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98906阅读
  • 205回复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更新:禀告先祖  顺告宗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15-12-06
转发:高风缥缈玉篇楼
       胡吉宣(字:子珣)(1895~1984),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从事《玉篇》的辑校注释工作。历经四五十年,几易其稿,以其毕生精力著成《玉篇校释》。去世后,其手稿影印的遗著《玉篇校释》,皇皇四百万言巨著(十六开精装六大册)才得以出版。(参见:《谁知书中文,字字皆辛苦》----纪念中国语言文字学家胡吉宣,链接: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325&fpage=0&toread=&page=3

    前两天看到郑逸梅先生《高风缥缈玉篇楼》一文,附上文中所提及的那封郭沫若先生信函的复制件,转发于此。木兰一一查了郭沫若、顾颉刚、马叙伦、马叔平、童第周、胡朴安、沈尹默、吕贞白等各位大师的生平介绍,可惜大师们在1988年《逸梅随笔》出版时都已作古,都没有看到《玉篇校释》的出版。木兰想,或许是郑老先生代表那些在天国的大师们,以《高风缥缈玉篇楼》之文催促《玉篇校释》的出版吧。此书出版后不久,郑老先生代表了那一辈诸位大师“有生之日,得见此书出版,不负兄之一世苦心耳!”
    
    作者介绍:
    郑逸梅(1895~1992),男,汉族,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安徽歙县。本姓鞠,名愿宗,因父亲早殁依苏州外祖父为生,改姓郑,谱名际云,号逸梅,笔名冷香。农工民主党成员,大学毕业。32岁入上海影戏公司,并参加南社。1940年后历任上参音乐专修馆教授,上海徐汇中学教师,上海志心学院教授,上海国华中学校长,上海诚明文学院教授,上海新中国法商学院教授,上海晋元中学副校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上海普陀区政协委员。191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因擅长撰写文史掌故类文章而被誉为"补白大王"。

高风缥缈玉篇楼

出自《逸梅随笔》85-86页(郑逸梅著 1988年)


    《玉篇》为梁代顾野王所撰,唐孙强、宋陈彭年等加以增补和删易,已非本来面目。这书为考释文字源流演变的津逮。日本刚井慎悟博士,著有《玉篇之研究》,阐发甚详。我国的《玉篇》专家,当推慈溪胡吉宣。他瘁力这书垂四十多年,晨抄暝写,不间寒暑,撰成《玉篇校释》,凡三十卷、四百万言。在校的方面,校订误字衍文、夺句错简;在释的方面,注重复原,及收集中日两国唐以前各书所引逸文。他老人家晚境坎坷,号皋苏老人。于一九八四年冬患病不治死,年九十。没有看到这书的问世,那是他生平唯一的遗憾。
  

(木兰注:此原件收藏于郭沫若纪念馆。)

    吉宣,乃胡濬康的哲嗣。濬康读书上海圣约翰大学,为首届第一名毕业生,学贯中西,吉宣自幼颖慧,渊源家学。肄业北大预科,和顾颉刚同班同级,颇多切磋之益。他因病辍学,在家中潜治古汉文字,在中央大学所刊的《制言月刊》发表论文。印行《字原》、《字监》两书,转而致力《玉篇》,四易其稿。当时请郭沫若作序,郭覆书允之,云:“尊集何时能将全豹见示,序当遵命”。顾颉刚也有一书,称许他的《玉篇校释》,谓:“大著是一瑰宝,必不终于埋没。弟当随时进言,俾我辈有生之日,得见此书出版,不负兄之一世苦心耳!”当时马叙伦、马叔平、童第周、胡朴安、沈尹默、吕贞白等,对这书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奈是书僻字累累、难于排版,字迹又细似蚁足,不便影印。加之他晚年目昏手震,无法重行誊写,致使等身著述,成为一堆废纸,这是多么可惜啊!其它尚有《玉篇初校》、《说文声符假借考》两书,在他未死前二年,捐献上海图书馆善本组。又《唐写原本玉篇校注》、《玉篇引书考异》、《玉篇引古逸堂遗文》、《玉篇直音考》、《六朝本说文辑注》、《广雅疏证补遗》、《古今伪字考》、《同形异字考》、《古文钩沉》、《字话》、《字释》、《字衍》等,都不知下落了。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5-12-06 16:3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16-02-01
观海卫胡氏“影界元老”—胡君磊
        胡君磊(1902-1991),原名胡德载,浙江慈溪观海卫三官殿胡氏德字辈(胡衡六世)。1902年生于位于现三官殿街的老屋,1918年移居上海后,一直工作生活在上海。
        将从网上查到的部分相关资料,转发于此。

