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39260阅读
  • 454回复

浙江宁波北仑区芦江胡氏专帖    姚燮与芦江胡氏----胡嘉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450 发表于: 2013-12-31
要去看看,寻根。

只看该作者 451 发表于: 2014-03-26
芦江河边的两座胡家祠堂----胡嘉翔
芦江河边的两座胡家祠堂
胡嘉翔

        柴桥别称芦江,是个地灵人杰物阜民丰的地方,清朝学人东海徐文彬(徐时中)先生1763年主修乾隆癸未《芦江胡氏宗谱》时,作序对芦江的山川之胜,胡氏风族之美作过详细而生动的描述。他在文章中说:“自己是海晏乡的云衢(即郭巨)人,距离芦江约三十里左右,到了弱冠之年外出求学,在芦江边往来有五十多年。看到芦江山明水秀,人文蔚起,就常有卜居芦江畔的想法,但因势所迫未能如愿。”

        “围绕在芦江周边的山脉自西边壁立的瑞岩山蜿蜒延伸,经过昆亭,踰越菅岙,渐渐向南,陡然隆起成为福泉山,福泉山顶有双石,数抱大,高一丈多,像二个人形一样,气势逼人地矗立着,所以称为双石人。山脊平广,如天马,又如野牛。绵延横陈五六里后,至横山,又矗起五峰,蜂腰鹤膝,顿挫跌宕而下。中间延伸出一支脉,过黄土岭,高低起伏,迤逦东向,直至穿山水口。而过江北岸,又有山门龙山,司隘周长山,周边回环达数十里。”

        “芦江的源头分为三派,分别是福泉山龙泉一派,瑞岩山洪桥(即河头村洪桥)一派,九峰山洪岙一派。清碧的三路水源,自溪达河,盘旋曲折,汇流成芦江大河。在芦江流淌的山水之间,膏腴良田数百顷,烟火数千家,沃、曹、郑和大溟黄、河头林、石,皆是当地著名姓氏,而在著姓中,胡氏是居住在芦江畔人数最多,最享盛名的姓氏。胡氏居住的芦江中段有柴桥,是穿山半岛上的最大集镇,每逢一、六大市,四方来贸易者,常有数千人之多。丰富的布、帛、菽、粟、鱼、盐、蜃、蛤等地方特产和货物,甲于镇海县。”

        “而柴桥街巷的前后左右皆为胡氏所居。芦江胡氏在当地发祥最久,其远不及查考。按照旧时说法,在南宋咸淳间,胡榘任沿海制置使。见宋势日促,自度身已许国,遣其子用之,居芦江后岸,垦田筑室,以存宗祀,成为芦江始祖。而循流溯源,宋初淳化间,胡顗为明州录事参军,居鄞县是浙东胡氏的始祖。芦江胡氏的始祖用之,是他的第九世孙。用之生德元,德元生炜,炜生贯珠。四世皆单传。贯珠生二子,德英、德荘。自后瓜瓞椒衍,遂分五族,至今,芦江胡氏已经繁衍成为有五百余户人家,有男丁千余人的大族。后裔中质朴的农耕为业,有财的经营商贾,聪明的读书明礼,在县、府学游学,进入国学深造,而登科及第者则后先接踵,人数难以数计。被推为甬江以南文物声名最盛的第一家。”(注:徐文为文言文,由作者翻译成白话文)

        芦江胡氏的两座祠堂就建在秀丽的芦江河边,一座在河北岸,一座在河南岸,北岸的叫胡氏宗祠,南岸的叫胡氏支祠,为了区别,北岸的叫老祠堂,南岸的叫新祠堂。那么为什么同一家族要在同一地方建立两座祠堂呢?这就要说说两座祠堂的来历了。

