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849阅读
  • 2回复

胡一川故居為廣州美術學院60周年校慶添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3-12-12
胡一川故居為廣州美術學院60周年校慶添彩
http://art.people.com.cn/BIG5/n/2013/1128/c206244-23680858.html

2013年11月28日08:58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間 原標題:胡一川故居為廣州美術學院60周年校慶添彩


  11月15日,在廣州美術學院60周年校慶紀念活動期間,廣美首任院長胡一川故居、胡一川研究所正式揭幕開放。胡一川是中國現代著名油畫家、版畫家、美術教育家。研究所設於其生前居住的小紅樓內。這裡不但見証了這位藝術家的半生藝術歷程,也為許多老廣美人帶來溫暖而深厚的歷史回憶。

  為紀念胡一川的生平事跡,廣美校方從十多年前開始對故居進行了修復,並於日前完工。揭幕期間,這裡還舉行了“胡一川藝術生平陳列展”。大部分展品原件均妥善收藏在故居內,為胡一川的藝術研究提供寶貴資源。近日,在廣州美術學院院長黎明、胡一川之女胡川妮的介紹下,記者踏足這座小紅樓,重溫老藝術家在這裡留下的點點滴滴,以及那些鮮為人知的廣美往事。

  小紅樓裡時光流轉 猶記故人音容影蹤

  廣州美術學院昌崗校園的西區,曾留下了關山月、黎雄才等大師們的身影。如今,如蔭的綠樹還掩映著兩座不起眼的小紅樓。那些苦楝和白蘭,不知不覺已伴隨了廣美近60年的成長。這些老院長當年手植的小樹苗,今已亭亭如蓋矣,白蘭樹飄下來的花瓣還發出陣陣清香。一花一葉,無不寄托著故人對這所校園的縷縷情思……

  或許知道的人不多,南座小紅樓正是廣美首任院長胡一川的故居。這座兩層高的建筑,建於1958年。至於格局相似的北座建筑,廣州美術學院歷任書記曾居住其中。過去,小紅樓是一個片區,其中還包括關山月、黎雄才、楊秋人等大師的住處。可惜的是,隨著教工宿舍的改建,這些宿舍多已不存,兩座小紅樓已成為早期教工宿舍碩果僅存的見証了。

  “這些房子要成為文物,或許年份還不夠,但它們對廣美傳統的傳承卻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對這個地方太熟悉了。”黎明說。

  經過大半個世紀的風雨,胡一川故居同樣曾面臨日久失修、漏雨連連等問題。省委宣傳部曾為此撥款80萬元,通過搶救性維修,恢復了小紅樓的原貌。據黎明透露,一路之隔的另一座小紅樓,將修繕作為廣美的校史陳列室。而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關山月故居,也將納入國家廣告產業園區的一部分而保留下來。

  修葺一新的紅樓內部,仍舊保持著從前的格局。這也留下了胡一川的親友們心中的記憶。其實,胡一川的家,早已融為“老廣美人”生活的一部分。故居的一樓,就是從前黨委開會的地方。而在過去二樓朝東的小陽台上,上下課路過的師生也總能看見老院長的身影。

  “上來聊兩句!”人們常能聽到胡一川如此親切的招呼,而這也是老師們心情最為忐忑的時刻。胡一川會詢問他們近期有沒有新作,如果沒有作品交代,老師們都會感到一陣臉紅。“他一直鼓勵老師們要用作品說話。”胡川妮說。

  胡一川重視創作,自己也同樣要以身作則。他的《前夜》、《挖地道》、《鐵窗下》等多幅名作,就是在小紅樓裡誕生的。胡一川還很強調寫生創作的重要性,他常常帶領學生下鄉採風,深入生活,用畫筆抒寫國家的發展面貌。在胡川妮的記憶裡,父親每次採風回來都會晒得很黑,甚至晒掉了一層皮。

  “父親每次回來,總是風塵仆仆地背著沉重的油畫箱,興致勃勃地把採風作品攤開來,輪流給大家欣賞點評。”胡川妮還記得父親眉飛色舞的神情,“每次攤開這些畫,他都會像小伙子看著心愛的姑娘一樣,看上很久很久。”

  胡一川不但為廣美留下了大量的作品,還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在胡一川的影響下,廣州美術學院一直重視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社會需求。從當年的下鄉創作到今天的產、學、研相結合,他奠定的精神基調從未改變。

