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0626阅读
  • 50回复

关于胡瑗世系的讨论 (专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9-02-08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三部第六集【2月17日播出】
http://kejiao.cntv.cn/2015/02/12/ARTI1423720888066934_2.shtml

。。。。。。

胡姓,是排在很前面的超级大姓。我们要介绍胡姓的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简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为太多了。想来想去,我决定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位。这一位大家可能对他不熟悉,但是他有重要的贡献。我们特别应该去回顾他的一些思想,回顾一些他的做法,我们不应该把他遗忘。我要介绍的人就是胡安定。

胡安定(胡瑗),北宋初年的著名学者,生于公元993年,公元1059年去世。他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是泰州海陵人,也就是今天江苏泰州人。他的祖籍在陕西安定堡,所以他称为“安定先生”。他曾经与另外两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叫孙复,石介讲学泰山,被称为“泰山三先生”。他在早年求学和讲学的时候,十年不回家。他只要收到家书,只要打开一看,只要里面有“平安”两个字,他就不再接着看了,就把信扔到河流当中。所以现在还有胡安定先生投书处。

后来他一直执教太学,四方的学士都来从他问学,以太常博士最后退休(致仕)。他有很多著作,胡安定最重要的是他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于一身,开宋代理学的先河。王安石眼界非常高的,称他为“天下豪杰魁”。

在这里特别要重视的是他的教育理念,因为现在我们都特别关心教育。胡安定先生在景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34年的时候,当时他43岁,他就在今天苏州一带开始讲课。当时苏州的郡守是范仲淹,把他请过去,创建苏州郡学,请胡安定担任郡学教授。很快由于范仲淹的推荐,胡安定又去了开封,做了好多事情。但是从45岁到47岁,胡安定一支在苏州教书,立下了学规。这个学规被全国各地的郡学纷纷模仿。

后来范仲淹又被派到西北边陲延州,也就是今天的延安去做官,胡安定又由范仲淹推荐,跟着去了。他又拟定了《武学规矩》。所以他不光是讲学文的,他还定了好多学武的规矩。

在开封建立了太学以后,当时的北宋朝廷,就派专人到苏州、湖州这一带,去总结胡安定的教学经验。这个叫“苏湖教法”很有名,这就是胡安定创造的。这些教学方法有哪些呢?为什么宋朝会那么重视呢?我们今天为什么应该重新学习呢?我们把它总结一下。胡安定倡导要注重教育目的,要培养致天下之治的人才,就是说培养的人才一定是要有助于治理天下的。坚持体用为本。他首创分科教学。这就很重要了,因为古人的教学,没有分得那么细的,没有分科的,但是他分科了。“经义”分为六经,而且除“经义”之外,还有一科叫“治事”,就是你怎么学习一些实际的东西。“治事”又分为“治民”(怎么来管理老百姓)、“讲武”,这是武的方面,“军事”,类似今天军事的、堰水(水利)、历算等等科目。学生每人选一个主科,同时再学一个副科,这是胡安定首创的。

推广普及教育,胡安定倡导每个州县都要有学校。胡安定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规章制度。比如他强调在学校里,作息要有规定。他的规定是上午讲解经义(儒家的经典),讲完之后复读500遍。下午讲历史讲史书,讲完之后复读100遍。晚上讲子书,比如《韩非子》、《庄子》,讲完以后复读300遍。这个都是有规定的,不是想讲就讲,想下课就下课的。

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自己也注意,身为表率。他非常讲究为人师表。所以在大夏天的时候,天很热,他都是穿着公服端坐在堂上。有一天一个姓徐的学生,去看胡安定先生。帽子稍微歪了一些,胡安定就说“头容直”,说你的帽子要戴戴直。所以他对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非常严。他的弟子后来都形成了同一个风格,这个风格是,第一都有学问,第二都有实际的技能,第三生活都讲究规律,衣着特别严谨,不随便。所以当时天下人都说,我只要看见这一个学生是这样的,我就知道他是胡安定先生门下的学生。

当胡安定去世以后,送葬的人,绵延长达百余里。那么多人为他送葬,可见他是得到了大家的推崇。他的“苏湖教法”,和后来白鹭(洲)书院的学规等等,都成为中国教育思想的瑰宝。我们现在真得需要好好去研究,去反思。胡姓的名人实在是太多了,我就给大家介绍这一位,胡安定先生。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3618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