        祠堂也称家庙,是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是宗家盛衰的标志。《周礼》规定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建家庙,直到明嘉靖十五年,嘉靖皇帝颁布“联宗立庙”的圣旨,允许民间建家庙奉祀先人,才使宗祠成为一个家族的标志性建筑。到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与家谱一起成为凝聚一个家族的纽带。芦江胡氏应运而动,在明万历年间就初成宗谱。至清乾隆间芦江胡氏已经繁衍成有男丁千余人,分为五大房的望族,因人口众多,许多人还迁移到周边的山区、海疆、岛屿居住。由于人口多,居地又分散,五大房只能分而治之,正如芦江胡氏《改定排行说》所述:造成“族之人不特迁居远地者,相逢竟不相识,即此聚族芦江,烟火相接者,问之亦茫然不知其世数。……使我伯叔兄弟尊卑莫辨,视同秦越耶!”因此建立一座芦江胡氏的全家族宗祠,作为凝聚家族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必需。鉴此,全族人响应胜墀公的倡议,决定修建宗祠并重修宗谱统一排行。就这样一座雄伟庄严的胡氏宗祠在芦江边的建起来了。

        胡氏宗祠俗称老祠堂,座落在芦江胡氏的发祥地芦江后岸,现在的车𡓦 村。因岁月变迁,宗祠已经不在了,但老人的心里对宗祠的规模还是一清二楚。他们回顾胡氏宗祠有前后三进二明堂。大门门厅高居三级台阶之上,有五间,中间三间是三头大门,两边厢房。门楣上中间悬挂“胡氏宗祠”匾额,左右挂“翰林”“进士”匾,大门两边塑有马夫菩萨,还有两条石凳供人憇息。门前高矗的旗杆伸向云天。第二进五间是穿堂,作为婚庆喜事的宴庆场所。前面的两个花坛种植古柏。第三进祭祀芦江胡氏始祖用之公等历代先人牌位,上悬芦江胡氏的“敦睦堂”堂号,取敦本睦族之义。祠堂的梁柱上挂机有“神灵肃穆瞻文定,科第连翩接建炎”“鄞县传家廿七葉箕裘丕振,芦江聚族六百年甲第增新”等五副楹联和书有胡氏七十九世排行及上赐的“醇谨老成”等匾额,记述芦江胡氏的来历和先祖的辉煌,寄托对先人的孝思和对后裔发族的希盼。在祠堂的后见天还种有多籽的天竹,寓意子孙繁衍昌盛。宗祠左边建有关圣殿,还有是管理用房和厨房。

        胡氏宗祠建成以后,除了祭祀先祖外,还成为家族的喜庆娱乐场所,除婚庆外每年会顾请戏班子来搭台演戏,这时老祠堂内外就会人头涌动,摊贩云集,如同鲁迅先生《社戏》一文描述的一般。也因这一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老祠堂的后进先被拆除,改建为柴桥工人俱乐部,十年浩劫中更被彻底破坏,拆建为纸箱厂,而宗祠内珍藏的,经七次修辑而成的多种版本《芦江胡氏宗谱》和祠堂内的匾牌、灵位也都在劫难逃,灰飞烟灭了。

        芦江边的另一座胡家祠堂是胡氏支祠,为与老祠堂对应区别俗称新祠堂。它座落在芦江三派支流初次汇合的后洋淀附近,那面有一条小河通往樟漕,形成一个金钩钓月的胜地,想象一下当年后洋淀的浩瀚,小河的清碧,樟漕的浓荫,风景一定如画。有了宗祠为什么还要在不远的河对岸建胡氏支祠呢?事情还得从先祖分迁说起。原来自芦江胡氏始祖用之公烨中居芦江后岸以来,至第八世已子孙繁多,后代纷纷将自己的居所向外扩展,除浩三、浩四仍守前𡓦 故居,浩一公迁五马桥,浩三、浩九、浩十六公迁完工桥和后𡓦 ,浩十三公迁西山下,浩十八和浩二十公的父辈已经分别迁于中岭和中𡓦汤六房。浩五公则在自己晚年(明朝景泰至成化年间),将车门里祖宅交弟弟浩十居住,自己迁居到芦江河南岸。浩五公胡晅这支很快繁衍成芦江胡氏五派中的最大一支,因所居之地在北岸的祖居前面,而称作前房。

