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宗亲孜孜以求“桑根谱”答案,令人感动。从发帖开始我就关注,也查过“百度”(我没有其他的能耐),直到目前,上面也只是这位宗亲的问题。除此以外,就是一种中药的解释,没有相近的答案。但这位宗亲仍不放弃,坚持继续发问。
我为他的执着感叹,我们做事能有这样一种“打破砂锅也要问到底”的态度就好了。联想到我家的族谱,还是我曾祖父在民国四年时写的序,其中有一段文字“人非产于空桑,谁无春霜秋露之感;身非乳夫于莵,孰无木本水源之恩”,前一句比较好理解,后一句因为有个冷僻字,也没有认真去查,电子化时就随便打了个“兔”字来代替。后来偶尔看到鲁迅先生诗句“应知兴风狂啸者,回首时看小于莵”,再去查资料,方知此“于莵”乃是老虎之别名。曾祖父用“空桑”(植物)“于莵”(动物)来比喻人皆有感恩之心,此种写法在旧序中比比皆是,我们现代人已经很少接触这些相对冷僻的词语,所以颇感生疏。如果仅望文生义,或不求甚解,往往会闹出笑话来。
大文豪也有犯错的时候。余秋雨把“致仕”解释为出去做官,一时成为笑话(正好相反)。我们小人物当然也难免写错字,说错话。可贵的是能尽早察觉,尽快纠正,永不再犯。对于不理解的地方,要有这位宗亲这种执着的发问精神,相信我们解释不了,总有人能解释的出来,慢慢等待吧!
南山 2011.08、15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8-16 12:1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