一、《影界元老—胡君磊》

资料来源:《中国摄影文献网》
链接:http://www.bjdfcamera.com/ProductShowxj.asp?ID=734


  

        胡君磊1902年生,曾用名胡德载,参加国际英文名为T•T•Hu。浙江省慈溪县人。1918年肄业于浙江省宁波市甲种商业学校。同年,到上海怡昌铁行当练习生。1920年开始学习摄影。1921年在业广地产公司任办事员、高级职员。1928年加入上海华社。1929年组织上海摄影会。1944年至1945年,在重庆中兴实业公司任副经理、四明保险公司经理。1946年在上海业广地产公司任副经理,并在“复兴上海摄影会”任理事和名誉秘书。1952年在“中青幻灯摄影工场”任编辑兼摄影。1956年在新生代幻灯片厂从事摄影工作,同年,作为上海代表参加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并参加“民主同盟”。1957年参加筹备中国摄影学会上海分会的工作,后为该会理事。1958年参加规划上海工业局创办的上海照相机厂的工作。1959年在上海感光胶片厂检验科任科员,摄影员。1973年退休。1984年被聘为中国老年摄影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他的主要摄影作品大都遗失,现仅存有:《倒影》、《桥》、《农村》、《网影》、《城堡》、《群鹅》、《窥视》、《欣欣向荣》、《六好社员》、《模范邮递员》等,这些作品曾在解放前后展出过,有些曾被选入英、美、日、比、法等国举办的沙龙。

二、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合影资料之一
资料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我们收藏了中国摄影学会成立的重要合影 》
2011-05-03 15:48:04 作者:黄建鹏
链接:http://photo.artron.net/20110503/n164859.html

  

《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与会代表及部分工作人员合影》照片尺寸为60×12cm,银盐纸基。
前排右第七人为胡君磊


        这张《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与会代表及部分工作人员合影》拍摄于1956年12月20日,共有107个人,除了代表以外,当时在摄影学会创作辅导部工作的彭高瑞和另外几名工作人员也参加了合影。按照当时每人一张及摄影学会留存以外,最多也不会超过120张。经过了五十五年的时间洗礼,相信保存下来的不会有很多。更为幸运的是,我们同时收集到一张用宣纸油印,由手动打字机和手工刻板相结合而刻制的油印合影人员名单,这张名单是中国摄影学会随照片附送给合影人员的,也经历了五十五年的岁月。我们相信这张名单一定会比这张合影存世量更为稀少。它应该是中国摄影学会成立的重要档案之一。现将这张新中国成立以来摄影史中最为重要的合影及这份重要的名单展现给大家。

中国摄影学会成立时的合影人员原始名单

  前排左起:雷爱德 蒋汉澄 丁聪 魏守忠 金石声 薛子江 陈蝉鸣 李祖慧 苍石 袁苓 陈勃 吴群 郑景康 侯波 柳成行 顾淑型 石少华 冯四知 吴印咸 蔡俊三 张印泉 胡君磊 舒宗侨 陈其英 黄翔 刘旭沧 孙桂琴 王冰。
(观海卫木兰注:中排和后排名单,详略。按顺序从左至右,共有合影分解图五张。)
  

合影分解图四,其他略


三、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合影资料之二
资料来源:雅昌艺术网《刘旭沧影集》
链接:http://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0040411581/