        浩五公“自处俭约,事父母日具甘旨,雅好读书,敬礼贤士,故其后多有所成就”,自其子贤四公胡璟起,游庠序,入成均(最高学府),登科第,为官者不绝。“诗书执礼绳其祖武,孝悌力田贻厥孙谋”成为家风,其中以宁远堂一分支为最著。据芦江胡氏的《前房支祠碑记》记载:前房宁远堂的斗山先生(名明科,字胜墀,附贡生)生平喜览经史,“为人公正方直,平居教子孙专务根本,而其所刻不能忘者,尤在置祀产、建支祠两大端”。他为前房没有祀产,不能在春秋二季祭祀先祖而时常难过,就在乾隆修房谱时,利用余资筹划数十年,置民田二十二亩,以田租作供祀之费,还在清明祭扫时分麻糍给子孙享用。他在临终时将建支祠的遗愿嘱托给儿子于东(字向晨,号香莼,国子监生。镇海县志载:能承父志,与从弟于煌助田芦江书院,并出资雇乳妇,收育婴儿,皆义之。……尤能敦本追远,置祀田,修宗祠。族党有不克婚嫁及殓葬者,必予之,绝无德色。卒年七十有六。)于东(香莼)“谨识先训,忘私急公”,对建支祠一事与他的父亲一样努力。通过又数十年的积蓄,“资斧益裕”,于是召集工匠,经一年建筑,在道光六年(1826年)丙戍仲春胡氏支祠得以完工。邀请镇海知县题写了“胡氏支祠”门匾,请上代舅家杨州守黄定文撰写了《听彝堂序》。“子孙来会者瞻殿宇之崇闳,凛昭穆之次第”,感叹“非先生父子之力不及此。”

        黄定文所撰的《听彝堂序》中说,“芦江胡氏建祠于所居之右,祀其房祖浩五公,而贤四公以下昭穆祔焉”。因时势变迁,虽然胡氏支祠前一条与水面辽阔的后泮淀相连小河已经填塞,但祠堂前后左右胡氏聚居的老屋故宅依旧,高低相间广厦连片,见证着胡氏子孙之昌盛。新祠堂由前后二进门厅、大厅和两旁厢房组成,与其它祠堂的建筑格局无异。历劫修复后,迈进祠堂前厅大门,迎面悬有一块“芦江古月明”牌匾,后进大厅门楣上挂有“听彝堂”匾额,旁边是“进士”“翰林”匾。大厅内悬挂“源远流长”排行匾和颂扬八世祖榘公、十七世祖璟公(贤四紫岩)功德的“泽被四明”和“功著天台”匾额,大厅正面墙上是新绘的芦江胡氏始烨中府君本支共十世先祖世系图。粗大的黑色屋柱上挂着“芦水家声远,青州世泽长”、“诗书执礼绳其祖武,孝弟力田贻厥孙谋”等四副楹联,祠虽算不上富丽堂皇,但从屋脊上新塑的螭吻,油漆一新的雕刻有兽头的梁柱和贴金填彩的吉祥图案,仍可感受到当年的庄严和辉煌。

