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846阅读
  • 3回复

张栻与朱熹——师出一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1-12
张栻与朱熹——师出一承

  张栻(1133-1180),南宋学者,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 (今四川广汉县)人。官至右文殿修撰。父亲张浚,在宋高宗、孝宗两朝供职,曾率军驻守川陕,痛击金兵,威名显赫,官至丞相。张栻自幼随父侨居外地,后迁湖南衡阳。少有壮志,而立之时,孝宗即位,他参佐乃父治理军事。朱熹后来为他撰写神道碑时这样地赞美他:“慨然以奋伐仇虏,克服神州为已任“(《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九《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一年以后,他父亲张浚去世,当他沉浸在极度悲痛之时,35岁的朱熹从武夷山前往停柩之处的豫章(今南昌市)吊唁他的父亲亡灵。丧仪结束后,他连接三天与张栻长谈,随后经常同张栻书鸿往来,讨论心性和“已发未发”的问题。
  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学生范伯崇(念德)、林择之(用中)的侍行下,从崇安启程,到达潭州后受到张栻的热情接待。朱熹曾写信告诉曹晋叔说:“此(九)月抵长沙,今半月矣,荷敬夫爱予甚笃,相与讲明其所未闻,日有学问之益,至幸至幸。”张栻对朱的来访,也感到十分欣喜。他师事胡宏,而胡宏又是朱熹老师胡宪之兄。师承同出一系,相谈论辩,颇为相得。《宋史•道学传序》称:“张栻之学,亦出程氏,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两位大师在相会期间尽情切磋,剖心唱酬,辑有《南岳唱酬集》传世。
张栻独钟朱熹,对朱熹长期的栖息之地——武夷山也心驰神往,因为这座名山还是他的师长胡宏的祖籍所在,但因公事繁忙,所以一直未能前往。辞世前一年,即淳熙六年(1179年),他被诏为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才有机会来到武夷山。当时他已身患疾病,做为祠官,他原来可以在家乡奉祠食禄,不必莅职述事,但他思念老友朱熹,梦绕武夷名山,所以不畏关山阻隔,千里迢迢从岳麓山前来武夷山会友。朱熹这时正在江西知南康军,闻讯赶回武夷山,一来忙中偷闲,为建造义父、抗金名将刘子羽的神道碑而竭尽全力;二来会见阔别十二年的老学友张栻。二人终于在武夷山重聚了。
张栻英年早逝,朱熹为之失声痛哭,并怀着深厚的感情再为张栻撰了神道碑文《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极力推崇张栻的理学思想及他的为人之道。
张栻的理学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解》、《孟子说》、《南宣答问》以及与友朋论学的书札中。他的理学思想核心,旨在论证封建伦常这一权威原则的天然合理性,而他的“明义利”之辨,则是试图从伦理道德方面要求人们维护这一封建权威原则。这个理学观点与朱熹是完全相同的。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1-13
好贴,寻根修谱更多的时候有赖于类似资料和其它姓氏通史或宗谱资料的共同佐证啊!
    湖南省芷江胡氏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13
Re:佐湘同宗
我发此文正是基于佐湘同宗的观点,我们先祖的一些功绩,包括名圣遣迹,一方面是我们的家谱记载,另一方面也要有其他不同宗的名人来佐证,或有相关的地方方志、包括民间传说轶事来渲染才能得到宗亲后人和世人的认可,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说起来就能理直气壮充满自豪啊!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4-26
张栻四拜胡宏为师

    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朝廷旨召张浚湖南路任便居住,张栻亦随父从永州贬所回到长沙。不久,他奉父亲之命,前往衡山拜胡宏为师,请教河南二程(程颢、程颐)之学。张栻对胡宏神交已久,但亲聆胡氏教诲则是在他二十九岁时。据记载,张栻受业胡宏经历了一番曲折。《鹤山文集·跋南轩与李季允帖》记载说:“南轩受业五峰,久而后得见,犹未与言。泣涕而请,仅令思忠、清末得仁之理,盖往返数四而君与之。”开始,张栻拜谒胡宏,前两次不见,第三次虽见之于文定书堂,但先生正襟危坐,默然不语,张栻泣涕而请,先生念其一片诚心,乃说:“尔去之后,但思忠清二字可矣。”对此,《宋元学案》也记载说:初,公见五峰,辞以疾。它日见孙正行而告之。孙道五峰之言曰:‘渠家好佛,宏见它说甚’。公方悟不见之因,再谒之,甚相契,遂授业矣。”胡宏收张栻为徒是经过一番波折,经张栻再之请求才成功的。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