  “老院長仿佛不曾離開。”黎明總結道。

  四十余載風雨兼程 舊物佐証偉岸人格

  胡一川的一生,幾乎經歷了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他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最早成員,在延安魯藝,他作為木刻工作團團長帶領文藝工作者奔赴抗日前線,用畫作鼓舞士氣,他曾親歷延安文藝座談會……新中國成立后,他又投身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的創建工作。在黎明看來,老院長從來沒有休息日,總在路上風雨兼程。

  盡管步履匆匆,胡一川總會為人生中的每一站留下紀念。故居裡收藏的39本胡一川日記,記錄下他1937年奔赴延安之前直到上世紀80年代的心路歷程,此外還有98本工作筆記本。這些既是他人生的縮影,也成了中國現代藝術變革的翔實記錄。

  “他什麼都可以扔下,最舍不得的就是他的日記以及母親的頭發。”胡川妮介紹。胡一川的收藏也印証了藝術家的兒女情長。由於母親早逝,胡一川的行囊裡總少不了她留下的一包頭發。無論轉戰大江南北,始終不忍丟棄,直到后來情勢緊急,在反復勸阻下,他仍留下一撮頭發,珍藏在身。這些遺物至今還保存在故居的庫房裡。

  二樓牆上展出的一塊特殊拓印,也印証著胡一川的一段浪漫往事。抗戰爆發后,胡一川隻身奔赴延安,未婚妻卻隨著經商的家人去了緬甸。這一等就是八年,而且兩人都沒有通過信。身在緬甸的未婚妻,深受富家弟子的愛慕。她的眼裡卻隻有一個胡一川。她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穿越封鎖線,結果被炮彈炸傷。最終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幫助下,胡一川夫婦終於在延安結婚。

  為慶祝二人八年后的相聚,魯藝美術系主任為胡一川刻磚留念:“萬水千山,終久團圓。”至今仍保留著的磚印原件就見証著這段忠貞不渝的愛情。

  作為歷史的忠實見証,小紅樓既有浪漫的溫存,也曾滿載辛酸。“文革”期間,胡一川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的居所被造反派鵲巢鳩佔,連他珍藏的那些齊白石、黃賓虹等人的贈畫,也悉數不翼而飛。

  “年輕人犯錯誤是很正常的,隻要改正錯誤就可以了。”盡管歷盡波折,胡一川卻沒有將別人犯下的錯誤放在心上。他坦蕩的胸襟感動了那些曾經得罪過他的人,有的甚至還成了胡一川很好的朋友。

  盡管歷盡傳奇,胡一川的日常生活卻異常低調簡朴:坐的是公交,住的是招待所,吃的是榨菜、稀飯……無論衣食住行,他都盡量與老百姓保持統一。起居室裡留下的那些上了年紀的桌椅櫃子,不少都是主人建校之初從武漢帶過來的。而在陳舊的畫板上,顏料依然閃閃發亮。

  “有了偉大的人格才有偉大的感情,有了偉大的感情才有可能創作出偉大的藝術品。”胡一川的這句名言,既是他的座右銘,也成了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幾千書畫收進館藏 記錄畫家生命火花

  除了書信、日記等各種重要文獻外,故居的庫房裡還收藏著胡一川幾千件書畫作品,包括油畫、版畫、速寫、書法等各大門類。這些作品完整而全面地呈現了胡一川的藝術觀念和軌跡。

  在一樓大廳懸挂的《開鐐》(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便是胡一川以革命歷史為題的重要作品之一。《開鐐》作於1950年,以質朴的語言刻畫了堅定的革命者形象。它之所以動情,與胡一川早年經歷的牢獄生活密不可分。也正因如此,畫家才對“開鐐”之后獲得解放的質朴感情把握得細致入微。

  “當時,父親正在與徐悲鴻共同創建中央美術學院。《開鐐》讓徐悲鴻深感驚訝:他想不到胡一川在版畫之外,竟然還會畫油畫。”胡川妮說。此后,胡一川立即被聘為教授,畫作尚未完成就被送往蘇聯進行展覽。

  由於受到倫勃朗、梵高、莫奈的影響,胡一川的油畫十分講求明亮、艷麗的色彩搭配。這種追求甚至還帶動了整個南派油畫重視色彩的風氣。“胡一川的油畫越放大越好看。他的油畫風景局部放大之后,明亮而和諧的色塊,就是很有現代感的作品。”胡川妮介紹。