        由于芦江胡氏历来有读书明礼尊师重教的家风,斗山公的母弟毅安公在乾隆间就“锱铢积累述置公产”建立青紫会,新祠堂建成后,在以青紫会收入作为紫石庙祭祀和奖励取得功名者的费用外,还用作“卹寡训蒙诸善事”。取青紫之名则寓意“愿世世子孙取青紫如拾芥”,即子孙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像拾芥菜了一样多,并规定考取秀才以上功名者可得双份馂食。新学东渐后,芦江胡氏后裔根据先人创建青紫会的志向,为培育后人在新祠堂内办起青紫小学,现在百岁以下的族人中,许多人在那里受过教育,我的父亲和兄弟就都是在新祠堂读过书。北仑的著名女烈士胡焦琴,已故的著名画家胡申得等也曾是新祠堂读过书的学生。前几年胡申得先生返乡时告诉我,新祠堂可能还是共产党的地下活动点,他的老师叫姚岚辉,可能是共产党员。我想“姚岚辉”这个名字可能是化名,意即余姚的军队,可能是抗战期间三五支队派到柴桥来作联络的地下联络员,于是就关注相关文章。果然,我在北仑区新四军研究会编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专辑》中,看到王梦燕先生写的《浙东隐蔽战线上的哨兵-----李志松》一文中,看到了久久找寻的姚岚辉名字。这篇文章中说姚岚辉是听彝小学老师(此时青紫小学已经以听彝堂为名,改名听彝小学),又名张国璋,系中共柴桥区特派员,既是地下党上下联络的中间人,又协助李志松搞好柴桥地下党联络站工作。也正是在共产党人的教育影响下,从新祠堂中走出了解放后分别担任宁波地区水利局副局长和镇海县卫生局副局长的地下共产党员胡允和、胡廉庄,投身抗战前线的新四军三五支队女战士胡杏仙等。

        芦江作为柴桥的母亲河在永远不息地流淌,柴桥镇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芦江河边的胡氏两座宗祠,一座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一座在千疮百孔后新生。但两座古祠堂中凝集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会随着芦江胡氏先人和后裔的故事不断流传下去,犹如那不息的芦江。

                                                                                                            2014.3.23.初稿



2014.03.26 收到作者邮件,南山代为发表。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3-26 22:1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52 发表于: 2015-03-03
姚燮与芦江胡氏----胡嘉翔
姚燮与芦江胡氏
胡嘉翔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40&fpage=0&toread=&page=46

        姚燮是北仑的望人,芦江胡氏是北仑最大的望族。姚燮在浃江之滨,胡氏在芦江之畔,相距几十公里。在当时公路未通,以步行和船运为运输工具的清代,是什么让姚燮与胡氏的族人联在了一起?简单地说,是诗画文章使他们结缘。

        姚燮(1805—1864),道光举人。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晚清文学家、画家。有诗词集《复庄诗问》、《疏影楼词》和《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等著作问世。画以画梅著名。读新编的《姚燮诗词选注》,大家一定看到过《同胡石泉游瑞岩》和《宿芦江与胡滨夜话》二首诗作。这里提到的胡石泉和胡滨其实是同一人,他是芦江胡氏前房派良二十公一支的宁远堂后人。宁远堂在当时的海晏乡(现柴桥街道)是赫赫有名的文人荟集之处,胡石泉(1795—1857)就是其中在书画、诗词上有名望的一位。据芦江胡氏宗谱记载:有九百九,于六百七九于东三子,讳有波,字庆澜,学名滨,号石泉,国学生,著有《缄石集》,生于乾隆六十年乙卯九月初一日未时,卒于咸丰七年,年六十三。生二子,宋迈、宋选,女二。

        对胡石泉《镇海县志》人物传也有记载:胡滨,字庆澜,号石泉,海晏于东子,国子监生。性孝友,言行谨饬,尤好义举,尝拾钱券于路,坐待其至,还之。道光间,岛夷乱里,人某乘变,制旗纠党,潜图不轨。滨闻之,开示祸福,取其旗毁之,余人遂相顾而散。其保卫桑梓如此。(光绪志)滨能诗,尤工书画,尝曰:“吾书有右军骨,而发以宝晋采。吾画得湖州髓,而远以衡山神。识者以为不诬。咸丰七年卒。年六十三。(姚燮撰墓志)子迈,字凌伯,能诗,早卒。念袞,原名宋选,字补史,附贡生,亦以书画著名。念袞子,龙寿,字子篯,年少有隽才,诗文、书法皆工秀绝伦。出为迈后,年二十六,以廩膳生终,士论惜之。滨从兄有槎,号秋河,高才善病,筑“来青山馆”,与厉志、姚燮诸人相唱和,有《咏菊》诗,行于世。

