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始祖万九郎公考证资料 南山
现将有关汀州始祖万九郎公的部分资料汇总如下,供参考。
1.胡海先生所著《全国胡氏大通考》P512:汀州府(今长汀县)清泰里胡家坊始迁祖万九郎,字长盛,任职泉州巡务,自赣宁都上三乡苦竹坳(今宁都县黄陂镇鹅公村苦竹坳,与兴国县边区,无族人居住)迁入胡家坊,卒葬大塘背。配龚氏(一载潘氏)子三,长五郎迁长汀童坊胡岭肇基,次六郎,三迁而后肇基汀城西朱紫坊,三子七郎迁上杭再迁永定下洋(金丰里)塘下墩肇基。
注:胡海先生并未考证万九郎公何时何地迁汀,但其福建永定下洋第八代后裔有通公,迁揭阳汤坑的年代记载为元末,也就是说万九郎三子七郎公以后有八代人是居住在下洋的。上推八代大概可推算出万九郎公生活的年代可能是在北宋年间(1060年左右)。请见表中揭阳谱栏。
2.长汀童坊胡岭五郎谱对万九郎公的记载最为详细。其上祖接华林谱系,转江西霸公派,传八代到日月争光胡铨忠简公,再经四代到万九郎。“104世垶公,号万九郎(一作绵玖)。经历史记载,南宋末年由吉安值厦镇移居福建长汀第三街大唐背开基(今长汀城南门街肖屋塘),配龚氏,生子三:长五郎胡岭派,次六郎居汀城,三七郎迁居永定下洋,成为永定下洋开基始祖,七郎九世孙铁缘,偕夫人宋氏从下洋迁居中坑(今中川村开基立业)”
注:童坊谱关于万九郎的记载有三个地方与胡海大通考不同,其一为胡铨忠简公后裔,其二是从吉安值厦而不是宁都上三乡迁汀州,其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迁入的年代是在南宋末年,换言之,万九郎公为南宋末年(1270年以后)人,而不是上述观点北宋年间(1060年左右)。迁入长汀的地点也不一样。
3.汀州万九郎公的次子六郎公,据说是居住在城西朱紫坊的汀西胡氏始祖。从该族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所修族谱来看,并没有提及万九郎公为迁汀始祖。“唐昭宗乾宁间有裔孙某以进士官江西,遭乱去官隐于宁都,即我世祖讳彭字延年号白石公之曾祖也。公以宋英宗治平三年由宁都迁汀州宁化石壁村,神宗熙宁八年徙居长汀白石乡,元丰六年卜筑城西朱紫坊,三迁而后安宅焉。朱紫有胡氏自兹始。”白石公在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从宁化石壁村迁来长汀,年代上是和揭阳七郎谱的记载相吻合的。
注:万九郎公有三个儿子,五郎徙童坊,六郎居汀城,七郎迁下洋。这种记载在五、七郎后裔族谱中可谓比比皆是。而据调查,长汀县城乡之胡姓,皆为汀西朱紫胡氏之后人,尤其是现在的南门一带更是聚族而居,按史记载为六郎公后裔无疑。但偏偏在这一族的三修,四修谱上却都没有万九郎公的任何记载,而且他们也没有参加过五、七郎后人在清朝道光丁末(1847)年间合修宗祠,似乎万九郎公、五、七郎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倘真如此,那胡海大通考上“长汀城西朱紫坊始迁祖六郎又名彭,字延年号白石,为汀州始祖万九郎次子”之说将不成立。
研究许多族谱,发现谱记年代明朝以后世系都比较清晰,而宋元以前的问题一般都很多,最突出的是始迁祖的年代,迁居地以及后代世系的问题。而始祖的确定更是一个大难题,年代久远很难考证,加上过去多是设谱局请谱师并延请外人做序,往往是张冠李戴,乱攀祖先,给后代辨本清流带来许多麻烦。本人认为:在调查族源过程中,要把握几项原则,即以年代为坐标,以历史做参照,不轻信谱,不全信谱,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对证据不足的族史要保持原状,加注留给后人去考证。
有关万九郎公的始迁地目前也有三种说法,童坊五郎谱认为万九郎系胡诠忠简公后,必然来自吉安值厦老家;下洋七郎谱则明载来自江西宁都上三乡(怀德乡),而汀西六郎的谱上表明始祖白石公是从宁都三迁而定居汀城。看童坊五郎谱感觉从时间和地点上都没有任何破绽,而六郎、七郎谱在万九郎公迁汀州的时间地点上有许多相同点,都是在北宋年间从宁都迁来,胡海先生还亲自前往族谱记载的自赣宁都上三乡苦竹坳探访祖地,可惜现在已经无族人居住。当地族人热情帮助寻找万九郎公之线索,目前还没有结果。历史事实只有一种是真实的,承认甲正确就宣告乙错误,因为一个人是不可能同时生活在两个时空和多个地域之间的。如果认为童坊五郎谱是正确的,那所谓六郎七郎谱载北宋年间宁都迁来长汀则都成謬误,甚至五、六、七郎三兄弟之说都要被否定,原因只有一个,北宋的六、七郎不可能与南宋末年的五郎结为兄弟。