  在胡一川看來,油畫的色彩甚至還充滿了通感。每幅油畫都是一幅能“聽”的“交響詩”。他曾表示,畫、詩歌和音樂應成為“三位一體”,將它們割裂開來都是不完整的。胡一川本人會彈鋼琴,還曾在延安兒童抗戰劇團教過唱歌。在一樓那架舊鋼琴上,還擺放著一座他親手完成的貝多芬半身塑像。

  胡一川的藝術火花一直燃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為了慶祝他的90歲生日,2000年,家人將他的油畫結集為《胡一川油畫》。油畫擺放的時間長了,畫布就會發黃變色。為了能使畫冊以最佳面目示人,重病在身的胡一川,仍然堅持每一幅油畫打樣都親自過目,再由胡川妮作電腦修復,重現畫作本色。

  “整理完了這本畫冊,就等於讀了胡一川的研究生,知道他追求的是什麼。”在胡一川的指導下,胡川妮找到了許多原來難以察覺的“點睛之筆”。例如,《八字橋》橋底洗衣的女孩,一身熱烈的火紅衣裳,為畫面增添了靈動的生機。這些原貌重現,讓人們領悟到了胡一川的藝術靈感。“他已經與他的畫融為一體,也一直在一起。”胡川妮感慨地說。

  “胡一川留下來的作品數量很龐大,將他的作品梳理清楚,是個慢活。”廣美設立了胡一川研究所,專門負責對胡一川的作品進行研究。研究與梳理也是研究所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藝術家和革命家的身份,油畫家與版畫家的角色,都同時伴隨著他的一生,這些課題仍然很值得我們繼續研究。”黎明表示。(楊逸) 

 (原標題:小紅樓留大師音容 數千力作回歸“故地”)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12-12
百度百科 胡一川
胡一川编辑
胡一川,福建永定人,胡一川是革命美术中重要的领导者、教育家、活动家、艺术家。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美协第一、三届常务理事和第二届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1]
目录1人物简介

