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722阅读
  • 75回复

浙江宗亲,请一起来找民国胡氏名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70 发表于: 2014-04-18
  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胡世华
        在没有找到《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的正文前,我是根据网上看到六十四位人物的名字,在网上检索的。很容易就找到80-90%的人物的资料。
        引人注目的是,六十四位人物里有胡惟德就和他的两位儿子胡世勋和胡世泽。
        维基百科里的记载:胡惟德共有十二位子女,其中长子胡世泽、次子胡世熙、五子胡世勋均为外交官。另一子胡世华则为著名数辑学家。维基百科上是用蓝颜色显示着他们四兄弟的名字,用鼠标点击就可以得到他们的信息的。

        上传关于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胡世华的资料,请各位宗亲一起来讨论胡世华是否符合【凡例】的要求。


来源: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4%B8%96%E5%8D%8E
胡世华(1912年-1998年4月11日),字子华,浙江吴兴人,出生于上海,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软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理逻辑研究的奠基人、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开拓者。清末民初政要胡惟德之子。
胡世华早年曾就读于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现南洋模范中学)。1929年考入南开大学,1932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1935年毕业,次年前往欧洲留学。他曾先后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敏斯特威廉大学等校学习数理逻辑与数学,并获敏斯特威廉大学博士学位。1941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中央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
胡世华于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翌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数理逻辑研究室主任。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提议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数学系工程逻辑专业,并兼任工程逻辑教研室主任。1963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任职,担任第九研究室主任。1979年起兼任北京计算机学院院长、名誉院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1985年后又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1998年4月11日胡世华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来源: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5999491.html
1 生平概况
  胡世华,又名胡子华,祖籍浙江吴兴,1912年1月28日生于上海市,久居北京。
  胡世华的父亲胡惟德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和驻外国公使。他希望教育他的儿子亦走从政的道路。但胡世华对这种希望是极不满意的,它反而起到了使他在思想上背离他父亲的作用。
  1929—1932年间,胡世华进入天津南开大学,读预科两年,本科一年,表现出对数学的兴趣。1932年转学至北京大学,本来想读数学系,但由于他父亲不赞成,改为入哲学系学习。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以后在该校研究数学。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胡世华与李尔重、杜毓澐等有进步思想的同学结识,后两位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在他们的影响下,胡世华表示了要求进步的意向。但他们建议他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继续读书求学,于是使他走上从事学术研究的道路。
  1936年3月,胡世华与夏好仁女士结婚,有子胡永平和胡永千。
  1936年胡世华偕同夏好仁赴欧洲。1936—1940年间,他先后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西威廉敏思特大学,以及在法国和瑞士学习和研究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其中主要的是在西威廉敏思特大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伪布尔代数及拓扑基础》。
  
  1941年回国后,自同年8月至1943年2月,胡世华任广东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副教授;1943年2月至1946年4月任重庆中央大学哲学系数理逻辑、数学基础教授;1946年4月至196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数理逻辑、数学基础教授;1950年起调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数理逻辑研究室主任,直至1963年;1958年至1963年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数学系工程逻辑教研室主任;1963年至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第九研究室主任;198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79年起兼任北京计算机学院院长、名誉院长。
  自1956年起,胡世华参加了历届全国科学规划的制订工作。
  胡世华参加了中国数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逻辑学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任理事或委员;曾任<中国科学> 、 <科学通报> 、 <数学学报>和<理论计算机科学> (欧洲理论计算机科学协会的机关刊物)的编委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和哲学卷的编委。
  自1980年起,胡世华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任计算机科学组组长。
  胡世华于1949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2 学术成就
  
