当今各地对胡瑗的介绍大部分都称其“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但是根据是什么?这是本课题组考据研究的重点,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关于胡瑗籍贯最可靠的文献记载出于四处:
1、蔡襄(1012—1067)的“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四库全书•端明集》卷三十七)。文中指出“胡氏世居长安,询为唐兵部尚书。其孙韬,因乱留蜀,为伪蜀陵州刺史。蜀平归京师,终卫尉卿。于君曾祖,生泰州司寇参军讳修巳,卒葬海陵。司寇生宁海军节度推官讳讷,赠太子中允,博学善属文,吕文靖公夷简尝荐其书备修国史。君其长子也,讳瑗,字翼之”。
从蔡襄文中可以看到:胡瑗先祖可以明确追溯到胡询,胡询在唐代时任兵部尚书。胡询生子胡禹谟,胡禹谟初担任起居舍人,后累官至四门博士,太子中允。胡禹谟生有一子胡韬(胡氏家谱中亦作胡韫,根据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中的蔡襄文,应为胡韬)曾出任过蜀(五代时,孟知祥在四川称帝,国号蜀)陵州刺史。胡韬生有三子:长子胡修巳,次子胡克巳,三子胡恭巳。胡修巳登进士第,担任海宁司寇参军。胡氏因此迁居海陵,胡修巳生有一子胡讷,出任过宁海军节度推官。胡讷就是胡瑗的父亲。
蔡襄文中还提到,“母隋氏,赠京兆县太君。娶王氏,封长安县君。”胡瑗的母亲隋氏被封为“京兆县太君”(“县太君”或“县君”相当于五品夫人),夫人王氏被封为“长安县君”其中,“京兆县”和“长安县”都处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朝廷这样封赐,应该主要是考虑了其陕西籍贯的问题。
2、欧阳修(1007—1073)的“胡先生墓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十五•居士集卷二十五)。文中说:先生讳瑗,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为陵州人,后为泰州如皋人(清同治《湖州府志》载“胡先生墓表”为:“先生讳瑗,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为京兆人,后为泰州海陵县人”)。这是因为胡瑗的祖上曾经出任过陵州(今四川省仁寿县)刺史,后来到祖、父辈时定居在如皋。这与蔡襄的“(胡)询为唐兵部尚书,其孙(胡)韬因乱留蜀,为伪蜀陵州刺史”等的提法是一致的(另一种上边提到的“胡先生墓表”的说法与蔡襄的提法也是一致的)。
蔡襄、欧阳修与胡瑗(993—1059)都是同时代人,又都是北宋的大文人,而且亦是好友,彼此之间是非常了解的,所以蔡、欧二人的记述是最为可靠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蔡、欧二人的文章中都没有出现“安定”二字,其原因是胡瑗生前没有“安定先生”的称谓。
3、《宋元学案》(清黄宗羲原本〈1610—1695,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全祖望〈1705—1755,清代学者,文学家〉修订)其首篇学案就是“安定学案”。文中说:“先生世居安定,流寓陵州。父讷,为宁海节度推官,随任生于泰州,宁海乡先生故址也。人称之为安定先生,溯其源也。”在《宋元学案》中,出现并解释了“安定”二字的由来,认为是“溯其源也”。这个提法可以在宋代的史料中得到佐证,“胡翼之,本海陵人,学者尊其道,称为安定先生。”(〔宋〕龚明之撰:《中吴纪闻》卷二)龚明之(1091—1182),江苏昆山人。“胡瑗以布衣召,论乐为湖学教官,学者尊之为安定先生。”(〔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卷十一)潘自牧,金华人,生卒年月不详,为宋朝庆元元年(1195年)丙辰进士,龙游县令,朱熹曾为其墓作铭文。
4、地方志及族谱。《嘉靖惟扬志》、《万历湖州志》、《雍正泰州志》、《苏州府志》都提到胡安定先生,当然都是宋代以后了。直接说明胡瑗籍贯的族谱史料,可能已经无法找到了。
中国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阅览室”藏有《安定胡氏族谱》,其中的记载指出自胡瑗以上族系,曾经有过详细的文献,而且范仲淹亲自为其题撰了序跋,但是经过战乱之后已经遗失了。
该《族谱》中有胡瑗后第十一世孙胡鹏的记载:
“自瑗祖教授苏湖,倡明绝学,时与范文正公交最契,文正重瑗祖才学荐于朝,定钟律,设科条,核经义,事事称。旨诏征学士,丰功茂勣大显,当时史册至今可考,而门人之佩服弗(“弗”少一划)瑗者,遂私谥为安定先生。”
