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0904阅读
  • 147回复

忠义诗歌----吉林胡忠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40 发表于: 09-29
民办教师的前世今生。

民办教师,这个特定时代的特殊群体,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回忆。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办教师是备受尊敬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农村,大队掌管着学校,文化知识的多寡并非关键,关键在于大队书记的决定。若能成为民办教师,那必定是有着一定的关系和机缘。

那时,农村孩子众多,每个大队都设有小学,几个自然屯就会有耕读班,两三个大队就有规模较大的五七学校。比如我们大队的五七学校,位于两个屯之间,学生多达数百人。在我的记忆中,学校里鲜见公办教师,基本上都是民办教师。民办教师分为两类,一类能挣工资,每月约三十元,这在当时是相当不错的收入;另一类挣工分,虽说比不上前者,但相较于辛苦劳作且收入微薄的农民,也轻松许多。毕竟,当时的农民,每日辛勤劳作挣十个工分,可能也就值两毛钱左右,甚至可能毫无收益,还得等到年终统一结算,也就是所谓的“分红”。辛苦一年,农民的收入往往不足百元。而民办教师每月能有稳定的三十元左右的收入,且无需承受种地的艰辛。所以,民办教师在农村有着较高的地位,仅次于拥有城镇户口、吃供应粮的工人或干部。

1977 年,我高中毕业,以我的文化知识,当个民办教师本是不在话下的,然而,由于一些难以言说的原因,我的愿望最终落空。

八十年代,迎来了转机。所有的民办教师可以参加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试,单独出题、单独录取。被录取的民办教师到师范学校学习两年后转为正式教师,还有一部分通过函授取得文凭进而转正。那些工龄长、年岁大的民办教师,只要坚守在学校,最终也都转为了正式教师。民办教师转正后,连续计算工龄。如今,这些曾经的民办教师们享受着优厚的退休工资,甚至比通过高考考上大学的人还要高。

如今,民办教师已成为历史,那个时代成就了一批人,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岁月长河中独特的篇章。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41 发表于: 10-04
岁月的记忆与变迁
       ——记忆中的糖厂子弟中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特殊的存在,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与情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许多大中型企业和厂矿拥有一种独特的学校——子弟学校。吉林省制糖厂子弟学校便是其中之一。

那时,企业职工的后代被泛称为子弟,他们居住在同一个生活区。为了解决职工家属孩子的上学问题,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吉林省制糖厂子弟学校规模可观,分为子弟小学和子弟中学。子弟中学涵盖了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在公主岭地区曾是响当当的存在。

我曾是这所子弟学校的老师,人生中最宝贵的 22 年都在这里度过,子弟学校在我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那个时代,子弟学校是企业办社会的一个缩影。有规模的企业(如糖厂)自觉承担起职工生老病死相关的一切事务,其中自然包括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些学校由企业全额投资,硬件设施往往强于普通学校。对于企业中较好的子弟学校来说,老师的待遇也略优于地方学校。在那个教育不受重视、教师不受尊重的环境下,在企业子弟学校当老师确实有一定优势。企业办学的老师每月有奖金,年节还有福利。

吉林省制糖厂子弟中学曾培养出众多优秀学子,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等名校都有糖中学生踏入。毫不夸张地说,糖厂中学对得起糖厂职工和范家屯的父老乡亲。有人在网上做过统计,高考恢复以来,范家屯总共出现了二十几名博士,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曾在糖厂中学读过书。

然而,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几乎在一夜之间,吉林省制糖厂子弟中学就解体了。就如同水上的浮萍,无法左右河水的流向。糖厂子弟学校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也确实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终究受制于客观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教学楼和操场依旧在那里,却早已物是人非。它从吉林省制糖厂子弟中学,演变成范家屯三中,如今又成为了范家屯第二实验小学。

时光荏苒,糖厂子弟学校虽已成为历史,但它在人们心中留下的记忆却永远不会磨灭。那些曾经在校园里度过的青春岁月,那些师生间的情谊,那些奋斗与拼搏的日子,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着我们的回忆。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再次走过那熟悉的教学楼和操场,心中依然会涌起一股温暖与感慨。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42 发表于: 10-05
《退休后的坚守》

退休,是人生新的起点。在这悠悠岁月里,我为自己立下了几条准则,如同在生活的画布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自退休那天起,六年多的时光悄然流逝。我曾暗下决心,绝不做这四件事,只要意识尚清、身体尚可,余生便绝不违背。

其一,绝不捡拾塑料瓶与纸盒箱子。并非我腰缠万贯,而是即便生活拮据,我也不愿如此。常见小区里的老头老太太们在垃圾箱中翻找,将那些脏兮兮的物件捡回家,积攒起来售卖。垃圾箱中的东西,谁能保证没有病毒呢?万一传染给家人,岂不是追悔莫及。我虽不捡,却也不反对他人去做。

其二,绝不接受年轻人让座。在深圳,六十岁以上的人坐车免费。早晚高峰,地铁拥挤不堪。我也时常在此时出行,偶尔有年轻人起身让座,我总是婉言谢绝。年轻人打拼不易,理应多些体谅。

再者,绝不排队领免费鸡蛋。虽能占点小便宜,却实在没必要。为了那点蝇头小利,牺牲自己休息娱乐的时间,实在划不来。况且,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呢?