  胡世华是中国国内少数几位在中国发展数理逻辑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在中国把逻辑研究超出哲学的范畴并和数学联系起来的工作是由胡世华先生开始的,他是这方面的开创人,也是国内把逻辑和计算机结合起来进行工作的倡导人。此外他还很关心数学的哲学问题,并在这方面做过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工作。
  胡世华于30年代末在肖尔兹和柯特两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伪布尔代数及拓扑基础》,其中建立了拓扑空间中“非完整的点”的概念和理论,这可以看作是60年代开始发展的非标准分析的空间(随之必然有关于非标准点的拓扑空间)中“非标准点”概念和理论的一种雏形。该文的全文未公开发表,内容的详细提要被刊于《学术季刊》。
  本世纪40年代时胡世华就开始发表了他的数理逻辑研究成果。1943年在<学术季刊>文哲号一卷三期里,胡世华发表了<论人造的语言> 。在这篇文章中他介绍了人工语言的特点、作用,并向国内介绍了符号逻辑。1945年在《学原》第一卷第五期里胡世华发表了《再现算术新系统及其逻辑常词》。在这篇文章里他建立了一个新的递归算术系统RA。
  由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胡世华的研究领域主要在多值逻辑方面。1950年他在<中国科学>第一卷第二至四期发表了《一个No-值命题演算的构造》,1951年9月他与陈强业在《中国数学学报》第一卷第三期上发表了《四值命题演算与四色问题》,1955年6月他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No-值命题演算的有穷值的具有函数完全性的子系统》。
  在这一系列文章里,胡世华建立了一些多值逻辑的系统并考虑了多值逻辑在数学其他分支中的应用。
  在他对任何(m十n)-值的命题演算系统,构造出一个完全的m-值子系统。
  在《一个No-值命题演算的构造》一文里,他构造了一个No-值命题演算的语言规则,并且把建立的系统记为N。他还在文章里给出了N的若干基本的语法定理。
  在《四值命题演算与四色问题》一文里,他和陈强业指出四值命题演算与四色问题的联系,从而把四色问题还原到四值命题的问题。
  在《No-值命题演算的有穷值的具有函数完全性的子系统》一文中,他给出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把任何一个完全的具有函数的完全性的有穷值命题演算嵌入到一个No-值命题演算中去成为其子系统。
  胡世华的这些工作受到了国际上的注意,例如普赖尔的书中就引用了胡世华的多值逻辑结果。
  
  50年代末期胡世华的工作有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他由对No-值逻辑的研究转为递归函数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胡世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里建立了数理逻辑研究组。他由中国人民大学调来了唐稚松、陆钟万二位同志,并且把1955年由数学系毕业的黄祖良、杨东屏也吸收进来建立了数理逻辑小组。从此数理逻辑分支在中国科学院里得到了发展。
  在谈到他在递归函数理论的工作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他在经典谓词演算方面的工作。在经典谓词演算方面他着重考虑了自然推理的研究。他在1964年<数学进展>上发表的《古典谓词演算》一文中,构造了谓词演算系统,证明了有关原数学定理并用它们描述形式数学系统。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胡世华又和陆钟万合作写出了《数理逻辑基础》(上、下册),并获得了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在递归函数理论方面胡世华有重要贡献。50年代后半期,他本人(有时候和他的助手、学生合作)对递归函数理论做了深入的研究。例如他和黄祖良在《数学进展》发表的《加法和乘法》一文中利用函数sum(x,y,z),prod(x,y,z)及泛函<x〉,<x〉深入地研究了算术谓词的表示函数。他和杨东屏在《数学学报》发表的《关于原始递归性》一文中研究了原始递归算子在可计算函数类的作用。这方面第一个受到国际上重视的文章是他在<数学学报>发表的《一种递归式的原始递归性》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考虑了各种内容很丰富的泛函:
  H0x=0f(x)=f(0),Hy’x=0f(x)=β(y,Hyx=0f(a(x))),它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F0x=0a(x)=a(0),Fy’x=0a(x)=β(y,Fyx=0a(a1(x)),…,Fyx=0a(ak(x))).要解决的问题是Fyε=0a(x)是否原始递归于β,r,r1,…,rk?这个问题是1954年12月南京大学莫绍揆教授向他提出的。在上述文章中胡世华证明了问题有肯定的解,即Fyx=0a(x)原始递归于β,a,a1,…,ak。
  这项研究表明了虽然当时国内只有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两个单位在研究递归函数理论,但是他们之间有很好的学术交流,他和莫绍揆相互切磋相互帮助的关系一直正常发展下来,为递归论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胡世华的这项工作在国际上受到了重视。著名递归函数理论专家彼得就继续他的工作并把他的结果加以推广。
  