        再说胡石泉的父亲于东公,字向晨,号香莼,国学生。配柴楼谢氏。(眷弟谢洁贤作文称赞于东公“君为予族姊丈,其尊甫斗山公,立身制行,以根本为先。归道山后,克承先志者,惟君一人,而且能于交世接物,间佐以仁慈。予虽未见其人,而耳熟能详,固已久矣。丙午春,以谱事见委,予闻其族之父老子弟,犹能啧啧称道乎君。呜呼,君其可多得耶,读鄞邑细湖黄先生所譔家传,诚非阿好云。”)而其良二十房先祖学乔公为镇江府瓜洲中营千夫长,曾祖在擎公则举乡贡进士,候选训导,祖明科(斗山)公议叙九品,敕授登仕郎。对这样一位出身官宦书香世家,与自己一样虽才情横溢,仕途上又举步维艰的诗书画同好,姚燮当然会引为知己,相邀同游家乡名山胜水,相对吟咏唱和,惺惺相惜地“搴萝订后期,来卧春风琴”;夜宿不归抚琴谈心,共同舒展“江村霜重租宜橘,野淀烟深梦可鸥。谈书自超名利想,买田预作结邻谋。”的文人情怀;并为胡石泉撰写墓誌铭了。

        与姚燮相交的芦江胡氏人物中,还有一支由柴桥前𡓦迁居镇海城关的赫赫世家。这支芦江胡氏中人才辈出,有雍正癸丑进士、江南户部司主事、福建永福县知县胡维炳,有翰林院庶吉士胡垣,有乾隆辛酉乡魁、辛未进士、直隶井县知县胡圻、有乾隆乙卯武举人,镇海千总胡城,有乾隆丙午科右榜举人、因战功官升至闽粤南澳总兵(正二品)武显将军的胡于鋐,嘉庆右榜举人、授湖北荆州卫领运千总、诰授武德将军的胡于钢,有嘉庆已卯恩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胡有潮(榜名湜、号峭水)和咸丰已未浙江乡试三十名举人胡梁等等。而象胡有溁(胡溁)一样的诸生,从儒业,学有所成者不胜数计,在姚燮的《蛟川诗系》中,将“城中海晏前𡓦支胡氏诗十四人”在卷二十五专辑一章。

        胡溁(1789—1863),初名浩,字养季,号晓舟,又号晚舟,附监生,例授儒林郎,议叙州同知,生於乾隆五十四年己酉闰五月二十七日申时,卒於同治二年癸亥二月二十一日亥时,寿七十有五。配舒氏,例封安人,生子二,宋栋、宋梁。宗谱中记载其德行:“君性鲠介,安儒素身,遊幕府,修脯外,不染一毫,人或以私谒相干,虽至戚,毅不可挠,而其所常倦者,惟在於尊祖、敬宗,乾隆癸未间,族修辑宗谱,系君曾伯祖莪江公主政,及癸丑续修,复以君祖星门公主政,自癸丑迄今丁未,又越五十四载矣,族中户凡千数百,以工繁费钜无敢议及增修者,君志切缵承恒,冒寒跋涉,屡集宗族,相与谋初不允,强之再三,而始定及纂葺。既行,一切继嗣募捐诸大端,君不避嫌怨,率以一身肩其任,诗有云:“孝思不匮永锡尔类”,其即君之谓也,故誌之以为将来劝。”在《芦江胡氏宗谱》的艺文一卷中,有一首胡溁所作题为《题姚梅伯探梅图》的诗:“人生世上如萌蘖,盛衰荣落归飘瞥。我羡姚君禀性殊,不爱繁华近清绝。胸中具有岁寒心,敢与松柏标奇节。自来才人格本高,非为傲俗避烦热。冰肌玉骨由天生,离群夭矫仙凡别。梦入罗浮年复年,襟间潇洒追前哲。画此知君托意真,百花头上拆英杰。异时看遍走长安,一树寒梅映溪雪。”这首诗是对姚燮所画图的赞赏,更是对姚燮以梅喻志的人品赞赏,更是对两人共同所怀人文精神的赞美,反映出了朋友间相敬相慕的知己关系。姚燮在《蛟川诗系•明经胡先生溁》一节记述胡溁“为人有干略,而具热肠,尤留心于桑梓兴废”。并记事说:乾隆十六七年间,商邱王梦弼主政镇时,限时半年编修的《镇海县志》不佳。胡溁“有憾于斯”,想重修县志。就多次与姚燮商量。姚燮也拟写了提纲给胡溁,得到胡溁的称赞。但最终因为经费“钜艰”而中止。咸丰十一年(1861)姚燮与李西民同到胡溁处叙谈,“先生犹殷殷道及,矢在必为”。想不到没有多久,“窜贼陷城,居民四散”,胡溁“挈眷遁大若山中,不逾岁竟以颠沛劳瘁死”。所以姚燮在文章中哀叹:“夫,吾乡老成之辈凋谢者已垂尽矣。”表达了对这位长自己十六年的明经(贡生)胡溁先生的敬重。