最后,绝不跳广场舞时将音量开得震天响。那会影响年轻人的休息,即便清晨,也有年轻人在睡梦中。锻炼身体的方式众多,何必选择跳广场舞去影响他人生活呢?

退休后的日子,是宁静而美好的。我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不为小利所动。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我愿如一朵淡雅的花,静静地绽放,散发着属于自己的芬芳。我相信,只有坚守内心的宁静与善良,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43 发表于: 10-08
岁月沉浮,制糖厂的三十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吉林省制糖厂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范家屯这片土地上。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能在糖厂上班,是一种无上的荣耀,脸上都仿佛洋溢着自豪的光芒。

1980 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幸运地被分配到吉林省制糖厂子弟学校任教。那时的糖厂学校分为小学和中学,小学坐落在糖厂以西,中学则位于糖厂以南。

十年动乱刚刚结束没几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企业里,工人老大哥的地位首屈一指。而教师,被视作“老九”,在一些人眼中是“目光短浅”、处事拘泥之人。那个时候,女老师找对象都倾向于工人,学校的男老师在找对象方面则困难重重。

与我前后几年进厂工作的大约有四五十人,他们基本都是来自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有的来自轻工业学校,有的来自财政学校、机械学校、商业学校、物资学校等等。我们共同住在同一栋宿舍里。然而,没几年的时间,我的这些伙伴们,有的远走高飞,追寻更广阔的天地;有的在厂里被提拔为领导干部;还有的学校老师通过各种关系调到厂里,不再从事教师工作。

那时候的我,整天羡慕那些有关系的人。而像我这样没有关系的,也只能无奈地认命。我在原地踏步,差不多三十年如一日。但谁能想到,命运的轮盘会不断转动呢?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想到,我默默熬了一辈子,到最后也迎来了一丝阳光。

老天终究是公平的。三十年前拿走的,三十年后或许会归还。甘蔗没有两头甜,那些调到企业的人,当教师的出去后,又千方百计地回来了。那些在企业里挖空心思当上处长的人,企业倒闭了,便又被打回原形,什么都不是了。

这三十年,充满了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回首往事,感慨万千,那些岁月里的沉浮,都成为了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44 发表于: 10-09
《坚守的原则与清醒的选择》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常常需要做出选择,决定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坚决不做。于我而言,有几件事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去触碰的。

如今的我虽衣食无忧,名下却没有一套住房。曾经在范家屯的两套房子,在离开后的几年里都已处理掉。如今的我堪称无产阶级,在深圳这座繁华都市,房价高不可攀,即便在惠州或东莞,买房也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故而,今生我不会再购置房产,买房之事就此与我绝缘。

买车,同样不在我的计划之内。我没有驾照,在范家屯时,夫人因担心驾照与交通事故关联,百般阻拦我考驾照。来到深圳后,对考驾照更是毫无兴趣。况且,即便考了驾照,也难以拿到深圳的车牌号。如此一来,考取驾照的念头也彻底打消。

对于老年人保健品讲座,我坚决远离。我有着清晰的辨别能力,深知所有此类讲座不过是骗人的把戏。那些天价保健品,效果几近于无,纯粹是某些人针对老年人设下的骗局,目的就是掏空他们兜里的钱。

我也会尽量少去甚至不去原单位。要清楚自己的位置,既然已经退休,就该明白自己已与原单位关系不大。不要总拿自己当盘菜,如果那样的话,热脸贴冷屁股是必然的结果。

我这一生,我不抽烟、不喝酒、不玩麻将、不跳舞、不进 KTV。退休后的余生,更要坚守这份原则。抽烟喝酒有害身体健康,玩麻将、跳舞等活动容易损坏名声,这些都是大事,不可轻视。

人生短暂,我们应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持这些信念,以平和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度过余生。不追逐物质的繁华,不陷入无谓的纷争,在宁静中寻找生活的真谛,让生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45 发表于: 10-09
范家屯制糖厂,几代人的记忆

在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城区东部,四长路南侧,有一座承载着无数记忆的范家屯制糖厂。它俏然伫立在范家屯几十年,它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时代的变迁,最终悲愤倒塌。

时光回溯到 1937 年,那时,日本人将建于辽宁省原铁岭县的“新京制糖所”搬迁至范家屯。这座制糖厂,如同一个被命运之手推动的棋子,在历史的棋盘上落下了关键的一步。从此,它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1949 年 5 月,吉林省工业厅接管了这座制糖厂,命名为吉林省制糖厂,亦称范家屯制糖厂。此后,它便在省轻工业厅的领导下,茁壮成长。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吉林大地。平均每年上缴利税占全省工业利税的 51%,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数字!它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吉林省地方工业的摇篮和财政收入的支柱。