  到了1960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世界上若干国家的科学家注意到了应该有一种直接在字上定义的可计算函数,以利于对符号串加以处理。差不多与胡世华同时,美国的麦卡锡,南斯拉夫的武克维奇都进行了这项研究工作。胡世华在1969年发表了3篇文章,总标题为<递归算法论> 。第一篇也称为《递归算法》。在这篇文章里他介绍了一种字上定义的可计算函数。第二篇称为《核函数》 ,是他和陆钟万合作发表的,是3篇中最精采的部分。在这篇文章中,他们用一种非常简练的方式定义了一种构造上很简单但功能很强的核函数类。这篇文章的处理方式受到同行的称赞。第三篇称为《递归函数的范式》,在文章中,他给出了字上递归函数用核函数表示的范式。
  递归算法是国际上较早出现的直接定义字上可计算函数。胡世华原打算随即考虑它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应用,可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条件造成的原因中断了这种研究,因此递归算法的工作不如麦卡锡的工作那么完整,未包含任何在软件上的应用。
  胡世华虽已耄耋之年仍耕耘不已。早在1990年胡世华就在递归算法的基础上考虑了字上可计算函数在证明论中的应用,他在1990年《中国科学》上发表了《递归结构——可解决性理论I》及《递归结构理论的形式系统和语句的可判定性——可解决性理论Ⅱ》。在第一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一类代数结构称之为递归结构,在第二篇文章中他建立了递归结构的形式系统并给出判定其语句的可判定性充要条件。后来胡先生又写出了第三篇文章《可解决性理论Ⅲ》,他在文中给出了一个称为条件的判别条件。他证明了目前数论中许多未解决问题是可判定的,即要么可证要么可驳。
  在胡世华的带动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递归函数及递归论的研究有了很好的发展。其后来人如杨东屏、眭跃飞、蒋志根、李昂生、张庆龙等都曾做出了一些较好的工作。
3 科学技术贡献
  
  在50年代胡世华就倡导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的结合。今天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的密切联系是大家都承认的事,但是在当时胡世华是经过很大努力,并克服种种困难来说明这点的。首先,我们回忆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命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苏联批判数理逻辑,中国哲学界也跟着批判过数理逻辑。1956年春节毛泽东主席在宴请科学家时向金岳霖先生讲,数理逻辑重要,应该搞;还建议他写书介绍数理逻辑并表示书出来后他愿意看。毛主席的话给了中国的数理逻辑工作者极大的鼓舞。但是由于毛主席的话未正式发表,所以仍然时常有人批判数理逻辑,甚至到“文化大革命”时在上海、北京的杂志上都有批判数理逻辑的文章。因此肯定数理逻辑,说明它和电子计算机有密切关系,在当时是比较难为大家所接受的。
  胡世华多次在报纸杂志上宣传数理逻辑和电子计算机的关系,其代表性的文章是他于1957年在<哲学研究>上发表的《数理逻辑的基本特征与科学意义》。在这篇文章里胡先生回顾了通用电子计算机的历史,指出正是冯•诺依曼受了图灵定义的通用图灵机的启示而设计了第一架通用电子计算机.也讲了图灵本人领导了计算机的设计。由此胡世华阐述了数理逻辑中能行性的研究和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密切关系。
  胡世华还参加了中国电子计算机发展规划小组,并和小组其他人一起去苏联征求了他们的意见。但是苏联某些院士不同意他的意见,他们认为数理逻辑对计算机的发展起不了作用。这在当时对他会产生一些压力。但是科学院当时的副院长张劲夫同志支持他的看法,他向胡世华说,你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来制订规划。
4 培养人才
  
  胡世华还撰写了有关数理逻辑的专著和许多阐明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特征和意义的论文,例如<数理逻辑基础> (与陆钟万合著)、 <数理逻辑的基本特征和科学意义> 、 <略论数理逻辑的发生,发展和现状> 、 <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 。1958年,在胡世华倡导下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办起了数理逻辑训练班。参加者在班里不但学习了数理逻辑知识,也学了大量计算机知识。胡世华的许多助手和学生都参加了具体的计算机逻辑设计和编制程序工作,其中不少人都转去搞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工作,训练班中的许多人也在各高等学校计算机系发挥了作用。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唐稚松,二等奖获得者周巢尘,三等奖获得者陶仁骥都曾是胡世华的助手或学生,他们在计算机的理论和技术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年的训练班里不少人也都是目前计算机界的重要人物,如西北大学的郝克刚等人。
  胡世华对数学哲学也有贡献,他写过一些有影响的文章,包括介绍数理逻辑的基本特征以及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数学有关基础问题的看法等文章。
  胡世华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他对国家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关注。他重视基础研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研究工作中,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刻苦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在培养人才的工作中,他对青年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他自身节俭,生活朴素,待人诚恳,和蔼谦逊。他的朋友、同事和学生,都很敬重他的品德、学识和奉献精神。
5 人物简历
  
