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宗:我家三代人的诗意传承2014-01-14 来源:沈阳晚报 查看评论 有3人参与
http://news.gmw.cn/newspaper/2014-01/14/content_2758547.htm 有人说胡世宗是成功的,他是军旅作家、诗人,创作了大量享誉诗坛的作品,已出版上千万字的作品。而生活中的他又因为儿子胡海泉而被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所喜爱。
从一个工人的儿子到歌手的父亲,从儿时看父亲在油灯下写打油诗,到现在听儿子唱《最美》,诗与歌在胡家三代传承,而胡世宗在传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勤俭、善良、谨慎、持之以恒的家风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一句话影响大半生
据老人讲,胡世宗祖上也是闯关东来东北的,胡家祖籍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前胡家村,由于人多地少灾害多,迫于生计来到东北——老胡家从山东老家过来三家,后来分别落脚到营口、岫岩和辽阳。胡世宗的太爷叫胡玺宝,爷爷叫胡景禄。
胡景禄生活在营口辽河北大房身小南塘,打鱼为生,秋天走船到很远的地方,打来就卖,边打边卖,开春才回来。不幸的是,胡世宗的父亲胡庆荣7岁那年,胡景禄走船时,在海上被日本火轮船撞翻,船上7人无一生还。胡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胡庆荣12岁就到营口卷烟厂做童工。
16岁,胡庆荣到沈阳闯荡,在“满铁奉天图书馆”当博役,就是勤杂工,擦灰扫地。后来到一家药棉工厂当工人。胡世宗母亲张福坤老家在营口田庄台,听说与张作霖还有点沾亲带故。胡庆荣34岁丧妻,张福坤续弦到胡家,比胡庆荣小14岁,而且过门就当妈,照顾前妻留下的3个女儿,后又生养了胡世宗等6个子女。张福坤对9个子女无偏无向,无厚无薄。三个继女儿对张福坤特别孝顺,后来,胡世宗三姐搬家到了长春,年过七旬了,仍然月月给母亲寄赡养费,时常捎东西过来表达孝心。
胡世宗出生在铁西区应凯里第八栋平房。解放后,胡庆荣在厂子里当过车间主任、工会主席、支部书记。在胡世宗印象里,父亲文化不高,几乎没上过学,全靠刻苦自学。“他在工厂里做宣传工作,编快板、写顺口溜和拉洋片的词,上世纪50年代初期,《沈阳日报》上报道过我父亲在工厂里搞文化宣传的事儿。那时我很小,时常见父亲点灯熬油趴在枕头上,用笔顶着下巴编写押韵的东西,这也许是在我心里埋下了写诗的小苗吧。”胡世宗说。
张福坤更是一天学都没上过,解放后才扫盲,她一生勤俭,那时孩子们都上学,买不起文具,特别是铅笔,但又不能不买。张福坤就去买轻工局卖的铅笔半成品即“白杆儿”笔,没有商标和颜色。胡世宗的小妹妹嫌不好看,张福坤就在孩子们睡下后用蜡笔把一支支“白杆儿”笔染成红红绿绿的,“包括我们参加运动会和‘五一’游行,学校要求穿学生蓝布的裤子,我们家买不起,母亲就去染坊学染布,买来白布自己染成学生蓝的。因为没解决掉色的问题,一下雨,我们上身穿的白衬衣就被裤子染了一大截蓝色……”胡世宗回忆,“母亲在工厂当炊事员时,总是早去晚归,从不占公家半个馒头的便宜,总是帮助特别困难的人。母亲告诉我说,要记住帮助过你的人,要忘掉你帮助别人的事,这话影响了我大半生。”
吃苦为乐一家人
受父亲影响,胡世宗从小爱好文学,1958年,15岁时就开始公开发表文学作品,笔耕不辍几十年。1962年,胡世宗应征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十六军政治部文化处干事,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干事、副处长、处长及创作室副主任等,后成为军旅专业作家,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生活中,胡世宗和爱人王惠娟早在沈阳第二师范学校就读时就是同学,胡世宗高一个年级。那时胡世宗是学生会宣传委员,编辑校刊《园丁的道路》,王惠娟也爱好写作,这样就相识了。1962年,胡世宗参军,但两人的联系没断,通了七年书信,一周至少通一封,“把那些年通的书信放在一起,厚厚一摞儿,能有一柜子。”胡世宗说。1969年,胡世宗和王惠娟完婚。
胡世宗的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不在妻子跟前。女儿海英出生一个月后,才准假探亲;儿子海泉出生两天后,他才赶到母子身边。女儿出生后,王惠娟厂子照顾军属,才让她从单身宿舍搬到新分配的一个家属宿舍的小屋。“后来挪到一个小北屋,全家四口住9平方米,终年不见阳光,陈旧的老宅地板里每晚都有耗子乱窜,天冷的时候,我们把煤气管子接到屋子里,把煤气点着,烧红铁板以取暖。现在想起来都后怕,若是把地板烘着了发生火灾,将是什么样的后果啊!那时我们年轻,懂得吃苦是年轻人的必修课,以吃苦为乐。”胡世宗回忆。