1950s  最大19.5*25.5cm;最小2.5*4cm 银盐纸基  右第七人为胡君磊

作品简介
2册刘旭沧私人影集。收录了刘旭沧不同时期的单人肖像照279张、工作照136张、与家人朋友的合影204张,以及其他照片46张。影集中除了刘旭沧及家人的照片外,合影中还出现有不少老一辈摄影人,如石少华、蔡俊三、郑景康、冯四知等,其中拍摄于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期间的陈怀德、金石声、马赓伯、冯四知、舒宗侨、刘旭沧、王朝桢和胡君磊的合影尤为珍贵。2册品相良好,是研究中国摄影史的珍贵资料,为摄影博物馆级的藏品。

作者简介
刘旭沧(1913-1966年),浙江吴兴县人,中国著名的自学成才的摄影家。擅长人物、静物、风光摄影,他的作品讲究立意和构思,把国画的表现手法,结合到摄影中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先后发表在《美术生活》、《万影》、《良友》等刊物上。上世纪三十年代,刘旭沧是与郎静山等一样最早在国际沙龙影展中取得一席之地的中国摄影师。1932年加入三友影会;1945年参与创办《美术生活》月刊,任编辑;1945年后任中青摄影学会指导、邦达广告公司经理、宇宙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器材供应公司摄影部摄影师、中国摄影学会理事。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6-02-01 22:3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16-02-02
胡君磊部分摄影作品


一、约1930年代作 村舍汲水 银盐相纸 摄影
资料来源:http://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83450254/
  
25×29.5cm(image size);50.5×39.3cm(cardboard size) (带原框)
背签:胡君磊(签于原框背面)

说明:
胡君磊是中国早期美术摄影的活跃分子,也是上海摄影学会的主要成员。据《中国摄影史1840-1937》记载,1934年上海摄影学会成立,会址就设在胡君磊家中。上海摄影学会共举办过三次摄影展,也是1930年代较有影响的摄影艺术团体。胡君磊的作品极为少见,本幅《村舍汲水》和另一幅《春江水暖》(拍品编号255)征集自同一藏家,装帧形式相同,为原框旧裱,实属难得。


二、约1930年代作 春江水暖 银盐相纸 摄影
资料来源:[url]http://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83450255
  
25×30cm(image size);50.5×39.3cm(cardboard size) (带原框)
背签:胡君磊(签于原框背面)


说明:
胡君磊的摄影作品留存极少,从这两幅作品来看,他的视角既有表现普通劳作人民平凡生活的《村舍汲水》,也有体现当时摄影风气的模仿中国绘画风格的“画意派”作品,如本幅《春江水暖》,有选择性地模糊画面,而游弋的水禽、水面的倒影和斜逸的含苞花枝,在题材布局以及精神上十分接近中国绘画,如果说摄影是“自然的铅笔”,本件作品的整体效果颇为符合。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6-02-02 19:5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16-02-07
新春祝福  禀告先祖  顺告宗亲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观海卫木兰谨向海内外的族人和普天下的友人,
致以新春祝福: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禀告列祖列宗:
《慈溪市志》为我家族史一锤定音!
在明朝、清朝、当朝,三个地方志里,完全一致地记载了我家族的历史——
始迁祖得玉公,明洪武年间迁自山东金乡,为观海卫后所正千户。

顺告各位族人和友人:
家族史和先贤的资料在继续收集、整理中,部分已上报市政府。
以后会陆续公开发表,请大家关心。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6-02-09 19:3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16-02-08
告老还我
        今天,是我步入古稀之年的第一天。

        许多朋友都知道,观海卫木兰是一个祖籍为观海卫的女子为自己家族史的研究而启用的一个网名。是为带领、指导她研究家史的父亲、海内外的族叔、兄长在作代言,一些重要的家族史的研究文章都是一个家族群体的智慧结晶。对于关键的内容,老父亲、海内外的族叔、兄长,会反复审查,字字计较,有些内容我会抓住忙于工作的侄儿辈来复核。闲暇时也写过一点自己的故事。