  1912年1月28日生于上海市。
  1929—1932年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
  1932—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6—1940年就读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西威廉敏思特大学数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1—1943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副教授。
  1943—1946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哲学系数理逻辑、数学基础教授。
  1946—196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数理逻辑、数学基础教授。
  1950—196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数理逻辑研究室主任。
  1958—1963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数学系工程逻辑教研室主任。
  1963—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第九研究室主任。
  1979年—兼任北京计算机学院院长、名誉院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
6 主要论著
  1胡世华.论人造语言.学术季刊,1943,1(3).
  2胡世华.再现算术新系统及其逻辑量词.学园,1945,5.
  4胡世华.一个四值命题演算与四色问题.中国科学,1950,1(3):273-294.
  5胡世华.No值命题演算的有穷值的具有函数完全性的子系统.中国科学,1955,5:173-191.
  6胡世华.一种递归式的原始递归性.数学学报,1956,6(1):93—104.
  7胡世华.数理逻辑的基本特征与科学意义.哲学研究,1957,6:1—44.
  8胡世华.关于古典演绎逻辑的几个问题.哲学研究,1957,6.
  9胡世华,陆钟万.一般递归函数的范式.数学学报,1958,8:507-519.
  13胡世华.略论数理逻辑的发生发展和现状.科学通报,1960,6:1—8.
  14胡世华,黄祖良.加法和乘法.数学进展,1963,6.
  15胡世华,杨东屏.关于原始递归性.数学学报,1964,14(4):607—618.
  16胡世华.古典谓词演算.数学进展,1964,7(4):349-396.
  17胡世华.多种类递归算法递归算法论.全国数理逻辑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65,11—24.
  18胡世华.控制论的发展.科学通报,1965,10:862—869.
  19胡世华.算法语言的描述问题.748会议论文,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73,1-48.
  20胡世华.如何描述程序语言.电子计算机动态,1976,9:1-29.
  21胡世华.计算机对数学的影响.百科知识,1981(10).
  22胡世华,陆钟万.数理逻辑基础(上、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23胡世华.信息时代的数学.数学进展,1988,17:11-20.
  24胡世华.数理逻辑.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588-593.
  25胡世华.数学基础.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605-608.
  26胡世华.递归结构-可解决理论.中国科学,1990(11):1137—1145.
  27胡世华.递归结构理论的形式系统和语言的可判定性——可解决理论.中国科学,1990(12):1235—1242.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13:0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71 发表于: 2014-04-18
各位宗亲,是否要在“人物大词典”外去找人物?
清明节,网上看到下面这样一条旧闻,异常兴奋。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时三年半组织编写而成,是该院继百卷本《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后浙江人物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科研成果。.”

如此有权威性的浙江社科院的专家们,历时三年半,出版了《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捷径吗。读地方志,论始迁祖;看人物志,找老祖宗。

要不是讨厌的“甲沟炎”,我早就上路,去图书馆找那本大词典。网上查了,确实只有在上海的西端、与浙江接壤的青浦图书馆里才有这本大辞典。我只能先坐在家里,依照网上的所看到的目录里的61+3=64个名字,从网上搜索那些人物的资料。

好不容易得养好了脚趾头,准备远足去上海的西端、与浙江接壤的青浦图书馆找那本大辞典。青浦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电话里答应,上报领导破例为我提供远程服务。于是,我足不出户得到了所有的相关资料。他们在电话和网络上,还教了我不少。我知道,在职的文史研究者是有着比我退休在家的老妪,有更为方便的内部网络。这是我们所不能有的硬件,当然高资历的文史研究者脑子里的积累也是我们所不能及的。

用电脑整理和处理后,已经把《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上可以看到的资料,补充在前几天在网上用人物名字搜索得到的资料里,上传在3-66楼的帖子里。

在阅读、整理、上传的同时,发现了胡世华那样的学者,而且他的名字在他的父亲兄弟的资料里是出现的。怎么会没有在大词典里?这样一比,我家族的濬济公被遗忘,是理所当然的了。我不说,人家也不会知道濬济公是哲揆公的堂叔。也不会知道还有一些希望被别人遗忘的人物吧。

起初,我就是随便说说,胡氏宗亲网的宗亲大家来找找。或许,按这本大词典的凡例,浙江民国人物宗亲会有一百多位吧。现在看来,要按着我不到两个星期时间,还足不出户没有与别人交流,就发现了胡濬济、胡世华、胡世熙...。要是认认真真找的话,可能还会有不少...。看来,“人物大词典”外的广阔天地,大有人在。

词典内的宗亲的资料,我都传上来了。各位宗亲,是否要在“人物大词典”外去找人物?