“按海陵旧谱本,始宗系范文正公作序甚详,独评瑗祖天下奇才,”但是“文正公题撰与文跋诰敕亦遗失不克。”
《族谱》中还有胡瑗后第十七世孙胡华在“重修是谱”中的记载:“胡氏向有谱牒以序家世,爰经兵燹散失无存。”
这样,就可以由此得出一下结论:(1)胡瑗在其生时并没有被称为“安定先生”,“安定先生”的称谓是他去世之后才出现的。因此,“安定先生”、“安定书院”都不是胡瑗生前及其教学场所的称谓。(2)“安定”的名称是后人,即他的学生和以后的学者“溯其源”的尊称,是为了说明“安定”是胡瑗的祖居地。(3)关于胡瑗籍贯的直接史料证明很难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
二、关于“安定”出处的考据研究
通过上述的考据,胡瑗的祖居地是“安定”,这已经是确切无疑了。但是,在目前所能找到的各种古代历史文献中都没有明确“安定”为何处的记载。这样,就出现了有关称为“安定”的三个出处:
1、甘肃泾川的安定郡
2、江苏如皋的安定乡
3、陕西子长的安定堡
1、甘肃泾川的安定郡。由于甘肃泾川安定郡的名气很大,又有“天下胡姓出安定”的说法,所以胡瑗的“安定”是否可能是指泾川的安定郡,便成为考据研究的焦点和难点。例如,台湾学者王德敦就认为:“胡瑗字翼之,祖先最早家住安定(甘肃泾川北五里),后来迁居长安”(王德敦著:《范仲淹孙复胡瑗邵雍周敦颐司马光》第5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版)
安定郡,在西汉初始高平(今宁夏固原),到东汉时迁至甘肃泾川。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曾移治临泾(今镇源东南),废安定县。十六国时,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时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安定郡的胡姓是名门豪族,其中出过不少人物,其始祖为《晋书》中记载的胡遵。胡遵文武双全,为居车骑将军,他有六子,最著名的是胡奋。他在晋武帝时屡立战功,官职做到镇南大将军,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显赫。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氏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两百年中,历经两晋,世代官宦,权倾朝野,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10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后、皇太后,盛极一时。由此安定胡氏名闻天下,成为天下胡姓中最为显达、最庞大的一支,但是,唐宋以后,安定胡氏开始衰落。
再从胡氏的起源和迁徙分布上说,据史料考证胡氏的起源地当初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县)。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妫满高寿而去世后周王朝赐谥号“胡公”(取义于“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正允背私曰公”),称胡公满,是胡氏得姓始祖。此后经过数代繁衍,胡姓成为了一个大族。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江西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即是上面所述的“胡遵”这一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姓中原土族大举南迁,先后迁入安徽、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从上述线索可以看出,陕西安定胡氏与甘肃安定胡氏也可能是汉时分开的两支胡氏。当然,也不应当完全排除胡瑗的远祖可能出自甘肃泾川安定胡氏的某一支的可能性,可是这与“先生世居安定”的“安定”已经没有关系了。