        是有点累了,一次又一次想说:“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半年多前在收到慈溪政府所赠《慈溪市志》后,在“《慈溪市志》一锤定音”一文中,我就写过以下的文字:
        两年半的家族史的研究以及为发现并纠正被接错的家族史所做的一切努力,已经可以宣告成功了。余下的就是继续收集、整理家族史的资料,以后部分公开发表,部分族内保存,并上报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木兰,向列祖列宗报告:请准许——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两年多来,为捍卫家族史而定制的网名“观海卫木兰”似乎成了专有名词了,有时还代表了族内父兄们在发声。往后,脱了战时袍的“观海卫木兰”,仅是我的一个网名,一个笔名,不再为家族的父兄代言了。…


        族人老老小小也都疼爱地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吧。可是,战袍没脱下一会儿,就又得重新披上。又是作为父亲、海内外的族叔、兄长的族内外的联络员、资料收集员、打字员,以观海卫木兰的名义向慈溪市政府交出了两份重要的家族史的参考资料。第三份重要的家族史的参考资料即将定稿,将交给慈溪市政府了。

        今天我敢于写出“禀告先祖”几个字。友人电话里就问,你是可以从家族史研究里退休了吧。
        是的,要交给慈溪市政府的第三份资料初稿完成了,今天我可以正式宣告:

        木兰古稀,告老还我。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已得到了父兄批准。不过他们说了一句,此前观海卫木兰的文字由大家集体负责,此后观海卫木兰的文字由木兰自己负责。
        好吧,余下的还有一些有待于继续收集、整理家族史的资料以及这些日子的有趣故事,让我穿着旧时裳慢慢地写,在我的博客和胡氏宗亲网上公开发表。这两年被我找回来的我家族的侄儿辈等着姑姑讲故事呢,宗亲们也在等着吧。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6-02-09 19:3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5 发表于: 2016-04-28
呼吁各位族人齐心协力,努力抢救家族记忆!
转发:抢救家族记忆
原作:林家俊

资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ca6930101g8v3.html

         “对家族历史失忆的人,基本上很难算得上完整的文明人。”著名学者钱文忠在讲解中华姓氏文化时如是说。

        钱文忠说:“家族记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撑力量,在最艰难、困难的时候,让每个人知道背后有许多祖先支持,并因此不断激励自己。”

        此言不虚。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我们正在逐渐失去这些传统文化,应当马上采取抢救措施,不然也许再过几年,连抢救的机会都会错失。看看我们的周边,有关姓氏的传统文化,已经丢失的太多,许多家族在续修家谱时都遇到了祖源不明、世系断代的情况,甚至于无从着手,实在令人痛惜。这种现象这背后就是家族记忆、传统与文化的紊乱和丧失。事实上,我们所有的人,至少应该清楚地知道本族的始迁祖或中兴祖和自己的曾祖父、高祖父,按照中国传统中这是最亲的人。

        “连家族历史都不清楚,怎么能指望记住民族的历史?”钱文忠直言。

        我非常赞同钱先生的观点。一个人如果失去家族记忆,就成了“文化孤儿”,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无根基的文化流浪人——失去精神家园的人。
[ 此贴被尚义堂耕读在2016-04-30 20:4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6 发表于: 2016-05-16
纪念胡哲揆教授逝世五十周年
纪念胡哲揆教授逝世五十周年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初期,唐山铁道学院副教授、全国三届人大代表姚哲明、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系主任史家宜教授、北京铁道学院张剑飞教授、上海铁道医学院胡哲揆教授在运动中含冤去世。

资料来源:《中国铁路教育史 1949-2000》 许守等主编 2007年  第141页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铁路高等教育 (1966-1976)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6-05-16 02:2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7 发表于: 2016-06-16
三年之行的休止符
        2016年6月13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
        对我来说,这是个有着历史意义的重要日子。那天中午,浙江慈溪观海卫三官殿胡氏有个小小的聚会,主要出席者有从新加坡短期回国的族叔,有从医院回家休养的族兄。93周岁的父亲由于腰痛行动不便,没有能出席,委派我作为代表。
        这个代表是很容易做的,因为没有什么新任务了。只是回顾近二十年、三年、一年中,我们家族史研究的经过和往事而已。
      
