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胡氏族谱》载:胡大海(公元1306年———1362年) 字通甫,号百川,沐 公长子。铁面身长、智勇过人,佐明太祖取天下,急於荐贤,而刘基、宋濂等人皆公所荐也。封越国武庄公,年五十七岁阵亡。配享太庙;妻徐氏、朱氏、朱氏、郭氏。
胡大海生有七子,按族谱记, 胡德山:行五,字世重,号海滨,原籍凤阳府虹县,以靖难兵起,不乐屈服、挟谱册迁于黄邑(今龙口市),锦衣卫千户,以子贵赠户部员外郎,有传入邑乘寓县志,年80岁;妻刘氏、包氏。 胡德济:行一,字世美,都督指挥使,袭封越国公,年36岁,失序;妻陈氏。胡德源:行二,字世杰,都督指挥使,年34岁,阵亡;妻周氏。 胡德清:行三,字世俸,参知政事,年24岁,阵亡;妻刘氏。胡德淮:行四,字世真,都督佥事;妻定汪氏未娶,16岁,阵亡。胡德水:行六,字世弱,羽林千户,迁文登(今乳山市);妻王氏。胡德林:行七,字世茂,迁潍县(今潍坊市寒亭区);妻周氏。
我《胡氏族谱》记胡大海及其儿子之详,可见历史之实。再论 明虹县令张凤翼之文“•••独德山、德水以襁褓不仕,同德林徙居山东获存。”显而易见:德山,德水,德林 都有子孙传世。襁褓不仕,说明因年纪幼小就不用参加打仗了,这样就不会未结婚而阵亡去世了。
试想 胡大海五十七岁阵亡,生前他迎娶的四房妻太能空房无后吗?战争的无情与残酷,做为先锋元帅、行省知政事的胡大海会把自己成年与未成年的全部子孙投军沙场吗?朱元璋登基后,胡大海的子孙享其战功、效忠朱元璋也是情理必然。靖难兵起,胡大海健在的三个儿子(胡德山、胡德水、胡德林)必然密议:“朱棣进京对我等保皇派很不利,或灭九族,京城及乡土这等是非之地很不太平。我们既不能回归虹县故里,也不能投亲投友,只有不留任何踪迹地远逃他乡隐居,以保全性命、保全子孙。这才是上上策,日后再静观世态的变化而谋求发展吧•••”这是正常人的正常思维与正确行动。所以就有了我《胡氏族谱》的序言:
“吾祖原籍凤阳府,靖难兵起迁东土。携手同行兄弟三,中有贾奴共步武。以一迁潍一迁文,言就尔居乐田圃。惟有吾祖德山公,相厥高王为安堵。初娶刘氏继聘包,子孙磊落能绳武,辨讼诬、识民苦,称德洋、颂恩普,种种善政难尽数。嘉言懿行载邑乘,略举一二明肺腑。及今每到古冢前,心痛鼻酸不忍睹。”
我胡氏自靖难兵起,先祖 德山公(胡大海的第五子)负老谱册,逃于黄邑,生五子:长琛、次璜、三琮、四珦、五璟。嗣后 琛祖生三子:长钧、次钊、三镛。皆居黄县。璜祖殇。琮祖生二子:长铨、次锺,亦居黄县。珦祖生一子镇,迁居莱邑。璟祖其后失叙。•••••• 嗣后以齐鲁大地为乡土,生生不息、发扬光大!———胡国用 谨书. 靖难兵起,时局战乱,保皇派 越国武庄公胡大海的儿孙们(连仆人)一夜之间消失了。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完全吻合历史背景及我谱的原始序言:“吾祖原籍凤阳府,靖难兵起迁东土。携手同行兄弟三,中有贾奴共步武。” 楼上云:“鲜沟与金寨村周围已经有祖坟7、8处,每处坟头数量不少于20座,家里老人也说不清这些坟的渊源。听村里老人说,这里胡家以前是个大户,在村东四面环水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寨子,还出了个总兵叫胡大海。前些天听说,现在有陈姓后人,正在村周围找胡大海家埋的东西。传说,胡大海一家(连仆人)一夜之间消失了。 ”所以,我对上楼“胡桑王”的这段文字既理解又认可。赞!——— 山东省龙口市·胡信之(胡人言之)QQ1424977836.[ 此贴被胡人言之在2016-02-05 14:5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