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07阅读
  • 1回复

[宗亲文苑]“新安胡氏”初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9-02-02
作者:黄山怪石
    笔者属于皖南泾县溪头都“龙坦胡氏”,曾撰文对“龙坦胡氏”渊源进行了探究,得出“龙坦胡氏”的传承脉络是:胡乐陵一一胡福一一......胡瞳——胡学——胡延晖——胡莞——胡晓——胡日华——胡明远——胡存仲——胡渠——胡汝坚的结论。
    “龙坦胡氏”的迁移路径是:陕西咸阳——屯溪(篁墩)——婺源(清华)——泾县(溪头都)。
    “龙坦胡氏”的属从关系是:安定胡(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常侍胡(婺源清华)——龙坦胡(泾县溪头都)。

《明版皖南胡氏总宗谱》关于李白璧山访胡珲插图
    笔者现居住在黄山区(原太平县),这里因李白应好友胡晖相邀,为胡氏家谱做序。而在中华胡氏涂抹浓墨重彩,千年流芳。
    作为胡氏后裔,身居太平,对太平情况自然关注。对“胡氏宗谱”中对关于胡福、胡裕关系的记载存疑之处曾撰文《关于胡福、胡裕关系的探究》。从取名、年代、谱载、史记、胡杲年代和朱熹撰清华谱序等方面佐证,得出“胡福、胡裕同为胡乐陵二子,属弟兄关系可信度高。而胡杲不可能与胡福为兄弟关系”的结论。

