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川(廿五世)
一川(1910~2000),原名以撰,清宣统二年(19 1 0)4月1 6日生于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务滋楼,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民国18年(1929)毕业于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专科学校。
杭州艺专是一所名气很大的公立学校。一川既有各派名师如潘天寿、李苦禅等的指导,又有同窗高手李可染、彦涵、罗工柳等的切磋观摩,为美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国l9年(1930),他参加了由进步同学组织的“一八艺社“。不久,一八艺社骨干陈耀唐、陈卓坤因触犯国民党当局而被开除学籍。留在杭州艺专的一川、力扬便成为艺专一八艺社的负责人,并代表该社参加了由“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领导的左翼美术家联盟的成立会议。参加左美联后,他有计划地组织社员投入鲁迅的中国新兴版画“拓荒者”队列。次年6月,他带一批优秀美术作品到上海举办“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并出版《习作展览会画集》。他创作的《饥民》、《囚》、《流离》、《征轮》、《要饭吃》,被鲁迅收刊在中国现代木刻选集里。
民国21年(1932),杭州艺专一八艺社遭国民党当局解散,一川等被开除学籍。一川到上海一面谋生,在工联编辑《工人报》、《工人画报》,一面在左翼美术家联盟领导下参加创作活动。淞沪抗战期间,他创作了《闸北风景》、《到前线去》。这两幅作品连同《失业工人》、《恐惧》、《怒吼吧,中国!》、《拾垃圾》等后来都在 “援助东北义勇军美术展览会”上展出。
民国22年(1933)年7月,一川被捕。他始
终战斗,用普通的笔墨创作了反映工人悲惨生活的连环画《大兴纱厂》,秘密地送往工联。抗战前夕,—川刑满释放。他到厦门当《星光日报》的美术记者,又受聘于厦门美术专科学校任木刻教师。
民国26年(1937)全面抗战爆发,—川奔赴延安,任儿童剧团团长,后该团与抗敌剧社合并为抗战剧团,他担任副团长,继续木刻创作,发表了一批优秀作品。次年5月,他调到刚成立的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当美术教师。除授课外,还负责组织成立木刻研究会,并担任主任。其间,他创作了木刻作品。同年12月,由一川、彦涵、罗工柳、华山等组成木刻工作团,以一川为团长,前往山西东南部敌后抗日根据地,运用木刻进行宣传。其间,他还经常为《新华日报)刻版头和插图。他精心刻了一套描写敌后斗争的连环画《太行山下》。接着又为木刻工作团主编的《敌后方木刻》创造了一套配诗连环画。他改造和创作了大量水印木刻年画,创办了年画作坊(后来扩大为木刻工厂),大量刻印以战斗和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套色新年画。这阶段是一川木刻创作的鼎盛期,创作了一系列有分量的作品。
民国30年(1941),一川回到延安。不久就在延安和重庆举办木刻工作团在敌后创作的木刻作品展,接着又将全部展品送到苏联莫斯科展览。次年5月,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直至1946年,他的佳作接连问世。套色木刻的代表作《牛坝变工队》、《胜利归来》,被公认为中国早期套色木刻的代表作。
民国37年(1948)12月,一川任天津美术工作队队长,次年初,接管天津美术馆。次年7月,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在北平成立,他被选为常任理事,主要担任华北联合大学美术部副主任。不久,华北联大美术系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为国立艺术学院,后定名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任院长,一川任党组书记。他率先在教学上示范,担任美术干部班主任,给本科生开专业课。经过几年努力,把学院建成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
1953年,一川受文化部委派,负责调整中南文艺学院、华南文艺学院、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半年后,组建成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和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由一川出任校长。4年以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迁至广州,改名为广州美术学院,仍由一川任院长,直至离休。离休后,他还兼任全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家协会、广东画院、广州美术学院顾问。
建国以后,—川创作了大量风格朴实、明快、简洁、色彩感情各异的风景油画。他还创作了纪念碑式的革命历史画卷,其中《开镣》和《前夜》是代表作, 1988年荣获两枚国际奖牌。。
1984年,文化部、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庆祝他从事美术工作55年的活动,举行庆祝会,在中国美求馆展出他的风景油画优秀作品。1994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等单位联合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胡一川从艺65周年画展”、“胡一川从艺65周年研讨会”。
2000年7月14日,一川病逝于广州。 (赛标)
顺 源(廿五世)
顺源(1911~1977),永定县下洋镇觉川村人。顺源十分重视培育后代,其7个儿子中,除长子和5子外,有5个是教授,被称为“7子5教授”。5教授是:次子孟达,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三子航达,获硕士学位,在美国任美术教授;四子强达,新加坡著名医学教授;六子耀达,获博士学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院任生物教授;七子豪达,香港大学教授级测绘师。(正伦)
