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山文物亟等抢救
作者:楚子 来源:湘潭晚报
“隐山,本为湘潭的骄傲,是学界公认的湖湘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附近人文景观极多,多年来疏于保护,如今大多文物仅剩断垣残壁,残损不堪,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抢救性措施,否则将愧对后人!”一位文化界人士如此呼吁。
5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湘潭县排头乡黄荆坪地段的隐山,所见景象令人触目惊心。位于黄荆坪集市附近,据传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公元1071—1073年)隐居于此,构筑的“濂溪书堂”,去年虽被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佛学大师圣辉大师捐资15万元,由当地政府恢复前殿,重搭戏台,但与原貌相差甚远,古色古香的青砖上被人为粉刷上很不协调的水泥。原来气势恢宏、回廊相接的后殿,如今被现代建筑所代替。湖湘学派的开创者胡安国、胡宏父子为避战乱,于公元1129年隐居隐山,构筑“碧泉书院”,广收门徒、传播理学,“开湖湘之学统”。后来在长沙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张栻还是胡宏的嫡传弟子。然而,昔日辉煌的“碧泉书院”如今却是荒草萋萋、残垣断壁。坐落在隐山南麓的胡文定公墓,原是石坊高耸,右亭左阁富丽堂煌,如今却是杂草丛生。在相隔不到5公里的紫山村桂子塘,这里是左宗棠故居,原占地面积约5000平米,相传仅四合院、天井就达48个的桂再堂,如今,仅存的五六间土屋也在风雨飘摇之中,在其中的一扇墙壁上,记者目睹了幸存至今的四幅表现左宗棠当年办船政局的壁画,其中一幅已缺落一半。邻居赵女士说:“这几间老屋里,原来住着周、刘、李三姓人家,现在他们都建了新居或搬到城里,老屋就没有人管了。”记者在现场看到,除几间摇摇欲坠的破房外,5000平米的地基上竖起了七八栋红砖新楼。
正在潜心隐山开发的刘先生,经多年苦心搜寻,找回了一些古石碑、石梁和石刻,这些文物,有的曾被当地村民当成房屋基石、台案和磨刀石,腐蚀损坏极大,有的被锯成多截,有的被凿空成水塘涵洞......。刘先生说:“隐山文物主要被毁于文革,但近年来被毁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令人触目惊心,也令人心痛和愤慨。”
据了解,目前隐山已被我省定为A级旅游资源,列为省级旅游区重点开发。专家呼吁,湘潭应出台一个规范性的文物、名胜保护文件,严格依法保护好隐山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