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孝义堂胡氏简说 之一 :
世系源流
安徽桐城 胡劲松
安徽桐城胡氏孝义堂新建成的总祠堂
胡公满
安徽桐城孝义堂胡氏是舜帝后裔胡公满的正传嫡支,是安定郡清华胡的组成部分之一。
“周封虞后,备恪流芳;汉肈安定,世居咸阳;唐宅新安,华表建坊;宋析匡庐,胡村著乡;明迁于兹,千年谱详”。桐城孝义堂胡氏家谱记载:安定胡氏一世祖阏父,仕周为陶正(按:陶正,周代官名,主管制造陶器的官职)。子满公(按:本妫姓,传说其母夜梦明月一轮坠于怀抱,光辉满室,遂有孕而生,故赐名“满”。 多家之言满公是舜帝33世孙,孝义堂胡氏宗谱记载满公是舜帝26世孙,存疑。出生年不详,史家说法不一,孝义堂胡氏宗谱记载满公出生年是商帝乙36年,存疑。)为舜裔嫡脉,圣君之后,因此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他为妻,并备以三恪(按: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大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予王侯名号,赠予封邑,祭祀宗庙,用以怀柔安抚,以示正统,史称“三恪”。“恪”是尊敬之意。后世帝王亦多承三恪之制),封国于
陈,谥号“胡公”( 按:“公”是爵位,“胡”是谥号,即年老高寿的意思。)列二世祖。子丹公仕周成王为司空,袭封公,以谥为姓,乃胡氏得姓之始,列三世祖。9世祖季符公,事齐简公为大夫。14世祖君巳公,魏侯闻其贤而召之。21世祖计宁公,汉景帝时,七国谋叛,请击,封安定郡王,此乃胡氏安定郡郡名之启始。24世祖谨公,仕汉为侍中,历仕成、哀、平三朝,因王莽篡位,隐居咸阳凤凰山中,子从吉公,跟从汉光武帝讨诛王莽,封镇国大将军。30世祖广公,汉安帝时,最初被举为孝廉,后参加殿试获第一名,官至太傅,谥号“文恭”,他在朝野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他博学多闻,史称其“学究五经,古今术艺毕览之”,他在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作《百官箴》48篇,还作诗、赋、铭等22篇,为后人研究汉朝官吏制度留下了宝贵资料。 37世祖平公仕唐太宗为户部尚书,38世祖荫公,唐高宗时,仕青州刺史,封定远侯。39世祖容公,唐朝开元年间获唐明皇旌表“胡氏孝义之门”。42世祖乐陵公,官至兵部郎中,生子福、杲。福公为姑熟(今
安徽当涂)太守,道经歙州,遂占籍篁墩,生子裕,裕生伸。伸公有五子,讳焰、灿、华、烟、炼。46世祖炼公于唐朝广明间黄巢之乱中避居歙县篁墩生瞳公。47世祖瞳公居篁墩后迁祁门,唐光启中讨诛黄巢有功,封赦赐金紫光禄大夫,浙西节度副使,配妻妾六夫人,生子十四,讳寿、康、福、麟、聪、仁、广、武、靖、惠、茂、珎、学、辉。瞳公第十三子也即48世祖学公在唐僖宗广明初年黄巢之乱中因光复唐室有功,官封宣歙节度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于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功成身退后举家由篁墩徙居到婺源清华,成为清华胡始祖。学公生有八子,讳遵、崇、徇、文、武、愈、润、庆,其四子文公(行六,字延晖,官礼部尚书,居长寿坊)支下57世祖三十公迁饶州。
清华胡始祖学公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历史车轮飞转到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在统一江南之战中,与陈友谅、张士诚军曾经在沿江一带军事重地安庆、九江一带爆发极其激烈的战争。双方经过激烈的血腥较量,直到元至正二十四年朱灭陈后安庆才恢复安宁,但是这场战争使得安庆地区遭受世所罕见的巨大破坏,人民伤亡殆尽,田地大量荒芜。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朝之后,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分解地方家族势力,决定对江淮地区进行移民。而当时的饶州地区,虽有陈友谅军骚扰,但当地民众在吴宏、于光的得力组织领导下保土安民,所以人口没有大的损失。于是朝廷命令迁饶州民众填实安徽、湖北等地开荒屯垦,并且不得回迁原籍,隔断移民与原籍地的一切来往,史称“洪武赶散”。自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起,江西大批的移民,都集中在瓦屑坝登记造册,其中大部分就近落户在安庆一带。
瓦屑坝
