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仔细读了一下南山宗亲所引《胡氏族谱草底》记载之“铭四”公的后裔情况,针对青阳胡早期的来龙去脉,有几个问题出现在我脑中,这里把有关信息做个汇总:
1: 关于一世华八府君:
我们青阳胡,在季七公胡尧辅之前,是居住在兰溪,与兰溪多个胡氏支派同宗,都是以华八府君为一世。华八府君何许人也? 现在各谱之间出现不同,几种讲法:1)华八府为汴人胡嵩,官防御使,靖康南渡,伴驾而来;2)防御使胡重山(胡嵩吗?:《康熙兰溪县志》载“防御使重三墓在兰阴寺”),随高宗南渡,初居金华之临江(岗),子华八(1134-1188)徙居兰溪河西市。这里华八为子;3)华八公,宋南渡由徽州婺源清华街头随父嵩先迁金华,复迁兰溪河西。4)华八府君讳德漳(1134-1188),行华八,出安定名贤之后,泰州人也。客居汴梁,自宋南渡后,居婺州之临岗,再迁瀫水之河西市,腹载五经,胸藏韬畧,授军前司马,建兜率寺载于前阳旧谱,有可知者:公娶罗氏,继娶叶氏,再娶苏氏,生一子曰仲武,富四,发身黄甲,为宋宣议郎,孙曾俱贵显,非公之积德行仁,早有以植百福之源,而能如是乎,公於淳熙戍申九月初十亥时卒,绍兴甲寅五月初五亥时生,享年五十有五,至所派子孙之繁,不啻椒绵而瓜衍然,论追所自出,宁敢数典而忘其祖乎。与泰州如皋安定先生,理学大家胡瑗同宗。5)始迁祖:嵩,北宋淳化年间(990~994)自金华县临江村迁居兰溪县河西后胡村。6)始迁祖:德璋,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自金华县临江村迁居兰溪县西湖村(又名兰荫村)。
2:关于二世富四府君:各谱讲法一致,富四名仲武,宋仕由进士第官至宣议郎。本站兰溪专贴中南山先生所录之胡汝明“浙江兰溪胡氏”文章中提到,胡仲武,生塘胡人,以明经入第,官为临川令。其子珏同以明经入第。
3:三世可能字为“贵”而非“曾”。贵五三,伯玉公为御使,贵五六府君讳珪,字名璧,为景州学谕,贵六十讳珏,皆登进士。关于三世字为“贵”这点,我没有十分把握,但“富”后为“贵”,行得通。兰溪个别谱中,的确有“贵”。贵五三生曾三。
4:曾三府君可能为四世。曾三名胡颖,又名胡琏。仕广东经畧致仕。曾三府君为婺州路教授,因立祀始建显教寺,置田三百余亩,岁时供祭,盖尊宋人之制,不敢私立家庙。故附寺为祠也,召僧为祭,修理以为长久之计,志载显教寺无存,今胡氏宗祠在焉。也有这样的说法:“其祖明德公,为婺州教授,因家于婺,八婺之胡,皆明德公之后”。曾三之前,三世俱单传而独曾三生五子,又皆贵。胡汝明文中提到,《厚仁胡氏宗谱》记有“青阳胡族,派自河西,……鸿胪卿九峰公(胡森)致书约厚仁、笙(生)塘共祭河西显教寺祖祠(址在今横山)”等语。谁是曾三府君的父亲?是“富”还是“贵”? 曾三之前,“三世俱单传”做何解?曾三生重一。
5:重一府君:重一府君为翰林学士,重二府君翰林院监理太医判。重三府君以明经应荐为太学上舍生,发解临安,因元革命不仕。重四府君为蕲州宣议使,广(重?)六府君为肃州提领。重一生季七。
至此,胡氏世宦可谓极盛。
6:季七府君:迨重字生季而元末兵燹大作,室家灰烬,一时子姓逃窜,迁不可究诘。战乱使兰溪河西系胡氏四处迁徙, 季七府君尧辅迁徙汤溪石埠头,启我们青阳一派。其二子维二公胡钰为青阳胡先祖。但维二是六世,还是七世,还存有疑点。南山宗亲2008国庆期间在大坟头所摄的手抄件中所说的“纪七公”,应该是季七公,而所谓纪七任防御使伴驾南渡,应该有误。这时迁徙到其各处可知者则有兰城湖尖、东徐(诸葛)、西湖、厚仁胡、生塘胡、源口、胡村、寿昌、绍兴山阴胡、衢州安仁街、泉州永春县等处,子孙繁盛,而寿昌、山阴尤以科甲显,其谱皆以华八为一世祖。季七生维二。
7:维二公之后的谱系,可信度就很高了。维二府君, 讳钰,字叔宝,自石埠头赘居枫林刘氏,生三子。廉一(胡麒,字德仁)、廉三(胡麟)、廉五。廉五无嗣。洪武十年丁已廉一偕廉三子铭七自枫林徙居青阳。铭七公胡童墓,在我祖籍洋埠镇大坟头,周围很多村子,均为宗亲,上海图书馆《青阳胡氏家谱》也主要是记录铭七公以后的世系。
8:自华以来的字辈:华 富贵曾重季,维廉铭正昌 亨亘进荣祥 忠孝慈和顺 熙隆永奠康 敦厚崇元泰 英贤发美芳 昭宣宏德泽 充裕绍源长。
9:我们这支,明清以来人仕者不少,明代有工部员外郎胡超,南京兵马司胡怀,鸿胪寺卿胡森,南昌知府胡公廉,醴陵县令胡东,太仓学正胡大雅;清代有建平知县胡擢标,太谷知县胡炜等等。汤溪城里,过去有不少为这些人立的坊表。其中,葬于汤溪九峰山的九峰先生胡森,在中央电视台百家姓栏目胡姓节目中,作为胡姓名人介绍过。胡森(1493-1564)字秀夫,号九峰、太末山人,青阳人。明正德十六年进士。任南京刑部主事。官至太常寺少卿,转南京鸿胪寺卿。为官清廉刚正,不附权贵著称。后与权相不合,辞官归里,隐居九峰山。嘉靖年间,邻县欲将重役转加汤溪,遂作《却役书》,痛陈历年赋役之重。著有《九峰文集》。胡森在九峰山留下许多石刻真迹,有“汤邑金石文字当以为首推”之说。
10:以前的帖子中,我曾提到过家父上高中是在一乐堂的胡氏维二中学,汤溪中学抗战时期也曾在此办学。胡氏以一乐堂、二乐堂、三乐堂堂名其原取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一乐堂、二乐堂在青阳(本属兰溪,明成化八年拆入汤溪),一乐堂大宗祠曾办维二中学,又以先祖维二为名,三乐堂在后胡,曾办松溪学堂。据此联想,开宋代理学之先声的先祖胡瑗名言:“致天之治在人材,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胡氏宗谱》在家训中非常重视教育,记有“读书为起家之本,勤从为治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三本”之间,把读书放在首位。
[ 此贴被gnh2002在2009-04-17 08: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