永 隆(廿五世)
永隆(1912~1960),号健生,民国元年(1912)生于永定县下洋镇下坪村溪头岗。
永隆少年时代随父母在广东潮州经商上学,接受了初中教育,随后回乡立家。民国21年(1932)受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革命,成为当地红军游击队的外围情报人员,负责为山里的红军收集情报和购买医药及日常用品。
民国25年(1936),永隆遵从父命,远赴南洋新加坡文虎处求职,由文虎安排到香港刚创办的《星岛日报》社工作,次年春从香港回到家乡从事党的地下斗争。
民国27年(1938)2月,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南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永隆被编入二支队。同年3月1日,永隆随二支队奔赴苏皖抗日前线。同年4月24日,新四军军部从第一、二、三支队抽调部分团以下干部和侦察分队组成先遣侦察支队400多人,由二支队的副司令员粟裕率领,赴江南敌后侦察作战。永隆参加了这支敌后侦察支队。不久,永隆所在的侦察小组就迂回到了南京近郊南京雨花台附近。他们出没于铁路沿线,游击于敌人后方,侦察敌人军事部署和行动,并且测绘了地形图。经过多次侦察,发现位于镇江西南15公里处的韦岗是一个理想的地点,能打一场伏击战。6月17日晨,韦岗伏击打响。伏击战大获全胜。此战是新四军在江南抗日前线打响的第一枪,大大的振奋了群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树立了新四军在江南的威望。6月下旬,先遣侦察支队胜利完成先遣侦察任务。二支队在京芜铁路以东、京杭国道以西迅速部署,配合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新四军二支队作战百余次,兵锋直指南京近郊机场、麒麟门和雨花台。7月,永隆随二支队主力进入苏皖边,开展抗日斗争。8月,二支队粉碎日伪军4000余人的八路围攻;9月,挫败芜湖、当涂日军的四路合击,并与新四军第一支队共同开创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民国30年(1941)“皖南事变”发生。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在皖南部队9000余人,按3个纵队的序列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准备执行蒋介石限令新四军移师长江以北的北移行动。1月6日到达茂林地区,突然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军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在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新四军伤亡惨重。14日,新四军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阵亡。“皖南事变”前,永隆已担任排长职务,新四军北移前,他所在的老三团和新三团组成新二支队,新二支队组成北移时的第二纵队,即中央纵队,他在新三团的队列里。新四军军部机关直属队及教导总队便紧随在新二支队后面前进。“皖南事变”发生后,新二支队是属于突围人数最多的一个单位,他幸运地死里逃生。抗日战争后期,他和新四军第七师部分指战员被分配到山东战场。此时他任连长,后任营教导员。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永隆随部从山东直接进入东北,编入东北解放军。他在东北解放军军政干校毕业后任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中,他率部参加辽沈战役后随大军南下,参加了淮海、渡江、广州及海南岛等战役、战斗。历经十几年枪林弹雨,他负伤7处,左腿被打瘸。
1950年,永隆任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广东高雷军分区23团政治委员兼茂名县委书记,参加剿匪反霸斗争;1952年调任中南速成中学政治部主任;1954年调任武汉警备区公安一团政治委员;1959年调任武汉兵役局政治委员。
1960年冬,永隆因伤病复发,在武汉逝世,被评为革命烈士。(尚群)
墉 生(廿五世)
墉生(1916~1999),永定县下洋镇磜头村人,生于磜头绍庆楼,华轩公之四公子。在广东汕头角石读书,接受祖国高等教育,于1935年往马來西亚继续深造,父亲华轩公1954年仙逝之后,帶領兄弟继承父业,承先启后把锡矿及橡胶山管理得更好,生意兴盛。1964—1974年担任马來西亚霹雳永定同乡会会长职,后为霹雳永定同乡会名誉主席。为人耿直坦率,处事公正认真,是一位备受敬爱的社会领袖。
年轻时经营锡矿及树胶行业,由于经营得法,业务发展顺利,逐成为州内著名锡矿树胶商,在商界享有盛誉。上世纪70年代,在永定县史志中,曾经记载胡墉生兄弟为永定华侨10大富商之一。
他热爱家乡公益事业,系1956年思东华侨卫生院始创捐款人之一,修桥筑路建造磜头学校等公益,曾受永定县人民政府多次颁奖“爱国爱乡”之称号。
上世纪60年代初,故乡受灾闹饥荒,一方有难,百方支持,墉生带领兄弟保生.督生.仍有祟生.济生等人,在南洋热心捐助大批救济物资,猪油.面干等食物,特派谢寿山亲戚运送,经太平洋多次船运至汕头至大埔县茶阳。当时交通不便,肩挑华侨救济物资队伍,好像一条长龙,经羊肠小道浩浩荡荡,运回村中仁华楼,由侄子善照免费派发全村人,不分姓氏,解决饥荒然眉之急,深受乡梓感动及爱戴。
1968年,始创香港永定胡氏宗亲会,系购置会所捐款人之一。平素极为关怀同乡福利,对慈善公益也绝不后人,为霹雳永定同乡会创办人之一,亦曾倡议兴建新会所,策划筹募本会奖助学金及大学贷学金等,除慷慨捐献外,还落力奔走。1999年病逝于马来西亚槟城。
夫人梁宜兰,1917年生,夫妇生下儿子善丰.善东,女儿毅萍、嫦虹、玉斌,高等学历,居马来西亚.澳洲.加拿大。(南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