木兰,不能每天废寝忘食,两个星期有点累了,该休整了。望窗外,春暖花开,听远方,友人呼唤。“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花黄。”木兰旅游去了。

木兰从《浙江民国名人大辞典》看宗亲,就先告一段落。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9 16:3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72 发表于: 2014-05-10
胡慰承、胡焦琴、胡西园三人为芦江胡氏后人,即宁波市北仑区人氏(镇海县现分为镇海区、北仑区)。胡宗南为宁波市北仑区亚浦街道朱塘村人氏。

只看该作者 73 发表于: 2014-05-12
从地域分布来看《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的胡氏宗亲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的胡氏宗亲共61人。按地域地域分类整理如下。
(根据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0e37890101izkm.html整理)

杭州:8人
钱塘:胡绳
杭县:胡汝鼎、胡健中、胡淦
遂安:胡维藩
淳安:胡润桐
建德:胡升鸿、胡国宾

湖州:5人
吴兴:胡仁源、胡世泽、胡世勋、胡定安
归安:胡惟德

嘉兴:4人
平湖:胡士莹、胡秉奎、胡倬云
嘉兴:胡小石

绍兴:12人
嵊县:胡士俊、胡兰成、
上虞:胡子婴、胡仲持、胡愈之
绍兴:胡宗成、胡春冰、胡树森、胡品清、胡海秋、胡鸿烈、胡瑛

宁波:16人
鄞县:胡云芳、胡嘉烈
余姚:胡考、胡莼乡、胡稑芗、胡煌
镇海:胡西园、胡苏、胡茄、胡宗南、胡焦琴、胡慰承
奉化:胡华
慈溪:胡玉堂、胡世杰、胡哲揆

金华:4人
东阳:胡阿林
金华:胡岩梦、胡清海、胡逸民

衢州:2人
江山:胡务熙
龙游:胡吉光

台州:3人
仙居:胡碧华
三门:胡积岱
温岭:胡大猷

丽水:1人
缙云:胡志锐

温州:5人
永嘉:胡公冕、胡识因、胡炘、胡景瑊
瑞安:胡今虚

不明:1人
胡凳仁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5-12 21:5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74 发表于: 2014-06-17
该补入《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的巾帼英雄--胡济邦
外交界的巾帼英雄--胡济邦
资料来源:http://baike.so.com/doc/5365966.html



