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修了一套家谱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山东莘县余粮海村
【胡氏家乘】影印件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山东莘县余粮海村
【胡氏家乘】影印件
凡 例
胡氏家乘第四次续修版本,较前体式有所改进。力求珍重历史,服务现代,面向未来。雅俗共赏,创新实用,晓谕子孙为宗旨。谱牒体例设计、内容增补,曾广泛征求族内外人士意见,经多次改进而定稿。 一、谱载人物按宗支门次、分世别类,力求详尽记载入谱人生、卒、葬、配、子女、贯址、传记等情况;并扫描插入本人肖像图片;为方便宗亲查阅本人支次隶属,特设计绘画腾公以下宗支世系图表。
二、凡有职衔、学历、荣誉称号者不论男女皆用艳丽醒目字体书于名下。
三、为使宗亲增强认同感和亲和感,在人物名讳下增书常用名(或乳名)。
四、姻戚。凡男性配偶必记其所自姓名、贯址、父讳;出嫁女儿记其所适贯址、丈夫姓名;所归本境只书村名,外境则加隶属省、县,以防年久失考。
五、继嗣。凡继嗣者,于本生父母名下书出继某人,于继嗣某人下书系某人之子,俾不昧所生。 六、嗣续。凡无嗣者,书“乏嗣”二字,若其嗣外出无踪,则书“出外”二字;因工作生活原因定居外籍达二十年之久者,可书“迁居某地”,并祥书联系方法。
七、出入螟蛉。 凡本宗为生计所迫螟蛉异姓者,必书其姓名,使其知所考,便于日后归宗;若异姓为本族螟蛉者,在收养人名下书“义子”二字,并写明被收养人原姓名、贯址、生父名讳。
八、招婿。 有女无子者,招婿为子可在本族谱牒内写女儿的名字,名下写配夫某人,系某村某人之子。
九、修谱年限。遵多数宗亲之见,以二十年为一期。若遇有特殊情况,另行酌定。
十、该版式谱本共印制两全套。
前 言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家乘等,是中国古代宗族组织用以记载宗族世系和宗族事迹的书籍。作为名世系、别亲疏、辨尊卑的依据,也是继承权威和财产的依据。在我国修纂家谱之风源远流长,据考证早在夏代便出现了家谱的雏形,他简要地记录着王子的辈分排行,以确保有条不紊地世袭王位。夏商家谱的共同特点便是简明扼要,只记世系人名,不记其他,只录父子父兄,不录妻女姊妹。周代,随着宗法等级制度的日益严密,记载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也进一步完善,专门设置了名叫“小史”的官职来负责全国贵族家谱的记录和管理,建立起一套相当完备的史官修谱制度。这一时期是中国谱牒的兴起期。
中国家谱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时,士族垄断了国家政权,家谱也自然成了他们维护特权的工具,不仅国家设立谱局,而且涌现出一大批谱牒著作和谱牒专家。至今有名可考的家谱有一百数十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谱大都因为战乱丧失了。这一时期,是中国官修谱牒的黄金时期。 到了隋唐,迎来了家谱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此时有影响的谱牒几乎全为官府编撰。公元六百三十一年,李世民令高士廉等人编撰大型谱牒《氏族志》,收集全国的氏族家谱,考订世系,列为九等。但历经五代兵燹,唐代所修谱牒亦多灰飞烟灭。这一时期,是中国官修谱牒的总结时期。
进入宋元明清,中国家谱才真正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修谱范围扩大了,首先有皇家贵族扩展到平民百姓;其次,朝廷虽然鼓励私修家谱,但除了皇家玉牒(皇帝的家谱)之外,不再过问民间修谱;再次,欧阳修、苏洵等人创制了影响后世的家谱体例,修谱目的已从选官授职的凭据演化为联络宗族的手段。明清以来,私修家谱之风大炽,各个家族往往一修再修,不断重修续修,修谱成为各宗族最主要活动之一。可以说,宋明时期,是私修谱牒的定型时代,或者说是成熟时期。清代是私修谱牒的大发展时期。
民国以来,是不绝如缕的续修时期,民国年间修宗谱的甚多,今天所见之谱牒,相当部分是民国年间所撰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姓时有发起兴修家谱的,在八十年代以前,只是上名字,作世系,其他内容基本上是空白。改革开放,进入九十年代,尤为跨入新世纪,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百姓进入小康水平后,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盛世修志,又兴起新的修谱、祭祖热潮。
编者历时六年研考族内外多家谱本体例,利用外出(北京、天津、四川、山西、广州)打工之机会,自费数千元,求购资料、寻访名人、设计、排版、印制样本。在族内外宗亲的大力支持下,特编制了这套体现时代气息的《胡氏家乘》样本,奉予族亲览阅。旨在“还先祖一个夙愿,尽吾辈一项义务,传后世一份念想”。欠妥之处,谨望各位方家指正。 编者 胡玉盈(建华) 二00六年十月于河南濮阳
传承历史
展示当代
激励来者
祖德宗功百代远
子孙孝思万年长
弘扬华夏传统文化精髓
展示人生档案图文新貌
始 祖 胡 公 满 神 像
Shi zu hu gong man shen 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