         以前的博文里写过:
       1996年春天,哲禅公召集族人开始了我家族世系资料的收集整理的第一步。
       2013年春天,我们继续世系表的收集整理,并开始了家族史的研究。

       2015年春天,载有我家族重要史料的《慈溪市志》出版了!许多重要的家史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今后,就是继续协助父亲收集、整理他老人家对于家族史以及先贤的回忆资料,继续关注、收集与家族史、先贤有关的史料,整理三年来的学习故乡历史的读书笔记。
        不知说了多少遍了,各房的事该由各房各自负责。各位先贤之事,该由其后人负责。我们三房的哲揆公无后人,父亲早已交代给我了,我会永远牢记,努力去做的。
      
        这二十年、三年、一年期间,我们家族史研究的经过,详细记载在胡氏宗亲网的两个专帖里。只要该网站存在一天,我家族的资料还会不断在那里续写下去的。
        胡氏宗亲网的总版主胡南山每年编辑一集 《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2013年12月31日编辑的第七集《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里,收录了胡氏宗亲网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的内容。2015年1月15日编辑的第八集《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里,收录了胡氏宗亲网上【三官殿专帖之外的家族寻根资料汇编】这个专帖的内容。
        2014年4月5日那天胡氏宗亲网出现故障,我就开始把【观海卫木兰的博客】作为备份之处,保存了许多资料。那时起,观海卫木兰常常成为父兄们的代言人了。
        
        6月13日,向父兄交出那两个专帖资料的选编,作为我脱下木兰战袍的仪式。父兄们都说:“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管好自己的健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其实,他们也想和我一起种花草、读名著、听音乐、聊健康……。
        以这个日子为转折点,【观海卫木兰的博客】结束为父兄代言,仅作为我的个人博客了。从这篇文字开始,我可以自说自话了,不必由父兄字字计较地审阅、批准了。当然,今后一切自说自话的责任也该由我一个人来承担了。
        
        木兰忙忙碌碌三年,友人笑问我:一年多前的“硕士论文”被送到新加坡去出席国际会议了。你的“博士论文”呢?
        哈哈!可凑巧了,6月13日下午回家进门便得知,我的“博士论文”终审稿定稿啦。
        各位朋友,你们就等待着金秋时节,我的“博士论文”公开发表的那一天吧。

        三年之行,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从2016年6月14日起,吃饭、睡觉、做本我......

        
附录:
胡氏宗亲网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的链接:
胡氏宗亲网论坛 » 各地寻根 » 浙江上海 »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325
胡氏宗亲网上【三官殿专帖之外的家族寻根资料汇编】的链接:
胡氏宗亲网论坛 » 寻亲之路 » 三官殿专帖之外的家族寻根资料汇编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3549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6-06-29 18:1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8 发表于: 2016-06-20
回顾:
观海卫胡氏世系资料收集的二十年和三年


         三年前的今天——2013年6月20日,我在胡氏宗亲网上发表了《浙江慈溪观海卫三官殿街新胡家世系表》。那是我根据父亲胡德玄的回忆,参照胡氏宗亲网上找到的相关资料,试用自创的表格形式来编写的《世系表》。或许受化学教科书里有机化合物命名法的启发,自创了家族成员“世系号”的方法。从世系号即可明白某族人的世系归属以及族人之间相互的关系,既便于区别同名的人的归属,也便于编排和查询个人资料。为了保护族人的隐私,使用”世系号“的《依世系号排列的家族成员资料》仅在族内发布。
        三年的实践来看,自创的《世系表》的表格形式和“世系号”的方法还是不错的,得以一直使用至今。
      