         胡济邦(1911年——)(註:据其后人确认,1995年2月7日,胡濟邦在上海逝世)记者、外交家。浙江永康人。 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在大陆更名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复校)。1931年南京“珍珠桥惨案”中,为“护校委员会”十三名委员之一。先后掌握了英、法、俄、日、匈、拉丁等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往苏联,被赞为“中国前往苏联的首位杰出女性”;也是当时仅有的欧战中国战地记者;参加了战时及战后在莫斯科举行的各种重要国际会议;采访过斯大林、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杜鲁门、张伯伦、邱吉尔、戴高乐、铁托、卡达尔等一大批世界政坛风云人物。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生平经历
展开
1 人物简介
2 生平经历
2.1 学生运动
2.2 红色特工
2.3 出使苏联
2.4 欧洲前线
2.5 地下工作
2.6 新的工作
1 人物简介 编辑本段
  胡济邦(1911年—)记者、外交家。浙江永康人。 胡济邦
  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在大陆更名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复校)。1931年南京“珍珠桥惨案”中,为“护校委员会”十三名委员之一。先后掌握了英、法、俄、日、匈、拉丁等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往苏联,被赞为“中国前往苏联的首位杰出女性”;也是当时仅有的欧战中国战地记者;参加了战时及战后在莫斯科举行的各种重要国际会议;采访过斯大林、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杜鲁门、张伯伦、邱吉尔、戴高乐、铁托、卡达尔等一大批世界政坛风云人物。
  胡济邦和中央大学同学毕季龙一起被外交界赞誉为“最美好的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参加了外交部的筹建工作,为将军大使的夫人做外交礼仪培训。1956年调《人民日报》任记者,曾任全国记协国际联络部部长。1979年至1985年丈夫毕季龙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时,胡济邦也到美国纽约,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2 生平经历 编辑本段
2.1 学生运动
  1911年农历9月11日,胡济邦出生于浙江省永康县古山镇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胡济邦
  1927年,胡济邦16岁,考入杭州法政学校,那一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大屠杀、马日事变,共产党奋起反抗,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暴动,腥风血雨迎面扑来,正值豆蔻年华的胡济邦在此时开始接触革命思想。
  第二年夏天,胡济邦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经济系读书,加入反帝大同盟。这是我党领导的爱国群众团体,任弼时、潘汉年等人曾参与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12月,北平学生南下示威团到达南京,17日,南京、北平、天津、上海、武汉、广州、安庆、苏州、济南等地学生共3万余人,从中央大学出发,举行声势浩大的联合总示威。胡济邦作为中央大学护校委员会13名委员之一,慷慨参与。
  1932年夏,因为参加抗日运动,胡济邦被学校开除。21岁的年轻姑娘毫不气馁,立即北上,到北京大学旁听,她一边学习,一边参加革命活动。
2.2 红色特工
  1933年春,在国民党兵工署预算处当会计,深得署长俞大维信任的四兄胡济时介绍胡济邦进入俞宅,教授俞公子英语。兵工署署长是国民党高官,经常参加蒋介石的重要军事会议。胡济邦借此获得了大量国民党核心军事机密。圆融通达的胡济邦,颇得俞大维一家喜欢,俞大维本人也对胡济邦从不防范,常在公务之余,和胡济邦谈论国事。
  1933年7月的一天,俞大维从庐山回到南京,对胡济邦欣欣然道:“蒋委员长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了进剿共军的详细计划,我看,朱毛红军这次的日子恐怕不长了……”胡济邦认定俞大维一定有蒋介石的“剿共”计划,因为兵工署长必须熟悉军事部署,不然,无法向各部提供武器弹药。胡济邦不动声色,没费多大周折就找到了俞大维从庐山带回的一大摞军事文件,都是绝密材料。她用最快的速度一一拍照,将情报送了出去。
  当江西瑞金中央苏区的红色通讯社刊出这些绝密文件的时候,蒋介石大惊失色,气得差点晕倒。
  1933年夏,经二哥胡济川和恩师何浩若举荐,又有俞大维和胡济时的说合,胡济邦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进入国民政府外交部国际司五科(护照科)任科员。
  1934年春,23岁的胡济邦由卢涛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共秘密党员王昆仑即来找她,请她办几张前往苏联的护照。在白色恐怖下,如果按正常渠道申请护照,恰是自投罗网。故而共产党人往往从满洲里和新疆偷越国境,但那是十分危险的。如果能拿到真正的护照,盖上外交部的大印,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出国绕道去苏联了。“县官不如现管”,王昆仑考虑,倘若转弯抹角从上层找关系,牵涉面太广,反而误事,他很自然地想到了已经打入护照科的胡济邦。当王昆仑遮遮掩掩地向胡济邦说明来意,聪明的胡济邦嫣然一笑,打趣道:“堂堂国民政府立法委员,需要几本护照还不容易!需要几本?尽管吩咐。我明天就给你送上。”王昆仑欣喜异常,没想到如此轻而易举就能拿到护照。