在宋代,又改变了泾川“安定郡”的名称,“泾川,上,安定郡。太平兴国元年,改彰化军节度”(《宋史•地理志•泾川》卷八十七)。但是“安定郡”的声望仍然很高,据统计《宋史》中安定郡出现69次,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被封号为“安定君王”的有:曾孙安定君王世准,其后相继世袭安定郡王爵的有:曾孙世开、世雄、世福,玄孙令畤、令德、令抬,五世孙子栋、子彤、子恭、子觌,六世孙伯栩、伯祝、伯泽。另外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德芳(即民间“杨家将”故事中所虚构的“八贤王”)的孙子从式亦被封为安定君王。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王爵封号是具有等级的,亲王一般只封皇帝的嫡亲,郡王比亲王低一级,只封皇帝的表亲。郡王的称谓只是一个封号,代表一定尊贵的地位,不能管辖地方事务,但是可以领取一定的朝廷俸禄。除皇帝宗亲外,个别有大功的臣子也可以封王,如唐代的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宋代的岳飞被封为鄂王。
由此推论,如果胡瑗的近祖是出自于甘肃泾川的安定郡,那么在非常重视门地及出身的古代社会中,史书及蔡襄、欧阳修的文章中都不可能不提及。在古代,即使至贵至尊的唐朝李氏皇室都有追认老子(李耳)为其远鼻祖的说法,可见门第出身的重要。如果胡瑗世系甘肃安定郡,那么不但他们本族宗室引以为荣,他的好友、宋代大文人蔡襄、欧阳修也不可能不知道,而且必然会重点宣传这一点。然而,胡瑗“以白衣见天子”(欧阳修文)而闻名,这不仅是指他不具备有科举的出身,更说明他无显赫的世系背景,这也正是胡瑗具有平民色彩的重要表现。
2、江苏如皋的安定乡。这个观点出自于《嘉靖惟扬志》记载:“胡瑗,字翼之,如皋县安定乡人”。如果胡瑗因此称“安定先生”,该观点明显有悖于“安定”是“上溯其源”的记载,如皋县安定乡是胡瑗的出生地。史料记载,如皋县安定乡原名宁海乡,由于胡瑗而改名为安定乡(即现在的江苏如皋大明乡,安定乡现在为胡家庄,又名胡庄村,地址在今如皋县南十里,南距上海市160公里)。因此,如皋安定乡是由于“安定先生”而得名,先有胡瑗,后又“安定乡”,因果关系是不能颠倒的。
3、陕西子长的安定堡。在上述两种“安定”出处的观点均不能成立的情况下,“安定”只能是指陕西路安定堡。史料记载,陕西作为行政大区,始名于北宋初设陕西路。如今的子长县在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升安定寨为安定堡,隶属延州(1089年改为延安府)。“熙宁八年,省延水县为镇入焉。有丹头、绥平、怀宁、顺安、白草、水平六砦,安定,黑水二堡”(《宋史•地理志•延安府》卷八十七)。蒙古宪宗二年(1252)升安定堡为安定县,明清一直相沿,1942年为纪念名族英雄谢子长,经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安定县改为子长县,没用至今。“安定堡”当时是北宋和西夏争夺的一个军事要地,是朝廷和全国关注的地区,应该名气不小,据统计在《宋史》中“安定堡”就出现过7次,而且陕西路在北宋也始为行政区名,因此后人“溯其源”称胡瑗为“安定先生”指其祖籍为陕西路安定堡是符合史实逻辑的。另外,在陕西省子长县安定镇石宫寺的记载中,也发现了当地宋代时确有胡氏家族生活过的痕迹。石宫寺有一块题壁记载“大朝国延安府安定堡溪山沟地普济禅院常住地土,东至大河及胡伯春桑平至崖,南至河,西至河至刘珍地为界,北至后现为界,壬寅年(南宋1242)三月记,住持僧净禅师”。这说明胡氏当时巳有田产,应该在此地住了较长的时间,这也从另一面佐证了胡瑗祖籍地为陕西路安定堡的可能性。
另有文章认为“安定”二字不仅指地名,还具有形貌之意,但这不是课题组研究的范围。“学生们称他为‘安定先生’。这也当然有不忘祖宗的意思在内,更包含他安贫乐道,宁静致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心学术,一心执教的从容和坦然”。(银笙:《千古同风流》)
关于胡瑗的出生地,也已经有大量文献进行考据,基本上确认为胡瑗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由于胡瑗出生地的问题已经明确,并且与课题组的研究目的并无直接关系,因此可以省略。
三、文献及实地的考据与研究
课题组还发现了以下历史文献资料记载,从中可以看到胡瑗与陕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足以佐证胡瑗的陕西子长籍贯:
1、蔡襄文中指出“胡氏世居长安”,胡瑗的母亲隋氏被封为“京兆县太君”,夫人王氏被封为“长安县君”。而“京兆县”和“长安县”都在现在陕西省的西安市,这就说明了胡瑗的近祖数代虽然一直在外地做官,但一直保持着与家乡的关系。
2、1040年西夏侵犯宋界,范仲淹受命经略陕西,他推荐胡瑗出任陕西丹州(今陕西宜川县)军事推官,参与当时对西夏作战的谋划,其陕西渊源可能与此事有密切关系。