        回溯我家族世系资料收集的历史,该追溯到二十年前。
        1996年4月德祺叔收到哲禅公的《浙江慈溪观海卫三官殿胡姓大族的初拟宗祠表》,这是近年我家族世系资料的初稿第一版—1996年版。按照哲禅公的意愿,德祺叔把初拟宗祠列表复印多份,在族内分发并征集多位族人的信息反馈后,纠错、补充和修改后的宗祠列表,初稿第二版—1997年版。
       1997年秋,哲禅公在上海组织了一次家族会议,有20来人出席。出席者中最年长的哲谟公87岁,最年轻的是35岁绍纲,其余大多是在上海德、绍字辈的族人,还有回故乡顺道来沪的北京修亚姑。会议宗旨是能联系到的亲族聚一聚,把家谱继续搞下去。
       1998年冬哲禅公去世后,德祺叔把1996-1997年哲禅公为首的各位族人的手写原稿等珍贵的原始资料带到新加坡保留至今。德祺叔把资料补充、整理后于2010年编成《浙江慈溪观海卫三官殿胡氏家谱》,称为2010版吧。

       近三年来,在父亲和德祺叔的直接指导下,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家族世系不断得以完善。通过网络结识的观海卫的文史爱好者帮助我找到了失联多年的族姑,个别被外人以为有疑问的族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失联多年的大房一支族人,由于温字辈的族人通过网络联系得以回归,寻根队伍中也加入了新兴力量;绍庭哥戏剧性地被“找回家”,解开了世系的“症结”;通过胡氏宗亲网总版主的帮助,联系上的族叔带来了他们收集整理的世系信息….

       2013年我们就确认了,那时网上和观海卫流传的版本大多是源于以前分发出去的第二版—1997年版。同时也查清了,德祺叔托人从海外带回的《浙江慈溪观海卫三官殿胡氏家谱》的U盘,在传入国内的第一站就失踪了,没能按预定的计划继续传递下去。
       2013年6月20日之后,在胡氏宗亲网【三官殿专帖】出现过德祺叔和观海卫木兰署名的《世系表》,更新了四次。其实,这是以父亲和德祺叔为首的族人们所回忆、提供的信息的汇总。网上发表世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5个月后就停止了在网上的发布。
       近三年来我们的《世系表》在继续着,起初是不定期发布在建立的名为【观海卫胡家】我家族专用QQ群里,现已改为每年年底发布。

       从2014年底版的世系表可以看到,我们三官殿胡氏的世系框架已经基本完善,大多数族人已联系上。
        五十年前,我们家族的祠堂被毁,族谱被焚。幸亏近年从明清两本重要的地方志里找到了我们观海卫三官殿胡氏的本支祖和始迁祖。可是,族人大多已经移居海内外各地。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如今还有许多族人联系不上。
       2015年春天,载有我家族重要史料的《慈溪市志》出版了!许多重要的家史问题都已经解决了,或许能带动我们家族的世系研究吧。
       据悉,不少海内外的族人有着自己的世系资料。欢迎与我们联系,以便将我们的《世系表》的信息融入你们的世系资料。愿族人大团圆的一天早日来到!

参考资料:
1.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链接: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325
2.《浙江慈溪观海卫三官殿胡氏寻根记》观海卫木兰2014.10.22
链接: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3549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6-06-22 13:2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9 发表于: 2016-09-01
转发
现代教育家胡浚康
胡绍华
资料来源:《慈溪史志》2016年第三期
浚康像

       2009年春,慈溪市观海卫镇三官殿街一座建于清朝的胡家老屋,一度被误认为是明代抗倭名将胡守仁的故居。20154月出版的《慈溪市志》认定了该宗族的始迁祖是明洪武间迁自山东金乡的正千户胡得玉,即为卫东村胡氏。