  16本护照到手后,还要从南京安全送往上海,交到有关人员手中,而此时王昆仑已被军统戴笠列入黑名单,行动受到沈醉的严密监视。形势危急,胡济邦假扮成王昆仑的情人,以去上海度周末为由,结伴而行。沈醉嗅出其中奥妙,即在上海霞飞路霞飞坊王公馆四周布控,来个守株待兔。但王、胡二人更为机警,他们在上海站下车后,根本没有回家,而是让胡济邦入住东方饭店,王昆仑下榻青年会,两人迅即赶往事先约好的接头地点,将护照交与组织。沈醉他们守了一夜,连个人影也没见到!只好以“王和情人在外夜宿未归”电告戴笠复命。一场风波化险为夷。
  此事给当年党中央军委书记、总管特科的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当面夸奖胡、王二位:“多亏你们搞到了出国护照!”
2.3 出使苏联
  1935年,胡济邦被派往国民党驻苏使馆工作。组织上交代她任务:利用国民党大使馆的岗位为党(如客观需要)也包括为苏联党做工作。
  1936年初,胡济邦在上海独自登船,乘一艘苏联破冰船,到达海参崴,然后坐了9天9夜的火车,穿过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到达莫斯科,任当时的中国驻苏大使馆新闻专员,兼《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记者。
  胡济邦作为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的新闻专员抵达莫斯科,是中国有史以来派驻国外的第一位女外交官。
  谁曾料到,此一去,竟是漫漫13年!毋庸置疑,这是胡济邦一生最为灿烂的篇章。
2.4 欧洲前线
  此时,活跃在苏德战场上的身影属于胡济邦:她是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又是女性;唯一持有外交官护照的记者;在前线坚持时间最长的记者;中共秘密党员。她的事迹媲美须眉,称得上巾帼英雄。
  年轻时的胡济邦风姿绰约、仪态万方,用当今时髦的话说,是美女外交官,美女记者。但她的名气并非源自年轻貌美。埃德加•斯诺曾评价她:“胡济邦女士是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记者。苏德战争如何?我看中国武官的分析是错的。胡济邦女士说胜利一定属于苏联红军,那才是正确的。”这位《西行漫记》的作者,将毛泽东的照片和胡济邦的照片一起印在了书的扉页上。
  胡济邦和斯诺是很好的朋友。1941年,斯诺接受《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任务,前往苏联和欧洲,在莫斯科的记者圈子里和胡济邦相遇。“在语言大师中,最‘威风’的恐怕非胡济邦莫属。这位先后为国民政府和人民政府的外交部效劳过的女秀才,正是曾经与世界五巨头笑谈国际风云的唯一的中国外交官呢!”胡济邦“跟苏联元帅斯大林在一起时说俄语,跟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英国首相张伯伦、丘吉尔在一起时说英语,跟法国总统戴高乐说法语。她还用流利的匈牙利语采访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匈牙利总书记卡达尔。同时她还会日语、拉丁语……”。
  这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女子,在莫斯科13年(1936-1949),目睹了苏德战争的全过程,写出了无数篇战地报道,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发表在国民政府情报司(即新闻司)英文版的《自由论坛》周刊和《中苏文化》杂志上。胡济邦凭借其卓越才能,成为莫斯科新闻、外交圈举足轻重的人物。
2.5 地下工作
  胡济邦在苏联,遵照临行前党的指示,利用合法身份,通过外交途径,致力于中苏文化交流,结识众多的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如与列宾齐名的画家苏里科夫,著名油画家康恰罗夫斯基等,都和她是很好的朋友。她还拜康恰罗夫斯基为师,学习油画。康恰罗夫斯基十分喜爱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女外交官,特地为她画过两张肖像画。当年,让苏联人民大饱眼福的中国艺术展,先后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展出,事无巨细,都由胡济邦一手操办。她热心相助袁牧之、陈波儿赴苏学习戏剧、电影。后来,袁牧之筹建中央电影局,任局长,陈波儿组建东北电影厂,创建北京电影学院,为我国电影艺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胡济邦到苏联去,党组织指定曹亮为她的组织联系人,两人还约定了通讯代名和暗语(曹的代名为君碧)。但胡济邦到莫斯科后连着几个月都没有接上党的关系,这可把她急坏了!几次写信回国,向曹亮询问情况,谁知,原因是帮她带组织关系的两位同志因故未去苏联。1936年冬天,曹亮将这一情况告诉夏衍,请他为胡济邦介绍组织关系。夏衍通过秘密途径请史沫特莱托一位海员带信给在莫斯科的萧三,萧三很负责任地找胡济邦谈话,并把她介绍给苏联方面。以后胡济邦多次向苏联同志提出要求会见中国党组织,但每次苏方都说因工作性质需要特别保密,不宜与其他人发生联系。除工作外,苏方也经常为胡济邦组织马列主义的理论学习,介绍国内斗争情况、国际形势,苏联同志解释说:这就是“特殊的组织关系。”
  在莫斯科的悠长岁月里,胡济邦继续为党的事业奔波。经常提供在国民党驻苏使馆以及国民党访苏代表团方面取得的情报。其中许多内容都涉及国民党的反 共阴谋。虽然没有和中共党组织取得直接联系,但胡济邦时刻牵挂着国内。1937年,胡济邦委托由英伦回国、途经莫斯科的于炳然(解放后曾任重庆市公安局长)带给曹亮250美元,信中暗示是她交的党费。之前,约在1935年底,胡济邦也将自己出国置装节约下的300元交了党费。