王惠娟出生于新民侯三家子徐家林子村一个子女众多的农民家庭,世代以种地打粮为生,王家兄弟姊妹7个,王惠娟排行老大。上初中时,在家和学校之间每天要走16里路,风雨无阻。王惠娟在沙岭中学毕业后,考入了沈阳第二师范学校,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沈阳市一家工厂从事教育工作,从小学一年级的算术和语文教起,在孩子们眼中是位很有人缘的老师。王惠娟生性乐观,善于学习,弹琴就是自学的。那时,胡世宗在外地当兵,王惠娟带两个孩子,早上上班,一辆自行车,前面横梁坐着儿子,后座驮着女儿。下班还接两个孩子回家,再做饭……
尊重子孙的选择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胡世宗与妻子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是:顺其自然,他曾引用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的:“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要特别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选择,不能来硬的,永远不强拧着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工作。
女儿海英从小喜爱文学,读了很多的中外文学名著,胡世宗一度极欣慰:孩子如果喜欢文学,就会更理解父亲的一切,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胡世宗甚至想,如果孩子爱好文学,有一天他不在了,他那几千册宝贵的藏书,不至于被卖给废品收购站。可是,女儿和儿子都曾爱好文学,但最终都没有走上专业文学的道路。
女儿海英当了法官,虽然有时也读文学著作,但却当作消遣休闲,而不是主业。儿子海泉小时候最早喜欢画画,胡世宗就给他买资料、画笔,在家里给他布置“胡海泉画展”,凡来家的客人,进家门最先看到的就是这个“画展”。小小的海泉受到鼓舞,画得更加起劲了,甚至自己搞起了“每日一画”的活动。可是,很快海泉又喜欢上写作了,12岁就写起了科幻小说,写了不少诗歌。过了一段时间,胡海泉又喜欢上音乐了,不仅学弹琴,还自己写曲子,创作时,他把父母“赶”到别的房间禁止出声,他用破录音机录自己写的、弹的、唱的歌。孩子兴趣转移了,胡世宗夫妇也跟着转移支持。过了许多年,当海泉成为一个有作为的音乐人时,胡世宗回想起当年付出的一切,都觉得非常值得。
在胡世宗眼里,孩子同时也是朋友。他们老两口对孩子永远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胡世宗的外孙段治先从小自立,学习不用大人操心,13岁远赴英国曼彻斯特上高中,15岁考上剑桥大学。
2012年,胡世宗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写了一本海泉成长的书,叫《泉·最美》后,又有人约他写一本外孙成长的书……胡世宗心动了,觉得写出来也是一个总结,也许会对一些家长有益,于是他认真地列了写作提纲,写了72个小标题,灵感来了,就要写了,可是外孙坚决不同意他写。胡世宗觉得,他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便放弃了这个写作计划。
“我们家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产生影响,比讲大道理管用。”胡海泉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小时候睡觉的床旁就是书柜,里面都是中外的诗集,或多或少读到的就比同龄人多。与父亲往来的都是文人,我没法衡量这个圈子对我有多大的影响,父亲也没有在文学方面给过我多少的指导,但这种氛围对我的创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胡家勤俭、善良、谨慎、持之以恒的家风,在海英、海泉身上也深有体现。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陈馥
以上内容来自:沈阳晚报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1-14 22:3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