3、明代任陕西省宜川县尹(县令)的贾明孝撰写有《复二贤祠记》,文中说“二贤祠在县城南,明万历初年建,祀宋儒胡安定、张横渠两先贤”。(《陕西通志》二十八卷)。此“二贤”虽都在当地做过官,但这“二贤祠”也显然有将他们作为陕西名人进行供奉的意思,因为张载(横渠)亦是陕西眉县横渠人,否则可以而且应该增加范仲淹等变为“三贤祠”或更多。(如泰山的“二贤祠”后变为“三贤祠”、“五贤祠”)
4、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中明确指出:“胡瑗祖上世居安定(今陕西省子长县),所以门人学者‘溯其源’称他为‘安定先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毛礼锐、翟菊农、邵鹤亭编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也载明“胡瑗生于江苏泰州,原来是陕西安定人”。毛礼锐(1905—1992)与沈灌群(1908—1989)先生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为当代著名教育史专家。他们所说的这段话,是具有结论性的。
5、如皋市政协徐建平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胡瑗》一书,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全国著名的宋史专家朱瑞熙作序,朱教授也完全赞同本书中“胡瑗祖籍陕西安定堡(今陕西子长县)”的说法。
6、《辞海》1999年出版载:“胡瑗(993—1059)北宋初学者、教育家。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世居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这也是权威性的结论。
为了考据胡瑗的籍贯,课题组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往返于北京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地方志阅览室、家谱阅览室,在数百万字的历史资料中进行了筛选、核对和研究。
地方志:
《苏州府志》
《湖州府志》
《嘉靖河间府志》
《嘉靖山东通志》
《嘉靖惟扬志》
《嘉靖浙江通志》
《嘉靖重修如皋县志》
《正德姑苏志》
《雍正泰州志》
《陕西通志》
家谱:
《胡氏家乘》
《安定胡氏族谱》
《皋东胡氏世谱》
《安定胡氏世原》
《如皋胡氏家谱》
《安定堂胡氏世谱》
课题组两次下江南,在江苏省如皋、泰州、苏州、浙江省湖州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且采访、咨询了当地专家。上述这些地方都认为并在相关资料上明确载有“胡瑗世居陕西路安定堡”。尤其是在咨询和采访如皋市徐建平(原市政协副主席,《胡瑗》主编)、章晓林(如皋市胡瑗研究会会长)和泰州市张树俊(市委党校副校长,《胡瑗评传》作者)等几名胡瑗研究的专家时,几位专家都明确地表示:胡瑗籍贯出自陕西省子长县,对于这一点已经是公认并且没有异议的,他们对于课题组在历史问题上严谨细致的精神也表示了肯定和赞赏。另外“甘肃旅游泾川县专集”中也载明胡瑗“因他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人称‘安定先生’”。
综上所述,经过一年多对胡瑗籍贯的考据研究,课题组认为,胡瑗籍贯为陕西省子长县,已经是确切无疑了的,并且也是具有大量事实和史料支持的。因此,可以明确陕西省子长县为“胡瑗故里”。
课题组建议今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展开胡瑗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宣传工作:1、突出宋代时期胡瑗与子长县及陕北的关系,进行特色的研究和宣传。2、突出胡瑗的教育思想,作为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精神动力,以此增强胡瑗文化开发的现实社会意义。3、进一步开发胡瑗思想中其他内容,形成地方特色研究。
2010年12月
为了考证的严谨与准确,我也模仿给子长去信的做法,给甘肃镇原县地税局发去了一封信,告知他们想了解下列情况:
1、镇原县境内有无安定郡或安定堂之说?依据有无?
2、汉代胡国珍等重要人物的墓园至今是否保存?如存现具体位置在何处?
3、镇原县现有无胡姓集中居住的地方?或有无胡姓纪念遗址?或以“安定”命名的地方?
下面,就不知道他们能否提供帮助。我盼望着奇迹再次发生。
[ 此贴被南山在2015-02-01 22:2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