2艺术生平

3绘画特点

4代表作品

木刻
油画
文章
5个人成就
1人物简介  胡一川
胡一川,油画家、版画家,福建永定人。原名胡以撰,后改今名,曾化名胡白夫。192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参加一八艺社和美联,并加入共青团。1933年转入共产党。1936年在厦门《星光日报》及厦门美专任记者和教员。抗战后到延安,任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1939年创办木刻工厂,大量印刷套色年画、抗日宣传画。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广东美协副主席、省文联常委、省人大常委等职。作品先后有木刻《饥民》、《失业工人》、《到前线去》,油画《开镣》、《红军长征走过的偏桥》等,曾在《美术学报》上发表文章《回忆鲁迅与一八艺社》[1]。
2艺术生平  胡一川
[1]胡一川(1910-2000年)原名胡以撰,后改今名,曾化名胡白夫。版画家。少时在印度尼西亚读小学,1925年毕业后,回国入厦门集美师范学校从张书学中国画。
1910年4月16日生于福建省永定县。
少时在印度尼西亚读小学,1925年毕业后,回国入厦门集美师范学校,从'“ class=link>张书学中国画。
  绘画
192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
参加一八艺社和美联,并加入共青团。
1933年转入共产党。
曾编《工人画报》,并不幸被捕。
1936年在厦门《星光日报》及厦门美专,任记者和教员。
抗战后到延安,任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
1939年创办木刻工厂,大量印刷套色年画、抗日宣传画。
1930年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在新兴版画影响下自学木刻,作品《流离》、 《饥民》等于1931年参加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受到好评。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他以目睹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的经历刻成闸北风景,并以《失业工人》、《恐惧》、《到前线去》参加春地美术研究所举办的木刻展览会。
1933年编印《工人画报》和秘密为中国自济会刻制小册子。
此外,还参加野风画会和MK木刻研究会活动,同年7月被捕入狱。
1936年出狱后在厦门《星光日报》当木刻记者,并任厦门美术专科学校木刻教员1937年到延安,先在儿童剧团和抗战剧团工作,
为配合抗日宣传,刻有《组织起来》、《肃清汉托匪》、《交公粮》、《抗日群众大会》等作品,后调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
翌年任该院木刻工作团团长,在敌后开展木刻宣传工作。
1939年冬试制水印套色新年画,受到敌后根据地群众欢迎,之后创办木刻工场,创作《参军》、《破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等作品,并为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敌后方木刻》。
1942年,创作了《不让敌人通过》 、《胜利归来》 、《牛犋变工》(见彩图[《牛犋变工》(中国现代)])、《攻城》等套色木刻,画风粗犷厚重而古朴,
色彩浓郁,个性鲜明。
1948年冬,跟随部队进驻天津,任天津美术工作队队长。
1949年调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授,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1953年受命筹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
1958年学校迁至广州,改称广州美术学院,任院长。
这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已经搁笔多年的油画艺术的实践,创作了革命历史画《开镣》、《前夜》、《挖地道》等。
1958年学校迁至广州,改称广州美术学院,任院长。这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已经搁笔多年的油画艺术的实践,创作了革命历史画《开镣》、《前夜》、《挖地道》等[1]。
3绘画特点  《胡一川画集》
粗狂的笔法/浓烈的色彩/大胆的构图,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不加细腻的雕琢,没有过分的强调物象的造型,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富有一种稚拙的意趣,给欣赏者带来美的享受。胡一川油画风格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简、粗、重、拙、辣、力。
简,就是单纯,他的画面结构单纯大气,难得在于单纯但不简单空洞,单纯中有非常充实的内涵;粗,就是粗犷,特别是用笔十分大胆、果断,一气呵成,并善于用短而粗的笔触抒发胸中块垒;重,就是用笔用色浓重,造型有很强的体量感、重量感;拙,就是造型和用笔稚拙天真,没有丝毫油滑习气;辣就是色彩浓烈、用笔有生涩之美,没有那种奶油腔;力,就是力度。他说:“当音乐变为大家的吼声时它能产生出伟大的力量。”他的版画是大众的吼声,他的油画犹如夯歌,都不是阿哥阿妹的“卡拉OK”。
  《牛犋变工》
他很早就抓住了个性,抓住了就死死不放,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批评,始终坚持。
胡一川有一句很有名的口头语:“做人要老实,作画要调皮”。[2]
革命文艺不是不要艺术家个人的真性情,不是不要创造和想象的自由,关键在于是不是一个革命者,正像鲁迅说的:从血管里流出的总是血。“调皮”的目的是达到自由、达到真性情,在真、假之间不能“调皮”。在真与假之间的选择上,胡一川一点也不马虎、一点也不“调皮”。
在鲁艺木刻工作团我们有好几年的交往,他在那个年代创作的木刻作品所以能留传下来,就是因为那些作品是血、是肉、是生命、是生活、是艺术。所以他的艺术才那么感人。
“风格即人”。真实、真诚、质朴,胡一川不仅对艺术如此,他的为人处事也是如此。他的人品、画品是一致的[1]。
4代表作品木刻

胡一川画作(11张)
《饥民》、《失业工人》、《到前线去》创作《参军》、《破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等作品,并为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敌后方木刻》。1942年,创作了《不让敌人通过》 、《胜利归来》 、《牛犋变工》(中国现代)])、《攻城》等套色木刻[1]。
油画
《开镣》、《红军长征走过的偏桥》、《前夜》、《挖地道》等。这些作品以生动真实、情感真挚和质朴著称。出国访问时,画过《列宁墓》、《列宁住过的草棚》、《格但斯克造船厂》等作品。离休以后,到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写生作画。画有《汕头风光》、《开平码头》、《冶春园》、《海上油井》等,尽力表现国家建设新成就的美。他的画立意明确,主题鲜明,构图简洁粗犷,笔触厚重质朴,色彩丰富强烈。现已出版有《胡一川油画风景选》[1]。
文章

胡一川画作(40张)
《回忆鲁迅与一八艺社》等
出版
《胡一川油画风景选》《到前线去》[1]
5个人成就1931年,作品参加上海“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并刊载于左联机关报《文艺新闻》,这是我国见于展览和报刊的最早木刻版画。
曾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广东美协副主席 。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美协广东分会顾问、广州美院顾问。
1984年在北京举行“胡一川从事革命美术五十五周年纪念会”,画展在十多个城市巡回展出。2003年广州举办“胡一川艺术特展”,以纪念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曾出版有《胡一川油画风景选》、《胡一川画集》等,美术学报曾刊出《胡一川艺术研究专辑》。胡一川是我国新兴木刻运动史上重要的开拓者之一,他以饱满的激情和鲜明的爱憎,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版画以及油画作品,艺术风格单纯、浑厚、粗犷而富于力度,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12-12

福建永定下洋胡一川故居


2011年福建永定胡赛标宗亲(右)与南山在下洋胡氏宗祠前
[ 此贴被南山在2013-12-12 21:0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