       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载,胡衡(字竹溪)为得玉十五世,经商致富后于清咸丰十年(1860)捐置水乡课地四百亩,创办胡氏家塾。光绪八年(1882)胡衡之孙承先、承基、承宣、承祚、承镛又助地九十二亩,购置观海卫北门民房,成为胡氏尚义堂经塾。光绪二十年改办为新式小学“安定学堂”。《慈溪县志》内的四段文字记载与族内口传家史完全一致,由此断定,三官殿胡氏(俗称新胡家)是卫东村胡氏的一个分支。
       在创办胡氏家塾之前,胡衡在三官殿街建造了老屋。前堂匾上的“耕读”两字,是家族的家训。为了定量地解析家族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笔者父亲(胡德玄,胡衡六世)的回忆,对晚清民初族人受教育的情况简述如下。(因历史原因,女性资料不全,仅为男性资料。)
       家族有自己的家塾和学校,适龄儿童免费接受教育。
       胡衡三世(上述五位孙子),举人一人,秀才一人。
       胡衡四世,男性十八人。举人一人,秀才补廪一人,海外留学三人,国内大学一人,秀才、举人和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33.3%
       胡衡五世,男性四十八人(其中未成年五人),海外留学七人,国内大学七人,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32.6%
       胡浚康(字可庄,胡衡四世),是家族中开始接受现代教育的第一人,从事现代教育的第一人,也是早年宁波报纸上刊载过的著名翻译家。如今,胡浚康似乎被人们遗忘了,甚至被错写为四房某后人的曾祖父,还被误写成帮助过蒋介石了。
       族内无完整文字资料留存,我把从史料中找到的一些碎片拼接起来,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胡浚康。

       187411,胡浚康生于三官殿街的老屋,是五房承镛之三子。成年时,胡衡四世已有十八人,老屋住不下了,部分族人在别处建房或购房。胡浚康婚后安家于鸣鹤场,先在上海求学、工作,后在浙江、北京工作,老后定居上海,194513去世。
       胡浚康的早期教育,是在耕读世家的家塾里接受了传统的中式教育。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始,西方科学技术以及新的观念涌入中国,也影响了这个家族。胡浚康开始了一条与其父兄不同的道路,187915岁进入圣约翰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
       圣约翰大学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1879年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为圣约翰书院,后改为圣约翰大学。被称为“东方哈佛”。1952年,该校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后解散。原以为现在不可能找到胡浚康的资料,出乎意料的是,在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圣约翰大学的原始资料里,都写有“1895年首次之毕业生三人(胡浚康、曹福根、吴仁之)”。在以后的关于圣约翰的资料里,都会写到这三位首届毕业生的名字,学号是001的胡浚康列于首位。
       当时,他们是西学科毕业生。那是“西学东渐”的年代的西学,主要指“历算之学”与“格致之理”。“历算之学”包括天文、历算等学;“格致之理”包括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舆地学(地理学的古称)等。1896年圣约翰才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1911年后就没有西学科的毕业生了。从“该校成立时,仅学生七十人耳,阅六年始有首次之毕业生三人”的记载,可以推想胡浚康这六年全用英语接受西学教育的学习生涯之艰辛。
       另两位毕业生后去欧美学理工科,之后的西学科毕业生多在圣约翰继续学医科、文科,或去海外留学,也有在国内就职。根据家族对于教育的重视和经济实力,胡浚康可去海外留学,其胞弟、族侄日后先后留洋,他却选择了“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职业,成为家族的首位新式教育的教师。
       1929年出版的《圣约翰大学五十年简史(18791929)》记载:“五十年毕业者共计七百八十人。教育事业二百人;商界二百人;医学界八十人;政界一百人;……观此可知同学在各方面工作之广大,若言其实在状况,则不得不举出若干姓名,以为佐证。教育方面……胡浚康之于浙江高等师范学校……皆其彰彰较著者也。”
       1896年,国人自力创办第一所新式中学——上海私立南洋中学,胡浚康为唯一首任西学教习。在《历届教员一览表》里,胡可庄排在第一位。
       胡浚康曾任杭州求是书院首任华人总教习。
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后为浙江高等学堂,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曾任浙江高等学堂监督(即校长)孙智敏编、蔣絅裳撰的《浙江高等学堂年谱》里记载着,“先时开办时,延聘育英书院美教士王令赓为正教习,担任英文理化等科;旋因兼课为难辞职,改聘圣约翰毕业、宁波胡可庄(浚康)继之。”

