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国
率先垂范 著书立说
胡敦复自主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不为他国的附庸,而是有着独立的学术地位。
他曾与吴在渊合著的《近世初等代数学》一书的序言中剖明心迹说:“自立之道奈何?第一宣讲演,第二宣翻译,第三宣编纂,第四宣著述。务使初学科学之人,可尽脱外国文之束缚,而多得参考之材。学者研究既多,自能群趋于发明一途。不如是,则吾国之学术,终为他国之附庸而已。”
在民国初年,我国大学和中学的教材,皆取之于国外,即使有中文本,也是傅兰雅等一些传教士所译,所以使教科书本国化,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环节。
鉴于此,在大同学院成立不久,胡敦复便领衔成立了“大同学院丛书丛刊”编辑部,编辑成员有胡敦复、朱香晚、吴在渊、曹梁厦、叶上之、胡宪生(胡雨人之子,亦为第二批庚款留美生)、胡明复、胡刚复等14人,都是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大同所用的教材和参考用书,大都由他们自己编写。
胡敦复率先垂范,先与夫人华桂馨(早期留美生)最早合编了初中算术教科书,之后与吴在渊合编了《算术》一册(1922年)、《几何》二册(1923年)、高中《几何学》一册(1925年),后均由中华书局出版。30年代,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他与荣方舟合编的《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及他与范会国、顾澄合译的大学丛书之一的《积分方程式之导引》。胡敦复还独立编写了《新中国几何学》,被当时教育部审定为高级中学教科书,由中华书局出版。40年代,他还编写了《英文宝库》1-5册,教育部审定为中国初中教科书。此外,他还为友人多部教材著作作序或校订。这些工作为我国早期的大学合中学的教材建设起了奠基作用。
胡明复也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组织者,1924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王云五先生聘请胡明复兼任数学函授社主任。于是,胡明复联络上海大同大学和南京东南大学的一批数学教师,主持编写了一批普及性数学书籍,为中国的数学传播作了基础性工作。其中他自己编写了微积分和高等分析等方面的教材,还翻译出版了《科学大纲》等书籍。
尽瘁科学 义务办刊
此外,在20年代前后,大同还是当时中国科学精英们活动的大本营。
早在1914年夏天,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的胡明复,便与同学任鸿隽、赵元任、扬杏佛、周仁、秉志、金邦正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并编辑出版《科学》月刊。1915年1月,《科学》创刊号在上海出版发行,明确提出以“提倡科学,传播知识”为宗旨,而10个月后,《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才创刊,所以,在中国最早举起“科学”旗帜的,应该是中国科学社的这批创始人。
1918年,随着这批留学生回国,中国科学社由美国迁回中国,总部就设在大同学院内。这一方面因为胡明复对社务工作起着主要作用,另一方面,胡氏三兄弟也皆是中国科学社的骨干力量。
回国后的这段时间,也是中国科学社最困难的时期,这个由留学生组成的科学团体,经费主要靠社员交纳会费,归国后这些人大都为生计奔波,一时间不仅会费无人交纳,连为《科学》杂志义务写稿的工作也没人去做了,故社长任鸿隽担心地说:“归国者多一人,本社办事者即少一人······至本社全体社员归国之后,即为本社闭门之时。”编辑主任杨杏佛也着急地说:“恐怕编辑部离开美国时候就是月刊关门时候。”
但中国科学社的事业回国后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很快就壮大起来,这与胡明复的艰苦操劳是分不开的,
科学社驻在大同学院的这段日子,胡明复挑起了大部分社务工作,这项工作与他在大同任教一样,也是尽义务,包括为杂志写稿,都不取一文报酬。他既是社董,又是会计和编辑,社务活动和杂志方面所有的收支,他都锱铢必计,精心管理。他还同任鸿隽等人一起,到处筹款和募捐,后来争取到北大的资助,使《科学》在停刊8个月后又继续出刊,以后再没有缺刊。科学社的活动也得以坚持,走上正常,在国内站稳了脚跟,最终成为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组织机构的母体和摇篮:
所以,杨杏佛后来在纪念胡明复时说,中国科学社种种无名利可图的工作,累了明复整整一生,他“服务科学社的热心毅了厂卜余年如一门,惟有意料之外的死,才使他中道脱卸仔肩。诸葛武侯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复对科学社,足可当此八个大字。”
中国科学社总部在大同地时间虽然不长(后教育部拨给南京成贤街——处房宅,1920年迁往彼处),但仍利用大同的人才资源做了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那就是审定科学名词。当时的教科书和——些科学读物.因没有统一的科学名词的译名,大家各行其事。造成科学名词提法的混乱。影响了对数理化等现代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和研究:
1918年7月,中国科学社出面组成“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由胡明复组织大同的一批数学教师负责数学(当时称算学)名词的拟定 于是,胡明复、胡敦复、胡宪生、吴在渊、姜立夫(胡明复妹夫,第三批庚款直接留美生,数学博士)、何鲁等人共同努力,审定了初等几何学、平面三角、解析几何、射影几何、代数、函数论等数学分支的名词:、此后,于1938年由国立中央编译局正式出版了《算学名词汇编》。而中国科学社的其他人员,胡刚复、吴有训、严济慈、王斑、张子高等人,则参与了物理和化学名词的审定工作, 也于30年代中期完成付梓。这项工作的完成,意义极为深远。
提倡教育 十年不倦
大同大学每前进一步,胡氏兄弟和教职员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先是胡敦复的夫人华桂馨,因全力支持丈夫办学,积劳成疾,于1923年病逝。1927年6月12日,平日无暇的胡明复抽身赶回无锡为婶母送丧,因天气炎热在溪中游泳,不幸溺亡,时年仅36岁。
胡明复生前不仅负责管理大同大学,还先后担任东南大学、南洋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教授。1927年初北伐军抵上海后,他还被推举为上海政治分会教育委员会第一任教育委员,在中国科教界影响很大:所以,他的英年早逝,社会为之震惊。7月9日,国民政府在公报上发布政府令,称其“尽瘁科学,志行卓绝,提倡教育,十年不倦”;1928年,中国科学社将胡明复的灵枢安葬在杭州烟霞洞之上,至今墓碑犹在。后又经蔡元培先生提议,将新建的中国科学社图书馆命名为“明复图书馆”(今卢湾区图书馆)。大同数理研究会还整理了他的遗著,出版了纪念文集《明复》一书。
当时,大同大学的创业者们,真可谓筚路褴褛,为在中国创建一所理想的大学而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至1935年,又先后有顾珊臣、华绾言、吴在渊辞世而去。如吴在渊,在大同工作了20余年,在胡明复之后接任数学系主任,其生活条件十分困顿。大同后来虽也给教员发教薪,但往往仅能支四成,有时甚至仅发生活费,只能勉强维生。吴在渊虽然身居穷巷陋室,家徒四壁,木箱当桌,食盐当菜,却白日教书,夜晚译著,不胜其乐。有重金聘他者,亦被他婉言谢绝。他身体魁梧,自幼曾练武术,且行侠仗义,曾在船上救援过受难之人:但在大同20余年,年甫五旬,便伛偻龙钟如老翁,52岁便咳血而终,却留下《微积分纲要》等十余种编著的教材和讲义,是我国早期高等数学教育的奠基者之一。
学府遭毁 初衷不变
更为不幸的事情发生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在连天的炮火和飞机轰炸中,大同大学这所中国知识分子用血汗换来的高等学府被毁于一旦,大同师生又无经济实力转移后方,胡敦复只好率领部分师生留守孤岛上海。同日寸,再次依靠立达学社社友和学校董事会的支持,作第二次艰苦创业:经过几年努力,大同又逐渐恢复起来,坚持到抗战胜利之后,又得到较大发展。据该校校史资料统计,至1948年,大同大学部学生人数已达2700人,中学部学生达2500人,在当时上海公立和私立学校中占第一位,是1912年初办时学生人数的50倍。
后来,胡敦复总结了大同之所以能办好的原因:一是降低办学费用,将更多的钱用于教学和科研;二是有一个热情而能力强的工作班子,低开支高效率;三是办事能事先规划周详;四是有良好的信誉;五是有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