    笔者试图理清“清华胡氏”胡福至胡学的世袭关系,但无实质性进展。近期在调研中发现,安徽铜陵的“沸水胡氏”和湖南怀化的“安定胡氏”都源自“古新安胡氏”,加上迁往安徽祁门的胡瞳,目前发现有三支胡氏同属古“新安胡氏”,且都是在“黄巢之乱”中同时期迁往它地的。
    关于胡福与胡学的世袭关系,各谱均有不同的记载。从胡福约617年左右南迁到篁墩,到胡学成为清华胡氏的始迁之祖(公元885年)推算,历史跨度有268年,之间有10世左右比较可信。笔者曾试图理清世袭关系,一则各谱的世袭关系记载各异,不少地方存疑,二是无资料可鉴。
   1“新安胡氏”
    从铜陵的“沸水胡氏”、湖南怀化的“安定胡氏”和祁门的胡瞳,都源自“古新安胡氏”,并同缘由“黄巢之乱”而离开“新安”笔者得以启发,大胆推测,“黄巢之乱”期间,“新安胡氏”与其它姓氏一样遭受劫难。死的死、逃得逃,资料尽失。历史记录在这里中断,导致后人续谱困难。先人编撰中难免出现遗漏。甚至出现为追求完整世袭,而拼凑的情况。一直误导着后世。
    关于古“新安胡氏”在“黄巢之乱”时期的情况,笔者查阅了湖南怀化“安定胡氏”谱,在《子明公黄墩序》全文记载是:
    “尝谓祖也,身之所出也。世远则易忘,族者,祖之所以由分地,居散则易踈,故家不可无谱系,以记之矣吾。
    满公受姓以来,子孙世为安定郡,陈州新化乡是为旺族。由周而来,春秋战国时秦楚汉晋间,文官武将大贤明儒,森森迭出。世世不一,不可尽数。迨之隋炀之乱,先祖黄公字敬仁生予子明,天下仰为巨宦名族,自僖宗登位,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庚子岁夏五月黄曹兵寇长安变更天下,一十八处人民逃避,幸令有逢黄不杀之戒。惟江南徽州歙县黄墩土广地阔,诸皆避难予真定太守。因乱辞职。
    祖上传流家谱不可抛弃,紧带随身,同缘杨氏迁黄墩高坪乡为家居,焉幸生三子,亦祖宗之默佑也,故为序以记之。
大唐乾符六年庚子岁夏月黄墩裔孙子明序
大宋绍兴二十九年己卯岁六十一裔孙秘”。
    在铜陵“沸水胡氏”胡兴邦作著的《铜陵胡氏说》中关于“沸水胡氏溯源”中记载:
    “唐禧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义军克饶、佼、世、歙、衢、婺、睦等州。启一公避巢乱,徙铜是事出有因。
    《中华姓氏谱胡姓卷》对新安胡氏作了详尽的梳理:“新安胡氏为新安著姓大族,他源远流长,所来久矣。”
    《康熙写本新安胡氏族谱》卷首《古黟横岗胡氏族谱系述》所载:新安胡氏远祖可以追溯到东晋新安太守胡育。胡育的曾祖父胡质、祖父胡威都以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在朝野著名,胡威拜前将军、青州刺史,其仲子胡咨授职中散大夫,守卫徐州,胡氏一家因此世居青州。胡咨子胡育在东晋任新安太守后,举家从青州迁黟南横岗。胡育的孙子胡明星字太白,在梁朝担任太常卿,他的后代尊称他为太常公。
    太常之后,胡氏在新安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当地民间传说:“新安十胡九汪”(《康熙写本新安胡氏族谱》之《族谱备遗》)唐朝李翰林题太常庙诗:“十里无余姓,田庐共一村,四时瞻庙宇,尽是太常孙”。
    太常公揭开了新安胡氏兴旺发达的序幕,与此同时,胡氏的支分派别也开始于太常公,其后太常胡氏分为10派。
    “礼门派”为太常公长子胡启元的后裔。“太平宏潭派”是唐禧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太常公后代胡邦与父胡俊为了躲避黄巢之乱,迁居到太平县宏潭,成为宏潭支祖……
    无独有偶,《康熙写本新安胡氏族谱》与铜陵《沸水胡氏族谱》有诸多吻合点:
    一是对胡质、胡威的记载,史谱所载全同。
    二是胡姓男丁人取名一般都按排行惯例,按世系时间推算、太常公长子胡启元与铜陵沸水胡氏一世祖胡启一乃为同时代人。
    三是铜陵沸水胡氏后来支分8脉也与新安胡氏太常公支分10派似有雷同。
    ……
    《歙县志》(1995年版)姓氏目:“本县有单姓160余个,人数较多的汪、吴、方、张、程、胡……胡姓从山东青州迁入。东晋时、先世任新安太守,遂迁居徽州”。
    关于胡福与胡学的世袭关系,各谱均有不同的记载,“清华谱”、“贵溪胡”谱载是4世。而“太平城南胡氏”谱载是5世。
    从铜陵的“沸水胡氏”、湖南怀化的“安定胡氏”和祁门的胡瞳,都源自“古新安胡氏”,并同缘由“黄巢之乱”于(公元879-880) 年间离开“新安”,笔者得以启发,大胆推测,“黄巢之乱”期间,“新安胡氏”与其它姓氏一样遭受劫难。死的死、逃得逃,资料尽失。历史记录在这里中断,导致后人续谱困难。先人编撰中难免出现遗漏。甚至出现为追求完整世袭,而拼凑的情况。一直误导着后世。
    关于古“新安胡氏”,铜陵“沸水胡氏”胡兴邦撰文中只提到最早东晋时期新安太守的胡育一支。把黄山太平的胡裕后裔,及胡晖兄长胡邦为始祖的“太平宏潭派”都认为是胡育后裔太常公后代。
    而笔者探究中发现“新安胡氏”应该还包括有300年后,隋隋炀帝时期(617年左右)避战乱南迁到篁墩的胡乐陵(时任兵部郎中)的二子胡福(时任姑孰太守)和胡裕(时任工部尚书)兄弟。因胡育、胡福两支胡氏都居住在当时的新安郡,被后人混淆,并称为“新安胡氏”。1千7百多年来 得益于这片沃土,胡氏族人兴旺发达,由此派生出“贵溪胡氏”、“清华胡氏”、“明经胡氏”等支系,在历史各个时期都具有很大影响力,为推动历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清华胡氏”谱载存疑的缘由。
    综合湖南怀化和安徽铜陵谱载,大概描述了“黄巢之乱”期间“新安胡氏”所处的处境。死的死,逃的逃,资料尽失,历史在这段时间中断了,这就解释了“清华胡氏”谱载世袭关系不清,有拼凑嫌疑的存疑缘由。
湖南怀化“安定胡氏宗谱中”胡杲画像
“清华胡氏”支系中关于胡杲的记载。
    在不少“清华胡氏系列谱载“胡福与胡杲的兄弟关系”的胡杲在胡新彬宗亲提供的湖南怀化“安定胡氏宗谱中”找到了出处。从胡杲画像中备注为“香山老人杲公”,与清华谱载记载胡杲为同一人。
    湖南怀化“安定胡氏宗谱”中对胡杲世袭关系有详细的记载,胡新彬宗亲提供的关于胡杲世袭关系部分,记载胡杲的上有3世,下有1世,与胡福没有一点关系,佐证了“胡杲与胡福不是弟兄”,而“胡福、胡裕才同为胡乐陵二子,属弟兄关系”的结论。
《明版皖南胡氏总宗谱》关于胡裕的插图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
    1、关于古“新安胡氏”准确表达是:
    古徽州,(前为“新安郡”)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承载着厚实的历史。也是胡氏重要的集聚地。最早追溯到东晋时期,晋成帝咸和初年(326年),一门四代在朝中位居高官(曾祖父胡质,祖父胡威都)的胡育出任新安太守,自山东青州到徽州(当时的新安郡),挂冠辞职后,迁居黟县横岗,颐养天年,韬光养晦,直到寿终。胡育的5子胡隽、胡猷、胡杰、胡温、胡硕。秉承父意,在新安开基创业,繁衍生息。
    300年后,隋隋炀帝时期(617年左右)时任姑孰(现安徽马鞍山当涂境内)太守的胡福避战乱南迁到篁墩。因这两支胡氏都居住在当时的新安郡,被后人合称为“新安胡氏”。1700多年来 得益于这片沃土,胡氏族人兴旺发达,由此派生出“贵溪胡氏”、“清华胡氏”、“明经胡氏”等支系在历史各个时期都具有很大影响力,为推动历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胡杲与胡福非兄弟;
    3、在“黄巢之乱”期间不排除资料存有的可能。关于“清华胡氏”世袭关系的调研有许多工作指向。
    此篇撰文仅是初探,算是开篇。个人见解,限于资料收集不全和探究深入欠缺,难免存有错处,目的是抛砖引玉,期待“新安胡氏”有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1-07-02
古新安胡氏与清华胡氏,龙川胡氏,明经胡氏,金紫胡氏,后安定胡氏之间的关系在很多古谱之中都有介绍。这些应该成立一个新安胡氏研究会来统一研讨。把各家古谱的远古世系汇集整理,统一考察和辨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