  据原国民政府驻波兰大使馆临时代办姜治方回忆:“胡济邦是一位活跃在东欧外交界的中共地下党员。曾到华沙托我为国内代购通讯器材。”另一位知情者这样写道:“据笔者所知,胡济邦是中共地下党员,奉党派遣进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门派驻苏俄。她的共产党员身份始终未被察觉,特别是傅秉常担任驻苏大使时,对胡更是信任关爱。”
  1949年3月,国民党驻苏使馆起义,4月,阔别故土13载的胡济邦以赴欧学习为名离开国民党驻苏大使馆,乘飞机经瑞士抵香港回国。中途胡济邦考虑到路途遥远,在境外时常停留,尤其是到香港后还要待命,有诸多意外。机智的胡济邦在途经瑞士时,将不便随身携带的美元、金洋90枚等存入瑞士银行保险箱,回国后即向组织报告。1953年2月,由我驻瑞士使馆取出了这批美元,胡济邦把这笔外汇折算成人民币1万多元(相当于现在的1千多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外交部幼儿园。
2.6 新的工作
  1949年5月,胡济邦历尽艰险,回到祖国。这时北京刚解放,新中国还没有成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千头万绪。但人人都是兴奋的。在北京翠明庄招待所作短暂停留的胡济邦忙里偷闲,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翻译了《苏联总工会关于工会组织工作的各种决定》等大量文件,为新中国的工会建设起了关键的作用。
  9月,胡济邦进入正在筹建的新中国外交部大楼,于同年11月至次年7月在外交部东二楼大厅举办的大使学习班里,任外交礼仪教官。学习班由李克农副部长主管,具体组织工作由办公厅副主任阎宝航负责。阎宝航(1895-1968)于英国爱丁堡留学,后长期从事统战和国际情报工作。他一米八的个头,中山装每天都熨得平平的,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日语,社交活动、礼宾礼仪、官场应酬,娴熟自如,从各野战军调来的将军大使们都称他“洋主任”。在学习班里,外交礼仪教官胡济邦被尊称为“老外交”,是个“传奇人物”,“在隐密战线上战斗了近30年的红色战士”。她教起“学生”来极为严格,就连王稼祥夫人、朱剑凡之女朱仲丽都服了。胡济邦指着一位夫人的旗袍,连连摇头:“不行不行,你的内裤太长,都露在旗袍开叉外面了,必须穿衬裙,知道吗?”准备去匈牙利当大使的黄镇夫人朱霖,穿了件连衣裙,解开领扣,把里面的汗背心往领口拽了拽,觉得很漂亮,但胡济邦直摇头:“不行,背心不能露出来,这样人家会认为不礼貌。”这些不懂外语,又没出过国,从黄土地走来的“土八路”夫人们,个个都是短发。胡济邦指着她们的发型说:“解放区的发型不符合外交场合要求。要烫发,搽上点粉,抹点口红……”朱霖泄气地说:“我不干了!最好选能干的去!”到学习吃西餐时,朱霖对黄镇说:“我还要吃20个饺子才够。”服务员递上一盘水,朱霖想喝,胡济邦赶紧制止:“这是吃完水果后洗手的水,不能喝。”朱霖只好悻悻地缩回手:“真是活受罪!”
  胡济邦在外交部办公厅任秘书科长、处长,研究室研究员等职近7年,为共和国外交部的初创,付出了全部心血,得到李克农的赞赏。胡济邦
  1956年,胡济邦调《人民日报》国际部任记者,常驻波兰、匈牙利等国。匈牙利事件时,她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及时发回大量通讯和社会动态内参,1956年11月至1958年3月,《人民日报》共发表她的专稿31篇,其内容为国内广大党政军干部关注。匈牙利劳动党总书记卡达尔来北京访问时,曾对毛主席说:“你们派来的《人民日报》记者胡济邦很勇敢,工作表现很出色,谢谢你们。”毛主席听后点点头,微笑着说:“是的,我从她的报道里,晓得了你们的真实情况……”
  胡济邦从东欧回国后,任《人民日报》国际部评论员。笔下生花,纵览国际风云,其评论员文章,常常被外电作为研究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胡济邦同时兼任全国记协国际联络部部长。她的丈夫毕季龙,继唐明照后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负责技术合作促进发展部。1979年,胡济邦随夫至纽约,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6年时间,夫妻俩风尘仆仆地访问了六七十个国家,足迹遍布亚、非、拉美各国,结交了各界人士和朋友,在外交界,两人被誉为“最美好的一对”。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6-17 22:0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75 发表于: 2017-09-08
回 观海卫木兰 的帖子
观海卫木兰:胡哲揆(1893--1966)
        慈溪县人。1893年2月生。解剖学家。1916年6月毕业于浙江医药专门学校。1920年6月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医科。1928年3月在柏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4月携德籍夫人回国后先后在上海东南医学院、同济大学、临时大 .. (2014-04-11 19:45) 

对于“《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7页胡哲揆的资料”中胡哲揆取得博士学位年份的说明:

    根据《海外中国学研究书目系列·袁同礼著书目汇编》的“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学位论文目录”以及1923年《环球中国学生会年鉴》两份历史史料。可以认定,胡哲揆是1920年取得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不是1928年。

详细考证和论据,请阅读
胡氏宗亲网论坛>各地寻根>浙江上海>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链接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325&page=13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