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城西十公里的莲湖乡瓦屑坝村,村畔就是鄱阳湖。瓦屑坝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无数陶片堆积而成的一条长坝,故过去称“瓦屑坝”。据考证,这里曾是古代鄱阳湖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繁华的陶瓷工业区,这里的陶瓦曾销往全国各地乃至皇宫,后因黄巢起义,战火四起才导致衰落,这里连绵10公里的瓦屑陶片,就是历史的遗证。自洪武三年起,江西大批的移民,一次次在瓦屑坝这个古老的码头上集中,再通过鄱阳湖进入长江,向东进安庆府至桐城、潜山、池州、凤阳等地;向西又入黄州府到麻城、黄安、蕲州等地,最后被转到四川的也不在少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明清时期的饶州(鄱阳)、南昌、吉安、九江四府。据史料考证,600年前,从瓦屑坝移民共210余万人口,这里也成了中国移民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迁徙集散地。史家称“北有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有江西鄱阳瓦屑坝”。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单以安庆为例,瓦屑坝移民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公元1370--1417年)历时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安庆42万居民有28万来自瓦屑坝。据清初桐城派学者朱书说“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这些大量的江西移民背井离乡到达安庆地区以后,可心中始终抱着有朝一日能回到故乡的幻想。因此,当时那些移民过来的老人们在去世后,按照逝者的生前遗愿,棺木暂时停柩于地面,不要入土下葬,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魂归故里。可是年复一年,天长地久,人们觉得回迁无望后,只得再埋入土中,这样慢慢就形成了安庆地区在全国独有的丧事厝、葬分开进行的习俗,直至2014年初安庆市启动殡葬改革后才被取消。
在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大规模迁徙移民的社会背景下,58世祖万二公支下的61世祖良一公、良二公(胞兄弟,59世再五公孙,60世魁二公子)率子庆一公、庆二公、庆三公(62世祖,胞兄弟,良一公子)和觉清公、觉荣公(62世祖,胞兄弟,良二公子);62世福一公、福二公、福三公(胞兄弟,59世再五曾孙, 60世魁一公孙,61世瑞四公子)和秀一公、秀二公、秀三公(胞兄弟,59世再一公曾孙,60世魁三公孙,61世七一公子)等十余人由江西饶州胡村,经鄱阳瓦屑坝迁徙移民到安徽桐城生息繁衍(《皖桐觉林安定胡氏宗谱(首-下)》卷“纂修家乘自序”有详细记载),后以其不同的居住地形成九大不同的派别:蒿墩派(今姚坂、许嘴一带);练潭派(今练潭);三安派(今青草、吕亭、范岗一带); 觉林派(今徐河);黄荻派(今怀宁); 新丰派(今怀宁马庙、潜山三妙、桐城徐河一带),陡岗派(今新渡永久);竹林派(今安庆江心州、怀宁高湖、潜山后冲一带)、西城派(今城西)。新近又发现了松山派(今桐城嬉子湖松山一带)和大丰派(今安庆市宜秀区杨桥一带),目前最新合计11大派别。以上各派别除蒿墩、练潭派以第61世良一、良二公为桐城始迁祖外,其余均以62世福一、庆一、庆三、秀二、秀三公为桐城始迁祖。
桐城胡氏孝义堂由饶州迁桐溯源图系
桐城胡氏孝义堂觉林派始迁祖庆三公资料
安徽桐城孝义堂胡氏从明初洪武年间江西饶州胡村迁徙移民到桐城至今已有630年左右时间,由当初父子、兄弟10余人到桐城后生息繁衍,迄今人丁约3万余人分居祖国及世界各地,其中觉林派人丁近万人,是目前孝义堂胡氏人丁最多的,约占孝义堂胡氏总人丁数的三分之一,真可谓是安徽桐城孝义堂胡氏蒙先祖余荫而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兴建恢复中的觉林寺组成部分之一的大雄宝殿
注:
桐城胡氏孝义堂“觉林派”派名是以觉林寺命名的,觉林寺在野狐墩南(今桐城市新渡镇合城村境内)。
传说清末以前的觉林寺规模宏大,鼎盛时期住有99个和尚,一旦超过99个和尚的多少个就会圆寂掉多少个,和99座僧舍。觉林寺曾香火旺盛,香客众多,为当时老桐城(含今日枞阳县)第五大寺庙。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佛教由北到南,遍及全国。桐城觉林寺为唐末和尚善佑始建,明末兵毁。顺治四年,僧天弘重建,清末因一场天火烧毁殆尽。后当地汪、胡两氏族人合修了两进寺殿,至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运动浩劫中被撤毁,佛像尽失,至此一座供过千年香火的鼎盛古寺就此沉寂下去了。
扒开云雾见晴日,如今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公元2016年4月23日经安庆市宗教局批复,觉林寺又再次破土动工兴建,现正在恢复中。
我们期待这座沉寂了千年的古刹早日香火延绵,梵音萦绕,佛光普照……
( 推荐一篇关于觉林寺的文章:《在徐河寻找觉林寺》 —— http://bbs.itongcheng.cc/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30821 )
觉林寺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