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4日 〔中新网 〕
胡益华落网后,他的出生地———浙江金华婺城区岭上乡塘头村一下子炸开了锅,他的家人、邻居、乡亲都感到愕然,不相信印象中的“好青年”竟成悍匪。
目前警方对胡益华的审讯还在进行中,案情谜团待解。作为全程跟踪胡益华移交押解回广东的媒体,南方日报特梳理出胡益华犯案前后细节及各路媒体记者赴案犯家乡采访挖掘到的有价值信息,让犯罪学研究专家来剖析这名“80后”的双面杀手的心理。
在专家看来,胡益华太渴求成功,合法机会受阻时,他便以非法手段追求成功,导致犯罪。这是犯罪学中“不同机会理论”的一个典型案例。
残忍杀警:主动暴力倾向
短短几分钟时间,悍匪胡益华先开4枪击倒两名交警后,看到其中一名警察拿着手机要报警,又上前朝他补了两枪,见其无法动弹后才驾车逃离。在义乌劫杀情侣一案中,胡益华在短短32个小时内便完成了劫持、枪杀、埋尸等行为,手段残忍。
落网后的胡益华对抓捕民警说,他一路都在关注新闻,每到一个地方就找网吧上网看新闻,看看浙江和广东的警察是不是已经在全国追捕他。
●点评
胡益华杀警,我分析并不是仇警,而应该是一种自我防护。在浙江身负命案,潜逃过程中偶遇警察检查,心里明白杀人要判死罪,于是本能地拔枪射杀。从他补射的细节来看,当时的胡益华头脑十分清醒。在浙江杀害情侣后,他拿走两人的身份证和银行卡,是一个非常冷静的人。
胡益华小时候的理想是做一名军人,落网时又向警方透露原本准备逃到缅甸当雇佣兵。这种20多年来的军人情结让我怀疑他可能隐隐对“猫抓老鼠”这种“警匪游戏”存在向往,有一种主动的暴力倾向,希望自己能够武力征服世界。
落网露笑:无视人命
在各大媒体的封面,即便是戴着面罩,胡益华表情淡定,面露笑容。
据警方透露,胡益华的心理素质较强,被抓后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慌乱、恐惧,还让抓捕民警给他买饮料,被审讯时也十分配合。
●点评
胡益华的笑,包含一种很残忍的意味。他对军事和枪支有研究,认为作案后很难被警方抓住,所以落网后的第一句话便是“怎么会这么快”。
在浙江抢劫情侣,胡益华是可以选择不灭口的,但他还是残忍地用4颗子弹结束了同龄人的生命;逃亡路上又枪杀了两个警察。为了钱,为了保护自己,其他生命就像野草一样可以随时掐断。
双面人生:极度渴望成功
在胡益华的家乡,乡亲对他的评价是“朴实斯文”,记者采访金华婺城区岭上乡塘头村村支书胡根生,他也评价“胡益华在村里口碑不错”,他主动入党、曾经是村里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因此,当胡益华落网的消息传来后,村里人第一反应都是不相信,希望公安部门能给他做个精神鉴定。
平静的人生轨迹是如何滑向犯罪的深渊?一个好青年为何会成为震惊全国的残忍杀手?
●点评
在犯罪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不同机会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犯罪是由个人对获得成功的合法机会和非法机会的不同接近程度决定的,当个人谋求成功的合法机会受阻时,就会以非法手段(机会)追求成功,从而导致犯罪。同样的目标,受各种因素影响,有些人实现了,胡益华却实现不了。胡益华的账本封面就写着“财源广进”和3个“发”字。出于这种心理,胡益华采取了以非法手段来达到目标,包括赌博,虽然冒很大的风险,但在他看来却是生钱最快的途径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剖析胡益华,我认为他对成功太渴望了。
日记心声:自信与自卑
在日记里,胡益华的双面性格展露无遗,一方面是对成功的渴求与自信:“上天很公平,只要懂得努力把握,一切都是机遇”,“今日的投资是美好明天的基础,谁是第一,我的目标就是谁的公司”。
然而,日记展现的另一个胡益华却是自卑与隐忍:“我什么都没有”,“要心平气和忍受弱者的地位,要在守弱的基础上积蓄实力,一点点发愤图强”,“要发光,必须忍受燃烧的痛苦”。
在日记中,他写下自己几个“必须改掉的缺点”:没有信心,爱说大话,无法实施自订的计划,爱偷懒。
而那句“每个人都是一个月亮,都有不可展示给别人的阴暗面”却成了他对自己也许无意却极其精准的注解。
●点评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实现的抱负,胡益华也一样。他平时喜欢看励志书,日记里也摘录了励志的字句。从他的文字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盲目的自信,而此后的一系列逃亡策略,更是如此。
有些时候,自信是为了掩盖自卑。人前自信,人后会透露出内心的脆弱,比如写日记。 南方日报记者洪奕宜 实习生赵琦玉 -点评专家犯罪学研究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