承蒙江西宁都黄陂旸霁宗叔志明先生寄来《胡氏大瑯、僕射属系族谱考略》,宗叔以耄耋七六高龄,集十数年宁都胡氏族谱调查的资料于一书,几乎收全了宁都所有的胡氏支派族谱,内容包括族源、世系、序跋、碑记、坟图、祠堂、修缮记录等等,为我们了解宁都胡氏宗族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为后人研究宁都胡氏族谱立下了不朽功勋。
该书也为解开万九郎及后人迁汀州之迷,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书中数处提到了有关宁都胡氏迁汀州的记载:
开篇记载宁都黄陂开宗祖,胡大瑯公的长子胡二郎迁湖溪后成为湖溪基祖,他的长子二十九郎“迁居兴国复徙汀州”,这是第一处出现的宁都胡氏迁长汀的记载。但遗憾的是年代与汀州六郎、七郎谱所载万九郎是在北宋年代不相符合。因为据推算胡大瑯年代是在唐末(858年),他的孙子二十九郎应该是在后梁(907年),与北宋相差一百多年。但有一个线索也值得提出来讨论,那就是大写的二十为“廿”读音为“nian”,与“万”读音“wan”有点相似,万九郎会不会是“廿九郎”,胡海先生考证说,宁都胡氏的后代都带了一个“郎”如杏一郎、庆三郎、陈郎、大瑯、二郎、万九郎、七郎......。而其他地区的胡氏支派就没有这个特征。如南宋从值夏道院迁出的始祖一鹗、季安、细安等等(大通考P275)。从这个“郎”名可以推测万九郎从宁都迁来汀州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第2O7页“钓州唯中房繁衍世传谱”载:“原派德中即五郎公也,随父官漳州漳浦县属于任,转迁闽汀岭南以居。族开有三房,衍十四考分派之图记,星罗棋布,分徙于不一矣。其注胡岭渡头桥傅地上方东街,林田画楼下连城县享子堡等处,皆公裔也......我宁钓州之族,系出闽汀......"。这里的五郎公是宁都山堂派的第十世祖,其父仕明曾在漳浦县为官,后迁长汀岭南。族开三房分派属地记载则与长汀童坊五郎谱相同,但也没有提到其父是万九郎。不知童坊族人看到这则资料会做何感想?五郎公并非万九郎之子,也不是来自吉安值厦的胡铨忠简公裔孙,而是宁都胡氏的一个分支(这里可能存在印刷错误,是“唯中”还是“德中”派?)的始祖。有关宁都钓州胡氏族谱与童坊五郎谱记载在字派、讳名上多有相似之处,需两地族人认真核对以弄清五郎公的真实身份。
另外在宁都胡氏僕射属系的族谱资料里也发现有迁往汀州的记载。僕射系与大瑯系共祖一郎公,世系延续至今大致相同。过去习惯用官职来代替姓名,如三僕射,四承事,六司空等等。根据第214页、215页都府兴寅、陈坑源流世系统图、谱记载,二世三僕射有八子,其中“七子十四承事徙居汀州”,从年代上分析,迁居时间是在公元900年前后。因为没有更多资料记载,这十四承事究系何人,与我们长汀朱紫胡氏始迁祖有无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以下是福建下洋中川始祖的迁徙路线图:
河南淮阳(宛丘)→四川邛县→山西永济(河东)→湖北监利→安徽寿县→甘肃镇原(安定郡监泾)→江苏宿豫→江西奉新(华林)→浙江吴兴→河南固始(光州)→江西奉新(华林)→江苏南京(金陵)→湖南长沙→江西吉安(芗城)→江西宁都→福建宁化石壁→福建长汀→福建永定下洋→中川村→远播海内外。
注:这份路线图也表明其始祖是经过宁都、宁化迁居长汀的。
网上查得网友提供清咸丰年间修订,庐陵芗城胡氏宗谱世系:
......胡珰(80)、令赟(81)、胡公霸(82)、勝公(83)、琏公(87)、胡铨(90)溢忠简公江西庐陵人、胡泳(91)、胡槻(92)、火享公(93)、?公(林下加一工字)(94)、楤公(95)、良佐公(96)、春年公(97)、国贤公(98)、昌郎公(99)居南京、胡万九郎(100)福建、有通公(101)广东梅州五华县?、玉粹公(109)、全龙公(111)迁江西兴国、崇元公(114)字元相、宗礼公(115)、上庭公(116)、锡任公(117)、昌浸公(118)迁江西永丰。
根据年代唯一的原则,这份世系表存在很大问题。别的不说,万九郎和有通公成为父子关系,就和大通考所载有通公上面还有八代的说法不一致。
需要考证的主要问题:万九郎究竟是不是胡铨的四代孙?万九郎究竟是从何处迁到长汀的?万九郎的三个儿子五郎、六郎、七郎之间的关系如何?因为这涉及了万九郎三派子孙的播迁和血脉关系,能够弄清楚是再好不过的了。
此文曾在胡氏宗亲网发表过,为检索方便起见,移帖至此。文中所涉六郎的资料都不意味与长汀朱紫坊胡氏有关。作者注。2007.03.07
[ 此贴被南山在2007-03-08 12: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