胡明复逝世之后,校政工作又重新落在胡敦复肩上,而在教学上,胡敦复更是满负荷运载。他为大同学生开过的课有数学、物理、国学、哲学、逻辑学、拉丁语、英语等,哪门课缺教师,他就代上哪门课,而且教学效果都很好。
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先生曾说:“我曾听过胡敦复教授讲授微积分,胡先生学识丰赡,讲课清晰。当年创校时,以‘大同’为名,就有美好的深意。‘大同’很有名气,培养出许多人才。”
胡敦复因创办大同成绩显著,被时人誉为“中国第一流教育家”。故尔,1925年初,东南大学因政争而动荡时,北京政府便任命胡敦复为东南大学校长,但胡未到任。1935年7月,他还与熊庆来等人筹备成立了中国数学会,于25日在上海主持了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并当选为中国数学会董事会主席,在留守上海期间,他还联络朱公谨等一些数学家,组成临时编委会,坚持出版《数学杂志》和《中国数学会学报》,成为我国传播和研究现代数学的先驱。
桃李芬芳 精英辈出
胡刚复对大同的创建贡献也非常之大,他继创建大同物理系后,又创建了大同理学院和工学院,而且在抗战结束后,他还接替胡敦复担任大同大学校长多年,同样是不惮劳苦,呕心沥血。
值得指出的是,胡刚复还创办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前身为张之洞所办两江师范)物理系。该校后改为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之后,他又创办了中央大学理学院并兼任院长。起初,大同与“南高”的物理学教授都仅他一人,他既要讲课、编教材,又要指导学生实验。在他之前,讲授物理课都是照本宣读英文讲义,学生也就照本背诵。从胡刚复开始,才引入实验,可以说,他是从真正意义上将物理学引人中国的第一人。
据载,1923年12月12日半夜,南京高师失火,物理实验仪器全毁,为使实验不致中断,胡刚复只好将大同大学的实验仪器和教具乘车带往南京。他认为,要培养一名科学家,就必须让他在学习期间接受扎实的实验训练,才能具有科学家的素养。
1936年,胡刚复还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的邀请,出任浙大文理学院院长,不料接着就爆发抗战,便带领学生内迁。他按照竺校长“不误学业,到时上课”的指示,前后搬迁七次,途经六省,行程2600公里,最后在贵州安定下来。抗战中浙大文理学院在胡刚复主持下办得兴旺发达,1944年10月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博士前来参观,大为赞叹,回国后在大学委员会演讲中称中国的西南联大和“浙大”可与牛津、剑桥和哈佛相媲美。作为开创中国物理学教育的一代宗师,胡刚复可谓桃李满天下,弟子中精英辈出:在他的门下,早期学生有吴有训、严济慈、赵忠尧、施汝为、朱正元、吴学周等等,稍晚有余瑞璜、钱临照、陆学善、钱学森、吴健雄、冯炳铃、朱剑寒、卢嘉锡等等,再晚有程开甲、胡济民等等,都是中国现当代科学界的叱咤风云的人物。
后 记
解放后,大同大学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1952年,国家出于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布局考虑,实行院校调整,大同大学方结束了历史使命,所属各院系分别划归复旦、交大、同济、财大等高校,而中学部则保留下来,即现在上海市重点中学之一的大同中学。
已过花甲之年的胡敦复,应儿子之邀于1949年去台湾休养,后接受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之聘出任客座教授,]962年在该校退休,1978年12月1日在西雅图逝世,终年92岁,安葬在西雅图。
胡刚复在新中国先后担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教 授。1966年3月因阑尾炎开刀引起交叉感染,使病情恶化。他于3月26日逝世,终年74岁。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他在发展我国物理科学、培养物理人才方面的重大贡献,于1987年设立了“胡刚复物理学奖”,以奖励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学工作者。 (全文续完)