那些年,制糖厂内机器轰鸣,热闹非凡。甜菜如同一颗颗甜蜜的希望,被源源不断地运进工厂。经过一道道精细的加工工序,它们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绵白糖。那白山牌绵白糖,口感细腻,甜度适中,荣获轻工业部和省优质产品称号,1984 年更是获得了国家银质奖。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调味品,更是范家屯制糖厂的骄傲。

除了绵白糖,制糖厂生产的副产品酵母也是国内首创。这一创新之举,为制糖厂增添了新的光彩。酵母产品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成为了市场上的宠儿。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范家屯制糖厂就积极开发综合利用产品,味素、酒精等产品相继问世。这展现了制糖厂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也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无情。进入新世纪,范家屯制糖厂如同一位迟暮的英雄,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技术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制糖厂在时代的浪潮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每况愈下的局面,让人心痛不已。曾经热闹非凡的工厂,如今早已不复存在,连糖厂的一砖一瓦都荡然无存。

但我们不能忘记,范家屯制糖厂曾经带给我们的甜蜜与荣耀。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一代人的记忆。它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与发展。它见证了吉林工业的辉煌,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虽然范家屯制糖厂关门倒闭,但它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它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对国家的贡献,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46 发表于: 10-26
我来论"争"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仿佛生来便是为了争斗,不论身处何种场合,不管与谁相处,都非要争出个对错,论出个输赢,不达全胜绝不罢休。

然而,人生匆匆一世,究竟为何要去争呢?很多时候,越是拼命去争,反而越是难以得到;越是竭力相争,越容易失去。大自然自有其平衡之道,鱼和熊掌怎可兼得?

在家人之间,若争赢了对错,往往会输掉和气;在朋友之间,争赢了道理,常常会丢失友谊;在同事之间,争来了面子,可能就失去了人心,争得了官位,或许就失去了健康。可有的人却事事相争,时时相争。

不争,实则才是一种大智慧。面对狂妄之人,不必与之过多纠缠;对于毫无原则的小人,应当学会抽身远离,不与之产生冲突,不语、不辩,一笑而过便好。不争之人,往往比那些能争、会争之人更具福气、结果更好。我上班时,从不与人争抢,你去当领导,我安心做个普通老师。上苍未曾亏待于我,我也心满意足。如今的体检报告结果与五年前、十年前大致相同,我所追求的,不正是这份安然吗?

其实,人生中的诸多烦恼,皆源自于一个“争”字。人生短暂,应当学会淡然处世,不与人争,做好自己,如此便能避免许多纷扰,人生也会更为顺遂。

不争对错,多一些包容,少一些争执,内心方能更加舒坦自在;不争输赢,多一些退让,少一些纷争,生活自会更加简单幸福;不争得失,多一些看淡,少一些执念,人生才可更加从容坦然。

在我看来,不争是一种气度,是一种格局,更是一个人最高级的处世哲学。当夕阳西下,往后余生,心中有山海,静而不争,顺其自然,便能度过宁静美好的余生。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只看该作者 147 发表于: 11-09
怀德师范的岁月记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那场漫长的动乱终于落幕,一个满是朴素与温馨的时代缓缓拉开帷幕。1977 年,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推荐上大学的方式随之成为历史。1978 年,我幸运地成为了一名中专学子。

在那老教育局的院子里,有一处小小的所在,那便是怀德师范。这里没有宽阔的操场,更不见葱郁的绿化,但对于我们——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届学生来说,它却是通往知识殿堂的神圣之门,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与希望。

走进这扇门,我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那时候的我们,用心之至,辛苦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如今的高中生。十年文革,让我们的学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连字母都念不好。然而,我们五零后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一代人,吃苦耐劳早已深深刻在我们的骨子里。于是,我们拼尽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终有回报。后来,同学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有的走出国门,有的当上了局长、部长,校长、主任更是多不胜数,即便是普通教师,也成为了单位的骨干力量。

学校的食堂,饭菜简单,却有着家一般的温暖味道。在英语班这个大家庭里,饭票可以互通有无,大家相互串用。怀德师范的伙食,主食常常是玉米面窝窝头,搭配着白菜汤,这顿如此,下顿依旧。到了晚上,宿舍里的同学们便聚在一起,谈笑间,梦想在话语中飞扬,但那时的我们单纯而质朴,谈论的是未来的憧憬,可是就是不谈爱情,现在想起来有点傻,但是那份真挚的友情和团结一心的氛围,至今仍让人深深怀念。

一年多的师范生活,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回忆。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友情的无价。四十多年过去了,回首那段平凡却充满欢笑的中专时光,心中满是感慨与温暖。

七律 忆怀德师范
二载黉堂岁月悠,
求知若渴志难休。
虽无阔野添青绿,
却有良师解惑忧。
苦学同窗皆奋力,
俭餐陋室亦忘愁。
如烟往事心头绕,
笑语欢颜梦里留。
天下姓胡的都是一家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