       曾任求是书院教员、浙江高等学堂副理的项兰生在《项兰生年谱》里记载,“18989月,……总教习王令赓以基督教中不允兼外职,改聘甬人胡可庄浚康任理化教课,胡为圣约翰毕业。学问切实,讲解亦佳,远胜王教士。”
       蔡元培1899年日记里记载:“四月十三日,……冒雨至求是书院,晤胡教习浚康,字可庄,导观化学房及藏书室,八星仪及三百倍显微镜皆佳,闻购之美人,各费八十银,如日本所制,其值损半云。”
       《陈布雷回忆录》里记载着,1909年于浙江高等学校,胡可庄授其英文;1906年在宁波府中学堂,胡可庄授其英文。
       胡浚康在浙江高等师范学校的资料,尚未找到。
       上海市档案馆里保存的圣约翰大学的校友资料,记载着“001胡浚康HuChung-Kang Teaching Beiping”。
在上海只找到了一些北京大学的资料,内有1917年胡浚康任教的记录。在《李大钊史事宗录(1889-1927)》记载,北京教育界索薪运动中,1921年胡可庄作为北京法政专门学校的代表,出席北京国立专门以上各校教职员代表会议。据父辈的口传资料,胡浚康曾在北京的多个学校任教,以燕京大学的工资为最高。
       西学翻译对中国科技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胡浚康为清末早期翻译家之一。外国农学著作的翻译和介绍是始于18955月创办的《农学报》,农学报发行后,各地政府机构多以公费订阅。可以找到的《农学报》目录里有多篇胡浚康译自欧美的文章。在卢嘉锡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里记载着胡浚康等四人为《农学报》欧美部分的译者(境外研究者误将胡浚康写成日语翻译,有些资料以讹传讹)
       根据《农学报》编撰出版的《农学丛书》,从1899年至1906年共出了七集,累计82册。《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对《农学丛书》各集内容有分析统计,并列出具有代表性的第一集20册的篇目。其中第11册里有《厩肥篇》,(美)啤耳撰,胡浚康译;第13册里有《风车图说》,(美)风车公司撰,胡浚康译。
       在清朝廷1905年宣布“废科举,兴学堂”之前,或许受胡浚康的影响,其胞弟、族弟、族侄十人开始陆续走出国门留学,十一人去北大、圣约翰等名校就学。
《浙江教育史》记载:“19世纪90年代,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一批新式学堂率先在浙江各地成立。成立时间较早的有……1894年慈溪县观海卫胡氏尚义堂经塾改办的安定学堂,…”那正是胡浚康在圣约翰接受西学教育的后期。安定学堂除教授传统的儒学外,设有算学、英语、乡土史理、美术、唱歌、体操、劳作等科目。重视体育教育,开运动会等,或许也是与圣约翰重视体育教育有关。从史料记载的1896年在南洋中学对于新式教育的实践,可以推想或许胡浚康把圣约翰的西学也搬到观海卫家族学校来了。
       家父1923年出生于观海卫三官殿老屋,三十年代是安定学校的学生。他记得寒暑假胡浚康必定回故乡,虽安家于鸣鹤场,每次总回三官殿老屋住上十多天。那时,父亲是不知道所尊敬的阿康公公,与校长、老师说了什么。后听当教师的爷爷说,从家塾到学校以及后来,胡浚康、胡浚济是作为校董的代表领导和管理学校的。1899年某族人经商急需资金,胡浚康以得到的译书稿费倾囊相助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胡浚康的四弟早逝后,他管理着四弟家的经济和儿孙的教育。可见,对于家族,胡浚康一直是承担着自己的责任。或许通过安定学校,胡浚康影响了家族的几代人,影响了家乡的教育和民风。
       胡浚康,是数学教育家胡浚济的胞兄,是文字学家胡吉宣的父亲,是“铁军不老松”胡修亚的祖父,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胡绍庭的曾祖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