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过籍.doc (25 K) 下载次数:1 “江西过籍”浅说
元朝末年,在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朝廷血腥镇压,兵燹遍地,生灵涂炭。同时,朱元璋、陈友亮、张士诚等一代枭雄,争霸于江淮湖广,你争我夺,相互厮杀,又遇连年灾荒,瘟疫流行,这一地区社会经济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十里不见人,百里不见村”的荒原漠野。
明朝朱元璋称帝以后,这个穷孩子出身的胜利者,深知民间疾苦,急于发展经济,解百姓于水火,固皇室之根基。于是制定法律,在全国推行移民垦荒政策。精明的朱元璋倡导移民,也有他政治上的用心:剥离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大宗大族,分而治之,以绝后患,故史称“洪武赶散”。所以,朝廷执行移民垦荒政策,态度坚决,力度很大,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大移民潮。
朝廷规定:移民“五丁抽二,三丁抽一”,不得违抗。强制推行,百姓不通,东躲西藏,终难逃脱,解压难免。在移民过程中产生的“解手”一词,生动地佐证了这一历史现象:初期移民不愿,官家捆绑,途有内急,需解开被捆之手入厕,以至后人逐渐把“解手”作为入厕的别称。
移民所到之处,“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官方还提供一点农具种子之类,并给赋税优惠,因而绝大多数移民能安心于新居,繁衍发展,生活改善。后来,他们的新生活受到老家人的羡慕,纷纷投靠而来,移民逐渐变成了自觉自愿的行为。
这一时期的江西鄱阳湖地区,所受战乱灾祸较轻微,“罹患稍浅”,人口发展,耕地紧张,当然成为大批移民之来源。据说,当时由江西移民到江淮湖广的人口总数多达百万之众。后来,人们把这一次人口大迁徙行动,叫作“江西过籍”。
有学者考证:当年江西鄱阳湖边有一个地方叫“瓦屑坝”(有不少错读错写,如瓦碎坝、瓦渣坝、瓦碎墩等)“筷子巷”,曾经是大批移民的集散地。由江西外出的移民,大多是从这里乘船到长江,顺水抵江淮,逆水达湖广,落籍新居。朝廷为割断移民与祖居地的联系,责令他们只能说是来自“瓦屑坝”、“筷子巷”,否则遭到惩罚。因此,那些被迫背井离乡的移民,满怀怨恨,曾经把瓦屑坝称为“挖心坝”;而更多留恋故土的移民子孙,则把“瓦屑坝”、“筷子巷”作为对故乡最后的记忆,铭于心中,代代相传。
我们黄陂罗汉几个支派的胡氏子孙,都是这个时期江西胡氏移民的后裔。至今,胡氏家族仍有一个共同的风俗,祭祖时都要在供品方块肉上插根筷子,这是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家还把所有从江西迁移过来的人,相互亲热地称为“江西老表”,以示对故乡人的深情。在我们的口语中,至今还像江西人一样,把“去”说成“器”,把“站”说成“几”,其原因是数百年来乡音难改。这一切都说明了,我们对远方故乡仍然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永远也忘记不了曾经哺育过迁始祖的那片故土。
作者:胡昌清
2011.1.27
原载:胡氏宗亲网(
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8-29 19:1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