        在与姚燮相交的芦江胡氏后人中还有一位人物胡宋彬(1819--1854)。《芦江胡氏宗谱》载:宋彬,有澍公长子,官名枚,字少文,由按察司照磨加光禄寺署正衔,生于嘉庆二十四年己卯二月二十二日酉时。咸丰四年甲寅十一月十八日辰时,在上海县城剿匪,阵殁,年三十有六,奉旨优恤,加赠员外郎衔,恩给云骑尉世职,并给骑尉世职罔替,例授承德郎,例晋奉直大夫,诰封昭武都尉。配董氏,诰封宜人,诰赠恭人。继配袁氏,诰封宜人,诰赠恭人,生子四,聿照、聿煦、聿焌、聿煌。宗谱中载有姚燮《墙角潭访胡宋彬山居》赠诗:“怜君有家不得居,奉母挈妻投荒墟。可知故人跅弛子,与君茅庐隔三里。茅庐竹篱深树丛,野花如豆沿阶红。琴弦铿锵吹野风,山翠流几窗不空。拥书得友似关命,出门无路谁谅穷?荒云阴阴连渤海,携酒看天泪同洒。平生交游断消息,尔我难夸好颜色。种菜不知泥瘠肥,采薪不识樵径歧。西墙日斜黄鸡啼,木叶落尽愁棉衣。霜林乌巢两遥望,两虐烟颠有依傍。明宵明月能过吾,迟尔菰矶狎寒浪。”

        胡宋彬是闽粤南澳总兵、武显将军的胡于鋐的嫡孙,居住在宁波月湖畔,那么姚燮诗中首段“怜君有家不得居”等四句有何含义,姚燮去访宋彬山居两人情谊如何?姚燮《蛟川诗系》关于宋彬的记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辛壬夷陷郡邑(注:指道光廿一、廿二年间,即公元1941—1942年英军侵占镇海、宁波城),余与君(注:指宋彬)家皆避乱栖鄞南小溪乡时,君以军务之暇归省母,必过余谈诗饮酒作尽日欢。尝携《静中旧馆诗草》一卷属点定。今所忆对月句云:‘江山秋万里,鸿雁露三更’,感怀句云:‘青春易逝如流水,黄叶纷飞又早秋’,皆可诵也。”看过这段话,两人之谊读者可自明了。

        咸丰四年(1854年)胡宋彬在收复上海的战斗中,率五百勇士攻入北门,因后继策应之兵畏死不进,致箭中面门、倒地后火炽膚焦而死节。后由仆人余姚陈启仁“伺隙投险,觅尸膏殓”寄棺于一粟菴。第二年正月上海收复,宋彬的弟弟宋榜(安徽池州卫千总,候陞卫守备,克复上海,军功奉旨以卫守备即补赏戴蓝翎,诰授武德骑尉,例晋昭武都尉,补授荆州右衛掌印守备)和儿子克照等,扶柩归乡安葬。姚燮为此撰写了近1200字的骈体《小文(宋彬)死节事状》一文,赞叹宋彬为崟奇磊落的忠义之士,身冐锋鍉,效死绥之节。膏血原野,瞑目而无悔。在记述宋彬的壮烈死节一事后,又述其“少志轩峻,敢于处艰,散儒不事,有介子之风,著鞭願先,以越石自命”的志向。历数其在壬寅西夷冦我海疆、己酉鄞东抗粮搆釁、癸丑上海被陷,与君弟奉檄采办硝黄,航海再四不怨焱浪之危等等事迹。最后说宋彬所为,上不负累世之圣恩,下足以对难得之知己,复何憾乎?所以姚燮就接受嘱托,奋笔“状其事,以备史乘之采,以濡毫抽牒,傅述英毅”。

        近日,读王荣商《容膝轩文集》中的《胡子篯传》,内有“先生名宋黻,字春元,青元其号。……元配姚氏,举人燮之女孙……”的记载。故笔者所述姚燮与芦江胡氏的交谊,仅窥见一斑而已。

        2015年2月27日初稿

2015.03.03 收到作者邮件,南山代为发表于胡氏宗亲网。

2016-2-1 17:56:23
【冒泡】胡嘉翔-前房
乙未腊月二十一,余六五岁将尽,辞旧迎新时节,晚餐时一颗门牙识时地离我而去,感而记之。
六五春冬离我去,
落牙正巧换桃红。
前程回顾多憧憬,
后事希瞻少晦蒙。
身老只余挥扇力,
心雄欲尽点睛功。
不多时日无需惜,
敢用残躯画强龙。
[ 此贴被南山在2016-02-05 11:52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53 发表于: 2016-07-08
胡宗南祖籍朱塘胡。

只看该作者 454 发表于: 2018-05-11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原宁波市镇海县柴桥镇)芦江胡氏始迁祖:用之公,字烨中。南宋末年隐居柴桥。堂号:敦睦堂。
字派共79辈,下列40字辈: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仁       义        礼       智       信        肇        基       顺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应        啟         运          亨          通             福           浩          粤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    二十一世    二十二世     二十三世    二十四世
    稽            我          祖             来             自               青              州             官
二十五世    二十六世    二十七世    二十八世    二十九世    三十世    三十一世    三十二世
    于               有                 宋           聿维克          振             嘉              修            曰
三十三世    三十四世    三十五世    三十六世    三十七世    三十八世    三十九世    四十世......
    思                 其               时             咸                 景             元               祐           继 .......

芦江胡氏分五大房,历次修谱有分合,至康熙年间,才全族合修宗谱。故
      五马桥一支自十六世——二十五世的字派为:阜、允、宗、嗣、兴、隆、乾、坤、开、泰;
       前搀(土字旁)一支自十六世——二十三世的字派为:阜、允、恭、永、安、庆宽元、敦裕、厚咸;
      完工桥一支自十六世——二十三世的字派为:阜、纯、聪、明、智、睿、孝、悌;
     后搀(土字旁)一支自十六世——二十二世的字派为:阜、纯、聪、武、胜、高、明;
     山下、牌门一支自十七世——二十一世的字派为:文、聪、忠、信、仁;
     前房、车门里、中搀(土字旁)、汤六房一支自十六世——二十三世的字派为:贤、良、方、正、荣、华、富、贵。

现住祖居地的在世宗亲为:聿维克、振、嘉、修、曰、思、其、时,共八代宗亲。(聿、维、克为同一辈)。
                                         宁波柴桥芦江胡氏宗亲QQ群:52432032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